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佶

(北宋將領)

鎖定
張佶,字仲雅,祖籍燕地(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後來遷居華州渭南。起初名叫張志言,後改張佶。
中文名
張佶
別    名
字仲雅
出生地
本燕
性    別

張佶人物生平

張佶,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張昉,擔任過殿中少監。張佶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志向和氣節,最初因為父親的恩蔭被任命為殿前承旨,他想憑藉自己的本事取得官職,因為他通曉儒家學説,就向朝廷獻上自己寫的文章請求參加科舉考試,因此改任國子監丞的官職。後來又升遷為著作佐郎 [1]  、掌管三白渠事務、涇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縣令。 [2]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被任命為太子右贊善大夫。曹州(今山東省荷澤市)有個百姓被誣陷犯了殺人之罪,張佶奉詔審查這個案件,最終他揪出隱藏的奸邪之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刷。不久,任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通判,後又升遷為殿中丞,兼御河督運一職。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党項頭領李繼遷率兵圍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宋朝在靈州的守軍糧草告急,張佶出任陝州通判,兩次成功率領軍隊運送糧草奔赴靈武之地,因功改任國子博士。 [3] 
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張佶被提升為陝西路轉運副使,並賞賜緋魚帶。張佶赴任途中行至延安一帶,遭遇西夏人入侵邊境,張佶親自率領軍隊擊敗敵人。 [4]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正月,成都爆發戍卒起義,王均被推舉為大蜀皇帝,宋真宗下詔派兵討伐王均,張佶調任西川路轉運副使,負責調動軍隊所需糧草,十月,王均所部被消滅,張佶憑藉運送糧餉的功勞,升任為虞部員外郎。王均起義平定後,川峽被分為四路,朝廷任命張佶為利州路轉運使。 [5] 
後來,因為朝廷中有人向宋真宗推薦張佶,説他勇猛又有才幹,宋真宗下詔令張佶回朝,授予張佶為如京使、涇原路鈐轄兼知鎮戎軍(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後來又調任麟府路鈐轄,西夏人入侵邊境,張佶親自率領軍隊與敵人作戰,親手射殺了敵軍的統帥,俘獲很多士兵和物資,西夏軍的殘部都逃跑了。宋真宗下詔書表揚張佶,還賞賜張佶錦袍、金帶。 [6] 
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張佶調到益州任鈐轄,加官宜州刺史,升遷為文思使。張佶在益州治理軍隊安撫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很久以後蜀地的人都還很懷念他。 [7]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到汾陰祭祀,行前任命張佶為西京舊城巡檢、鈐轄,完成祭祀之後,張佶被加授北作坊使,擔任趙德明(即李德明,因降宋,賜姓趙)官告使。接着出任鄜延路鈐轄,鎮守西北邊疆,防禦西夏。 [8]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秦州知州李浚突然死亡,宋真宗對身邊的近臣説:“天水是邊塞要地,應該馬上找到合適人選去鎮守。”馬知節説張佶可以擔任,宋真宗認為他説的對,於是改任張佶為左騏驥使,任秦州知州。 [9] 
張佶到了秦州,在四面設立寨砦,從當地部落手中奪取土地,為大宋開拓疆土,為此邊疆的部族都非常怨恨他。張佶又在靠近渭河的地方設置採木場,當地部落也沒有和宋軍爭搶這個地方,遷移帳房離去。張佶也沒怎麼對他們進行撫卹安撫,也沒有上奏朝廷增加賚賜.邊境的部落沒有得到賞賜都很懊悔,諸頭領率領部眾搶劫掠奪,張佶深入敵境襲擊敵軍,敵軍大敗而逃。 [10] 
當時,朝廷之中有人想讓皇帝加大對吐蕃宗哥、李立遵等的恩澤,以換取他們幫助宋朝對付西夏。張佶聽説之後,上表請皇帝拒絕這樣的提議,皇帝最終聽從了張佶的意見。 [11] 
隨着西夏李德明向北宋稱臣,北宋與西夏關係緩和,北宋朝廷開始致力於安定邊境一事,因為張佶輕易相信他人容易與西夏產生摩擦,就把他調到邠寧路任鈐轄。 [12]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張佶被任命為出使契丹的國信副使,後來又到邠寧任鈐轄,併兼任邠州知州,官爵也升遷為宮苑使。不到一個月,又被提升為西上閣門使,再次出任涇原路鈐轄。 [13]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張佶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14] 

張佶家庭成員

父親:張昉,擔任過殿中少監
兒子:張宗象,歷任兵部員外郎、直史館、度支判官。

張佶人物評價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①佶涉獵書史,好吟詠,勇敢善射,有方略,其總戎護塞,以威名自任。
②自古盛德之世,未嘗無邊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禦之。昔人有言“誰能去兵”,漢祖亦云“安得猛士”,蓋為此也。李順叛蜀,攻陷郡邑,正捍劍門,斌守梓潼,其績最多。契丹入寇,審玉、繼宣,拔陷將於重圍之中,固有餘勇,佶、煦宣力西南,勤幹威惠,亦皆可取。
參考資料
  • 1.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端拱初,為太子右贊善大夫。曹州民有被誣殺人者,詔往按之,發擿奸伏,冤人得雪。尋通判忻州,遷殿中丞,兼御河督運。
  • 2.    《宋史·列傳六十七》父昉,殿中少監。佶少有志節,始用蔭補殿前承旨,以習儒業,獻文求試,換國子監丞。遷著作佐郎、監三白渠、知涇陽縣。
  • 3.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至道中,通判陝州,再部送芻糧赴靈武,就改國子博士。
  • 4.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鹹平初,擢為陝西轉運副使,賜緋魚。至延安,遇夏人入寇,親督兵擊敗之。
  • 5.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三年,徙西川轉運副使。時詔討王均,以饋餉之勞,遷虞部員外郎。賊平,分川峽為四路,以佶為利州路轉運使。
  • 6.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有薦其武幹者,召還,授如京使、涇原鈐轄兼知鎮戎軍。徙麟府路鈐轄,夏人來寇,佶率兵與戰,親射殺酋帥,俘獲甚眾,餘黨遁去。詔書褒之,賜錦袍、金帶。
  • 7.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景德中,徙益州鈐轄,加宜州刺史,遷文思使。佶御軍撫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猶懷之。
  • 8.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車駕祀汾陰,以為西京舊城巡檢、鈐轄。禮成,加授北作坊使,充趙德明官告使。又為鄜延鈐轄。
  • 9.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會秦州李浚暴卒,上語近臣曰:“天水邊要,宜速得人。”馬知節稱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騏驥使,就命知秦州。
  • 10.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至州,置四門砦,開拓疆境,邊部頗怨。又臨渭置採木場,戎人不之爭,移帳而去。佶不甚存撫,亦不奏加賚賜,邊人追悔,引眾劫掠,佶深入掩擊,敗走之。
  • 11.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議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請拒絕之,事具《吐蕃傳》。
  • 12.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朝廷始務寧邊,以佶輕信易事,徙邠寧路鈐轄。
  • 13.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天禧初,召為契丹國信副使,再任邠寧,兼知邠州,遷宮苑使。未逾月,擢拜西上閣門使,復為涇原鈐轄。
  • 14.    《宋史·列傳第六十七》四年,卒,年六十九。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