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綱

(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鎖定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伯紀,一字天紀 [58] 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 [5]  ,至其祖時遷居無錫(今江蘇無錫) [32] 兩宋之際抗金名臣 [83] 民族英雄 [79]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南下,李綱獻御戎五策,刺臂血書,建議宋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以號召軍民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初圍開封,李綱竭力反對欽宗遷都,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進行開封保衞戰,擊退金軍。隨後遭耿南仲等排擠,出任河東北宣撫使;又因所謂“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官南遷。宋高宗即位後,率先起用李綱為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為首相。他上當務之急十事,反對與金議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節之士; [65]  主張用兩河義軍收復失地,舉薦張所、傅亮、宗澤等主戰大臣。同時訂立軍律,改定兵制,募兵買馬,積極準備收復失地,但又為倖臣黃潛善汪伯彥所排斥,拜相僅七十五天 [21]  便被免為觀文殿大學士。此後在官場數度起落,仍不斷上疏陳述抗金大計,抗金之志至死不渝。紹興十年(1140年),李綱在福州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累贈太師、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43]  [83]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被認為是宋詞婉約派轉變到豪放派重要的過渡詞人 [61]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遺文由其諸子編成《梁溪全集》。今人輯有《李綱全集 [83] 
概述圖來源 [1] 
別    名
李忠定
伯紀,一字天紀
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秀州華亭
出生日期
1083年7月27日
逝世日期
1140年2月5日
主要成就
組織東京保衞戰,抗擊金兵
主要作品
梁溪全集
本    名
李綱
祖    籍
福建邵武
官    職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追    贈
太師、隴西郡開國公
諡    號
忠定

李綱人物生平

李綱早年經歷

李綱的先祖是江南人(也有説為光州固始縣人),唐朝末年(一説五代十國閩國滅亡後)為躲避戰亂而徙居建州邵武(宋置邵武軍,今屬福建省)八龍鄉慶親裏,一説其先祖為唐宗室,因任建州刺史,其家遂定居於邵武。自祖父一輩起,李氏遷居無錫縣(今江蘇無錫)。李綱號中的“梁溪”便指的是無錫梁溪 [58]  [59]  [62]  [66]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閏六月十日(7月27日),李綱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 [4]  他的父親李夔是元豐三年(1080年)的進士,元祜二年(1087年)調任福建松溪縣尉兼主簿,李綱與母親吳氏隨父赴任。時任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州的呂惠卿很是賞識李夔的才能。 [3]  [5]  [66]  [58] 
出身於仕宦家庭的李綱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勤奮好學,精通詩賦,才氣遠近聞名。更可貴的是李綱自幼有大志,從少年時就很注意關心國家大事,一言一行必遵法度,頗得長輩們的賞識。李綱父親的好友陳瓘曾斷言,李綱日後必成大器。 [44] 
後呂惠卿任鄜延帥臣,徵李夔充任經略安撫司勾當公事。紹聖三年(1096年),李夔抵達延安就職,十四歲的李綱隨侍。當時西夏軍入侵,圍城甚急,李綱不願學各僚屬的子弟假裝登城拒敵,以受封賞,但還是時常“騎繞城上”,表現了自己的勇敢。 [3]  [66]  [58] 

李綱直言獲罪

政和二年(1112年),三十歲的李綱中莫儔進士乙科,特旨升甲,授承務郎相州教授。李綱為了照顧家庭,改易鎮江 [58] 
政和五年(1115年),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議論朝政過失,被罷去諫官職事,改任部員外郎,調起居郎 [5]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師開封府發生大水,災情嚴重,大臣卻不敢對此發表意見。李綱不顧官微言輕,上《論水災事乞對奏狀》,指出大水襲來漂浸民居,權臣、宦官本應竭智效力,捐軀報國救民於災難之中,然而水災過去數日,災民卻遲遲得不到救濟。他抨擊當權者不恤民情的不負責行為。不久,李綱又上疏指陳時政,他勸告宋徽宗不應一味享樂,而應積極採取措施,減輕人民負擔,他提出應減免當年賦税,賑濟災民,停止害民之舉,嚴懲水災中翫忽職守的官員,把他們以正典刑,另外提拔一些關心人民疾苦的有識之士。兩次上疏擊中朝政要害,觸痛把持朝政的權臣,李綱很快遭到報復打擊。蔡京指責他“所論不當”,將李綱貶到南泉州的沙縣(今福建沙縣)當一個管理税務的小官(監南劍州沙縣税務)。 [5]  [44] 

