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望之

鎖定
蕭望之,字長倩,原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省蘭陵縣),落籍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西漢大臣、辭賦家,相國蕭何的六世孫。 [1-2]  [23-24]  [27] 
學識淵博,通覽古今,受到儒生的敬仰。射策甲科,起家為郎,署小苑東門候,歷任御史大夫(魏相)屬、大行治禮丞、諫大夫、丞相司直、平原太守、少府、左馮翊、大鴻臚,教授太子劉奭,反對馮奉世封侯,建議和親烏孫國,善待呼韓邪單于。甘露三年(前51年),參加石渠閣會議。漢宣帝臨終時,授前將軍、光祿勳、領尚書事,入選託孤大臣。漢元帝即位後,輔理朝政,甚受尊重。初元二年(前47年),受到宦官弘恭石顯誣告,下獄自殺。 [15]  [20]  [23-24] 
蕭望之 [26]  主治《齊詩》,兼學諸經,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 [25] 
別    名
字長倩
所處時代
漢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
出生日期
約前114年
逝世日期
前47年
主要成就
麒麟閣十一功臣
主要作品
《齊詩》
本    名
蕭望之
官    職
前將軍光祿勳、太子太傅
爵    位
關內侯

蕭望之人物生平

蕭望之霍光冷遇

蕭何、蕭曦、蕭望之三公畫相 蕭何、蕭曦、蕭望之三公畫相
蕭望之出身於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其祖、父皆隱德不仕,以耕田為業。蕭望之好學,研究《齊詩》,師事後倉達十年。後來,進入太常寺受業,又事同學博士白奇,還從夏侯勝《論語》《禮服》,贏得了京師長安的儒生的稱讚,還寫有賦四篇。
那時,大將軍霍光執政,長史丙吉推舉儒生王仲翁、蕭望之等幾個人,都被召見。在此之前,左將軍上官桀等謀殺霍光。霍光殺了上官桀等之後,出入加強了戒備。進見的人,都要露體被搜身,摘去兵器,由兩個侍衞挾持。只有蕭望之不肯聽他這套擺佈,自動出閣,説:“不願見。”侍衞人員對他叫嚷亂扯。
霍光知道後,吩咐侍衞人員不要亂扯。蕭望之到了霍光面前,對他説:“大將軍用功德輔佐幼主,要能讓崇高的教化流傳天下,天下的士都會伸長脖子踮起腳,爭着要來效力輔佐高明的。現在來見您的士子都要如此對待,恐怕不是周公輔佐成王那樣“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接待天下之士的禮節和招致平民的思想”。於是,霍光唯獨不授職蕭望之,而王仲翁等都補為大將軍史。三年間,王仲翁官至光祿大夫給事中,蕭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被分配看守小苑東門。王仲翁出入,前呼後擁,趾高氣揚,對蕭望之説:“不肯循常作為,怎麼做了看門人呢!”蕭望之説:“人有各人的志向。”
過了幾年,蕭望之因弟弟犯法受到牽累,不得宿衞,免歸而做了郡吏。魏相把他收在部下,經過考察,在大行令部下做了個司禮官。霍光死後,霍光之子霍禹又做大司馬霍山領尚書事,霍氏親屬都宿衞內侍。 [3] 

蕭望之宣帝任用

地節三年(前67年)夏,京師下雹子,蕭望之因此上疏,要求漢宣帝安排接見,當面申説災異之意。漢宣帝自在民間時,已聞蕭望之之名,決定由少府宋畸問明情況,要求不必隱諱。蕭望之當即提出了看法,説:“《春秋》記載昭公三年,魯國下了大冰雹,這時季氏專權,最後趕走了魯昭公。假如過去魯國的國君把自然災害看清楚了,是不會有這個災害的。現在陛下憑藉聖明的德行為國君,思考政事尋求賢人,這真是堯舜一樣的用心。但是好的兆頭未到,陰陽又不協調,這是大臣執政,一姓獨攬權力的結果。附着的枝葉大了折斷樹的主幹,私家勢力強大了公家就受到危害,希望明主親自治理政務,選拔同宗,任用賢才,作為腹心,同他參政謀劃,命令公卿大臣朝見稟奏事情,清楚地陳述他們職責,用來考核其功績與能力。像這樣,那麼諸事就治理好了,至公至正之公道就樹立起來了,邪惡不正就堵住了,私權就被廢除了。”
這顯然是針對霍氏專權而發的重要議論,漢宣帝任蕭望之為謁者,當了朝廷接待賓客的近侍。這時漢宣帝初即位,想要進用賢能之士,將官民的上書交給蕭望之處理。蕭望之做得很合漢宣帝之意,接連提拔為諫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了三次,做到了二千石級的大官。後來,霍禹竟以謀反罪受誅,蕭望之則日益受到信用。 [4] 

蕭望之官位變遷

蕭望之通曉政事,為平原太守。蕭望之想留在朝廷,這下要遠離朝廷去作郡守,內心覺得很不得意,於是上疏説:“陛下憐愛百姓,擔心德化不能遍於天下,放出全部諫官去補郡吏,這是憂其末而忘其本的作法。朝中沒有諫諍之臣就不知過失,國內沒有明智達理之士就聽不到好的建議。希望陛下選擇明經學、能温故知新、精於策劃的士作為內臣,參與政事。諸侯聽到這樣,就知道朝廷重視接納意見考慮政事,沒有缺遺。像這樣不懈努力,就可建成周代成康那樣的太平世道。外郡即使有些不清明,也不必憂慮。”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徵入朝廷,當了少府。
漢宣帝深知望之通曉經術,辦事穩重,論議有理,按照才能可任宰相,但為了試試他的政事能力,就任他為左馮翊。蕭望之由少府左遷左馮翊,但他擔心辦事不合皇帝的意思,馬上上書言病。漢宣帝知道後,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傳達皇帝的意思:“任用官職是想通過治民來考查你的政績的,你前任平原太守的時間太短,所以任用左馮翊來試試你,不是聽到你有什麼過失。”蕭望之知道了皇帝試用他的原意,馬上積極處理政事。 [5] 

