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普

(北宋初年政治家)

鎖定
趙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則平。幽州薊縣人,後徙居河南洛陽 [1]  五代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118] 
趙普早年曾被後周永興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後成為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的幕僚。顯德七年(960年),策劃發動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獨相十年 [69]  。在此期間,趙普協助趙匡胤進行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重大措施。開寶六年(973年)罷相,出鎮河陽三城宋太宗即位後又分別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兩度拜相,其間主導策劃秦王趙廷美謀反案,打壓趙廷美與兵部尚書盧多遜 [17]  。晚年因病多次請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師、中書令,封魏國公。淳化三年(992年),趙普於洛陽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贈尚書令、韓王,諡號“忠獻”,並配饗宋太祖廟庭。宋理宗時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9]  [118]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他為人剛毅果斷,在宋初制訂統一戰爭方案和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還在宋初參與了建法立制、整頓吏治等工作。遺著有《龍飛日曆》《藝祖受禪錄》等 [113]  [118] 
概述內圖片來源 [50]  [114] 
全    名
趙普
別    名
趙則平
趙書記 [80] 
趙學究 [80] 
趙中令
趙忠獻 展開
別名
趙則平
趙書記 [80] 
趙學究 [80] 
趙中令
趙忠獻
趙韓王 收起
則平
諡    號
忠獻
封    號
魏國公→真定王(贈)→韓王(贈)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初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922年
逝世日期
992年8月18日
主要成就
策劃發動陳橋驛兵變,協助趙匡胤建立北宋
參與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
主持完善宋初制度
主要作品
《龍飛日曆》
《藝祖受禪錄》
最高官職
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贈)
籍    貫
幽州薊縣→河南洛陽

趙普人物生平

趙普霸府幕僚

趙普祖籍幽州薊縣(今北京)。他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後唐時期,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連年征戰,趙迥不堪戰亂,舉族遷居常山(鎮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後晉天福七年(942年),趙迥雖又舉家遷居洛陽並長期定居,因原籍已屬契丹境,以後便自稱“今為常山人”。 [110]  [1] 
趙普是趙迥的長子,為人淳厚,沉默寡言。鎮陽豪門大户魏氏(名不詳)很欣賞他,將女兒許配給了趙普。 [1]  [3]  他青少年時也曾讀書,但無甚學識,科舉之途無望,遂步父、祖後塵投充州、鎮為僚屬。大概在後漢時期,趙普初任隴州巡官。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七月,他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徵辟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為同僚。次年(955年),劉詞逝世。 [4]  雖然劉詞在遺表中向朝廷推薦趙普,但朝廷並沒有任用他,此後趙普的行蹤當如王銍所説,在滁州以教蒙童為生。 [110] 
顯德三年(956年),後周世宗柴榮用兵淮南,禁軍將領趙匡胤攻下滁州,宰相範質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趙普與趙匡胤的初次相見在滁州,不論是趙普“時為郡之參佐,斷事明敏,獄無冤者,太祖聞名召見與語,深器之”,還是趙匡胤微服私訪趙普於村中私塾,趙普從此與趙匡胤結識。而且當時趙匡胤的父親、右廂都指揮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趙弘殷以同宗的情份來對待他。趙匡胤曾與趙普交談過,覺得他很不尋常。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律當斬首,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趙匡胤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後,趙普被補授為渭州(治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年,趙匡胤移領匡國軍(治今陝西大荔)節度使,徵召趙普為推官 [4]  趙普從此投入趙匡胤的幕府。 [110] 
顯德四年(957年),趙匡胤改領義成軍(治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次年又改領忠武軍(治今河南許昌)節度使,趙普一直留在趙匡胤的幕府,原劉詞的幕僚楚昭輔、王仁贍也先後投入趙匡胤幕府,都成為趙匡胤的心腹。 [110]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去世,其子、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是年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4] 

趙普陳橋兵變

主詞條:陳橋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傳契丹勾結北漢入侵。宰相範質等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初三日,禁軍行至開封東北四十里之要道陳橋驛時,趙普與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等為趙匡胤謀策,託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在穩定軍心之後,他派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連夜返回京城,派客省使潘美見後周宰執告知己意,又派楚昭輔撫慰趙匡胤的家人,並通知趙匡胤的親信——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等,讓他們做好接應工作。在趙普的精心籌劃下,陳橋兵變得以順利成功。 [89]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脅迫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順利地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 [5]  [110] 
太祖即位後,為穩定局勢,仍留用原後周的宰相。在隨後升遷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趙普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參與掌握樞密院的軍事大權。 [5]  [110] 

趙普從徵二李

太祖代周以後,後周時的義成軍節度使李筠不甘居於太祖之下,拒絕新朝授予的職位,於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結北漢皇帝劉鈞起兵反宋。趙普看到形勢可慮,力勸太祖親征。太祖聽從他的建議,御駕親征,並命趙普和知開封府呂餘慶留守京師,趙普請求隨軍出征。在進軍途中,趙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倉卒”之策。太祖深納其言,舉兵速進,一舉蕩平了這次叛亂。 [58]  [100] 
不久,原後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又據揚州(今江蘇揚州)起兵作亂。太祖召羣臣問攻取之策,趙普分析了淮南“士卒離心……計謀不用。外絕救援,內乏資糧”的情況,仍建議太祖“速取之”。太祖又採納了趙普的意見,下詔親征,很快就平息了這次反抗。 [89]  [100] 
同年八月甲申日,趙普遷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並獲賜在開封的宅第一座。 [58]  [64]  是太祖霸府幕僚中第一個升為兩府大臣的人。 [110] 

趙普謀以定國

杯酒釋兵權
趙普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趙普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50]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來,最關心的是如何避免繼後周而成為第六個短命政權。 [110]  建隆元年(960年)末的一天,太祖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説:“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6]  趙普的話還沒説完,太祖就連聲説:“你不用再説了,我全明白了。” [7]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醖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
對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軍事將領,採取收其兵權的方針,以避免可能的“兵變”。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説:“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禁得住誘惑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太祖要避免類似陳橋兵變的事件重演。所以太祖採納其言,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就着手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解除了禁軍將領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的兵權。後來出現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8] 
分化職權
“杯酒釋兵權”只是解決中唐以來藩鎮擅權的隱患和新執掌禁軍的弄權問題的第一步。此時的關鍵是把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策略精神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職官建置中去,改變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在趙普的參贊下,這套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終於制訂出來了。這就是中央以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副使)與三司使以分宰相之權,收相互牽掣之效。樞密使直屬皇帝掌指揮權,而禁軍的侍衞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負責訓練與護衞。 [111-112] 
乾德元年(963年)後,太祖用趙普之謀,罷去地方節度使和漸削數十異姓王之權,安排他職,另以文臣取代武職。開寶二年(969年),又收回了藩鎮將領武行德王彥超等人的兵權。 [59]  於是武臣藩鎮失去弄權的基礎。另一方面,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為禁軍,使天下精兵皆歸樞密院指揮。 [88]  地方雖無精兵,但地方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這就形成了“強幹弱枝”而內外上下相互制約的制度。在地方,則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職通判為行政官員,重要文獻需會簽有效。通判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 [112] 
制其錢糧,是指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權限的一種辦法。規定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在地方設轉運使副主其事。至此,節度使問題業已解決。 [112] 

