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兆韋氏

鎖定
京兆韋氏,是中國中古時期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的士族,唐代長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46]  。西漢時韋賢韋玄成韋賞連續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為關中名門。東漢時已號為三輔冠族 [59]  。兩漢、魏晉、南北朝,京兆韋氏歷代都不乏公卿、宰輔、尚書、高級將軍等重臣,因此成為關中郡姓的代表。進入隋唐,京兆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唐一代,京兆韋氏先後誕生了17位宰相(另有使相2人)。
《新唐書·柳衝傳》 [1]  載有柳芳氏族論:“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即京兆韋氏為關中郡姓(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士族) [48]  的代表,也是極具影響力的士族門閥。
《舊唐書·韋述傳》 [2]  載:“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由此可見京兆韋氏在唐朝的輝煌。
京兆韋氏在中古時代享有極高的聲望,隋文帝稱其為“百世卿族” [44-45] 
中文名
京兆韋氏
外文名
Jing Zhao Wei shi
俗    語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祖居地
京兆杜陵(陝西西安)
著名人物
韋賢韋玄成韋睿韋孝寬韋皋韋應物韋莊
存在時期
西漢至五代

京兆韋氏家族起源

西漢初年,韋孟被任命為楚元王劉交的太傅 [3]  ,韋孟在楚王劉戊時期多次規諫,卻不起效果,韋孟因此辭官,舉家遷至山東鄒魯一帶。韋孟的玄孫韋賢不僅精通《禮》、《尚書》,並傳習《魯詩》,產生了韋氏《魯詩》一派,奠定了家族的經學傳統。韋賢后被徵召為博士、給事中,為漢昭帝傅,又出任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漢昭帝駕崩後,韋賢與霍光等共同尊立漢宣帝繼位,賜爵關內侯,任長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韋賢升任丞相,封扶陽侯,食邑七百户。韋賢有四子,除第三子韋舜留居鄒魯守家族墳墓外,其餘諸子均遷至長安平陵,韋賢第四子韋玄成後繼承扶陽侯爵位,先後任太常、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二年(前42年)任丞相,徙居長安杜陵。韋玄成之侄韋賞又因任漢哀帝定陶王時期的太傅,被提拔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封關內侯,僅西漢一朝宗族中擔任二千石一級官吏的就有十餘人。京兆韋氏在西漢父子丞相、三世三公、四世封侯,已成為關內著名大族。

京兆韋氏房支

  • 西眷,曹魏詹事、安城侯韋胄長子韋潛的後代,號西眷 [4] 
  • 東眷,曹魏詹事、安城侯韋胄幼子韋穆的後代,號東眷 [4] 

京兆韋氏西眷房支

  • 平齊公房:北周侍中韋瑱被封為平齊縣伯,死後追封為公,其後代因此號平齊公房 [5] 

京兆韋氏東眷房支

  • 逍遙公房:北朝隱士韋敻,北魏、北周兩朝皇帝十次徵召他做官,均不聽命,因此號稱逍遙公,其後代因此號為逍遙公房 [6] 
  • 鄖公房:隋朝尚書令韋孝寬被封為鄖國公,其後代因此號為鄖公房 [7] 
  • 大雍州房:北周雍州刺史韋義遠因與其胞弟韋暉親相繼擔任雍州刺史,其後代因此號為大雍州房 [8] 
  • 小雍州房:北周雍州刺史韋暉親因與其胞兄韋義遠相繼擔任雍州刺史,其後代因此號為小雍州房 [8] 
  • 閬公房:北魏咸陽太守韋閬在關中大亂時,只有他的轄區平安保全,魏明元帝拓跋嗣稱希望自己的臣子都和韋閬一樣,成為一時美談,韋閬後代因此號為閬公房 [9] 
  • 彭城公房:北魏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韋泓胄的長子韋澄死後被追贈為彭城縣開國公,韋泓胄的後代因此號為彭城公房 [10] 
  • 鶥城公房:北周車騎大將軍韋元禮被封為鶥城公,其後代因此號為鶥城公房 [11] 
  • 駙馬房:韋延賓六世孫韋皇后掌權時其家族中多人迎娶公主,韋延賓後代因此號駙馬房 [12]  。《朝野僉載》曰駙馬房是隋朝京兆韋袞家奴韋桃符的後代 [13-14]  ,不過該説法以及韋桃符之名均不見於兩唐書和駙馬房墓誌 [40]  ,可能為民間人士對韋后家族的污名化。
  • 小逍遙公房:韋華隨劉裕過長江,定居襄陽郡,因而稱襄陽韋氏,韋華十世孫韋嗣立被封為逍遙公,家族因此改號小逍遙公房 [15] 

京兆韋氏其他房

  • 龍門公房:隋朝驃騎大將軍、晉州大總管府長史韋通被封為龍門縣公,其後代因此號為龍門公房 [16] 
  • 南皮公房:隋朝倉部侍郎、尚書右丞、司農卿韋瓚被封為南皮縣伯,其後代因此號為南皮公房 [17] 

京兆韋氏定著房

西眷、東眷、逍遙公房、鄖公房、南皮公房、駙馬房、龍門公房、小逍遙公房、京兆諸房韋氏合稱為韋氏定著九房 [18] 

京兆韋氏唐朝及五代宰相

京兆韋氏發展

京兆韋氏是中古時期最重要的士族之一。西漢時韋賢從魯國鄒縣遷居關中,韋賢、韋玄成均位至丞相,韋賞位列大司馬,其家族在西漢三世三公、僅西漢一朝官至兩千石的就多達十餘人 [43]  ,已經成為關中名門。東漢至魏晉,京兆韋氏長盛不衰,先後有鴻臚卿韋彪、太僕卿韋端、涼州刺史韋康、中書監韋誕等重要人物,維持了公卿世家的地位。
永嘉之亂之後,京兆韋氏大部分成員因思想文化、家族積澱等方面的因素留居關中。在前秦滅亡及劉裕北伐後,也有不少韋氏族人為避亂南下 [19]  。實際上西晉末年已有京兆韋氏族人蔘與東晉政權,據《晉書》卷七十《應詹傳》載,京兆韋泓在東晉初年由應詹向晉元帝舉薦,被闢為少府卿 [39]  。《梁書·卷十二·韋睿傳》:“散族弟愛。愛字孝友,……高祖父廣,晉後軍將軍,北平太守。”苻堅滅後,京兆韋廣房支遂南北分途。至晉末宋初為止 [29]  ,南方的京兆韋氏先後有韋泓、韋羆、韋肅、韋軌、韋惠度等房支,集中於襄陽。此後京兆韋氏族人又在北魏、北周、隋朝時期紛紛北遷,如韋惠度、韋崇韋道福韋鼎韋思謙祖先,等等。
進入隋唐,京兆韋氏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為:有唐一代韋氏家族有17位成員拜相,勢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極高,尤其是高品級官吏的仕宦人數頗多;家族成為皇室通婚之重要對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員與皇室成員進行婚姻來往;家族廣泛與山東、關西地區的高門士族聯姻,此舉密切其與各地士族的交往,擴大家族影響,韋匡伯、韋嗣立家族可謂典型。導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憑藉門蔭與科舉,雙軌並進,佔據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墜。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響,通過婚姻關係,擴充其政治關係和影響。此二者,如鳥之雙翼,共保韋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貴。由於受到科舉取士制的影響,韋氏家族文化的文學性逐漸加強。其成員在誦習經書的同時,文學修養亦日漸提高。此外,從其交往的情況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學家皆與韋氏成員有過詩文交往。而且,從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韋氏家族成員的作品亦多為雅俗兩界所稱賞。最後,就具體創作情況言,韋氏共有詩文總數千餘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學家近百人,為後世所激賞的作品數十篇,併產生兩位著名的詩詞名家,即韋應物韋莊。有唐一代,韋氏家族在文學創作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績,並於當時享有盛譽。韋應物韋莊韋絢韋瓘等是韋氏家族詩(文)名較著的成員。
韋應物是唐代文學研究的熱點,成果頗多,通過對韋應物詩的深入分析,着重探討韋應物的族內交往詩和悼亡詩中所透射出來的家族情懷和家族意識。韋莊是晚唐時期韋氏的重要人物,通過對其文學活動進行研究,着力發掘晚唐五代社會文化背景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和其相關文學活動的文學史意義。整體來看,韋氏家族在唐代不僅具有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家族文化也異常繁榮,其家族文學活動更是對唐代文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京兆韋氏名人

