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孛兒只斤·忽必烈

鎖定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傳統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 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爾蒙文:Боржигины Хубилай;1215年9月23日 [1]  -1294年2月18日 [2]  ),蒙古尊號“薛禪汗”(拉丁拼寫蒙文:Secěn qahan [74]  ),大蒙古國第五位大汗,元朝開國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國拖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 [3] 
蒙哥汗在位時,受命總理漠南漢地軍事 [54]  ,後受封於京兆。在此期間招攬漢族儒士,整飭軍政,並參與蒙哥遠征大理、圍攻南宋的戰役。蒙哥死後,忽必烈自前線回師,與同母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並即汗位於開平城,建元中統。至元四年(1267年),下詔遷都大都,四年後建國號為“大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命伯顏等大舉伐宋,兩年後攻陷宋都臨安,最終於崖山海戰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一統。統一全國後,相繼重用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同時接連派兵遠征日本東南亞各國,然多以失敗告終。但他抗擊海都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叛亂的活動,仍是較為成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歲。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155] 
忽必烈是少數能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12]  其在位期間,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內的各項制度,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注重農桑,倡辦學校,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51]  但其頻繁的對外征戰,以及對大量蒙古舊制的保留,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元朝後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155] 
全    名
孛兒只斤·忽必烈(傳統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 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爾蒙文:Боржигины Хубилай)
別    名
元世祖
Kublai Khan(即“忽必烈汗”,英文中對他的通用稱謂)
諡    號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尊    號
儒教大宗師、薛禪皇帝(國語)、憲天述德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未受)、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126]  [150-151]  [153-154] 
廟    號
世祖 [153] 
年    號
中統(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漠北草原
出生日期
1215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
1294年2月18日
逝世地
大都宮城紫檀殿 [152] 
安葬地
起輦谷 [152] 
在位時間
1260年5月5日 至 1294年2月18日
前    任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繼    任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主要成就
建立元朝,推行一些漢化政策
消滅南宋、大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統一全國
首創行省制度,開鑿大運河
擊敗西北諸王叛亂,維護統一

孛兒只斤·忽必烈人物生平

孛兒只斤·忽必烈潛邸歲月

孛兒只斤·忽必烈(一譯呼必賚 [49]  ,傳統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 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爾蒙文:Боржигины Хубилай,拉丁化拼寫蒙文:borjigin-u qubilai),生於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也是拖雷與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在拖雷的十個兒子中排行第四) [3]  [54] 
相傳,成吉思汗對剛出生的孫兒忽必烈端詳良久,然後説道∶“我們的孩子都是火紅色的,這個孩兒卻生得黑黝黝的,顯然像他的舅父們。去告訴唆魯禾帖尼別吉,讓她把他交給一個好乳母去餵養。”遵照他的意見,帶有部分克烈一突厥血統的忽必烈被交給拖雷的次妻撒魯黑(出身乃蠻部)撫養。 [77] 
《蒙古歷史油畫長卷》中,成吉思汗為忽必烈、旭烈兀舉行初獵儀式 《蒙古歷史油畫長卷》中,成吉思汗為忽必烈、旭烈兀舉行初獵儀式 [95]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春,成吉思汗從西域撤軍,到了阿拉馬克委(今額爾濟斯河畔),會見前來迎接的眾親屬。恰巧十一歲的忽必烈和九歲的弟弟旭烈兀剛在原乃蠻部邊境的愛蠻·豁亦之地初獵而歸,忽必烈射殺了一隻兔子,旭烈兀射殺了一隻山羊 [5]  。按照蒙古人的風俗,成吉思汗親自為這對初獵成功的嫡孫舉行拭指儀式(孩子第一次出獵後由長輩在孩子的手指上油,即用所殺獵物的肉或油脂拭指 [136]  )。 [77] 
長大後,忽必烈被認為英明睿智,侍奉母親以孝聞名 [6]  。他熱衷於訪求前代帝王的功業逸事,尤其是喜歡聽唐太宗李世民作為秦王時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終成大業的事蹟,而且由衷欽佩,鋭意模仿 [64]  。他千方百計延請召集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孜孜不倦地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辦法 [79]  。由於其一系列的努力,身居漠北的忽必烈,周圍漸漸彙集了一批“亡金諸儒學士及一時豪傑知經術者” [80]  [78]  乃馬真後稱制元年(1242年),西京懷仁人趙璧也應召到忽必烈左右。趙璧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 [83]  。在趙璧薦引下進入王府的前金朝狀元王鶚為忽必烈講《孝經》《尚書》《易經》及儒家的政治學和歷史,每夜分,乃罷。同時,忽必烈在和林(故址位於今蒙古國後杭愛省杭愛山南麓)結識的僧人子聰(後得名劉秉忠),是一個“於書無所不讀”,“論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於他博學多能,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視 [84]  。元定宗二年(1247年),漢地世侯史天澤的幕僚張德輝被忽必烈召見,議論治國之策與儒家學問,又推薦了名士李冶等二十餘人 [85]  。而早在窩闊台汗時期就已投靠蒙古貴族的漢族知識分子竇默姚樞先後被忽必烈聘用。竇默為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説 [82]  ;姚樞為忽必烈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81] 
在這些漢族儒士的影響下,忽必烈增加了許多可貴的知識和信息,而且為他了解中原漢地和日後以漢法治漢地,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準備。此時,忽必烈還有了一定的尊孔禮儒的傾向。如乃馬真後稱制三年(1244年)王鶚應忽必烈之召,攜孔子畫像赴漠北,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舉行釋奠禮,忽必烈還與左右飲食其胙物。元憲宗二年(1252年),元好問、張德輝尊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也欣然接受。 [78] 

孛兒只斤·忽必烈開府金蓮川

元憲宗元年(1251年)六月,忽必烈的長兄蒙哥在朮赤系的宗王長者拔都的支持下,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是為元憲宗。因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長且賢”,蒙哥即位後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軍事 [54]  ,駐牧於原金桓州附近的金蓮川 [7] 
在總領漠南前後,忽必烈在延請四方文學之士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號稱“金蓮川幕府”的謀臣侍從集團。這些人中的漢族成員大都是中州精英和碩德耆儒。他們多數是較長時間留在漠北或漠南金蓮川藩邸,一小部分漢地名士或因年邁者旋召旋歸,並不久留。此外還有眾多出自蒙古、色目,或具有宗教身份的人士。按後人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86] 
“金蓮川幕府”主要成員
分類
主要成員
邢州術數家羣
劉秉忠、王恂張文謙張易馬亨
理學家羣
竇默、姚樞、許衡
金源文學羣
王鶚、徐世隆、李冶、宋子貞劉肅李昶
經邦理財羣
郝經、趙璧、李德輝、張德輝、商挺趙炳趙良弼張惠阿合馬
宗教僧侶羣
八思巴薩迦派)、海雲禪宗)、蕭公弼(太一道
王府宿衞羣
表格參考資料 [86]  [54] 
忽必烈對出身、目的不同的“金蓮川幕府”及其他應召人員,大抵是禮賢下士,虛己而問,兼容幷蓄,不明顯地抑此褒彼,以多聽多問為主,擇其有用有益而從。即使是對個別不友好、不合作者,也不失禮。如有一次,忽必烈召見了被俘北上的南人趙復,希望他作為自己攻南宋的嚮導,但趙復回答∶“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忽必烈聽罷,並未怪罪趙復,也不強迫他入仕蒙古。 [86] 
“金蓮川幕府”的形成,是忽必烈主動吸收漢法,並與中原士大夫實行政治聯合的良好開端,在一定程度上也密切了忽必烈和漢地世侯的聯繫。從長遠看,它又為元帝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方略、社會支持和官員準備。 [86] 

孛兒只斤·忽必烈經略漠南

襄助忽必烈成就霸業的劉秉忠 襄助忽必烈成就霸業的劉秉忠
蒙哥即汗位之初,忽必烈以皇太弟日侍聖駕,開始進入汗廷決策圈。他根據藩邸謀臣劉秉忠、張文謙等人的謀劃,論奏時務之急,替汗兄出謀劃策。對忽必烈的上奏,蒙哥大率言聽計從。不久後,為讓忽必烈替自己執掌漠南軍政大權,以對付窩闊台系、察合台系諸王,蒙哥降詔∶“凡軍民在赤老温山南者”,聽忽必烈統轄領治。隨後,忽必烈採納了姚樞的建議,請求只掌漠南軍事,不領民政,從而在一段時間內避免了兄弟間的猜嫌。 [86]  [89] 
忽必烈僅掌軍事以後,仍關注漠南的民事刑法。當時,蒙哥新任用的燕京等處斷事官牙魯瓦赤、不只兒負責管轄漠南漢地的財賦司法。二人隨意誅戮民眾,招來忽必烈嚴厲的指斥 [88]  。他後來徵大理途經六盤山時,許多趕來晉見的地方官大多是向忽必烈請求開恩庇護的,只有延安路(治今陝西延安)兵馬使袁湘面陳本路軍户睏乏之弊以及相應革除的辦法。忽必烈一面採納袁湘的意見並加以讚賞,一面訓戒其他官吏言私不言公的做法。鞏昌總帥汪德臣稟告新城益昌賦税徭役免除事宜的請求,也得到他的批准。總之,總領漠南的忽必烈藉此機會在陝甘一帶留下了體恤百姓疾苦和秉公不徇私的美名。 [86] 
元憲宗三年(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允許忽必烈自擇南京(汴梁)、京兆(今陝西西安附近)中的一地,忽必烈採納姚樞的建議,選擇了京兆。元憲宗六年(1256年),蒙哥又以京兆户口過少,特意為忽必烈增封懷慶路孟州(今河南焦作)。至此忽必烈擁有封户四萬五千餘户,是為蒙哥統治時期獲得漢地食邑封户最多的宗王。 [96] 
忽必烈以便宜之權治理河南、關中,設立河南經略司,後更相繼設置宣撫司、從宜所、行部等,負責其京兆分地和陝西地區的統轄管理。在封地中,忽必烈延續此前的政策,任用部分中原士大夫,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使關隴地區的吏治有了明顯的進步。忽必烈運用漢法的成功治理,使其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通過交相引薦,聚集在他的幕府裏,稱忽必烈為“聖王”。 [74]  忽必烈還成功拉攏到了部分漢地世侯的支持。 [96] 
在選擇駐屯地點上,忽必烈先把與蒙古風俗接近的突厥後裔居棲處回鶻(畏兀兒)當作首選地,但後來他聽取了木華黎之孫霸突魯的意見,決定打破遊牧舊習,遷於幽燕一帶。元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卜地桓州東、灤水北的龍崗,建造北連朔漠、南控中原的開平城(今內蒙古正藍旗),作為自己在漠南的固定駐所 [74]  [86] 

孛兒只斤·忽必烈連徵西南

元憲宗二年(1252年),南宋軍隊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因而請求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蒙哥同意,並任命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六月,忽必烈前往曲先腦兒覲見蒙哥,奉命率軍十萬出征西南的大理國 [8]  這是忽必烈總領漠南後承擔的第一項重大軍事征伐。七月,遠征軍從漠北禡牙祭旗出發。遵照蒙哥的旨意,全軍軍事由大將兀良哈·兀良合台節制管領,忽必烈負責居上統轄。十二月,大軍渡黃河。翌年(1253年)春,經原西夏腹地鹽、夏二州。夏四月,出蕭關,駐軍六盤山。 [87] 
忽必烈攻大理之戰示意圖 忽必烈攻大理之戰示意圖 [157]
元憲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所率大軍到達臨兆,九月,抵忒剌。然後,兵分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軍,諸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忽必烈親自率領中路軍。由於四川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仍被南宋控制,三路蒙古軍隊只能取道吐蕃東部等人跡罕至的地區,艱難跋涉。經雪山時,山路盤旋曲折,所有人都必須徒步前行。因忽必烈患有足疾,不得不由隨從鄭鼎等揹負以行。十月,過大渡河,軍隊在山谷中行進二千餘里,忽必烈率勁騎行進於前。 [87] 
入大理境後,蒙古軍乘革囊和木筏渡金沙江,攻下眾多砦柵(參見詞條元跨革囊)。十二月,忽必烈所率中路軍先行包圍大理城。兀良合台的西路軍也在攻取龍首關後,抵達大理城下。忽必烈先派三位使者入城勸降,但卻被大理人殺死。大理皇帝段興智和權臣高泰祥背城出戰,被蒙古軍打敗。忽必烈下令攻城,還親自登上點蒼山臨視城中戰況。是夜,大理守軍潰敗,段興智和高泰祥率眾逃遁。入城後,忽必烈最初見三使者被殺,大怒,一度欲屠城,但在張文謙、劉秉忠、姚樞等人的勸説下,特免殺掠。他命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使一城軍民安定。姚樞還蒐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同時,忽必烈令大將也古領兵追擊大理殘部,擒殺高泰祥於姚州 [87] 
元憲宗四年(1254年)初,忽必烈班師北還,留兀良合台戍守雲南,又以劉時中為宣撫使,撫治雲南。 [87]  同年秋,段興智投降,大理滅亡。 [9] 
遠征大理的成功,展示了忽必烈的軍事征服才能,有助於他在後來的汗位爭奪中贏得相當的蒙古諸王貴族的擁戴。忽必烈本人亦對大理之行極為重視,直到二十餘年後仍能記憶,並將此役比於成吉思汗的班朱尼河盟誓 [87] 

