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566年12月21日
[4]
-635年6月25日
[20]
),字叔德。中國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
[122]
,初唐政治家、軍事統帥,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
[2]
李淵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獻皇后垂愛
[3]
,歷任千牛備身、衞尉少卿等,於煬帝東征時負責督運糧草,平毋端兒起義,並抵禦突厥進攻。大業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動亂之時起兵於晉陽,聯結突厥,示好李密,乘羣雄爭鬥之機南下,直取長安,擁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自領大丞相,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得知煬帝遇弒後,逼楊侑禪位於己,建立唐朝,年號武德。稱帝后,李淵命其子李世民等統兵,擊敗隴西李軌、消滅西秦薛舉父子、擊退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夏王竇建德,迫降洛陽王世充,並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大業。他晚年未能妥善處理皇位繼承問題,致使二子相爭,引發玄武門之變。事後李淵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很快傳位於他,退稱太上皇。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享年七十歲。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後定諡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36]
。
[122]
作為唐朝開國創業的帝王,史學界對李淵的評價不一。有觀點認為他優柔失斷,賞罰不明,冤殺功臣
[118]
,從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
[43]
。也有觀點認為他存在深謀多算、富有遠見的一面。其在初唐頒行的一些措施,確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98]
[107]
。
- 全 名
- 李淵
- 別 名
-
唐公
神堯 - 字
- 叔德
- 諡 號
- 太武皇帝→神堯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 廟 號
- 高祖
- 年 號
- 武德
- 所處時代
- 北周→隋朝→唐朝 [21-22]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長安 [1]
- 出生日期
- 566年12月21日
李淵人物生平
編輯李淵出身世族
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566年12月21日),李淵出生在長安。
[1]
[4]
據説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時期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賜姓大野氏(故而李淵曾名大野淵)。北周建立後,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仕北周為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
[2]
。李淵的母親是北周外戚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的姐姐
[3]
。
[115]
因此李淵與後來的隋朝上層統治集團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
[58]
李淵效力隋廷
李淵七歲時,其父親李昞去世,李淵襲封為唐國公。等到他成年後,為人灑脱,性格開朗,待人寬容,無論貴賤之人都得其歡心。
[5]
楊堅成為周靜帝的大丞相之後,歸還李淵本姓。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即隋文帝。李淵入隋後,擔任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衞武官)。由於獨孤皇后、隋文帝的親近器重,他在此期間歷任譙(今安徽亳州)、岐(今陝西鳳翔)、隴(今陝西隴縣)三州刺史。
[6]
大業九年(613年)春,調任衞尉少卿,掌管宮廷禁衞事,開始由文官轉任武職。
[58]
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今遼寧遼中附近)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兼知關右諸軍事。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麼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説李淵病了,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污以求自保。
[7]
大業十一年(615年),煬帝巡幸汾陽宮,“命高祖(李淵)往山西、河東黜陟討捕”。李淵到達龍門時,遇上了龍門人毋端兒聚眾起義,他領兵出擊,連射七十發,都射中敵人,起義軍因而敗逃。李淵築屍成京觀,從屍體中找回了所射之矢。又擊敗絳州叛軍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次年(616年),因多次進獻鷹犬給煬帝,得以升為右驍衞將軍
[83]
。
[84]
突厥侵犯邊塞,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人,給突厥看他們閒暇時的射獵馳騁。李淵又另外挑選善於射箭的士兵作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埋伏攻擊,結果打敗了突厥。
[8]
李淵太原起兵
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經燃遍全國,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區的農民軍,正以摧枯拉朽之勢,猛烈地衝擊着隋朝的統治基礎。與此同時,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劇。隋煬帝猜忌大臣,擅殺文武將臣。早在李淵任山西、河東撫慰使時,副使夏侯端就勸他早做打算。李淵“深然其言”。等到任太原後,他對次子李世民説:“唐本就是我的封國,太原就是唐所在之地。如今我來到此處,是為天賜良機,賜予卻不取,災禍將要來臨。但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沒有辦法經邦濟時。”這表明了他起兵的意圖和策略。所以李淵到任以後,首先帶兵在雀鼠谷擊潰了活動於太原以南的歷山飛別將甄翟兒部,穩定了山西的局勢
[10]
。但在對突厥入侵的防禦戰中,所派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馬邑太守王仁恭作戰遭到失敗。煬帝下令拘捕李淵而斬殺王仁恭。李淵讓李世民做好隨時起兵反抗的準備。過了不久,煬帝又遣使馳驛赦免李淵與王仁恭。李淵認為時機已到,於是“雄斷英謨,從此遂定”。
[9]
經歷這一事故,李淵加速了舉兵反隋的活動。
[58]
李淵為人“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見人一面,不論貴賤,即能十數年不忘。當時的山川衝要,他也做到了“一覽便憶”。此外,李淵也是一個胸有成竹,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他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並授意長子李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也在晉陽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網羅各種人才。
[11]
[58]
當時,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被孤立。晉陽縣令劉文靜看到李淵“有四方之志”,於是竭力結交。後來,他與李世民在獄中結識,暗中謀劃起兵事宜,但確定計策後,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世民私下找到晉陽宮副監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説:“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彙報了整個計劃。李淵開始時假裝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了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起兵,對李世民説:“我愛護你,怎麼忍心去告發你呢!”
