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孫無忌

鎖定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衞將軍長孫晟之子,文德皇后之兄。 [63-65] 
自幼喪父,得到舅父高士廉的撫養,交好李世民晉陽起兵後,前往投奔李淵,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冊封上黨縣公,成為天策府的重要成員。武德九年(626年),策劃和組織“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後,拜左武候大將軍,歷任吏部尚書右僕射太子太師司空,封趙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貞觀十一年(637年),諫止功臣世襲刺史的措施。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臨終時,接受遺命輔佐朝政。唐高宗即位後,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主持修定《唐律疏議》。永徽四年(653年),主審房遺愛謀反案。永徽六年(655年),反對冊立武昭儀為皇后未果。顯慶四年(659年),被誣謀反,流放於黔州,自縊而亡,享年六十三歲,安葬於烏江畔令旗山下(今重慶市武隆區江口鎮烏江村)。上元元年(674年),得到平反昭雪,陪葬於昭陵 [66-69] 
長孫無忌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勳,不居功自傲,盡力協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為唐朝的穩定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長孫無忌在唐代法制建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詔與房玄齡頒行的《貞觀律》奠定了集中國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律學的一大傑作。其著有《新曲二首》《灞橋待李將軍》等。 [70-72] 
全    名
長孫無忌
輔機
封    號
上黨縣公→齊國公→趙國公
所處時代
隋唐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河南洛陽
逝世日期
659年
主要成就
凌煙閣功臣第一位
主要作品
唐律疏議
最高官職
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長孫無忌人物生平

長孫無忌早年經歷

長孫無忌是隋朝右驍衞將軍長孫晟之子,出身於鮮卑貴族河南長孫氏,世為北朝北魏北周、隋)重臣。 [62] 
幼年喪父,與母親高氏、妹妹長孫氏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由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關係甚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長孫氏嫁其為妻。 [2]  [3]  [4] 
李淵在隋朝末年時,自晉陽(治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攻入關中,建立了唐朝,定都於長安(治今陝西西安),史稱唐高祖。長孫無忌在唐軍渡河之後,便到長春宮(在今陝西大荔)謁見李淵,被拜為渭北道行軍典籤,輔佐時封秦王的李世民。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 [5] 

長孫無忌參與政變

主詞條:玄武門之變
長孫無忌像 長孫無忌像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功勳卓著,威脅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結齊王李元吉,數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憂懼。房玄齡對長孫無忌道:“如今雙方已經結怨,一旦禍患暗發,不只是秦王府難以收拾,便是國家存亡都成問題。我們不如勸説秦王行周公之舉,安定家國。”長孫無忌亦有此想法,於是和房玄齡、杜如晦一同去勸説李世民,建議其先發制人,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6]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向李淵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説李世民,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這時,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又抽調秦王府精兵猛將,並計劃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決定發動兵變,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謀劃。 [7]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埋伏在玄武門,成功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他冊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以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 [8]  後來,羅藝幽州叛亂。長孫無忌擔任行軍總管,征討羅藝。 [9] 

長孫無忌擔任宰相

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李世民禮遇,能夠出入其卧室。同年七月,李世民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當時有人進密表勸諫,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李世民將密表出示給長孫無忌,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羣臣,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説。李世民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10] 
貞觀七年(633年),李世民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上表推辭,被駁回後又通過高士廉再次提出請求,認為以外戚擔任三公,會招致“聖主私親”的非議。李世民仍舊不許,表示授官是以才德為標準。長孫無忌又親自上表辭讓,李世民批覆道:“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有你的輔佐,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幹、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他特意撰寫一篇《威鳳賦》,賞賜給長孫無忌,追思自己創業之艱與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11] 
長孫無忌題跋像 長孫無忌題跋像 [1]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他認為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並道:“臣等披荊斬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統,陛下卻讓我們世代治理外地州郡,這跟流放有何不同?”李世民嘆道:“分封功臣,是要讓你們的後代世代捍衞王室。你們卻把我這山河般莊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強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罷。 [12] 
貞觀十六年(642年),長孫無忌進拜司徒。 [13]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凌煙閣,長孫無忌則位列第一。 [14]  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長孫無忌與房玄齡、蕭瑀李勣,會合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一同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不久,李世民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15]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長孫無忌與岑文本楊師道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 [16-17]  長孫無忌在圍攻安市城的戰役中,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谷中,作為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樑,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降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 [18] 
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師長孫無忌與太傅房玄齡、太保蕭瑀一同辭去三師官職。 [19]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長孫無忌遙領揚州大都督 [20]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中書令馬周病逝。李世民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21] 