李綱保衞東京

主詞條:開封保衞戰
李綱的兩次上書,受到朝野有識之士的讚賞,引起極大反響。陳瓘對李綱大為讚揚,把他比作唐代名臣狄仁傑,李綱因而名揚天下。宣和六年(1124年),李綱除知秀州,次年七月被調回朝中,授太常少卿 [44]  [6]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北方的金朝在滅遼之後,藉口宋朝招納金叛將,大舉派兵南侵,其中東路完顏宗望部長驅南下,很快渡過黃河,直指開封。邊報猝至,朝廷震驚。徽宗召來文武大臣,商量對付危局的辦法。朝臣不敢仗義執言,日聚都堂,茫然無策。李綱毅然挺身而出,一連上疏數次,指出如今禦敵的根本辦法是收整人心,增加軍事儲備,消弭民怨、任用真正憂國之士,上下團結,共赴國難。他還向徽宗提出了十條具體抗金建議,並建議徽宗傳位給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徽宗匆忙禪位於趙桓,即宋欽宗。欽宗即位沒幾天,完顏宗望已率軍逼近開封近郊,李綱受召入對,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從此,李綱被推到戰爭第一線。 [6]  [44] 
李綱畫像
李綱畫像(3張)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二,金軍攻破浚州(今河南浚縣),防守黃河北岸的宦官梁方平率禁軍逃走,南岸士兵見主帥已逃,也紛紛潰散。初三,金軍渡過黃河。消息報到京城,徽宗等先行逃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欽宗預感到京城難守,也有出逃之意,未及起駕,恰被李綱發現,經再三請求,方才退回。李綱看到形勢非常危急,堅持要求立即面君奏事,駁斥了宰相白時中、宦官陳良弼認為開封難守的觀點,接着向欽宗分析了形勢。他説:“目前唯一的辦法是立即整頓好京城的兵馬,做好出戰的準備,同時號召城裏的百姓齊心協力防守城池,等到各地援軍到來,就可以進行反攻了。”欽宗見李綱態度十分堅決,才開始傾向於守城,令各地將官帶兵“勤王”。隨後,欽宗又詢問守城之事應交給何人經營,李綱先推薦白時中和李邦彥。白時中急忙推卸責任,並氣急敗壞地反問李綱:“李綱不能領兵出戰嗎?”李綱從容回答:“如果陛下不以為我沒有能力的話,我願意拼死守住京城。”欽宗當即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讓他擔負起保衞京師的使命。 [44] 
儘管李綱反覆勸説欽宗留守京城,和廣大軍民共抗金軍。可是當晚欽宗還是偷偷準備好逃跑時用的車輛,決意逃離東京。第二天,李綱在上朝的時候,看到護送皇帝逃跑的禁軍已經整好隊伍,欽宗正要上車,李綱見狀,大聲問那些士兵:“你們願意守城還是願意逃跑?”眾人齊聲説:“我們情願拼死守衞京城!”李綱藉機對欽宗説:“士兵們的父母妻兒都在京城,他們情願死守,如果讓他們離開,萬一中途分散了,誰來保護陛下呢?金軍知道陛下沒有走遠,、一定會派騎兵追趕,到那時誰來抵禦追敵呢?”這一席話才把欽宗説動,不再作出逃打算。李綱對欽宗左右説:“敢復有言去者斬!”禁軍聞命,都拜伏高呼萬歲,六軍聽聞,無不感動落淚。欽宗又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負責守城的軍事任務,廂軍與保甲民兵也協助禁軍作戰。李綱雷厲風行,在三日之內,指揮軍民修樓櫓、安炮台、運磚石、設牀弩、備火油,進行備戰;又把前後左右四軍中的前軍佈置在通津門外的通豐倉,後軍守在朝陽門外的樊家岡,左右兩軍和中軍留在城內,當作援軍,作好了守城部署。 [44]  [65] 
正月初七,金軍攻到開封城下。第二天,出動幾十只火船,對開封宣澤門發動攻勢。李綱親自督戰,派兩千士兵用撓鈎把金軍的火船鈎住。城上用大石塊向船上投擲,被打死的金軍有一百多人。金軍第二次攻城,李綱指揮將士英勇作戰,用猛烈的炮火和弓箭將敵人壓下城牆。金軍知道開封不易攻克,就改變策略,脅迫欽宗議和。 [44] 
廷議時,李邦彥認為兵弱將寡,主張割地求和。李綱則主張激勵將士,誓死抵抗。欽宗採納李邦彥的意見準備議和。李綱請求出使金營,欽宗怕李綱剛直不屈,得罪金人,派柔懦的李棁赴金營議和。金人提出極為苛刻的議和條件:索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綢緞一百萬匹;割讓太原、河間(今河北河間)、中山(今河北定縣)三鎮;北宋的親王和宰相必須到金營去當履行條約的人質。對此,欽宗準備全部接受。李綱堅決反對與金國訂立如此屈辱的和約。他力爭道:“給金人這麼多金銀,就是把天下財富都拿來也不夠,何況一個京城?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是邊防重地,怎能割讓?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和敵人往返談判,拖延時間,等候各地勤王大軍到來,就可以反擊,金軍只有六萬人,孤軍深入,糧草不濟,不可能長久堅持,等他們撤退渡黃河時,派軍突然襲擊,一定能取得勝利。”但欽宗不聽其建議,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金方的條件。 [44] 
自從開封被圍後,各地援軍都紛紛趕來保衞京城,各地勤王軍雲集京師周圍,總數達二十萬。形勢變得對金人不利。同時,李綱成功化解了徽宗、欽宗父子之間的矛盾。但他的種種努力,卻無法得到欽宗的支持與信任。當李綱要求欽宗給他統一指揮各路援軍的權力。欽宗不聽,另設置一個宣撫使,命令种師道擔任宣撫使,姚平仲為都統制,將勤王之師撥隸宣撫司,並且撥前、後軍之在城外者歸姚平仲節制調度,李綱的行營司所統者只有左、中、右軍。指揮不一,兵力分散,造成行營司與宣撫司各自為戰,極大地削弱了抗金力量。 [44]  [58] 
在對敵作戰策略上,眾人發生分歧,李綱和种師道主張“堅壁勿戰”,等敵軍糧盡北還時,“半渡而擊之”。而姚平仲卻主張速戰速決。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一日,在欽宗的命令下,姚平仲率一萬人夜襲駐紮在城西北的金軍大營,由李綱主持劫寨行動。宋廷希望通過這次出奇兵,一方面能夠生擒金軍統帥完顏宗望,緩解金兵對京城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能夠解救作為人質的康王趙構。不期密謀泄露,金人先有戒備,姚平仲偷襲失敗,他本人因害怕受到責罰而逃走(一説姚平仲軍劫營被全殲一事,是李邦彥、李棁為逼李綱、种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鄧圭所致;關於李綱在此戰中的態度和責任,詳見“人物爭議”目錄 [53]  )。欽宗急忙下令李綱支援,無奈之下,李綱倉卒奉命作戰,在幕天坡擊退了增援的金軍。 [44]  [58] 
姚平仲兵敗後,一心只想投降請和的大臣卻散佈流言蜚語,故意捏造罪名嫁禍於李綱 [58]  ,如李邦彥把夜襲失利的責任全部推給李綱。欽宗為尋替罪羊,當即把李綱革職,並想將其綁送金營,以討好金人 [53]  ;又任蔡懋為行營使,代替李綱守城。蔡懋一上任,立即下令禁止守城士兵向金軍放箭投石,引起了廣大軍民的強烈不滿。二月初五,以太學生陳東為首的幾百人,到宣德門去向欽宗請願。強烈要求朝廷恢復李綱和种師道的原職、堅持抗戰,罷免李邦彥、白時中等人。一時響應者達數萬人,阻塞街道。憤怒的羣眾衝入皇宮,打死內侍數十人。李邦彥退朝出宮,軍民們一面用石子扔他,一面痛罵,嚇得他逃進宮去。在廣大軍民的衝擊下,欽宗只好宣佈重新起用李綱和种師道,並立即召他們入宮,恢復李綱尚書右丞的職務,同時加命他為京城四壁守禦使。羣眾看見李綱和种師道進宮,才歡呼而散。 [44] 
李綱在京師人民的支持下,重新擔負起守城的任務。他立即命令恢復開封各項城防設施,當夜發霹靂炮以擊金軍。完顏宗望得知李綱復職,又看勤王軍勢力越來越大,在宋廷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就不等收足金銀,於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開封守衞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44] 

李綱南遷國破

李綱彩像 李綱彩像
金軍撤離之後,李綱即遭到宋廷主和派的排斥和誣陷。這時,宋軍在河東被金軍擊敗,种師道以老病告歸,貳臣耿南仲隨即提出讓李綱代替种師道為宣撫使,名為總兵,實際是將他排擠出朝。李綱退朝之後就患病,堅決要求致仕,連上十幾道奏章,都被欽宗駁回。一些台諫官如陳過庭等都向宋欽宗進言説李綱不應離開朝廷,欽宗竟認為這是替大臣遊説,將諸人貶官。耿南仲又挑撥説二月五日那場人民衝擊宮城的事件是李綱指使的,欽宗信以為真,對李綱更加不滿,他在一道御批中寫了“惟闢作威,惟闢作福,大臣專權,浸不可長”,不點名地斥責李綱。有人對李綱説:“你還不明白為何遣行的意思嗎?這不是為了邊事,而是乘機趕你走罷了。你若再堅卧不起,讒言將會更多,皇上喜怒不測,奈何?”同知樞密院事許翰也寫了“杜郵”(戰國名將白起受饞,被秦昭襄王賜死於此)二字送給李綱。李綱見字汗流浹背,只好惶恐受命。七月,李綱來到河東前線,宣撫副使、制置副使、察訪使等都直接聽命於朝廷,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制軍隊之權,最後遭遇兵敗。八月,李綱被召回京。九月,被罷知樞密院事,以觀文殿學士出知揚州。接着,他又被扣上“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改差提舉亳州明道宮。十月,再被貶為保靜軍節度副使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後再謫至夔州(今重慶奉節)安置。 [44]  [65] 
李綱被貶不久,金軍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但已無濟於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開封已於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陷落。翌年(1127年)春,金人擄徽、欽二帝北去,開封被搶劫一空,北宋滅亡(參見詞條靖康之變)。 [44] 