蕭望之朝堂辯論

元康二年(前64年),西羌叛亂,漢朝派遣後將軍趙充國去討伐。京兆尹張敞上書建議説:“國家的軍隊在外,又是在夏季出發,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一起供給運輸,農業生產會受損失,加之一向沒有餘積,即使西羌被擊潰,百姓來年春季吃的缺乏。偏僻之處,更難買到糧食,朝廷的穀物估計不足以賑救他們。希望朝廷命令那些有罪、而不是搶劫殺人的盜賊以及犯了法而不能赦免的人,都按等交納穀物到這八郡贖罪。盡力增加糧食來預備百姓之急需。”張敞所奏之事下達官吏們評議,蕭望之與少府李強評議,認為“百姓心懷變化莫測,好義卻又思利,關鍵在於教化。作國君,也不能去掉百姓想利的思想,可卻能使他們好義勝過想利;就是夏桀為國君,也不能去掉百姓好義之心,但能使他們好利勝過好義之心。所以堯與桀的區分,在於義與利罷了,引導百姓不可不慎重啊!現在打算命令百姓量糧來贖罪,像這樣就會是有錢人得生,貧窮者死,這就是貧富異刑而法不統一。按人情看,因為貧窮,父親兄長被關押,聽説出錢能得生和釋放,作人子弟的將不顧死亡的災禍,叛亂的作為,去奔赴財利,以求援救親人。一人得生,將會使十人死亡,像這樣,伯夷般的高尚行為敗壞,公綽班的名聲毀滅。刑賞與教化全部傾覆,即使有周公召公那樣的輔佐之臣,恐怕也不能恢復。古時候國君對百姓好,自己生活不夠才向百姓要,生活有餘就給予百姓。 《詩經》上説:‘王惠及於可哀矜的人,同情無依無靠的人’,這是上人惠顧下人。《詩經》又説:‘雨水先潤公田,後潤我私田’,這是在下的人為在上的着急。如今西方邊境發生了爭戰,百姓失去所從事的生計,即使率户納税,計口交糧來供給軍隊,這也是古之通義,百姓沒有誰會認為不對的。用子弟竭死弄錢來救父兄活命,恐怕不可以,陛下鋪開聖德施行教育,政教風化已成,即使是堯舜也無以復加了。現在主張開創的利路將損傷已成的教化,臣私下以此痛心。” [6] 
於是,漢宣帝又下達那個建議給兩府,丞相和御史拿疑難來問張敞。張敞回答道“:少府左馮翊説的,不過是常人遵守的道德罷了。從前先帝征討四夷,軍隊出去三十餘年,百姓尚且不增加賦税,而軍隊的用度足夠。現在西羌一個角落的小夷,強橫于山谷間,朝廷只管令罪人以財減罪去討伐他們,它的名聲比煩擾良民橫興賦斂好多了。再説不能赦免的盜賊及殺人犯、百姓痛恨的罪人,都不準贖罪;對於因窩藏罪犯,知情不報而放跑罪人,或不阻擋罪人而被判為罪人的同黨,評論是非的人或者都會説那些法律可以除去,現在趁此時機令其自贖,它的好處清楚極了,對教化有什麼傷害呢?《甫刑》規定的刑罰,小的過錯赦免,輕罪可以贖,並規定犯人贖罪的等級,由來已久,又有誰贖罪後又作盜賊呢?我充任官吏二十餘年,未聽説過罪人贖了罪又做盜賊的。我同情涼州遭受劫掠,正當秋收的時節百姓且缺吃捱餓,病死在道路上,更何況來年春上青黃不接呢?不趁早考慮賑救百姓的辦法,恐怕重責在後。我充數列卿,輔佐兩府是我的職責,所以不敢不盡愚意。”蕭望之、李強説:“先帝聖明有德,有德行的人在位,制定法令貫徹實施,成為長久的規範,一直惦記着邊境的安危,所以《金布令甲》説,‘邊郡屢遭兵災,百姓飢寒交迫,短命缺壽,父子相失,令天下人等供給軍旅的生活費用’。原都是為軍旅突然發生的事件而設施的。所以説天漢四年,曾經讓有死罪的人交納五十萬錢減免死罪一等,豪強吏民任意借貸,甚至做盜賊弄錢來贖罪。其後奸邪橫暴,盜賊羣起,攻佔城邑,殺死郡守,官吏不能禁止,明詔下派繡衣使者起兵平息盜賊,殺死的人過半數,然後才逐漸停止下來。我認為這是讓犯有死罪的人贖罪的後患。”當時,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以為西羌將破,運輸足以供應,就否定了張敞之議。蕭望之為左馮翊三年,京師人皆稱頌他,於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遷為大鴻臚。 [7] 