京兆韋氏西漢

韋賢(前149-前60年),字長孺,魯國鄒縣(今山東鄒城)人,漢昭帝時遷居關中。 西漢時期丞相,大儒韋孟曾孫。 個性質樸,篤志求學,精通《詩經》、《禮記》、《尚書》,號稱鄒魯大儒。漢昭帝即位,授五經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詹事、大鴻臚。 元平元年(前74年),聯合大司馬霍光擁戴漢宣帝劉詢即位,賜爵關內侯,遷長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出任丞相,封扶陽郡侯。為相五年,以老病辭官,開啓漢代丞相致仕制度。神爵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二歲,諡號為節 [20] 
韋玄成,字少翁,丞相韋賢第四子、大儒韋孟玄孫,位至丞相。隨父遷居關中,後定居杜陵縣(今西安市區南部) [20]  。少好學,明於詩、論語。謙遜俠士,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常侍騎。又以明經擢諫大夫,遷大河都尉。徙為太子太傅。父賢死,玄成佯狂讓爵於兄。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為御史大夫。於丞相乞骸骨免,而為丞相,因封故邑為扶陽侯,而後失之列侯;復自遊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繼父相位,封侯,封於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父子俱為丞相,世間美之。因此,鄒魯為之諺雲:“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過之。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諡工候。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其家族在西漢官至二千石的有十餘人 [41] 
韋方,京兆杜陵人,韋賢之孫 [20]  。西漢大鴻臚、長樂衞卿。
韋賞,韋賢之孫,東海太守韋弘之子。漢哀帝為定陶王時任太傅,漢哀帝即位後任大司馬、車騎將軍,位列三公 [20] 

京兆韋氏東漢

韋彪,字孟達,東漢大臣。西漢丞相韋賢的玄孫、東海太守韋宏的曾孫、大司馬韋賞之孫。為儒學宗師,漢章帝時,歷任左中郎將、長樂衞尉、奉車都尉、鴻臚卿。著有《韋卿子》十二篇 [21] 
韋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韋賢的六世孫,韋玄成的五世孫,韋彪的族孫,韋豹之子。漢靈帝時任東海相 [38]  。孫韋胄,曹魏詹事,為韋氏東西眷之祖 [4] 
韋端,字休甫,京兆杜陵人 [22]  。東漢末年曹操當政時,歷任涼州牧、太僕卿。其子韋康後為涼州刺史,其子韋誕後為著名書法家、曹魏光祿大夫。
韋康,韋端子,東漢末年書法家、涼州刺史。

京兆韋氏三國魏

韋誕,字仲將,京兆杜陵人 [22]  。太僕卿韋端之子,曹魏宰輔重臣。歷任武都太守、侍中中書監,以光祿大夫致仕。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有“草聖”之稱,著有《筆經》。

京兆韋氏兩晉十六國

韋泓,京兆杜陵人,東晉初年被應詹引薦給晉元帝,官至少府 [39] 
韋謏,字憲道,京兆杜陵人。雅好儒學,善著述。十六國前趙時任黃門郎,後趙時任散騎常侍,六在尚書、四為侍中,再任太子太傅,封京兆郡公,為後趙重臣。冉魏時,任光祿大夫。永興元年,韋謏勸諫冉閔,因此激怒冉閔,連同兒子一起被殺。後冉閔悔悟,追贈韋謏為大司徒。著有《伏林》三千餘言 [23] 
韋楷,京兆杜陵人,韋閬祖父。晉建威將軍,長樂、清河二郡太守 [24] 
韋昶,京兆杜陵人,東漢涼州刺史韋康的玄孫。東晉著名書法家,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 [51] 
韋鍾,京兆杜陵人,韋玄祖父,南梁韋睿的先祖。前秦時期大臣,歷任魏郡太守、青州刺史、尚書 [37]  。子韋謙、韋華。韋謙後奔晉 [62] 
韋逵,京兆杜陵人,韋楷子,韋閬父親。後燕慕容垂時任大長秋 [24] 
韋逞,京兆人。其父母曾被石虎遷移到關東。後仕前秦,官至太常 [42] 
韋儒,京兆人。前秦時期大臣,歷任散騎侍郎、繡衣使者 [52] 
韋羆,京兆杜陵人。前秦時期大臣,丞相王猛女婿,歷任丞相長史、東海太守。苻堅死後前往南朝。 [55] 
韋華,京兆杜陵人。前秦大臣韋鍾之子,南梁韋睿的曾祖。前秦時任黃門侍郎、僕射 [25] 後秦時任中書令 [26] 尚書左僕射 [47] 司徒 [27] 

京兆韋氏南朝

韋祖徵,京兆杜陵人,韋睿伯父。南朝宋時為光祿勳光祿大夫。在鄉里頗有威望,柳世隆顯貴以後也常常拜見他 [28] 
韋睿(叡)(442-520),字懷文,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29]  ,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進封永昌侯。後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而卒。獲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韋睿指揮果斷,謀略過人,備受梁武帝的禮敬與器重。被後世譽為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明代楊慎稱讚曰:“六朝人才,韋叡為冠”。
韋放(474-532年),字元直,京兆杜陵人,韋睿的長子 [29]  。南梁時歷任盱眙太守、通直郎、輕車中兵參軍、鎮右諮議參軍、襄陽太守、竟陵太守等職,襲封父爵永昌縣侯。普通六年(525年)以貞威將軍職參與北伐。次年,協助中護軍夏侯亶收復壽陽。普通八年(527年)升明威將軍,大破北魏軍五萬,降渦陽。韋放歷佐諸王,治州有方,為政以和洽明理著稱,頗有聲績。累官至督北徐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信武將軍持節
韋稜,字威直,京兆杜陵人。韋睿第三子 [29]  。著《漢書續訓》三卷。尤其擅長五經。性恬素,以書史為業,博物強記,當世之士,鹹就質疑。起家安成王府行參軍,稍遷治書侍御史,太子僕,官至光祿卿
韋黯,韋睿子,南梁南豫州刺史、太府卿輕車將軍,加持節,追贈散騎常侍、左衞將軍 [29] 
韋粲,韋放子,韋睿孫。南梁時襲爵永昌縣侯,任太子左衞率領直散騎常侍。侯景之亂時戰死,梁簡文帝追贈護軍將軍、諡忠貞 [49] 
韋載,字德基,京兆杜陵人 [30] 韋睿之孫,韋正之子。最初任梁朝邵陵王法曹參軍起家,升任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侯景叛亂的時候,任命為建威將軍、尋陽太守,跟隨都督王僧辯往東討伐侯景。出使前往東陽、晉安,招降安撫留異、陳寶應等人。於是韋載被任命為信武將軍、義興太守。陳高祖總把他安置在自己身邊,和他謀劃計議。永定元年,任命韋載為和戎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永定二年,加封他為輕車將軍。接着加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右衞率。天嘉元年,因病不再擔任官職。
韋鼎,京兆杜陵人,韋載弟,韋正子,韋睿孫。南朝陳時任太府卿陳朝滅亡後入長安,仕隋為上儀同三司、光州刺史。作有《韋氏譜》七卷。
韋愛,京兆杜陵人,韋睿族弟。南梁時,任輔國將軍驍騎將軍、寧蜀太守,卒贈衞尉卿。子韋乾向,官至驍騎將軍、徵北長史,汝陰、鍾離二郡太守 [31] 
韋翽,京兆杜陵人,韋愛之孫。南朝陳驍騎將軍,領朱衣直閣,封清源縣侯。子韋弘,有文學,陳亡後入隋 [56] 

