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學

(儒家傳統學説)

鎖定
宋史》首立“道學傳”。周敦頤是道學宗主,周敦頤對宋明理學最主要的貢獻一是恢復了儒家中斷近千年的所謂"道統",即"性命之學";二是積極提倡和踐行"孔顏之樂";三是敢於打破"三教"壁壘,大膽援引佛道,開創了重要的理學方法論。周敦頤不僅為"理學"貢獻了諸多原理與方法,也為"理學家"提供了一個內在的超越境界。周敦頤開創的"濂溪一脈",賦予了儒學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1] 
朱熹是道學的集大成者,對朱子而言,道統是道學的傳授譜系,道學是道統的傳承內容。而道學的具體內容則是一套實現內聖的修養工夫,同時也是歷代聖賢相傳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在位的人君作為統治者,只有按照這一套工夫系統進行自我修養,才能夠通過內聖的修養實現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對道統與道學的論述包含着對在位的人君進行政治立法的訴求。 [2] 
中文名
道學
外文名
NeoC onfucianism
別    名
理學
宋學
始見於
宋史

道學道學介紹

周敦頤 周敦頤
對於宋朝產生的儒學新形態,歷來稱謂繁多:道學、理學宋學新儒學等等。每一種稱謂都反映着不同時代的人對於自身現狀的獨特認知。"道學"和"理學"是宋人自言之語,其中透露着他們對於自身學術與理想的認識;"道學"與"理學"概念之間的差異,也彰顯着宋人思想與政治的真實處境;元明清三朝沿用"道學"與"理學"的概念,但其背後所表現出的思想差異更為複雜;用"宋學"來指稱宋代學術,這是清人在考據之學的學術理路上做的概念劃分;用新儒學來指稱宋代儒學新形態, 則是近代以來中國學人借鑑西人對於宋代儒學的新認識。每種稱謂都有其獨立發展的過程, 在這期間, 它們或許前後相繼或許革新。 [3] 
“道學”一名最早使用而為宋人所認可的是王開祖。他説:“孟子以來, 道學不明, 我欲述堯舜之道, 論文武之治, 杜淫邪之路, 闢皇極之門。” (金沛霖主編《四庫全書子部精要》) 南宋學者陳謙在《儒志編附錄》中説:“當慶曆皇祐間, 宋興未百年, 經術道微, 伊洛先生未作, 景山獨能研精覃思, 發明經藴, 倡鳴‘道學’二字……後四十餘年, 伊洛儒宗始出。”慶曆年間興起的古文運動以“文以載道”著稱,王開祖所言之“道學”當是指追求三代大道的學問。宋仁宗嘉祐年間, 張載曾説:“嘉祐初, 見洛陽程伯淳、正叔昆弟於京師, 共語道學之要。” (《橫渠先生行狀》) 此事乃呂大臨在熙寧十年張載去世時, 為其所寫行狀時的回憶, 可見“道學”一詞最遲在熙寧年間已為士人所共知。在程頤看來, 其兄程顥乃得道統之真傳:“既而門人朋友為文, 以敍其事蹟, 述其道學者甚眾。其所以推尊稱美之意, 人各用其所知, 蓋不同也。而以孟子之後, 傳聖人之道者, 一人而已。” (《二程集·明道先生門人朋友敍述序》)並且早在熙寧年間, 司馬光就曾讚譽邵雍是“道學”權威:“某陝人, 先生衞人, 今同居洛, 即鄉人也。有如先生道學之尊, 當以年德為貴, 官職不足道也。” (《邵氏聞見錄》卷十八) 此時“道學”一詞已成為當世之人所共識, 雖在具體踐履“道學”的內容上或有差異, 但人們所認同的政治追求的目標就是三代之道。
中國傳統的"帝王之學"主要是研究如何掌控權力、駕馭臣民、富國強兵的學問。宋儒希望建立道學化的帝王之學,實現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朱熹通過對什麼不是帝王之學的辨析,確立了以《大學》為核心的儒家正學引導帝王的經典體系與理論框架,並通過理學思想的運用,回答了帝王為什麼學,如何學以明理而正君心立綱紀等系列問題,推動了以道學建構帝學的思想建設。 [4] 
有宋以來談“聖賢氣象”最多者為二程與朱熹。“氣象”成為道學的核心話題, 與儒家“聖可學而至”的信念有關。早在先秦, 曹交問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 有諸?”孟子回答説:“子服堯之服, 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回答包含兩個信息。一是“人皆可以堯舜”, 即聖是可學而至的, 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學聖人的有效方法是實際效仿。如“服堯之服, 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這一方法論層面的提示往往被學界忽略。道學語境中的聖人, 不僅是人不知而知之者, 也是可憧憬和效仿的對象。若説聖是可學的, 便需要有個聖賢的輪廓和模仿的形象可以參照, 這便是“氣象”。聖賢氣象説以氣的相感相應為認知基礎,肯定了人的意識能夠感知和把握由內而外顯現的氣象,由"見得氣象"入"變化氣質"成為可能。這一思路揭示了優入聖域的門徑以及感性修養之原理。 [5] 
宋代道學內部還存在一個獨特的小傳統——思的傳統。它濫觴於程頤,經楊時羅從彥李侗,至朱熹然後大顯。此傳統實犖犖可觀,是對程朱理性精神的明證,更是對道南學派唯知求中於"思慮未萌之際"認識的否定。道學之思因思的自覺,以及相關的工夫論闡發,繼承並超越了魏晉玄學抽象思維 [6] 

