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貫

(北宋權宦、六賊之一)

鎖定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今屬河南省)人。 [16]  北宋權宦,“六賊”之一。 [17] 
童貫與蔡京結交,推薦被貶職的蔡京為皇家蒐購書畫,使蔡京受到宋徽宗賞識,得以復官,後做了宰相。而童貫又因蔡京之力飛黃騰達,進而掌握軍權。1111年,童貫進檢校太尉,宋徽宗命他出使遼朝的燕京。童貫使遼見到契丹人的腐敗,乃產生與金人結盟攻遼的念頭。童貫返回宋朝,迅速升遷,先是以太尉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接着又命為開府儀同三司,籤書樞密院河西、河北兩房,領樞密院事、更九鎮、太傅、涇國公。1120年,童貫受命領軍鎮壓方臘農民起義,後來以功進為太師。1122年,金人已陷東京、上京、中京三道,宋朝決心北伐,但皆以失敗告終。宋朝以歲幣輸銀從金人手中換回燕京空城,建立燕山府。宋徽宗認為童貫立下了大功,命其為燕山府宣撫使,下詔解其節鉞為真三公,加封徐、豫兩國,後又封廣陽郡王。 [16] 
1125年,宋欽宗趙桓受禪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不受命反而陪奉上皇徽宗南巡遊蕩。後亂殺無辜,招至諫官等議者蜂起。初貶左衞上將軍,連謫昭化軍節度副使,又放逐英州(今廣東英德)。放逐途中,宋欽宗下詔數其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澂循跡追到南雄,立即斬首。 [16] 
別    名
媪相
道夫(一作道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公元1054年(皇祐六年)
逝世日期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
主要成就
破西夏,平方臘
本    名
童貫
職    業
宦官
封    爵
涇國公→楚國公→廣陽郡王
官    職
檢校太尉、太傅

童貫人物生平

童貫收復四州

童貫 童貫
童貫少年時在宦官李憲門下。性情乖巧,從做給事宮掖時起,就善於揣度皇帝的意旨,預先做出順承的事。宋徽宗即位,在杭州置金明局,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開始和蔡京交往。
蔡京進京任官,得力於童貫。蔡京任相後,贊成攻取青唐,並對皇上説童貫曾十次出使陝右,熟悉那五路的情況與各將帥的才能,竭力推薦他。宋合兵十萬,命王厚為統帥。童貫像李憲那樣為監軍。軍至湟州,恰好宮中失火,宋徽宗下手諭,由驛馬傳達詔令禁止童貫出兵。
童貫打開看後就收入靴中。王厚問他為何,童貫答:“陛下希望出兵成功。”竟出兵交戰,收復四州,遷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內侍憑資歷任兩使是從童貫開始的。
不久,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討伐溪哥臧徵,收復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童貫恃功而驕橫跋扈,選拔將領官吏,都直接奏明宋徽宗,完全撇開政府,這就漸漸違背了蔡京的意願。宋徽宗又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蔡京説:“使相的官職怎能授給宦官?”不奉行詔命。 [1] 

童貫時稱媪相

小浣熊水滸卡中的童貫 小浣熊水滸卡中的童貫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説:“用宦官為使臣,難道國家沒人了嗎?”皇上説:“契丹聽説童貫打敗羌人,因此想見他,以他為使臣,察看敵國,也是良策。”童貫使遼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於是請求出兵進駐夏國橫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不久,為開府儀同三司,籤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涇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媪相。 [2] 

童貫攻打西夏

童貫率秦、晉的精鋭部隊深入河、隴,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認為可制夏人於死命。派大將劉法攻取朔方,劉法認為不行,童貫逼他説:“你在京城時,親自領命,説一定能成功,現在認為難以成功,為什麼?”劉法不得已出塞,遇敵伏擊而死。劉法是西州名將,他的死使宋軍各部都震動恐懼。童貫隱瞞失敗,向朝廷報捷,百官入宮慶賀,都對他咬牙切齒,但不敢説什麼。關右已困敝,西夏兵馬也難支撐,童貫就通過遼人向夏進誓表講和。夏使到,給他誓書,夏使不接受,童貫強迫館伴使一定要他接受,夏使剛回國境,就把誓書扔在路上。宋原來規定,漢人的官職不授給熟羌,童貫故意提拔他們,有的官至節度使。弓箭手失去屬於他們的土地而派他們守衞新的地方,禁軍逃亡者不處死而可改隸其他軍籍。軍政全被破壞了。 [3] 