京兆韋氏北朝

韋閬,字友觀,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32]  。晉朝建威將軍韋楷之孫、慕容垂大長秋卿韋逵之子。世代為三輔冠族,年少有器望。慕容氏政亂時避難在薊城。太武帝拓跋燾平定北方之後,得到太武帝賞識,擔任咸陽太守,轉武都太守,鎮撫氐族。杏城鎮將郝温和蓋吳反叛時期,關中大亂。韋閬盡心撫納,百姓得以存活。在郡十六年,去世,獲贈雍州刺史。子韋範,歷鎮西大將軍府司馬,試守華山郡,高宗時賜爵興平男。子韋俊,字穎超,早有學識,事祖母以孝聞名,性温和廉讓,為州里所稱,太和中襲爵,除荊州治中,轉梁州寧朔府長史,還,為太尉外兵參軍、本州中正,遷都水使者,世宗崩,領軍於忠矯擅威刑,與左僕射郭祚、尚書裴植同時遇害,追贈中壘將軍、洛州刺史。韋俊有子十三人:長子韋榮緒,字子光,頗涉文史,官至除員外散騎侍郎、齊王蕭寶夤儀同開府屬;韋榮緒之弟韋榮茂,字子曄,官至徵虜將軍、東秦州刺史;韋榮茂之弟韋子粲,為南汾州刺史、南兗州刺史、豫州刺史;韋子粲少弟韋道諧,官至南兗州刺史。
韋真喜,京兆杜陵人,韋閬兄長的兒子 [32]  。起家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馮翊太守。韋真喜之子韋祉,卒於太府少卿;韋祉子韋義遠,出帝時,為岐州刺史,沒關西;韋祉弟韋禎,有識幹,起家奉朝請,歷任尚書郎中、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廷尉少卿、給事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卒贈安西將軍、秦州刺史;韋禎子韋文殊,官至員外散騎侍郎,早卒。
韋道福,京兆杜陵人,韋閬從叔 [32]  。父韋羆,為苻堅丞相王猛所器重,以女嫁之,後任前秦東海太守。前秦滅亡後,南下歸宋,在劉宋任輔國將軍、秦州刺史。道福有志略,歷劉駿盱眙、南沛二郡太守,領鎮北府錄事參軍。時劉宋徐州刺史薛安都謀劃擁州內附北魏,道福協助其事。後以功除安遠將軍,賜爵高密侯,因此仍家於彭城。卒,贈徵虜將軍、兗州刺史,諡曰簡。子韋欣宗,以歸國勳,別賜爵杜縣侯。高祖初,拜彭城內史,遷大將軍、宋王國劉昶諮議參軍。廣陵侯元衍為徐州刺史,又請為長史,帶彭城內史,撫綏內外,甚得民和。世宗初,除通直散騎常侍,出為河北太守,不行。不久轉任太中大夫、行幽州事。卒,贈龍驤將軍、南兗州刺史,諡曰簡。韋子欣子韋元叡,武定中任潁州驃騎府長史。韋欣宗從父弟韋合宗,卒於東海太守。韋合宗子韋元恢,有氣幹,孝昌初,值刺史元法僧據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潛規克復,事泄,為法僧所害。時人傷惜之。
韋崇,字洪基,京兆杜陵人,韋閬從子 [32]  。父韋肅,字道壽,劉義真鎮關中時闢為主簿,隨劉義真南下,歷任劉宋魏郡、弋陽二郡太守、豫州刺史。年十歲時父親過世,母親鄭氏以河南已入北魏,故遷居河洛。年少時為舅兗州刺史鄭羲所器賞。解褐中書博士,轉司徒從事中郎。魏高祖納其女為充華嬪。後任南潁川太守,把郡治理得一派祥和,高祖(孝文帝元宏)聽聞後嘉賞,賜帛二百匹。高祖遷都洛陽後以韋崇為司州中正,不久授右將軍、咸陽王禧開府從事中郎,復為河南邑中正。韋崇頻居衡品,以平直見稱。出為鄉郡太守,更滿應代,吏民詣闕乞留,復延三年。在郡九年,轉司徒諮議。久之,授華山太守,卒。子韋猷之,釋褐奉朝請,轉給事中、步兵校尉,稍遷前將軍、大中大夫,卒。韋猷之的弟弟韋休之,起家安州左將軍府城局參軍,轉給事中、河南邑中正,稍遷安西將軍光祿大夫,韋休之貞和自守,未嘗以言行忤物。韋休之的兒子韋道建,北魏武定末年任定州儀同開府長史,帶中山太守。韋道建的弟弟韋道儒,北齊時任文襄王大將軍府東閤祭酒。
韋道遜,京兆杜陵人,韋崇之子。與兄長韋道密、韋道建、韋道儒都以文學著稱。北齊時官至通直常侍 [33] 
韋伯昕,京兆杜陵人。以才智優於裴植,常輕之,裴植疾之如仇。北魏時封雲陵縣開國男,官員外散騎常侍、中壘將軍 [57] 
韋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 [34]  。世為三輔著姓。曾祖韋惠度,後秦姚泓時任尚書郎,後跟隨劉義真南下,在劉宋政權擔任鎮西府司馬、順陽太守,行南雍州事,後於襄陽歸北魏、拜中書侍郎,贈安西將軍、洛州刺史。祖父韋千雄曾任略陽郡守。父韋英,曾任代郡守、贈兗州刺史。韋瑱少年即聰敏,有夙成之量,鄉里人都敬之異之。篤志好學,善騎射。北魏孝明帝時累遷諫議大夫、冠軍將軍。魏孝武帝元修於關中建立西魏,韋瑱隨孝武帝保駕,被加授前將軍、太中大夫,封長安縣男。535年任行台左丞,加授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升任使持節、都督南郢州諸軍事、南郢州刺史,復任丞相行台左丞。以幹練聞名。大統三年(537)韋瑱參加對高歡作戰有功,被加授衞大將軍、左光祿大夫。河橋之戰後再晉爵為子。大統八年(542)高歡派兵攻汾南,韋瑱隨宇文泰出征,不久任蒲州總管府長史,後被召回朝任鴻臚卿。由於出身望族,韋瑱被授以兼領鄉兵、加帥都督銜,又升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代行京兆郡守職務。西魏恭帝初年,韋瑱晉級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二年被賜姓宇文氏。三年,於河西走廊任瓜州刺史,瓜州為東西方貿易門户,韋到任後,善撫軍民,防禦嚴密,人民安居從業。宇文覺建立北周後,韋瑱進爵為平齊縣伯,增邑達千户。周明帝時以才幹擢升為侍中,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約武成二年(560)卒於官。周武帝天和二年追封為平齊公,食邑增至3000户。其子韋峻襲爵位,後位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韋峻弟韋師,官至蒲州總管府中郎、行河東郡。
韋峻,京兆杜陵人。韋瑱之子,繼承了平齊公爵位,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韋祐,京兆山北人,世為州郡著姓 [35]  。父親韋義,曾任上洛郡守。西魏時,韋祐拜車騎大將軍,後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韋旭,京兆杜陵人。韋敻、韋孝寬之父。北魏時,官至右將軍、南豳州刺史,追贈大將軍、司空、冀州刺史。
韋夐,北周名士、學者,韋孝寬的兄長。備受北周明帝、武帝的推崇。北周明帝號之曰“逍遙公”。
韋孝寬(509-580年),名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的軍事家、戰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參與戰事有功而升遷,後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鎮守東西外交界的軍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高歡率大軍進攻包圍玉璧,韋孝寬軍力為劣勢,但運用地形和戰術守城,高歡運用各種戰術攻城皆不克,東魏軍圍城五十餘日,兵力損失慘重,最後退兵,高歡回師後病死。玉璧之戰為東、西魏實力消長的關鍵戰之一,原本較弱小的西魏,經此戰後粉碎東魏想要滅亡西魏的企圖。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韋孝寬的建議,成功打敗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遲迥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580年韋孝寬在長安去世,追贈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懷衡黎相趙洺貝滄瀛魏冀十一州諸軍事、雍州牧,諡襄公。韋孝寬有六子。
韋總(548-576年),字善會,京兆杜陵人,韋孝寬第三子。北周大臣,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征北齊時,戰歿於幷州。獲贈上大將軍、河南郡公、柱國、五州刺史。
韋壽,子世齡,韋孝寬第四子。北周時,官拜儀同三司,封滑國公。隋文帝受禪後,歷任恆、毛二州刺史。
韋瓘,韋敻之子,韋孝寬之侄。北周時,官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任隋州刺史。
韋暮:北周時輔助楊堅,以定策之功授上柱國,封晉安郡公 [50] 