長孫無忌輔佐高宗

長孫無忌着色像 長孫無忌着色像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 [22]  李治悲痛欲絕,抱着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長孫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於是,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 [23]  六月,李治繼位,史稱“唐高宗”。長孫無忌進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揚州都督,主持朝政。當時,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輔政,每有進言,李治都優先採納。 [24]  曾有洛陽百姓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立即下令將其處斬。 [25] 
永徽四年(653年),李治命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吳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為儲位之爭與長孫無忌有舊怨。長孫無忌欲藉機誅殺李恪,以絕眾望,便誣稱李恪也參與謀反。二月,房遺愛等人被處斬。李恪也被賜死,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 [26]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欲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后。擔心大臣不從,便與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賞賜金寶繒錦十車,又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朝散大夫,並以皇后無子來暗示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顧左右而言他。李治怏怏而歸。後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加以勸説,但都被長孫無忌正色拒絕。 [27]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決定廢后,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于志寧噤不敢言,褚遂良則激烈反對。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反對,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28]  但李治最終還是將王皇后廢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對他懷恨在心。 [29] 

長孫無忌被貶遇害

顯慶四年(659年),中書令許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李治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心他知道事情暴露,會採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儘快拘捕。”李治哭道:“我怎忍心給舅舅判罪,後代史官會怎麼看待我?”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唐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李治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便下詔削去官職和封邑,流徙於黔州,並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30] 
同年七月,李治又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長孫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31]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為長孫無忌平反,追復其官爵,陪葬於昭陵。趙國公爵位由其曾孫長孫翼承襲。 [60] 

長孫無忌主要影響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長孫無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唐律疏議》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註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是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使立法寬平,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對後世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遠影響。

