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顯

(北宋初年大臣)

鎖定
王顯(932年-1007年2月14日 [1]  ),字德明,開封府人。 [2]  北宋初年大臣。
王顯出身宋太宗藩邸,以謹介而受信任。在太宗即位後,他自右班殿直迅速升遷為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進拜樞密使。因為人倔強,不肯知錯,而在淳化三年(992年)被免為隨州刺史,終太宗朝,未回到中樞,歷知永興軍延州、秦州、鎮州等地。為政務以清淨,頗有治績。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重新擔任樞密使一職,專掌軍務 [3]  。鹹平三年(1000年),外授山南東道節度使、定州路行營都部署,加同平章事。次年再加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同年,王顯所部前鋒於威虜軍之役大敗南侵的遼軍,斬首二萬級。鹹平五年(1002年)後,王顯因病罷去兵權,改拜河陽三城節度使 [4]  ,轉知天雄軍,仍對軍政要務提出建議 [5] 
景德四年(1007年),王顯病逝,年七十六。冊贈中書令諡號“忠肅”。
本    名
王顯
別    名
王德明
德明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開封府
出生日期
932年
逝世日期
1007年2月14日 [1] 
主要成就
於威虜軍大破遼軍
官    職
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
追    贈
中書令
諡    號
忠肅

王顯人物生平

王顯晉邸舊僚

王顯的祖上本是世代研習儒學,但他少年時遭逢五代戰亂,故而學問淺薄。最初為殿前司的一名小吏。後侍奉晉王趙光義(即宋太宗),成為他的潛邸親信。王顯為人謹慎高潔,不喜嬉笑,未曾出入市肆之中。 [6]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太宗即位,王顯被補授為殿直一職,其後稍稍升任供奉官 [7]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王顯任軍器庫副使,調任尚食使。一年多後,與郭昭敏一同被任命為東上閤門使 [8] 

王顯面牆樞使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正月,王顯升任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在短短數年的時間裏,他已成功躋身執政之列。太宗特召王顯,對他説:“你家世代並非儒門,自少遭遇兵亂,一定寡於學問,如今典理萬機,自然也沒有閒暇博覽羣書。”於是特授《軍戒》三篇,告誡説:“讀完這些書,可以免於面牆(意指其不學而識見淺薄)了。”又將京師開封府道德坊的一處宅第賜予王顯。同年六月,太宗升授王顯為樞密使 [9-10] 
王顯在中樞主政日久,樞密院機務繁重,樞密副使趙昌言寇準都出身科舉高第,“鋒氣皆鋭”,處處輕慢“少遭亂失學”的王顯。而王顯每有失誤,也都自掩過失,不肯知錯而改,太宗多次當面予以勸誡。淳化三年(992年)八月,太宗下詔嚴責王顯,將其貶為隨州刺史,充任崇信軍節度、觀察等使。 [11] 

王顯出入中外

在外貶不久後,王顯又改知永興軍,又轉知延州。約在淳化五年(994年)党項首領李繼遷納款”之後,王顯上疏認為,李繼遷雖然歸順,但朝廷仍應加強邊境守備,積蓄糧草,選擇能幹的邊臣,交付守邊重任,以防範於未然。對於當時蔓延川蜀的王小波、李順起義,他則建議應派兵迅速平定,以免久而生變。最後王顯提醒朝廷不應放鬆對北方遼朝的警惕。 [12-13]  後移知秦州。 [14]  在秦州時,諫阻砍伐山林,“務使安靜”。 [15] 
鹹平二年(999年)七月,王顯獲召入朝,被改授為橫海軍節度使、知鎮州 [16]  因此年六月時擔任樞密使的宿將曹彬去世,故而宋真宗決定起用王顯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 [17]  。真宗舉行郊祀禮後,加授王顯為檢校太師 [3]  同年真宗前往大名府時,樞密院長官只有王顯與樞密副使宋湜隨從。諫官大多認為王顯專管軍務,而謀略則非其所長。適逢宋湜在途中逝世,真宗於是命參知政事向敏中權任同知樞密院事。 [3] 
鹹平三年(1000年)春,王顯被改授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定州路行營都部署、河北都轉運使兼知定州。同年秋,定州官民謁見定州都部署孔守正,陳述王顯的治績,希望將其留任。孔守正向朝廷上奏此事。 [18] 

