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嗣立

鎖定
韋嗣立(654~719年),字延構,鄭州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納言韋思謙之子,出身京兆韋氏小逍遙公房 [1]  。其先祖自京兆杜陵南遷,客居襄陽,後來又遷到了鄭州陽武 [2]  [6] 
少舉進士及第,出任雙流縣令,政有殊績,遷萊蕪縣令。得到武則天賞識,入為中書舍人,歷任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受到韋庶人叛亂牽連,安置於陳州。
開元七年,去世,時年六十六,追贈兵部尚書,諡號為孝。
本    名
韋嗣立
延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
出生日期
654年
逝世日期
719年
諡    號

韋嗣立人物生平

其父韋思謙,為進士,累任御史大夫宗正卿、鳳閣鸞台三品、納言,以太中大夫致仕 [2] 
韋嗣立初由進士,為雙流縣令,政績卓著。證聖元年,其兄韋承慶為鳳閣舍人,因病去任,舉薦時任萊蕪縣令的韋嗣立代為鳳閣舍人,深得武則天信任 [3]  [7] 
武后長安年間,拜為鳳閣侍郎。當時酷吏橫行,人人自危。敢於挺身而出,犯顏直諫,提出“興學校、洗枉濫”之諫言。不久遷秋官侍郎,三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納言李嶠、夏官尚書唐休璟等建議以內官出任地方刺史以安撫地方,韋嗣立因此請命自願出行,遂以本官檢校汴州刺史。不久,其兄韋承慶知政事,韋嗣立轉為均祭酒、兼檢校魏州刺史,又轉為洺州刺史。其兄韋承慶曾依附張易之兄弟,神龍革命,二張被誅後,韋嗣立也受到牽連,坐罪貶於饒州長史。後任太府卿、修文館大學士。唐中宗景龍年間,韋嗣立出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時唐中宗崇飾寺觀,又濫食封邑者很多,韋嗣立因此上疏諫,未被採納。韋嗣立是韋后的遠宗,唐中宗詔令其附韋后屬籍,又封韋嗣立為逍遙公。韋后臨朝亂政,為玄宗所殺,韋嗣立為此受到牽連,差點被害,寧王李憲以韋嗣立是其從母的夫君,救護免之。唐睿宗登基後,韋嗣立被拜為中書令。後外出為許州刺史。以定策尊立睿宗之功,賜實封一百户。開元初任國子祭酒,後被憲司彈劾,左遷嶽州別駕。又任陳州刺史。工部尚書劉知柔奏嗣立清白可陟之狀,詔名還未下達,開元七年卒,追諡為“孝” [4]  [8] 
韋思謙、韋嗣立、韋承慶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來,無人能比 [4] 

