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歷史

(中國的歷史)

編輯 鎖定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約有2241年。
史前時期有巢氏 [1] 燧人氏 [2]  、伏羲氏 [3] 神農氏炎帝 [4] 黃帝軒轅氏) [5]  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約前2070年,夏朝出現;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文化影響廣泛。武周時期,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營建而使國際地位達到頂峯。 [7]  遼宋夏金元時期,多元文化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時,經濟取得發展,明末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中期,清朝時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北伐戰爭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中國。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中文名
中國歷史
外文名
The History of China, Chinese History
別    名
中華歷史
含    義
中國領土範圍內的歷史
範    圍
中華文明的產生到現在
跨越年限
約有近4100年
屬    性
史文化

中國歷史原始社會

編輯

中國歷史早期人類

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 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 [10]
中國歷史悠久,如果自河洛古國(文明的胚胎)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11]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6]  [12]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羣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13] 
中華人文始祖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羣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考古學時代
考古學文化
距今年代
典型遺址所在地
舊石器時代早期
西侯度文化
元謀人文化
藍田人文化
北京人文化
巫山人文化
匼河文化
湯山人文化
金牛山人文化
觀音洞文化
和縣人文化
大窯文化
180萬年
170或60-50萬年
100-75萬年
70-23萬年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早期)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山西芮城西侯度
雲南元謀上那蚌村
陝西藍田公王嶺
北京房山周口店
四川巫山大廟
山西芮城匼河
江蘇南京江寧湯山
遼寧營口金牛山
貴州黔西觀音洞
安徽和縣龍潭洞
內蒙古呼和浩特大窯
舊石器時代中期
長陽人文化
大荔人文化
丁村人文化
許家窯人文化
馬壩人文化
19.5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
(晚更新世早期)
10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
湖北長陽大堰鄉鍾家灣村
陝西大荔甜水溝
山西襄汾丁村
山西陽高許家窯
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
舊石器時代晚期
水洞溝文化
薩拉烏蘇文化
峙峪文化
下川文化
哈爾濱人文化
小南海文化
山頂洞文化
富林文化
左鎮人文化
長濱文化
雞公山文化
貓貓洞文化
柳江人文化
(晚更新世)
5.0-3.7萬年
3.0-2.8萬年
2.3-1.6萬年
2.3萬年
2.2-1.0萬年
1.9萬年
(晚更新世)
3.0-2.0萬年
1.5萬年
2.0-1.0萬年
1.5萬年
(晚更新世)
寧夏靈武水洞溝
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村
山西朔縣峙峪村
山西沁水下川
黑龍江哈爾濱市閻家崗
河南安陽小南海
北京房山周口店
四川漢源富林鎮
台灣台南左鎮菜寮溪
台灣台東八仙洞
湖北江陵郢北雞公
貴州興義貓貓山
廣西柳江通天巖
中石器時代
靈井文化
沙苑文化
白蓮洞文化
1.0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
河南許昌靈井
陝西大荔沙苑
廣西柳州白蓮洞
新石器時代早期
仙人洞文化
南莊頭文化
彭頭山文化
賈湖文化 [14] 
白家村(大地灣文化
約1.0萬年
約1.0萬年
約9000年
約9000
約7000年
約8000年
8000-7500年
8000-7400年
7300-6100年
7800-7200年
約7200年
8000-7500年
7200-6800年
7300-6800年
7400-6300年
江西
河北徐水
湖南澧縣
河南舞陽
湖北枝城城背溪
山東淄博後李官莊
河北武安磁山
河南新鄭裴李崗
山東滕州北辛莊
陝西臨潼白家村
陝西西鄉李家村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
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
遼寧瀋陽新樂
北京平谷上宅
新石器時代中期
嵩澤文化
7000-5400年
7000-6000年
6000-5200年
6000-5000年
6400-5500年
7000-5000年
6300-4400年
6500-4500年
6000-5500年
6000年
約6400年
浙江餘姚河姆渡
浙江嘉興馬家浜
上海青浦嵩澤
江蘇南京北陰陽營
四川巫山大溪
河南仰韶村遺址
山東泰安大汶口
遼寧長海小珠山
內蒙古赤峯紅山後
黑龍江密山新開流
台灣台北八里大坌坑
新石器時代晚期
白羊村文化
卡若文化
曲貢文化
客省莊文化
曇石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夏)
二里崗文化(商)
5500-4500
5500-5000
5300-5000
5200-4200年
約4400年
5000-4000年
約4800年
約4200年
5300-4000年
4000-3500年
4400-4000年
4800-4000年
4500-3900年
4800-4000年
5200-4000年
約4000年
約5200年
4000-3500年
4400-3000年
4500-3500年
3000-2000年
4100-3500年
3500-3100年
湖北京山
安徽潛山
河南鞏義雙槐樹
浙江餘杭良渚鎮
湖北天門石家河
廣東曲江石峽
江西修水山背
雲南賓川白羊村
西藏昌都卡若
西藏拉薩曲貢村
山東章丘龍山鎮
河南陝縣廟底溝
山西襄汾陶寺
陝西長安客省莊
甘肅臨洮馬家窯
甘肅廣河齊家坪
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
福建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
台灣台北圓山
台灣高雄鳳鼻頭
台灣台東卑南
河南二里頭
河南二里頭
【表格內容來源 [15] 