王顯威虜軍之役

主詞條:遂城之戰
鹹平四年(1001年)秋,真宗通過諜報,偵知遼朝有南下意圖,加授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真宗允許他“便宜從事”。十月,遼朝南侵,其前軍抵達威虜軍。當時,威虜軍降雨多日,遼軍用皮革製作弓弦,受到潮濕後鬆弛無法使用,王顯所領宋軍李繼宣、張斌、楊延昭秦翰魏能等部首戰長城口,次戰威虜軍,三戰羊山,最終大敗遼軍,陣斬遼統軍鐵林相公以下將領十五員,繳獲羽林官印二枚,斬首二萬級。 [19] 
戰後,王顯上奏説:“臣原先奉詔在鄰近邊境處佈陣,以及應援北平控扼的道路。不久後,敵軍騎兵已經穿越亭障,臣的前陣雖然取得勝利,但終究違背了詔命。”於是向朝廷請罪。真宗親賜手札,表達撫慰之意。 [19] 

王顯頻鎮北境

鹹平五年(1002年),王顯請求致仕,真宗不許。王顯入朝覲見後,真宗又派他返回駐所。因其一再請求罷去兵權,真宗才改拜他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4]  [20] 
景德元年(1004年),徙知天雄軍。其後上表請求奔赴行在,真宗同意。同年秋,王顯回到鎮所。 [21]  遼朝大舉南侵,真宗與羣臣商議親征事宜,王顯再獻上三策:
  • 我大軍正在鎮定一帶,遼國一定不會南侵,陛下只需進駐澶淵,詔令鎮定方面出兵,會同河南軍合擊遼國即可;
  • 如果遼國“虛張聲勢,以抗我師”,則暗中派鋭卒襲擊遼國“駕前諸軍”,鎮定軍直擊中軍,遼國中軍崩潰後,黃河沿岸的餘部將不戰自屈;
  • 還可以派遣騎兵一千、步兵三千人在濮州渡河,騷擾澶州,我軍主力出其不意,發兵掩擊。
在這之後,“澶淵之盟”簽訂,割據西北的党項首領李德明也遣使進貢稱藩,朝廷加以賞賜,並且允許流通青鹽以便利邊民,均與王顯的建議有所符合。 [5] 

王顯病逝京師

景德三年(1006年)冬,王顯患病,真宗派宦官偕同御醫前往探望、診治。 [22] 
景德四年(1007年)正月,真宗允許王顯回京。當時,真宗出祭皇陵,王顯對僚屬説:“我的年紀及地位都已極高,如今天子從虎牢關一路出行,我無法拜見陛下,這是遺憾啊。”説罷為之流淚。王顯抵達汴京數日後,便於二十四日(2月14日)逝世,享年七十六歲。真宗聞訊後,因正在前往封禪的途中,所以不為其輟朝,但仍派宮苑使鄧永遷火速回京監護其喪事,冊贈中書令諡號“忠肅”。之後,真宗錄用王顯的兩個兒子為官。 [1]  [23] 

王顯主要影響

王顯為宋太宗潛邸舊臣,在樞府多年,深受宋真宗信任。鹹平四年(1001年)任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時,所部前軍於威虜軍大敗入侵的遼軍,斬首二萬級 [19]  ;同時對軍政要務多有建言,如獻策促成澶淵之盟及夏州党項首領李德明稱藩納貢,並建議流通青鹽以便利邊民 [5] 