李綱七旬首相

李綱 李綱
宋室南渡以後,康王趙構於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五日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即宋高宗。還在開封被圍之時,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高宗就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為擴充勢力,抵禦金軍,便寫信給正率領湖南勤王兵入援京師的李綱説:“如今生民之命,急於倒懸,若非不世之才,何以協濟事功?閣下學窮天人,忠貫金石,應當投袂而起,以合蒼生之望。” [44]  當他即位時,遂詔拜威望極高的李綱為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右相),差人催促他赴南京就職。但許多主張議和的朝臣卻極力反對李綱為相,如御史中丞顏岐接連上了五道奏章反對,認為:“張邦昌向來被金人喜歡,雖然他已拜為三公,封為郡王,仍應當宰相主持朝政。李綱素來招金人厭惡,即使已經命相,也應趁他未到而加以罷免。”高宗反駁道:“像朕之即位,恐怕也不是金人所喜歡的。”顏歧語塞而退,仍在暗中派人把自己的奏章送給李綱,希望他“知難而退”。 [44]  右諫議大夫範宗尹也認為:“李綱名浮於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65] 
正在赴開封途中接到任命的李綱,不顧眾多的反對者,“以一身任天下之重”,於六月一日抵達南京應天府。 [70]  二日,剛到任一日的李綱就上當務之急十事:議國是、議巡幸、議赦幸、議僭逆、議偽命、議戰、議守、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他反對議和,主張“一切罷和議”,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節之士,還都開封,重整軍務。他強烈要求嚴懲張邦昌及其他為金軍效勞的宋朝官員。 [65] 
李綱全身像
李綱全身像(2張)
六月六日,高宗又令李綱兼御營使,掌管軍事。此時李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75]  為加強抗金斗爭的力量,他積極支持兩河軍民抗金,任張所為河北招撫使,傅亮為河東經制副使,宗澤東京留守。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佈了新軍制二十一條,着手整頓軍政,並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縱深防禦。李綱認為只要上下齊心抗金,“三數年間,軍政益修,甲車鹹備,然後大舉以討之,報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無之恥”。 [65]  對於李綱的這一系列措施,朝臣中有許多大臣反對,例如侍御史胡舜陟“論宰相李綱之罪”。高宗對此不予理會,並放胡舜陟出知廬州。在李綱積極備戰、整頓朝政的影響下,高宗也意氣風發,提出“金人秋高氣寒再來入寇,朕將親督六軍以援京城及河北、河東諸路,與之決戰”。 [75] 
李綱整頓軍政的設施,有助於宋廷支撐局面,尚能為高宗所接受。然而,好景不長,君臣之間的關係因為新建朝廷巡幸之地的選擇問題,很快就出現了裂痕。李綱希望高宗“秋末幸南陽”,以示不放棄中原之志;而黃潛善、汪伯彥提出巡幸東南以此避敵。高宗先是同意李綱的意見,後來考慮朝臣的觀點,轉而傾向於黃潛善、汪伯彥的意見。君臣關係以此為分水嶺,此後李綱的建言多不被高宗採納。在這種情況下,李綱曾試圖為自己辯解,但高宗在安撫過後,仍決定在八月五日調李綱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另委黃潛善接任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牽制李綱。新上任的黃潛善開始破壞李綱的抗金措施。如河北招撫使張所尚未離開京城,河北轉運副使權北京(今河北大名東北)留守張益謙就上奏説自招撫司設立後,“盜賊”越來越多。朝廷下令宗澤節制傅亮,即日渡過黃河,逼他在未準備好情況下進攻金軍。李綱竭力為張所、傅亮等人辯護。此時高宗顯然已不再支持李綱。八月十八日,高宗以“杜絕言路,獨擅朝政”等罪名,罷去主政僅七十五天 [21]  的李綱的相位,命其帶觀文殿大學士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7] 
李綱的罷相引起太學生的震動,八月二十五日,陳東、歐陽澈等太學生伏闕,要求高宗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留任李綱。高宗惱怒陳東等人挑戰皇權的行動,在黃潛善、汪伯彥的挑動下,於二十六日處決了陳東、歐陽澈。李綱也退居常州 [75] 

李綱始終憂國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張浚彈劾,李綱被罷去觀文殿大學士,仍留提舉洞霄宮,居住鄂州 [65]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間,朝廷命李綱移往澧州(今湖南澧縣)。御史中丞王綯彈劾李綱“經年不赴貶所”,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貶謫為單州團練副使萬安軍(今海南萬寧)居住。 [65]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巡幸杭州,大赦天下,卻“惟李綱不赦”。足以見其對李綱及陳東伏闕事件的憎恨。八月,金軍入侵,朝臣中又有重新起用李綱的聲音,而高宗卻對宰執説“其人心雖忠義,但志大才疏,用之必至誤國”。高宗甚至認為,“二聖朝黨與之大者,惟蔡京,次即(李)綱也。”在高宗這樣的基調下,雖然也曾經有大臣提出要重新任用李綱,如給事中胡安國於紹興二年(1132年)八月向高宗報告,京城中有人要求重新任用李綱擔當京城防務,高宗又批評李綱之前“擁重兵,解太原圍,與官屬只在懷州,相去千餘里,卒無成功”,指責他“多掠世俗虛美,以此協比成朋,變白為黑,相附者爭稱之”。高宗如此厭惡李綱,是因為他不能容忍宰相在民間擁有如此之高的聲望,以至於對皇權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始終不願再啓用他為相。 [75] 
李綱像
李綱像(2張)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綱與子李宗之南渡瓊州,二十九日被赦放還。 [8]  次年(1130年),李綱隱居泰寧丹霞巖。紹興二年(1132年)二月,高宗恢復李綱觀文殿學士之職,啓用他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長沙)。當時流民潰卒在荊湖江、湘之間為盜,數量不可勝計,其中勢大者有數萬人。李綱到任後,盡力處置,將其盡皆蕩平。 [9]  他接着上書説:“荊湖位於國之上游,其地數千裏,諸葛亮曾稱之為用武之國。今朝廷保有東南,控馭西北。荊湘一帶應屯駐重兵,倚為形勢,使四川之號令可通,而襄漢之聲援可接,以便逐漸恢復中原。”但這道奏疏一送達朝廷,就遭到諫官徐俯、劉斐等人的彈劾,説李綱居心叵測,是想坐大自重,擴充自己的勢力。同年十二月,李綱被罷為提舉西京崇福宮。 [44]  [75] 
李綱雖屢遭挫折,但愛國之心始終不改。每逢朝廷遇到什麼事端或有什麼活動,他都要上書獻計獻策。紹興四年(1134年)冬,金軍與偽齊軍聯合來攻,李綱呈上防禦三策。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降詔廣泛徵求關於攻戰、守備、措置、綏懷的良策,李綱又上長篇奏章陳述中興大計,指出宋朝的衰弱是因為上下偷安,不為長久之計,退避之策“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則失一步,退一尺則失一尺”,告誡高宗“勿以敵退為可喜,而以仇敵未報為可憤;勿以東南為可安,而以中原未復、赤縣神州陷於敵國為可恥;勿以諸將屢捷為可賀,而以軍政未修、士氣未振而強敵猶得以潛逃為可虞”。他建議朝廷先料理淮南、荊襄為東南的屏障,於兩淮東西及荊襄置三大帥,各領重兵以圖恢復,深信中興之期,指日可待。同年閏二月,李綱奉命知温州。十月,改任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65]  [75]  紹興六年(1136年),李綱到任後,積極為駐軍襄陽的岳飛提供後勤供應。 [70]  當時朝廷議大舉北伐,他又説今日用兵之失者有四點,措置未盡善者有五點,應預先防備者有三點,應當善後者有二點。 [44] 
紹興七年(1137年),李綱又因多方彈劾,遭到罷官,仍提舉宮觀。 [65]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議和,高宗欲再起李綱為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他力辭不受。 [10]  僅帶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之銜居於福州。 [11] 

李綱哀慟病逝

李綱之弟校書郎李經早逝,他為此深為哀悔。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李綱親自祭奠李經,慟哭不已,因而突然患病。同日(2月5日),李綱於福州倉前山欏嚴精舍的寓所逝世,享年五十八歲。高宗聞訊後,追贈少師,命其弟李維負責治喪 [12]  [11]  [13]  紹興二十八年(1153年),再贈太師 [48]  [79] 
淳熙十五年(1188年),李綱家人為他向朝廷請諡。經宰相周必大宋孝宗介紹李綱平生功業,孝宗遂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贈李綱為隴西郡開國公,賜諡號“忠定”。 [1]  [14] 