中國歷史史前時代

參見: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

中國歷史黃帝時期

黃帝 黃帝 [16]
黃帝姬軒轅)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漸漸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息、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漢族古稱)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17] 
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傑出代表,奠定中華魂,是現在中國人70%的祖先。其餘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

中國歷史先秦時期

編輯

中國歷史夏朝

炎黃結盟 炎黃結盟
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合併、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族(漢族古稱),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傳説中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歷史時期。標誌着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共傳14代、17王,延續近500年。
治水有功,被選舉為天子,成為夏朝建立者。禹即位後,建都陽翟(今河南許昌)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定貢賦的制度。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説的“家天下”。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啓之後繼位的太康被一位諸侯首領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在後羿手中。仲康死後,其子即位,后羿的臣子寒浞殺掉后羿與相,自立為王。相的王后帶孕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長大後,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最終被商湯所滅。

中國歷史商朝

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滅亡。商人是帝嚳之子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商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之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定都亳(今河南鄭州)。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朝時出現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銅技術也迅猛發展,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發生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甲骨文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並多次遷都。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瞭解民間疾苦和稼穡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説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商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後來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頂點。紂王剛愎自用,奢侈無度,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眾人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外圍部族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亡商朝。

中國歷史西周

參見:西周
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國,到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國,共歷兩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周武王姬發 周武王姬發 [18]
周的始祖傳説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勢力,自稱為周。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最後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昌贖出。西伯昌積善修德,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自稱為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西安)。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之一的朝代周朝。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周初總計分封了約七十一個諸侯國。封邦建國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成王進行了營建京師成周洛邑的工作,成周洛邑位於河南洛陽,其名見於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銘文”:“唯王初遷宅於成周”,有學者認為銘文證實成王確實遷居到洛邑。 [19]  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和2008年周公廟出土的新邑卜甲,都是這一事件的佐證。
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社會更加安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後來的昭王南巡漢水時,被船伕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僕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還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之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狄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國內矛盾日益尖鋭。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引起民眾的不滿。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史稱“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不久,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擄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也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只得東遷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中國歷史春秋戰國

參見: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一説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前半段,因孔子修訂的《春秋》而得名。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統治力大減,諸侯國勢力崛起,各自為政。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20]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21]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22]  隨着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
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氏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戰國時期的開始。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税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戰國時期由此得名。

中國歷史秦漢時期

編輯

中國歷史秦朝

參見: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秦始皇帝嬴政 [23]
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大增。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開始親政,他在李斯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即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十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消滅、魏、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秦朝對內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推行文字、貨幣、車輛、度量衡的統一。對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南征百越、開鑿靈渠。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此後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朝的一些政策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起義,天下響應,之後,項羽劉邦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6年,秦朝滅亡。

中國歷史漢朝

  • 西漢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當中是王莽新朝(8年-23年,建都常安)。 [24]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 [25]
秦朝滅亡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戰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劉邦即為漢高祖。漢高祖至漢文、景帝時期的漢朝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文景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的政策,鞏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經濟上,實行鹽鐵專營、中央鑄幣;思想上,採取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學在此後的歷代王朝居於主導地位,為歷代儒客學子推崇。這一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華夏族的永遠的名字。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 新莽
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實行改革。王莽的改革雖然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還是引發了各地農民的大起義。
  • 東漢
25年,劉秀滅掉“新莽”“玄漢”政權之後、建立了“東漢”政權,不久、統一全國,定都洛陽,劉秀即漢光武帝。他在位時期經濟恢復,社會安定,被稱為“光武中興”。
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積患已久的黃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當時“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户口增強,天下安定,百姓殷富”。漢章帝十九歲即位,放寬刑律,廢除苛法五十餘條,為政務求寬厚,又頒佈“養胎令”:每位懷孕的女性,賜谷“三斛”。他輕徭薄役,獎勵農桑,與漢明帝時期合稱“明章之治”。 [92] 
漢和帝劉肇在位期間,竇憲大破匈奴班超擊敗貴霜帝國、平定西域,使西域五十餘國降附東漢,甚至遠在四萬裏外的海邊國家條支安息等國都譯使納貢;而後又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窮臨西海而還,是前所未至的地方。於是更遠的國家如蒙奇馬其頓兜勒推羅皆來歸順,遣使內附並進貢方物,實現了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東漢國力達到頂峯,史稱“永元之隆”。 [93-95] 
東漢中後期政治腐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最終爆發“黃巾起義”,羣雄並起,東漢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漢朝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創的大一統的局面,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國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東漢中期,宦官蔡倫改良造紙術,便利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6]  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到東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中國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