長孫無忌人物評價

長孫無忌總評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

長孫無忌歷代評價

李世民:①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②昔黃帝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③司空、齊國公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義貫休慼,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於朕心。④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⑤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32] 
李恪: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33] 
許敬宗:①無忌與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能動眾。 [32]  ②無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 [34] 
呂温:①昔者舜以九官致理,周以十亂反正,高皇以三傑祚漢,光武以二十八將中興,若夫錯綜勳賢,牢籠今古,雄四代而高視者,其唯聖唐乎?……長孫趙公,舉大義,除二兇,安宗廟,定社稷,以振我丕赫無疆之休,此則周公之匡救也。②趙國之先,發祥朔土。乃祖乃父,受天之祜。有女而聖,為天下母;有子而賢,為唐室輔。聖賢同氣,千載一睹。丕顯趙公,允文允武。克忠克仁,實有大勳。高祖受命,太宗歸尊。翼翼乾乾,恪居於藩。羣孽亂嗣,爭窺神器,鴻業將墜。公揭大義,一匡天地。人到於今,家受其賜。帝將傳聖,爰有顧命。汝忠汝誠,莫與汝京。為我聖子,守唐太平。公相高宗,有太宗遺風。刑措財豐,八荒來同,和氣大融。妖星襲月,禍起中宮。公將正之,以王帝躬,力屈羣邪,誠阻天聰。黜非其尤,令問無窮。 [35] 
長孫無忌半身像 長孫無忌半身像
劉昫:①無忌戚里右族,英冠人傑,定立儲闈,力安社稷,勳庸茂著,終始不渝。及黜廢中宮,竟不阿旨,報先帝之顧託,為敬宗之誣構。嗟乎!忠信獲罪,今古不免;無名受戮,族滅何辜!主暗臣奸,足貽後代。②趙公右戚,兩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32]  ③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36]  ④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37] 
宋祁:①無忌與遂良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帝亦賓禮老臣,拱己以聽。綱紀設張,此兩人維持之也。②高宗之不君,可與為治邪?內牽嬖陰,外劫讒言,以無忌之親,遂良之忠,皆顧命大臣,一旦誅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剛,撓陽之明,卒使牝咮鳴辰,祚移後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間唐而興,雖義士仁人抗之以死,決不可支。然瑗、濟、義琰、儀四子可謂知所守矣。噫!假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吳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38]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張唐英:無忌其後卒被流竄死於黔南,天下以為寃,然而亦疑其誣殺吳王恪之報應也。
範祖禹:①君臣以道相與,以義相正者也。故先王以羣臣為友,有朋友之義,非徒以上下之分相使而已。太宗欲聞過於無忌,而無忌納諂以悦之。君好直而臣不忠,其罪大矣。②高宗欲廢后而立妾,故官無忌妾子,又重賂以悦之,誘之以利,非德賞也。而無忌受其官與賜,豈未之思乎?夫大臣欲以義正君,而先沒於利,不足以為重矣。無忌苟辭其官、反其賜而不受,使其君知大臣之不可誘以利,亦足以格其非心而益見憚矣。無忌不知出此,卒使武后怨其受賜而不助己,奸臣得以入其謀,高宗無足譏焉,惜乎無忌之不學也!
張燧:長孫無忌、褚遂良之死,世鹹悲之。餘以為二子均有死道。夫吳王恪,太宗愛子也,太宗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無忌以舉棋不定為諷,似矣。而其後也,竟以房遺愛獄誣構吳王,陷之重闢。劉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禍,理固應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誣以“伊霍”一語,必欲斃之,雖馬周強諍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謂太宗心膂臣也,一殺其愛子,一貽其主以殺直臣之名。由此觀之,武氏之禍,猶為晚也。
丁耀亢:無忌以內戚佐太宗有天下,稱元勳焉。死於陰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誣恪一事,足以感動天帝,而後知古來英雄之死,別有陰報,不必為之扼腕也。故曰:大輿多塵,君子有以慎其終矣。
王夫之:①長孫無忌曰:“太子仁恕,實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辯也。太宗不能折之,遽立治而不改,唐幾以亡。仁恕者,君德之極致,以取天下而有餘,況守文乎?無忌惡知仁恕哉!不明不可以為仁,不忠不可以為恕。……故仁恕者,君子之大德,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孫,禍延宗社。長孫無忌之惡足以知仁恕哉?挾仁恕之名以欺太宗,而太宗受其罔,故曰佞者之辯也。 [39]  ② 夫長孫無忌之決於誅殺,固非挾私以爭權,蓋亦衞高宗而使安其位爾。乃衞高宗而不恤唐之宗社,則私於其出,無忌之惡也。原其所自失,其太宗之自貽乎!承乾廢,魏王絀,太宗既知恪之可以守國也,則如光武之立明帝,自決於衷,而不當與無忌謀。如以高宗為嫡子而分不可紊,則抑自決於衷,而尤不當與長孫無忌謀。疑而未決,則在廷自有可參大議之臣,如德宗之於李泌宋仁宗之於韓琦,資其識以成其斷。唯無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與辨高宗與恪之廢立乎?房玄齡、褚遂良之贊立高宗,義之正也;太宗之疑於立恪,道之權也;無忌之固請立高宗,情之私也。挾私而終之以戕殺,無忌之惡稔,而太宗不灼見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 [40] 
愛新覺羅·弘曆:無知者或以無忌為能安嫡,而不知其實為唐室之罪魁,甥舅之庇猶其過之小者耳! [59] 
龔煒:武氏之亂,成於徐世勣“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實由於長孫無忌之私其甥。當承乾之廢,無忌等力贊晉王,太宗尋悔之,欲更立吳王恪。夫再易太子,誠非美事;然為宗社大計,又不得以常理論。雉奴懦恪類己,知子莫若父矣。無忌以恪非長孫氏出,力諫而止。高宗立,遂有聚麀之恥。未幾,而遂有奪攘之禍。無忌早已不保其身,世勣亦一傳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兇於爾國,害於爾家,可懼哉! [41] 
蔡東藩:長孫無忌、褚遂良,不能進諫於入宮之時,徒欲勸阻於廢后之際,先幾已昧,後悔曷追? [42] 

長孫無忌軼事典故

長孫無忌諫伐突厥

突厥與唐朝結盟後,政局混亂。唐朝官員大都建議對突厥用兵,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蕭瑀道:“若不出兵,會失去乘亂攻取的時機,但如若出兵,又會背棄盟約。我們應當如何?”蕭瑀建議出兵,而長孫無忌則道:“現在國家正息兵休戰,等他們侵犯邊境,才能討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會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認為暫且按兵不動,保持信義,更為合適。”李世民聽從了他的意見。 [43] 