蕭望之謀劃異域

在此之前烏孫昆彌翁歸靡上書,表示要立元貴靡為嗣,要求娶漢公主,結婚內附,叛離匈奴。詔下公卿議。蕭望之以為烏孫遠在西域,相信他們的甜言蜜語,萬里結婚,不是好策。漢宣帝不採納其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宣帝派遣長羅侯常惠護送公主(或稱少主)遠嫁元貴靡。還沒有出塞,烏孫昆彌翁貴靡死,他的侄子狂生負約自立。常惠從塞下上書報告,把公主留在敦煌郡,親至烏孫,指責狂王負約,因立元貴靡,回來迎公主。詔下公卿議,蕭望之又表示反對,他説:“不可讓公主去烏孫。烏孫動搖不定,不堅守盟約,其效果可以看到。先前的公主在烏孫四十年,與前昆彌恩愛不深,邊境也因此不安定,這已經被過去的事所驗證。如今公主因元貴靡不能立為王而回朝,從信用來説也沒有虧欠夷狄,這是中國的大福。和親不停止,徵役打仗一定產生,它的原因就在這裏。”漢宣帝採納了這個意見,不再與烏孫和親。
神爵三年(前59年),蕭望之遷御史大夫
五鳳年間(前57—前54年),匈奴大亂,評議的人多數説匈奴為害日久,可以趁其亂髮兵滅掉它。漢宣帝召見大司馬車騎將軍韓增及其他官員富平侯張延壽、光祿勳楊惲、太僕戴長樂等向蕭望之問計策。
蕭望之答道:“春秋時晉國的士碦(範宣子)帶領軍隊侵齊,聽説齊國國君死了,他就帶領軍隊回國,君子崇尚不討伐有喪事的國家,以為恩足以使孝子心服,合宜的道德行為足以使諸侯感動。前單于嚮往並接受教化,歸向善,於是稱臣順服,派使者請求和親,海內喜悦,夷人狄人沒有不知道的。現在奉行盟約還未到底,單于不幸被賊臣所殺,如果出兵攻打它,這是乘其亂而幸其災,他們一定奔走遠逃。不趁義動兵,恐怕勞而無功。陛下最好派使者去弔喪慰問,輔佐其微弱的的首領,援救其災患,以尊重中國之仁義為貴。如果能蒙恩讓他們的首領恢復單于的位置,一定會稱臣服從,這是道德中最好的。”漢宣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派兵輔佐呼韓邪單于安定了匈奴。 [8] 

蕭望之失帝寵信

這時,大司農耿壽昌建議,設立常平倉。漢宣帝認為這樣很好。可是蕭望之卻責怪壽昌。丞相丙吉年老,漢宣帝看重他。蕭望之上奏説:“百姓貧困,盜賊不停,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多數才能低下不能勝任其職。三公不是合適的人,所以三光(日、月、星)因此不亮,今年開頭日月少光,罪在臣等人”。漢宣帝認為,蕭望之意在輕視丞相,下詔命令侍中建章、衞尉金安上、光祿勳楊惲、御史中丞王忠,共同詰問蕭望之。蕭望之脱下帽子放到一邊對答。從此,漢宣帝不喜歡他。 [9]   後來,丞相司直緐延壽上奏説:“侍中謁者秉承皇帝的命令去告誡望之。蕭望之只是拜了兩拜而已。良對望之説話,望之故意伏地不起,卻對御史説‘良的禮節不周。’按照先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當日就要去探望病情;上朝奏事相會於庭中,次第當居丞相後,丞相謙讓,大夫才稍進,並且拱手示禮。今丞相屢病,望之不探問病情,在庭中相逢,與丞相併齊,經常議事不合他意,望之就説:‘君齡尊高,難道能與我父親同年麼!’望之知道身為御史有權不敢擅自使用,多讓守史私乘車馬,到杜陵照護家事。少史戴着法冠,為他的妻子在前導車;又使吏為其家賣買,而吏以私錢增益其家,總計有十萬三千。照説蕭望之身為大臣,精通經術,位在九卿之上,是本朝人們敬仰的人,不應該到不奉法自修、居傲不謙讓的地步,而受賄所屬牢獄的贓款二百五十萬以上,請求逮捕囚禁起來懲處。”
漢宣帝下文書給蕭望之:説“有司上奏説你責難使者禮不備,對丞相無禮,聽不到你廉潔的名聲,為人傲慢不謙遜,沒有輔政為百官表率的姿態。你不深思,陷於此邪惡的行為中,朕不忍心給你處分,派光祿勳楊惲傳達朕的命令,降職讓你作太子太傅,授給你太傅印。你交還原大夫印綬給楊惲,不必進宮謝恩可直接到官。希望你能掌握道理,明白孝道,親附、結交正直之士,竭盡其意不要再有過失,不要有什麼辯白。”蕭望之降職後,黃霸代作御史大夫。數月間,丙吉死,黃霸擔任丞相。黃霸死,於定國再代為丞相。蕭望之被廢棄,不能作丞相,只作太傅,用《論語》、《禮服》教皇太子劉奭 [10]   起初,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見,漢宣帝令公卿討論其禮節儀式,丞相黃霸、御史大夫於定國商議説:“聖王的制度,施予恩德執行禮儀,以京師為先而以諸侯國為後,以諸侯國為先而以夷狄為後。《詩經》説‘沿着大道沒偏向,巡視各地把教化揚。相土赫赫多威武,海外同心來歸向。’陛下至高無上的德行充滿天地,光明普照四海,匈奴單于聞風仰慕聖朝的教化,進獻珍寶來朝賀,自古以來第一例。接見的禮儀應像對諸侯一樣,位次在諸侯之下。”蕭望之以為“單于不是漢天子開國分封的,是地位相等的國家,應不以臣下之禮相待,位在諸侯王之上。四海的兄弟之族叩頭稱自己是屬國,中國謙讓而不以臣之禮相待,這正是謙謹的德行,謙虛則亨通。《尚書》説‘戎狄離王城四千五百多里’,言其招徠,恍惚無常。如果匈奴子孫後代縱有鳥竄鼠伏,斷缺朝拜貢物,也不算叛臣。信用謙讓行於兄弟之族,賜福流到無窮,這是萬世長策。”漢宣帝採納了他的意見,下詔説:“聽説五帝三王教化不到的地方,政策法令不到。如今匈奴單于稱自己是北面的屬國,朝拜宗主國,朕的不周,恩德未能普照。用客禮接待他們,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謁見時稱臣不記載。” [11] 