孛兒只斤·忽必烈兄弟失和

孔府舊藏元世祖忽必烈像 孔府舊藏元世祖忽必烈像 [4]
忽必烈在轄地實行“新政”,成效頗著,很得中原人心,但不免侵害了慣於肆意徵索的貴族們的利益。加之其藩府勢力日益壯大,必然引起蒙哥的疑忌,一些貴族、大臣們又不斷進讒,使蒙哥與忽必烈之間在漢地政策和權益上的矛盾日深,最終爆發。 [110]  元憲宗七年(1257年),蒙哥命陝西行省大必闍赤阿藍答兒等在關中鈎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餘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忽必烈採用姚樞建議,送家口前往和林,作為人質,自己則於十二月親自在也可迭烈孫之地入覲蒙哥。蒙哥看到皇弟遵旨而來,開始轉怒為喜。朝會之後,蒙哥兩次親自為忽必烈斟酒,忽必烈則拜退如禮,兄弟二人相對泫然而涕下。蒙哥汗竟不讓忽必烈稟白情況,就下令停止鈎考,但仍盡罷其所設置的行部、安撫、經略、宣撫、都漕諸司,迫使他交出了邢州、河南、陝西三地區的權力。 [74]  [97]  [110] 
元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養,後因負責東路的諸王塔察兒進攻襄、郢地區無功受譴,蒙哥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忽必烈在開平東北行祭旗禮,正式出兵南下攻宋。元憲宗九年(1259年)初,蒙哥汗在合州釣魚城下攻勢受阻。 [10]  而忽必烈率軍抵達汝南,繼續向南宋進發,並派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之後,他統領中路軍渡過淮河,攻入南宋境內。 [74] 

孛兒只斤·忽必烈即位建元

  • 汗位之爭
元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在久攻釣魚山不下,轉而南攻重慶的過程中死於金劍山温湯峽(今重慶北温泉) [98]  。九月,忽必烈從使者處得知了兄長死訊,使者促請忽必烈北歸。忽必烈認為:“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仍繼續南征,圍攻長江中游的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 [74] 
今人繪阿里不哥像 今人繪阿里不哥像 [135]
後來,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報,和林眾臣謀立忽必烈之幼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經派阿藍答兒在開平附近調兵,並以脱裏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於燕京,有奪取汗位的企圖,請忽必烈速返。年底,郝經上《班師議》,陳述必須立即退兵的理由,堅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決心。忽必烈聲稱要進攻南宋都城臨安,留大將繼續對鄂州的圍攻,增加對南宋的軍事壓力。不久後,南宋鄂州守臣賈似道遣使請和,約定南宋割地,並且送歲幣。 [74]  忽必烈在當日撤兵,輕騎北返燕京。 [110] 
中統元年(1260年)初,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在燕京近郊駐紮,解散了脱裏赤徵集的民兵,“民心大悦”。早在事態還相當微妙時,他就派廉希憲到軍前結歡於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孫子、在東道諸侯中居長的塔察兒,相約“若至開平,首當推戴,無為他人所先”。而阿里不哥竭力誘使忽必烈回到草地,好逼迫他就範,再名正言順地登上大汗寶座。忽必烈則清楚地意識到,在阿里不哥鞭長莫及的情況下,自己在控制和調動進入漢地的蒙古軍及漢軍方面擁有莫大的優勢與便利。因此他不肯輕易離開經營有年的中原而貿然北上。雙方間使臣往返,交涉不斷,矛盾日趨激化。 [110] 
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開平召開忽裏勒台。塔察兒“率先”勸進,移相哥(合撒兒子)、忽剌忽兒(合赤温孫)、合丹(窩闊台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孫)等合辭推戴,於是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 [110]  忽必烈在踐祚次月發佈的《皇帝登寶位詔》中,自稱為“朕”,稱蒙哥為“先皇”,並且明確提出了“祖述變通”,“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提倡“文治”的政治綱領。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舊制,採行漢法,建立與中原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政權。五月十九日,忽必烈發佈《中統建元詔》,正式建立大蒙古國的第一個年號“中統”。改元“中統”,明確地強調新政權之為中朝正統、“天下一家”的地位”。 [11]  [110] 
在登基後,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趙壁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或祖居中原的契丹人、漢化程度較高的色目人)為使。 [74]  到七月,升燕京宣慰司為燕京行中書省,王文統、趙璧並以中書省平章領行省事,它實際上承擔了當時朝廷臨時行政中樞的職能。與此同時,忽必烈又毫不遲疑地着手徵調和組編忠於他個人的精鋭部隊,用以保衞大汗,戍守北方各地,尤其是燕京、開平一線心腹地區。由於蒙哥的怯薛大軍在扶柩北歸後大都滯留於漠北,忽必烈便在潛邸宿衞的基礎上迅速擴充、重建大汗的怯薛部隊。此外他還多次徵集各地兵員,以親信董文炳等統領新組建的侍衞親軍。為防範阿里不哥,朝廷還將馬匹、糧食大量運至漠南沿線,完成扼守大漠南緣、伺機渡漠遠征的戰前部署。同時對南宋保持克制態度,以集中力量解決阿里不哥。 [110] 
在得知忽必烈於漠南搶先召開忽裏勒台後,阿里不哥只得匆忙於中統元年(1260年)五月,在駐夏據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諸王宗戚,舉行大會,並在會上被擁立為大汗。這樣,蒙古帝國就出現了兩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110] 
百科x混知:圖解忽必烈與阿里不哥
百科x混知:圖解忽必烈與阿里不哥(2張)
忽必烈在緩和了與支持阿里不哥的西道諸王關係的同時,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與阿里不哥展開了數年的內戰。他首先成功抵禦了分兵兩路南下的阿里不哥部,迫使阿里不哥撤出和林,退到由他繼承的拖雷分地吉里吉思。在短暫佔領和林後,忽必烈以宗王移相哥(一譯也松格)留守和林,自己退回漠南,並派軍援助宣撫京兆的廉希憲,擊殺了在陝甘一帶握有重兵的、阿里不哥支持者渾都海、阿藍答兒等,穩定關隴局勢。 [110] 
中統二年(1261年)初,忽必烈在開平集會,會議軍國大政,調整行政中樞。同年秋,阿里不哥又舉兵東來,用計誆騙移相哥,擊潰其部,佔領和林。十月,忽必烈率諸路漢軍與蒙古諸王所部再度北征,與阿里不哥大戰於“昔木土腦兒之西”,雖在局部取得戰果,但難分勝負。自是雙方引軍後退,相峙於大磧南緣。是年冬末,忽必烈師還,“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籤軍 [111]  。形勢有緩和的跡象。次年(1262年),漠北發生饑荒,忽必烈又禁絕通往和林的糧道。阿里不哥因糧餉不繼,西遷攻擊由他派往察合台兀魯思阿魯忽(阿魯忽截留他徵集的貨物),於是忽必烈所部不戰而收復和林。中統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因駐地阿力麻裏出現饑荒,軍心渙散,只得向忽必烈輸誠。自此,長達五年的汗位糾紛由此結束。阿里不哥的失敗意味着草原諸王保守勢力受到挫折,客觀上為蒙古軍事貴族中主張“祖述變通”以“補偏救弊”的一派把統治中心從磧北移至漠南,從而更加便利於他們採納漢法,加強對中原的統治,提供了一個適逢其時的契機。 [110]  [74]  [128] 
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年)春,管理益都行省的李璮乘機叛亂,被忽必烈派兵迅速鎮壓。李璮叛亂強烈地引起了忽必烈對手下部分漢臣與漢人世侯的猜忌,李璮的岳父、中書平章政事王文統以與李璮“同謀”的罪名被誅殺,廉希憲、商挺、趙良弼、遊顯等藩邸舊臣也受到牽連、追究 [113]  。同時,忽必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世家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立樞密院統一調度侍衞親軍和各地的蒙古、漢軍萬户等 [110]  ,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在這樣的政治背景與政治意圖下興建的新王朝,其創制立法,始終着眼於在保持蒙古貴族統治特權的前提下,對舊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權機構能在大體上符合漢地的統治需要,又足以確保蒙古貴族的既得利益。 [74] 
  • 改元建都
中統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 [110]  ,作為駐夏的納缽
《蒙古歷史油畫長卷》中的忽必烈建元 《蒙古歷史油畫長卷》中的忽必烈建元 [95]
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又下詔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今北京市)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十六日,忽必烈發佈《至元改元詔》,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他還相繼下詔進行官員俸祿、考核、品級及地方行政區劃的裁汰等方面的改變。經過從中統元年(1260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 [74]  [110] 
至元八年(1271年)底,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 [76]  ,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馬振聲、朱理存《忽必烈與元大都》 馬振聲、朱理存《忽必烈與元大都》
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宣佈在此建都,標誌着新王朝的政權建設已全部完成。 [76]  至元十年(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1274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從此,中書省、御史台、樞密院均置於大都,省台大員隨皇帝巡幸上都時,則置分省、分台於該處。在地方上,忽必烈建立行省,開創中國當代省制之端。兩都畿輔,成為元朝的“腹裏”之地。 [110]  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
元朝政權在總體上是取法於中原前代王朝的體制,與中原的封建經濟基礎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後舊制。總的來説,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較之前此的混亂是一大進步。忽必烈很重視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有些地區有所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出現了“户口增,田野闢”的景象。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74] 
但是,元朝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絲制);遍及於各生產領域的驅奴制;手工業中的官工匠制度;商業中的斡脱制;貴族世襲的選舉制度以及民族壓迫政策等。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使元朝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 [74] 

孛兒只斤·忽必烈一統全國

忽必烈即位之初,為了集中力量對付阿里不哥反叛,對蒙宋邊境實施以防為主的策略,力求使雙方大體保持和平或休戰狀態。中統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派翰林侍讀學士郝經作為國信使,出使南宋,全圖與宋談判。但專制南宋國事的賈似道為隱瞞自己在鄂州之戰媾和的行為,竟將郝經秘密拘留於真州(今江蘇儀徵)長達十六年。由此,蒙(元)宋議和的可能不再。 [114] 
忽必烈袞冕想像復原(hayashiutou製作) 忽必烈袞冕想像復原(hayashiutou製作)
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而奪得汗位後,積極謀劃新一輪的對宋戰爭。至元五年(1268年),他用宋降將劉整之策,改變主攻四川的方略,命阿術、劉整等率大軍圍困南宋重鎮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至元七年(1270年),劉整奉命在襄樊前線造戰艦,練水軍,並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攻城。宋廷數次派重兵破圍,均未成功。至元十年(1273年),樊城先被攻破,繼而襄陽守將呂文煥舉城投降。 [100] 
攻克襄樊之後,阿術奉命移軍略淮東,遊弋揚州城下。直到這時候,忽必烈仍未最後下定一舉滅宋的決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月,阿術入覲,堅請出兵平江南。忽必烈詔令相臣會議,史天澤也力主平宋。在幾經猶豫以後,忽必烈終於接納了阿術、劉整等人的建言。三月,他調兵數十萬,分三路攻宋:
  • 伯顏、史天澤(不久後因病返回)、阿術、呂文煥行省荊湖,由江漢伐宋,作為主攻方向;
  • 以合答、劉整、董文炳等行省淮西(八月改為行樞密院),駐紮正陽,“南逼江,斷其東西衝”;
  • 以淮東元軍授大將察罕統一節度,配合攻宋。
七月,伯顏等將領陛辭,忽必烈要求伯顏以宋朝大將曹彬為榜樣,不嗜殺掠,“為吾曹彬可也” [104]  。伯顏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不戰而降鎮江。入秋後,阿術又在鎮江水面擊破宋將張世傑等所部舟師。自此,宋軍失去與元軍正面作戰的能力。 [110] 
忽必烈滅宋之戰 忽必烈滅宋之戰 [157]
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元軍至皋亭山(今杭州東北),宋廷奉表投降。隨後,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宋恭帝出降,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都城臨安陷落。此後,元軍開始着手消滅宋的殘餘勢力,迫使南宋益王、衞王朝廷一路南奔。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元雙方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外海進行了大海戰,史稱“崖山之戰”,宋軍戰敗,南宋至此滅亡。 [74]  臨安降元后,淮東、四川等地也漸次被攻克,於是南宋版圖至此全為元有。 [110]  元朝正式實現了自唐朝以來的又一次大一統。
元朝對於江南的征服,伴隨着一定的殺戮與破壞行為,但在忽必烈不嗜殺人和盡力諭降安撫政策的指導下,這種行為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節制 [110]  。伯顏入臨安後,執行忽必烈的“奉揚寬大,撫戢吏民”政策,忽必烈也委付南人官僚就便管理,以“安業力農”,這對於恢復南方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4] 