趙普十載獨相

  • 升拜宰相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辛丑日,趙普晉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御史大夫 [9]  [65]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樞與地方既定,時機成熟,盡罷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於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樞府四年的趙普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他為宰相 [66]  。學識不多的趙普,顯然事前並不瞭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沒有能在罷免舊相前,向太祖提出合適的建議,以至於在建國的第五年,出現任命趙普為新宰相時,敕書沒有在任宰相簽署的尷尬場面。在熟知典故的翰林學士竇儀的建議下,才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趙光義(時名趙匡義)的同平章事銜署敕的方式解決。這是自唐中葉設使相以來,使相行使宰相職權唯一的一次。 [10]  [110] 
趙普任相後,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務,都向他諮詢而後決斷。當時,趙普還負責監修國史。故時稱“中書印唯宰相得知,事無大小,盡決於(趙)普”。鑑於趙普“獨斷政事”的情況,太祖命令薛居正呂餘慶參知政事,以輔佐趙普,並起到牽制的作用。 [10]  [110] 
  • 雪夜決策
明人劉俊繪《雪夜訪普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人劉俊繪《雪夜訪普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50]
宋太祖常便裝出行經過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不敢隨便穿戴。據宋人筆記記載,一天日暮時分,突降大雪,趙普以為太祖不會出來。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叩門聲,趙普急忙出門,只見太祖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恐迎拜。太祖説:“已經約好晉王了。”一會兒後趙光義來到,趙普鋪設厚墊子在地上請他們坐在堂中,在熾紅的爐火上燒肉吃。趙普的妻子敬酒,太祖稱她為嫂。之後便與趙普商議攻伐太原(代指北漢)之事。趙普説:“太原地當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則我國須單獨抵擋這兩面,不如等削平諸國以後,則太原這一處彈丸黑子之地,哪裏能夠逃得掉呢?”太祖笑着説:“我的意思正是這樣,特地來試試你罷了。” [11] 
這番談話表明在確定所謂“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上,趙普襄贊有功。關於先南後北決策的核心,主要是統一北漢,奪取燕雲十六州是以後的事情。就這樣,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得以制定。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趙普為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突然他的母親去世,趙普需要離職服喪,太祖仍令他繼續到職辦公。趙普隨後勸太祖派遣使者到各個要道,徵召壯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師,以作為守衞的預備。在每個州府設置通判,令其負責錢糧事宜。自此兵精糧足,府庫充實。 [12] 
  • 謀私寵衰
開寶二年(969年)冬,趙普生病,宋太祖乘車親自到中書省看望。次年(970年)春,再次到趙普的府邸安撫慰問,賞賜錢財,增加其俸祿。 [13] 
趙普雕像 趙普雕像
趙普為相時頗為專橫,受到其他朝臣的忌憚。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陝西、甘肅的大木料,趙普曾派小吏到市場去買木材,連成巨大的木筏運到京城蓋房子。這個小吏就趁機偷竊木材,打着趙普的旗號在京城賣。權三司使趙玭廉知道了又稟告給宋太祖,太祖非常生氣,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驅逐趙普,幸好王溥上奏求情,才免遭處罰。 [15] 
依照以往的舊制,宰相、樞密使每次在長春殿等候召問,一起在廬中等候;宋太祖聽説趙普的兒子趙承宗娶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為妻,於是命令他們分開等候。趙普又用空閒地私自換取皇家菜地來擴建自己的住宅,又經營客店謀利。而時任翰林學士的盧多遜趁着太祖召見時多次攻擊趙普的短處。正好御史中丞雷德驤的長子雷有鄰敲響登聞鼓,告發堂後官胡贊、李可度受賄枉法以及劉偉偽造代理官職文書而得官,王洞曾經收受李可度的賄賂,趙孚除授西川官卻稱病不到任,都受到趙普的庇護。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審查訊問,他們都受到處罰。自此之後,太祖對趙普的恩寵漸漸疏淡了,開始下詔參知政事與趙普交替掌印、領班、奏事,來分奪他的權力。 [16] 
同年八月,太祖罷去趙普的相位,將其調出京師,任河陽三城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16]  [68] 

趙普大獄之興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趙普自河陽入朝,遷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趙普常被盧多遜詆譭,在朝廷任官幾年,鬱郁不得志。適逢太宗的親信柴禹錫趙鎔等告發秦王趙廷美驕奢恣肆,將圖謀不軌。太宗召大臣詢問,趙普表示希望在機要部門來觀察事變,退朝後又上書太宗,自陳參預知道太祖、昭憲太后臨終顧託之事,言辭非常懇切。太宗感動醒悟,召趙普加以慰諭。 [17]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趙普被授為守司徒侍中、昭文館大學士,封梁國公,實現第二次拜相 [70]  。按例,秦王趙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到此時,他因趙普是勳舊大臣,又任宰相,故上表請求位次在趙普之下,太宗同意。由此,趙普身領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職銜,成為首相。 [110]  [17]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廷美案發生。趙廷美被誣陷與宰相盧多遜互相勾結,圖謀不軌,太宗才命“廷美勒歸私第”。趙普認為“廷美謫居西洛非便”,怕他東山再起,又唆使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於是,太宗降封趙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盧多遜也被貶往南方。故而史稱“廷美廢,多遜南遷,普之力也”。 [17]  [89] 

趙普三度拜相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月,趙普被外調為武勝軍(治今河南鄧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侍中 [72]  。宋太宗作詩給他餞別,趙普捧詩哭説:“陛下賜臣詩,應當刻石,與臣朽骨一併葬在地下。”太宗為之動容。第二天,太宗對宰相宋琪説:“趙普對國家有功,朕先前與他同遊,現在牙齒頭髮都衰落了,不能用樞務政事煩擾他,選擇善地來安置他,因此作詩篇來表達我的本意。趙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為之淚下。”宋琪回答説:“昨天趙普到中書省,手拿御詩哭泣,對我説:‘此生餘年,無法報答皇上,希望來世能為陛下效犬馬之力。’臣昨天聽到趙普的話,今天又聽到皇上的宣諭,君臣之間善始善終的情份,可以説是兩全啊!” [18]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為報高梁河之戰兵敗的恥辱而再度興師伐遼(參見詞條雍熙北伐),但戰事遷延,久未班師。 [19] 
趙普上手疏諫阻説:“臣看今年春天出師征討,將要收復關外,多次聽見克敵的捷報,深感痛快。但是時間消逝,轉眼又到炎夏季節,軍事一天天繁忙,戰爭沒有停息,軍隊疲勞而耗費錢財,實在無益。臣認為陛下自從平定太原以來,閩、浙歸順,統一中國,大振英名,十年之間,就傳遍天下,遠方的人不歸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個人考慮奸邪諂媚的人,矇蔽君王的聰明睿智,以致發動師出無名的戰爭,陷入深不可測的境地。臣遍讀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臣認為漢武帝主父偃徐樂嚴安的上書及唐朝宰相姚崇上書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論,可以實行。希望陛下萬忙之中,有幸讀一讀,過失並不深遠,即使後悔也來得及追回。臣以為大發驍勇善戰的雄兵,動輒使用百萬軍隊,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聽説戰爭是件危險的事,難以保證一定獲勝;戰爭是兇器,最戒忌的是不測。關係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聽説上古聖人,心不固執,理貴變通。前人的書上有‘兵久生變’的話,實在值得考慮,如果改變遲緩計劃,會失去機遇。十天半月過去,時間就到了秋季,北邊轉入秋涼,弓弩強勁,戰馬肥壯,我軍久困,考慮到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指揮謀劃。臣剛剛蒙皇上寵愛駐守地方,哪裏敢妄言阻止軍隊。因為臣年歲已老,剩餘的時間不多,報答國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這個時候。希望迅速頒發詔令回師,不能輕視敵人。臣還有萬全之策,願獻給陛下。希望陛下精心調製膳食,保養身體,提攜那些貧民,使他們轉為富庶。將來會看到邊烽無事,大門不關,天下都歸於仁德,不同風俗的地區,相繼嚮慕歸化,歸順朝廷,契丹又能單獨怎麼樣呢?陛下不為這樣考慮,而相信奸邪諂媚之徒,以為契丹國主年少而國事繁多,所以訴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禍為樂,求功心切,以為萬全之策,臣認為萬萬不可。希望陛下審察虛實,追究妄謬,懲治奸臣誤國之罪,停止伐燕軍隊的行動。不僅可以從困難中振興國家,而且可因納諫而成為聖人。古人曾經説過尸諫的事,老臣沒有死掉,哪能為了安身保位而當面阿諛不進諫呢?” [19] 
太宗在賜給他的手敕中説:“朕原來部署軍隊選擇將領,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駐守雄、霸二地,貯積糧食帶着兵器來聲張軍威。等一兩個月山後平定後,潘美田重進等人合兵進討,直到幽州,然後控制險要之地,恢復原來的疆土,這是朕的志向。無奈將領們不遵照原來的謀劃算計,各持己見,率領十萬軍隊出塞遠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縣,又返師來領輜重,往復弊勞,被遼人襲擊,這個責任在於主將。況且朕繼承百王的事業,剛剛使天下稍稍太平,考慮人民苦於邊患,將以救民於水火,並非想黷武窮兵,卿應當是知道的。疆場上的事,已經作好部署,卿不必為此憂慮。卿是國家的元勳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實在可嘉。” [20] 
趙普上表謝説:“昨天因為軍隊久駐塞外,沒有能夠恢復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節,事勢危險急迫,就上書陳述妄見,等待皇上宣諭。陛下特別體察忠誠,親筆書寫翰章,秘密宣諭皇帝聖謀。臣個人認為興師伐罪,誠信為上策,將帥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謀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為將帥們沒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導致事敗。現在既然邊疆已有防備,哪裏還需要憂慮?況且陛下登極十年,使基業興隆,沒有一件事失當,只見國家安寧。陛下應當端身拱手,保養精神,清靜心志,自然可以上繼九皇,下觀五帝。哪裏需要窮兵黷武,與契丹一較勝負呢?臣歷來缺乏壯志,況且人已衰老,雖然沒有功勞可以誇耀,但願意竭盡忠純之心。”時人都讚許他的忠誠。 [21] 
雍熙四年(987年),太宗改命趙普為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樊)節度使,爵位自梁國公改封為許國公。遇到太宗行籍田禮,趙普上表請求入見,言辭非常懇切。太宗頗感哀憐,對宰相説:“趙普是開國元勳,朕所尊重禮敬的人,應當聽從他的請求。”趙普來到後,太宗對他再三慰撫,趙普感激得嗚咽淚下。陳王趙元僖亦上言為趙普訴冤,稱讚他是“聖朝之良臣”。 [22] 
籍田禮畢後,太宗想任用呂蒙正為宰相,但因呂蒙正是新提拔的人,想借趙普原來的品行作為他的表率,於是在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同時命趙普、呂蒙正為相,其中趙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 [73]  ,仍為首相 [110]  。太宗對趙普説:“卿是國家的勳舊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為恥,卿應當考慮啊!”趙普叩頭拜謝。 [22] 
當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胡旦、陳象輿、董儼梁顥交好。正好胡旦命翟馬週上書言事,毀謗時政。趙普深感嫉恨,上奏流放翟馬周,黜除趙昌言等人。鄭州團練使陳利用驕縱恣肆過度,很不守法,趙普查訪得知,將此事詳細寫出,上奏太宗。最終陳利用被流放商州,趙普仍再三請求誅殺他。 [23] 
西北党項首領李繼遷擾邊,趙普建議讓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宋賜名趙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太宗同意,命令李繼捧趁機謀取李繼遷,但李繼捧反而與李繼遷合謀。當時輿論將此事的失措歸咎於趙普,趙普也受到同僚的掣肘,難以決斷軍國事務。 [24] 
按舊制,宰相於未時退朝歸家,而端拱元年(988年)出現異常炎熱的現象,太宗特地准許趙普夏中至午時即可歸家。 [25] 