蕭望之受詔輔政

漢宣帝卧病不起,選擇可以囑託國事的大臣,接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到宮中,拜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周堪為光祿大夫,都受遺詔輔政,兼任尚書事。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承皇位,是為漢元帝。蕭望之、周堪因為是老師而被尊重。蕭望之、周堪屢次在閒暇入見天子,討論治理國家的方略,陳述為君王服勞的事。
蕭望之與宣帝 蕭望之與宣帝
蕭望之選舉純宗室明經達學的散騎諫大夫劉更生為給事中,同侍中金敞在漢元帝左右提意見。蕭望之、周堪、劉更生、金敞四人同心謀議,用古制勸導漢元帝,提出很多匡正的建議,漢元帝多納用其言。起初,漢宣帝不甚聽從儒術,任用法律,而中書宦官當權。中書令弘恭石顯長期主管朝廷機要部門,精通法令條文,與車騎將軍史高勾結,論議經常獨自堅持舊日的典章制度,不聽從蕭望之等人的意見。弘恭、石顯議論不能持正,常被漢元帝折服。
蕭望之以為中書是政事之本,應從賢明人中選擇人才,但是從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重用太監起,改變了國家的舊制,又違犯古代不近受過宮刑的人的意思,於是稟告漢元帝要更換士人,從此更加與史高、弘恭、石顯相違牾。漢元帝初即位,由於謙讓,不好在中書中更換人選,議論久而不決,只讓劉更生出任宗正,掌管王室親宗的事務。蕭望之、周堪多次推薦名儒作諫官。會稽鄭朋暗中打算依附蕭望之,上疏説車騎將軍史高派門客到郡國進行奸狡活動,還説到許章、史高子弟的罪過。鄭朋把奏章給周堪看了,周堪叫鄭朋候命金馬門。
鄭朋的奏章上讚頌蕭望之説:“將軍體現了周公、召公的德行,保持了孟公綽廉正的品質,具有卞莊子的勇氣。到了耳順之年,處於使敵人聞風喪膽的地位,稱號到了將軍,的確是士中高到極點的了。廣大民眾沒有誰不高興,都稱讚朝廷委任將軍誠得其人。現在將軍立意是趕上管仲晏嬰而後止呢?還是要恢弘前朝盛世,廢寢忘食,直到像周公召公一樣而後止呢?像管晏而後止,那麼我將回鄉躬耕,修農圃之田,養雞種黍,待見二子,終若一生而已;如將軍鮮明地要度越尋常的約束作高操的行為深思熟慮,堵塞奸邪險道,發揚不偏不黨的政事,振興周公遺留下來的業跡,親身實踐廢寢忘食兼聽眾議,那麼我大概可以竭盡區區之力,磨鍊刀刃,作點微薄奉獻了。”蕭望之同他相見,採納了他的意見。鄭朋屢次稱頌望之,談車騎將軍史高的短處,説許章、史高的過失。 [12] 
後來,鄭朋行為不正派,蕭望之斷絕了同他的來往。鄭朋與司農史李宮都等待漢元帝召用,周堪向皇上稟告,只讓李宮作了黃門郎。鄭朋是楚地的士,輕薄易急,怨恨起來,改求許章、史高,推諉所説許、史之事,説:“那些都是周堪、劉更生教我的,我是關東人,怎麼知道這些呢?”於是侍中許章單獨接見鄭朋,朋出來揚言:“我見侍中時,説前將軍過失五條,大罪一樁。
中書令在旁,知道我説話的情況。”望之聽説這件事,拿這事問弘恭、石顯。弘恭、石顯怕蕭望之替自己申訴,下發給別的官吏,立即扶持鄭朋及待招華龍。華龍是漢宣帝時與張子蟲喬等的待詔,因為行為污穢而不被引薦,想投入周堪等人門下,周堪等不接納,所以與鄭朋勾結一起。弘恭、石顯命令二人告蕭望之等圖謀罷掉車騎將軍疏退許章、史高的情形,等候望之出宮休假的日子,命令鄭朋、華龍上奏漢元帝。
漢元帝把這件事下達給弘恭查問。蕭望之回答:“外戚在位多奢侈淫亂,我想扶正國家,不是幹不正當的事。”弘恭、石顯向皇上稟告説:“望之、周堪、更生結成黨羽互相恭維推舉,屢次誣陷控告大臣,誹謗離間內外親屬,想來專擅權勢,為臣不忠,欺騙陛下,請謁者招致廷尉。”當時漢元帝剛即位,不懂“謁者召致廷尉”是下監獄,答應了他們的奏請。後來漢元帝召見周堪、劉更生,説是關進了牢獄。漢元帝大驚説“:不是隻讓廷尉查問嗎?”漢元帝拿這件事責問弘恭、石顯,恭、顯皆叩頭認錯。
漢元帝説:“讓他們出獄治事。”弘恭、石顯利用史高向漢元帝説:“陛下剛即位,未能以德化聞於天下,就先檢驗師傅,既然已經把九卿大夫下了監獄,應當趁勢決定赦免。”於是下詔給丞相御史説:“前將軍望之做朕的師傅八年,沒有別的罪過,現在事情也過去很久了,記憶忘了難以弄明,可赦免蕭望之之罪,收回前將軍光祿印綬,連同周堪、劉更生都免官作百姓。”而鄭朋卻做了黃門郎。 [13] 