孛兒只斤·忽必烈黷武嗜利

忽必烈頭像 忽必烈頭像 [31]
全國統一以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採行漢法、改革落後舊制的工作陷於停頓。這時,早年追隨忽必烈,並在元王朝的創制中起過重要作用,對忽必烈具有影響的漢人官僚或逐漸被疏遠,或相繼謝世。自王文統被殺後,忽必烈所依任的理財大臣是察必皇后及忽必烈的家奴、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長期主管中央財政。他的理財措施主要是整頓和增加鹽、茶、商、酒醋等課税收入;經營鼓鑄,官為局賣;對各地帳籍進行“理算”,追徵欺隱、逋欠財賦。他在國家多事、急需用錢的情況下,在社會經濟能承受的範圍內保證了國家的必要收入 [110]  。憑藉着理財聚斂的本事,阿合馬權勢日重,一度官至中書省左丞相兼領制國用使司,並常主持朝廷庶政。他在為官方搜刮的同時,也積極為自己牟取私利。而忽必烈因阿合馬的聚斂政策滿足了應付國家浩繁費用支出的需要,且其人“狡黠詼諧和善於向主人表白的奴才習性”頗招自己喜愛,所以始終偏袒阿合馬,逐漸疏遠不滿於阿合馬所為的漢族儒臣,這促使朝政進一步向黷武嗜利的方向發展。 [74]  [105]  [113] 
此時,漢人儒臣許衡、廉希憲、張文謙等在受到儒學影響的蒙古勳貴安童、太子真金的支持下,與阿合馬展開激烈鬥爭,使朝廷中義與利之爭,漢法與蒙古法、回回法的鬥爭愈演愈烈。忽必烈本人也有意利用漢人、色目人之間的矛盾。由此使得局勢日益複雜。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因徵調財賦的現實要求,將安童調離相位,阿合馬得以獨當國柄,更加專橫跋扈,打擊、殘害政敵,在朝中佈置黨羽,在府中聚斂了鉅額財富。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成為當時社會矛盾加劇的體現。此事發生之後,忽必烈更加不信任漢人臣僚,且對在大都的前南宋宗室採取防範和遷徙政策,還支持和縱容江淮釋教都總統楊璉真迦挖掘毀壞南宋諸帝陵墓 [113]  。阿合馬死後,中書省右丞相和禮霍孫在真金的支持下清除阿合馬黨羽,改革吏治,汰廢冗官,但未能解決理財問題,其當政不過兩年,元朝財政已陷入崩潰,政府不得不靠多印鈔票來平衡收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又先後任漢人盧世榮、吐蕃人(一説畏兀兒人)桑哥專理財政,試圖解決愈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百物愈貴”的問題,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74]  [105]  。而“漢法派”在至元二十二年底(1286年1月)真金去世後也徹底失勢 [110] 
滅宋(紅)、徵麗(黃)、徵日(紫)與徵東南亞(藍)諸役 滅宋(紅)、徵麗(黃)、徵日(紫)與徵東南亞(藍)諸役 [33]
同時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對外征伐,其結果多以失敗告終:至元十一年(1274年),以歸順元朝的高麗為基地,派蒙古及高麗聯軍2.5萬人、船900只攻擊日本鎌倉幕府,登陸後方與日軍接戰,因夜中台風來襲而撤退,結果半數以上士兵淹沒海中。至元十八年(1281年),再分兵兩路渡海攻日本,兵力達14萬。因日本已有防備,元軍作戰未曾得利,又遭颱風襲擊,毀船無數,將領乘鉅艦逃歸,被遺棄的士兵則被剿殺或發配為奴。至元十九年(1282年),發兵遠攻占城(今越南南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發兵攻越南(時稱安南陳朝,次年(1285年)因疫疾而撤退,遭安南軍隊追擊,損失慘重。以後再攻安南,雖一度攻入安南都城升龍,逼陳聖宗、陳仁宗入海,但回師時遭追擊,重演初攻安南的故事 [100]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派兵攻爪哇信訶沙裏王國,次年(1293年)損兵折將而歸。外侵戰爭對鄰國造成破壞,而為滿足頻繁征戰需要而轉嫁於人民身上的沉重的賦役也引發了社會動盪 [74]  。如元朝為東征日本而要求江南人民服役造船,導致不少人發動了反元起義,規模最大的是福建黃華起義,小規模的“盜賊”不下二百處 [101]  ,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的“盜賊”更是達到四百多處 [102]  。不過這時期的起義往往未成規模,故而被政府一一鎮壓 [110] 

孛兒只斤·忽必烈平服諸王

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多數西道諸王均支持阿里不哥。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朮赤兀魯思后王別兒哥、察合台兀魯思后王阿魯忽、八剌以及統治後來被稱為伊利汗國(旭烈兀兀魯思)的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繼承了原蒙古帝國的法統(忽必烈號“薛禪汗”)。但窩闊台兀魯思的海都聯合朮赤系諸王展開了反對忽必烈的鬥爭。欽察汗國的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忽必烈命察合台的八剌進攻海都,先勝後敗。結果,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系諸王在至元六年(1269年)的塔刺思會議上決定聯合反對忽必烈。 [42] 
為遏制日益強大的海都勢力,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命北平王那木罕建幕庭於阿力麻裏。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又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安童增援阿力麻裏,助那木罕鎮邊。至元十三年(1276年),那木罕所部脱帖木兒(拖雷孫)先叛,繼而誘引昔裏吉(蒙哥子)、藥木忽兒(阿里不哥子)等實行兵變,企圖與海都等結盟,對抗元廷,還在回到拖雷系諸王份地所在的嶺北地區的途中,與另一支叛王撒裏蠻(蒙哥孫)的部眾合併。為鎮壓這一連串的叛亂,忽必烈派出伯顏統領嶺北諸軍平叛,連破叛軍,至至元十九年(1282年)結束昔裏吉之亂。嶺北局勢逐漸平息。而在嶺西地區,元廷為收復天山南路諸城,與海都展開激戰,重新奪回畏兀兒之地。 [110] 
明人繪忽必烈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人繪忽必烈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31]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東道的斡赤斤后王乃顏發動叛亂(參見詞條乃顏之亂),忽必烈親征。六月,雙方在遼河附近會戰,漢軍力戰擊潰叛軍。後在玉昔帖木兒等的指揮下,乃顏被擒殺。乃顏敗死後,哈丹和其他東道叛王仍不斷起兵作亂,並兩次進入高麗騷擾。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完全平息乃顏餘部的叛亂,中央政府對遼東地區的統治由此獲得鞏固。 [110]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海都方面重新拉開戰幕,兵鋒直逼嶺北。次年(1289年),元朝嶺北駐軍在皇孫甘麻剌統率下,與海都、都哇會戰於杭海山,元軍戰敗東撤。海都軍跟蹤追擊,佔領和林。七月,忽必烈以七十四歲高齡親征,海都聞風西走,元軍收復和林。此後,忽必烈派伯顏、玉昔帖木兒等主持軍事,展開時斷時續的嶺北爭奪戰,直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將土土哈逐敵直至阿勒台山。嶺北局勢基本穩定。 [110] 
元朝在西北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果,反而屢屢引發海都為維護西北宗王的勢力範圍而起兵稱亂。忽必烈為保持號令諸藩兀魯思的大汗地位,必須確保“祖宗根本之地”嶺北的穩定。但他難以同時保持對西域的絕對控制力,遂被迫收縮在西北方向的戰線,以別失八里作為元朝在西北前沿的邊城。 [110] 

孛兒只斤·忽必烈高壽病逝

按照蒙古習俗,忽必烈置四斡耳朵,分處四皇后。大斡耳朵屬於最受忽必烈寵愛且稟性聰明的長妻察必皇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去世,繼娶其妹南必皇后 [155]  數年後,太子真金因所謂的“禪位風波”憂懼不已,英年早逝 [74]  。真金死後,忽必烈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將”皇太子寶”授予真金第三子鐵穆耳 [117] 
忽必烈中年以後因患足疾,經常卧榻辦公,對朝政逐漸力不從心,已很少有二三十年前果敢進取的意志,遇事往往遲疑反覆。晚年的他主要憑藉政治經驗和手腕,使蒙古、色目大臣和漢、南人朝臣之間互為制約,保持平衡,以此維持朝政 [110]  。由於忽必烈體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見,往往通過南必奏事,南必因此得以干預國政 [74]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初,忽必烈病重,託付皇孫鐵穆耳於知樞密院事伯顏。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紫檀殿病逝。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歲(虛歲)。五月,元成宗鐵穆耳為忽必烈上諡號為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忽必烈的蒙古尊號為“薛禪[或薛禪合罕]”(清朝譯為徹辰汗,拉丁蒙古文:Secěn qahan [74]  ,大意為“大賢之君” [75]  )。與此前的蒙古諸大汗一樣,他被安葬於起輦谷 [30] 

孛兒只斤·忽必烈主要影響

孛兒只斤·忽必烈政治

  • 確立正統,採用漢法
忽必烈即位後,基本上採納了劉秉忠、許衡等人的建議,逐步實行了“漢法”,基本上沿襲了金、宋的舊制,但同時也對蒙古“舊俗”進行改造。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建造太廟並且製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選定了國家的歷法,這是農業社會統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忽必烈鑑於本朝“輿圖之廣,歷古所無”,像漢唐那樣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為名,都不足以顯示其盛大,於是在至元八年(1271年)發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 [76]  在建元表歲、建立國號的同時,忽必烈又採納劉秉忠等人的建議,適應統治地區南移的特點,將金朝的中都改名為大都,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式遷都於此地。 [130] 
忽必烈根據漢族謀臣的建議,採用了唐、宋以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並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發展。元朝中央的統治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由太子任中書令,下設右、左丞相,平章政事等,下轄六部。這是對金朝尚書省的沿續和改造。元初的中書省、尚書省曾一度並存,尚書省專管財賦,不久併入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年),忽必烈沿宋、金舊制,設樞密院,負責全國軍務。自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一直沒有專門設置總領全軍的機構,蒙古的軍隊由大汗和宗王各自統領,由怯薛協助處理軍務。樞密院的設置,標誌着元朝軍事制度的逐步完善。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為糾正“任職者多非其材,政事廢弛”的現狀,根據漢臣張雄飛、西夏儒臣高智耀的建議,在中央設立御史台,“為天子耳目”,負責“糾察百官善惡”,諫言“政治得失”。 [130] 
此外,忽必烈贊同用傳統的中原傳統方式記載元朝歷史的建議,將前代的翰林院國史院合併為翰林兼國史院,提高級別、擴大規模,給翰林兼國史院賦予修史、著史以外的更多的職能。而另立蒙古翰林院,專門典理蒙古文書製造,間亦協助翰林兼國史院的工作。 [119] 
經忽必烈的以上舉措,元朝的國家政治制度在他在位時期基本得以確定。 [130] 
  • 建置行省,加強中央集權
主詞條:行省制
至順元年(1330年)的元朝疆域,其區劃沿襲了忽必烈時的佈置 至順元年(1330年)的元朝疆域,其區劃沿襲了忽必烈時的佈置 [133]
元朝的地方行政機構繼承金制,並加以改造。金朝尚書省臣前往地方統領軍政,稱“行尚書省事”。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派遣中書省臣赴地方執政,作為朝廷中書省的臨時派出機構,稱“行中書省事” 。以後“行中書省”就變成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名稱,又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行省或省。忽必烈所設置的行省主要有:江淮(江浙)、江西、湖廣、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遼陽、河南九行省。行省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奠定了明清以來直到現當代省制的規模。 [115]  [130] 
元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設有宣撫使司宣慰使司安撫使司,或都元帥府,其下設萬户府、千户府等。烏斯藏地區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管理(宣政院還掌管全國的佛教事務)。同時設立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台灣。但在北方和東北地區,忽必烈仍承認蒙古諸王的權利,中原各地的貴族食邑也可以照樣世襲。蒙古原來的斡耳朵制、怯薛制投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下來。由此出現了諸王、封君和行省並立的局面。 [130] 
  • 選用賢能,懲治貪污
出於統治的需要,忽必烈對各級官吏的任用和調整尤為留心。他極為注意任用賢能,懲治貪污。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詔,但凡有不勤於工作的官員,無論漢人、回人,一律誅殺,籍沒其家。另有大量以貪污、盜竊罪名被處死的。忽必烈的為政宗旨是:“順民心之所欲者行之,所不欲者罷之。”他還規定,如果官吏受賄或倉庫官進行侵盜行為,台官“知而不糾者”,那將按程度輕重論罪;各級官吏犯贓罪的,“輕者杖決,重者處死”,言官如不及時揭舉,則與受贓者一同論罪 [49]  。有研究者認為,忽必烈時期是“元代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118] 