韋嗣立親屬成員

曾祖:韋瑗,隋朝陽武縣令,贈鄭州刺史。
祖父:韋德倫,唐朝任丘縣令,贈瀛洲刺史。
父親:韋思謙納言(宰相)、博昌縣男,贈幽州都督。
哥哥:韋承慶,兵部尚書、宰相。
兒子:韋孚,左司員外郎;
兒子:韋恆,太常少卿;
兒子:韋濟,歷任户部侍郎、太原尹、河南尹、尚書左丞 [5] 
孫子:韋弘景,歷任太僕卿、吏部侍郎、尚書左丞、禮部尚書及東都留守,贈尚書左僕射,為長慶年間名臣。 [9]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小逍遙公房出自東眷穆孫鍾。鍾生華,隨宋高祖度江居襄陽,生玄,以太尉掾召,不赴。二子:祖徵,光祿勳;祖歸,寧遠長史。祖歸三子:纂、闡、叡。纂,南齊司徒記室參軍 。曾孫弘援,至嗣立更號小逍遙公房。
  • 2.    《舊唐書.卷八十八》:韋思謙,鄭州陽武人也。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於襄陽。 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未敍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諸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複用,思謙不得進,出為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為同府倉曹,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   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為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台,復以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為辭,思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為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鳳閣鸞台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為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二子:承慶、嗣立。
  • 3.    《舊唐書.卷八十八》:嗣立,承慶異母弟也。母王氏,遇承慶甚嚴,每有杖罰,嗣立必解衣請代,母不聽,輒私自杖,母察知之,漸加恩貸,議者比晉從王祥、王覽。少舉進士,累補雙流令,政有殊績,為蜀中之最。三遷萊蕪令。會承慶自鳳閣舍人以疾去職,則天召嗣立謂曰:"卿父往日嘗謂朕曰'臣有兩男忠孝,堪事陛下。'自卿兄弟效職,如卿父言。今授卿鳳閣舍人,令卿兄弟自相替代。"即日遷鳳閣舍人。
  • 4.    《舊唐書.卷八十八》:時學校頹廢,刑法濫酷,嗣立上疏諫曰:(略)。尋遷秋官侍郎,三過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長安中,則天嘗與宰臣議及州縣官吏,納言李嶠、夏官尚書唐休璟等奏曰:"臣等謬膺大任,不能使兵革止息,倉府殷盈,户口尚有逋逃,官人未免貪濁,使陛下臨朝軫嘆,屢以為言,夙夜慚惶,不知啓處。伏思當今要務,莫過富國安人。富國安人之方,在擇刺史。竊見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比來所遣外任,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於此。今望於台閣寺監,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僚,務在憂國濟人,庶當有所補益。"則天曰:"卿等處鸞台鳳閣,誰為此行?"嗣立率先對曰:"臣以庸愚,謬膺獎擢,內掌機密,非臣所堪。承乏外台,庶當盡節,倘垂採錄,臣願此行。"於是嗣立帶本官檢校汴州刺史。無幾,嗣立兄承慶入知政事,嗣立轉成均祭酒,兼檢校魏州刺史。又徙洺州刺史。尋坐承慶左授饒州長史。歲餘,徵為太僕少卿,兼掌吏部選事。神龍二年,為相州刺史。及承慶卒,代為黃門侍郎,轉太府卿,加修文館學士。景龍三年,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時中宗崇飾寺觀,又濫食封邑者眾,國用虛竭。嗣立上疏諫曰:(略)。疏奏不納。嗣立與韋庶人宗屬疏遠,中宗特令編入屬籍,由是顧賞尤重。賞於驪山構營別業,中宗親往幸焉,自制詩序,令從官賦詩,賜絹二千匹。因封嗣立為逍遙公,名其所居為清虛原幽棲谷。韋氏敗,幾為亂兵所害,寧王憲以嗣立是從母之夫,救護免之。睿宗踐祚,拜中書令。尋日,出為許州刺史。以定冊尊立睿宗之功,賜實封一百户。開元初,入為國子祭酒。先是,中宗遺制睿宗輔政,宗楚客、韋温等改削藁草,嗣立時在政事府,不能正之。至是為憲司所劾,左遷嶽州別駕。久之,遷陳州刺史。時河南道巡察使、工部尚書劉知柔奏嗣立清白可陟之狀,詔命未下,開元七年卒,贈兵部尚書,諡曰孝。中書門下又奏:"嗣立衣冠之內,夙表才名;兄弟之間,特稱和睦。承恩歷事,位列宰臣。中年以不能正身,頗近兇戚,為憲司糾劾,因茲出貶。若循其始,終是吉人,宜棄其瑕,以從眾望。請贈物一百段。"從之。嗣立、承慶俱以學行齊名。長壽中,嗣立代承慶為鳳閣舍人。長安三年,承慶代嗣立為天官侍郎,頃之又代嗣立知政事。及承慶卒,嗣立又代為黃門侍郎,前後四職相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已來,莫與為比。
  • 5.    《舊唐書.卷八十八》:嗣立三子:孚、恆、濟,皆知名。孚,累遷至左司員外郎。恆,開元初為碭山令。為政寬惠,人吏愛之。會車駕東巡,縣當供帳,時山東州縣皆懼不辦,務於鞭撲,恆獨不杖罰而事皆濟理,遠近稱焉。御史中丞宇文融,即恆之姑子也,嘗密薦恆有經濟之才,請以己之官秩回授,乃擢拜殿中侍御史。歷度支左司等員外、太常少卿、給事中。二十九年,為隴右道河西黜陟使。恆至河西時,節度使蓋嘉運恃託中貴,公為非法,兼偽敍功勞,恆抗表請劾之,人代其懼。因出為陳留太守,未行而卒,時人甚傷惜之。濟,早以辭翰聞。開元初,調補鄄城令。時有人密奏玄宗:"今歲吏部選敍太濫,縣令非材,全不簡擇。"及縣令謝官日,引入殿庭,問安人策一道,試者二百餘人,獨濟策第一,或有不書紙者。擢濟為醴泉令,二十餘人還舊官,四五十人放歸習讀,侍郎盧從願、李朝隱貶為刺史。濟至醴泉,以簡易為政,人用稱之。三遷為庫部員外郎。二十四年,為尚書户部侍郎。累歲轉太原尹。制《先德詩》四章,述祖、父之行,辭致高雅。天寶七載,又為河南尹,遷尚書左丞。三代為省轄,衣冠榮之。濟從容雅度,所蒞人推善政,後出為馮翊太守。