李綱主要影響

李綱政治

  • 建議十事,力主抗金
各地的李綱塑像
各地的李綱塑像(3張)
宋高宗即位初,便召李綱為首相。李綱在到任的第二日,便上書《議國是》《議巡幸》《議赦令》《議僭逆》《議偽命》《議戰》《議守》《議政本》《議責成》《議修德》十事。基本提出了南宋政局的發展走向。李綱認為自己上書的十件政務事中,最重要的是“張邦昌僭逆及受偽命臣僚二事”,請求高宗“早降處分”。而高宗“除了《僭逆》《偽命》二章不下外,其餘付中書遵守”。這一期間,大體而言,高宗基本上聽從李綱的政見,然而,君臣之間在如何處置張邦昌和受偽命大臣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李綱堅持認為張邦昌僭逆皇位,是“臣子之極惡……為天下所共憤怒者哉”,必須明正典刑,才能“慰四方忠臣義士之心”。面對朝野不少大臣持不同意見的不利局面,他提出與有異議的大臣廷辯,最終李綱的意見佔了上風。高宗雖然沒有完全按照李綱之意處死張邦昌,但還是貶他為昭化軍節度副使,遠竄至潭州安置。對於受偽命的大臣,李綱也予以了懲處。 [75] 
在黃潛善、高宗大搞對金議和之際,李綱也推薦傅雱作為通問使使金 [39]  。他派遣使者的目的與黃潛善、汪伯彥之流截然不同。在李綱看來,派遣使者出使金朝,只不過是表達對徽宗、欽宗的思念之情,克奉君主和臣子的孝道而已,只有內修外攘,提高國力之後,金人自會主動送還徽宗、欽宗。為了維護國家外交的尊嚴,李綱把黃潛善等人改名為“祈請使”的原“通問使”“通和使”,又改為“通問使”,以此可以看出李綱對和議的態度。雖然高宗心裏一直想與金和議,但是在李綱以及當時軍民抗金氣勢的影響下,以及金朝對南宋的態度下,也對堅決主張與金割地求和的大臣進行了罷黜,先後貶謫了李邦彥、吳敏、李榆、宇文虛中、鄭望之、李鄴等“北請割地者”。於是,南宋派出了立國以後第一批出使金朝的使者。而此時的金朝對南宋政權並不承認,反而指責高宗僭逆稱王。然而,高宗並沒有採納李綱的和、戰、守的策略,而是依然派遣使者,乞求和談。隨着黃潛善與李綱矛盾的深入,高宗傾向黃潛善避敵東南的意見,李綱對金的態度和措施都被擱置。 [38]  最終李綱失去高宗的支持,被罷相閒居。
  • 建設內政,擴大皇權
在內政建設方面,李綱認為應該先修內政,得以自治,然後才可以興兵金朝,迎請徽宗、欽宗。因此,李綱首先着重強調內政建設。李綱認為,造成靖康之禍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政令不統一,要想改變以往“政出二三”的局面,就必須政出於一。為此,他提出加強皇權,使得政令出於皇帝,中書秉承皇帝之意,而宰相總領中書,既重新恢復北宋構建的官僚專制體制。在這個體制下,李綱首先強調官僚之首宰相的施政能力,這就要求人主加強自身修養,在擇相之時“精加考擇”,並能不為讒言所動,“得其人則久任而責成功”。 [77] 
由此可見,李綱的國家規模説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強調宰相與君主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來實現國家規模,而實現良好互動關係,要求君主的德與宰相的才兩方面的結合;另一層面,提出具體實現國家規模的措施,強調先修內政,然後舉兵北向。因李綱為相短暫,故而他的這些政治理念未能得到施展。 [77] 

李綱軍事

  • 保衞開封
金軍大舉南侵時,李綱負責開封的防禦,組織開封軍民及時完成防禦部署,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軍。金帥完顏宗望見開封難以強攻,轉而施行誘降之計。李綱因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被欽宗罷官。由於開封軍民憤怒示威,迫使欽宗收回成命,李綱才又被起用。完顏宗望因無力攻破開封,在宋廷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開封守衞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6] 
李綱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組織了東京保衞戰的城防。雖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議,或者用了他的建議不久又廢除,可是他的忠誠義氣在士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 [15] 
  • 籌劃防務
李綱為相後,針對當時與金在河北的戰事,認為河北、河東是“國之屏蔽”,“料理稍就,然後中原可保,而東南可安”,希望通過招撫河北、河東兩地義軍、民間的力量成為捍禦金朝的屏障。為此,他建議“河北路招撫司河東路置經制司”,並舉薦張所、傅亮負責經營;推薦宗澤東京留守。此外,李綱還親自策劃防務,於沿河沿江沿淮置帥府要郡,嚴整軍政,號令嚴明;又提出募兵、買馬、募民出財以助兵費等措施以解決宋軍戰場上補給的困難。 [75]  [77]  經過李綱一月有餘的苦心經營,“邊防、軍政已略就緒”,南宋政局逐漸穩定。 [65]  [70] 

李綱文學

  • 詩賦
李綱的詩歌,題材廣闊,語言通俗,意境高遠,無論反映民族矛盾,揭露貪宮污吏的行為,還是同情人民的苦難,都洋溢着熾烈的愛國情感。他曾創作《病牛》詩,把自己比做一頭終生辛勞、年老體衰的病牛,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感嘆。在另一首名為《西風行》的詩中,李綱沉痛的敍述南宋統治者只圖享受,不思救國,壓迫飽受苦難的百姓的情況。《八月十一日次茶陵縣入湖南界有感》則深刻地揭露了“官吏貪殘”,“刻削誅求到毫髮”,造成“父子妻孥不相保”,“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無八”的甚於“豺狼”的本質。在《胡笳十八拍·第一拍》中,他憤懣於殘酷的現實,對統治者的這種不關心國家興亡的行為表示莫大憤慨,並提出忠告。《述懷》詩創作於建炎元年(1127年)罷相之後,表示了自己企圖恢復中原不成、反遭罷官後滿腔悲憤的心情。《次韻季弟善權阻雪古風》象徵着李綱慷慨豪邁的愛國情思的高峯。 [79] 
李綱詩中的這種愛國精神,在他所寫的裏,同樣有着鮮明、突出的表現。如《炙得者賦》批判算八字的迷信, 《幽蘭》《蓮花》《梅花》寄託其不合流俗的思想,《有文事必有武備賦》《折檻直臣賦》直接抒發其政治觀點。這些作品同他剛正為人一樣,都飽含着一種浩然正氣。而最能代表其賦之思想傾向和藝術成就的,是《江上愁心賦》和《南征賦》。在《江上愁心賦》中,李綱由長江而想到宋以前的兩次大分裂,強調要“修德”,表現出他對北宋政局的不祥預感與憂心。《南征賦》則系李綱在紹興初罷職居鄂州,次年除知潭州時所作。他未糾纏在個人得失的樊籬裏,而是以金人駐擾的“淮濆”和在“漠北”的徽欽為念,深慮恢復之時機難以再得。賦中坦露的這種愛國精神極為可貴。這篇賦,題為《南征》,卻完全擺脱了過去那些徵行之作的框套,由洞庭、九嶷而想到與自己遭遇相同的屈原,使賦的憂國憂時這一主題思想更為集中突出,這種藝術處理,可以説是別開生面的。 [79] 
李綱遭讒間竄斥,輾轉流徙,與鄧肅陳淵李彌遜張元斡程邁、孟庾等人酬唱,以自己高尚的政治人格與不屈的民族氣節感染、影響這些愛國文人。 [66]  他與李光、趙鼎、胡銓等人在貶滴時期創作的詩歌被認為突破了宋詩的藩籬,使得情景交融,詩、史結合。 [61] 
李綱《梁溪詞》雖只有五十四首,但“雄深雅健,磊落光明”,作者以高昂的格調和雄渾的氣勢,變革詞章的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劇變的時代和抗敵救國的鬥爭精神,表達出他崇高的愛國思想。他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雄健慷慨,在宋詞由北到南、由婉約派豪放派、由蘇軾到辛棄疾的轉變途中,起了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79] 
李綱詞裏,最有價值的是詠史詞和詠懷詞。這些詞多寫于靖康前後,突出特點是:選用大題材、塑造大人物、描繪大場面。他或借寫漢武唐宗驅逐外敵的輝煌業績來激勵當朝皇帝效法;或借謝安寇準自況況人,期望獲得重用,使國家轉危為安。它徹底衝破了香軟豔麗的舊有藩籬,反映了軍情國事和動盪的現實,抒發了自己的報國思想及壯志未酬的痛苦。 [79] 
總之,李綱的詞,閃射着抗金必勝的光芒,進發着誓死報國的激情,他筆下的漢武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真宗、謝安、裴度、寇準等一批前代的“風流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場面,雄偉響逸,表現了一代豪詞宗匠的風度,振發出南宋壯詞的先聲。 [79] 