蕭望之含冤身亡

數月後,漢元帝下詔給御史説:“國家將要興盛,要尊敬師長重用師傅。前將軍蕭望之作朕八年師傅,用經術教導朕,他的功勞美盛,可賜望之爵關內侯,食邑六百户,加給事中,每月初一、十五朝見,座位次於將軍。”漢元帝正傾向想用他做丞相。
蕭望之影視形象 蕭望之影視形象
剛好碰上望之的兒子散騎中郎蕭伋上書申訴望之前事,事情下達有司,回覆漢元帝説:“望之前所坐罪明白,沒有誣陷控告的事。可是教子上書,稱引無辜之詩,失大臣體統,不恭敬,請允許逮捕。”弘恭、石顯等知望之向來高節,不屈辱,建議説:“望之前為將軍輔政,想排退許章、史高,專權獨攬朝政,僥倖能不判罪,又賜爵封邑,參予政事,還不悔過服罪,深懷不滿,教唆兒子上書,把不是推於天子,倚仗自己是師傅,懷着終究不會獲罪的念頭。不很屈望之於牢獄,堵塞他不服氣的想法,那麼聖朝沒有什麼厚恩好施予。”
漢元帝説:“蕭太傅素來剛直,怎麼肯接受吏人逮捕?”石顯等説:“人命至重,望之所犯罪,告訴他減罪,一定沒有憂慮。”漢元帝才准許了他們的奏請。石顯等密封詔令交謁者,敕令召見望之時親手給予,於是命令太常急派執金吾車騎疾行包圍望之的住宅。使者到了,召見蕭望之,望之準備自殺,他的夫人勸阻他,認為不是天子的意思。蕭望之將這件事問門下學生朱雲,朱雲崇敬有節操之人,勸蕭望之自裁。
於是,蕭望之仰嘆,説:“我曾經充數將相,現年邁六十有餘,老了進牢,苟求活命,不也太庸俗了嗎?”呼喚朱雲的字説“:遊,趕快配製藥來,不要耽誤我死。”居然飲鴆自殺。
漢元帝聽到望之自殺而震驚,拍着手説:“開始我本懷疑他不肯進牢獄,現在果然害死了我的賢師!”此時太官剛上午餐,漢元帝竟拒絕吃飯,為望之死而涕泣,悲哀感動左右人,於是召石顯等人,拿建議不慎來責問他們。石顯等都脱下帽子請罪,很久之後才罷了。蕭望之有罪死了,有司請示斷絕他爵邑。漢元帝又詔令加恩,令長子蕭伋作關內侯。漢元帝追念望之不忘,每年春季派使者祭望之的墳墓,一直到漢元帝死為止。 [14] 

蕭望之親屬成員

蕭望之先祖

六世祖:蕭何,相國、酇文終侯。
五世祖:蕭延,酇定侯。
高祖:蕭彪,侍中。
曾祖:蕭章,公府掾。
祖父:蕭皓。
父親:蕭仰。

蕭望之兒子

蕭伋,關內侯。
蕭育,光祿大夫、執金吾。
蕭鹹,大司農。
蕭由,中散大夫。

蕭望之後裔

蕭紹,御史中丞。蕭育子)
蕭閎,光祿勳。(蕭紹子)
蕭闡,濟陰太守。(蕭閎子)
蕭永,吳郡太守。(蕭闡子)
蕭苞,中山相。(蕭永子)
蕭周,博士。(蕭苞子)
蕭矯,蛇丘長。(蕭周子)
蕭逵,州從事。(蕭矯子)
蕭休,孝廉。(蕭逵子)
蕭豹,廣陵府丞。(蕭休子)
蕭裔,太中大夫。(蕭豹子)
蕭整,淮陰縣令。(蕭裔子)
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與南梁開國皇帝蕭衍為淮陰令蕭整後裔。
參考資料( [1-2] 

蕭望之人物評價

蕭望之總評

蕭望之是當時的名儒,作風上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仁義忠信,政治上高瞻遠矚,輔上治下,特別是對待外族的外交方面有卓著的貢獻。然而他身為天子之師,官高位重,太子太傅的他以尚書事總領朝政卻沒能鬥過兩個中書宦者,即使有元帝關懷,也逃不脱石顯等人的暗算,這個問題,扯不上什麼儒法兩條路線的鬥爭,實是兩支君權附屬勢力的較量,由於蕭望之不善計謀,無力整治朝綱,一身傲氣,孤介耿直,不能團結能團結的大臣和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尊重,勢單力薄,加上君主操縱無能,信任奸逆,而對手石顯等卻是玩弄陰謀詭計的行家裏手,以致宦者勢力得勝,師傅勢力失敗,望之個人成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蕭望之歷代評價