[12]
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李淵治下駐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的鷹揚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太守王仁恭,割據馬邑而自稱天子。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佔汾陽宮,並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煬帝聞訊後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李淵大為驚恐。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説:“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後因煬帝又遣使赦免李淵而作罷。
[13]
但李淵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
[90]
等也紛紛勸他起兵,李淵終於下定了反隋的決心。於是,他以討伐劉武周、防備突厥南下為名,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及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一個月內便召集部眾近萬人,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兒子李建成、李元吉至晉陽,準備起事。
[58]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招兵買馬,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想要除掉他們,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這一密謀被晉陽鄉長劉世龍獲悉,告知了李淵。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鷹揚府(一作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藉此將二人囚禁
[113]
。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下令將二人斬首,對突厥大擺空城計,派部將王康達、楊毛等抄襲突厥,奪取馬匹以充起兵之用
[119]
。隨後,李淵派劉文靜出使突厥,親寫書札,對突厥始畢可汗卑辭厚禮,始畢可汗復書,承諾支持李淵起兵
[97]
。
[58]
五月三十日,李建成、李元吉自河東到達晉陽,李淵再無後顧之憂。於是裴寂等與李建成兄弟,請求“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李淵完全照辦。六月,因西河郡不肯從命,李淵使李建成、李世民率軍破郡城,斬郡丞高德儒。自此李淵自稱大將軍,署置府僚,以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領左三統軍等;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領右三統軍等,各置官屬。又“開倉庫以賑窮乏,遠近響應”,隊伍大為擴張,“二旬之間,眾得數萬”。於是定下入關之計。
[119]
[58]
李淵南下建唐
主詞條: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五日
[119]
,李淵自率甲士三萬誓師,正式起兵。他們由晉陽出發,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東。表面上打着“志在尊隋”的旗號,宣佈尊立代王楊侑(隋煬帝之孫)為帝。始畢可汗派人送馬千匹
[97]
,駐在樓煩的原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即史大奈)也率兵相助。李淵軍行至賈胡堡(今山西靈石西南),代王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兩萬屯霍邑(今屬山西),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領驍果數萬人屯河東,阻擊李淵軍南下。這時正值秋雨連綿,道途泥濘,李淵軍不得前進,軍糧也感匱乏。外間還謠傳突厥將與劉武周乘虛掩襲晉陽,因劉文靜出使突厥未歸,眾人不知虛實。李淵召集將佐商議對策。裴寂等主張“還救根本(晉陽),更圖後舉”。李建成、李世民則力主進軍。李淵經過慎重考慮,終於作出了繼續進軍的決定。
[58]
八月,雨止天晴,軍糧也從太原運來,李淵便率軍進攻霍邑。先以輕騎挑戰,宋老生統兵三萬由東門、南門出而迎戰,李淵軍稍稍退卻,宋老生認為李淵畏懼,引兵前進,離城裏餘而陣。將軍殷開山率步兵抵擋宋老生,李建成、李世民繞向宋老生陣後,分別屯守東門和南門,斷其歸路。正當雙方激戰的時候,李淵派人高呼“已斬宋老生”。宋老生部眾聽後,陣勢大亂,紛紛回逃,李淵軍所向奮擊,殺死宋老生,取得大捷。李淵乘勝揮兵登城,攻克霍邑。進軍臨汾(今山西臨汾南),克絳郡(今山西新絳),直抵龍門縣(今山西河津)。
[58]
這時劉文靜從突厥趕到,同來的還有突厥大將康鞘利所帶的兵士五百、馬匹二千
[97]
。沿河守臣也紛紛來降。同時,李淵去信招降馮翊農民軍首領孫華,又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等統步騎六千,自梁山渡河,以待主力到達。李淵親自率諸軍包圍河東,屈突通嬰城固守。李淵見城堅不易攻取,意欲引兵西往長安,與將佐商議。裴寂提出如不能克河東將陷於腹背受敵之境,建議“先克河東,然後西上”,則長安必破。但李世民認為兵貴神速,應該挾勝速取長安。李淵綜合兩種意見,揚長避短,決定留兵圍困河東,自統主力軍西進,自壺口渡河,舍於朝邑長春宮(在今陝西大荔朝邑鎮西北),“關中士民歸之者如市”。李淵分軍兩路,命李建成、劉文靜率王長諧等數萬人屯永豐倉(今陝西華陰東北),扼守潼關,以備東方援敵;命李世民率劉弘基等數萬人,掠取渭水北岸之地,對長安採取鉗形攻勢。
[58]
李淵在關中的親屬,聽到李淵軍到來的消息,紛紛響應。他的女兒李氏(嫁柴紹,後封平陽公主)在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
[121]
