宋史編修過程
編輯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脱脱於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作者介紹
編輯蔑裏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兒,蔑裏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脱脱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元年(1341年)脱脱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讚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裏人哈麻彈劾脱脱,致使脱脱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裏乞·脱脱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曆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脱脱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宋史主要內容
編輯《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衞、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敍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
宋史各種版本
編輯主要有下列幾種:
元至正六年(1346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
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本(殿本);
清光緒元年(1875年)浙江書局本(局本);
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槧宋史校記》和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如今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1]
宋史宋史目錄
編輯宋史本紀
-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一
-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 卷七 本紀第七 真宗二
- 卷八 本紀第八 真宗三
- 卷九 本紀第九 仁宗一
- 卷十 本紀第十 仁宗二
-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仁宗三
-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仁宗四
-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神宗一
-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二
-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神宗三
-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一
-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
-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徽宗一
-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徽宗二
-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徽宗三
-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徽宗四
-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欽宗
-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高宗一
-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高宗二
-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高宗三
-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高宗四
-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高宗五
-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高宗六
-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高宗八
-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高宗九
-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孝宗一
-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孝宗二
-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孝宗三
-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光宗
-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一
-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寧宗三
-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理宗二
-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理宗三
-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理宗四
-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度宗
-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二王
宋史志
-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儀象極度黃赤道中星 土圭
- 卷五十 志第三 天文三 二十八舍上
-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天文四 二十八舍下
-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天文六 月犯五緯 月犯列舍上
-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天文七 月犯列舍下
-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天文八 五緯犯列舍
-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天文九 歲星晝見 太白晝見經天 五緯相犯 老人星 景星 彗星 客星
-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天文十流隕一
-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天文十一 流隕二
-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天文十二 流隕三
-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 流隕四
-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
-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
-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
-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
-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五行三
-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五行四
-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律歷一
-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律歷二
-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律歷三
-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律歷四
-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律歷五
-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律歷六
-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律歷七
-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律歷八
-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律歷九
-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律歷十
-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律歷十一
-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律歷十二
-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律歷十三
-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歷十四
-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律歷十五
-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律歷十六
-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略)
-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地理三
-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
-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
-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
-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河渠三
-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河渠四
-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河渠五
-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河渠六
-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河渠七
-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禮二吉禮二
-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 卷一百零一 志第五十四 禮四 吉禮四
-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 卷一百零三 志第五十六 禮六吉禮六
- 卷一百零四 志第五十七 禮七吉禮七
- 卷一百零五 志第五十八 禮八 吉禮八
- 卷一百零六 志第五十九 禮九 吉禮九
- 卷一百零七 志第六十 禮十 吉禮十
- 卷一百零八 志第六十一 禮十一 吉禮十一
- 卷一百零九 志第六十二 禮十二 吉禮十二
-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禮十三 嘉禮一
-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禮十四 嘉禮二
-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禮十五 嘉禮三
-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 卷一百一十四 志第六十七 禮十七 嘉禮五
-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禮十八 嘉禮六
-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禮十九 賓禮一
-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禮二十二 賓禮四
-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禮二十三 賓禮五附錄
-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軍禮
-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禮二十八 凶禮四
-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樂一
-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樂二
-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樂三
-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樂四
-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樂五
-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樂六
-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樂七 樂章一
-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樂八 樂章二
-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樂九 樂章三
-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樂十 樂章四
-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樂十一 樂章五
- 卷一百三十七 志第九十 樂十二 樂章六
-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樂十三 樂章七
-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樂十四 樂章八
-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樂十五 鼓吹上
-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樂十六 鼓吹下
-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樂十七詩樂 琴律 燕樂 教坊 雲韶部 鈞容直 四夷樂
-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儀衞一
-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儀衞二
-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儀衞三
-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儀衞四
-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儀衞五
-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儀衞六
-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輿服一
-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輿服二
-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輿服三
-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輿服四
-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輿服五
-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輿服六
-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選舉一 科目上
-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選舉二 科目下
-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選舉三 學校試律學等
-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選舉四 銓法上
-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選舉五 銓法下
-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選舉六 保任考課
-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職官三 吏部 户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監門 六部架閣
-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職官八 合班之制
-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職官九 敍遷之制
-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職官十 雜制
-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職官十一 奉祿制上
-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職官十二 奉祿制下
-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食貨上一 農田
-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貨上二方田賦税
-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貨上三 布帛 和糴 漕運
-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食貨上四 屯田 常平 義倉
-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食貨上五 役法上 賑恤