童貫平定方臘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童貫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童貫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作為鄭允中的副手出使遼朝,得到燕人馬植,歸來後把馬植引薦給皇上,於是就制定平燕的計劃,選精兵良將,很快將命令出兵平燕。正趕上方臘在睦州起義,義軍威勢很大,改任童貫為江、浙、淮南宣撫使,立即率準備平燕之兵前去征討方臘。 [4] 
方臘起義的警報上奏到京師,王黼藏起來不報告皇上,義軍力量得以日益發展壯大。蘭溪靈山的朱言、吳邦,剡縣的仇道人,仙居的呂師囊,方巖山的陳十四,蘇州的石生,歸安的陸行兒都率眾響應起義,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求朝廷調禁兵及鼎、澧的槍牌手兼程趕往鎮壓,防止義軍勢力擴大。宋徽宗才十分驚慌,趕緊派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軍及秦、晉二地蕃、漢兵共十五萬前往東南,並命童貫草詔罷去應奉局。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部將方七佛率六萬人攻打秀州,統軍王子武據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來,合兵一處攻打義軍,殺義軍九千人,築起五座高台,義軍退守杭州。二月,童貫、譚稹的前鋒到達清河堰,宋軍水陸並進,方臘又放火燒官舍、府庫、民宅,並趁夜逃離杭州。宋將劉延慶、王稟、王渙、王惟忠、辛興忠相繼率兵趕來,收復了所有被義軍佔領的城池。四月,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義軍七萬人被殺。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臘餘部都被平滅。童貫因功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宋軍從出兵鎮壓到凱旋歸來,前後用四百五十天。 [5] 

童貫伐遼喪師

《繪卷水滸傳》中的童貫 《繪卷水滸傳》中的童貫
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不久,宋徽宗因童貫收復燕山有功,下詔解除他的兵權而為真三公,加封他為徐、豫兩國公。過了兩月,命他退休,由譚稹代替他。第二年又起用他,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他為廣陽郡王。 [6] 
同年,完顏宗翰南侵,童貫在太原,派馬擴、辛興宗以訪問為名去試探金人意圖,金人指責宋收留張覺,並派使下戰書,童貫對金使厚禮相待,並説:“這麼大的事,怎不先告訴我呢?”
金使勸童貫馬上割兩河之地向金人謝罪,童貫垂頭喪氣無以應對,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將張孝純譴責他説:“金人背盟,大王應號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棄之而去,是把河東丟給敵人啊。河東一入敵手,河北怎麼辦?”童貫怒斥他説:“我童貫受命為宣撫,不是來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還設將帥有何用?”張孝純拍手嘆道:“童太師一生威望甚高,事到臨頭卻畏縮恐懼,抱頭鼠竄,有何面目再見天子呢?” [7] 

童貫受法伏誅

童貫逃回京城,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貫在西部邊境曾招募青少年組成勝捷軍,有近萬人,他把他們作為親軍,守衞他的住所,這時又讓這支軍隊跟着他。徽宗過浮橋出城時,衞士們緊隨他的後面,有往橋上爬的,有抱怨的,有號哭的,生怕被丟下。童貫怕走得慢,命親軍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聲,於是諫官、御史和人們議論紛紛,説童貫的罪惡。起初貶童貫為左衞上將軍,連續降官,謫為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到英州(今廣東英德)、吉陽軍。還沒到地方,又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澄沿他所走路線,到途中斬掉他。建炎元年八月廿二,童貫在南雄的使院內伏誅,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眾。 [8] 