)散家財,招集亡命之徒,招降鄰近的各路義軍。李淵的從弟李神通也在鄠縣起兵,部眾至數千人。李淵的女婿段綸在藍田起兵,有眾萬餘人。其中李氏的勢力最大,部下至七萬人,號稱“娘子軍”。李世民一路西進,廣招官吏、義軍,待到涇陽時,亦有勝兵九萬人,與“娘子軍”相會,聲勢大張。李淵於是命李建成率永豐倉精兵,自新豐西進長樂宮,李世民回師北屯長安故城。李淵引軍西行,所過之處,廢去一切離宮園苑,釋放宮女,歸還其親屬。
[58]
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李淵抵達長安,駐營春明門(長安城東面三門之一)外。合軍二十餘萬,大修戰具,圍攻京城。十一月九日,唐軍發起總攻,攻入長安。李淵入城,迎代王楊侑於東宮,遷居大興殿後。李淵還居長樂宮,“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除殺隋右翊衞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等,其餘一無所問。於是文武將佐請李淵即帝位,李淵不聽,仍在觀望和等待時機。十三日,他迎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甲子日,李淵自長樂宮入長安。隋恭帝授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改“教”稱“令”,視事於虔化門(在大興殿前東偏),一切事務“鹹歸相府”。同時設置丞相官屬,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李綱為司錄。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國公,李元吉為齊國公。
[58]
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關中局勢。
[14]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之變中被禁軍將領殺死。此後,李淵加緊了篡奪皇位的進程。同月戊辰日,隋恭帝進拜李淵為相國,總司百揆,享受九錫之禮。五月乙巳日,隋恭帝命李淵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戊午日,隋恭帝被迫下詔禪位。甲子日(6月18日),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太極殿,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建唐後,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15]
李淵掃除羣雄
李淵稱帝時,羣雄紛爭。唐朝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面對這一形勢,李唐的戰略方針是,首先鞏固關中根據地,然後進軍關東,逐步統一全國。
[58]
因此,李淵頻頻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 掃蕩北方
隋末動亂之際,河東人薛舉在金城起兵反隋,自稱西秦霸王,後稱帝。他據有隴西之地,擁兵號稱三十萬。
[78]
唐軍入長安後,薛舉攻扶風(今陝西鳳翔),被李世民擊敗。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軍攻打薛舉,因病退回後方休息,接替指揮的行軍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自恃人多而不設備,為薛舉所襲擊,在高城(今陝西長武西北)遭遇大敗。八月,薛舉派他的兒子薛仁杲圍攻寧州,為寧州刺史胡演所擊退。同月,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襲位。李淵一面向盤據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修好,一面再命李世民為元帥抗擊薛仁杲。十一月,李世民大敗薛仁杲,將其俘殺,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71]
李軌割據一方後,內部矛盾激化,自相殘殺,人心不附。李淵曾通過李軌的部將安興貴居中聯絡,試圖勸降李軌,但未果。武德二年(619年)初,安興貴、安修仁兄弟引胡人發動兵變,俘獲李軌,將其交往長安斬首。自此,河西走廊平定。
[58]
同年,剽掠漢水、淮河之間的朱粲請降,被李淵封為楚王。不久後,朱粲又殺死唐使段確,投奔王世充。
[70]
正當唐廷經營西北的時候,代北的劉武周大舉進攻太原,唐軍戰敗,留守太原的李元吉棄城逃走。劉武周部將宋金剛南下攻取澮州(今山西翼城),兵勢直達夏縣、蒲坂,關中震駭。李淵“悉發關中兵”,命李世民統領抵禦。李世民自龍門渡河,駐軍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與宋金剛部僵持五個月之久,到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唐軍乘宋金剛軍糧匱乏,向北撤退的時機,迅猛追擊。在呂州(今山西霍縣)、介休(今屬山西)一帶,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大敗宋金剛。宋金剛和劉武週一起逃往突厥,後被突厥殺死。
[71]
唐軍完全佔領了山西地區,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掃除了進兵關東的障礙。
[58]
劉武周敗亡時,關東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軍,遭到洛陽王世充的沉重打擊,已經失敗降唐,後來李密又因圖謀東山再起,被殺死。此時,黃河流域形成據有河北地區的夏政權竇建德、在洛陽自稱鄭帝的王世充與唐朝三足鼎立之勢。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領大軍出關,進攻王世充。李世民屯軍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指揮各軍對洛陽採取大規模的包圍形勢。洛陽雖有堅城利器,但圍困既久,糧食短缺,死者相屬。王世充面對強敵,幾次派人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起初頗存觀望,意圖坐收漁人之利。後來看到洛陽十分危急,認為“鄭亡則夏不能獨立”。於是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陽。李世民採取“圍鄭擊夏”的策略,親率精鋭,馳往武牢,據險禦敵。竇建德迫於武牢之險,無法前進。留屯累月,軍心懈怠,最後兵敗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投降了唐軍。李世民一舉消滅了竇、王兩大勁敵,加速了統一關東地區的進程。