趙普壽終正寢

端拱二年(989年),太宗下詔免除了趙普朝見的禮節,只讓他每天到中書省辦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見問對。入冬後,趙普病倒,奏請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賞賜。趙普聲稱病重,一再上表請求罷官。太宗不得已而“勉從之”,於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罷去趙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書令 [74]  。趙普又三次上表懇切辭讓新授官職,太宗親寫手詔勉勵道:“開國舊勳,只有你一個人,與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讓,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趙普捧詔哭泣,不顧病體請求與太宗面談。太宗賜趙普座,與他面談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國家大事,太宗嘉納其言。到趙普即將出發時,太宗又來到他的府上探望。 [26]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請求告老。太宗遣使馳傳前來撫慰,並加授其太師官銜,進封魏國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許他在家中養病。 [27] 
是年七月十四日 [28]  (8月18日) [110]  ,趙普於洛陽家中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27]  太宗聽聞訃訊後十分震驚悲痛,對侍奉的大臣説:“趙普侍奉輔佐先帝,和朕也有舊交,他果斷能決斷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來,常常優厚禮遇他,趙普也傾盡全力效忠於朕,對國盡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於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動。隨後親臨其喪,為他“縗服舉哀”,宣佈輟朝五日。太宗同時下詔追贈趙普為尚書令,追封真定郡王,賜諡號為“忠獻”。 [28]  [76]  次年(993年)二月,葬於洛陽邙山 [98] 
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趙普因“佐命興邦,以建宗社”的功勳,被加封為韓王 [71]  。鹹平二年(999年),真宗下詔表彰趙普的功勳,將其比於周朝的呂望,西漢的蕭何,並允許他配饗宋太祖廟庭。 [52]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圖畫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崇德閣,趙普位列其中。 [51]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禮官李原名曾奏擬以趙普等三十六人從祀歷代帝王。但明太祖認為“宋趙普負太祖不忠”,於是罷其祀。 [49] 

趙普主要影響

趙普是活躍於趙宋初期政治舞台的顯著人物。他曾事太祖、太宗兩朝,太祖朝十七年,位居中樞長達十四年。 [79]  在太祖朝,趙普前後掌權十餘年,獨相十年。在此期間,他協助趙匡胤進行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等重大措施,對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及對遼採取守勢的策略也多預謀劃 [115]  ,為宋初的統治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太宗朝,他為太宗獻“金匱之盟”之策,鞏固了太宗的皇權。 [79] 
趙普為官敢於據理力諫,執法不阿,辯誣懲惡。他認為“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2] 