京兆韋氏隋唐

韋世康,韋夐之子,韋孝寬之侄。北周時位列上開府司會中大夫,出任絳州刺史。隋朝時,歷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進爵上庸郡公,出任荊州總管(隋朝四大總管之一)。
韋洸,韋敻之子,韋世康兄弟。北周末年,拜柱國,進封襄陽郡公。隋朝時,歷任江州總管、廣州總管,追贈上柱國
韋藝,韋敻之子,韋世康兄弟。隋朝時,官拜上大將軍上開府、營州總管,進爵魏興郡公。
韋衝,韋敻之子,韋世康兄弟。隋朝時,官拜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歷任南寧州總管、營州總管、民部尚書
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總,唐太宗韋貴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驃騎大將軍
韋園成,北周太傅韋孝寬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之長子,韋貴妃韋珪之父。官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
韋匡伯(573-617),是韋總的次子,韋園成之弟。韋尼子之父,貴妃韋珪的叔父。在隋朝時為尚衣奉御舒國公。
韋圓照,韋總的第三子、韋氏姐妹的叔父。尚隋豐寧公主楊靜徽駙馬都尉
韋貴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澤,京兆杜陵縣人。僅次於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曾孫女,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的孫女、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韋圓成的女兒。先嫁隋朝户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縣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後,韋貴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紀王),650年,立為紀國太妃,死後陪葬昭陵
韋尼子(607-656年),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太宗昭容正二品),可能初嫁王玄應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為韋孝寬,祖父為韋總。她的父親韋匡伯是韋總的次子,即為貴妃韋珪的叔父。韋尼子是韋貴妃的堂妹。死後追封正一品。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衝之子,唐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貞觀朝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陽縣男,貶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韋挺,小時與隱太子建成關係不錯。後因事與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進入東宮後,徵拜他為主爵郎中。貞觀初年,王珪幾次舉薦他,於是遷為尚書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將韋挺女兒許配給了齊王李祐為妃子。韋經常與房玄齡、王珪、魏徵、戴胄等一起當顧問,參議政事。不久改授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魏王府事。當時李泰受寵,太子承乾過失較多,太宗稍有廢立的想法。中書侍郎杜正倫以漏泄宮中禁語被貶。當時,韋挺也參預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對他説:“我已貶了杜正倫,不忍心將愛卿置於法律下”。於是原諒了他。不久遷為太常卿。
韋範,字元禮,隋朝淅州刺史、郿城縣公 [60-61] 
韋弘機,京兆萬年人。祖元禮,隋州刺史。弘機仕貞觀時為左千牛胄曹參軍,使西突厥冊拜同俄設為可汗。會石國叛,道梗,三年不得歸。裂裾錄所過諸國風俗、物產,為《西征記》。比還,太宗問外國事,即上其書。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遷殿中監顯慶中,為檀州刺史,以邊人陋僻,不知文儒貴,乃脩學官,畫孔子、七十二子、漢晉名儒象,自為贊,敦勸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討高麗。次灤水,會暴漲,師留三日。弘機輸給資糧,軍無飢,高宗善之,擢司農少卿,主東都營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賞,賜絹五十匹,曰:“後有犯,治之,毋奏”。遷司農卿。任司農卿兼將作監,為唐高宗建造了上陽,宿羽,高山等離宮。上陽宮位於洛陽,四面彼臨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宮城,其正門正殿皆東向,臨洛水作橫亙一里長的長廊,並作虹橋跨洛水與西上陽宮相連。宿羽宮和高山宮亦輝煌壯麗,承高臨深,有眺望之美。因宮室過於壯麗,被指責為誘導皇帝棄儉從奢,獲罪丟官。但其在建築藝術上的貢獻卻不應被埋沒。如臨洛水作長廊是園林建築藝術手法的發展,宿羽,高山宮則體現了建築與自然地形完美結合的設計理念。
韋慶嗣,韋正矩之父。封彭城郡公
韋正矩(?-663年),或作韋政舉,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屬於韋氏的東眷房。駙馬長孫詮被殺後,在東陽公主的推薦下尚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史稱韋正矩“遇主不以禮”,龍朔三年(663年)三月,使新城公主暴薨,唐高宗將韋正矩殺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禮節把新城公主陪葬昭陵。不過,之後唐高宗又允許韋正矩與公主合葬,韋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韋思安,雍州(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駙馬,出身雍州韋氏,即後來的京兆韋氏,官至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晉安公主,與公主陪葬昭陵。
韋肇,唐代京兆人。韋貫之之父。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韋綬,唐代京兆人。韋肇之子,韋貫之兄。以散騎常侍致仕德宗翰林學士。有《郡治樓望黃山》一首傳於世。郡齋北望春光好,平楚無雲秋望寬。清氣爽時塵外見,碧飛飛處靜中看。爭高千仞山皆讓,並秀三峯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嶽號,暫圖瞻眺近長安。(參看《石門巖志》)
韋貫之,名純,唐代京兆人。韋綬之弟,憲宗朝宰相。避憲宗諱以字行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舉進士。德宗貞元初登賢良科,授校書郎。武拜門下侍郎,韋罷長安尉,赴選,元衡以為萬年丞。過堂日,元衡謝曰:“某與先輩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濫居此地。使先輩未離塵土,元衡之罪也”。貫之嗚咽流涕而退。後數月,除補闕。是年,元衡帥西川。順宗永貞時累遷尚書右丞,憲宗時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貫之同日宣制(出《續定命錄》)。遷中書侍郎,罷為吏部侍郎穆宗朝為工部尚書。卒年六十二,贈右僕射,諡曰貞,後更諡曰文。
韋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韋皇后從兄。年十一舉兩經及第。以書判拔萃補校書郎,累遷尚書右丞,出為陝虢觀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卒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諡曰孝。
韋皇后:名果兒,京兆萬年人。唐中宗李顯後,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潤,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温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景龍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旦復位。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
韋湊,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一年任杭州刺史。開元中太原尹。
韋見素(697-762),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韋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天寶五載(746年),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諫議大夫,遷吏部侍郎。天寶十三載,楊國忠用為宰相。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兼左相,封豳國公。天寶十四載,再三奏請遷祿山為平章事,調其來京。後安祿山反,從玄宗入蜀,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韋見素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韋相公”。才免於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與房琯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來至靈武,肅宗出城恭迎。因附楊國忠,被肅宗冷落。後拜尚書右僕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保,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諡曰忠貞,有子韋諤。