李綱歷史評價

趙佶:“公輔助皇帝,捍賊守宗社,有大功;若能調和父子間,使無疑阻,當書青史,垂名萬世。” [67] 
阮大成陳東等:“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 [18]  [49] 
  • 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懸,諒非不世之才,何以協濟事功。閣下學究天人,忠貫金石,是以盡復公舊官職,澤被斯民,功垂竹帛,乃公素志。 [68] 
  • 朕知卿忠義智略甚久,在靖康間,宣力為多,時為同列所不容,故使卿以非罪去國。而國家禍故如此,朕嘗欲言於淵聖,欲使夷狄畏服,四方安寧,非相卿不可。 [68] 
  • 大臣當如此矣。 [19] 
汪伯彥:“李綱氣直,臣等不及。” [74] 
許翰:“綱忠義英發,舍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臣留無益。” [76] 
  • 國朝祖宗以覆天下,而不右武事。然垂二百年,更夷狄之變者三,皆得人以任其事。景德契丹之變,寇萊公(寇準)任之;康定元昊之變,范文正公(范仲淹)、韓忠獻公(韓琦)任之;靖康金虜之禍,比是二者尤巨,而丞相隴西李公亦慨然以身當其變。蓋天之佑宋,不於其兵,而於其人。是數君子者之事君,不於其躬,而於其國。其事之濟否,則有命與數在焉,要之,皆忠烈英特之士也。 [72] 
  • 公學本於經,才見於用,節着於論水災,贊禪議之日,是其章較蓋天下之所共知焉。予竊怪方敵騎闖城之際,在廷之臣爭為講解遷避之説,公孑然孤忠,未易以口舌爭,卒能感悟萬乘為堅牢之策。以何道而致然?及觀公之議奏,明白條暢,反覆曲折。其敍成敗利害,灼然如在目前,宜乎感悟明主之聽而亟從之也。使公之謀盡用,則敵騎必無再下之禍,而其勳業可以繼寇萊、韓、範矣!惜乎其奪於讒,而不之竟也。光堯中興,因天下之望而首相公。十議所陳規摹弘遠矣。劉麟之役,公雖在外,且畫三策六條以獻。王倫之使,公復憤慨,抗疏以爭之,與時論不合,不顧也。嗚呼!其可謂忠也矣。然則公之勳業雖不克大就,而其所奮立陳述,足以暴於後世,況又其言之文哉!昔東坡先生(蘇軾)謂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出師之表簡而盡,直而不肆。而鄭亞謂李衞公(李德裕)藴開物致君之才,居丞弼上公之位,建靖難平戎之策,垂經天緯地之文。嗚呼!若公者可謂兼之矣。 [73] 
趙昚:“志廣才疏,其張浚之徒歟。” [20] 
李綱版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譜》 李綱版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譜》
朱熹:“然而世衰俗薄,學廢不講,則雖其中心之所固有,亦且論胥陷溺,而為全軀保妻子之計,以後其君者,往往接跡於當世。有能奮然拔起於其間,如李公之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雖以讒間竄斥,屢瀕九死,而其愛君憂國之志終有不可得而奪者,是亦可謂一世之偉人矣!” [36] 
葉適:“公自起居郎極論都城水災,斥為監當,而抗直之聲震於天下矣。乃斡離不來寇,在廷茫然,將從乘輿以出,獨公請與執政辨詰,遂奪其議,力守京師,虜以退卻。……高宗中興,首命公自輔,於是張邦昌以僭逆誅矣。先是,河北、河東錄堅守者,建遣張所、傅亮往援接之,乞幸襄、鄧以系人心而無走東南,使周望、傅雱通問二聖而無踵和約。時中原尚未潰也,公方除京、黼亂政,漸復祖宗舊法,奏請施行數十事,多中機要。使稍得歲年之須,則兩河不遂陷,而虜不敢復鼓行入內地矣,而讎恥因可報也。不幸又七十五日而罷去,迄其後常外坎壈,僅免顛沛,而曾不少得其意焉。自是禍難百出,而南北竟以分裂,此為國家惜者所以哀公之志,而深悲其相之不終。士至有未嘗識公面,而坐論救公以死,彼豈有所顧望附託而然哉,蓋公之賢自當時市井負販,莫不喜為之道説。然而謗公者亦眾矣,其尤甚者,罪公特以計取顯位而已,京師之禍公實使之。……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考公之行事而深察其志,使要其功烈之所成就,則豈有媿於孔子所稱者哉,悲夫!” [21] 
李心傳:“李、張二公皆渡江後名相。” [81] 
陳公輔:“材大古難用,功多忌更多;忠懷衝日月,讒口肆風波。” [22] 
王應麟:“宗汝霖、李伯紀不見沮於耿(南仲)、汪(伯彥)、黃(潛善)三奸,則中原可復,仇恥可雪。” [78] 
文天祥:“望之如山,即之如玉。蟬冠絳服,匪公所屬。入臣朝廷,遠夷式服。其道則隆,其運則剝。噫,胡出處之不常,為蒼天頻卜。” [79] 
脱脱阿魯圖等:“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於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則安,用小人則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惡危。然綱居相位僅七十日,其謀數不見用,獨於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言,信而任之,恆若不及,何高宗之見,與人殊哉?綱雖屢斥,忠誠不少貶,不以用舍為語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猶噭噭焉挽其裳裾而從之。嗚呼,中興功業之不振,君子固歸之天,若綱之心,其可謂非諸葛孔明之用心歟。” [19] 
吳寬:“其號為君子者,當以李忠定(李綱)為首,張忠獻(張浚)、趙忠簡(趙鼎)次之,而李參政光、呂太保頤浩輩又次之。” [41] 
孫承恩:“一用靖康,鎮遏披猖。再用紹興,方成朝廷。籌策未終,斥逐隨繼。疏草具在,讀之出涕。” [23]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於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25]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馬温公(司馬光)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程顥)、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歐陽修)、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國(文天祥)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24] 
張醜:“宋高宗南渡之初,其宰執之賢者,曰李忠定公、曰趙忠簡公為最,曰張忠獻公亞之,曰呂忠穆公、曰李莊簡公又亞之。嘗考五公之平生,皆有志於復仇,皆不主於和議,而願以忠義徇其身者也。” [40] 
林時對:“即東晉偏安用謝安石、桓玄叔(桓衝),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紀、趙元鎮,再奠藝祖(趙匡胤)之基。國以一人興,豈不誠然哉!” [26] 
王夫之:“張浚、趙鼎、李綱、胡寅皆高宗患難之君臣,屢退屢進,而莫能相舍。” [34] 
李光地:“李忠定每用輒效,次第井然,只是略急些。竟是一粗武侯。” [27] 
愛新覺羅·玄燁:“李綱之忠悃篤摯,誠有大過人者。苐靖康之時,國勢已不可為。即使盡行其言,久居其位,亦未必有濟也。” [28] 
愛新覺羅·永瑢紀昀等:“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37] 
佚名(《御製詩集》編者):“至高宗初時,信用汪伯彥、黃潛善,後則專任秦檜,皆贊和議,以售其奸邪。然彼時內有李綱、趙鼎諸人,藎誠謀國,外有岳飛、張浚、韓世忠諸將,慷慨抒忠,雖黑白混淆,忠良誅貶,然始終不乏正人,故尚可支撐半壁。” [40] 
鄭大謨:“吾愛李丞相,經術文章匠。時事不可忘,書生作良將。舊築讀書堂,雙江古剎上。” [35] 
林則徐:“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79] 
劉熙載:“李忠定(李綱)奏疏論事,指畫明豁,其天資似更出於陸宣公上(陸贄)”。 [17] 
周恩來:“李綱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幹的宰相。” [79] 
陳致平:“在‘靖康之難’高宗續統時,有兩個力撐危局的志士,一個是李綱,一個是宗澤。後來到李綱再廢,宗澤病死。北宋乃真亡。” [64] 
王曾瑜:“在兩宋的三百二十年間,也有如范仲淹、李綱、宗澤、岳飛、文天祥等一大批人,他們無疑是好的政治傳統的代表。” [71] 