孛兒只斤·忽必烈經濟

  • 鼓勵農業發展,重視水利建設
蒙古人南下後,草原相對落後的生產方式衝擊了先進的生產區域,社會經濟出現暫時的破壞和衰退。忽必烈即位後,清楚地意識到:“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 [129]  ,因此開始實行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和營田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頒行全國,以指導全國的農業生產。忽必烈不僅在中央和各路設立了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機關,而且專門派出了督促農業生產的官員,還責成各級官吏、各有關部門甚至包括提刑按察司都要過問農業,並把農業生產好壞作為官吏升降的主要標準。為了達到開發土地、增加户口的目的 ,忽必烈還發布了一系列命令,大力禁止蒙古軍隊的掠奪、屠殺及其它破壞農業生產的行為 [130]  。以上這些措施使全國的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得到緩慢的發展,即使因戰爭嚴重破壞的中原地區的農業也有了逐步恢復,户口得到增長。王磐在《農桑輯要·原序》中讚道:“民間墾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 [49]  《元史·食貨志》則稱:“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 [129] 
對於屢經戰火塗炭的襄、郢、東西淮之地,忽必烈以免税優惠吸引鼓勵百姓到那裏耕植,同時在兩淮地區經營屯田。時人稱“屯田之利,無過兩淮”,使農業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江南經濟則基本維持了南宋時期的水平。忽必烈時,政府在江南推廣棉花種植,收效甚大。與此同時,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在漠南支援的情況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116]  ,雲南的農業、水利和蠶桑,這一時期都有很大的發展;南詔以來流行於該地的“儒釋文化”逐漸向內地的封建漢文化靠攏。漠北地區的富實繁榮,也遠較其他時代為甚。 [110] 
為了備荒救濟,在豐年,國家收購餘糧,貯藏於國倉。當荒年穀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穀物。他還組織了公眾救濟,將稻米和玉米定期分發給急需的家庭。中統元年(1260年)的詔令要求地方長官對老學者、孤兒、病弱者提供救濟。至元八年(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曾號召建醫院。 [120] 
忽必烈視察疏浚大運河的工程 忽必烈視察疏浚大運河的工程 [95]
在戎馬倥傯之際,忽必烈還不忘水利建設。中統三年(1262年),他命郭守敬開玉泉水通漕運;王允中開漳、澄、洋等河,灌溉農田,改造水利。之後又命郭守敬巡視原西夏地區的河渠,準備對河西水利進行整治。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命都實考察黃河源頭,並發動肅州等地軍民鑿渠灌田。至元二十年(1283年),開鑿海道運糧。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下詔開鑿會通河 [49]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經郭守敬建議,忽必烈又開鑿了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自此,南北大運河全線開通,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強了大都與富庶的江南地區的聯繫。
  • 發展商業,推廣鈔幣
元初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商業貿易的發達。忽必烈雖繼承了歷代封建統治者“以農桑為本”的重農政策,但卻實行了保護、發展商業的方法。 [130] 
忽必烈掌權時,明確規定不準進行掠奪和屠殺,面對着接連不斷的戰爭以及迫切需要恢復的各項事業,龐大的軍費和財政開支只靠農業税收難於支持,因此發展商業、信用商人成為忽必烈解決財政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元朝政府任用各族商人出任中央政府的高官和各級政府的官吏。如花剌子模商人阿合馬、畏兀兒商人桑哥以及漢人盧世榮,先後以理財之能爬上高位。在忽必烈在位三十餘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利用這些人理財經商,他們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元朝積聚財富,支持了忽必烈的征服戰爭,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困難,同時卻得罪了其他官僚和漢族地主階級。忽必烈為了解決實際困難,信用商人,又屈服於漢人地主階級和漢化較深的蒙古貴族的壓力,處罰商人。
同時,元廷直接派人經營多種官營商業,實行政府專賣,壟斷專利,而且蒙古貴族也多與商人相結合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或進行高利貸剝削。因此元朝的商業、交通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都比較發達。 [130]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忽必烈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忽必烈 [49]
忽必烈在位時,大力推廣“”(即紙幣),並將之引入流通領域,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早在中統元年(1260年),他便發行中統元寶交鈔,史稱中統鈔,各地通用,可用於交納賦税。同時在各地設置平準行用庫,撥付白銀作錢本,即發行準備,用以調劑物價,推行鈔法。中統鈔雖以文、貫為單位,但其發行準備是白銀,1貫中統鈔值白銀1兩。這就意味着貨幣向銀本位方向過渡。中統鈔有白銀作十足保證,發行量又不大(至元十年,即1273年以前,每年不超過十萬錠),政府又隨時用銀收回舊鈔,所以在頒行之初,鈔值穩定,行用十七八年,也沒有發生貨幣貶值的現象。 [112]  [130]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收兑江南流通的關子會子,禁用銅錢,中統鈔也由木版印刷改為銅版印刷,以統一全國紙幣。但隨着發行的額大增,其購買力則開始不穩定,此後即一再貶值。統一後的元朝繼續使用紙幣,並整頓鈔法,規定了金銀的收兑價格。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 [112] 
總的來説,元朝初年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紙幣管理制度,對紙幣的發行與流通都作了相應的規定。它比宋朝的“稱提之術”要明確細緻得多,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紙幣條例。 [112]  元代大規模地長期實行鈔法,在商業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30] 
  • 建設站赤,中外交通
元朝都城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衞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各級政府機關、軍隊以及“編民”的物資供應,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都依靠水陸交通。正是由於這種社會需要,使元朝形成了發達的水陸交通網絡。 [130] 
蒙古的驛站(即“站赤”)在成吉思汗西征時就開始建立,當時是為了解決使節往來、消息傳遞和物資交流問題。元朝建立後,為有效管轄遼闊的疆域,並加強與四大汗國(兀魯思)的聯繫,繼承並進一步確立了驛站制度。元朝的水陸驛站規模宏大、十分發達。在蒙古人統治的範圍內,以大都為中心,東連高麗,東北至奴兒干,北至吉利吉思,西達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南接安南、緬甸,烏斯藏均設有驛站,呈現“星羅棋佈,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的形勢。驛站是元朝國民經濟的命脈,對鞏固元朝的統治,加強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作用。 [47] 
元代南北之間有運河和海道,東西之間有各條自然河流。運河的開鑿雖然沒能徹底解決南糧北運問題,但卻為南北之間的商業運輸提供了不少方便。而元代的海運卻是十分突出的。伯顏攻下臨安後,因兩淮地區仍為宋軍控制,變派人由海路將南宋的圖籍、儀仗、樂器等物運往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年),因河運糧食北上不便,伯顏建議由海道運輸,從此海道成為元朝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 [130]  元政府開闢了劉家港(今江蘇太倉)到渤海直沽(今天津)的海運,隨時將南方的糧食和海外的物資運往北方。 [49]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暫停東南沿海的貿易,施行海禁政策。兩年後弛禁。
忽必烈通過賜予和朝貢關係,與四大汗國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互相之間不斷有使節往來。使者及其隨從則乘機販運貨物,每一批使者實際上是一支龐大的商隊。與此同時,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大批來到元朝,斡羅思、欽察草原和伊斯蘭教各族人民通過被掠奪、移居的方式抵達內地,被稱為色目人。其中不少人從事商業活動,也有不少人組成了元朝軍隊,如阿速衞、欽察衞、斡羅思衞等。內地的手工業者、醫生和其他學者也有人移居到各汗國。元朝和各汗國在政治 經濟制度和文化學術各方面都互相影響。中亞城邦中所習用的理算撲買與商業斡脱組織等制度,都在內地推行。元朝的鈔法和驛站制度也傳到伊兒汗國。伊兒汗國丞相拉施德丁在編寫《史集》時,有中國學者參加編纂。《史集》中關於蒙古及元朝的一些史實,主要得自出使伊兒汗國並留在該處的元朝丞相孛羅的口授。 [130] 

孛兒只斤·忽必烈軍事

  • 對其他國家/政權主要戰爭
忽必烈在位期間,對其他國家和政權的戰爭頻繁。他的戰略目標,是欲令這些國家臣服於元,重振蒙古三次西征的雄風,但結果大都是損兵折將,遭到失敗。 [100]  今展示其統治期間的相關戰爭如下:
年代
主詞條
用兵對象
主要將領
結果
至元五年(1268年)至至元十六年(1279年)
滅亡南宋,統一全國
至元三年(1270年)至至元十年(1273年)
第七次蒙麗戰爭
頭輦哥 [99] 忻都
三別抄被消滅,高麗成為元朝的“駙馬國”
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唆都、脱歡
元軍失利,雙方議和,恢復宗藩關係
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
第一次、第二次元日戰爭
忽敦、忻都、洪茶丘劉復亨范文虎李庭
元軍失利,未能使日本臣服
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吾答爾 等
蒲甘王朝及所屬各部相繼歸順元朝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至元三十年(1293年)
爪哇信訶沙裏王國
先勝後敗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 [100] 
  • 軍制改革
《中國一百帝王圖》中的忽必烈,盧延光繪 《中國一百帝王圖》中的忽必烈,盧延光繪 [65]
在奪取政權以後,忽必烈確立了“內立諸衞,屯田閲武,居重御輕”的方針,對蒙古汗國時期在中原推行的遊牧分封領地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他即位之後,改變蒙古軍分為兩翼、由萬户長而下一統到底的制度,改變由都元帥節制探馬赤軍和漢軍的制度,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政,加強了中央集權。其次,他花費三十多年時間,一邊建立以漢人為主的侍衞親軍,同時以蒙古軍“分屯大河南北,以餘丁編立部伍,絕其虜掠之患” [108]  ,“遇征伐則遣之” [109]  ,逐步確立了中央宿衞軍(侍衞親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系統,作為保衞元朝中央統治政權的重要核心武裝力量。第三,為了防止漢軍世侯擁兵自重,他改變漢軍由私家掌握的狀況,或令漢軍世侯易軍為將,或令漢軍世侯改任民官。對蒙古軍的軍官世襲制(怯薛軍)也進行了改革,核心職位仍可世襲,但軍隊因調動分合而不再始終為某一家族所掌。第四,他為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提倡使用鐵火炮等新式武器,發展進攻型的、獨立的水軍和炮軍,實施多兵種協同作戰。他還注意用南宋降將訓練軍隊,學習南宋在軍訓方面的長處。第五,他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軍屯制度,以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推動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保證軍隊資糧的供應。 [100]  [106-107] 
忽必烈的軍事思想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對於元代軍事思想的變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他對外黷武,在軍隊中推行民族等級措施,在歷史上留下不良影響。 [156] 

孛兒只斤·忽必烈文化

  • 創制文字
忽必烈重視蒙古語言,命國師八思巴創建蒙古人自己的文字。八思巴在藏文字母的基礎上,結合蒙、漢等多種文字,於至元六年(1269年)創制出一套方形豎寫的拼音字母,即後來所稱的八思巴字(又稱蒙古新字)。同年,忽必烈下詔將蒙古新字頒行全國,使之成為元代的官用文字。 [91] 
八思巴字可以用於拼寫蒙古語和譯寫國內各個有文字的民族語言,如漢語、藏語、維吾爾語等,此外,還包括用以轉寫梵文。八思巴字是元朝頒行的國字,用於拼寫蒙古語和“譯寫一切文字”。語言學家楊耐思稱這種文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語拼音方案。 [92] 
  • 儒學政策
忽必烈還在潛邸時,效法唐太宗禮招儒士的遺風,廣泛結識中原儒士。元定宗二年(1247年),張德輝、元好問請奉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悦而受之”。 [126]  到即位後,又下詔興修孔廟,支持印刷儒家經籍的註釋本。中統三年(1262年),特差楊庸為孔子廟學教授。 [52] 
儘管忽必烈接觸儒學較早,建元后又把政治重心遷至中原,但是他自始即強調“祖述”與“變通”並行,既採行漢法,也保留蒙古舊制。他採取漢制,更多是出於漢地形勢和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需要,為蒙古在中原的少數統治服務,儒家思想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並未得到真正的尊崇。如他自蒙哥汗時期總管漢地起,直至即位、建立元朝,在對待衍聖公和孔氏子孫方面,儘管曾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為穩定江南局勢,召孔子第五十二世嫡孫、宋末衍聖公孔洙赴闕朝見,多有獎諭、授予官職 [52]  ,但始終沒有表現出額外的眷顧和優待。有學者認為,“(孔氏子孫)在世祖一朝的政治地位和特權待遇跌入了歷史最低谷”。 [126] 
  • 宗教寬容
忽必烈畫像
忽必烈畫像(2張)
忽必烈允許宗教自由。允許回回人組成實際上自治的社團以回回宗師作為領導,由哈的為他們解釋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區有他們自己的集市、醫院和清真寺,不禁止他們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也不禁止他們遵循伊斯蘭教意旨。事實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財政機構擔任重要職位並給予他們特權。他豁免他們常規的賦税,並且招募他們擔任漢人極少能夠擔任的達魯花赤 [124]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建立總制院,以管理吐蕃(烏斯藏)並監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關係,八思巴成為總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長官。在敵對的佛教派別必裏公派領導的反叛中,八思巴在吐蕃的權威受到挑戰,但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調兵幫助八思巴恢復了權力。忽必烈為道教馳名的法術所吸引,並承認他們對較低階層羣眾有吸引力。因此朝廷為建設道觀提供資金,並向他們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權。一些道教領袖意識到需要與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處,並且首先尋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 [124] 
忽必烈甚至還尋求獲得中國數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國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協助。他在宮廷裏任用聶思脱裏教教徒,不限制聶思脱裏教的習俗,還豁免教士的賦税和兵役。最後,他建立了崇福司,以監督元朝境內的聶思脱裏教牧師。 [124] 