[58]
[74]
隨後,李淵下詔流放王世充,卻決意殺死深得民心的竇建德
[72]
,又強徵竇建德舊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王小胡等人到長安,使河北地區人心不穩。同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等聚眾起兵。劉黑闥等多次擊敗唐軍,突厥也派兵相助,聲勢大振。不到半年,便全部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唐兗州總管徐圓朗等也舉兵響應。
[75]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李世民自請出徵,挫敗劉黑闥。三月,李世民在洺水之戰大破劉黑闥,使其逃奔突厥。這次唐軍雖然贏得了戰爭,仍然沒有贏得河北的人心。六月,劉黑闥借得突厥兵再起,侵犯山東。唐軍征討不利,河北諸州重新叛亂。十一月,李淵派李元吉出征。但李元吉逗留不前,李淵命李建成趕赴前線,督軍作戰,至次年(623年)二月大破劉黑闥。劉黑闥敗走後被俘斬,徐圓朗聞知其死訊亦出逃被殺,河北重新平定。
[76-77]
- 收取南方
主詞條:唐滅輔公祏之戰
還在攻克長安時,李淵就派光祿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自金川(今陝西安康)出巴、蜀,“檄書所至,降附者三十餘州”。李孝恭大治舟艦,訓練水師,積極備戰。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李淵以李孝恭為荊湖道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統水陸十二軍,進攻佔據江陵(今屬湖北)、自稱梁帝的蕭銑。蕭銑部將文士弘拒戰失敗,蕭銑出降。唐軍一舉平定了荊湖地區。
[58]
攻取江陵後,李淵又命李靖安撫嶺南諸州。李靖於此年十一月招降嶺南豪酋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餘萬,“嶺南悉平”。
[63]
李淵宮闈驚變
主詞條:玄武門之變
太穆皇后竇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李玄霸早夭外,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為人寬厚有幹才,輔助高祖處理政務,穩定後方,支援前線,起過重要的作用。而秦王李世民在晉陽起兵中是首功,且經常領兵出征,戰功卓著,為唐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做出重大貢獻。隨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與李建成之間便產生了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個鬥爭中,齊王李元吉支持李建成。
[58]
同時,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還在武德二年(619年),太子詹事李綱就規勸過李建成“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中國通史》認為“這可能是他們之間矛盾的開始”。到李世民削平關東以後,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河北劉黑闥再度起兵時,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徵就提醒李建成説:“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議他去討伐劉黑闥,以圖“立功”,並趁勢“因結山東英俊”。李建成為樹立自己的威望,實踐了這一建議。為了加強軍事勢力,他私下招募驍勇二千餘人,屯守東官左右長林門,號稱“長林兵”。
[58]
李淵即位後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他們的母親爭相結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以求自保。而李建成、李元吉也極力拉攏後官妃嬪,史稱其“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使之吹捧自己,短毀李世民。
[58]
也有記載認為二人與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私通,但宋人司馬光指出此事“宮禁深秘,莫能明也”。
[123]
與此同時,在李世民的周圍,早就團聚一批才能出眾的文官武將,還有蓄養在外的勇士八百餘人。宰相封德彝就曾指出:“秦王恃功,頡頏太子下。”
[62]
李世民雖因賞賜李神通田莊事得罪過張婕妤,但也“遍見諸妃”,“有以賂遺”。他的妻子長孫氏(參見詞條文德皇后)也在高祖和妃嬪之間“盡力彌縫”,以爭取後宮的支持,但收效不大。
[58]
武德六年(623年)以後,李世民深感“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兄弟間的矛盾更加尖鋭了。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淵前往仁智官(今陝西宜君西南)避暑,居守的李建成派人送鎧甲到慶州,兩人來到豳州的時候,告發慶州都督楊文幹叛亂。同時,寧州人杜風舉也到仁智宮進行告發(一説李建成私下吩咐楊文幹“募健兒送京師”,“欲以為變”)。李淵大怒,召李建成至仁智宮究問,又令司農卿宇文穎到慶州傳召楊文幹。結果宇文穎到慶州後,反而幫助楊文幹發動叛亂。李淵聞訊後,擔心此事牽連太子,可能有眾多響應者,於是派李世民前往討伐楊文幹,並許諾事成後立他為太子,廢李建成為蜀王。但等到李世民平亂後,李淵卻在李元吉與諸妃的請求及封德彝的遊説下改變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東宮和秦王府的幕僚王珪、韋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