  • 6.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韋思謙,名仁約,以近武后父諱為嫌,遂以字行。其先出雍州杜陵,後客襄陽,更徙為鄭州陽武人。舉進士,累補應城令,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未敍進。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諸遂良賤市中書譯語人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複用,思謙不得進,出為清水令。謂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肅機皇甫公義檢校沛王府長史,引思謙為同府倉曹,謂思謙曰:"公豈池中之物,屈公為數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遷右司郎中。永淳初,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禕,仁禕惶懼,應對失次。思謙歷階而進曰:"臣與仁禕連曹,頗知事由。仁禕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聖聰,致仁禕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盡矣。請專對其狀。"辭辯縱橫,音旨明暢,高宗深納之。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未嘗行拜禮。或勸之,答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非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盡命之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則天臨朝,轉宗正卿,會官名改易,改為司屬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肅政台,復以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舊與御史抗禮,思謙獨坐受其拜。或以為辭,思謙曰:"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為事耶?"垂拱初,賜爵博昌縣男,遷鳳閣鸞台三品。二年,代蘇良嗣為納言。三年,上表告老請致仕。許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於家,贈幽州都督。二子:承慶、嗣立。
  • 7.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嗣立,字延構,與承慶異母。少友悌,母遇承慶嚴,每笞,輒解衣求代,母不聽,即遣奴自捶,母感寤,為均愛。世比晉王覽。第進士,累調雙流令,政為二川最。承慶解鳳閣舍人,武后召嗣立謂曰:"爾父嘗稱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稱職,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鳳閣舍人。
  • 8.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時學校頹廢,刑法濫酷,嗣立上疏諫曰:(略)。長安中,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州縣非其人,後以為憂。李嶠、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內官,輕外職,每除牧守,皆訴不行,非過累不得遣。請選台閣賢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後曰:"誰為朕行?"嗣立曰:"內典機要,非臣所堪,請先行以示羣臣。"後悦,以本官檢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肅政大夫楊再思等十八人悉補外。未幾,承慶知政事,嗣立以成均祭酒徙魏、洛二州,政無它異。坐善二張,貶饒州長史。繇相州刺史入為黃門侍郎。轉太府卿、修文館大學士。中宗景龍中,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時崇飾觀寺,用度百出。又恩幸食邑者眾,封户凡五十四州,皆據天下上腴。一封分食數州,隨土所宜,牟取利入。至安樂、太平公主,率取高貲多丁家,無復如平民有所損免,為封户者亟於軍興。監察御史宋務光建言:"願停徵封,一切附租庸輸送。"不納。嗣立建言:(略)。疏奏不納。嗣立與韋庶人宗屬疏遠,中宗特令編入屬籍,由是顧賞尤重。賞於驪山構營別業,中宗親往幸焉,自制詩序,令從官賦詩,賜絹二千匹。因封嗣立為逍遙公,名其所居為清虛原幽棲谷。韋氏敗,幾為亂兵所害,寧王憲以嗣立是從母之夫,救護免之。睿宗踐祚,拜中書令。尋日,出為許州刺史。以定冊尊立睿宗之功,賜實封一百户。開元初,入為國子祭酒。先是,中宗遺制睿宗輔政,宗楚客、韋温等改削藁草,嗣立時在政事府,不能正之。至是為憲司所劾,左遷嶽州別駕。久之,遷陳州刺史。時河南道巡察使、工部尚書劉知柔奏嗣立清白可陟之狀,詔命未下,開元七年卒,贈兵部尚書,諡曰孝。中書門下又奏:"嗣立衣冠之內,夙表才名;兄弟之間,特稱和睦。承恩歷事,位列宰臣。中年以不能正身,頗近兇戚,為憲司糾劾,因茲出貶。若循其始,終是吉人,宜棄其瑕,以從眾望。請贈物一百段。"從之。
  • 9.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嗣立孫弘景,擢進士第,數佐節度府。以左補闕召為翰林學士。蘇光榮為涇原節度使,弘景當草詔,書辭不如旨,罷學士。遷累度支郎中。張仲方黜李進甫諡得罪,憲宗意弘景擿助,出為綿州刺史。李夷簡鎮淮南,奏以自副。召入,再遷給事中。駙馬都尉劉士涇賂權近,擢太僕卿,弘景上還詔書,穆宗使喻:"其先人昌有功,朕所以念功睦親者。"弘景固執,帝怒,使宣慰安南。由是有名。時蕭俯輔政,弘景議論常佐佑之。還,再遷吏部侍郎,銓綜平序,貴幸憚其嚴,不敢郤以私。歷陝虢觀察使,召拜尚書左丞,駁正吏銓所除六十餘官不當進資,於是鄭絪、丁公著、楊嗣復皆奪俸,郎吏肅然,望風脩整。吏部員外郎楊虞卿以累下吏,詔弘景與御史詳讞。虞卿私造門,弘景厲言曰:"有詔按公,尚私謁邪?"虞卿多朋助,自謂必見納,及是,惶恐去。遷禮部尚書、東都留守。卒,年六十六,贈尚書左僕射。弘景以直道進,議論持正有守,當時風教所倚賴,為長慶名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