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邦昌

鎖定
張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字子能,永靜軍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北宋末年宰相,偽楚皇帝,叛臣。 [19-20] 
張邦昌進士出身,曾任大司成,因訓導失職,被貶提舉崇福宮,知光州(今河南潢州)和汝州(今河南汝州)。徽宗時歷任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等。欽宗時為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靖康二年(1127年)開封失陷後,被金人冊立為傀儡皇帝,建國號曰“大楚”。金軍北撤後,張邦昌立即請元祐皇后垂簾,並派人奉迎康王即位,前後“僭位”僅三十三日。 [3]  [19] 
南宋建立後,改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宰相李綱極論其罪,遂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安置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後因其僭位時與華國靖恭夫人發生曖昧關係,並有“語斥乘輿”之事,而被賜死。 [14]  [19] 
子能
所處時代
宋朝偽楚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永靜軍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
出生日期
1081年
逝世日期
1127年11月1日
本    名
張邦昌

張邦昌人物生平

張邦昌早年經歷

張邦昌在元符三年(1100年)甲科及第。 [15]  歷任滄州教授、國子書庫正字、通判曹州等職。 [2] 
大觀四年(1110年),張邦昌以中書舍人的身份隨兵部尚書王襄出使高麗 [16]  後歷任大司成、提舉崇福宮、知光州、知汝州、知洪州、禮部侍郎。 [1] 
宣和元年(1119年),拜尚書右丞,轉左丞工部尚書、尚書右丞、左丞。宣和三年(1121年),拜中書侍郎。有記載稱“當王黼用事,與童貫共諮邊釁,邦昌無所可否於其間,時論罪之”,也有記載稱他“嘗與童貫議事,面折其過,士論美之”,並在宣和六年(1124年)童貫欲再次用兵幽燕時制止了他。宋欽宗即位後,他升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1]  [2]  [15] 

張邦昌靖康和議

靖康元年(1126年),金太宗南下攻宋。宋徽宗慌亂無措,擔心揹負亡國之名,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欽宗命張邦昌隨康王趙構到金營為質,並與金議和。這次和議,臨行前,張邦昌向欽宗要割地聖旨,欽宗不予,要河北印綬,又不予。可見欽宗根本沒有想讓張邦昌回來的意思。 [3] 
期間,發生宋將姚平仲劫營事件,張邦昌在金人詰責之下“恐懼涕泣”,並一口咬定突襲金營不是朝廷授意,居然保住性命。其後趙構被放回,張邦昌仍在金營為質,遙升太宰門下侍郎,與另一人質肅王趙樞隨金軍撤走,並充河北路割地使。 [3]  [17]  幾個月後,金朝完顏宗翰再攻宋朝,張邦昌隨行。宋朝官員紛紛彈劾張邦昌是“社稷之賊”。欽宗遂貶張邦昌為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罷割地之議。 [3] 

張邦昌被迫登基

完顏宗翰在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金人當時的目的顯然是歲貢錢財,所以他們還是要立一個漢人君主幫他們籌措歲貢。雖然漢人均提議另立趙氏,但金太宗一概否決。這個時候張邦昌成了被提名的唯一人選。 [4] 宋齊愈王時雍等人支持下,金人“勸進”張邦昌。
張邦昌知道這個龍椅不好坐,當時大多數的漢臣都持激烈的反對態度,其中最為激烈的還是日後另一個爭議人物秦檜
關於張邦昌登基這一節,《大金國志》與《宋史》大體記述相當,只是《大金國志》更為詳細,而當時顯然也只有金國才能直擊此事,因此援引國志中的內容: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書省聽令,百官班迎南薰門,邦昌卧病不食。金帥令勸進,邦昌謂王時雍等曰:“諸公怕死,又掇送與邦昌邪?雖暫假而歸,焉可免禍!”先是正月十五日,太宰張邦昌奉使還闕,至城外,軍前留之。及是,金帥告報城中,欲遣邦昌入城,御史台檢準故例,率文武百官迓於南薰門。如期而集者凡數千人,士庶往觀又數萬人。範瓊、汪長源等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及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金將送者及門而返。邦昌之入也,徑詣尚書省。百官敦請即皇帝位,猶豫未斷,緣軍前先有指揮故。邦昌與百官相見,慟哭盡哀。從官卿監郎官十員,盡夜直宿,續增作十五員,掌管事務,並使臣十員,祗應三衙門官亦同宿守。金帥令勸進於尚書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諸公“掇送”之言。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5] 
可見當時張邦昌詐病拒絕登基,百般推脱,甚至以自裁相對,但最後金國以屠城相要挾,迫張邦昌就範。