童貫性格特徵

宋徽宗賞賜給童貫的《小楷千字文》 宋徽宗賞賜給童貫的《小楷千字文》
童貫握兵權二十年,權傾一時,發號施令超過了皇帝的制敕。曾有人彈劾他,宋徽宗命方劭去調察,方劭的一舉一動都被童貫偵得,他先到宋徽宗那告狀,並陷害方劭,方劭反而獲罪被處死。
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鬍鬚,皮骨堅硬如鐵,不像宦官。他有度量,能散發財物。後宮中從妃嬪以下他都用財物結納,每天都能聽到後宮中人稱讚他的話。他恩寵顯赫,門庭若市,嶽牧、輔弼多出自他的門下,廝養、僕圉官諸使者達數百人。他極盡邪惡,招致禍亂,天下遭殃,即使把他剁成肉醬也不能抵償他的罪責。 [9] 

童貫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10] 

童貫歷史評價

北宋歌謠:“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安堯臣:“貫起自卑微,本無智謀,陛下付以兵柄,俾賞典機密。自出師陝右,已彌嵗祀,專以欺君罔上為心,虛立城砦,妄奏邊捷,以為己功。汲引羣小,易置將吏,以植私黨。交通饋遺,鬻賣官爵,超躐除授,紊亂典常。” [11] 
陳東:“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12] 
餘應求:“隳壞軍政,搆造邊隙,棄盟啓戎,招寇胎禍,私取官物,擅蓄禁民者,童貫始之,譚稹繼之,則貫之罪大於稹審矣。”
劉蕡:“貫、攸何人哉,敢以蚊負山耶?然致靖康之禍,不在於取燕,而在於不能取燕。” [13] 
《宋史》:“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制敕。嘗有論其過者,詔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財。後宮自妃嬪以下皆獻餉結內,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户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廝養、僕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10] 
《大宋宣和遺事》:“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於上;高俅、楊戩、朱勔之黨,朋邪於下。”
李廷機:“童貫擅專權,與京相表裏。 童與金人謀,共圖契丹地。 契丹既已亡,引禍害自己。” [14] 
王夫之:“靖康之禍,自童貫始。狡夷不可信而信之,叛臣不可庸而庸之,逞志於必亡之契丹,而授國於方張之女直。” [15] 

童貫藝術形象

童貫文學形象

新版水滸傳中的童貫
新版水滸傳中的童貫(25張)
在小説《水滸傳》中,童貫擔任樞密使,掌控朝廷軍事大權,曾統領八十萬大軍去梁山泊鎮壓宋江起義軍的時候,卻中了十面埋伏,被殺得隻身逃回了汴京。