長孫無忌不言君過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長孫無忌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長孫無忌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73]
李世民曾對侍臣道:“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不要隱瞞。”長孫無忌等人都道:“陛下沒有過失。”後來,李世民又對長孫無忌道:“人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可對我明言。”長孫無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裏有什麼過失可言。” [44] 

長孫無忌支持晉王

李世民廢黜太子李承乾後,曾將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李勣留在兩儀殿,對他們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齊王李祐,一弟指漢王李元昌),都如此作為,我心裏實在是苦悶。”他撲倒在御牀上,拔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連忙上去抱住李世民,奪過佩刀,交給侍立在旁的晉王李治,並問李世民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李世民道:“我想要立晉王為太子。”長孫無忌道:“臣謹奉詔令;如有異議者,請將其斬首。”李世民對李治道:“你舅父答應讓你當太子了,你應當拜謝他。”李治下拜。李世民又道:“你們已跟我意見相同,但不知社會輿論如何?”長孫無忌道:“晉王仁德孝順,天下歸心已久。請您召集百官詢問,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負陛下,臣罪該萬死。”李世民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45] 
李世民雖將李治立為太子,但對他的懦弱性情憂慮不已。他私下對長孫無忌道:“你勸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護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極力反對,李世民笑道:“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對的嗎?”長孫無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李世民遂作罷。 [46] 

長孫無忌君臣情重

李世民曾得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他把密表給長孫無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間,沒有什麼可猜疑的。如果我們都把聽到的話放在心裏不説,那麼我們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溝通。”李世民還召集羣臣,當眾訓誡道:“如今我的兒子年紀都很小,長孫無忌為我立過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樣。關係疏遠的離間關係親密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都是不合情理的。這些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47] 
李世民病重時,將長孫無忌召到含風殿,用手撫摸他的面頰。長孫無忌悲不自勝,痛哭不止。太宗把後事託付給他和褚遂良,又對褚遂良道:“長孫無忌對我竭盡忠誠,我能擁有大唐江山,多虧他的幫助。我死了之後,你要保護好長孫無忌,不要讓小人進讒挑撥離間。”不久,李世民便去世了。 [48] 

長孫無忌論開言路

李治曾廣開獻書進言之路,希望從中發現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雖多,卻都沒有價值,不足採用。長孫無忌道:“陛下即位以來,各項政策都十分正確,根本沒有什麼遺漏和錯誤,那些希望通過僥倖獲得提拔的人當然提不出什麼有用意見。但是陛下必須廣開言路,如果杜絕言論,恐怕下情不能上達。” [49] 

長孫無忌人情難免

李治曾對長孫無忌道:“我聽説各地官吏,在處事之時仍講情面。”長孫無忌道:“講情面徇私情,自古難免。但要説徇情枉法,他們也實在不敢。至於稍稍考慮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50] 

長孫無忌主要作品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三首:《新曲二首》《灞橋待李將軍》。 [51]  《全唐詩續拾》則補錄四首:《儀鸞殿早秋侍宴應詔》《春日侍宴望海應詔》《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詔》《侍宴延慶殿同賦別題得寒桂叢應詔》。
著有《隋書》。

長孫無忌人際關係

長孫無忌父母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長孫晟
隋朝右驍衞將軍。貞觀年間追贈司空、齊國公。 [53-54] 
母親
高氏
隋朝揚州刺史高勱之女,申國公高士廉之妹。 [2]  [54] 