班固:蕭望之歷位將相,籍師傅之恩,可謂親暱亡間。及至謀泄隙開,讒邪構之,卒為便嬖宦豎所圖,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15-16] 
漢元帝劉奭: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經術,厥功茂焉。 [15-16] 
鄭朋:將軍體周召之德,秉公綽之質,有卞莊之威。至乎耳順之年,履折衝之位,號至將軍,誠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歡喜,鹹曰將軍其人也。 [15-16] 
顏師古:鉅儒達學,名節並隆,博覽古今。
曾鞏:昔漢殺蕭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聖人之道導之邪,則何賢乎望之也;其導之未信而止也,則望之不得無罪焉。為太子責備於師傅,不任其責也,則責備於侍臣而已矣。雖艱而勤,其可以已也歟? [17] 
洪邁趙廣漢之死由魏相韓延壽之死由蕭望之。魏、蕭,賢公卿也,忍以其私,陷二材臣於死地乎?楊揮坐語言怨望,而廷尉當以為大逆不道。以其時考之,乃於定國也。史稱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豈其然乎?宣帝治尚嚴,而三人者,又從而輔翼之,為可恨也! [18]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於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19] 
王夫之: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 [20] 
蔡東藩:蕭望之、周堪、劉更生三人,皆以經術著名,而於生平涵養之功,實無一得。望之失之傲,堪失之貪,更生則失之躁者也。 [21] 

蕭望之後世紀念

福建泉州富美宮奉祀蕭望之為蕭府王爺,泉州富美渡船頭的搬運工人奉之為守護神,故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船伕、碼頭工人常常祭拜蕭望之王爺。蕭望之王爺在台北新竹雲林嘉義等地區都有廟宇。另也是淡水祖師廟的配祀神。

蕭望之墓葬發現

蕭望之墓位於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小仲村西南150米處,北王莊村東,東距臨徐公路。2006年12月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為3墩,蕭望之墓距北側,分佈東西約120米,南北約80米,保存封土高1米左右,分佈面積為9600平方米,墓前2001年10月有蕭望之後裔馬來西亞拿督蕭家法先生投資建碑亭一座,立蕭望之墓碑一座,記事碑一通,保護標誌碑一通。蕭望之墓南,東西各30米處有兩座墓冢,每座墓約80米見方。蕭望之墓20世紀50年代,出土文物有圓瓦當、半瓦當、石獸、陶樓等。現在的蕭望之墓經縣政府實施保護性修葺開發項目,已建成蕭望之墓園,重現蕭望之墓昔時的壯觀景象。
1987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在修建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教學樓時,發現了一座西漢晚期壁畫墓,考古界隨後將之命名為“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壁畫墓”。該墓總面積約24平方米,墓室內繪滿了色彩斑斕的壁畫,內容是一幅完整的四象二十八宿環繞日月的天象圖。圖中存星辰91顆,人物7個,各種動物9只,各星之間均有直線連接。墓主疑為蕭望之。 [22] 