孛兒只斤·忽必烈民族

忽必烈在位時期,被後世稱作“四等人制”的民族分化政策已經基本形成。一些研究者認為,蒙古統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的作法,分全國居民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這一政策構成了元朝統治秩序的重要特點。 [110] 

孛兒只斤·忽必烈外交

  • 高麗
主詞條:蒙麗戰爭
蒙麗戰爭形勢圖 蒙麗戰爭形勢圖
早在成吉思汗時,蒙古協助高麗平定轉進高麗的反蒙契丹遺民,並與高麗結成“兄弟之國”的關係。此後蒙古連年遣使向高麗索取歲貢,兩國關係中斷,並且展開了六次戰爭。元憲宗九年(1259年),高麗世子王倎(即後來的高麗元宗王禃)在汴梁等候北歸爭奪汗位的忽必烈,深為忽必烈所讚許。此時忽必烈採納了謀臣趙良弼廉希憲的意見,禮遇王倎,並將其遣回高麗繼承王位。他藉機改變了之前蒙古(元)對高麗的政策,在高麗同意“永為東藩”、履行國王親朝、子弟為人質等藩屬國“六事”的前提下采取懷柔政策。而王禃即位並接受國王封冊後,次年(1261年)即親身入朝,其後又兩次親朝,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位以君主身份朝覲外國的國王;其世子王諶(即後來的高麗忠烈王王昛)也多次入朝。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應高麗請婚,將自己的女兒忽都魯揭裏迷失下嫁給世子王諶,結成更密切的“甥舅之好”關係,實現了“元麗聯姻”。 [40] 
不過,忽必烈對高麗內政也時常進行干涉,督責其履行藩屬義務,向高麗派監督官,出現動亂或有離心跡象時甚至派軍隊入境處置。如林衍之亂時忽必烈便派兵準備彈壓;在結束蒙麗戰爭的同時還長時間佔領高麗的西北面與耽羅。不過,忽必烈對高麗政策的基本點還是通過懷柔安撫使其成為恭順藩屬,對高麗不能履行的置驛、籍户、出軍、輸糧等事雖然嚴詞督責,但能顧及實際困難,不予強迫。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特別是事關高麗內政的大事時,能採納高麗人意見和尊重高麗國王的自主權。忽必烈雖要求高麗聯絡日本,並配合元軍兩次攻日。但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設置徵東行省時,還是以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丞相,給予其充分的尊重。因而元人常稱忽必烈對高麗有“再造之恩”。 [40]  [32]  [53] 
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後,程朱理學傳入高麗。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高麗人安珦在大都獲得 《朱子全書》新版,回國後在太學講授“朱子學”。以後高麗人又刊行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理學在高麗得到廣泛傳播,並誕生了一些重要的理學學者。 [130] 
  • 日本
除高麗外,忽必烈還很重視與日本建立海上交通。他欲通過高麗與日本建立互通關係,多次派使臣詔諭日本。但由於日本鎌倉幕府拒絕與蒙元交往,使其計劃落空。元麗聯軍兩次出征日本,因各種因素而遭失敗。在尊崇佛教政策影響下,元朝與高麗、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忽必烈兩次徵日失敗後,派禪僧詔諭日本,但因遭遇颱風或使臣被殺導致忽必烈的文書未能送達日本,元日邦交中斷。忽必烈決定第三次徵日本,因其去世而中止。總之,忽必烈試圖以禪僧詔諭的方法雖遭遇失敗,但還是為中日之間的禪宗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41] 
  • 東南亞各國
忽必烈曾屢次出兵安南(交趾)、占城、緬甸等地,但彼此之間的居民與商販仍往來不斷。13世紀中葉,交趾出現了雕版印造的户口帖子,成為越南歷史上最早的印刷品。元滅南宋後,忽必烈曾派唆都等奉璽書十通,詔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位於今印度東海岸)等俱奉表入貢 。忽必烈重用南宋降臣蒲壽庚,利用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繫,招致諸蕃國,發展海外貿易。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派楊庭壁出使俱蘭(位於今印度西海岸)、南海十國,馬八兒、須門那等皆遣使入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忽必烈又派使臣前往錫蘭,求得佛牙兩枚,佛遺發與供食之缽等物。緬甸降附元朝後,“定官貢方物”。元朝時還有許多人僑居真臘(今柬埔寨),在當地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經過和平交往,中國的文化典籍、科學技術及許多經濟產品不斷傳入這些國家,這些國家的許多土特產品也不斷傳入中國。 [130] 
  • 西歐
忽必烈會見馬可·波羅
忽必烈會見馬可·波羅(2張)
忽必烈在位時,歐洲傳教士、商人大批東來,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據説他留居中國十七年,曾在元朝做官,遍遊中國各大城市,並在他的《東方見聞錄》(即《馬可波羅遊記》)中作了生動具體的描寫,激起了西歐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與追求,使元朝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出現新局面。 [49] 
當時,中國人也有到達歐洲的。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生長於大都的景教徒騷馬(一譯掃馬)前往耶路撒冷朝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受伊兒汗之命出使羅馬,船經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登陸。後又前往法國,受到國王腓力四世的接見,並參觀了巴黎大學;還會見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 [130] 

孛兒只斤·忽必烈歷史評價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代

郝經:“今主上應期開運,資賦英明,喜衣冠,崇禮樂,樂賢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為諸王推戴。稽諸氣數,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13] 《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90] 
王惲:“洪惟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謀果斷。爰從潛邸,有志斯民,植根幹而佐理皇綱,聘耆德而講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駕長江,過化存神,有征無戰。迨其龍飛灤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維新,擴同仁而一視。規模宏遠,朝野清明。內則肇建宗祧,創設台省,修舉政令,登崇俊良;外則整治師徒,申嚴邊將,布揚威德,柔服蠻荒。加以聖無不通,明靡不燭,守之以勤儉樸素,養之以慈惠雍和。收攬權綱,綜核名實,賞罰公而不濫,號令出以惟行。萬匯連茹,羣雄入彀,削平下土,統正中邦。慕義向風,聲教實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職貢無遐邇之殊。方且開學校而勸農桑,考制度而興禮樂。國號體乾坤之統,書畫煥奎壁之文。罄所有而酬戰功,不待計而救民乏。聽言擇善,明德緩刑。欽福錫民,遇災知懼。得《洪範》惟皇之理,過周宣修政之勤。以致時和歲豐,民安吏職。蓋帝德克周於廣運,故至公均被以無方。可謂文致太平,武定亂略,繼一祖四宗之志,兼三皇五帝之功。” [14] 《進呈世祖皇帝實錄表》
高麗人李齊賢:“世祖既一四海,登用儒雅,憲章文物,皆復中華之舊。” [138] 

孛兒只斤·忽必烈明代

宋濂主編):
  • 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25] 
  • 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於是頒《農桑輯要》之書於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見英識,與古先帝王無異,豈遼、金所能比哉? [129] 均引自《元史
朱元璋出於種種原因,對忽必烈多有誇讚:
  •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15] 明太祖寶訓》引
  • 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16]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引
  • 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1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引
  • 朕觀元世祖在位,躬行儉樸,遂成一統之業。 [13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引
朱棣:“元以胡人主中夏,世祖時戎部嚴整,甲兵強盛,天下寧謐。” [140]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引
朱瞻基:“世祖知人善任使,信任儒術,愛養民力,故能混一區宇,以成帝業。” [141]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引
孫承恩:“雄武以斷,聰明而仁。扶輿間氣,篤生此人。驅策賢豪,振揚武烈。繼統中華,式欽大業。” [43] 
姚淶:蒙韃繼興,有所謂元世祖者,虐浮於犬戎,狡深於劉(聰)、石(勒),貪劇於契丹,暴過於女直。乘宋之弱而吞噬之,斁我彝倫,變我禮樂,而萬古帝王之中國始盡胥而為夷矣。又其待幼主之母子,既歸款矣,而使為僧尼於吐蕃;諸帝后之陵寢既丘墟矣,而發其遺骸以雜諸牛馬之骨。夷德之無禮,一至於此。其為中國之大仇恥,豈直如前代而已乎?……彼元世祖者,於夷狄信有功德矣,中國何賴焉?而顧躋之帝王之列乎? [142] 禮部對此的意見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其一代之治有足稱者,所謂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亦《春秋》與善之法。且自古帝王常優崇勝國,以昭忠厚,太祖神謀睿斷,必有見於此,故載在祀典,百餘年於茲矣。宜遵舊制,廟祀如故”,明世宗聽從禮部意見 [143]  ,但十四年後將忽必烈從歷代帝王廟黜祀。參見“後世紀念-祠廟”
  • 天道惡盈,國君戒戰。楊廣、忽必烈處勢之極,忘兵之兇,知勝而不知敗,能進而不能退,志窮欲滿,鬼神來瞷。建號夷夏,而取侮一隅;威行天壤,而毒生蠭蠆。堯戒蹪蛭,蓋謂此耳。然楊廣不悟平壤,再釁雁門,東都縱淫,頭頸不保。元世祖出師屢北,惕於劉宣之言,即下詔罷徵,國以永寧。治亂翻覆,惟辨君心。不遠之復,烏容忽也! [148] 
  • 世祖至元十七年混一天下,十九年而戮阿合馬屍,二十二年而誅盧世榮,二十八年而誅桑哥,三兇速殄,中外鼓舞,朝廷神武,赫焉可觀。然究其始用,莫非以利動也……以創業之君,經營夷夏,有賊在側,久而不察,彼日而微,何汶汶也!……簡核繁苦,不顧淫刑,世祖於利直性好之,非以國勢為緩急也……凡至元一統之年,皆小人聚斂之日,古來人君好利,未有過於元世祖者也。 [148] 

孛兒只斤·忽必烈清代

愛新覺羅·弘曆:“夫漢、唐以來,古稀天子才得六,六之中,至八旬者才得三(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而三帝之中,惟元世祖可稱賢,其二則予所鄙也,即元世祖亦未如予之五代同堂。” [147]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引
薩岡徹辰:(忽必烈)施行十善法政,平定天下,為廣袤世界帶來了和平幸福。因此,“轉千金輪斫迦羅伐刺底·薛禪皇帝”之名遠揚四方(“斫迦羅伐刺底”或含“世界共主”之義;“薛禪”義為賢明;“轉千金法輪”即佛教教義中所説的最有勢力的帝王在世時便有瑞輪出現,憑藉瑞輪的旋轉威服一切,故稱“轉輪王”)。 [93] 蒙古源流
邵遠平:“遂闢雄圖,混一中外;德威所指,無遠弗屆;建號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敗;英明克斷,用無祗悔。” [18] 元史類編
畢沅:“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區宇,擴前古所未有。惟以亟於財用,中間為阿哈瑪特、盧世榮、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綱陳紀,殷然欲被以文德,規模亦已弘遠矣。” [19] 續資治通鑑
據説為劉貫道所繪的《元世祖馭馬圖》 據説為劉貫道所繪的《元世祖馭馬圖》 [72]
魏源:“元之初入中國,震盪飄突,惟以殺伐攻虜為事,不知法度紀綱為何物,其去突厥、回紇者無幾。及世祖興,始延攬姚樞竇默劉秉忠許衡之徒,以漢法治中夏,變夷為華,立綱陳紀,遂乃併吞東南,中外一統。加以享國長久,垂統創業,軼遼、金而媲漢、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寬宏,包帡無外。阿里不哥及海都、篤哇諸王,皆親犯乘輿。對壘血戰,力屈勢窮,一朝歸命,則皆以太祖子孫,大朝會於上都,恩禮宴賚如初。當南北鋒焰血戰之餘,或離間以侍郎張天悦通宋而不信。敕南儒被掠賣為奴者,官贖為民。所獲宋商、宋諜私入境者,皆縱遣之而不誅。置榷場於樊城,通宋互市,弛沿邊軍器之禁。其長駕遠馭如是。宋幼主母子至通州,命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後赴上都。除弘吉剌皇后厚待之事別詳《皇后傳》外,其母子在江南莊田,聽為世業。其後文宗時市故全太后田為大承天寺永業,市故瀛國公田為大翔龍寺永業,直至順帝末,始奪和尚趙完普之田歸官,直與元相終始。宋之宗室如福王與芮等,隨宋主來歸,授平原郡公,其家貲在江南者,取至京賜之。此外宗室多類此。即奸民冒稱趙氏作亂者,從不以累及宋後,其優禮亡國也如是。思創業艱難,移漠北和林青草叢植殿隅,俾後世無忘草地。又留所御裘帶於大安閣以示子孫。武宗至大中嘗詣閣中發故篋閲之,則皆大練之服。西域賈胡屢獻牙忽大珠,價值數萬而不受。宮闈肅穆,無豔寵奇聞。至元八年,平灤路昌黎縣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請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命有司加恩養。伯顏伐宋,諄諄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為法。其儉慈也又如是,非命世天縱而何?惟功利之習不能自勝於中,故日本、爪哇之師遠覆於海島,王、阿、桑、盧掊克之臣相仍於覆轍,蓋質有餘而學不足歟。” [20] 元史新編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21] 國朝先正事略·序》
曾廉:“世祖崇儒重道,而特進言利之臣,三進三亂而訖不悟,豈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剝民亦審矣。殆以為自我作則,將上下均足,堪為後世經制也。嗚呼!以世祖之仁,乘開國之運,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則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書樞密而重台綱,法紀立矣。國治民安是在知人哉。” [123] 《元書》