趙普歷史評價

範質:“竊見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精通治道,經事霸府,歷年滋深,皆公忠可倚任,乞授以台司,俾申大用。” [90-91] 宋史》引
宋太祖趙匡胤待趙普如左右手,稱之為“吾之社稷臣” [103]  ,在任其為相的詔書中又肯定了他的功勳:
  • 識洞化原,才優王佐。契風雲之玄感,稟象緯之純精。首參開國之功,實負致君之略。 [67] 宋宰輔編年錄》引
  • 昔在霸府,實為元勳。始當草昧之初,首贊經綸之業。千載起興王之運,十年居調鼎之司。帷幄伸謀,股肱宣力。 [67] 《宋宰輔編年錄》引
趙普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趙普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50]
宋太宗趙光義曾稱趙普為“建邦元輔,命世偉才。早踐台衡,載更時序。蕭何畫一之法,著於廟堂。甘盤舊學之臣,屈在班列”。 [71]  待趙普死後,趙光義又傷感道:“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響與朕嘗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29]  並在為他御製的《趙中令公普神道碑》中稱讚趙普“常懷啓沃之心,竭輸忠忱,以待公家之事。有萬石君之周慎,孔光之謹命,管、葛之智略,房、杜之經綸。舉而兼之,斯謂全德”。 [92] 
趙元僖:“伏見山南東道節度使趙普,開國元老,參謀締構,厚重有識,不妄希求恩顧以全祿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聖朝之良臣也。” [29] 《宋史》引
宋真宗趙恆:“藴負鼎之雄才,蓄經邦之大略,首參密畫,力贊沈機。識冠人彝,才高王佐,翊戴興運,光起鴻圖,雖呂望四伐之勳,蕭何指蹤之效,無以過。輔弼兩朝,出入三紀。茂巖廓之碩望,分屏翰之劇權。正直不回,始終無玷。播為巨美,勒在豐碑。實千載之偉人,庶九原之可作。” [30] 宋會要輯稿》引
司馬光:“普等運籌帷幄,平定諸國,賞以萬數,不亦宜乎!” [93] 《上神宗乞聽宰臣辭免郊賜》
  • 普佐太祖、太宗定天下,平僭偽,大一統。 [53] 
  • 自古受命之君,必有碩大光明之臣,以左右大業。太祖光宅中夏,普以謀議居中用,能削百年藩鎮之權,劃五季僭偽之國,撥亂世反之正。獨相十年,天下廓廓,日以無事。至太宗,寵遇愈隆矣。古之人臣,有非常之功,則人主亦必報之以非常之禮,觀二帝所以待普者,可謂至矣。勳名爛然,與宋無極盛哉。 [53] 
均引自《東都事略
  • 趙韓王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許多藩鎮之權,土國家三百年之安,豈不是仁者之功? [31] 宋史全文》引
  • 王性深沈,有岸谷,多忌克。初以吏道聞,寡學術。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其為宰相,以天下事為己任,沉毅果斷,當世無與為比。 [117] 《五朝名臣言行錄》引
王柏:“抑抑人傑,佐命之元。功銘玉祛,名注金膝。風雪夜計,一新乾坤。” [102] 《古賢像贊·趙韓王》
呂中:“趙中令相太祖之功,在於收藩鎮之權,遲幽薊之伐。其再相太宗之功,在於上彗星之疏,諫北伐之書。而《金匱》一書,尤宗廟社稷之大計也。然自唐以來,宰相入見必命坐,大政事則面議之,自餘號令、除拜、賞刑、廢置,但入熟狀,畫可降出,即行之。國初三相,自以前朝舊臣,稍存形跡,每事具札子進呈。至普獨以天下為己任,故為政專,所以啓雷德驤父子之謗也。自是以後,居正、義倫,不過方重靖介,自守之相爾。” [32]  [94] 《宋大事記講義》
羅大經:“趙韓王定混一之謀於風雪凌厲之中,銷跋扈之謀於杯觴流行之際,真社稷臣矣。” [33] 鶴林玉露
佚名:“我宋之創業也,曹潘之南征北伐,則趙韓王實主之。” [84] 羣書會元截江網
黃震:“國朝開國元勳,無如趙韓王守成,賢相無如李文靖(李沆)。” [82] 學仕遺規》引
脱脱:“自古創業之君,其居潛舊臣,定策佐命,樹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嘗乏也。求其始終一心,休慼同體,貴為國卿,親若家相,若宋太祖之於趙普,可謂難矣。陳橋之事,人謂普及太宗先知其謀,理勢或然。事定之後,普以一樞密直學士立於新朝數年,範、王、魏三人罷相,始繼其位,太祖不亟於酬功,普不亟於得政。及其當揆,獻可替否,惟義之從,未嘗以勳舊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罰而薄斂,三百餘年之宏規,若平昔素定,一旦舉而措之。太原、幽州之役,終身以輕動為戒,後皆如其言。家人見其斷國大議,閉門觀書,取決方冊,他日竊視,乃《魯論》耳。昔傅説商高宗曰:‘學於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説攸聞。’普為謀國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龜聖模,宋之為治,氣象醇正,茲豈無助乎。晚年廷美、多遜之獄,大為太宗盛德之累,而普與有力焉。豈其學力之有限而猶有患失之心歟?君子惜之。” [29] 《宋史》
朱元璋最初讀《宋史》時,對趙普總體還是認可的:“普誠賢相,使諸將不早解兵權,則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稱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澤被生民,豈可以忌刻少之!” [34]  但到他稱帝后,因為趙普在宋初皇位傳承中的作為,對其評價急轉直下,變為“負太祖不忠”。 [79] 
歸有光:“宋太祖受周之禪,去五代戰爭之患,致天下於太平,則有趙普、潘美、曹彬之輩殫其謀。” [36] 《嘉靖庚子科鄉試對策五道·第四》
王世貞:“趙韓王不讀書,而詞組鑿鑿破的,如勸太祖收諸將兵權,雲:陛下何以負周世宗;勸太宗破金櫃之約,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是何必多多許,亦毋論本意若何,令人那得不轉圜。竊尋自古得天下之易,未有如宋太祖者,陳橋之變,焉得諉非本謀。蓋太宗與普謀之於外,而太祖陽示無心於內。此事獨普三人知之,廷美當尚弱,弗與也。太祖之傳太宗,約再傳而始及德昭,亦非本心也。知德昭幼,而太宗之不利孺子也。其必王也。太宗可以保廷美,而不可倍德昭。當真宗之正東宮,德昭雖物故,尚有子,而一時在廷諸臣,未有一言及之者。寇凖窺微指之所在,而請決焉,此何足美而一時與。後世之人,亦末有訾之者。何獨於應禪之景皇,無責之於肅愍(于謙),而過為刻也。故餘每讀宋史至太宗,令人思吳乞買(金太宗);至趙普,令人思粘沒喝(完顏宗翰),嗚呼!虜亦有人心。” [37] 《王弇州崇論》
李廷機:“趙普輔國政,帝有為必請。普或告養親,輒舉呂餘慶。上下悉調停,中外皆敬謹。” [38] 五字鑑
張燧在《千百年眼》中認為“宋儒教之盛於趙普”,他説:“宋之興也,趙普以半部《論語》佐藝祖致太平,而其後也,遂有濂洛諸儒之盛,是所謂青出於藍也,所貽者遠矣。” [35]  但隨後又將“宋之兵孱國弱”的源頭歸於趙普,他解釋道:“方太祖時,曹翰欲取幽州,承周世宗一日取三關之餘威。時遼國多隙,取之必矣。趙普亦知翰能之,而不勝嫉媢之心,巧為之阻。太祖承五代之敝,畏難苟安,玩時愒日,故從其言,而金、元之禍,中國人類幾為匈奴之牧馬場,皆普一言,兆數百年之禍也!其渝金匱之罪,猶在此下乎!” [35] 
王夫之出於影射明末統治階級與背信棄義的道學家的目的 [79]  ,在《宋論》中對趙普多持批評:
  • 乃若普者,則又不僅是。以幕客之雄,膺元勳之寵,睥睨將士,奄處其上,而固無以服其心也。陳橋之起,石守信等屍之,而普弗與;下江南,收西川,平兩粵,曹彬潘美等任之,而普弗與;則當時推誠戮力之功臣,皆睨普而憤其軋己,普固有不與並立之勢,而日思虧替之以自安。所深結主知以使倚為社稷臣者,豈計安天下以安趙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 [54] 
  • 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為家法,上下師師,壹於猜忌。 [54] 
  • 若夫舉宗祊民社委之以身後長久之圖,則往往任之不仁者而不疑;於是而楊素徐世績、趙普之奸售焉。此三人者,謀焉而當,決焉而斷,與之言而不泄,處危疑而不移者也。而其殘忍以陷我於戕賊,則獨任之而不恤。……導人以戕殺其天倫者為何等事,而敢於人主之前,無憚於心,無疑於口;非至不仁者,誰敢為之而誰忍為之乎?太宗覺之矣。酬賞雖隆,而終寄腹心於崛起之李昉呂端,罷普以使死於牖下,故宗社以安。……凡普之進謀於太祖者,皆以鉗網太祖之故舊元勳而斂權於己也。不仁之不可掩,已久矣。 [39] 
  • 唐亡以後,鄙夫以成奸之習氣,燻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機械愈深,雖見疑於英察之主,而終受王封,與馮道等。向非太(祖)[宗]亟進儒臣以盪滌其痼疾,宋且與五季同其速亡。 [39] 
  • 夫宋之所以生受其敝者,無他,忌大臣之持權,而顛倒在握,行不測之威福,以圖固天位耳。自趙普之謀行於武人,而人主之猜心一動,則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 [39] 
  • 迨(李)繼遷復振之後,守臣殲,疆土失,趙普乃用之以縱(李)繼捧而使歸,則中國已在其目中,徒以長寇而示弱。則繼捧北附於契丹,繼遷且偽降以緩敵;卒至帝制自雄,虔劉西土,掣中國以納賂於北(敵)[狄],而日就亡削。謀之不臧,禍亦烈矣。 [39] 
  • 自趙普獻猜防之謀,立國百餘年,君臣上下,惴惴然唯以屈抑英傑為苞桑之上術。 [55] 
  • 有可藉之屏藩,高宗猶足嗣唐肅之平安、史;無猜忌之家法,高宗猶足似唐德之任李晟。故壞千萬世中夏之大閒者,趙普也。 [56] 
  • 自趙普沮曹翰之策,而燕、雲不可問矣。 [56] 
  • 前之以趙普之佞,逢其君猜妒之私;繼之以畢士安之庸,徇愚氓姑息之逸。於是關南、河北數千裏闃其無人。迨及勍敵介馬而馳,乃驅南方不教之兵,震驚海內,而與相枝距。未戰而耳目先迷於嚮往,一潰而奔保其鄉曲。無可匿也,斯亦無能競也。而自軒轅迄夏後以力挽天綱者,糜散於百年之內。 [57] 
在《讀通鑑論》中,王夫之不僅對趙普策劃的措施加以否定,並將其列為“鄉原”的代表人物:
  • 漢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趙普也,未能已亂而足以不亡。 [60] 
  • 自非(王)莽也,尤之策,與趙普之棄燕、雲也均,偷安一時,而禍在奕世矣。 [61] 
  • 自漢之興,天子之教,人士之習,亦既知尊孔子而師六經矣,然薄取其形跡之言,而忘其所本,則雖取法以為言行,而正以成乎鄉原,若蘇威、趙普之流是已。……而威之柔以喪節,普之險以斁偷,不自知也,不自媿也。……普之於論語,以奪人為節用,以小惠為愛人,如斯而已,外此無一似也。 [62] 
  •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樸之偉論,遂絀曹翰之成謀,以力敝於河東,置幽、燕於膜外,則趙普之邪説蠱之也。普,薊人也,有鄉人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餌,而偷為其姻亞鄉鄰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謀進而貽禍無窮。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試樊愛能之歐刀也。 [63] 
佚名:趙普開國元勳,曹彬清雅仁厚。 [40] 歷代羣英歌
  • 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41] 
  • 趙普與盧多遜,積釁成隙。彼此設計構陷,而旁人適受其殃。侯仁寶,普之妹倩也,盧多遜因普遷怒,假南交之役,致死仁寶,仁寶死不瞑目矣。廷美為太宗胞弟,金匱之盟,兄終弟及,普實與聞,顧以盧多遜之嫌,構成煮豆燃萁之禍,推普之意,以為此獄不興,不足以除盧多遜,多遜得除,何惜廷美?況更藉此以要結主寵,為一舉兩得之計乎。故死廷美者為太宗,而實由於趙普。孔子有言:“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盧多遜不足責,趙普名為良相,乃與鄙夫相等,何其惑也? [42] 
  • 宋初功臣,不止一普,而普之功為最大。即其掛人清議也亦最多:陳橋之變,普嘗典謀,為太祖成不忠不義之名者,普也;廷美之獄,普實主議,為太宗成不孝不友之名者,亦普也。夫陳橋受禪,隱關氣運,定策佐命者實繁有徒,尚得以天與人歸為解,廷美之獄,太宗猶畏人言,普乃謂太祖已誤,陛下不容再誤,而大獄遂由是構成。試問前日金匱之盟,誰為署尾?如以兄終弟及為非,何不諫阻於先,而顧忍背盟於後耶? [43] 
以上均引自《宋史演義