蕭望之影視形象

2006年電視劇《昭君出塞》:白德彰飾演蕭望之。
參考資料
  • 1.    《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姓蕭氏,小諱鬥將,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也。何子酇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
  • 2.    《梁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漢相國何之後也。何生酇定侯延,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太子太傅望之。
  • 3.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為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倉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皆召見。先是,左將軍上官桀與蓋主謀殺光,光既誅桀等,後出入自備。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望之獨不肯聽,自引出閣曰:“不願見。”吏牽持匈匈。光聞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説光曰:“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治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於是光獨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補大將軍史。三歲間,仲翁至光祿大夫、給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署小苑東門候。仲翁出入從倉頭廬兒,下車趨門,傳呼甚寵,顧謂望之曰:“不肯彔彔,反抱關為?”望之曰:“各從其志。”後數年,坐弟犯法,不得宿衞,免歸為郡吏。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為屬,察廉為大行治禮丞。時,大將軍光薨,子禹復為大司馬,兄子山領尚書,親屬皆宿衞內侍。
  • 4.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地節三年夏,京師雨雹,望之因是上疏,願賜清閒之宴,口陳災異之意。宣帝自在民間聞望之名,曰:“此東海蕭生邪?下少府宋畸問狀,無有所諱。”望之對,以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時季氏專權,卒逐昭公。鄉使魯君察於天變,宜無此害。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勢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萬機,選同姓,舉賢材,以為腹心,與參政謀,令公卿大臣朝見奏事,明陳其職,以考功能。如是,則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權廢矣。”對奏,天子拜望之為謁者。時,上初即位,思進賢良,多上書言便宜,輒下望之問狀,高者請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或罷歸田裏,所白處奏皆可。累遷諫大夫,丞相司直,歲中三遷,官至二千石。其後霍氏竟謀反誅,望之浸益任用。
  • 5.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望之雅意在本朝,遠為郡守,內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補郡吏,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無爭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願陛下選明經術,温故知新,通於幾微謀慮之士以為內臣,與參政事。諸侯聞之,則知國家納諫憂政,亡有闕遺。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幾乎!外郡不治,豈足憂哉?”書聞,徵入守少府。宣帝察望之經明持重,論議有餘,材任宰相,欲詳試其政事,復以為左馮翊。望之從少府出為左遷,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聞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諭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為平原太守日淺,故複試之於三輔,非有所聞也。”望之即視事。
  • 6.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是歲,西羌反,漢遣後將軍徵之。京兆尹張敞上書言:“國兵在外,軍以夏發,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並給轉輸,田事頗廢,素無餘積,雖羌虜以破,來春民食必乏。窮闢之處,買亡所得,縣官谷度不足以振之。願令諸有罪,非盜受財殺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贖罪。務益致谷以豫備百姓之急。”事下有司,望之與少府李強議,以為:“民函明陽之氣,有好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堯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勝其好義也;雖桀在上,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而能令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堯、桀之分,在於義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今欲令民量粟以贖罪,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也。人情,貧窮,父兄囚執,聞出財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將不顧死亡之患,敗亂之行,以赴財利,求救親戚。一人得生,十人以喪,如此,伯夷之行壞,公綽之名滅。政教一傾,雖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復。古者臧於民,不足則取,有餘則予。《詩》曰‘爰及矜人,哀此鰥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今有西邊之役,民失作業,雖户賦口斂以贍其睏乏,古之通義,百姓莫以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陛下佈德施教,教化既成,堯、舜亡以加也。今議開利路以傷既成之化,臣竊痛之。”
  • 7.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於是天子復下其議兩府,丞相、御史以難問張敞。敞曰:“少府左馮翊所言,常人之所守耳。昔先帝徵四夷,兵行三十餘年,百姓猶不加賦,而軍用給。今羌虜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間,漢但令罪人出財減罪以誅之,其名賢於煩擾良民橫興賦斂也。又諸盜及殺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贖;首匿、見知縱、所不當得為之屬,議者或頗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贖,其便明甚,何化之所亂?《甫刑》之罰,小過赦,薄罪贖,有金選之品,所從來久矣,何賊之所生?敞備皂衣二十餘年,嘗聞罪人贖矣,未聞盜賊起也。竊憐涼州被寇,方秋饒時,民尚有飢乏,病死於道路,況至來春將大困乎!不早慮所以振救之策,而引常經以難,恐後為重責。常人可與守經,未可與權也。敞幸得備列卿,以輔兩府為職,不敢不盡愚。”望之、強復對曰:“先帝聖德,賢良在位,作憲垂法,為無窮之規,永惟邊竟之不贍,故《金布令甲》曰‘邊郡數被兵,離飢寒,夭絕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固為軍旅卒暴之事也。聞天漢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豪強吏民請奪假B229,至為盜賊以贖罪。其後奸邪橫暴,羣盜並起,至攻城邑,殺郡守,充滿山谷,吏不能禁,明詔遣繡衣使者以興兵擊之,誅者過半,然後衰止。愚以為此使死罪贖之敗也,故曰不便。”時,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為羌虜且破,轉輸略足相給,遂不施敞議。望之為左馮翊三年,京師稱之,遷大鴻臚。
  • 8.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先是,烏孫昆彌翁歸靡因長羅侯常惠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復尚少主,結婚內附,畔去匈奴。詔下公卿議,望之以為:烏孫絕域,信其美言,萬里結婚,非長策也。天子不聽。神爵二年,遣長羅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貴靡。未出塞,翁歸靡死,其兄子狂王背約自立。惠從塞下上書,願留少主敦煌郡。惠至烏孫,責以負約,因立元貴靡,還迎少主。詔下公卿議,望之復以為:“不可。烏孫持兩端,亡堅約,其效可見。前少主在烏孫四十餘年,恩愛不親密,邊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驗也。今少主以元貴靡不得立而還,信無負於四夷,此中國之大福也。少主不止,繇役將興,其原起此。”天子從其議,徵少主還。後烏孫雖分國兩立,以元貴靡為大昆彌,漢遂不復與結婚。三年,代丙吉為御史大夫。五鳳中匈奴大亂,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詔遣中朝大司馬車騎將軍韓增、諸吏富平侯張延壽、光祿勳楊惲、太僕戴長樂問望之計策,望之對曰:“《春秋》惡士B04F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宜遣使者弔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鹹貴中國之仁義。如遂蒙恩得復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上從其議,後竟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