長孫無忌兄弟姐妹

兄弟
根據《隋書·長孫晟傳》《舊唐書·后妃列傳》記載,長孫無忌是長孫晟幼子,有三個兄長。
但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長孫無忌的三個兄長為長孫無乃(左監門衞將軍、清都郡公)、長孫無傲(昌寧郡公)、長孫無憲(兵部尚書、薛國公),此外還有一個弟弟,即雲麾將軍、郫縣公長孫無逸。長孫安業則為長孫無憲之子。 [56] 
關係
姓名
備註
兄弟
長孫行布
曾任漢王府庫真,與漢王楊諒交好,但他在楊諒叛亂時據守幷州,拒絕楊諒入城,最終城破被殺。 [55] 
長孫恆安
因兄長長孫行布死事,被授為鷹揚郎將 [55] 
長孫安業
唐朝時官至監門將軍。貞觀元年(627年)十二月密謀反叛,因皇后求情而得到免死。 [3] 
姐妹
根據史籍、墓誌等資料記載,長孫無忌至少有姐妹四人。
關係
姓名
備註
姐妹
長孫氏
異母姐妹。夫王韶,出身太原王氏,仕隋為內史舍人趙州刺史,生女王婉。 [57] 
長孫氏
異母姐妹,嫁睦州刺史張琮。 [58] 
長孫氏
異母姐妹。夫柳逵,出身河東柳氏,仕隋為通事舍人謁者台丞,有子柳敬則。 [61] 
長孫氏
同母妹,嫁唐太宗李世民,即文德皇后。 [2] 

長孫無忌兒子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長孫無忌有十二個兒子。
姓名
備註
長孫衝
官至秘書監,娶唐太宗嫡長女長樂公主,拜駙馬都尉 [56] 
長孫渙
官至鴻臚少卿,封上黨郡公 [56] 
長孫濬
官至常州刺史,封安康縣伯 [56] 
長孫淹
官至長水縣令,封安城縣公。 [56] 
長孫温
官至尚衣直長 [56] 
長孫澹
官至太子洗馬 [56] 
長孫淨
官至尚衣奉御 [56] 
長孫漵
官至成州刺史。 [56] 
長孫湛
官至襄州刺史。 [56] 
長孫津
官至尚衣奉御。 [56] 
長孫澤
官至左千牛衞長史 [56] 
長孫潤
官至太常少卿,封金城縣子 [56] 

長孫無忌史料索引

  •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32] 
  • 《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 [38] 

長孫無忌後世紀念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墓

1992年,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孫無忌武隆衣冠冢

長孫無忌墓碑 長孫無忌墓碑
位於重慶市武隆縣江口鎮烏江河畔薄刀嶺的令旗山下,俗稱“皇墳”、“天子墳”。古黔州即今天的重慶市武隆、彭水一帶。墓地規模原佔地三畝,主基古樸莊重、樓亭閣工藝精湛,石碑、石獅、石兔、石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風雨淪桑,現存墓高5.35米、直徑30米的圓形黃土冢。
墓前有明萬曆年間彭水知縣吳元鳳立“唐太傅長孫公長孫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寬0.73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彭水知縣立“長孫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寬0.49米,厚0.11米;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彭水邑令詩碑一方,高1.55米,寬0.7米,厚0.1米,詩文32句,244字,褒功頌德,堪稱緬懷忠良的好詩篇。
1984年,原武隆縣人民政府立“趙國公長孫無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紀念,並定為文物古蹟加以保護。
2000年被列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孫無忌影視形象