趙普軼事典故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雪夜訪普圖》中的趙普坐像 《雪夜訪普圖》中的趙普坐像 [50]
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裏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 [53]  [89]  到晚年時“手不釋卷”,經史百家擺放桌案,其知識已經得到了後人“該博”的評價。 [96]  [99] 
宋太宗即位後,有一次和趙普閒聊,隨口問道:“有人説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説:“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趙普病逝後,家人打開他的書箱,裏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於是人們就流傳一種説法,説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83]  [44] 

趙普道理為大

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太祖又問:“世界上什麼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趙普又想了一會兒,回答説:“世界上道理最大。”太祖當即拍手稱讚説:“對,對,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當皇帝的,也要服從道理,你回答得妙極了。” [109] 

趙普君臣情篤

在《蹴踘圖》中,趙普等人圍觀宋太祖、太宗兄弟踢球 在《蹴踘圖》中,趙普等人圍觀宋太祖、太宗兄弟踢球
宋太祖、太宗年輕時,與趙普交遊,情誼甚密。據説三人曾一同見過名士陳摶,太祖稱趙普為“趙學究”。 [81]  太祖的生母杜太后始終稱趙普為“趙書記”,即使在宋朝開國後仍如此。太祖也待趙普如左右手,曾因御史中丞雷德驤彈劾他強佔市民宅第,“聚斂財賄”而大怒,重罰其人。 [103]  可見趙普在太祖母子心中的地位。
流傳至今的逸聞中,有許多關於太祖與趙普談論的故事,可見君臣情深。如在討論後晉宰相桑維翰時,太祖稱讚桑維翰的才華,但趙普因桑維翰愛財,直言道:“使維翰在,陛下亦不用。” [85]  在擴展開封外城前,獨有趙普跟隨太祖前往朱雀門規劃。 [86] 
太祖得天下後,趙普屢次談起未發跡時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太祖性格豁達,對趙普説:“假如在塵土中就可以辨識天子、宰相,那麼人人都可以去訪求了。”從此趙普不再談論此事。 [87] 
開寶六年(973年),太祖造訪趙普府第。此時吳越王錢俶派人送信和禮物,單子上説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太祖的車駕到了,趙普匆忙出去迎接,來不及遮擋禮物。太祖看見,問是什麼東西,趙普回答是海物。太祖説:“錢俶送來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開,結果發現瓶裏裝的全是金瓜子(小顆粒的瓜子黃金)。趙普很緊張,叩首道歉説:“臣還沒有打開書信,實在不知道里面是什麼。”太祖笑着説:“儘管收下,不要過慮。他認為國家大事都是你們這些書生擬定的呢。” [14] 

趙普保全人才

趙普性格沉穩有城府,雖然很愛嫉妒別人,但能夠以天下為己任。宋朝初年,當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狹窄、因循保守,趙普剛毅果斷,沒有能與他相比。宋太祖信任趙普,趙普也敢於在太祖面前堅持自己意見。 [45] 
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一個人做官。接連兩天,太祖沒有同意。第三天趙普上朝的時候,又送上奏章,堅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薦,這下可觸怒了太祖。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來,放在袖子裏。退朝回家以後,趙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來,過了幾天,又帶着它上朝交給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46]  [105] 
再有一次,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宋太祖不批准。趙普就像上次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太祖説:“我就是不準,你能怎麼樣?”趙普説:“提拔人才,都是為國家着想,陛下怎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太祖聽了,氣得臉色變白,一甩袖就往內宮走。趙普不能入宮,堅持站在宮門外,過了很久,太祖終於同意了。 [107] 
乾德五年(967年)初,有人誣陷殿前司長官韓重贇私取親兵為腹心。趙匡胤大怒,未經查證就要處決韓重贇。趙普諫説:“親兵(指殿前司禁軍),陛下必不自將,須擇人付之。若重贇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復為陛下將親兵者。”趙匡胤雖然不殺韓重贇,但隨即於同年二月解除他的軍職,出為彰德軍節度使。韓重贇聽説是趙普營救自己,特意擇日拜訪他,以表感激之情,但被趙普拒絕。 [108] 
到太宗朝,晉邸舊臣彌德超(一作弭德超)深得寵遇,企圖中傷大將曹彬,誣陷其圖謀不軌。太宗雖對彌德超的告狀半信半疑,但仍擢升其為樞密副使。不久後,趙普再度拜相,一再為曹彬辨白,使太宗醒悟,驅逐彌德超而待曹彬如初。在之後的數日中,太宗因自己輕信讒言,心中感到愧疚,溢於言表,趙普安慰道:“陛下知曉彌德超的才幹而任用他,明白曹彬無罪而昭雪他的冤屈。有勞者得到擢升,有罪者受到懲罰,處事不徇私情,能當機立斷,這更加彰顯了陛下的聖明與美德。” [106] 

趙普猜妒擅權

趙普雖然注意選拔賢才,但這是以不威脅他的地位為前提的。參知政事設立後,宋太祖原想起用資歷學識比趙普為高的竇儀任宰相,但“趙普忌竇儀剛直,乃引薛居正參知政事”,排擠了竇儀。 [110]  而太祖曾經對趙普稱讚樞密直學士馮瓚是“當世罕有”的奇材,“欲大用之”,這就招致了趙普的忌妒。趙普派親信伺察其過,使馮瓚被流放沙門島,製造了一樁冤案。 [101]  此外,趙普為相多年,獨攬朝政,難以採納不同意見。據説他“週中設大瓦壺,中外奏章不欲行者擲壺中,既而焚去”,這就閉塞了言路,壓制了不同意見,使許多有價值的建議無法付諸實現。 [89] 
在長期從政期間,趙普養成了一種權謀思想,為了使自己在政治鬥爭中站得住腳,經常耍弄手腕,以求自保。他任相時,也做了一些假公濟私,甚至貪污奢靡之事。 [89]  這些都是應該承認的。

趙普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趙冀
唐末任三河縣令。後追封吳國公。
祖父
趙全寶
唐末任澶州司馬。後追封趙國公。
父親
趙迥
五代時任相州司馬,為避戰亂遷居常州、洛陽等地。後追封齊國公。
弟弟
趙貞(一作固
官至尚書都官郎中
官至宗正卿。卒贈工部尚書
趙正
妹妹
趙氏
嫁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侯仁寶
原配
魏氏
封衞國夫人,生趙承宗。
繼室
魏氏
封齊國夫人,生趙承煦。
和氏
後晉宰相和凝之女,封陳國夫人,生有二女。
長子
曾任右羽林衞大將軍及知潭、鄆二州。
次子
曾任昭宣使、成州團練使,卒贈中書令
女兒
出家為尼,號智果大師。
出家為尼,號智圓大師。
孫子
趙從約
官至象州防禦使。卒贈建寧軍節度使。
表格參考資料: [29]  [47-48]  [53]  [97] 