  • 9.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是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設常平倉,上善之,望之非壽昌。丞相丙吉年老,上重焉,望之又奏言:“百姓或乏困,盜賊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職。三公非其人,則三光為之不明,今首歲日月少光,咎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輕丞相,乃下侍中建章衞尉金安上、光祿勳楊惲、御史中丞王忠,並詰問望之。望之免冠置對,天子由是不説。
  • 10.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後丞相司直緐延壽奏:“侍中謁者良使承製詔望之,望之再拜已。良與望之言,望之不起,因故下手,而謂御史曰‘良禮不備’。故事丞相病,明日御史大夫輒問病;朝奏事會庭中,差居丞相後,丞相謝,大夫少進,揖。今丞相數病,望之不問病;會庭中,與丞相鈞禮。時議事不合意,望之曰:‘侯年寧能父我邪!’知御史有令不得擅使,望之多使守史自給車馬,之杜陵護視家事。少史冠法冠,為妻先引,又使賣買,私所附益凡十萬三千。案望之大臣,通經術,居九卿之右,本朝所仰,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受所監臧二百五十以上,請逮捕系治。”上於是策望之曰:“有司奏君責使者禮,遇丞相亡禮,廉聲不聞,敖慢不遜,亡以扶政,帥先百僚。君不深思,陷於茲穢,朕不忍致君於理,使光祿勳惲策詔,左遷君為太子太傅,授印。其上故印使者,便道之官。君其秉道明孝,正直是與,帥意亡愆,靡有後言。”望之既左遷,而黃霸代為御史大夫。數月間,丙吉薨,霸為丞相。霸薨,於定國復代焉。望之遂見廢,不得相。為太傅,以《論語》、《禮服》授皇太子。
  • 11.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初,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公卿議其儀,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國議曰:“聖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詩》雲:‘率禮不越,遂視既發;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陛下聖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單于鄉風慕化,奉珍朝賀,自古未之有也。其禮儀宜如諸侯王,位次在下。”望之以為:“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稱籓,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如朝享,不為畔臣。信讓行乎蠻貉,福祚流於亡窮,萬世之長策也。”天子採之,下詔曰:“蓋聞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單于稱北籓,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禮待之,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 12.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及宣帝寢疾,選大臣可屬者,引外屬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堪為光祿大夫,皆受遺詔輔政,領尚書事。宣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師傅見尊重,上即位,數宴見,言治亂,陳王事。望之選白宗室明經達學散騎、諫大夫劉更生給事中,與侍中金敞並拾遺左右。四人同心謀議,勸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鄉納之。初,宣帝不甚從儒術,任用法律,而中書宦官用事。中書令弘恭、石顯久典樞機,明習文法,亦與車騎將軍高為表裏,論議常獨持故事,不從望之等。恭、顯又時傾仄見詘。望之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自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國舊制,又違古不近刑人之義,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與高、恭、顯忤。上初即位,謙讓重改作,議久不定,出劉更生為宗正。望之、堪數薦名儒茂才以備諫官。會稽鄭朋陰欲附望之,上疏言車騎將軍高遣客為奸利郡國,及言許、史子弟罪過。章視周堪,堪白令朋待詔金馬門。朋奏記望之曰:“將軍體周、召之德,秉公綽之質,有卞莊之威。至乎耳順之年,履折衝之位,號至將軍,誠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歡喜,鹹曰將軍其人也。今將軍規B22A雲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若管、晏而休,則下走將歸延陵之皋,修農圃之疇,畜雞種黍,俟見二子,沒齒而已矣。如將軍昭然度行,積思塞邪枉之險蹊,宣中庸之常政,興周、召之遺業,親日仄之兼聽,則下走其庶幾願竭區區,底厲鋒鍔,奉萬分之一。”望之見納朋,接待以意。朋數稱述望之,短車騎將軍,言許、史過失。
  • 13.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後朋行傾邪,望之絕不與通。朋與大司農史李官俱待詔,堪獨白宮為黃門郎。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許、史,推所言許、史事曰:“皆周堪、劉更生教我,我關東人,何以知此?”於是侍中許章白見朋。朋出揚言曰:“我見,言前將軍小過五,大罪一。中書令在旁,知我言狀。”望之聞之,以問弘恭、石顯。顯、恭恐望之自訟,下於它吏,即挾朋及待詔華龍。龍者,宣帝時與張子蟜等待詔,以行污穢不進,欲入堪等,堪等不納,故與朋相結。恭、顯令二人告望之等謀欲罷車騎將軍疏退許、史狀,候望之出休日,令朋、龍上之。事下弘恭問狀,望之對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國家,非為邪也。”恭、顯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舉,數譖訴大臣,毀離親戚,欲以專擅權勢,為臣不忠,誣上不道,請謁者召致廷尉。”時上初即位,不省“謁者召致廷尉”為下獄也。可其奏。後上召堪、更生,曰繫獄。上大驚曰:“非但廷尉問邪?”以責恭、顯,皆叩頭謝。上曰:“令出視事。”恭、顯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聞於天下,而先驗師傅,既下九卿大夫獄,宜因決免。”於是制詔丞相御史:“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過,今事久遠,識忘難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將軍光祿勳印綬,及堪、更生皆免為庶人。”而朋為黃門郎。
  • 14.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後數月,制詔御史:“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經術,厥功茂焉。其賜望之爵關內侯,食邑六百户,給事中,朝朔望,坐次將軍”天子方倚欲以為丞相,會望之子散騎中郎亻及上書訟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復奏:“望之前所坐明白,無譖訴者,而教子上書,稱引亡辜之《詩》,失大臣體,不敬,請逮捕。”弘恭、石顯等知望之素高節,不詘辱,建白:“望之前為將軍輔政,欲排退許、史,專權擅朝。幸得不坐,復賜爵邑,與聞政事,不悔過服罪,深懷怨望,教子上書,歸非於上,自以託師傅,懷終不坐。非頗詘望之於牢獄,塞其怏怏心,則聖朝亡以施恩厚。”上曰:“蕭太傅素剛,安肯就吏?”顯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語言薄罪,必亡所憂。”上乃可其奏。顯等封以付謁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發執金吾車騎馳圍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慾自殺,其夫人止之,以為非天子意。望之以問門下生朱雲。雲者好節士,勸望之自裁。於是望之仰天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謂雲曰:“遊,趣和藥來,無久留我死!”竟飲鴆自殺。天子聞之驚,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慟左右。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 望之有罪死,有司請絕其爵邑。有詔加恩,長子亻及嗣為關內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歲時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終元帝世。
  • 15.    漢書·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16.    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2]
  • 17.    曾鞏集:卷十五 書十首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12-24]
  • 18.    容齋隨筆捲第六(十九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19.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24]
  • 20.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21.    寵閹豎屈死蕭望之 惑讒言再貶周少傅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22.    李世民在此登基,坐擁唐朝世界最大廣場,白居易、琵琶女都住在這裏!  .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引用日期2022-09-02]
  • 2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2654頁
  • 24.    蕭望之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25.    重温"尊師重教"名言,憶49位歷代名師  .微信公眾號-河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10-09]
  • 26.    清廉棗莊·廉政史鑑 | 蕭望之:通覽古今 柔和平亂(上篇)  .微信公眾號-清廉棗莊[引用日期2023-10-09]
  • 27.    蕭望之  .西安市地情資料信息中心基礎數據全文檢索系統[引用日期2024-02-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