年份
類型
片名/劇名
扮演者
1963年
電影
武則天
1984年
電視劇
武則天
1985年
電視劇
1987年
電視劇
大運河
1992年
電視歌仔戲
1993年
電視劇
1995年
電視劇
武則天
2000年
電視劇
2002年
電視劇
2003年
電視劇
2004年
電視劇
電視劇
馬紅
2005年
電視劇
電視劇
張元榮
2006年
電視劇
電視劇
大祚榮
安大勇
2007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視劇
2011年
電視劇
2012年
電視劇
金有鳴
電視劇
卜案
電視劇
2014年
電視劇
電視劇
2017年
電視劇
2018年
網劇
唐磚
參考資料
  • 1.    長孫無忌題跋像取自清劉源繪,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蘇州柱笏堂刻本《凌煙閣功臣圖》。
  • 2.    《舊唐書·高士廉傳》: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衞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
  • 3.    《舊唐書·后妃列傳》: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後及無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後殊不以介意,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位至監門將軍。及預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後叩頭流涕為請命,遂得減死。
  • 4.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 5.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義軍渡河,無忌至長春宮謁見,授渭北道行軍典籤。常從太宗征討,累除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
  • 6.    《資治通鑑·唐紀七》: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謂比部郎中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禍機竊發,豈惟府朝塗地,乃實社稷之憂;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存亡之機,間不容髮,正在今日!”無忌曰:“吾懷此久矣,不敢發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 7.    《資治通鑑·唐紀七》:建成謂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皆譖之於上而逐之。世民腹心唯長孫無忌尚在府中,與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車騎將軍三水侯君集及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會突厥鬱射設將數萬騎屯河南,入塞,圍烏城,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諸軍北征。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閲秦王帳下精鋭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説,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令無忌密召房玄齡等,……乃令玄齡、如晦著道士服,與無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
  • 8.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太宗升春宮,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遷左武候大將軍。
  • 9.    《資治通鑑·唐紀八》:藝乃詐稱奉密敕,勒兵入朝。遂引兵至幽州,幽州治中趙慈皓馳出謁之,藝入據幽州。詔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為行軍總管以討之。
  • 10.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貞觀元年,轉吏部尚書,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户。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勳,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內。其年,拜尚書右僕射。或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太宗以表示無忌曰:“朕與卿君臣之間,凡事無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無以獲通。”因召百僚謂之曰:“朕今有子皆幼,無忌於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疏間親,新間舊,謂之不順,朕所不取也。”無忌深以盈滿為誡,懇辭機密,文德皇后又為之陳請,太宗不獲已,乃拜開府儀同三司,解尚書右僕射。
  • 11.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七年十月,冊拜司空,無忌固辭,不許。又因高士廉奏曰:“臣幸居外戚,恐招聖主私親之誚,敢以死請。”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適,雖怨仇而不棄,魏徵等是也。朕若以無忌居後兄之愛,當多遺子女金帛,何須委以重官,蓋是取其才行耳。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無忌又上表切讓,詔報之曰:“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公功績才望,允稱具瞻,故授此官,無宜多讓也。”太宗追思王業艱難,佐命之力,又作《威鳳賦》以賜無忌。
  • 12.    《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帝欲功臣並世襲刺史,貞觀十一年,乃詔有司:“朕憑明靈之祐,賢佐之力,克翦多難,清宇內。蓋時屯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朕所不取。刺史,古諸侯,雖名不同,而監統一也。無忌等義貫休慼,效挺夷險,嘉庸懿績,簡在朕心。其改錫土宇,用世及之制。”乃以無忌為趙州刺史,以趙為公國;房玄齡宋州刺史,國於梁;杜如晦贈密州刺史,國於萊;李靖濮州刺史,國於衞;高士廉申州刺史,國於申;侯君集陳州刺史,國於陳;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孝恭觀州刺史,王河間;尉遲敬德宣州刺史,國於鄂;李勣蘄州刺史,國於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國於褒;程知節普州刺史,國於盧;劉弘基朗州刺史,國於夔;張亮澧州刺史,國於鄖。凡十有四人。餘官食邑尚不在。無忌等辭曰:“羣臣披荊刺,事陛下。今四海混一,誠不願違遠左右,而使世牧外州,與遷徙等。”帝曰:“割地封功臣,欲公等後嗣長為藩翰,而薄山河之誓,反為怨望,朕亦安可強公土宇邪?”遂止。
  • 13.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十六年,冊拜司徒。
  • 14.    《資治通鑑·唐紀十二》:戊申,上命圖畫功臣趙公長孫無忌、趙郡元王孝恭、萊成公杜如晦、鄭文貞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衞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世勣、胡壯公秦叔寶等於凌煙閣。
  • 15.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乙酉,詔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幽於右領軍府。丙戌,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己丑,詔以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蕭瑀為太保,李世勣為詹事,瑀、世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
  • 16.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十九年,太宗徵高麗,令無忌攝侍中。
  • 17.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長孫無忌、岑文本與吏部尚書楊師道從行。壬辰,車駕發定州,親佩弓矢,手結雨衣於鞍後。命長孫無忌攝侍中,楊師道攝中書令。
  • 18.    《資治通鑑·唐紀十四》: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
  • 19.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夏四月甲子,太子太師、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保、宋國公蕭瑀各辭調護之職,詔許之。