[58]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飲酒,李世民心痛吐血。李淵無可奈何,因此對李世民説:“看你們兄弟,終究是不和,一同待在京邑,一定產生忿爭。”他建議李世民回到陝東道大行台所在的洛陽,“自陝以東,悉宜主之”,並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西漢梁孝王劉武的故事。李建成、李元吉認為放走李世民,於己不利,暗中阻撓,一面派人上書諫止,一面派人對李淵陳説利害,使他放棄此議。這時李建成加緊活動,翦除李世民的羽翼,或進行收買,形勢顯得非常緊迫。因此秦王府幕僚“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李世民猶豫未決。恰在此時突厥入寇,李建成舉薦李元吉督諸軍北征,並帶走了秦王府的主要將領與精鋭士卒。在東宮擔任率更丞的王晊又向李世民告密,説李建成將乘為李元吉餞行時暗害李世民。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與幕僚房玄齡等密商發動政變。他向李淵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並説:“臣於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似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亦恥見諸賊!”李淵聽後大驚,告訴他説:“明日當勘問,汝宜早參。”
[58]
同年六月四日(7月2日),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玄武門附近伏兵,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時將二人射殺(隨後又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史稱“玄武門之變”。當時,李淵正泛舟海池,秦王府大將尉遲敬德戎服入見,李淵大驚,問道:“今日是誰作亂?你到這裏來要做什麼?”尉遲敬德回答:“秦王因太子、齊王作亂,舉兵將其誅殺,唯恐驚動陛下,特派臣來宿衞。”當時裴寂、陳叔達、蕭瑀等人隨侍左右,李淵對裴寂等説:“沒想到今日竟見到此事,現在應該怎麼辦?”蕭瑀、陳叔達勸李淵將國事交付李世民,以能換得無事。李淵只好表示同意,並下達“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手令,這才平息了這場事變。六月七日,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下詔説:“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58]
八月九日,李淵正式禪位於李世民,退位稱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16-18]
李淵晚年及崩逝
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一作太安宮)。
[19]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貞觀八年(634年)三月,李淵在太極宮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永安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第二年正月改名大明宮,數月後李淵病死,大明宮停止建設,直到高宗之世才漸成規模)。同年十二月,李淵與李世民共同出席在長安城西舉行的檢閲軍隊活動,親自慰勞將士而還
[80]
。隨後在未央宮設宴,召集文武羣臣慶祝。
[59]
自貞觀八年(634年)入秋以來,李淵感染風疾
[67]
,到貞觀九年五月六日(635年6月25日)已然病危。他在遺言中説:“已殯葬後,皇帝應在別處臨朝掌管軍國大事。喪服的輕重,完全按照漢朝的制度,日夜守喪。園陵的修建,務必節儉。”同日,李淵在大安宮的垂拱前殿駕崩,享年七十歲。廟號高祖,諡號太武皇帝。同年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太穆皇后竇氏祔葬。
[20]
李淵為政舉措
編輯李淵政治
- 任用宰相
李淵在位時期,共任用了十二位宰相,除李世民、李元吉外,裴寂、蕭瑀、竇威、竇抗、楊恭仁、宇文士及、劉文靜等七人出身關隴貴族集團。除劉文靜外,餘人都出身顯貴家庭。而竇威、竇抗、蕭瑀和宇文士及都是隋唐皇親,封倫(封德彝)是山東士族,陳叔達是江南貴族,裴矩是齊隋舊臣。
[124]
在這些宰相中,關隴貴族佔據多數,説明關隴貴族在唐初政權中仍處於核心地位。但他們之中,長期擔任宰相、執掌政務的是裴寂、蕭瑀、封倫和陳叔達。這説明在實際政務的處理上,山東士族和江南貴族還起着重要作用。這是因為關隴貴族集團本身成員即不多,加以尚武的風氣,能夠經世治國的人更少,因此必然要吸收其他人員來參加統治。由於李淵和唐初統治核心的門閥觀念,吸收同樣具有貴族門閥身份的江南貴族和山東士族就成為很自然的選擇。而剛剛建起來的王朝,需要建立一整套典章制度,還需要迅速安定山東和江南。因此,在隋朝就參加過中央政府工作的山東士族封倫、江南貴族陳叔達以及具有江南貴族和關隴貴族雙重身份的蕭瑀就成為合適的人選。
[124]
- 虛心納諫,擇賢選士
李淵稱帝后,鑑於周、隋之季忠臣不敢進諫的情況,下詔求取直言
[105]
,較為虛心地接納統治階層內部之合理勸諫
[98]
。他將在自己即位後最先直言進諫的萬年縣法曹孫伏伽連升九級,由一縣小吏提拔為朝廷的治書侍御史,以昭示羣臣自己納諫之誠;對在隋代即有清名、負責教導太子李建成的名臣李綱,李淵也頗為敬重,對其直言多有采納
[106]
。這些事例都能反映出其“虛心盡下,冀聞嘉言”的誠意和決心
[104]
。但李淵也曾聽信裴寂讒言,殺死開國重臣劉文靜
[118]
。其殺死投降軍閥薛仁杲、蕭銑等人的行為也受到了後世的批評。
[24]
李淵身為隋朝的舊臣,深為賞識隋代宗臣中的一些才能卓越者。因此在開國之後,他大力提拔任用這些隋朝的宗親及舊臣,招撫了許多隋朝降將。這些人在新朝各顯其能,各盡其用,使唐朝的政局在開國不久便大有起色。
[107]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認識到曹魏以來“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弊端,為廣招人才擴大統治基礎,緩和社會矛盾,依然沿襲了隋朝創設的科舉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根據李淵頒佈的敕令,唐朝開始設置明經、秀才、俊士、進士諸科的選士制度,成為唐朝開始科舉取士的標誌。
[98]
[99]
李淵還於武德年間開創了制舉。
[107]
與其他各科相比,武德一朝創立人才選拔制度對儒學人才更為重視
[101]
。在科舉取士之外,李淵還採用了漢魏六朝以來的薦舉制,作為對前者的補充
[102]
。自武德之後,以科舉為主輔之以其他方式的人才選拔制度完全確立。
[98]
- 寬簡刑罰,制定《武德律》
主詞條:武德律