編輯
從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

中國歷史三國

參見:三國
漢昭烈帝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漢獻帝洛陽接到許(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200年,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史稱“官渡之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208年,曹操南下,與孫權劉備聯軍發生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奠定。213年,曹操稱魏公,220年,其子曹丕稱帝,廢掉漢獻帝,國號,定都洛陽,東漢滅亡,三國開始;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222年,孫權被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南方地區開始得到開發。 [27] 

中國歷史晉朝

晉武帝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 [28]
參見:晉朝
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蜀漢。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他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鋭,繼位的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力。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乘機起義、反抗。316年,匈奴人滅西晉。
西晉滅亡後,317年,皇族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在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十六國中的前秦統一北方,與東晉進行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不久,前秦瓦解。

中國歷史南北朝

參見:南北朝
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在南方,420年,宋武帝劉裕奪取東晉政權,建立劉宋,之後,南方共經歷了四個朝代,統稱為南朝;在北方,共經歷了北魏、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統稱為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農業學數學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中國歷史隋唐五代

編輯

中國歷史隋朝

參見:隋朝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 [29]
南北朝後期,北周統一了北方地區,南方的陳朝相對較弱。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他就是隋文帝。隋文帝依靠北周武帝、宣帝兩朝積累起來的強大皇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589年,隋文帝南下滅亡陳朝,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的分裂局面。隋文帝進行了諸多改革,在政治上,他以確立“三省六部制”的政治體制為中心,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他採用北朝以來的田畝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文化上,隋文帝推崇佛教。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遷都洛陽,確立了科舉制,開創萬國來朝,後徵發數百萬人,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的大運河。後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紹興)、寧波。 [30-32] 
此後經過多次改造,成為了今天的大運河。隋煬帝的對外征戰與對內政策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大規模起義。618年,隋朝滅亡。

中國歷史唐朝

  • 唐前期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33]
618年,鎮守太原的李淵建立唐朝,李淵即唐高祖。定都長安,之後,唐軍逐步攻滅眾多隋末割據勢力,完成統一,結束隋末大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對內製定法律,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生產;對外攻滅東、西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眾多外敵,擴張佔據河套漠南漠北安南等地,並在西域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唐太宗虛心納諫,廣納賢才,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被稱為“貞觀之治”。
唐高宗繼位後建東都洛陽,自此唐朝實行兩京並重制。 [30] 
  • 武周
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
690年,武則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戚、世界各國君王、各大宗教領袖、遠近百姓共計6萬餘人的請願下,登上則天門樓,改國號為周,造就了世界歷史上最為隆重的開國大典。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延載元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在梁王武三思、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等人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銘紀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制可。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次年四月,天樞建成,總高45.87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於是武周便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唯一受到萬國紀功頌德的王朝,是中國古代國際地位的頂峯。
  • 唐中後期
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國力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對商業採取寬鬆政策,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空前活躍。都城長安有中外商賈“二百二十行”之多,為使臣商旅雲集之地,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市。唐的手工業十分發達,既有官營作坊,又有私營作坊,絲綢、金銀器、“唐三彩”均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唐朝不“獨尊儒術”,而是讓儒、佛、道三教並舉,在客觀上增進了政治的開放性,促進了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唐代國力強大,聲威遠揚,在這個環境中,唐朝人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種高昂灑脱、豪爽開朗、健康奮進的格調。盛唐前後,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雜技、舞蹈、書法和工藝美術,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取得了遠超秦漢的繁榮。唐代敢於和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其文學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代文化遠播海外,對日本朝鮮半島印度、阿拉伯、東羅馬帝國乃至非洲都有深遠的影響。 [34] 
唐玄宗晚年迷於享樂,疏於朝政,社會矛盾尖鋭。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與部下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35]  叛軍大舉南下,逼近長安。唐玄宗逃往巴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今寧夏靈武),被擁立為帝,即唐肅宗。763年,安史之亂被平定。唐朝被安史之亂嚴重削弱,唐朝從此由盛轉衰,中央的宦官與地方的節度使權勢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愈發尖鋭。 [36] 
唐朝後期工商業取得很大發展。“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邱白甕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37]  唐朝官方下令禁止官員經商,有利於民間普通工商業者的發展壯大。唐朝官方還下令“宜令諸道一任商人興販,不得禁止往來”,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38-40]  唐朝時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朝後期開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41] 
唐朝後期,黃巢起義爆發,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唐朝不久反攻攻滅黃巢,在黃巢之亂趁機做大的軍閥藩鎮勢力日強。原黃巢部將投降唐朝的將領朱温廢唐末帝,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中國歷史五代十國

