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中書令
- 外文名
- head of the secretariat
- 設 立
- 漢武帝時期
- 作 用
- 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
中書令歷史沿革
編輯西漢中後期漢武帝改尚書令為中謁者令,《後漢書》:“尚方(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張安世),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尚書令作為中書令屬官,在漢武帝時尚書由中書令負責,尚書令是中書令的謁者,故稱中書謁者令。漢武帝以宦官主中書,稱中書令,置令與僕射為其長,掌傳宣詔命等。中書令、尚書令在西漢並置,與謁庭令、內者令等都是由宦官士人擔當。
元帝時中書令權勢甚至比丞相都大,《漢書·匡衡傳》:“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後來蕭望之為給事中,始領尚書事,反對由中書令弘恭掌握尚書,表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這是外朝官員與內廷官員爭權的開始,因為中書令弘恭是刑人,蕭望之藉此要改變漢武帝制定的中書尚書體制,漢成帝元年中書令石顯降為中書謁者令,中書令不再是要職,在漢成帝四年“罷中書宦官”廢中書令,完全終止漢武帝建立的中書尚書制度,削弱皇權改內廷尚書為朝廷官。
東漢不置。
兩晉沿設。
南北朝時,中書令一官清貴華重,常用有文學才望者任職。東晉時納奏、擬詔、出令之任移歸散騎省、西省,中書令遂成閒職,多授予宗室、大臣,以示禮遇。南朝中書省復掌納奏、擬詔、出令,然權歸中書舍人,此職多用為重臣加官
[1]
。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時因為隋文帝的父親名叫楊忠,為忠避諱,改中書令為內史令,中書省為內史省。煬帝時一度改為內書令,開始與侍中成為宰相,在具體執政上超過尚書令,尚書令僅僅成為榮譽頭銜,隋文帝的三個兒子同時被加尚書令,而執政的楊素為中書令(內史令)。唐朝依然沿襲隋朝,唐太宗開始也加銜尚書令。
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為中書令。高宗曾改為右相。武則天時改中書令為“內史”,中書省為“鳳閣”。玄宗開元初一度改為紫微令,天寶初又改為右相。後均復舊。唐初中書令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曆二年同升正二品。唐後期多以兩省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以兩省長官位高權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鎮武將加銜,不預政事。後周顯德元年馮道死後,中書令不再真拜。
遼金夏的中書令掌實權,位在丞相上,遼夏中書令是宰臣之首。金國只太祖、熙宗朝有中書令,完顏亮廢除中書令數年後滅亡。
中書令隋唐中書令
編輯內史令
楊約
元壽
蕭瑀(618-620)
竇威(618)
封德彝(620)
中書令
蕭瑀 (620-623)
封德彝 (620-626)
楊恭仁(623-626)
李世民(625-626)
房玄齡(626-629)
宇文士及(626-627)
李靖(628-630)
温彥博(630-636)
楊師道(639-643)
岑文本(644-645)
楊師道 (645)
馬周(645-648)
長孫無忌(648-649)
褚遂良(648-650)
高季輔(649-651)
柳奭(652-654)
來濟(655-657)
崔敦禮(655-656)
李義府(657-658)
杜正倫(657-658)
許敬宗(658-662)
李義府 ( 663)
劉祥道(664)
陸敦信(665-666)
劉仁軌(666-670)
閻立本(668-673)
郝處俊(675-679)
李敬玄(676-680)
薛元超(681-683)
崔知温(681-683)
內史
裴炎(683-684)
騫味道 (684-685)
裴居道(685-687)
岑長倩(686-690)
邢文偉(690)
豆盧欽望(693-694)
李昭德(694)
王及善(697-699)
武三思(698-700)
狄仁傑(700)
李嶠(704)
楊再思(704-705)
中書令
李嶠(706-709)
楊再思(705-709)
崔玄暐(705)
袁恕己(705)
韋安石(705-706)
魏元忠(705-706)
宗楚客(709-710)
蕭至忠(709-710)
鍾紹京(710)
蕭至忠 (710)
韋嗣立(710)
姚崇(710-711)
韋安石(711)
崔湜(712-713)
張説(713)
蕭至忠 (713)
姚崇(713-716)
張嘉貞(720-723)
張説 (723-726)
蕭嵩(729-733)
張九齡(734-736)
李林甫(736-752)
楊國忠(752-756)
崔圓(757-758)
李光弼(760-761)
李輔國(762)
李懷光(783-784)
李晟(784-793)
渾瑊(796-799)
韓弘(819-822)
裴度(839)
白敏中(860-861)
- 參考資料
-
- 1. 中書令 .詞典網[引用日期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