  • 20.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二十一年,遙領揚州都督。
  • 21.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二十二年春正月庚寅,中書令馬周卒。司徒、趙國公無忌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
  • 22.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二十三年,太宗疾篤,引無忌及中書令褚遂良二人受遺令輔政。
  • 23.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太子擁無忌頸,號慟將絕。無忌攬涕,請處分眾事以安內外。太子哀號不已,無忌曰:“主上以宗廟社稷付殿下,豈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發喪。庚午,無忌等請太子先還,飛騎、勁兵及舊將皆從。辛未,太子入京城。
  • 24.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高宗即位,進拜太尉,兼揚州都督,知尚書及門下二省事並如故。無忌固辭知尚書省事,許之,仍令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時無忌位當元舅,數進謀議,高宗無不優納之。
  • 25.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有洛陽人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上立命斬之。
  • 26.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高陽公主謀黜遺直,奪其封爵,使人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遺直亦言遺愛及主罪,雲:“罪盈惡稔,恐累臣私門。”上令長孫無忌鞫之,更獲遺愛及主反狀。司空、安州都督吳王恪母,隋煬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為類己,欲立為太子,無忌固爭而止,由是與無忌相惡。恪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無忌深忌之,欲因事誅恪以絕眾望。遺愛知之,因言與恪同謀,冀如紇幹承基得免死。春,二月,甲申,詔遺愛、萬徹、令武皆斬,元景,恪、高陽、巴陵公主並賜自盡。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驍衞大將軍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並坐與房遺愛交通,流嶺表。江夏王道宗素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協,故皆得罪。
  • 27.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上由是有廢立之志,又畏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太尉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上因從容言皇后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悦而罷。昭儀又令母楊氏詣無忌第,屢有祈請,無忌終不許。禮部尚書許敬宗亦數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 28.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上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勣稱疾不入。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裏。”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寧不敢言。
  • 29.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帝竟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后。皇后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
  • 30.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四年,中書令許敬宗遣人上封事,稱監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帝令敬宗與侍中辛茂將鞠之。敬宗奏言無忌謀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頻有惡事。高陽公主與朕同氣,往年遂與房遺愛謀反,今阿舅復作惡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萬姓。”敬宗曰:“房遺愛乳臭兒,與女子謀反,豈得成事?且無忌與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能動眾。臣恐無忌知事露,即為急計,攘袂一呼,嘯命同惡,必為宗廟深憂。誠願陛下斷之,不日即收捕,準法破家。”帝泣曰:“我決不忍處分與罪,後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親戚,使至於此。”敬宗曰:“漢文帝漢室明主,薄昭即是帝舅,從代來日,亦有大勳,與無忌不別。於後惟坐殺人,文帝惜國之法,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今無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親,聽受邪謀,遂懷悖逆,意在塗炭生靈。若比薄昭罪惡,未可同年而語,案諸刑典,合誅五族。臣聞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大機之事,間不容髮,若少遲延,恐即生變,惟請早決!”帝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之説,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發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書監、駙馬都尉衝等併除名,流於嶺外。
  • 31.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秋,七月,壬寅,命李勣、許敬宗、辛茂將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至則逼無忌令自縊。詔柳奭、韓瑗所至斬決。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 32.    舊唐書: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2]
  • 33.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4]
  • 34.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35.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25]
  • 36.    舊唐書: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4]
  • 37.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38.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2]
  • 39.    讀通鑑論:卷二十 唐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40.    讀通鑑論:卷二十一 唐高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41.    巢林筆談續編:捲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5]
  • 42.    唐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武昭儀還宮奪寵 褚遂良伏闕陳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2]
  • 43.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時突厥頡利可汗新與中國和盟,政教紊亂,言事者多陳攻取之策。太宗召蕭瑀及無忌問曰:“北番君臣昏亂,殺戮無辜。國家不違舊好,便失攻昧之機;今欲取亂侮亡,復爽同盟之義。二途不決,孰為勝耶?”蕭瑀曰:“兼弱攻昧,擊之為善。”無忌曰:“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太宗從無忌之議。突厥尋政衰而滅。
  • 44.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壬子,至太平宮,謂侍臣曰:“人臣順旨者多,犯顏則少,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長孫無忌等皆曰:“陛下無失。”……八月,壬子,上謂司徒無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對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