參見:五代十國
後周世宗柴榮像 後周世宗柴榮像 [42]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史稱“後梁”。後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史稱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與後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的南方先後出現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共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這段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比較開明的皇帝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滅亡後唐。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源源不絕的財富流入契丹人的國庫。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藉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係。契丹人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契丹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後漢。
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被郭威所代。郭威建立後周。郭威和繼任者柴榮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但柴榮的繼承者柴宗訓是七歲的小孩,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結束了唐朝滅亡後中原與江南的分裂。
五代和十國
區分
國別
建都
開國帝王
原官爵
興亡
年數
亡於
後梁
開封
朱温
梁王,宣武節度使
907-923
17
後唐
後唐
洛陽
李存勖
晉王,河東節度使
923-936
14
後晉
後晉
開封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
936-946
11
後漢
開封
劉知遠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
947-950
4
後周
後周
開封
鄴都留守
951-960
10
北宋
南楚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951
45
南唐
吳越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978
72
北宋
前蜀
成都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925
19
後唐
南吳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937
28
南唐
北漢
太原府
太原尹,河東節度使
951-979
29
北宋
南漢
興王府
南海王,清海節度使
917-971
55
北宋
南平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963
40
北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945
13
南唐
後蜀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965
32
北宋
南唐
江寧府
李昪(biàn)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975
39
北宋

中國歷史遼宋夏金元

編輯

中國歷史宋朝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參見:宋朝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北方的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43]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44]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定都開封,史稱北宋 [45]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軍隨即南下,結束了中原與江南的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封建經濟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但遭到失敗。北宋末年,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1127年,北宋滅亡。 [46] 
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是為宋高宗。經濟重心至此完成南移。 [47]  南宋初年,金軍多次南下,岳飛等抗金將領大敗金軍主力,宋高宗與權臣秦檜懼怕抗金力量會危及其統治,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南宋晚期,蒙古勢力崛起。1276年,元朝軍隊攻入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皇室成員繼續進行抗元鬥爭,1279年,元軍與宋軍在崖山展開海戰,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揹着八歲的宋末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48] 
宋朝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党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亦發明於宋代。 [49] 

中國歷史遼朝

參見:遼朝
遼朝,或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遼朝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51] 

中國歷史金朝

參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2]
女真族興起於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金滅遼後,與北宋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1127)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軍隊的不斷打擊,於1234年被蒙古滅亡。
金朝時期,隨着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 [53] 

中國歷史西夏

參見:西夏
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的帝國,自南北朝時,居青海東南部的党項族強盛起來,隋唐時始內附中原,其居地置州、府首領拓跋赤辭受唐王朝賜李姓。李元昊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識的策略,廢除唐,宋的賜姓,改姓嵬名,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脱宋建大夏。元昊於1038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22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德旺繼位後,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1226年,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佔應裏(今寧夏中衞)、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佔積石州之後,於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佔德川州。閨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7月,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從此,立國190年的西夏為蒙古所滅。 [54] 

中國歷史元朝

參見:元朝
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 [50]
1206年,蒙古人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他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之後定都於大都(今北京)。1279年,元滅南宋 [97]  。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澎湖島設立澎湖巡檢司,標誌着西藏與台灣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攻佔大都,元朝滅亡。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空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繫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中國歷史明清時期

編輯

中國歷史明朝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55] 
參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56]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1351年,黃河下游爆發農民起義,蔓延全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應天(今江蘇南京)。明朝前期,明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發展經濟。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成祖朱棣營建並遷都北京,明代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築羣。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西至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朝政府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明朝中後期,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後期,封建統治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鋭,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中國歷史清朝前期