在律法方面,李淵於太原起兵之時就曾頒佈有寬大之令,從而使得那些先前苦於隋朝苛政的百姓聞之,競相前來歸附。攻佔長安之後,李淵更是對唐軍約法十二條,“惟制殺人、劫盜、背軍、叛逆者死”,其餘一併蠲除。登基後,李淵於武德元年(618年)大赦天下,減輕刑罰。在此後的執政期間,他更是遇事便行大赦,對百姓務從寬宥。
[107]
隋朝時曾相繼制定開皇律和大業律,但李淵對於隋律的改革實持每況愈下之見,所以他在登基之後命裴寂、劉文靜等“因開皇律令而損益之,盡削大業所由煩峻之法”,以寬簡作為其立法定律的指導思想。其後,又令裴寂與尚書右僕射蕭瑀等撰定律令,其“大略以開皇為準”。至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頒佈《頒定科律詔》,將新修科律頒行天下,是為武德律
[100]
。武德律修訂的原則是“斟酌繁省,取合時宜,矯正差違,務從體要”。雖然其篇目“一準隋開皇之律,刑名之制又亦略同”,但武德初選定開皇律作為唐律修訂的藍本,以律、令、格、式等部分構成了唐代完整的法典體系,不僅為後來的貞觀律、永徽律、顯慶律、垂拱律、開元律等的修撰提供了至為重要的基礎,並對後世和周邊國家的法制產生了重大影響。
[98]
李淵軍事
- 加強武備
- 統一戰爭
主詞條:唐朝統一戰爭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李淵、李世民父子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先後平薛舉薛仁杲父子,滅河西李軌,北定劉武周,逐鹿中原,滅王世充、竇建德和蕭銑,招降杜伏威,完成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統一。至貞觀二年(628年)唐滅梁師都,中國重新統一。
[44]
李淵經濟
- 勸課農桑,厲行節儉
隋末兵亂迭起,致使田畝荒廢,百姓饑饉。天下統一之後,李淵便下《勸農詔》,要求州縣牧宰對民眾“明加勸導,鹹使戮力,無或失時”。隨後,唐廷相繼頒佈一系列詔令,以輔助農業生產,如《罷差科徭役詔》《申禁差科詔》等。通過此類詔令,唐朝將“蠲減徭賦”“不得差科”等作為日常化管理制度予以確立。為避免臣民因沉湎酒醪歡娛而大行屠酤,造成不必要的社會資源浪費,導致耕牛數量減少,李淵發佈了《禁屠酤詔》以提倡節儉、禁行屠酤
[109]
。
[107]
總的來説,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農業的恢復與發展。
[98]
為了避免徵求不息使百姓不堪重負,李淵以身作則,厲行節儉
[110]
。為節約財政開支,減輕隋末以來京城寺廟道觀因結構龐大、人員蕪雜造成的資源浪費,李淵詔令澄清釋迦、闡教。有感於隋煬帝的巡幸過度,遍建離宮,廣採民女,糜費繁恣的情況,他還頒教將“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並放還親屬”
[108]
。
[107]
- 賦役制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淵初定租、庸、調法。當時因戰爭而未真正實施。隨着天下一統,社會形勢漸趨穩定。李淵於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調法”
[51]
,開始在全國推行租庸調製。
[98]
租庸調製是一種以人口為基礎,以土地為載體的賦役制度,從國家角度講,它為徵税提供了一個頗具操作性的執行標準,在唐代前期擴大並穩定了國家税收,有力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從民眾角度看,它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户負擔。由此可見,李淵在位之時創立的租庸調製適應了隋末唐初現實社會,成為唐代前期社會經濟制度的核心。
[98]
- 幣制改革
唐立國之初,仍然沿用漢代以來通行於世的五銖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為整治混亂的幣制,李淵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時人認為“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一度使“遠近甚便之”
[52]
。貞觀年間仍繼續沿用開元通寶,高宗時一度改鑄新錢,最終復行開元通寶。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它在錢幣鑄造的形制、重量上成為唐代乃至後世各朝銅錢的範本。
[98]
李淵文化
- 文教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認為“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在對現實社會和傳統慣性的考量中,選擇了儒家作為治國的核心思想。鑑於“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故能為利博深”,李淵提出“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後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訓”的指導思想。他創立了中央官學,並以國子學來統攝六學。同時還在國子學中立周公廟、孔子廟,四時致祭,並禮遇其後代。在此基礎上開始在國家的各個方面全面推行禮制,藉助禮制來治理國家。
[98]
隋朝滅亡後,李淵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在《修魏周隋梁齊陳史詔》中,他令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修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修陳史。這些奉詔修史的羣臣皆身居要職、文名極高,由他們修撰的魏周隋梁齊陳史,使得大批史籍得到了整理和保存,不僅對於唐朝的封建統治有可資借鑑的作用,對於後世考察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也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
[107]
除此之外,李淵還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111]
- 宗教
面對隋末唐初極為興盛的佛教,李淵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太史令傅奕。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李淵最後因為“玄武門之變”而禪位,故沒有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103]