王顯歷史評價

馮拯:前歲王顯違詔不趨要地,契丹初壓境,王師未行,而契丹騎已入鈔,賴霖雨乃遁去。 [24] 宋史》引
趙恆:卿先帝舊臣,於國有功,河陽近地,可以卧治,引年告老,非所宜也。 [25] 續資治通鑑長編》引
脱脱:自柴禹錫而下,率因給事藩邸,以攀附致通顯者凡七人……張遜優於理財而未免於媢嫉,周瑩練習軍旅而頗傷於酷濫,(柴)禹錫素稱勤敏而不能不涉於朋比,王顯雖謹介自將而昧於學識,故莫逃於齪齪之譏。 [26] 《宋史》

王顯軼事典故

王顯獎擢之速

王顯自任三班(指供奉官及左、右班殿直)後數年內入主樞密院,授提拔之快,在當時無人能及。王顯最初任軍司小吏時,大將張永德帶滑州節度使之銜為殿前都點檢。等到王顯由樞密使一職出守方鎮並帶使相銜時,張永德也以太子太師之銜被起用為使相。二人的官誥在同日宣讀,張永德反而被排在王顯之後,時人都頗感驚訝。 [27] 

王顯齪齪自固

王顯在朝執政時,裝模作樣地厚待胥吏,只是小心保全自己的地位而已。他外任節度使時,時常放縱部曲騷擾百姓,受到時人的非議。 [28] 

王顯人際關係

兒子
王希逸,曾參與編修《冊府元龜》,官至太常博士直史館,加祠部員外郎 [29-30] 
王希範,官至如京副使 [26] 