孛兒只斤·忽必烈民國

屠寄:“汗目有威稜,而度量弘廣,知人善任,羣下畏而懷之,雖生長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漢地,知非漢法不足治漢民。故即位後,引用儒臣,參決大政,諸所設施,一變祖父諸兄武斷之風,漸開文明之治。惟志勤遠略,平宋之後,不知息民,東興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緬甸、爪哇之師,北御海都、昔裏吉、乃顏之亂。而又盛作宮室,造寺觀,干戈土木,歲月不休。國用既匱,乃亟於理財,中間頗為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之徒所蔽,雖知其罪而正之,閭閻受患已深矣。” [23] 蒙兀兒史記
孫中山:“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 [22] 《與劉成禺的談話》
  • 蒙古之興,無異於匈奴、突厥。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道德之説,豈非所謂書生之虛論者哉?然踐阼之後,混壹南北,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致治之隆,庶幾貞觀。由此言之,時兒今古,治無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長民者也。至於日本之役,棄師十萬猶圖再舉;阿合馬已敗,複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於改過。如此,不能不為之嘆息焉。 [24] 
  • 世祖一見伯顏,擢為宰相。知人之哲,近世未嘗有也。 [68] 
  • 有發蹤指示者,而後見獵犬之能,有世祖之知人善任,而後見(李)庭與(劉)國傑之智勇。功名之立,豈偶然哉! [94] 以上均引自《新元史
  • 忽必烈開府漠南,用姚樞、許衡、廉希憲諸賢,似屬究心治道;而信任釋教,挈釋子拔思巴北歸,後且尊為帝師,釀成末世演揲之禍,貽謀不臧,卒致荒亡。 [66] 
  • 忽必烈班師稱汗,改元立號,雖隱啓紛爭之禍,而化野為文,入長中原,實於此基之。迭錄原教,未始非保存國粹之意。主非漢人,而文則從漢,故宋亡而文不亡,用夏變夷,此之謂歟? [67] 
  • 元世祖即位以後,統一中原,宜乘此休養士民,修文偃武,古人放牛歸馬之風,何不可遵而行之?……既已統一海內,更宜止殺行仁,乃復窮兵東伐,黷武南征,天道惡盈,寧肯令其常勝耶? [69] 
  • 世祖名為重儒,實是好武,因用兵而斂財,因斂財而任佞,阿合馬、盧世榮後,復有桑哥,三奸肆惡,元氣斲喪,雖先後伏誅,而民已不勝困敝矣。 [70] 以上均引自《元史演義

孛兒只斤·忽必烈當代

黃仁宇:“只是如果他們(蒙古人)真能以‘無本身利害’及‘不無端干預’的立場,掃除遼金南宋以來的積弊與苛政,卻也不失為在中國歷史上的一種貢獻。我們仔細讀忽必烈的傳記。無法斷言他沒有這樣的心腸。……(忽必烈的諸多措施)都具有改革者的作風。” [48]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蕭啓慶:“他(忽必烈)把蒙古遊牧帝國改建成一個以中原農業地區為主幹的中國式的王朝。這一轉變在中國歷史上是極重要的一頁。” [71]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
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 [12] 
任崇嶽:“元朝是短命王朝,享國不足百年,政治腐敗是主要原因。但在忽必烈當政時期,政治是清明的,原因應在於他大力整頓吏治,清除貪腐,是元朝最有作為的天子。” [118] 

孛兒只斤·忽必烈軼事典故

孛兒只斤·忽必烈名字由來

白嘎力繪《忽必烈狩獵圖》 白嘎力繪《忽必烈狩獵圖》 [95]
忽必烈,在拉丁化蒙古文中為Oubilai。在蒙古語中,qubi意為“份子”,qubila為動詞“分配”。蒙古習俗,常以新生兒所遇重要的人、物、事件取名,而忽必烈出生時(元太祖十年,1215年),正逢成吉思汗攻取金中都之際。成吉思汗命汪古兒等盡取金都府庫財物,“每留一份為成吉思皇帝獻,餘則敷俵有差”。此次收穫,自成吉思汗建國以來是最豐盛的一次,其“俵分”自是一大盛事,忽必烈適生其時,故而由此取名。 [54] 

孛兒只斤·忽必烈會晤八思巴

《八思巴謁見忽必烈》複製品(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八思巴謁見忽必烈》複製品(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元憲宗三年(1253年)四月到八月之間,忽必烈在南征途中到達六盤山一帶,邀請八思巴前來會面。 [125]  忽必烈先是詢問了藏族歷史和薩迦班智達的情況,隨後話鋒一轉,表示要派人去吐蕃攤派兵差、收取珍寶。八思巴聽後連忙説:“吐蕃不過是邊遠小地方,地狹民困,請不要攤派兵差。”他再三陳請,忽必烈充耳不聞,八思巴説:“如此,吐蕃的僧人實無必要來此住坐,請放我們回家吧。”正當兩人僵持不下時,忽必烈的正妻察必對忽必烈説,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識功德方面強許多倍,應該將他留下。於是,忽必烈與八思巴再次會談,問他:“你的祖先有何功業?”八思巴説:“我的先輩曾被漢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為上師,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瞭解吐蕃的歷史,就問:“吐蕃何時有王?這與佛書所説不合,必是虛妄之言。”八思巴就將吐蕃之王曾與漢地交戰,吐蕃獲勝,後又與漢地聯姻,迎來公主與本尊神像的經過敍述一番(即唐蕃交戰及文成公主入藏事),説佛書雖然不載,但有文書記載,查閲便知。忽必烈翻看漢地史籍,發現這些在《唐書》裏都有記載。此後八思巴又説了些典故,經驗證都是真的,於是忽必烈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願。”忽必烈難以接受,這時察必又出來圓場:“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汗王坐上座。”就這樣,忽必烈以八思巴為上師,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面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 [131]  二人的關係自此愈發緊密。

孛兒只斤·忽必烈世祖定刑

據説,忽必烈制定刑律時,有笞、杖、徒、流、絞五個等級。笞、杖罪定下來後,忽必烈解釋説:“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應笞一百下的,他也只打九十七;杖刑也一樣。有人評價説:“此雖仁心,亦近於戲。” [73] 

孛兒只斤·忽必烈喜愛大象

《元末明初象輿人物圖罐》(局部) 《元末明初象輿人物圖罐》(局部)
忽必烈在征伐大理時逐漸熟悉了大象的生活習性,並將其帶回宮廷。他對於大象的喜愛遠超過以往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其時不僅有“貢象”制度,甚至出現御用“象輿”這樣獨特的宮廷景觀。元人黃文仲《大都賦》稱:“惟我聖皇,五輅不乘,八鸞不駕,雨則獨乘象輿,霽則獨御龍馬,何其然也。” [122]  馬可·波羅曾見忽必烈出宮時坐在用四頭大象揹負的木樓上,左右隨從上萬,馬可·波羅因而稱忽必烈出獵,其“娛樂之甚”世所罕有。 [132] 
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平乃顏之亂遼河會戰中,忽必烈一度乘象輿臨陣,企圖威懾叛軍,但反而使自己成為了叛軍集中攻擊的對象,被迫下輿乘馬 [103]  。後賴漢軍李庭等作戰用力,才將叛軍擊退 [110]  。忽必烈將“象輿”作為皇帝專用的交通工具,建立了完整的 “象輿”制度,使之成為元朝皇帝巡幸兩都的車輿形式,還影響了明清的“鹵簿”制度 [121] 

孛兒只斤·忽必烈人際關係

孛兒只斤·忽必烈父母

關係
姓名
介紹
父親
(1193-1232),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幼子,尊號“也可那顏”(大官人)。累諡“仁聖景襄皇帝”,廟號睿宗
母親
(1192-1252),拖雷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生母。大蒙古國(蒙古帝國)皇太后。累諡“顯懿莊聖皇后”
乳母
撒魯黑
拖雷次妻,出身乃蠻部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28]  [56]  [77] 

孛兒只斤·忽必烈兄弟姊妹

參見“孛兒只斤·拖雷”與“克烈·唆魯禾帖尼”詞條

孛兒只斤·忽必烈后妃

所屬斡魯朵
姓名
所出部族
生平
第一斡魯朵
忽魯黑臣
蔑兒乞部主脱脱別乞弟忽都之女。後被廢黜。
帖古倫(?-1260)
弘吉剌·按陳之孫脱憐之女。繼忽魯黑臣守第一斡魯朵。
第二斡魯朵
察必(?-1281)
弘吉剌·按陳之女。中統三年(1262年)被納為皇后。至元九年(1273年)行冊禮。是忽必烈的左右助手。後追諡“昭睿順聖皇后”。
南必(?-1294)
弘吉剌·納陳之孫仙童之女。至元二十年(1283年)納為皇后,繼察必守第二斡魯朵。在忽必烈晚年時常干預朝政。
第三斡魯朵
塔剌海
——
皇后。
奴罕
——
皇后。
第四斡魯朵
烏式真
許兀慎·博爾忽之女。皇后。
闊闊倫
——
皇后。
其餘斡魯朵(或歸屬不詳者)
速哥答思
——
皇后。泰定三年(1326年)奉詔“守世祖斡兒朵”。
朵兒別真
皇后。
巴牙兀真
皇后。孛剌黑臣之女。
八八罕
——
妃子。
撒不忽
——
妃子。
阿速真
——
可能是阿速特人。忽都魯堅迷失的生母。 [58]  [59]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54]  [55-57]  [149] 

孛兒只斤·忽必烈子女

  • 兒子
《新元史》載,忽必烈有子十一人。 [60] 史集·忽必烈合罕紀》則另載有一子。 [54] 
據《新元史》《史集》整理的忽必烈諸子次序
姓名
生卒年
生母
封號
——
察必
-
1243-1286
察必
元裕宗
?-1280
察必
安西王
?-1292
察必
北安昭定王
?-1271
朵兒別真
雲南王
?-1287
烏式真
-
——
朵兒別真
西平王
?-1313
烏式真
寧王
?-1301
巴牙兀真
鎮南王
——
——
——
孛兒只斤·鐵蔑赤
——
南必
——
孛兒只斤·忽裏帶
——
忽魯黑臣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57]  [149] 
  • 女兒
姓名
生母
封號/諡號
駙馬
孛兒只斤·月烈
——
趙國大長公主
趙武襄王愛不花
孛兒只斤·完澤
——
——
斡羅真
孛兒只斤·囊家真
——
魯國大長公主
斡羅真(繼室)→帖木兒→蠻子台
孛兒只斤·吾魯真
——
昌國公主
孛花
阿速真 [58]  [59] 
齊國大長公主(高麗諡莊穆王后)
高麗忠烈王王昛
孛兒只斤·茶倫
——
昌國大長公主
帖監幹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57] 

孛兒只斤·忽必烈後世紀念

孛兒只斤·忽必烈祠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在各地分祀歷代帝王三十五人,不久後又增祀忽必烈於順天府。洪武六年(1373年),明廷興建歷代帝王廟於“欽天山之陽”,在正殿五室中各祀歷代帝王十七人,其中忽必烈與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一同被供奉於西一室。至嘉靖二十四年(1541年),因蒙古入侵、邊患日深 [127] 明世宗採納禮官陳棐建議,罷祀忽必烈。 [45]  清朝建立後,恢復歷代帝王廟中對忽必烈的祀典。 [46] 
1986年,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濛濛古族鄉白閣村村民修復關聖宮,將其改為三聖宮,供奉成吉思汗、蒙哥與忽必烈。 [61] 
2015年9月23日,位於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鎮的元世祖祭祀宮正式開館。 [134] 

孛兒只斤·忽必烈廣場

2004年,為表對忽必烈的紀念,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開建“忽必烈廣場”。2007年竣工。 [50] 

孛兒只斤·忽必烈紀念幣、郵票

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紀念幣(第六組)”,其中一枚銀幣即是紀念忽必烈的。 [44] 
蒙古國曾多次發行以忽必烈為主題的紀念郵票
蒙古國發行的忽必烈紀念郵票 蒙古國發行的忽必烈紀念郵票

孛兒只斤·忽必烈塑像

中國的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及內蒙古正藍旗等處等均有忽必烈塑像。 [134]  [144]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蘇赫巴託廣場上也有忽必烈的塑像。
忽必烈各類雕像