韋堅,字子金,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擢升為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淺,不便漕運,韋堅主持徵調民工,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壅渭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向東作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渠道,在華陰縣永豐倉附近復與渭水匯合,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又在禁苑之東築望春樓,下鑿廣運潭以通漕運,使每年至江淮載貨之船舶在潭中集中,藉以取得皇帝之歡心。後升兼江淮南租庸、轉運、處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後為李林甫所諂,被長期流放嶺南,後遭害。
韋諤韋見素子。通議大夫行尚書吏部郎中彭城郡開國公,授給事中
韋應物(737-792),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一説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偃(公元8世紀),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幹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羣。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閒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幹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讚賞,元鮮于樞詩云:“韋偃畫馬如畫松。”所畫筆力勁健,駿尾可數,如顏魯公書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畫山水風格高超,屬王維一派;所寫松石更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蟠龍之狀,千枝萬葉,非經歲不成;畫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筆擦,雲煙變幻,遠岸長陂,叢林灌木,筆力有餘,而景象不窮;人物則高僧奇士,禽獸則牛羊羣驢,無一不盡其能。畫跡有《雙騎圖》《牧放人馬圖》《三馬圖》《散馬圖》《沙牛圖》《松下高僧圖》等2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百馬圖》卷,李公麟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韋皋(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韋皋始仕為建陵挽郎。張鎰節度鳳翔,署營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帝自梁洋還,召為左金吾衞將軍,遷大將軍。貞元元年,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着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説,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詩三首,以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貞元十七年(801年)嘗撰並行書金銅普賢菩薩像記。卒年六十一。諡曰忠武。《唐書本傳、金石錄、雲笈七籤》
韋綬唐穆宗以綬精粹辯博,有先儒之風,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書。
韋元禮,萬年人。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杭州刺史。
韋景駿,京兆人。韋弘機之孫,景龍中年任肥鄉令,後遷房州刺史,唐代循吏 [58] 
韋述,京兆人。韋景駿之子,唐朝史學家,位列唐玄宗時期十八學士的第八位。韋述小時就將家二千卷書閲盡,“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中進士時年紀還小,身材還不高。考功郎宋之問説:“韋學士童年有何事業”?韋述對曰:“性好著書”。宋之問説:“本求異才,果得遷、固”。開元時,詔秘書監馬懷素編次圖書。懷素乃奏用韋述、元行衝齊浣王珣吳兢等二十六人,同於秘閣詳錄四部書,五年始成《唐書》一百卷。張説引他任集賢院直學士,累遷尚書工部侍郎。韋述在書府四十年,任史職二十年。補遺續缺,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簡記詳。蕭穎士將他比作譙周、陳壽之流。安史之亂時,流亡至渝州卒。韋述好譜學,撰有《開元譜》二十卷,著有《兩京新記》。
韋妃唐肅宗妃.。
韋賢妃唐德宗賢妃。
韋貴妃,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的貴妃,唐武宗之母,後被追尊為宣懿皇后。
韋處仁,唐穆宗李恆女義豐公主駙馬。
韋莊(約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唐末五代後蜀詩人。唐末進士,唐初宰相韋見素之後,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後蜀宰相,諡文靖。著《秦婦吟》長詩,有名於世。
韋丹(753-810年),字文明,京兆郡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時期循吏、水利專家, 鄖襄公韋孝寬六世孫,贈虢州刺史韋政之子。舉明經進士,選授峽州遠安縣令。通過制科考試,授雍州咸陽縣尉,遷邠寧(張獻甫)軍佐、監察御史,入為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起居舍人。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叛亂,拜河陽軍行軍司馬,遷駕部員外郎。七年,遷吏部司封郎中、御史中丞,冊封新羅國君。回國後,出任太中大夫、容州刺史、容管經略招討使。唐順宗嗣位,拜諫議大夫,號為才臣。唐憲宗即位,歷任梓晉洪三州刺史兼任觀察使,進封武陽郡公,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頗有功績。 元和五年,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葬於萬年縣少陵原。

京兆韋氏學術研究史

京兆韋氏早期

研究主要集中以社會、政治為重點。
王伊同:《五朝門第》,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關京兆韋氏作品。
毛漢光:台灣學者,《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一篇《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中國中古社會史論》第三篇《中古家族之變動》、第四篇《中古士族性質演變》、第八篇《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九篇《唐代大士族的進士第》以及《唐代統治階層的社會變動》等論著也對京兆韋氏有精彩論述。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

京兆韋氏大陸新時期

個案分析:
陶敏王友勝韋應物集校注》和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注》對韋應物的研究奠定基礎。傅漩瓊《唐代文學叢考》中《韋應物系年考證》和《唐才子傳校箋》,又對京兆韋氏之重要人物韋應物的生平履跡和交友行蹤有所考訂。劉金城《韋莊詞校注》和聶安福《韋莊集箋註》的出版,又將人們對該家族另位知名文學家—韋莊的研究推進一步。
韋氏家族的系統研究與評價: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一書的第五章《唐代關中文學羣體的構成》中,對包括京兆韋氏在內的關中著族的文學創作予以詳細闡釋,並將京兆韋氏列單節加以研究。其另一著作《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第四章《唐代文學士族的地域構成》,又特設“關中士族羣體”一節,又大篇幅論及京兆韋氏的文學文化活動,將京兆韋氏置放於大的文化場景中加以宏觀觀照並把京兆韋氏與關中、山東、江南等文化區的著族文學進行比較。
呂卓民在《長安韋杜家族》從韋氏家族的興起、鼎盛和衰落三個方面着手,對韋氏自漢至唐的發展概況做了詳細介紹,惜其未對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的關係和家族變化發展的內外原因進行深入論述。
楊東晨韋姓史話》也對唐代韋氏加以介紹,細分源起、流佈、盛事、文化、名人等部分,讀來有趣,但學術性差。