趙普主要作品

據史料記載,趙普有遺稿10卷。《館閣書目》僅載有奏議1卷。另撰有《藝祖受禪錄》(據説與曹彬合撰)與《龍飛日曆》各1卷,記宋太祖受禪之事。 [113]  後世輯有《韓王文集》5卷。 [116]  以上作品大多已佚失,今僅存部分疏議。

趙普後世紀念

墓葬
趙普墓位於嵩山之陰的河南省鞏義市東5公里北山口鄉北官莊村東南陵上,屬於北宋皇陵中的名將勳臣墓。趙普死後,宋太宗趙光義撰神道碑,親墨八分書以賜之。墓現存冢高57米,周長45米,當地人稱小冢,曾被盜掘。 [78] 

趙普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6年
電視劇
李萬年
2005年
王暉 [77] 
2015年
2021年
影視劇中的趙普

趙普史料索引

關於趙普生平最重要的資料,莫過於宋太宗御製的《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97]  。北宋人曾鞏所撰《隆平集 [95]  、南宋王稱撰《東都事略 [53]  以及元人脱脱阿魯圖主編的《宋史》,均為趙普單獨立傳。 [29]  此外的信息則散見《續資治通鑑長編 [104]  《五朝名臣言行錄》《宋宰輔編年錄》 [67] 宋人軼事彙編 [80]  等文獻。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256《趙普傳》: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幽帥趙德鈞連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舉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陽。普沈厚寡言,鎮陽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 2.    趙普:儒學資料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2]
  • 3.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20《趙韓王六世小譜》:齊國公(趙迥)生四子,長忠獻(趙普);次貞,尚書都官郎中;次安易,宗正卿;次正,東頭供奉官。
  • 4.    《宋史》卷256《趙普傳》:周顯德初,永興軍節度劉詞闢為從事,詞卒,遺表薦普於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撥滁州,宰相範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藥餌,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餘,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啓太祖訊鞫之,獲全活者眾。淮南平,調補渭州軍事判官。太祖領同州節度,闢為推官;移鎮宋州,表為掌書記。
  • 5.    《宋史》卷256《趙普傳》: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卧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擐甲露刃,喧擁麾下。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 6.    《續資治通鑑》卷2:初,帝既克李筠及李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 7.    《續資治通鑑》卷2:時石守信、王審琦皆帝故人,各典禁衞。普數言於帝,請授以它職,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普曰:“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萬一軍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帝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卧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誰敢復有異心!”帝曰:“卿等固然,設麾下有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罷。帝從之,賞賚甚厚。庚午,以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獨守信兼侍衞都指揮使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殿前副點檢自是亦不復除雲。
  • 8.    《宋人軼事彙編》:頃之,上因晚朝,與故人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酒酣,上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之,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起,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何!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不可得也。”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塗。”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謝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與結婚姻,更置易制者,使主親軍。
  • 9.    《宋史》卷256《趙普傳》:建隆三年,拜樞密使、檢校太保。
  • 10.    《宋史》卷256《趙普傳》:乾德二年,範質等三相同日罷,以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中書無宰相署敕,普以為言,上曰:"卿但進敕,朕為卿署之可乎?"普曰:"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令翰林學士講求故實,竇儀曰:"今皇弟尹開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令署以賜普。既拜相,上視如左右手,事無大小,悉諮決焉。是日,普兼監修國史。命薛居正、呂餘慶參知政事以副之,不宣制,班在宰相後,不知印,不預奏事,水押班,但奉行制書而已。先是,宰相兼敕,皆用內製,普相止用敕,非舊典也。
  • 11.    《宋史》卷256《趙普傳》: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庫卿爾。"
  • 12.    《宋史》卷256《趙普傳》:五年春,加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俄丁內艱,詔起復視事。遂勸帝遣使分詣諸道,徵丁壯籍名送京師,以備守衞;諸州置通判,使主錢穀。由是兵甲精鋭,府為充實。
  • 13.    《宋史》卷256《趙普傳》:開寶二年冬,普嘗病,車駕幸中書。三年春,又幸其第撫問之。賜賚加等。
  • 14.    《宋史》卷256《趙普傳》:六年,帝又幸其第。時錢王俶遣使致書於普,及海物十瓶,置於廡下。會車駕至,倉卒不及屏,帝顧問何物,普以實對。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啓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頓首謝曰:"臣未發書,實不知。"帝嘆曰:"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
  • 15.    《宋史》卷256《趙普傳》: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時官禁私販秦、隴大木,普嘗遣親吏詣市屋材,聯巨筏至京師治第,吏因之竊貨大木,早稱普市貨鬻都下。權三司使趙玭廉得之以聞。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將下制逐普,賴王溥奏解之。
  • 16.    《宋史》卷256《趙普傳》:故事,宰相、樞密使每候對長春殿,同止盧中;上聞普子承宗娶樞密使李崇矩女,即令分異之。普又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廣其居,又營邸店規利。盧多遜為翰林學士,因召對屢攻其短。會雷有粼擊登聞鼓,訟堂後官胡贊、李可度受賕骫法及劉偉偽作攝牒得官,王洞嘗納賂可度,趙孚授西川官稱疾不上,皆普庇之。太祖怒,下御史府按問,悉抵罪,以有粼為秘書省正字。普恩益替,始詔參知政事與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權。未幾,出為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 17.    《宋史》卷256《趙普傳》:太平興國初入朝,改太子少保,遷太子太保。頗為盧多遜所毀,奉朝請數年,鬱郁不得志。會柴禹錫、趙鎔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帝召問,普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又上書,自陳預聞太祖、昭憲皇太后顧託之事,辭甚切至。太宗感悟,召見慰諭。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國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勳舊,再登元輔,表乞居其下,從之。及涪陵事敗,多遜南遷,皆普之力也。
  • 18.    《宋史》卷256《趙普傳》:八年,出為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詩以餞之,普奉而泣曰:"陛下賜臣詩,當刻石,與臣朽骨同葬泉下。"帝為之動容。翌日,謂宰相曰:"普有功國家,朕昔與遊,今齒髮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宋琪對曰:"昨日普至中書,執御詩涕泣,謂臣曰:'此生餘年,無階上答,庶希來世得效太馬力。'臣昨聞普言,今復聞宣諭,君臣始終之分,可謂兩全。"
  • 19.    《宋史》卷256《趙普傳》:雍熙三年春,大軍出討幽薊,久未班師,普手疏諫曰:伏睹今春出師,將以收復關外,屢聞克捷,深快輿情。然晦朔屢更,荐臻炎夏,飛挽日繁,戰鬥未息,老師費財,誠無益也。伏念陛下自翦平太原,懷徠閩、浙,混一諸夏,大振英聲,十年之間,遂臻廣濟。遠人不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竊慮邪諂之輩,矇蔽睿聰,致興無名之師,深蹈不測之地。臣載披典籍,頗識前言,竊見漢武時主父偃、徐樂、嚴安所上書及唐相姚無崇獻明皇十事,忠言至論,可舉而行。伏望萬機之暇,一賜觀覽,其失未遠,雖悔可追。臣竊念大發驍雄,動搖百萬之眾,所得者少,所喪者多。又聞戰者危事,難保其必勝;兵者兇器,深戒於不虞。所繫甚大,不可不思。臣又聞上古聖人,心無固必,事不凝滯,理貴變通。前書有"兵久生變"之言,深為傑可慮,苟或更圖稽緩,轉失機宜。旬朔之間,時涉秋序,邊庭早涼,弓勁馬肥,我軍久困,切慮此際,或誤指蹤。臣方冒寵以守藩,曷敢興言而沮眾。蓋臣已日薄西山,餘沅無幾,酬恩報國,正在斯時。伏望速詔班師,無容玩敵。臣復有全策,願達聖聰。望陛下精調御膳,保養聖躬,挈彼疲氓,轉之富庶。將見邊烽不警,外户不扃,率土歸仁,殊方異俗,相率響化,契丹獨將焉往?陛下計不出此,乃信邪謅之徒,謂契丹主少事多,所以用武,以中陛下之意。陛下樂禍求功,以為萬全,臣竊以為不可。伏願陛下審其虛實,究其妄謬,正奸臣誤國之罪,罷將士伐燕之師。非特多難興王,抑亦從諫則聖也。古之人尚聞尸諫,老臣未死,豈敢百諛為安身之計而不言哉?
  • 20.    《宋史》卷256《趙普傳》:帝賜手詔曰:朕昨者興師選將,止令曹彬、米信等頓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俟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會兵以進,直抵幽州,然後控扼險固,恢復舊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將帥等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遠門斗,速取其郡縣,更還師以援輜重,往復勞弊,為遼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況朕踵百王之末,粗到承平,蓋念彼民陷於邊患,將救焚而拯溺,匪黷武以佳兵,卿當悉之也。疆場之事,已為之備,卿勿為憂。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複來奏,嘉愧實深。