李綱軼事典故

李綱滯留雷州

湖光巖故事壁畫:李剛與釋琮月下促膝談心圖 湖光巖故事壁畫:李剛與釋琮月下促膝談心圖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綱被貶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亂,就在雷州停了下來。傳説李綱在雷州,寓居西關天寧寺一間一丈見方的禪房內。在雷州滯留約一年的時間裏,李綱先後寫了《論語詳説》十卷、《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還寫了20多首詩歌。 [69] 
李剛受既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師同窗的湖光巖楞嚴寺長老釋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縣的湖光巖一遊。與僧月下對飲,互説世道世情,暢飲行吟。明代萬曆年間的高州、雷州兩府的地方誌,就收有李綱在居留期間寫的《天寧寺閣提花》與《贈琮師》。 [69] 

李綱貶瓊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綱和兒子渡海抵達瓊州(今海南海口)。傳説李綱一上岸,馬上就入鄉隨俗,嚼起了檳榔果。父子倆向人打聽去萬安軍如何走,當地人告之:萬安離此地還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裏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還會遭劫。於是李綱登上東山嶺,準備皈依佛門,就在剛要削髮之際,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塵緣未了”,不肯為之剃度。李綱無奈,只好在寺中帶髮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發來公文:李綱被皇上赦免,准予放還,居住在何處自便。李綱父子倆聽到赦免消息後,並沒有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個多月。在李綱的詩歌總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錄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後,與渡海及海南有關的詩九首,可從中約略知道李綱在海南的行跡。 [29] 

李綱勸用張所

李綱曾想推薦張所為河北宣撫司使,但張所曾上書指斥高宗寵臣黃潛善,因此頗感為難。一日,李綱遇到黃潛善,悄悄對他説:“如今國家處境艱難,身為朝廷命臣,有擔負維繫天下安危的重責,我欲招攬天下的賢士,又沒有響應的。前次朝廷提議設置河北宣撫司,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張所可以用,但他又因狂言而獲罪。以他所犯的罪,不再委任他官職是合適的。但迫於今天國家情勢,不得不用他一試,當然,如果用他為台諫官,處於要職,是萬萬不可;使他借官為招撫使,冒死立功,將功贖罪,似乎無可猜疑。”黃潛善欣然同意。 [42] 

李綱勸阻殺戮

大將韓世忠平定建州範汝為起義後,懷疑城內居民都幫助起義軍,想要將他們悉數處死。他先到福州,拜見閒居於此的李綱,李綱迎接韓世忠,向他請求道:“建城百姓是無辜的。”韓世忠接受了他的教誨,這才使建州城中百姓逃過一劫。等到韓世忠回師時,城中父老歡送,韓世忠卻説:“讓你們活命的,是李相公。” [82] 

李綱生活奢靡

據南宋初年宰相朱勝非的《秀水閒居錄》記載,李綱富可敵國,有大量侍妾、歌童,全家的衣服、飲食,都極其奢華。每次宴飲賓客時,也極盡豪奢,菜品多至上百樣,出外時也有數十擔廚傳跟隨。他在福州時,結好張浚,在張浚得到起復後贈送他一百二十盒財物,每個盒子都以朱漆、銀鏤裝飾。但時代稍晚於李綱、朱勝非的學者李心傳卻認為此説“殊不可解”,屬於對李綱的污衊。 [80] 

李綱人際關係

李綱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五世祖
——
曾在閩國為官。
高祖父
李待
曾在閩國為官,後不仕。
曾祖父
李僧護
不仕。後贈少保
曾祖母
廖氏
後贈成國夫人。
龔氏
後贈茂國夫人
盧氏
後贈昭國夫人。
祖父
李庚
一名李賡,不仕。後贈太保
祖母
黃氏
尚書右丞黃履之女。後贈秦國夫人。生李夔。
饒氏
後贈魏國夫人。
父親
李夔(1047-1121)
字師和,元豐三年(1080年)進士,官至龍圖閣待制京西南路安撫使。後贈太師,追封衞國公。
母親
吳氏
處州龍泉人。秀州司理參軍吳彥申的姐姐。後封韓國夫人。
弟弟
李經
官至校書郎。
李維
曾任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表格參考資料 [3]  [5]  [12]  [58]  [62]  [66] 

李綱友人

鄧肅。與李綱為忘年交,同為主戰派,後因請求挽留李綱為相而罷官奉祠 [46] 
韓世忠。李綱以尚書右丞充親征行營使時,韓世忠隸屬其麾下,深為李綱所賞識。李綱對他多有讚美勉勵。 [70] 
岳飛。嶽、李二人同求山河一統,開始時有過誤會與不快,但經長期考察和比較,李綱摒棄成見,認為岳飛的忠勇才能非其他文臣武將可比。 [70] 

李綱主要作品

李綱像和李綱手跡 李綱像和李綱手跡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計有《易傳》、《內外篇》、《論語詳説》、《詩文奏議》(共百餘卷)、《靖康傳信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奉迎錄》、《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及《制置江右錄》等,由其諸子總輯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於世。其中,《靖康傳信錄》等著作,多系李綱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時的親身經歷和親見親聞的記錄,是研究這一時期歷史的寶貴資料。 [15]  [16] 
李綱部分詩詞
《水龍吟·光武戰昆陽》《念奴嬌·漢武巡朔方》《喜遷鶯·晉師勝淝上》《水龍吟·太宗臨渭上》《念奴嬌·憲宗平淮西》《雨霖鈴·明皇幸西蜀》《喜遷鶯·真宗幸澶淵》《減字木蘭花·讀<神仙傳>》《減字木蘭花·龜台金母》《永遇樂·秋夜有感》《望江南·池陽道中》《水調歌頭·同德久諸季小飲,出示所作,即席答之》《水調歌頭·與李致遠、似之、張柔直會飲》《念奴嬌·中秋獨坐》《感皇恩·九日菊花遲》《漁家傲·九月將盡,菊花始有開者》《水調歌頭·和李似之橫山對月》《江城子·新酒初熟》《江城子·九日與諸季登高》《感皇恩·枕上》《望江南·新閣就》《望江南·新酒熟》《望江南·新雨足》《望江南·新月出》《江城子·瀑布》《減字木蘭花·荔枝二首》《減字木蘭花·仙姝麗絕》《醜奴兒·木犀》《醜奴兒·枝頭萬點妝金蕊》《江城子·去年九日在衡陽》《水調歌頭·李太白畫象》《水龍吟·次韻任世初送林商叟海道還閩中》《水龍吟·上巳日出郊,呈知宗安撫、張參、觀文汪相二首》《水調歌頭·花徑不曾掃》《江城子·再遊武夷,至晞真館,與道士泛月而歸》《江城子·池陽泛舟作》《江城子·曉來江口轉南風》《望江南·過分水嶺》《望江南·雲嶺水》《望江南·日下》《望江南·清晝永》《望江南·煙艇穩》《望江南·江上雪》《六麼令·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喜遷鶯·自池陽泛舟》《喜遷鶯·塞上詞》《一翦梅·數點梅花玉雪嬌》《玉蝴蝶·萬古秣陵江國》《水龍吟·次韻和質夫、子瞻楊花詞》《水調歌頭·似之、申伯、叔陽皆作,再次前韻》
表格參考資料 [2] 