京兆韋氏研究論文

以韋氏家族為對象的論文仍為數不多,在這當中主要涉及韋氏家族的起源及發展歷史、遷徙、文學作品的整理、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業績、相關考證、個別韋氏成員的文學創作成就和作品等方面。
墓誌資料的發掘和整理:
張藴:《西安南郊畢原出土的韋氏墓誌初考—平齊公房和鄖公房成員》(《文博》1999年第6期)《關於西安南郊畢原出土的韋氏墓誌初考一逍遙公房和李夫人墓誌》(《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據考古出土的碑誌石刻對唐代韋氏家族的房支加以梳理。
周偉洲:《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韋氏墓誌考釋》針對近年出土的韋戚夫婦、韋彪夫婦等四方北朝墓誌加以考釋和疏證。
牟發鬆:《新出四方北朝韋氏墓誌校注》(《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又重新對周偉洲文進行校正,並附墓誌拓片圖版,這些對於我們進一步瞭解韋姓人物在南北朝時的活動情況較有意義。
陳尊樣:《唐韋幾墓誌考》(《文博》1994年第4期)。
宋英:《唐韋情墓誌考述》(《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3期)。
焦傑:《韋待價西征土蕃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劉呆運:《唐長安南郊韋慎名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王家佑:《大足韋君靖碑與韋君靖史實考辨》(《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周臘生:《唐代狀元韋灌生平事蹟辨正》(《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馬驥:《新發現的唐韋應物夫婦及子韋慶復夫婦墓誌簡考》(《文匯報》2007年11月4日)。
陳尚君:《韋應物一家墓誌的學術價值》(《文匯報》2007年11月4日)
李浩:《韋應物家族墓誌補論》(見《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增訂版))。相繼問世,韋氏家族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對韋氏家族這一羣體加以關注:
楊東晨:《論韋姓宗族的形成與遷布》(《固原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對夏商以來韋姓因國得氏及春秋以降韋氏宗族的遷移進行具體説明,從而為我們解讀京兆韋氏房支族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張琳:《南朝時期僑居雍州的河東柳氏與京兆韋氏發展比較》(《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則探討了作為南朝雍州僑居大姓的河東柳氏和京兆韋氏的發展軌跡。
榮新江:《韋述及其兩京新記》(《文獻》2004年第2期)對韋述的生平事蹟,《兩京新記》的撰著年代、體例、內容和影響加以詳細研究。
馬微:《韋后的女性意識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分析》(《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認為韋后許多措施,包括改易制度、大造符瑞輿論、參與大祭等,皆透露出女性意識。
韋氏家族文學研究:
韋應物與韋莊是韋氏家族人物中最受學界關注的作家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到2006年間,大陸地區對這兩位作家的研究論文就有近450篇,其中包括碩士學位論文6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
對有作品存世的絕大部分韋姓文學家卻僅有屈指可數的幾篇文章,如張侃《韋孟韋玄成詩之雅頌餘風與賦化傾向》(《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鍾來茵《論“下筆如有神”是杜甫贈韋見素的詩》(《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張志烈《杜甫與韋僵》(《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方堅銘《韋昭度之死與吳融的詩歌創作》(《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淺水《韋灌的行輩在李德裕之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36] 
參考資料
  • 1.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24]
  • 2.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3]
  • 3.    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2019-07-12[引用日期2019-12-27]
  • 4.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徒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為漢楚王傅,去位,徒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漢丞相、扶陽節侯,又徒京兆杜陵。生玄成,丞相。生寬。寬生育。育生浚,後漢尚書令。生豹,梓潼太守。生著,東海相。孫胄,魏詹事、安城侯。三子:潛、穆、愔。潛號“西眷”,穆號“東眷”。
  • 5.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潛曾孫惠度,後魏中書侍郎。生千雄,略陽太守。生鄭子,字英,代郡守、兗州刺史。生瑱,字世珍,後周侍中、平齊惠公,號平齊公房。
  • 6.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逍遙公房出自閬弟子真嘉,後魏侍中、馮翊扶風二郡守。二子:旭、祉。旭,南幽州刺史、文惠公。二子:敻、叔裕。敻字敬遠,後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
  • 7.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鄖公房:文惠公旭次子叔裕,字孝寬,隋尚書令、鄖襄公。六子:諶、總、壽、霽、津、靜,號鄖公房。
  • 8.    《元和姓纂·卷二·167》:逍遙公從父義弟遠,周雍州刺史。弟暉業,繼為雍州。號大雍州房,小雍州房。
  • 9.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東眷韋氏:穆曾孫楷,晉長樂、清河二郡守。生逵,慕容垂大長秋卿。生閬,字友觀,避地薊城,後魏太武召為咸陽太守。時關中大亂,所部獨安。明元帝嘗曰:“我欲有臣皆如閬。”當時以為美談。子孫因自別為閬公房。二子:範、道珍。
  • 10.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道珍字秦寶,後魏威遠將軍、扶風馮翊二郡太守。生邕,著作郎、諫議大夫。生鴻胄。二子:澄、淹。淹生雲起,封彭城公,因號彭城公房。
  • 11.    《元和姓纂·卷二·183》:鶥城公。穆八代孫鶥城公元禮,隋司農少卿;生孝恪。
  • 12.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駙馬房:東眷穆四代孫自璧,自璧四代孫延賓,延賓三子:璋、福、議。至温,諸子尚主者數人,因號駙馬房。
  • 13.    《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衞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故至今為“黃犢子韋”,即韋庶人其後也。不許異姓者,蓋慮年代深遠,子孫或與韋氏通婚,此其意也。
  • 14.    《太平廣記·卷二七五·童僕奴婢》: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衞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符家有黃牸牛,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故至今有“黃犢子韋”,即韋庶人其後也。不許異姓者,蓋慮年深代遠,子孫或與韋氏通婚,此其意也。
  • 15.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小逍遙公房出自東眷穆孫鍾。鍾生華,隨宋高祖度江居襄陽,生玄,以太尉掾召,不赴。二子:祖徵,光祿勳;祖歸,寧遠長史。祖歸三子:纂、闡、叡。纂,南齊司徒記室參軍 。曾孫弘援,至嗣立更號小逍遙公房。
  • 16.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龍門公房:安城侯胄次子愔,愔生達,達六世孫挺傑,後周撫軍將軍、平州刺史。二子:遵、通。遵,驃騎大將軍、晉州大總管府長史、龍門縣公,因號龍門公房。
  • 17.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南皮公房:安城侯胄次子愔。愔七代孫景略,後周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青州刺史。生瓚,隋倉部侍郎、尚書右丞、司農卿、南皮縣伯。四子:叔諧、季武、叔謙、季貞,因號 南皮公房。
  • 18.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韋氏定着九房:一曰西眷,二曰東眷,三曰逍遙公房,四曰鄖公房,五曰南皮公房,六曰駙馬房,七曰龍門公房,八曰小逍遙公房,九曰京兆韋氏。