-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食貨上六 役法下
-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貨下一 會計
-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食貨下二 錢幣
-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食貨下三 會子 鹽上
-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食貨下四 鹽中
-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食貨下五 鹽下 茶上
-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貨下六 茶下
-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貨下七 酒 阬冶 礬 香附
-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 禁軍上
-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兵二 禁軍下
-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兵三 廂兵
-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兵四 鄉兵一
-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 鄉兵二
-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 鄉兵三
-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 召募之制
-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 揀選之制 廩給之制
-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兵九 訓練之制
-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遷補之制 屯戍之制
-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 器甲之制
-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兵十二 馬政
-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刑法二
- 卷二百零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刑法三
- 卷二百零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藝文一 經類
- 卷二百零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藝文二 史類
- 卷二百零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藝文三 史類
- 卷二百零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藝文四 子類
- 卷二百零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藝文五 子類
- 卷二百零七 志第一百六十 藝文六 子類
- 卷二百零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藝文七 集類
- 卷二百零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藝文八 集類
宋史表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宰輔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宰輔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宰輔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宰輔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宰輔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宋史列傳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太祖母昭憲杜太后 太祖孝惠賀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懿德符皇后 明德李皇后 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懷潘皇后 章穆郭皇后章獻明肅劉皇后 李宸妃 楊淑妃 沈貴妃 仁宗郭皇后 慈聖光獻曹皇后張貴妃 苗貴妃 周貴妃 楊德妃 馮賢妃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 神宗欽聖獻肅向皇后 欽成朱皇后 欽慈陳皇后 林賢妃 武賢妃 哲宗昭慈孟皇后 昭懷劉皇后 徽宗顯恭王皇后 鄭皇后 王貴妃 韋賢妃 喬貴妃劉貴妃 欽宗朱皇后 高宗憲節邢皇后 憲聖慈烈吳皇后 潘賢妃 張賢妃 劉貴妃 劉婉儀 張貴妃 孝宗成穆郭皇后 成恭夏皇后 成肅謝皇后 蔡貴妃 李賢妃 光宗慈懿李皇后 黃貴妃 寧宗恭淑韓皇后 恭聖仁烈楊皇后 理宗謝皇后 度宗全皇后 楊淑妃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吳王趙顥 益王趙頵 吳王趙佖 燕王趙俁 楚王趙似 獻愍太子趙茂 鄆王趙楷 肅王趙樞 景王趙杞 濟王趙栩 徐王趙棣 沂王趙㮙和王趙栻 信王趙榛 太子趙諶(弟趙訓 附)元懿太子 信王趙璩 莊文太子趙愭 魏王趙愷 景獻太子趙詢 鎮王趙竑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公主秦國大長公主 太祖六女 太宗七女 真宗二女 仁宗十三女 英宗四女神宗十女 哲宗四女 徽宗三十四女 孝宗二女 光宗三女 魏惠獻王一女 寧宗一女 理宗一女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範鎮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蘇軾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蘇轍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李綱上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李綱下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張浚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韓世忠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趙汝愚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文苑二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文苑三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文苑四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文苑五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文苑六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文苑七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忠義一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忠義二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忠義三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忠義四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忠義五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忠義六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忠義七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忠義九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忠義十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孝義李璘(甄婆兒 附)徐承珪劉孝忠呂升(王翰附)羅居通(黃德輿附)齊得一李罕澄邢神留(沈正附)許祚(李琳 等附)胡仲堯(弟 仲容附)陳兢洪文撫易延慶董道明郭琮(畢贊附)顧忻(李瓊附)朱泰成象陳思道方綱龐天祐劉斌樊景温(榮恕旻附)祁暐何保之李玭侯義王光濟(李祚 等附)江白裘承詢(孫浦 等附)常真(子 晏 王洤 等附)杜誼姚宗明鄧中和毛安輿李訪朱壽昌侯可申積中郝戭支漸鄧宗古沈宣蘇慶文(台亨附)仰忻趙伯深彭瑜毛洵(李籌 楊芾附)楊慶陳宗郭義申世寧苟與齡王珠顏詡張伯威蔡定鄭綺(鮑宗巖 附)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隱逸中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隱逸下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列女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方技下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外戚中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宦者一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宦者二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叛臣中李全上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叛臣下 李全下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世家一南唐李氏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世家三吳越錢氏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世家四 南漢劉氏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世家五北漢劉氏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 湖南周氏荊南高氏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外國一 夏國上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外國二 夏國下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外國三 西域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外國四 交阯 大理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外國八 吐蕃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蠻夷一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蠻夷三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宋史考訂著作
編輯宋史偶識3卷(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記凡例(明王維儉)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冊
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曆代藝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趙曉榮) 見江蘇採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宋史方鎮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脱1卷(清盧文弨)羣書拾補本 脱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本
宋史特點介紹
編輯《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敍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佈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羣,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説,《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宋史優點
編輯清末陸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據歷代碑文及私人筆記, 增補《宋史》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儘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敍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蠻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週三臣傳》裏,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衞、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記錄了一代天文曆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沿革、圖書目錄等等,雖間失蕪雜,為後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敍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宋史》列傳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歷史特點。
宋史缺點
編輯《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鑑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裏,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裏,南宋竟無一人。此外,寧宗以後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佔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中卻無專傳,其事蹟只散見於《宋史》《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向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後順序的混亂。
《宋史》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列《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裏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後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史學價值
編輯《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脱離《宋史》,後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天水一朝。而要了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宋史比較
編輯《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編寫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兩書中的一些記述,尤其是關於宋金之間戰事的記載,卻有不少差異。
《宋史》的編者以南宋遺民為主,《金史》的編撰者則以金朝遺民為主,但是遼、金、宋三史的審核權及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訂而成,《金史》則基本來源於原金朝史官所撰寫的金朝的國史、實錄、日曆。
在對待宋金兩朝以及《宋史》《金史》中與宋金戰事相關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態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記載和金朝史官記述的同時,在人物傳記的結尾加入了作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觀評判。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元朝中央政府組織史官編撰的官修正史,關於宋金戰事的某些記載,《宋史》和《金史》卻存在一些差異。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後期修撰時間又相當倉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對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編次、修飾、檢校,以及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相當粗糙。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宋史》卻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關於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宋史其他信息
編輯《宋史》由丞相脱脱掛名任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李好文、王沂和楊宗瑞等七人任總裁,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趙普、宋褧、王思誠、幹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餘闕、劉聞、賈魯、馮福可、趙中、陳祖仁、王儀、餘貞、譚慥、張翥、吳當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文人。《宋史》即是由總裁與史官三十人集體編撰,而總裁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歐陽玄、張起巖、李好文等,都頗有名望。歷代有重修宋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