王顯史料索引

隆平集》卷10《樞密》 [31] 
宋史》卷268 [26] 
參考資料
  • 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4:(景德四年正月)壬戌,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顯卒,贈中書令,遣內臣護葬,以在途更不輟朝。
  • 2.    《宋史》卷268《王顯傳》:王顯,字德明,開封人。
  • 3.    《宋史》卷268《王顯傳》:二年,曹彬卒,復拜樞密使。郊祀,加檢校太師。真宗幸大名,內樞惟顯與副使宋湜從,言者多謂顯專司兵要,謀略非長。會湜卒,乃以參知政事向敏中權同知樞密院事。
  • 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2:(鹹平五年)先是,定州路部署、山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顯表求致仕,不許。既而來朝,復遣還屯所。顯固請罷兵柄,丙午,改授河陽三城節度。上謂之曰:“卿先帝舊臣,於國有功,河陽近地,可以卧治,引年告老,非所宜也。”
  • 5.    《宋史》卷268《王顯傳》:契丹入寇,上議親征。顯復陳三策,謂:“大軍方在鎮定,契丹必不南侵,車駕止駐澶淵,詔鎮定出兵,會河南軍,合擊之可也。若契丹母子虛張聲勢,以抗我師,潛遣鋭兵南攻駕前諸軍,則令鎮定之師直衝戎帳,攻其營砦,則沿河遊兵不戰而自屈矣。否則遣騎兵千、步兵三千於濮州渡河,橫掠澶州,繼以大軍追北掩擊,亦可出其不意也。”已而契丹請盟,趙德明遣使修貢稱藩,朝廷加賞錫,且許通青鹽以濟邊民,從顯之請也。
  • 6.    《宋史》卷268《王顯傳》:初為殿前司小吏,太宗居藩,嘗給事左右。性謹介,不好狎,未嘗踐市肆。
  • 7.    《宋史》卷268《王顯傳》:即位,補殿直,稍遷供奉官。
  • 8.    《宋史》卷268《王顯傳》:太平興國三年,授軍器庫副使,遷尚食使。逾年,與郭昭敏併為東上閣門使。
  • 9.    《宋史》卷268《王顯傳》: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是夏,制授樞密使。上謂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亂失學,今典朕機務,無暇博覽羣書,能熟《軍戒》三篇,亦可免於面牆矣。”因取是書及道德坊宅一區賜之。
  • 1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太平興國八年)春正月……己卯,以東上閤門使開封王顯為宣徽南院使,德超為北院使,併兼樞密副使。顯初隸殿前為小吏,性謹介,不狎同輩,不踐酒食之肆,上愛之,於是召顯謂曰:“卿世非儒門,少罹兵亂,必寡學問,今典掌萬機,固無暇博覽羣書。”命左右取軍戒三篇賜顯曰:“讀此可免於面牆矣。”……六月……己亥,以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王顯為樞密使,宣徽北院使柴禹錫為南院使,兼樞密副使如故。
  • 11.    《宋史》卷268《王顯傳》:其後居位既久,機務益繁,副使趙昌言、寇準鋒氣皆鋭,慢顯,顯或失誤,護短終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詔加切責,黜授隨州刺史,充崇信軍節度、觀察等使,遣之任。
  • 12.    《宋史》卷268《王顯傳》:俄知永興軍,徙延州。時夏台、益部寇擾,顯上疏曰:“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李繼遷負恩於靈、夏,王小波幹紀於巴、邛,河右坤維並興師旅。而繼遷翻然向化,遣子入覲,願修職貢。陛下曲加容納,許其內附,示以德信,伸以恩錫,所以綏懷之者至矣。然而狼子野心,未可深信。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遴選才勇,付以邊任,縱有緩急,則備禦有素,彼又奚能為患哉?至若蜀寇未平,神人共憤,謂宜申飭將帥,速期蕩平,既免老師以費財,且防事久則生變。又況邛、蜀物產殷富,其間士卒驕怠,遲留顧戀,實兼有之。莫若勿憚往來,潛為更代,既可均其勞逸,抑可免於遷延。至於河北關防所當加謹者,誠以國家事西南,密謀興舉,若分中朝之勢力,則長外寇之奸謀矣。”
  • 1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6:(淳化五年)李繼遷竄於漠北,遣其將佐趙光祚、張浦詣綏州見黃門押班真定張崇貴,求納款。崇貴會浦等於石堡寨,椎牛釃酒犒諭,仍給錦袍、銀帶。乙巳,繼遷遣其弟廷信奉表待罪,且言違叛事出保忠,願赦勿誅。上召見廷信,面加慰撫,錫賚甚厚。……知延州王顯上疏言:“間歲以來,戎事未息,李繼遷負恩於靈、夏,王小波幹紀於巴、邛,河右、坤維,並興師旅。而繼遷翻然改圖,懷音向化,遣弟入覲,願修職貢,陛下開懷容納,許其內附,示之以德信,申之以恩錫,深得綏和之道矣。然而戎狄之性本無常,所宜謹屯戍,固城壘,積芻糧,然後妙擇才勇,付之邊任,縱有緩急變覆,則備禦有素,又奚能為患哉?至若戎寇未平,神人共憤,伏望申飭將帥,速期蕩平。矧事久則變生,功緩則師老;又況邛、蜀之壤,物產繁富,其間怠兵驕卒,或遲留未進,或顧戀是圖,莫若勿憚往來,潛為更代,一則均勞役之使,一則免遷延之役。至如河北關防,亦望常令固守。敵以國家方事西南,容謀興舉,分中朝之勢力,長外寇之奸計。此之機宜,不可不謹也。”