  • 19.    宋豔梅.永嘉亂後關中郡姓的地域選擇與家族發展: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
  • 20.    卷七十三韋賢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21.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22.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3]
  • 23.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24.    《魏書·卷四十五》:“韋閬,字友觀,京兆杜陵人。世為三輔冠族。祖楷,晉建威將軍、長樂清河二郡太守。父逵,慕容垂吏部郎、大長秋卿。”
  • 25.    《魏書·列傳第三十》苻堅僕射韋華,州里高達,雖年時有異,恆以風味相待。華為馮翊太守,召為功曹,後除襄邑令。
  • 26.    《晉書·載記第十七》京兆韋華、譙郡夏侯軌、始平龐眺等率襄陽流人一萬叛晉,奔於興。興引見東堂,謂華曰:“晉自南遷,承平已久,今政化風俗何如?”華曰:“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刑網峻急,風俗奢宕。自桓温、謝安已後,未見寬猛之中。”興大悦,拜華中書令。
  • 27.    《晉書·載記第十八》興遣其兼司徒韋華持節策拜縱為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備物典策一如魏、晉故事,承製封拜悉如王者之儀。
  • 28.    《梁書.卷十二.韋睿傳》:“伯父祖徵,宋末為光祿勳。” 《南史.卷三十八.柳元景傳》:“光祿大夫韋祖徵,州里宿德,世隆雖已貴重,每為之拜。”
  • 29.    卷十二 列傳第六◎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梁書(唐)姚思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30.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沈眾 袁泌 劉仲威 陸山才 王質 韋載 族弟翽-陳書(唐)姚思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31.    《梁書.卷十二.韋睿傳》:“睿族弟愛......高祖受禪,進號輔國將軍,仍為驍騎將軍,尋除寧蜀太守,與益州刺史鄧元起西上襲劉季連,行至公安,道病卒,贈衞尉卿。子乾向,官至驍騎將軍,徵北長史,汝陰、鍾離二郡太守。”
  • 32.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魏書(北齊)魏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33.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北齊書(唐)李百藥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6]
  • 34.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唐)令狐德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8]
  • 35.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周書(唐)令狐德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6]
  • 36.    王偉.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西北大學,2009:3-5
  • 37.    《資治通鑑·晉紀·卷一百二》:“二月,秦以魏郡太守韋鍾為青州刺史。”
  • 38.    《後漢書.卷二十六》:“(韋豹)族子義,義字季節。高祖父玄成,元帝時為丞相。初,彪獨徙扶風,故義猶為京兆杜陵人焉。兄順,字淑文,平輿令。有高名。次兄豹,字季明......豹子著,字休明......靈帝即位,中常侍曹節以陳蕃、竇氏既誅,海內多怨,欲借寵時賢以為名,白帝就家拜著東海相。詔書逼切,不得已,解巾之郡。政任威刑,為受罰者所奏,坐論輸左校。又後妻驕姿亂政,以之失名,竟歸,為奸人所害,隱者恥之。”
  • 39.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
  • 40.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京兆韋氏駙馬房北周至初唐的祖先幾代人分別是:韋議—韋仁(字孝材,隋朝坊州刺史、恆安縣公)—韋弘慶、韋弘度、韋弘表、韋弘素 ,其中並無韋桃符。 韋玄昭墓誌記載的歷代先祖也沒有韋桃符。《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衞尉寺卿滑國公韋府君墓誌銘並序》:“曾祖議,周洛陽縣令、鴻臚少卿。 生孝材,隋左武候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坊州刺史、恆安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户。考弘素,朝散大夫、棣州厭次縣令。”
  • 41.    《漢書.卷七十三》:“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 42.    《晉書·列傳第六十六·烈女》:韋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學稱。宋氏幼喪母,其父躬自養之。及長,授以《周官》音義,謂之曰:“吾家世學《周官》,傳業相繼,此又周以所制,經紀典誥,百官品物,備於此矣。吾今無男可傳,汝可受之,勿令經世。”屬天下喪亂,宋氏諷誦不輟。其後為石季龍(石虎)徙之於山東,宋氏與夫在徙中,推鹿車,揹負父所授書,到冀州,依膠東富人程安壽,壽養護之。逞時年小,宋氏晝則樵採,夜則教逞,然紡績無廢。壽每嘆曰:“學家多士大夫,得無是乎!”逞遂學成名立,仕苻堅為太常。堅嘗幸其太學,問博士經典,乃憫禮樂遣闕。時博士盧壼對曰:“廢學既久,書傳零落,此年綴撰,正經粗集,唯周官禮注未有其師。窺見太常韋逞母宋氏世學家女,傳其父業,得周官音義,今年八十,視聽無闕,自非此母無可以傳授後生。”於是就宋氏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紗幔而受業,號宋氏為宣文君,賜侍婢十人。周官學復行於世,時稱韋氏宋母焉。
  • 43.    《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哀帝即位,賞以舊恩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列為三公,賜爵關內侯,食邑千户,亦年八十餘,以壽終。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 44.    《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附韋鼎傳》:時吏部尚書韋世康兄弟顯貴,隋文帝從容謂鼎曰:"世康與公遠近?"對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帝曰:"卿百代卿族,豈忘本也?"命官給酒餚,遣世康請鼎還杜陵。鼎乃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餘世,並考論詔穆,作《韋氏譜》七卷示之。歡飲十餘日乃還。
  • 45.    《隋書.卷七十八.韋鼎傳》:及陳平,上馳召之,授上儀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與公王宴賞,鼎恆預焉。高祖嘗從容謂之曰:"韋世康與公相去遠近?"鼎對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絕,自生以來,未嘗訪問。"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爾也。"乃命官給酒餚,遣世康與鼎還杜陵,樂飲十餘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餘世,作《韋氏譜》七卷。
  • 46.    杜甫《贈韋七贊善》詩:“鄉里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爾家最近魁三象。時論同歸尺五天。”注:“俚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從詩句和註釋的內涵來看,唐時就有這一俚語,故“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應是杜甫的自注。
  • 47.    《十六國春秋.卷五十九.後秦錄七》:左僕射韋華聞之,謂河南太守慕容築曰:皇太子實有恭恵之徳,社稷之福也。
  • 48.    宋豔梅.永嘉亂後關中郡姓的地域選擇與家族發展: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100-107
  • 49.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七◎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梁書(唐)姚思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6]
  • 50.    《隋書.卷三十八》:韋謩者,京兆人也。仕周內史大夫。高祖以謩有定策之功,累遷上柱國,封普安郡公。開皇初,卒於蒲州刺史。