張邦昌臣禮俱備

張邦昌將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宸殿垂拱殿),將辦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堅決制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而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面拱立”。他與朝廷官員開會聊天時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了他堅持為臣而非為君的禮制,始終是與朝廷官員們以平級關係相處。 [6] 
王時雍是推舉他成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説是他的心腹和死黨,可是當王時雍以皇帝專用的“陛下”稱呼他時,他絲毫不留情面地將其狠狠訓斥了一番。
後來金國大軍準備返回北方,已經身為“皇帝”的他卻身服縞素,率領滿朝文武,親自向其時已身陷金軍牢籠的徽、欽二宗遙拜送行,並且傷心欲絕,涕淚俱下,完全是為人臣子的禮儀。 [7] 

張邦昌還政趙氏

金軍一撤,張邦昌立刻大赦天下。呂好問勸張邦昌還政康王。王時雍、徐秉哲卻告誡他騎虎難下,還政必無善終。但是張邦昌還是毅然還政,獻大宋國璽,立康王,請宋哲宗元祐皇后垂簾。並在手書中闡明:“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 [8] 
張邦昌明知還政還的是身家性命,卻依然毫不猶豫。且其人由始至終並未僭越其大宋臣子身份,因此某些對於他虛偽事故,惺惺作態的批評確有失當。畢竟沒有人會舍了身家性命去惺惺作態的。而張邦昌還政當天,伏地慟哭請死 [9]  ,確可能是半真半假的保命權宜之計。
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再次啓用主戰派李綱,意圖重振國風。李綱復出第一件事自然是彈劾張邦昌,但是張邦昌是高宗即位的首席功臣,高宗也並不想傷他性命,以權宜為名替張邦昌開脱。 [10]  但將張邦昌被貶為節度副使

張邦昌禍起紅顏

高宗雖然沒有殺張邦昌,但是未必沒有殺他之心,只是礙於還政的面子。但是張邦昌如果有什麼把柄被抓住,自然也難逃一死。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邦昌還是犯了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以前張邦昌入主內庭的時候,宋徽宗的一個嬪妃靖恭夫人李春燕 [11]  等十餘名女眷曾被賜給張邦昌,且立為偽後。歸宋以後張邦昌自然不能認這個名分,但二人情誼尚在。一日張邦昌酒後,彷彿又招惹了這位李夫人,李夫人裸着雙臂鑽在了張邦昌懷裏説,“大家(對皇帝的一種稱呼),如今已經這樣了(又是宋朝宮人),就不要再敍舊情了。”但李夫人卻不是個不念舊的人,她親自將張邦昌扶上了車,又安排了乾女兒陳氏陪侍。後來張邦昌回東府,李夫人還私下裏去送過他。 [12] 
徽宗是高宗的親爹,當時雖然被俘,卻尚在人間,張邦昌這是在招惹徽宗嬪妃。雖然皇家嬪妃轉賜臣子也不能説沒有先例,但這個時候顯然就被用做把柄。高宗先不動聲色的抓了李夫人,嚴刑逼供,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最後高宗“詔數邦昌罪”,賜死張邦昌,殺王時雍等,完成秋後算賬。 [13] 

張邦昌軼事典故

張邦昌立為高麗王

相傳張邦昌出使高麗時,因高麗國中無主,曾一度被高麗人立為高麗國王 [15]  但有學者指出此記載不實。 [18] 