  • 21.    《宋史》卷256《趙普傳》:普表謝曰:昨以天兵久駐塞外,未克恢復,漸及炎蒸,事危勢迫,輒陳狂狷,甘俟憲章。陛下特鑑衷誠,親紆宸翰,密諭聖謀。臣竊審命師討罪,信為上策,將帥能遵成算,必可平定。惟其不副天心,由茲敗事。今既邊鄙有備,更復何虞。況陛下登極十年,坐隆大業,無一物之失所,見萬國之咸寧。所宜端拱穆清,嗇神和志,自可遠繼九皇,俯觀五帝。豈必窮邊極武,與契丹較勝負哉?臣素虧壯志,矧在衰齡,雖無功伐,願竭忠純。觀者鹹嘉其忠。
  • 22.    《宋史》卷256《趙普傳》:四年,移山南東道節度,自梁國公改封許國公。會詔下親耕籍田,普表求入覲,辭甚懇切。上惻然謂宰相曰:“普開國元臣,朕所尊禮,宜從其請。”既至,慰撫數四,普嗚咽流涕。陳王元僖上言曰:……伏見山南東道節度使趙普,開國元老,參謀締構,厚重有識,不妄希求恩顧以全祿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聖朝之良臣也。……籍田禮畢,太宗欲相呂蒙正,以其新進,藉普舊德為之表率,冊拜太保兼侍中。帝謂之曰:"卿國之勳舊,朕所毗倚,古人恥其君不及堯、舜,卿其念哉。"普頓首謝。
  • 23.    《宋史》卷256《趙普傳》: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陳象輿、董儼、梁顥厚善。會旦令翟馬週上封事,排毀時政,普深嫉之,奏流馬周,黜昌言等。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驕肆僣侈,大為不法,普廉得之,盡以條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請誅之。其嫉惡強直皆此類。
  • 24.    《宋史》卷256《趙普傳》:李繼遷之擾邊,普建議以趙保忠復領夏台故地,因令圖之。保忠反與繼遷同謀為邊患,時論歸咎於普,頗為同列所窺,不得專決。
  • 25.    《宋史》卷256《趙普傳》:舊制,宰相以未時歸第,是歲大熱,特許普夏中至午時歸私第。
  • 26.    《宋史》卷256《趙普傳》:明年,免朝謁,止日赴中書視事,有大政則召對。冬,被疾請告,車駕屢幸其第省之,賜予加等。普遂稱疾篤,三上表求致仕,上勉從之,以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書令。普三表懇讓。賜手詔曰:"開國舊勳,惟卿一人,不同他等,無至固讓,俟首塗有日,當就第與卿為別。"普捧詔涕泣,因力疾請對,賜坐移晷,頗言及國家事,上嘉納之。普將發,車駕幸其第。
  • 27.    《宋史》卷256《趙普傳》: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劉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馳傳撫問,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師,封魏國公,給宰相奉料,令養疾,俟損日赴闕,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齎詔書賜之。又特遣使賜普詔曰:"卿頃屬微瑑,懇求致政,朕以居守之重,慮煩耆耋,維師之命,用表尊賢。佇聞有瘳,與朕相見。今賜羊酒如別錄,卿宜愛精神,近醫藥,強飲食,以副朕眷遇之意。"七月卒,年七十一。
  • 28.    《宋史》卷5《太宗本紀二》:秋七月己酉,太師、魏國公趙普薨,追封真定王。
  • 29.    《宋史·卷五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2]
  • 30.    《宋會要輯稿·禮一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7-18]
  • 31.    《宋史全文·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8]
  • 32.    《宋史全文·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4]
  • 33.    《鶴林玉露·丙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34.    《明太祖寶訓·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35.    《千百年眼》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36.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37.    《王弇州崇論·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38.    《五字鑑》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7-18]
  • 39.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40.    《提綱釋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0]
  • 41.    宋史演義: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8]
  • 42.    宋史演義: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8]
  • 43.    宋史演義: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8]
  • 44.    《宋史》卷256《趙普傳》: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户啓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 45.    《宋史》卷256《趙普傳》:普性深沈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 46.    《宋史》卷256《趙普傳》: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及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47.    《宋史》卷254《侯仁寶傳》:仁寶以蔭遷太子中允,即趙普妹婿。盧多遜與普有隙,普罷相,即以仁寶知邕州。州之右江生毒藥樹,宣化縣人常採貨之。仁寶以聞,詔盡伐去。九年不代。太平興國中,上言陳取交州之策,太宗大喜,令馳驛召歸。多遜遽奏曰:"若召仁寶,其謀必泄,蠻夷增備,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寶飛挽之任,且經度之,別遣偏將發荊湖士卒一二萬人,長驅而往,勢必萬全。"帝以為然。遂以仁寶為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前軍發,遇賊鋒甚盛,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太宗聞之,甚悼惜,特贈工部侍郎,錄其子延齡、延世併為齋郎。延齡至殿中丞。延世至太子中舍。
  • 4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二十·乙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0]
  • 49.    《明史》卷50《禮志四》:是年,詔以歷代名臣從祀,禮官李原名奏擬三十六人以進。帝以宋趙普負太祖不忠,不可從祀。
  • 5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0-24]
  • 51.    (明)張岱 著.張岱著作集 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07:121-122
  • 52.    《宋史》卷256《趙普傳》:真宗鹹平初,追封韓王。二年,詔曰:“故太師贈尚書令、追封韓王趙普,識冠人彝,才高王佐,翊戴興運,光啓鴻圖,雖呂望肆伐之勳,蕭何指縱之效,殆無以過也。自輔弼兩朝,周旋三紀,茂巖廊之碩望,分屏翰之劇權,正直不回,始終無玷,謀猷可復,風烈如生。宜預享於大丞,永同休於宗祏,茲為茂典,以答舊勳,其以普配饗太祖廟庭。”
  • 53.    《東都事略·卷二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24]
  • 54.    《宋論·卷一·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5.    《宋論·卷八·徽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6.    《宋論·卷十·高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7.    《宋論·卷十五·度宗恭宗端宗祥興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58.    《宋史》卷256《趙普傳》:車駕徵李筠,命普與呂餘慶留京師,普願扈從,太祖笑曰:“若勝胄介乎?”從平上黨,遷兵部侍郎、樞密副使,賜第一區。
  • 5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開寶二年):冬十月……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贊、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閲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衞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衞上將軍,重贇為左千牛衞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衞上將軍。
  • 60.    《讀通鑑論·卷一·秦始皇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61.    《讀通鑑論·卷五·王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62.    《讀通鑑論·卷十九·隋文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63.    《讀通鑑論·卷三十·五代下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4]
  • 64.    《宋宰輔編年錄》卷1:建隆元年……八月甲申趙普樞宻副使。
  • 65.    《宋宰輔編年錄》卷1:建隆三年……十月辛丑趙普樞宻使(自兵部侍郎樞宻副使除/檢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 66.    《宋宰輔編年錄》卷1:乾徳二年……正月……庚寅趙普拜相(自樞宻使檢校太保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 67.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30]
  • 68.    《宋宰輔編年錄》卷1:開寳六年……八月甲辰趙普罷相(除檢校太尉河陽三城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69.    《宋宰輔編年錄》卷1:普自乾徳二年正月拜相至是年八月罷獨相凡十年。
  • 70.    《宋宰輔編年錄》卷2: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辛亥趙普再入相(自太子太保除守司徒/兼侍中昭文舘大學士)。
  • 71.    《宋宰輔編年錄·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30]
  • 72.    《宋宰輔編年錄》卷2:太平興國八年……十月己酉趙普罷相(自司徒兼侍中罷為檢校太尉兼/侍中武勝軍節度使出鎮鄧州)。
  • 73.    《宋宰輔編年錄》卷2:端拱元年……二月庚子李昉罷相……同日趙普呂蒙正並拜相(普自檢校太師兼侍中山南東道節度使除太保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三入相蒙正自給事中叅知政事除中書侍郎兼戸部尚書監脩國史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74.    《宋宰輔編年錄》卷2:淳化元年……正月戊子趙普罷相(罷為太保兼中書令充西京留守河南尹)。