  • 51.    唐·張懷瓘《書斷》:晉韋昶,字文休,仲將兄康(字元將,涼州刺史)之玄孫。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狀貌尤古,亦猶人則抱素木封冰,奇而且勁。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乃使劉環以八分書之。後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君以為云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未是知書也。”又妙作筆,王子敬得其筆,嘆為絕世。羲熙末卒,年七十歲餘。文休古文、大篆、草書,併入妙。
  • 52.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四》:以燕常山太守申紹為散騎侍郎,使與散騎侍郎京兆韋儒俱為繡衣使者,循行關東州郡,觀省風俗,勸課農桑,振恤窮困,收葬死亡,旌顯節行,燕政有不便於民者,皆變除之。
  • 53.    《唐會要.卷二》:懿宗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諱漼。(宣宗長子。母曰元昭皇后晁氏。)太和七年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於藩邸。(以其日為延慶節。)大中元年丙寅。封鄆王。名温。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立為皇太子。監國。改名漼。翌日。宣宗崩。即位。(年二十七。)鹹通三年。壬午正月。上尊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鹹通十二年辛卯正月。再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鹹通十四年癸巳七月。崩於咸寧殿。(年四十一。)幹符元年二月甲午。葬簡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平章事崔彥昭撰。)諡冊文。(門下侍郎平章事王鐸撰。)諡議。(禮部侍郎崔沆撰。)年號一。(鹹通盡十四年。)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綯。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諴。楊收。曹確。高璩。蕭置。徐商。路巖。於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仿。崔彥昭。   使相十人。盧耽。何宏敬。張允伸。何全皞。李福。崔慎由。崔鉉。康承訓。曹確。韋宙。
  • 54.    《唐會要.卷一》: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寶元載壬戌歲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不置節名。)元年建丑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陝州。廣德元年。拜尚書令。元帥如故。食實封二千户。賜鐵券。圖形凌煙閣。三年。冊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五月。即位。(年三十八。)建中元年正月。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於會寧殿。(年六十四。)十月。葬崇陵。(在京兆府雲陽縣界。)諡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哀冊文。(刑部侍郎許孟容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三。(建中盡四年。興元一年。貞元盡二十一年。)   宰相三十五人。崔佑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蕭復。喬琳。劉從一。姜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餘慶。杜佑。齊抗。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使相二十人。郭子儀。朱泚。李寶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義。李希烈。李懷光。陳少遊。李抱真。張孝思。王武俊。劉元佑。渾瑊。李納。嚴震。田緒。劉滋。韋皋。李師古。   順宗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辛丑歲正月十二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大曆十四年六月。封為宣王。建中元年正月。冊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年四十五。)七月。以疾未瘳。令皇太子監國。八月。傳位。居興慶宮。稱誥。元和元年正月。上尊號曰應幹聖壽太上皇。其月十九日。崩於興慶宮之咸寧殿。(年四十六。)七月。葬豐陵。諡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哀冊文。(禮部侍郎趙宗儒撰。)諡冊文。(禮部侍郎崔汾撰。)諡議。(太常寺少卿崔樞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諡曰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諡冊文。(中書侍郎馬植撰。)諡議。(兵部尚書歸融撰。)年號一。(永貞一年。)   宰相七人。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韋執誼。杜黃裳。袁滋。   使相五人。劉滋。韋皋。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
  • 55.    《十六國春秋屠本·卷四十二·前秦錄》:韋羆,京兆杜陵人也,仕堅丞相長史,為王猛所器重,遂以女妻焉。後為東海太守,堅滅奔於江左。
  • 56.    《陳書.卷十八.韋載.族弟翽》:載族弟翽。翽字子羽,少有志操。祖愛,梁輔國將軍。父乾向,汝陰太守。翽弱冠喪父,哀毀甚至,養母、撫孤兄弟子,以仁孝著稱。高祖為南徐州刺史,召為徵北參軍,尋監義興郡。永定元年,授貞毅將軍、步兵校尉。遷驍騎將軍,領朱衣直閣。驍騎之職,舊領營兵,兼統宿衞。自梁代已來,其任逾重,出則羽儀清道,入則與二衞通直,臨軒則升殿俠侍。翽素有名望,每大事恆令俠侍左右,時人榮之,號曰"俠御將軍"。尋出為宣城太守。天嘉二年,預平王琳之功,封清源縣侯,邑二百户。太建中卒官,贈明、霍、羅三州刺史。子宏,字德禮,有文學,歷官至永嘉王府諮議參軍。陳亡入隋。
  • 57.    《魏書.卷七十一》:又京兆杜陵人韋伯昕,學尚有壯氣。自以才智優於裴植,常輕之,植疾之如仇。即彥先之妹婿也。叔業以其有大志,故遣送子芬之為質。景明初,封雲陵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户,拜南陽太守。數歲,坐事免。久之,拜員外散騎常侍,加中壘將軍。延昌末,告尚書裴植謀為廢黜,植坐死。後百餘日,伯昕亦病卒。臨亡,見植為祟,口雲:"裴尚書死,不獨見由,何以見怒也?"
  • 58.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循吏》:韋景駿,司農少卿弘機孫。中明經。神龍中,歷肥鄉令。縣北瀕漳,連年泛溢,人苦之。舊防迫漕渠,雖峭岸,隨即壞決。景駿相地勢,益南千步,因高築鄣,水至堤趾輒去,其北燥為腴田。又維艚以梁其上,而廢長橋,功少費約,後遂為法。方河北飢,身巡閭里,勸人通有無,教導撫循,縣民獨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後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景駿曰:"令少不天,常自痛。爾幸有親,而忘孝邪?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嗚咽流涕,付授《孝經》,使習大義。於是母子感悟,請自新,遂為孝子。當時治有名者:景駿與清漳令馮元淑、臨洺令楊茂謙三人。景駿後數年為趙州長史,道出肥鄉,民喜,爭奉酒食迎犒,有小兒亦在中。景駿曰:"方兒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舊恩,何故來?"對曰:"耆老為我言,學廬、館舍、橋鄣皆公所治,意公為古人,今幸親見,所以來。"景駿為留終日。後遷房州刺史。州窮險,有蠻夷風,無學校,好祀淫鬼,景駿為諸生貢舉,通隘道,作傳舍,罷祠房無名者。景駿之治民,求所以便之,類如此。轉奉天令,未行,卒。茂謙擢制舉,授左拾遺內供奉,為吏介而勤,歷秘書郎。始竇懷貞雅重其材,及執政,薦為大理正、左台御史中丞。開元初,出為魏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與司馬張懷玉同鄉,長相善,洎晚有隙,掉訐短長,左遷桂州都督。徙廣州。卒。
  • 59.    李賢注《後漢書.卷五十三》引謝承《後漢書》:京兆韋著,著見韋彪傳。謝承書曰:為三輔冠族,著少修節操,持京氏易、韓詩,博通術藝。
  • 60.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韋表微,字子明,隋郿城公元禮七世孫。
  • 61.    《大唐綏州綏德縣令韋君(亶)墓誌銘》:祖匡,後魏淅州刺史、方城文侯。父元禮,隋交應光淅四州刺史、司農少卿、郿城縣公。 《權載之文集·韋公(皋)先廟碑銘》: 自扶陽重侯用明經致宰相,積十六葉至公六代祖範,字元禮,以字行於代 ,入隋為沂(淅)州刺史 ,啓土郿城 ,易名曰莊,實生孝恪。
  • 62.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西燕主衝攻秦高陽愍公方於驪山,殺之,執秦尚書韋鍾,以其子謙為馮翊太守,使招集三輔之民。馮詡壘主邵安民等責謙曰:“君雍州望族,今乃從賊,與之為不忠不義,何面目以行於世乎?”謙以告鍾,鍾自殺,謙來奔。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