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晚唐歷史沿革
編輯晚唐玄宗殆政
唐朝自高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着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
晚唐安史之亂
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晚唐藩鎮割據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唐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唐代宗(762-780年在位)、唐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
晚唐宦官掌權
公元806年,唐憲宗(806年-821年在位)李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為宦官陳宏志所殺;唐敬宗為宦官劉克明所殺,唐穆宗和唐文宗皆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後,在大和五年(831),曾用宋申錫之謀,欲除去宦官,由於宋用人 不當,為同謀者京兆尹王璠所出賣,結果以失敗告終,宋也貶死開州。
大和九年(835),用李訓、鄭注,謀去宦官,結果反為所敗,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殺朝 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餘人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時,與家人辭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此 後,宦官權勢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嘆“受制於家奴”。以後的歷屆皇帝,均為宦官所控制。
唐武宗時,宦官仇士良致仕前,給他的同黨留下玩弄皇 帝的經驗説:“天子不可令閒暇,暇必觀書,見儒臣,則又納諫,智深慮遠,減玩好,省遊幸,吾屬恩且薄而權輕矣。為諸君計,莫若殖財貨,盛鷹馬,日以球獵聲 色蠱其心,極侈靡,使悦不知息,則必斥經術,闍外事,萬機在我,恩澤權力慾焉往哉?”(《新唐書·仇士良傳》)
宦官專權,實是唐王朝衰亡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禍根。
晚唐食長生藥
晚唐農民起義
唐末農民起義(3張)
晚唐梁王稱帝
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晚唐社會經濟
編輯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着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
晚唐傑出文人
編輯如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中展現的“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李羣玉《火爐前坐》抒發的“多少關心事,書灰到夜深”的感嘆,都表明詩人已經體認到歷史興亡盛衰的不可抗拒。韋莊長於敍事,所作《秦婦吟》,長達238句、1666字,是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客觀上反映了黃巢起義時代複雜的社會現實,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作者也因此有“秦婦吟秀才”之稱。
[2]
晚唐唐朝興衰
編輯
唐朝各時期的疆域圖(3張)
- 參考資料
-
- 1. 朱瑞熙,程君健譯註.宋代筆記小説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
- 2. 第九章 晚唐詩人 .中國古代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3]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58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阿凯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