李淵民族與對外關係
李淵汲取了隋亡的教訓,認為歷代之所以對周邊化外之民採取“懷柔”“羈縻”之政策,是因為華夏與四夷各自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其文化存在着明顯差異。在此認識的基礎上,他確立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周邊國家一視同仁,避免衝突,為李唐政權的鞏固與建設贏得了時間。
[98]
[95]
- 突厥
自北周以來,突厥汗國勢力日盛,控弦百萬。唐初,突厥為了稱霸中原,極力扶植操控各種中原政權,如竇建德、劉武周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來提高自身的地位,這成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95-96]
李淵為了恢復經濟,休養生息,選擇對突厥稱臣,以求得和平的外部環境。
- 高麗、新羅與百濟
唐朝建立後,與東北地區的高麗(即高句麗)進行政治和經濟上的來往。高麗榮留王高建武登基後,主動向唐朝示好,自武德二年(619年)起,多次派遣使臣赴唐朝貢。李淵奉行以“和”為主的外交政策,與高麗確立了宗藩關係。唐與高麗曾相互遣返了隋朝與高麗作戰(參見詞條三徵高句麗)時的戰俘。武德七年(624年),高建武遣使臣入唐請求頒歷,次年(625年)請求學習佛教禮法。
[95]
面對高麗的請求,李淵採用“以夷制夷”的方法,一面遣刑部尚書沈叔安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公、高句麗國王,並同時冊封了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從武德四年開始,百濟就遣使朝貢)。同年再封新羅真平王金白淨為上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他對三國一視同仁,達到了牽制高麗,穩定邊疆的目的。武德九年(626年),高麗封閉了新羅和百濟到唐朝的道路,多次侵犯兩國,新羅、百濟上報唐朝。李淵派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前去調解,三國紛紛上表謝罪。當時唐朝地位不穩,無力插手朝鮮半島的三國事宜,採取了中立的態度。
[95]
李淵歷史評價
編輯李世民:“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禧,時和歲阜,被髮左椎,併為臣妾,此豈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21]
(《舊唐書》引)
李淵半身畫像(2張)
蘇轍:“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於太宗,諸子不與也。及克長安,誅鋤羣盜,天下為一,其功亦出於太宗。蓋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歸向,其在太宗者審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長立建成,建成當之不辭。於是兄弟疑間,卒至大亂。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23]
(《欒城後集·唐高祖》)
張燧:“古今殺降之甚者,莫甚於唐高,而項羽、白起弗與焉。薛仁杲降則殺之,王仁本降則殺之,蕭銑降則又殺之,其他蓋不勝數也。或謂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嘗殺頡利也。獨當時何無一言救止,豈其力不能得之。文靜之死,而無及於數子耶!”
[24]
(《千百年眼》)
王夫之:
- 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羣雄之躁妄,綏民志於來蘇,故能折箠以御梟尤,而系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46] (均載《讀通鑑論》)
崔瑞德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儘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幹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27]
(《劍橋中國隋唐史》)
李淵軼事典故
編輯李淵生時異象
據《舊唐書》《太平御覽》等書記載,李淵出生時“紫氣衝庭,神光照室,體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痣)如龍”,呈現異象
[116]
。李淵年輕時,善於相面的史世良告訴他説:“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説的話。”
[6]
[117]
李淵雀屏中選
李淵箭術超羣。北周時,上柱國竇毅要嫁女,但他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閒之輩,於是在選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把女兒嫁給了李淵。
[79]
[82]
李淵唐公阿婆
隋煬帝經歷楊玄感之亂後,因圖讖傳言李姓當王,故對李淵等人多有排斥。一次大宴,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面”。李淵聽後非常不開心,回家後也神色沮喪。竇氏感到奇怪,詢問李淵原因,他沉默良久,才説:“皇帝看着我説我是‘阿婆面’。”竇氏聞言,馬上賀喜道:“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您繼承的是唐國公爵位,‘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李淵聽後,大為喜悦。
[112]
李淵收攬民心
李淵攻下霍邑後,照例論功行賞。軍吏認為應募而來的奴隸不應和從軍的百姓同等待遇。李淵説:“在戰場上打仗,刀槍是不認貴賤的;所以評論征戰的功勞,又有什麼等級呢?應該都按照各人的具體表現加以賞賜。”
[28]
隨後,李淵又和霍邑的官吏百姓相見,在西河犒賞他們,選拔其中的壯丁,動員他們參軍。關中來的的軍士要求回鄉的,都頒給他們五品官的名銜聽任他們回去。有人勸李淵官位不要給得太濫,李淵説:“隋朝的君主就是捨不得論功獎賞,以致失去民心。我們怎麼可以效法他呢?而且用官位來收攬民心,不是比用兵更好嗎?”