張邦昌死於平楚樓

大金國志》裏記載:方邦昌抵貶所,寓居潭州天寧寺。寺有平楚樓,取唐沈傳師“目傷平楚虞帝魂”之句也。得宋帝賜死詔,徘徊退避,執事者迫之登樓,邦昌仰首,忽睹“平楚”二字,長嘆就縊。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也。舉進士,累官大司成,以訓導失職,貶提舉崇福宮,知光、汝二州。政和末,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首請取崇寧、大觀以來瑞應尤殊者增制旗物,從之。宣和元年,除尚書右丞,轉左丞,遷中書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
  • 2.    《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張邦昌字時彥,魏郡冠氏人也。少登進士,歷任滄州教授,改國子書庫正字,通判曹州,至宣和元年,累遷至尚書右丞,改左丞,遷中書侍郎。當王黼用事,與童貫共諮邊釁,邦昌無所可否於其間,時論罪之。
  • 3.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金人犯京師,朝廷議割三鎮,俾康王及邦昌為質於金以求成。會姚平仲夜斫金人營,斡離不怒責邦昌,邦昌對以非出朝廷意。俄進太宰兼門下侍郎。既而康王還,金人復質肅王以行,仍命邦昌為河北路割地使。初,邦昌力主和議,不意身自為質,及行,乃要欽宗署御批無變割地議,不許;又請以璽書付河北,亦不許。時粘罕兵又來侵,上書者攻邦昌私敵,社稷之賊也。遂黜邦昌為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
  • 4.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留守孫傅等不奉命,表請立趙氏。金人怒,復遣開、儔促之,劫傅等召百官雜議。眾莫敢出聲,相視久之,計無所出,乃曰:“今日當勉強應命,舉在軍前者一人。“適尚書員外郎宋齊愈至自外,眾問金人意所主,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議
  • 5.    《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
  • 6.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下令曰:“比緣朝廷多故,百官有司皆失其職。自今各遵法度,御史台覺察以聞。”見百官稱“予”,手詔曰“手書”。獨時雍每言事邦昌前,輒稱“臣啓陛下”,邦昌斥之;勸邦昌坐紫宸、垂拱殿,呂好問爭之,乃止。邦昌以嗣位之初,宜推恩四方,以道阻先赦京城,選郎官為四方密諭使。
  • 7.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金人將退師,邦昌詣金營祖別,服柘袍,張紅蓋,所過設香案,起居悉如常儀,時雍、秉哲、開、儔皆從行,士庶觀者無不感愴。二帝北遷,邦昌率百官遙辭於南薰門,眾慟哭,有僕絕者。
  • 8.    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
  • 9.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尋遣使奉乘輿服御物至南京,既而邦昌亦至,伏地慟哭請死,王撫慰之。
  • 10.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王即皇帝位,相李綱,徙邦昌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綱上書極論:“邦昌久典機政,擢冠宰司。國破而資之以為利,君辱而攘之以為榮。異姓建邦四十餘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肆諸市朝,以為亂臣賊子之戒。”時黃潛善猶左右之。綱又力言:“邦昌已僣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高宗乃降御批曰:“邦昌僣逆,理合誅夷,原其初心,出於迫脅,可特與免貸,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 11.    《靖康稗史之七 宋俘記箋證》南征錄匯:天會五年【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三月】「帥府以宋華國靖獻夫人李氏及宮人十輩賜邦昌為後
  • 12.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初,邦昌僣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
  • 13.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帝聞,下李氏獄,詞服。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李氏杖脊配車營務。時雍、秉哲、開、儔等先已遠竄,至是,並誅時雍。
  • 14.    楊倩描主編.《宋代人物辭典》: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73—1074頁
  • 15.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O五引《中興姓氏錄·叛逆傳》:張邦昌,字彥能,元符三年以甲科累遷工部尚書,使於高麗國,適高麗國王死,國人重中國之使,權立邦昌為國王。後詔還之。宣和初為尚書左丞,三年遷中書侍郎。嘗與童貫議事,面折其過,士論美之。六年,貫再領軍往謀取燕,邦昌建議止其行。靖康初,除少宰。
  • 16.    《高麗史》卷十三,世家第十三,《睿宗世家》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10-28]
  • 17.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始姚平仲之襲金營也,金以用兵責使者,張邦昌恐懼涕泣,王(趙構)不為動。金人因憚王,不欲留,更請肅王。乙巳,王還,詔割三鎮以北二十州地,遣皇弟肅王樞,遷張邦昌太宰,以為質,又許金繒銀帛五千七百萬匹兩以和,李綱爭,不聽。
  • 18.    李勇先. 所謂權立張邦昌為高麗國王辨[C]//.韓國研究(第一輯).,1994:259-263.
  • 19.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中.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2076頁
  • 20.    秦進才主編.中國帝王后妃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32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