童貫影視形象

央視版《水滸傳》中的童貫 央視版《水滸傳》中的童貫
1998年《水滸傳》:雷恪生飾演童貫;
1999年《清明上河圖》:張慶才飾演童貫;
2004年《大宋碑歌》:徐光明飾演童貫;
2008年《少年四大名捕》:陳榮峻飾演童貫;
2011年《水滸傳》:周明汕飾演童貫;
2013年《精忠岳飛》 :楊藝飾演童貫。
參考資料
  • 1.    《宋史》:童貫,少出李憲之門。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徽宗立,置明金局於杭,貫以供奉官主之,始與蔡京遊。京進,貫力也。京既相,贊策取青唐,因言貫嘗十使陝右,審五路事宜與諸將之能否為最悉,力薦之。合兵十萬,命王厚專閫寄,而貫用李憲故事監其軍。至湟川,適禁中火,帝下手札,驛止貫毋西兵。貫發視,遽納鞾中。厚問故,貫曰:“上趣成功耳。”師竟出,復四州。擢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內侍寄資轉兩使自茲始。未幾,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累遷武康軍節度使。討溪哥臧徵,復積石軍、洮州,加檢校司空。頗恃功驕恣,選置將吏,皆捷取中旨,不復關朝廷,浸咈京意。除開府儀同三司,京曰:“使相豈應授宦官?”不奉詔。
  • 2.    《宋史》:政和元年,進檢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國,策之善者也。”使還,益展奮,廟謨兵柄皆屬焉。遂請進築夏國橫山,以太尉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俄開府儀同三司,籤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三歲,領院事。更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太傅、涇國公。時人稱蔡京為公相,因稱貫為媪相。
  • 3.    《宋史》:將秦、晉鋭師深入河、隴,薄於蕭關古骨龍,謂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將劉法取朔方,法不可,貫逼之曰:“君在京師時,親授命於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難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將,既死,諸軍洶懼。貫隱其敗,以捷聞,百官入賀,皆切齒,然莫敢言。關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遼人進誓表納款。使至,授以誓詔,辭不取,貫強館伴使固與之,還及境,棄諸道上。舊制,熟羌不授漢官,貫故引拔之,有至節度使者。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隸他籍,軍政盡壞。
  • 4.    《宋史》:政和元年,副鄭允中使於遼,得燕人馬植,歸薦諸朝,遂造平燕之謀,選健將勁卒,刻日發命。會方臘起睦州,勢甚張,改江、浙、淮南宣撫使,即以所聚兵帥諸將討平之。方臘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縣堨村,託左道以惑眾。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陳碩真反,自稱文佳皇帝,故其地相傳有天子基、萬年樓,臘益得憑籍以自信。縣境梓桐、幫源諸峒皆落山谷幽險處,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饒,富商巨賈多往來。時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比屋致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置官吏將帥,以巾飾為別,自紅巾而上凡六等。無弓矢、介冑,唯以鬼神詭秘事相扇訹,焚室廬,掠金帛子女,誘脅良民為兵。人安於太平,不識兵革,聞金鼓聲即斂手聽命,不旬日聚眾至數萬,破殺將官蔡遵於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殺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廬、富陽諸縣,進逼杭州。郡守棄城走,州即陷,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縱火六日,死者不可計。凡得官吏,必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叢鏑亂射,備盡楚毒,以償怨心。
  • 5.    《宋史》:警奏至京師,王黼匿不以聞,於是兇焰日熾。蘭溪靈山賊朱言吳邦、剡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巖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皆合黨應之,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調京畿兵及鼎、澧槍牌手兼程以來,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臘復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四年三月,餘黨悉平。進貫太師,徙國楚。臘之起,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峒逃出,倮而縊於林中者,由湯巖、椔嶺八十五里間,九村山谷相望。王師自出至凱旋,四百五十日。
  • 6.    《宋史》:臘雖平,而北伐之役遂起。既而以復燕山功,詔解節鉞為真三公,加封徐、豫兩國。越兩月,命致仕,而代以譚稹。復起,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詔用神宗遺訓,能復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廣陽郡王。
  • 7.    《宋史》:是年,粘罕南侵,貫在太原,遣馬擴、辛興宗往聘以嘗金,金人以納張覺為責,且遣使告興兵,貫厚禮之,謂曰:“如此大事,何不素告我?”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太原守張孝純誚之曰:“金人渝盟,王當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棄河東與敵也。河東入敵手,奈河北乎?”貫怒叱之曰:“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貫,置帥何為?”孝純拊掌嘆曰:“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蓄縮畏懾,奉頭鼠竄,何面目復見天子乎?”
  • 8.    《宋史》:貫奔入都,欽宗已受禪,下詔親征,以貫為東京留守,貫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貫在西邊募長大少年號勝捷軍,幾萬人,以為親軍,環列第舍,至是擁之自隨。上皇過浮橋,衞士攀望號慟,貫唯恐行不速,使親軍射之,中矢而踣者百餘人,道路流涕,於是諫官、御史與國人議者蜂起。初貶左衞上將軍,連謫昭化軍節度副使,竄之英州、吉陽軍。行未至,詔數其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澄跡其所至,蒞斬之,及於南雄。既誅,函首赴闕,梟于都市。
  • 9.    《宋史》: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制敕。嘗有論其過者,詔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財。後宮自妃嬪以下皆獻餉結內,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户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廝養、僕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 10.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08]
  • 11.    《玉照新志》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2-01]
  • 12.    《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09]
  • 13.    《宋史全文·卷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4]
  • 14.    《五字鑑》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27]
  • 15.    宋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1]
  • 16.    曹子西主編.北京歷史人物傳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02.第176頁
  • 17.    徐海榮主編.中國酒事大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01.第18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