  • 14.    《宋史》卷268《王顯傳》:時制,沿邊糧斛不許過河西,河西青鹽不得過界販鬻,犯者不以多少,處斬。顯請犯多者依法,自餘別為科斷,以差其罪。章上未報,移知秦州。
  • 15.    《宋史》卷268《王顯傳》:初,温仲舒知州日,開拓山林,諷藩部獻其地。後朝廷雖嘗給還,而採伐如故。轉運使盧知翰請量給蕃部茶彩,以酬所獻,詔遣張從式與顯同往規度。顯言:“乃者朝命以趙保吉修貢,邊城務使安靜,若今動眾開斥疆境,非便。”議遂罷。
  • 16.    《宋史》卷268《王顯傳》:鹹平初,入朝,改橫海軍節度,出知鎮州。
  • 1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5:(鹹平二年)秋七月……召橫海節度使、知鎮州王顯入朝。己丑,罷旄鉞,依前檢校太尉,為樞密使,止加食邑。
  • 18.    《宋史》卷268《王顯傳》:三年春,改授山南東道節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定州路行營都部署、河北都轉運使兼知定州。秋,吏民詣駐泊都部署孔守正言顯治狀,願借留。守正以聞。
  • 19.    《宋史》卷268《王顯傳》:明年秋,加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許便宜從事。十月,契丹入寇,前軍過威虜軍。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濕緩不堪用,顯因大破之,梟獲名王、貴將十五人及羽林印二鈕,斬首二萬級。顯上言:“先奉詔令於近邊佈陣,及應援北平控扼之路。無何,敵騎已越亭障,顯之前陣雖有捷克,終違詔命。”上章請罪。上降手札,以慰其憂悸。
  • 20.    《宋史》卷268《王顯傳》:明年,求致仕,不許,改河陽三城節度。將之鎮,時議親征契丹,顯言:“盛寒在序,敵未犯塞,鑾輿輕舉,直抵窮邊,寇若不逢,師乃先老。況今繼遷未滅,西鄙不寧,儻北邊部落,與之結援,則中國之患,未可量也。議者乃於此時請復幽薊,非計之得也。凡建議大事,上下協力,舉必成功。今公卿士大夫以至庶人,尚有異同,未可謂為萬全之舉。若能選擇將帥,訓練士卒,堅城壘而繕甲兵,亦足以待敵矣。必欲復燕、薊舊地,則必修文德、養勇鋭,同時之利,以奉行天罰而後可。”
  • 21.    《宋史》卷268《王顯傳》:景德初,徙知天雄軍府。又言:“祖宗以來,多命近臣統領軍旅。今後宣徽使,宜於文武羣臣中擇曉達邊事者為之。蓋位高則威名著,識遠則勳勞立故也。武臣以罪黜者,宜加容貸,不以一眚遂廢,苟用之有恩,必得其死力,故曰使功不如使過也。至若臨敵命將,則貴專任,出師應敵,則約束將校,使相應援。全是數者,則軍威倍壯,人心增勇矣。”既而上表請赴行在,從之。是年秋,遣還鎮。
  • 22.    《宋史》卷268《王顯傳》:三年冬,被病,詔中使偕尚醫療視。
  • 23.    《宋史》卷268《王顯傳》:明年正月,許還京師。時車駕上陵,顯謂賓佐曰:“餘年位偕極,今天子道出虎牢,不得一拜屬車之塵,是遺恨也。”言訖涕下,至京,信宿卒,年七十六。車駕至鄭州,聞之,遣宮苑使鄧永遷馳還護喪,贈中書令,諡忠肅。錄其二子。
  • 24.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5]
  • 2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二》(鹹平五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0]
  • 26.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5]
  • 27.    《宋史》卷268《王顯傳》:顯自三班不數年正樞任,獎擢之速,時無擬之者。顯吏軍司時,張永德以滑州節制為殿前都點檢。及顯自樞密鎮孟津兼相帥,永德由太子太師為相帥,同日宣制,永德兼大夫反在顯下,時人訝之。
  • 28.    《宋史》卷268《王顯傳》:顯居中執政,矯情以厚胥吏,齪齪自固而已。在藩鎮,頗縱部曲擾下,論者非之。
  • 29.    《宋史》卷268《王顯傳》:子希逸字仲莊,以蔭補供奉官。好學,尤熟唐史,聚書萬餘卷。換秩授朝奉大夫、太子中允。鹹平初,改殿中丞、直史館,預修《冊府元龜》,加祠部員外郎,卒。
  • 30.    《隆平集》卷10《樞密》:子希逸,太常博士、直史館。
  • 31.    《隆平集·第十卷·樞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09-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