  • 45.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其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決。御兩儀殿,羣官盡出,獨留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憀。”因自投於牀,抽佩刀欲自刺。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晉王。無忌等請太宗所欲,報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宜拜謝。”晉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無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陛下萬死。”於是建立遂定。
  • 46.    《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 47.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貞觀元年,轉吏部尚書,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户。太宗以無忌佐命元勳,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內。其年,拜尚書右僕射。或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太宗以表示無忌曰:“朕與卿君臣之間,凡事無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無以獲通。”因召百僚謂之曰:“朕今有子皆幼,無忌於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疏間親,新間舊,謂之不順,朕所不取也。”無忌深以盈滿為誡,懇辭機密,文德皇后又為之陳請,太宗不獲已,乃拜開府儀同三司,解尚書右僕射。是歲,太宗親祠南郊,及將還,命無忌與司空裴寂同升金輅。
  • 48.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丁卯,疾篤,召長孫無忌入含風殿。上卧,引手捫無忌頤,無忌哭,悲不自勝;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無忌出。己巳,復召無忌及褚遂良入卧內,謂之曰:“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又謂遂良曰:“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仍令遂良草遺詔。有頃,上崩。
  • 49.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高宗嘗謂公卿:“朕開獻書之路,冀有意見可錄,將擢用之。比者上疏雖多,而遂無可採者。”無忌對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條式律令,固無遺闕。言事者率其鄙見,妄希僥倖,至於裨俗益教,理當無足可取。然須開此路,猶冀時有讜言,如或杜絕,便恐下情不達。”
  • 50.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帝曰:“又聞所在官司,猶自多有顏面。”無忌曰:“顏面阿私,自古不免。然聖化所漸,人皆向公,至於肆情曲法,實謂必無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
  • 51.    全唐詩:卷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2]
  • 52.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22]
  • 53.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父晟,隋右驍衞將軍。
  • 54.    《舊唐書·后妃列傳》: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東都洛陽人,隋右驍衞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後父晟司空、齊獻公。
  • 55.    《隋書·長孫晟傳》:其長子行布,亦多謀略,有父風。起家漢王諒庫真,甚見親狎。後遇諒於幷州起逆,率眾南拒官軍,乃留行布城守,遂與豆盧毓等閉門拒諒,城陷,遇害。次子恆安,以兄功授鷹揚郎將。
  • 5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長孫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22]
  • 57.    《大唐故曹州刺史韋府君夫人晉原郡君王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婉,字令則,太原祁人也。……考韶,隋內史舍人、趙州刺史,娶唐贈太師、上柱國、齊國公長孫晟女,即文德聖皇太后之親姊焉。
  • 58.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睦州刺史上柱國南安懿公碑》:君諱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也。……十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夫人長孫,文德皇后之姊。
  • 59.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2817—2818頁
  • 60.    《舊唐書》卷5《高宗紀下》:五年秋八月,改咸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九月癸丑,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仍以其曾孫翼襲封趙國公,許歸葬於昭陵先造之墳。
  • 61.    《大唐故邵州諸軍事邵州刺史柳府君墓誌銘》:君諱敬澤,字□,河東聞喜人也。……父逵,隨會寧公,通事舍人、謁者台丞,……君即文德聖皇后之甥也。貞觀十年,以皇后蔭調補朝散郎。
  • 62.    《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傳》: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先出自後魏獻文帝第三兄。初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後更跋氏,為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七世祖道生,後魏司空、上黨靖王。六世祖旃,後魏特進、上黨齊王。五世祖觀,後魏司徒、上黨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馮翊文宣王。曾祖子裕,西魏衞尉卿、平原郡公。祖光,周開府儀同三司,襲平原公。父晟,隋右驍衞將軍。
  • 63.    楊炳旭主編.千年帝都,洛陽[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9.第71頁
  • 64.    長孫無忌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5-31]
  • 65.    (日)原百代著;譚繼山譯.武則天傳,上[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01.第157頁
  • 66.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臣,中[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444-445頁
  • 67.    楊炳旭主編.千年帝都,洛陽[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9.第71-72頁
  • 68.    馬兆鋒編著.盛世長歌,走向巔峯的隋唐五代[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305頁
  • 6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編.中國旅遊景區景點大辭典[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08.第1597頁
  • 70.    梅耀元主編.嵩山名人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273頁
  • 71.    黃金華,沈寶良主編.中華名人名事名言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05.第176-177頁
  • 72.    夏於全集註.唐詩宋詞全集,第2冊[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9.12.第5-6頁
  • 73.    [明]佚名:《唐宋名臣半身像冊》。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00006249-1/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