李綱人物爭議

關於李綱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姚平仲率精兵夜劫金軍營寨一役中所起到的作用,兩宋之際的不少文獻説法不一,至今猶然。 [53]  今選取主要的三種觀點展示:
  • 一種認為李綱是劫寨戰役的主持。據《三朝北盟會編》所引史料,兩宋之際之人,如鄭望之稱李綱“急於邀功”,不採用种師道緩戰之計,而主持姚平仲劫寨之計 [54]  。後諸臣彈劾李綱,亦多言“平仲之戰,李綱實使之”。因鄭望之與當時彈劾李綱者皆視李綱為政敵,故其所言不可盡信。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綜合諸家之説,指出“李綱主平仲之謀”。《宋史·姚平仲傳》也認為李綱是劫寨戰役的主持。 [58] 
  • 另一種觀點認為劫寨是姚平仲的個人行為,與李綱無關。如李綱自己在《靖康傳信錄》及其相關奏疏中認定劫寨之戰只是姚平仲“急於要功”而擅自行動,與自己毫不相干。朱熹也認為“劫寨論考一事,決於姚平仲僥倖之舉,(李)綱實不知”,而當時耿南仲等人正在為打壓李綱尋找藉口,這才説“平仲之出,綱為之謀”。他認為李燾立論採納的觀點多出自憎恨李綱的孫覿所紀,故其內容大多不可採信。 [53]  《宋史·李綱傳》亦認為劫寨只是姚平仲的個人行為,與李綱無關。學者趙效宣的《宋李天紀先生綱年譜》同意朱熹的觀點。 [58] 
  • 學者顧宏義認為此次劫寨是欽宗下令實施的,李綱也是主持之一 [58]  經過分析,顧宏義指出,在對金用兵方略上,宋朝君臣存在分歧,當時欽宗不顧敵我雙方實際情況,迫令宋軍急戰,與持重的种師道等人產生了明顯的分歧。而李綱在請求將各路勤王兵統一歸親征行營司指揮的建議被欽宗駁回,甚至被分割兵權後,也不再對欽宗堅持己見,指出其急戰之誤。因此“宋欽宗的分軍措施,及宋朝君臣對金用兵方略上的嚴重分歧,成為日後姚平仲劫寨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姚平仲的劫寨行為,由欽宗一己決策。李綱不僅作為居中主持者,還負有接應救援劫寨兵馬之責。姚平仲只是奉旨行事,而並非如李綱所言,是姚平仲“急於要功”而擅自行動。李綱出於為自我辯誣等原由,故在《靖康傳信錄》敍述劫寨之戰時雖然較為詳細,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有所迴避、隱違,甚至有曲筆之詞。 [53] 

李綱後世紀念

李綱墓葬

李綱墓 李綱墓
李綱墓位於福建省閩侯縣中房鄉湖裏村,大嘉山南麓。 [56]  李綱病逝於福州後,本欲送回故鄉,但是路途遙遠,坎坷難行,只得葬於福建。 [79] 
墓為磚石結構,三面圍有短牆,入口有石坊,額題“古社稷臣”。墳(封土)為磚砌,形圓如甑。墳前有丈餘石碑,上書“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坊和碑部是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時所補立。墓道離墓園百餘步,翁仲石獸望柱旗杆石等分立兩旁,頗為壯觀。 [56] 
李綱墓於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5] 

李綱祠堂

李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
李忠定公祠座落於福建省邵武市的李綱路。始建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講學倡修的,併為之撰書建祠碑記,後毀。景定間(1260年-1264年)遷建於城東行春門外。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移建於樵溪書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書院為府學,祠遂廢。正統四年(1439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之東,成化六年(1470年)遷建樵溪四曲之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於現址。其後歷乾隆、道光至民國間都有多次修繕。1983年予重新整葺,闢為“李綱紀念館”。 [30]  除邵武“忠定公祠”外,後人在無錫惠山、膠山及福建福州等地亦建有李忠定公祠,以示懷念。 [32] 
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有五公祠,祠內祭祀着李綱、李德裕趙鼎胡銓李光等五位唐宋年間被貶海南的賢臣名相。 [52] 

李綱故居

李綱祖宅在今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鎮一都村下寺旁,現遺存有民間祭祀李綱的“李綱殿”。但其故居受到嚴重破壞,歷史遺存缺失較多。 [45] 

李綱祭祀研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綱與歷代功臣共四十人得以從祀帝王廟咸豐初年,配祀於文廟,居東廡 [60]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綱被視作“抗金護宋的民族英雄”,對李綱的研究也進入了第一個高潮期。 [61] 

李綱相關物品

福建博物院藏與李綱相關的文物
福建博物院藏與李綱相關的文物(2張)
福建博物院收藏有多件與李綱相關的文物:李綱後裔曾在20世紀80年代捐贈了李綱上朝的“牙笏 [51]  、祭祀李綱時所有祭品的《冊典》及福州林家捐贈的“靖康元年李綱制 [50]  [45] 

李綱藝術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1988
2004
劉慶元(劇名“李剛”) [57] 
2013
劉魁 [31] 
《名相李綱》