道學哲學範疇

程頤 程頤
唐宋時期的儒學道論存在着由倫理之道向本體之道發展的趨勢,這在韓愈、二程的道論上尤為明顯。韓愈復興儒學,建構的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倫理之道,具體表現在為政、為人等方面。韓愈以此為依據,從倫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載道"以及"道統"論等思想,又闡述了倫理之道如何傳承的問題。二程以"天理"為本體,"道"作為天理的表現形式,具有本體色彩;本體之道外化為具體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倫理之道。二程還以本體之道為基礎,批判了韓愈的人性論以及佛老之道,延續和發展了韓愈文以載道以及道統論思想,建構了以"格物"為核心的致知論和以"誠""敬"為核心的修養論。從韓愈的倫理之道到二程的本體之道,是儒學之道本體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儒學為迎接佛老本體論的挑戰而做的自我調節 [7] 
道學誕生於北宋 ,這是一個發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民族危機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背景孕育出一種普遍的道學文化心態 :確立超越的義理 ,尋求存在的意義 ,獲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靈的安寧。所以 ,尋天地必然之理 ,立人道當然之則 ,就成為宋明理學家共同的理論取向 ,也是朱子道學的內在理路。朱熹繼孔孟 ,接周程 ,倡道統 ,匯四書 ,關注現實 ,彰顯理性 ,探求心性 ,他所進行的這一系列理論活動與實踐均是道學心態使然。 [8]  "道學"觀念作為動詞使用,首見於今本《禮記·大學》;作為名詞使用,首見於東漢初年王充的《論衡》一書,其基本含義泛指關於"道"的學問,具體的對象指向乃是與儒學密切相關的"經學";三國兩晉時期佛教學者沿用了"道學"一詞,用以指稱佛教、外道、道教;南北朝時期道教學者亦開始使用"道學"一詞,主要含義乃是"學道"一詞的倒文,只在少數特定語境中才作名詞使用而作為道教的代稱;北宋時期,道學與宋代新儒學關聯在一起,但是並非專稱,在官方語境及部分佛教典籍中,"道學"一詞仍可以作為道家、道教、佛教的代稱。 [9] 
道學家以抵制佛老為己任,石介《中國論》稱“有龐眉曰聃,自胡來,入我中國。各以其人易中國之人,以其道易中國之道,以其俗易中國之俗,以其書易中國之書,以其教易中國之教”。蘇軾《議學校貢舉狀》認為“今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 鬻書於市者, 非莊老之書不售也, 讀其文, 浩然無當而不可窮, 觀其貌, 超然無著而不可挹。”在蘇軾看來, 任憑老莊之學流傳, 空談之風蔓延, 於國家危害極大。朱熹則説老子之心最毒,老子只以保全自身為念, 而不肯承擔社會責任,為保證自身利益, 老子又創造了許多陰謀權術。 [10] 

道學詞典釋義

1.宋代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的哲學思想。道學又稱理學,是宋明時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學術流派。道學之名源於北宋時期;而道學被改稱理學,則是在南宋時期。《宋史·道學傳序》説:“道學之名,古無是也。”兩宋時期,道學(理學)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諱開祖)。王開祖“倡鳴‘道學’二字,著之話言”,首創“道學”一詞。北宋程頤,張載。南宋朱熹,陸九淵張栻鄧實《清代學術之流變》:“則二魏象樞、裔介、湯斌李光地,……皆以大人先生,執學界之牛耳,然而無取焉者,一則偽名道學,以腴媚時君,一則著述雖富,或假手於其食客,是故清學而有此巨蠹之蟊賊,而清學亦衰矣。”
2.儒家的道德學問。
3.指佛教徒和儒生。
4.形容為人處事迂腐,拘泥於禮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