孛兒只斤·忽必烈獎章

蒙古國科學院授予具有突出貢獻的各國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最高獎項被命名為“忽必烈汗”金質獎章。 [145] 

孛兒只斤·忽必烈紀念活動

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鎮有元世祖祭祀宮。2015年9月,該地曾舉辦“元世祖忽必烈汗誕辰800週年暨帝師八思巴780週年誕辰”紀念活動。 [134] 
2015年9月15日,“忽必烈可汗誕生800週年”儀式按蒙古國傳統風俗午時在烏蘭巴托市成吉思汗廣場舉行。 [146] 

孛兒只斤·忽必烈藝術形象

孛兒只斤·忽必烈畫像

名稱
作者
館藏地點
《元代帝像冊·元世祖像
劉貫道(存疑)
劉貫道
台北故宮博物院 [62]  [63] 
《元世祖馭馬圖》
劉貫道 [72] 
——
《元世祖忽必烈像》
明代人
此外,後世還有多幅元世祖忽必烈的畫像流傳,其作者均不詳 [31] 

孛兒只斤·忽必烈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95年
1998年
吳開深 [38] 
2000年
2001年
巴森 [37] 
2002年
2003年
2006年
袁苑 [36] 
2012年
2013年
蘇嘉航(少年)、胡軍(成年) [27] 
2013年
胡軍 [158] 
2014年
2014年
影視中的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史料索引