李綱史料索引

《李綱行狀 [62] 
《李忠定公年譜》 [63] 
宋史》卷358 [33]  ~359 [19] 
八閩通志》卷70 [47] 
參考資料
  • 1.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 1: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153
  • 2.    全宋詞李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3]
  • 3.    《龜山集·卷三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28]
  • 4.    《李綱年譜長編》: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一歲,閏六月初十日,公生於秀州華亭官舍。
  • 5.    《宋史》卷358《李綱傳上》: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無錫。父夔,終龍圖閣待制。綱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師大水,綱上疏言陰氣太盛,當以盜賊外患為憂。朝廷惡其言,謫監南劍州沙縣税務。
  • 6.    《宋史》卷358《李綱傳上》:七年,為太常少卿。時金人渝盟,邊報狎至,朝廷議避敵之計,詔起師勤王,命皇太子為開封牧,令侍從各具所見以聞。
  • 7.    《宋史》卷358《李綱傳上》:時方議和,詔止綱進兵。未幾,徐處仁、吳敏罷相而相唐恪,許翰罷同知樞密院而進聶山、陳過庭、李回等,吳敏復謫置涪州。綱聞之......。張浚為御史,劾綱以私意殺侍從,且論其買馬招軍之罪。詔罷綱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尚書右丞許翰言綱忠義,合之無以佐中興。
  • 8.    《李綱年譜長編》:(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次遞角場,遣子宗之攝祭伏波廟,期以當日渡海,一卜即吉。夜半,乘潮解桴往瓊州……二十六日,晨,抵瓊州,寓遠華館……二十九日,奉德音,許自便居住。
  • 9.    《宋史》卷359《李綱傳下》:紹興二年,除觀文殿學士、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是時,荊湖江、湘之間,流民潰卒羣聚為盜賊,不可勝計,多者至數萬人,綱悉蕩平之......
  • 10.    《宋史》卷359《李綱傳下》:九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綱具奏力辭,曰:“臣迂疏無周身之術,動致煩言。今者罷自江西,為日未久,又蒙湔祓,畀以帥權。昔漢文帝聞季布賢,召之,既而罷歸,布曰:'陛下以一人之譽召臣,一人之毀去臣,臣恐天下有以窺陛下之淺深。'顧臣區區進退,何足少多。然數年之間,亟奮亟躓,上累陛下知人任使之明,實有繫於國體。”詔以綱累奏,不欲重違,遂允其請。
  • 11.    《續資治通鑑》卷122:(紹興十年正月)辛卯,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李綱薨於福州。
  • 12.    《續資治通鑑》卷122:(紹興十年正月)綱之弟校書郎經早卒,綱悼恨不已;會上元節,綱臨其喪,哭之慟,暴得疾,即日薨,年五十八。帝方遣中使徐恂撫問,訃聞,贈少師,徙其弟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公事維於閩部,以治其喪,令所居州量給葬事。
  • 13.    《宋史》卷359《李綱傳下》:次年薨,年五十八。訃聞,上為軫悼,遣使賻贈,撫問其家,給喪葬之費。贈少師,官其親族十人。
  • 14.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二·乙集》“劉李二忠定得諡本末”條:戊申歲,李伯紀家請諡,上偶未省,宰相周子充為上言其平生大略,上言曰:“志廣才疏,其張浚之徒歟。”於是亦諡忠定。
  • 15.    《宋史》卷359《李綱傳下》:綱負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雖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誠義氣,凜然動乎遠邇。每宋使至燕山,必問李綱、趙鼎安否,其為遠人所畏服如此。綱有著《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説》十卷,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
  • 16.    王衞婷.李綱集版本綜匯[J].科技信息,2008(15):530+521.
  • 17.    李天綱,張安慶 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 4 劉熙載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06:26
  • 18.    《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09]
  • 19.    《宋史·卷三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2]
  • 20.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21.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22.    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下:嶽麓書社,2004-05:1757
  • 23.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24.    謝肇淛 撰.五雜俎: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04:273
  • 25.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26.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27.    李光地 著;李玉昆 點校.泉州文庫 榕村語錄 榕村語錄續集 上:商務印書館,2019-05:317
  • 28.    徐尚定 標點.康熙起居注 第4冊 標點全本:東方出版社,2014-11:231
  • 29.    李綱貶瓊一月始末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2009-02-09[引用日期2023-05-29]
  • 30.    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州地方誌(下).福建省福州市:方誌出版社,1999-02:第十章名勝古蹟
  • 31.    《精忠岳飛》 第1集(“演員表”李綱飾演者見44:33左右)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2-02]
  • 32.    宋林飛 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9:98-99
  • 33.    《宋史·卷三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34.    《宋論·卷十·高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35.    方炳桂 主編.福州民俗文化叢書 福州老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0:313
  • 36.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編.武夷勝境理學遺蹟考: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0-09:407
  • 37.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3]
  • 38.    白曉霞 著.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01:171-172
  • 39.    《三朝北盟會編》卷108引《遺史》:先是,上即位,痛念鑾輿北狩未還,欲遣使於金國祈請,且通問。河北已差周望,而河東難得其人,李綱薦(傅)雱有專對之才。
  • 40.    白曉霞 著.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01:2
  • 41.    《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委員會 編.四庫提要著錄叢書 子部 52:北京出版社,2010-12:414
  • 42.    《智囊·語智部》:李綱欲用張所,然所嘗論宰相黃潛善,綱頗難之。一日遇潛善,款語日:“今當艱難之秋,負天下重責,而四方士大夫,號召未有來者。前議置河北宣撫司,獨一張所可用,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謂不宜?第今日勢迫,不得不試用之。如用以為台諫,處要地,則不可;使之借官為招撫,冒死立功以贖過,似無嫌。”潛善欣然許之。
  • 43.    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168
  • 44.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中(“李綱”條目編者為陳曉莉):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1:2787-2796
  • 45.    福建人大代表建言弘揚抗金名相李綱文化  .中國新聞網官方帳號.2022-01-25[引用日期2023-03-05]
  • 46.    《八閩通志》卷69:鄧肅字志宏。沙縣人。與李綱為忘年交。……李綱罷相,肅堅乞留之,坐是奉祠。
  • 47.    《八閩通志·卷七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5]
  • 48.    《八閩通志》卷70:卒年五十八,累贈太師,諡忠定。
  • 49.    《八閩通志》卷72:阮大成字希聖。寧德人。政和中以三舍升國學。靖康元年,金人犯闕,道君播遷,李綱斥罷,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李税等乘勢用事,大成與陳東等伏闕上書,言“李綱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謂社稷之臣也”,朝廷遂以綱為尚書左丞,充京城防禦使。
  • 50.    宋“靖康元年李綱制”鐧  .福建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3-05]
  • 51.    宋李綱牙笏  .福建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3-05]
  • 52.    李綱短暫的海南時光  .海南省人民政府.2020-02-15[引用日期2023-03-05]
  • 53.    顧宏義 著.宋事論考: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09:281-288
  • 54.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5]
  • 55.    彭卿雲 主編;丁希紅等 編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 續編 國務院公佈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2:482-483
  • 56.    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 主編.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479
  • 57.    清明上河圖 第01集(演員表“李綱”飾演者見43:40左右)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4-01]
  • 58.    白曉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D],2006:12-14.
  • 59.    《龜山集》卷32《李修撰墓誌銘》:公諱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亂,徙家邵武,故今為邵武人。
  • 60.    《清史稿》卷84《禮志三》:(康熙)六十一年,……其從祀功臣,增黃帝臣倉頡,商仲虺,周畢公高、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呂蒙正、李沆、寇準、王曾、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呼嚕,元博果密、托克托,明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于謙、李賢、劉大夏,凡四十人。……咸豐初,增先賢公明儀,宋臣李綱、韓琦侑饗。……是歲(同治二年)魯人毛亨,明呂棻、方孝孺並侑饗。於是更訂增祀位次,各按時代為序。乃定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後蒼、鄭康成、範甯、陸贄、范仲淹、歐陽脩、司馬光、謝良佐、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趙復、金履祥、陳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棻、劉宗周、孫奇逢、陸隴其列東廡,穀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萇、杜子春、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尹焞、胡安國、李侗、呂祖謙、黃幹、蔡沈、魏了翁、王柏、陸秀夫、許衡、吳澄、許謙、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湯斌列西廡,並繪圖頒各省。
  • 61.    白曉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D],2006:3-4.
  • 62.    《梁谿集·行狀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29]
  • 63.    李忠定公年譜 一卷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5-29]
  • 64.    陳致平 著.中華通史 第5卷 宋遼金史前編:花城出版社,1996-02:301
  • 65.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 12 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9:1706-1710
  • 66.    黃益羣 編著.李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10:2-3,6-7
  • 67.    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中 進奉迎錄札子:嶽麓書社,2004-05:837
  • 68.    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下 李綱年譜:嶽麓書社,2004-05:1687-1688
  • 69.    洪三泰等 著.開海 湛江與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11:259
  • 70.    史泠歌.論李綱和岳飛的關係[J].安徽開放大學學報,2022(04):85-90.
  • 71.    朱瑞熙 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 第11輯(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王曾瑜《中國古代主流政治傳統淺談(以宋代為中心)》):巴蜀書社,2006-08:3
  • 72.    李綱 著;王瑞明 點校.《李綱全集》上冊《奏議原序》.長沙:嶽麓書社,2004:1
  • 73.    梁谿集 提要 序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29]
  • 74.    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下 建炎進退志總敍上之上:嶽麓書社,2004-05:1614
  • 75.    白曉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D],2006:18-20.
  • 76.    《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30]
  • 77.    白曉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D],2006:29-30.
  • 78.    王應麟 撰;孫通海 校點.困學紀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03:300
  • 79.    陳石懷 主編.福建歷代作家評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09:90-102
  • 80.    《舊聞證誤》卷3:李綱私藏過於國帑,厚自奉養,侍妾、歌僮,衣服、飲食,極於美麗。每饗客,ゾ饌必至百品。遇出,廚傳數十擔。其居福州也,張浚被召,綱贐行一百二十合,合以朱漆鏤銀裝飾,樣制如一,皆其宅庫所有者。(出朱勝非《秀水閒居錄》)按,李、張二公皆渡江後名相,此所云殊不可解。豈非以張自福州還朝而薦李公起為江西大帥,故以此污之邪?
  • 81.    《舊聞證誤》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4]
  • 82.    《宋人軼事彙編》卷14引《續名臣言行錄》:建盜範汝為,竄回源洞自殺。韓世忠遣將擊之。初,世忠疑城內人皆附賊,欲盡殺之。至福州,見李忠定公,迎請曰:“建城百姓無辜。”世忠受教,民得全活。及師還,父老送之,世忠曰:“活爾曹者,李相公也。”
  • 83.    李綱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