  • 75.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熱播 邵峯變身霸氣暖男  .搜狐娛樂.2015-08-17[引用日期2022-01-12]
  • 76.    《宋史》卷256《趙普傳》:上聞之震悼。謂近臣曰:“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響與朕嘗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動。廢朝五日,為出次發哀。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上撰神道碑銘,親八分書以賜之。遣右諫議大夫範杲攝鴻臚卿,護喪事。縛綃布各五百匹,米麪各五百石。葬日,有司設鹵簿鼓吹如式。
  • 77.    《問君能有幾多愁》 第1集(見41:25分後的演員表)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01-12]
  • 78.    梅耀元 編著;梅耀元 主編.嵩山古遺存: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08:633
  • 79.    王詳.宋明時期趙普歷史形象的演變[J].大眾文藝,2021(13):152-153
  • 80.    《宋人軼事彙編·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0]
  • 81.    《宋人軼事彙編》(丁傳靖版)卷4引《湘山野錄》:祖宗居潛日,與趙韓王遊長安市。時陳摶乘一衞遇之,下驢大笑,巾簪幾墜,左手握太祖,右手握太宗曰:“可相從市飲乎?”祖宗曰:“與趙學究並遊,當同之。”陳睥睨韓王甚久,徐曰:“也得也得,非渠不能預此席。”既至酒舍,韓王足疲,偶坐席左,陳怒曰:“紫微帝垣一小星,輒居上次。”乃斥之使居席右。
  • 82.    《學仕遺規·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0]
  • 83.    《學仕遺規》卷1引《黃東發日鈔》:(趙)韓王每斷大事,惟讀論語,曰以半部論語佐藝祖定天下。
  • 84.    《羣書會元截江網》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0]
  • 85.    《宋朝事實類苑》卷1引《東軒筆錄》:太祖常與趙中令普議事,有所不合,太祖曰:“安得宰相如桑維翰者與之謀乎?”普對曰:“使維翰在,陛下亦不用。”蓋維翰愛錢。太祖曰:“苟用其長,亦當護其短,措大眼孔小,賜與十萬貫,則塞破屋子矣。”
  • 86.    《湘山野錄》卷中: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祗書朱雀門,須着‘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何事!”
  • 87.    《宋朝事實類苑》卷1引《丁晉公談錄》:太祖豁達,既得天下,趙普屢以在微時所不足者言之,欲潛加害。太祖曰:“不可,若塵埃中總教識天子宰相,則人皆去尋也。”自後普不復敢言。
  • 88.    《宋朝事實類苑》卷1:太祖既納趙韓王之謀,數遣使者分詣諸道,擇選精兵,凡其材力伎藝有過人者,皆收補禁軍,聚之京師,以備宿衞,厚其糧賜。居常躬自案閲訓練,皆一以當百。諸鎮皆自知兵力,精鋭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幹弱支,致治於未亂故也。
  • 89.    吳寶琪.論北宋開國功臣趙普[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3):30-38
  • 90.    《續資治通鑑·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8]
  • 91.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8]
  • 92.    《宋朝事實·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93.    《宋名臣奏議》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94.    《宋大事記講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95.    《隆平集·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96.    《隆平集》卷4:普初無學術太宗勉之晩年頗該博。
  • 97.    《名臣碑傳琬琰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98.    《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巻一·趙中令公普神道碑》:……以淳化二年七月十四日薨於洛陽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一遣右諫議大夫範果持節策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特賜諡曰忠獻弔祭賵贈之數並令加等以盡君臣之禮焉二年二月命有司備鹵簿塟於洛陽北邙之原而合祔焉。
  • 99.    《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巻一·趙中令公普神道碑》:王性本俊邁幼不好學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黙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既博達於今古尤雅善於談諧馬伏波詞辨分明杜徵南手不釋巻見事而敏抱器自然壯志無窮日新其德許國常存於懐抱令譽以至於宏彰。
  • 100.    《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巻一·趙中令公普神道碑》:是歲上黨帥李筠叛太祖將議親征委之留守調發軍實王以為聖上躬擐甲冑臣子宜效驅馳乃陳懇上言乞扈從鸞輅洎中塗進策曰陛下初登寳位應天順人將制驍雄光耀神武兵機貴速不尚巧遲若倍道兼行掩其倉卒所謂自天而下可一戰而成擒也太祖深納其言舉兵速進未至髙平李筠果擁眾出戰於時靈旗指冦勇士齊心叛帥自焚餘黨就僇旋又維揚帥李重進包藏禍心阻抗王命太祖便殿召對問攻取之策王籌其擅修孤壘倚恃長淮而士卒離心資糧乏絶以順討逆動必成功太祖深然之乃親御六師長驅淮楚不踰數月果致蕩平。
  • 10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先是,上與趙普言:“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馮瓚材力,當世罕有,真奇士也。”嘗欲大用之。普心忌瓚,因蜀平,遂出瓚為梓州,潛遣親信為瓚私奴,伺察其過。間一歲,奴遂亡歸,擊登聞鼓,訴瓚及監軍綾錦副使李美、通判殿中侍御史李璙等為姦利事。上急召瓚等赴闕,面詰之,下御史鞫實,而奴辭多誣。普復遣人至潼關閲瓚等囊裝,得金帶及他珍玩之物,皆封題以賂劉箋,箋時在皇弟開封尹光義幕府。瓚等乃皆伏辜。獄具,普白上,言瓚等法當死。上欲貸之,普執不可,上不獲已,庚戌,詔並削名籍,瓚流沙門島,美海門島,箋免所居官。
  • 102.    《魯齋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08]
  • 103.    《邵氏聞見前錄》卷1:太祖初登極時,杜太后尚康寧,與上議軍國事,猶呼趙普為書記。嘗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太祖待趙韓王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普強佔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之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命左右曳於庭數匝。徐復冠。召升殿,曰:“後當改,姑赦汝,勿令外人聞也。”
  • 10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6-07]
  • 105.    《宋朝事實類苑》卷15載:"洎因奏事忤旨,上怒,就趙手掣奏札子,挼而擲之。趙拾起,以手展開,近前復奏,上愈怒,拂袖起。趙猶奏曰:‘此事合如此,容臣進入取旨。’其膽量如此。”同書卷16載有類似故事:“趙普嘗奏太祖,舉某人為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太祖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即碎裂其奏紙,擲於地。普顏色不動,乃跪地拾之,收歸。他日,取所裂奏札,用糊黏綴,復以奏,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106.    《宋朝事實類苑》卷15:彌德超起自冗列,為諸司使。雍熙中,因奏事稱旨,驟加委遇。時侍中曹公彬勳望特隆,德超陰以計中傷,誣其不軌,太宗 【『宗』原誤作『祖』,據筆錄改。】疑之,拜德超樞密副使。不數月,屬趙公普再秉鈞軸,因為辯雪保證,事狀明白,上乃大悟,實時竄逐德超而待彬如初。自是數日,上頗不懌,從容謂普等曰:“朕以聽斷不明,幾誤大事。夙夜循省,內愧於心。”普對曰:“陛下知德超才幹而任用之,知曹彬無罪而昭雪之。有勞者進,有罪者誅,物無循情,事必立斷,此所以彰陛下之聖美。”
  • 107.    《宋朝事實類苑》卷16:太祖時,嘗有羣臣立功,當遷官,上素嫌其人,不與。趙普堅以為請,上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將若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上怒甚,起,普亦隨之。上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
  • 108.    《宋史全文》卷1:丁卯乾德五年……二月……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韓重贇罷軍職,出為彰德節度使。先是,有譖重贇私取親兵為腹心者,上怒,欲誅之,謀於趙普。普曰:“陛下必不自將親兵,須擇人付之。若重贇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敢為陛下將者?”上怒猶未解,普開陳愈切。上納其言,止用重贇出鎮。重贇聞普救己,他日詣普稱謝,普拒弗見。
  • 109.    張其凡.趙普政治思想試探[J].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2):83
  • 110.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126-1131
  • 111.    柯繼銘 編著.中國名人全傳 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9:177-178
  • 112.    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320
  • 113.    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編纂委員會 編.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89
  • 114.    華人德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652
  • 115.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422
  • 116.    史夢蘭 原著;石向騫 主編.史夢蘭集 7 畿輔藝文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06:188-189
  • 117.    朱熹 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 主編.朱子全書 第1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21
  • 118.    趙普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