元史》卷4 [28]  ~卷17 [25] 
元史紀事本末》卷1~卷3 [34] 
《元書》卷5
元史新編》卷5~6
蒙兀兒史記》卷8《忽必烈汗本紀下》
新元史》卷7 [29]  至卷12 [24]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4《世祖紀一》: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
  • 2.    《元史》卷17《世祖紀十四》:癸酉,帝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
  • 3.    《元史》卷4《世祖紀一》: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諱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母莊聖太后,怯烈氏。以乙亥歲八月乙卯生。
  • 4.    汪永基、孔祥民主編.《天下第一家》:新華出版社,1995年:第196頁
  • 5.    《新元史》卷7《世祖紀一》:太祖十九年春,自西域班師,至乃蠻境阿拉馬克委之地,帝與皇弟旭烈兀來迎,帝射一兔,旭烈兀射一山羊。國俗:童子初獵禽獸,以血染長者拇指。旭烈兀持太祖手,用力重。太祖曰:“爾用力如此,吾為爾恥之。”帝則捧太祖之手,輕拭之。太祖甚悦。
  • 6.    《新元史》卷7《世祖本紀》:及長,仁明英睿,事莊聖皇后以孝聞。
  • 7.    《元史》卷4《世祖紀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瓜忽都之地。
  • 8.    《元史》卷4《世祖紀一》:歲壬子,……宋遣兵攻虢之盧氏、河南之永寧、衞之八柳渡,帝言之憲宗,立經略司於汴,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俾屯田唐、鄧等州,授之兵、牛,敵至則御,敵去則耕,仍置屯田萬户於鄧,完城以備之。夏六月,入覲憲宗於曲先惱兒之地,奉命帥師徵雲南。秋七月丙午,禡牙西行。
  • 9.    《元史》卷4《世祖紀一》:歲癸丑,受京兆分地。諸將皆築第京兆,豪侈相尚,帝即分遣,使戍興元諸州。又奏割河東解州鹽池以供軍食,立從宜府於京兆,屯田鳳翔,募民受鹽入粟,轉漕嘉陵。夏,遣王府尚書姚樞立京兆宣撫司,以孛蘭及楊惟中為使,關隴大治。又立交鈔提舉司,印鈔以佐經用。秋八月,師次臨洮。遣玉律術、王君候、王鑑諭大理,不果行。九月壬寅,師次忒剌,分三道以進。大將兀良合帶率西道兵,由晏當路;諸王抄合、也只烈帥東道兵,由白蠻;帝由中道。乙巳,至滿陀城,留輜重。冬十月丙午,過大渡河,又經行山谷二千餘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摩娑蠻主迎降,其地在大理北四百餘里。十一月辛卯,復遣玉律術等使大理。丁酉,師至白蠻打郭寨,其主將出降,其侄堅壁拒守,攻拔殺之,不及其民。庚子,次三甸。辛丑,白蠻送款。十二月丙辰,軍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氏微弱,國事皆決於高祥、高和兄弟,是夜,祥率眾遁去,命大將也古及拔突兒追之。帝既入大理,曰:“城破而我使不出,計必死矣。”己未,西道兵亦至,命姚樞等搜訪圖籍,乃得三使屍。既瘞,命樞為文祭之。辛酉,南出龍首城,次趙瞼。癸亥,獲高祥,斬於姚州。留大將兀良合帶戍守,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與段氏同安輯大理,遂班師。
  • 10.    《元史》卷4《世祖紀一》:歲己未,春二月,會諸王於邢州。夏五月,駐小濮州。徵東平宋子貞、李昶,訪問得失。秋七月甲寅,次汝南,命大將拔都兒等前行,備糧漢上,戒諸將毋妄殺。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必闍赤孫貞督軍須蔡州。有軍士犯法者,貞縛致有司,白於帝,命戮以徇,諸軍凜然,無敢犯令者。八月丙戌,渡淮。辛卯,入大勝關,宋戍兵皆遁。壬辰,次黃陂。
  • 11.    《元史》卷4《世祖紀一》:中統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車駕至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帝三讓,諸王大臣固請。辛卯,帝即皇帝位,以禡禡、趙璧、董文炳為燕京路宣慰使。陝西宣撫使廉希憲言:“高麗國王嘗遣其世子倎入覲,會憲宗將兵攻宋,倎留三年不遣。今聞其父已死,若立倎,遣歸國,彼必懷德於我,是不煩兵而得一國也。”帝是其言,改館倎,以兵衞送之,仍赦其境內。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以八春、廉希憲、商挺為陝西四川等路宣撫使,趙良弼參議司事,粘合南合、張啓元為西京等處宣撫使。己亥,詔諭高麗國王王倎,仍歸所俘民及其逃户,禁邊將勿擅掠。辛丑,以即位詔天下。詔曰: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蓋時有先後,事有緩急,天下大業,非一聖一朝所能兼備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為。憂國愛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門之師,遽遺鼎湖之泣。豈期遺恨,竟勿克終。古 毆肆予沖人,渡江之後,蓋將深入焉,乃聞國中重以僉軍之擾,黎民驚駭,若不能一朝居者。予為此懼,驛騎馳歸。目前之急雖紓,境外之兵未戢。乃會羣議,以集良規。不意宗盟,輒先推戴。左右萬里,名王巨臣,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鹹謂國家之大統不可久曠,神人之重寄不可暫虛。求之今日,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雖在征伐之間,每存仁愛之念,博施濟眾,實可為天下主。天驏道助順,人謨與能。祖訓傳國大典,於是乎在,孰敢不從。朕峻辭固讓,至於再三,祈懇益堅,誓以死請。於是俯徇輿情,勉登大寶。自惟寡昧,屬時多艱,若涉淵冰,罔知攸濟。爰當臨御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日。務施實德,不尚虛文。雖承平未易遽臻,而飢渴所當先務。嗚呼!歷數攸歸,欽應上天之命;勳親斯托,敢忘烈祖之規?建極體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
  • 12.    元世祖忽必烈“回”草原 接受中外專家“點評”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4-04-07]
  • 13.    《陵川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26]
  • 14.    秋礀先生大全集 67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8]
  • 15.    《明太祖寶訓·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8]
  • 16.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98: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上以故元兀納失裏大王居和林之西,因命來降。太子八郎、鎮撫渾都帖木兒往招諭之曰:“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自脱歡帖木兒皇帝即位,政出權臣,法度廢弛,是以上天降亂,民墜塗炭,草野間豪傑因而並起。朕時在淮甸,見生民靡寧,乃與鄉黨、豪傑紏合士馬,不四五年,羣雄悉定,故元番將降附者接踵而至,凡兩遣兵,直抵漠北,時稱帝者脱古思帖木兒奔往也速迭兒之地,遂遇害,其餘士馬為知院捏怯來、國公老撒、丞相失烈門三人所有,今已悉來降附,朕處於美水草蕃,畜牧之所,俾樂生安業。朕今主宰天下,遣使告諭爾兀納失裏大王知之,如有所言,使還,其具以聞,朕有以處之。”
  • 17.    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92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罈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説、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罈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赤老温。”
  • 18.    邵遠平.元史類編 2:掃葉山房藏板,不詳:153
  • 19.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元紀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20]
  • 20.    魏源.魏源全集 第8冊 元史新編 卷1-卷27 本紀 列傳:嶽麓書社,2004-12:142
  • 21.    曾國藩 撰.湖湘文庫 曾國藩全集 14:嶽麓書社,2011-12:215
  • 22.    陳旭麓,郝盛潮 主編;王耿雄等 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07:134
  • 23.    [意]馬可波羅 著;馮承鈞 譯.馬可波羅行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08:182
  • 24.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20]
  • 25.    《元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18]
  • 26.    馬可波羅 (2014)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30]
  • 27.    資料:電視劇《建元風雲》主創人員  .新浪娛樂.2011-12-30[引用日期2022-05-06]
  • 28.    《元史·卷四·本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17]
  • 29.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6]
  • 30.    《元史》卷17《世祖本紀第十四》: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賀。癸亥,知樞密院事伯顏至自軍中。庚午,帝大漸。癸酉,帝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親王、諸大臣發使告哀於皇孫。乙亥,靈駕發引,葬起輦谷,從諸帝陵。……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 31.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5-06]
  • 32.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元干涉期》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5-06]
  • 33.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245
  • 34.    《元史紀事本末》陳邦瞻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30]
  • 35.    神鵰俠侶 第33集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05-30]
  • 36.    神鵰俠侶黃曉明版第1集(演員表“忽必烈”出現於44:43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5-30]
  • 37.    “成吉思汗”巴森闊別22年回家鄉暢談人生(圖)  .新浪網.2004-11-23[引用日期2022-05-30]
  • 38.    神鵰俠侶 (1998)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30]
  • 39.    馬可波羅 (198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30]
  • 40.    陳得芝.忽必烈的高麗政策與元麗關係的轉折點[C].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4輯),2012:72-80
  • 41.    烏雲高娃.忽必烈的東亞海外政策及禪宗影響[J].海交史研究,2015(2):33-49.
  • 42.    泰亦赤兀惕·滿昌 主編.蒙古族通史 2: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12:564-567
  • 43.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6-26]
  • 44.    王宗舜 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31
  • 45.    《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6-26]
  • 46.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6-26]
  • 47.    何曉明 著.中華文化事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0:780-782
  • 48.    [美]黃仁宇著.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九州出版社,2020-04:269
  • 49.    柯繼銘 編著.中國名人全傳 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9:106-108
  • 50.    郭海鵬 著.上都時光: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5:162
  • 51.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274
  • 52.    張岱年 主編.孔子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8:546-547
  • 53.    吳志堅.忽必烈的“世界主義”眼光與高麗國的命運[C].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1輯),2009:41-45.
  • 54.    洪學東,陳得芝.《元史》卷四《世祖本紀》會注考證(部分)[C].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9輯),2015:1-21.
  • 55.    《元史·卷一百六·表第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03]
  • 56.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7-03]
  • 57.    《新元史·卷一百四·列傳第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03]
  • 58.    蕭啓慶.內北國而外中國 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776
  • 59.    《高麗史·卷八十九·列傳第二》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03]
  • 60.    《新元史》卷113《世祖諸子傳上》:世祖十一子:長朵兒只,早卒;次真金,次忙哥剌,次那木罕,皆察必皇后所出;次忽哥赤,次愛牙赤,次奧魯赤,次闊闊出,次脱歡,次忽都魯帖木兒,均不詳其母名氏;次鐵蔑赤,南必皇后所出。
  • 61.    揣振宇 主編.中原文化與漢民族研究(本詞條所引內容摘自王世麗,王世偉《漢化與多元文化——蒙古族與雲南多元民族文化的繁榮》):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07:154-155
  • 62.    齊木德道爾吉 主編.中華民族文化大系 第1輯 天之驕子 蒙古族 上: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08:180
  • 63.    鄭春興 主編.中國名畫品鑑: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11
  • 64.    《元朝名臣事略》卷12《內翰王文康公》:上之在潛邸也,好訪問前代帝王事蹟,聞唐文皇為秦王時,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喜而慕焉。
  • 65.    吳綠星,盧延光.中國一百帝王: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1:167
  • 66.    元史演義:第十九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3]
  • 67.    元史演義:第二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3]
  • 68.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03]
  • 69.    元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3]
  • 70.    元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03]
  • 71.    蕭啓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114
  • 72.    劉新崗 主編.衡水學院書畫藝術博物館館藏精品集 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8:97
  • 73.    馮夢龍 纂輯;白嶺,箏鳴 校譯.墨憨齋三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722
  • 7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0:1457-1459
  • 75.    《元史》卷119《乃燕傳》:乃燕敷陳大義,又明習典故。世祖謂左右曰:“乃燕後必可大用。”因號之曰薛禪,猶華言大賢也。
  • 76.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294-297
  • 77.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1-2
  • 78.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31-36
  • 79.    《國朝文類》卷58《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世祖皇帝始居潛邸招集天下英俊訪問治道一時賢士大夫雲合輻輳爭進所聞迨中統至元之間佈列台閣分任嶽牧蔚為一代名臣者不可勝紀。
  • 80.    《元文類》卷41《禮典·進講》:世祖之在潛藩也,盡收亡金諸儒學士,及一時豪傑知經術者,而顧問焉。論定大業,厥有成憲。
  • 81.    《元史》卷158《姚樞傳》:世祖在潛邸,遣趙璧召樞至,大喜,待以客禮。詢及治道,乃為書數千言,首陳二帝三王之道,以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匯為八目,……世祖奇其才,動必召問,且使授世子經。
  • 82.    《元史》卷158《竇默傳》:世祖在潛邸,遣召之,默變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見,而微服踵其後,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問以治道,默首以三綱五常為對。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於此。失此,則無以立於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於正。”一日凡三召與語,奏對皆稱旨,自是敬待加禮,不令暫去左右。世祖問今之明治道者,默薦姚樞,即召用之。
  • 83.    《元史》卷159《趙璧傳》: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賜三僮,給薪水,命後親製衣賜之,視其試服不稱,輒為損益,寵遇無與為比。命馳驛四方,聘名士王鶚等。又令蒙古生十人從璧受儒書。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説,辭旨明貫,世祖嘉之。
  • 84.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其博學多材藝,邀與俱行。既入見,應對稱旨,屢承顧問。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之,海雲南還,秉忠遂留藩邸。
  • 85.    《元史》卷163《張德輝傳》:歲丁未,世祖在潛邸,召見,問曰:“孔子歿已久,今其性安在?”對曰:“聖人與天地終始,無往不在。殿下能行聖人之道,性即在是矣。”又問:“或雲,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有諸?”對曰:“遼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親睹。宰執中雖用一二儒臣,餘皆武弁世爵,及論軍國大事,又不使預聞,大抵以儒進者三十之一,國之存亡,自有任其責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因問德輝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盡設施者甚多,將如之何?”德輝指銀盤,喻曰:“創業之主,如制此器,精選白金良匠,規而成之,畀付後人,傳之無窮。當求謹厚者司掌,乃永為寶用。否則不惟缺壞,亦恐有竊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訪中國人材,德輝舉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餘人。又問:“農家作勞,何衣食之不贍?”德輝對曰:“農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從出者也。男耕女織,終歲勤苦,擇其精者輸之官,餘粗惡者將以仰事俯育。而親民之吏復橫斂以盡之,則民鮮有不凍餒者矣。”歲戊申春,釋奠,致胙於世祖,世祖曰:“孔子廟食之禮何如?”對曰:“孔子為萬代王者師,有國者尊之,則嚴其廟貌,修其時祀,其崇與否,於聖人無所損益,但以此見時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後,此禮勿廢。”世祖又問:“典兵與宰民者,為害孰甚?”對曰:“軍無紀律,縱使殘暴,害固非輕;若宰民者,頭會箕斂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為害尤甚。”世祖默然,曰:“然則奈何?”對曰:“莫若更遣族人之賢如口温不花者,使掌兵權,勳舊則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若此,則天下均受賜矣。”是年夏,德輝得告,將還,更薦白文舉、鄭顯之、趙元德、李進之、高鳴、李盤、李濤數人。
  • 86.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36-46
  • 87.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47-52
  • 88.    《元史》卷4《世祖本紀一》:歲壬子,帝駐桓、撫間。憲宗令斷事官牙魯瓦赤與不只兒等總天下財賦於燕,視事一日,殺二十八人。其一人盜馬者,杖而釋之矣,偶有獻環刀者,遂追還所杖者,手試刀斬之。帝責之曰:“凡死罪,必詳讞而後行刑,今一日殺二十八人,必多非辜。既杖復斬,此何刑也?”不只兒錯愕不能對。
  • 89.    《元史》卷158《姚樞傳》:憲宗即位,詔凡軍民在赤老温山南者,聽世祖總之。世祖既奉詔,宴羣下,罷酒將出,遣人止樞,問曰:“頃者諸臣皆賀,汝獨默然,何耶?”對曰:“今天下土地之廣,人民之殷,財賦之阜,有加漢地者乎?軍民吾盡有之,天子何為?異時廷臣間之,必悔而見奪,不若惟持兵權,供億之需取之有司,則勢順理安。”世祖曰:“慮所不及者。”乃以聞,憲宗從之。樞又請置屯田經略司於汴以圖宋;置都運司於衞,轉粟於河。
  • 90.    劉迎勝 主編.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高榮盛《關於蒙古征服動因及其“天下觀”的思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7
  • 91.    白壽彝 總主編;陳得芝 主編.中國通史 14 第8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244-1248
  • 92.    著名語言學家楊耐思逝世 他曾説八思巴字是史上首個漢語拼音方案  .封面新聞.2019-03-06[引用日期2022-09-09]
  • 93.    薩岡徹辰 著.蒙古源流: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4-02:149
  • 94.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09]
  • 95.    孛兒只斤·蘇和,孛兒只斤·蘇日娜,包·巴雅爾,牧人.蒙古歷史一百名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1:163-167
  • 96.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53-61
  • 97.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62-64
  • 98.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68
  • 99.    《元高麗紀事·世祖皇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10-29]
  • 100.    王曉衞 著.兵家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01:137-140
  • 101.    《元史》卷1173《崔彧傳》:又言:“江南盜賊,相挻而起,凡二百餘所,皆由拘刷水手與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變。日本之役,宜姑止之。又江西四省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所無。凡給物價與民者,必以實,召募水手,當從其所欲,伺民氣稍蘇,我力粗備,三二年後,東征未晚也。”世祖以為不切,曰:“爾之所言如射然,挽弓雖可觀,發矢則非是矣。”
  • 102.    《元史》卷15《世祖本紀十二》:玉呂魯奏,江南盜賊凡四百餘處,宜選將討之。
  • 103.    《僑吳集》卷12《嶽鉉行狀》:廿四年,納延反北方,勢張甚。上親征,命公從軍。凡屯行日時,營壘止作,乘機邀利,皆命稟於公。先是,上無意於必殺,故親御象,與以督戰,意其望見車駕,必就降。鋒既交,兩陣矢激射,幾蔽天,乃顏悉力攻象輿,時公已勸上下輿御馬矣。
  • 104.    《元史》卷127《伯顏傳》:秋七月,陛辭,世祖諭之曰:“昔曹彬以不嗜殺平江南,汝其體朕心,為吾曹彬可也。”
  • 105.    羅賢佑.許衡、阿合馬與元初漢法、回回法之爭[J].民族研究,2005(05):78.
  • 106.    瞿大風 著.元朝時期的山西地區 政治·軍事·經濟篇: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12:63
  • 107.    屯戍以息兵,務農以足食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10-30]
  • 108.    《元史·卷十·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30]
  • 109.    《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30]
  • 110.    白壽彝 總主編;陳得芝 主編.中國通史 13 第8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325-361
  • 111.    《元史》卷1《世祖紀一》: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於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餘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後,其部將阿脱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庚午,太陰犯昴。壬申,詔免今年賦税。癸酉,駐蹕帖買和來之地。以尚書怯烈門、平章趙璧兼大都督,率諸軍從塔察兒北上。分蒙古軍為二,怯烈門從麥肖出居庸口,駐宣德德興府;訥懷從阿忽帶出古北口,駐興州。帝親將諸萬户漢軍及武衞軍,由檀、順州駐潮河川。敕官給芻糧,毋擾居民。罷十路宣撫司,止存開元路。命諸路市馬二萬五千餘匹,授蒙古軍之無馬者。丁丑,徵諸路宣撫司官赴中都。移蹕於速木合打之地。詔漢軍屯懷來、縉山。……十二月……甲午,師還,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籤軍。
  • 112.    袁遠福,繆明楊 編著.中國金融簡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04:25-26
  • 113.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172-174,181-186,194-202,266-268
  • 114.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212-216,251-252
  • 115.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10-01:284
  • 116.    虞集《道園學古錄》卷5《送蘇子寧北行詩序》:和林城控制要害,北邊重藩。往時朝廷歲出金繒、布幣、餱糧以實之。轉輸之事,月日相繼,猶以為未足。又捐數倍之利,募民入粟其中,亦不可勝計。由是遂為殷富。
  • 117.    《元史》卷18《成宗紀一》:(至元)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寶,撫軍於北邊。
  • 118.    任崇嶽.論元世祖忽必烈的廉政措施[J].西部蒙古論壇,2020(03):25-31.
  • 119.    汪受寬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 上:華夏出版社,2020-12:359
  • 120.    劉慶華 編.中國古代帝王傳:廣東旅遊出版社,2009-09:215
  • 121.    武曉麗.元朝“象輿”與“貢象”述略.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十一輯).2018:22-33.
  • 122.    《天下同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8]
  • 123.    《元書》卷5《世祖本紀》:世祖崇儒重道,而特進言利之臣,三進三亂而訖不悟,豈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剝民亦審矣。殆以為自我作則,將上下均足,堪為後世經制也。嗚呼!以世祖之仁,乘開國之運,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則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書樞密而重台綱,法紀立矣。國治民安是在知人哉。
  • 124.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忽必烈與宗教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8]
  • 125.    陳得芝.八思巴初會忽必烈年代考[J].中國史研究,2004(01):129-130.
  • 126.    孟坡.蒙元初期的衍聖公境遇[J].地域文化研究,2022(03):22-29.
  • 127.    趙克生.元世祖與入祀明朝歷代帝王廟[J].歷史檔案,2005(01):135.
  • 128.    [瑞典]多桑 著;馮承鈞 譯.多桑蒙古史 上:商務印書館,2013-04:348-349
  • 129.    《元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16]
  • 130.    朱耀廷.論元世祖忽必烈政策的轉變[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8:83-93.
  • 131.    白壽彝 總主編;陳得芝 主編.中國通史 14 第8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244-1248
  • 132.    [意]馬可波羅 著;馮承鈞 譯.馬可波羅行紀:東方出版社,2007:252
  • 13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3-01:289
  • 134.    元世祖誕辰800週年 噶爾哇活佛贈忽必烈銅像  .鳳凰網.2015-09-14[引用日期2023-01-22]
  • 135.    包·巴雅爾.蒙古族歷史人物肖像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6:53
  • 136.    賽熙亞樂 著;圖日莫黑 譯.成吉思汗史記 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01:536
  • 137.    南宋傳奇之蟋蟀宰相 第01集(“演員表”忽必烈飾演者見47:22左右)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1-27]
  • 138.    李齊賢:《櫟翁稗説》後集二。
  • 13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06,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4-07]
  • 140.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219,永樂十七年十二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4-07]
  • 141.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93,宣德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4-07]
  • 142.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07]
  • 143.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130,嘉靖十年九月初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4-07]
  • 144.    王建新:《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開放 創下三項“北京第一”》,《人民日報》2003-10-07 第4版
  • 145.    中國蒙古族女教授敖其獲蒙古國科學院“忽必烈汗”金質獎章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4-07]
  • 146.    全國慶祝“忽必烈可汗誕生800週年”  .蒙通社中文網[引用日期2023-04-07]
  • 147.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45,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4-07]
  • 148.    陳邦瞻著、張溥評.《元史紀事本末》: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9—20、35—37頁
  • 149.    拉施特編,餘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2卷: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282—285頁
  • 150.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十二月戊申,中書右丞相忽都帶兒率內外文武官及緇黃耆庶,請上帝尊號曰憲天述德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皇后曰貞懿順聖昭天睿文光應皇后,帝不允。
  • 151.    《新元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右丞相和禮霍孫率百官上尊號曰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諸王百官朝賀如朔旦儀。昭曰:惟我祖宗創業垂統,區宇之廣,眾所悉知。其御下也為善,而用功者必賞,為惡而罪者必罰,此我祖宗之定製也。比者。公卿耆舊詣闕拜章,謂朕壽祉方隆,請上尊號。屬茲大慶,宜布寬條。茲用播告中外,凡爾有眾,自今以始,各務維新,無替朕命。
  • 152.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賀。癸亥,知樞密院事伯顏至自北邊。庚午,帝大漸。癸酉,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年八十。乙亥,葬起輦谷。
  • 153.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三十一年夏五月戊午,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曰薛禪皇帝。
  • 154.    《元史·張德輝傳》壬子,德輝與元裕北覲,請世祖為儒教大宗師,世祖悦而受之。因啓:“累朝有旨蠲儒户兵賦,乞令有司遵行。”從之。
  • 155.    元世祖忽必烈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09]
  • 156.    忽必烈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09]
  • 157.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123-124
  • 158.    忽必烈傳奇01 44:20~44:50  .樂視視頻[引用日期2024-02-05]
  • 159.    嶽南. 解開忽必烈畫像作者之謎[J]. 科學大觀園, 2010(4):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