參見:清朝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 [57]
1616年,女真族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帝登基後,於1644年經山海關定鼎北京,並擊敗李自成。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增設了南書房、軍機處;在文化上為了鞏固滿洲貴族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摧毀了華夏幾千年來的標誌性文化和習俗;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58] 
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葱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幅員遼闊。 [59] 
明清時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出現了反專制主義的帶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文學方面也出現了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優秀的長篇小説。

中國歷史近代史

編輯

中國歷史清朝晚期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60]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在對英正當貿易中,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其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走私大量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羣眾強烈要求禁煙。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方面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鬥爭。但由於清政府封建制度和武器的落後,再加上其對外妥協的政策,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從此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61]  戰爭中,一些愛國的官兵驚醒,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開始萌發。
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在美、俄兩國的支持下,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四國強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大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62]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峯。 [63]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65]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64] 
19世紀後半期,隨着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户;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維新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19世紀末,在華北地區爆發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誌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66] 

中國歷史民國時期

  • 辛亥革命
參見:辛亥革命
孫中山 孫中山 [67]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進行革新,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鋭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68]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隨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着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 民國初年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70]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 [69]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醜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7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羣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72]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 國民大革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 [74]
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着,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73] 
國民黨一大後,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各地工人紛紛罷工,掀起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廣東、湖南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衞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了。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 [76]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不久,國民政府舉行“北伐”,佔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藉國家政權,迅速聚斂鉅額財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
192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闢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着,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 抗日戰爭
參見:抗日戰爭
南京大屠殺日本暴行 南京大屠殺日本暴行 [75]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77]  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七七事變”標誌着全民族抗戰的開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9月下旬,國民黨公佈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叛國投敵;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抗戰逐漸消極,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對此,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堅決的回擊和無情的揭露。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為了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終於度過了最困難時期。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大”。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經過十四年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78-79] 
  • 解放戰爭
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入城儀式 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入城儀式 [80]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誌着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 [81] 

中國歷史現代時期

編輯
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 [82]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北京。
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 [91] 
建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佔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就: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9%以上;建立起一批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製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同時進行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起來。 [83] 
從1957年到1966年,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84] 
1984年鄧小平在建國35週年國慶節上的講話 1984年鄧小平在建國35週年國慶節上的講話 [85]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重新復出,自1978年底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放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是建國後形勢最好的時期。
1989年江澤民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93年擔任國家主席,率領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與繼承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國策,中國呈現出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外交活躍的鼎盛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86]  到21世紀初,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到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87] 
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胡錦濤當選為國家主席。 [88] 
習近平 習近平 [89]
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五代領導集體的核心,2013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當選為國家主席 [90]  中國繼續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

中國歷史朝代列表

編輯
中國朝代列表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前1600年(約500年) [8] 
商朝 約前1600年-前1046年(約600年)
周朝 前1046-前256(790年)
西周 約前1046-前771(約276年)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295年)
戰國 前475-前221(255年) [9] 
秦朝 前221-前206(16年)
西漢 前202-公元8年(210年)
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16年)
玄漢 公元23年-公元25年(3年)
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196年)
三國 220-280
220-265(47年)
蜀漢 221-263(43年)
229-280(52年)
晉朝 265-420
(156年)
西晉 265-317(51年)
東晉 317-420(104年)
十六國 304-439(136年) [9] 
成漢 304-347
前趙 304-329
前涼 314-376
後趙 319-351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燕 384-407
後秦 384-417
西秦 385-431
後涼 389-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1
北涼 397-439
北燕 407-436
胡夏 407-431
南北朝 420-589
(170年)
420-479
北魏 386-534 [8] 
齊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6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朝 581-618(37年)
唐朝 618-907(290年)
五代 907-960
(54年)
後梁907-923
十國 891-979(89年)
南吳 902-937
(契丹)
遼朝 916-1125;西遼 1124-1218;東遼 1213-1269
前蜀 891-925
後唐923-936
吳越 907-978
904-945
後晉936-947
南漢 917-971
南平 924-963
後漢947-950
南楚 927-951
後蜀 934-965
後周951-960
南唐 937-976
北漢 951-979
宋朝 960-1279
(320年)
北宋960-1127
西夏 1038-1227 [9] 
南宋 1127-1279
金朝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元朝 1271-1368;北元 1368-1402;韃靼 1402-1635
明朝 1368-1644;南明 1644-1662;明鄭 1662-1683
後金 1616-1636;清朝 1636-1912(276年)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10.01至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