[28]
當時有個武功人,名叫嚴甘羅。他因為行竊,被官吏抓住了。李淵問他:“你為什麼要當賊呢?”他回答説:“因為飢寒交迫,不得已才當盜賊。”李淵説:“我是你的君主,卻使你這樣貧窮,這是我的過失。”於是赦免了那個盜賊。
[56-57]
李淵破例葬公主
李淵的三女兒平陽昭公主嫁給千牛備身柴紹,在太原起兵後變賣產業,募集軍隊,招降各地義軍,獨自領軍攻佔盩厔、武功、始平等地,後與李世民共同攻克長安,功勳卓著。唐朝建立後,李淵冊封女兒為平陽公主。武德六年(623年),平陽公主逝世,李淵下詔以軍禮將其安葬,賜“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當時禮官提意見説女子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反駁道:“鼓吹,是軍樂。以前平陽公主於司竹舉兵響應義旗,親自擂鼓鳴金,有克定之勳。周代的文母,被列於十亂;公主有佐命之功,不是尋常婦人可比的。如何不能有鼓吹!”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安葬,以表彰其特殊的功勳;並且按照諡法“明德有功曰‘昭’”的含義,追賜平陽公主諡號為 “昭”。
[69]
李淵思念母親
李淵曾宴請羣臣,席上有葡萄。黃門侍郎陳叔達拿着葡萄,卻沒有吃,李淵詢問原因。陳叔達解釋道:“我母親患有口乾病,想吃葡萄卻吃不到,我想拿回家給母親吃。”李淵聽後,嘆息流淚道:“你還有母親可以送食物呀!”隨後把葡萄賜給他,並“賚物百段”。
[60-61]
李淵太平盛事
- 貞觀八年(634年)三月二日,李淵在太極宮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回頭對重臣長孫無忌道:“當今蠻夷順服,古時也未曾有過。”長孫無忌舉杯,祝李淵千萬歲壽。李淵大悦,把酒賜給李世民。李世民又奉觴上壽,流淚道:“百姓獲得安康,四夷歸附,都是尊奉聖旨才辦到的,豈是依靠臣(李世民自稱)之力!”言畢,他與長孫皇后交相向李淵進獻飯食,並獻上衣物,如同尋常人家的常禮一般。同年,李淵在未央宮設宴,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侍從。席上,他命歸降的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過了一會兒,李淵笑道:“胡、越一家,自古以來就沒有這種事。”李世民舉杯上壽道:“臣很早就蒙受慈父教訓,以文章、道德相教;等到隨從起義,平定京城。加之由於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都秉承您的明智謀劃,幸而能夠制勝平定。三四年之間,一統天下。父皇慈愛下的推重信任,遂使我承擔了重任。如今上天降福,時世和平,年成豐收。被髮左衽(意指中原地區外的少數民族),都已經成了大唐的臣民。這難道是依靠臣的智力嗎?都是由於秉承您聖明的謀劃。”李淵極為歡喜,羣臣都呼喊萬歲,這次宴會直到深夜才散場。 [59]
李淵人際關係
編輯李淵家族
主詞條:隴西李氏
輩分 | 姓名 | 官職 |
---|---|---|
先祖 | ||
西涼後主。 | ||
北魏弘農太守。 | ||
高祖 | 北魏金門鎮將。唐朝追尊獻祖,諡號宣皇帝。 | |
張氏 | 涼州人。唐朝追諡宣獻皇后。 | |
曾祖 | 李天錫 | 北魏幢主,贈司空。隴西懿王。唐高宗時追尊懿祖,諡號光皇帝。 |
賈氏 | 武威人。唐朝追諡光懿皇后。 | |
祖輩 | 西魏八柱國之一,太尉,封唐國公。死後諡號“襄”。唐朝追尊太祖,諡號景皇帝。 | |
梁氏 | 安定人。唐朝追諡景烈皇后。 | |
父母 | 北周安州總管、柱國,襲封唐國公。死後諡號“仁”。唐朝追尊世祖,諡號元皇帝。 | |
獨孤氏 | 北周太保獨孤信第四女。唐朝追諡元貞皇后。 | |
兄妹 | 唐世祖李昞長子,早薨,無嗣。追封梁王。 | |
追封蜀王。 | ||
漢王,早夭。 | ||
李氏 | ||
李淵后妃
姓名 | 稱號/諡號 |
---|---|
竇氏(569-613) | |
萬氏 | |
尹氏 | |
宇文氏(590-634) | |
莫麗芳(587-618) | 莫嬪 |
張氏(?-621) | |
孫氏 | |
崔商珪(?-636) | |
楊氏 | |
楊氏(?-634) | 小楊嬪 |
張氏 | |
薛氏 | |
郭氏 | 郭婕妤 |
劉氏 | |
張氏 | 張美人 |
楊氏 | 楊美人 |
王氏(596-662) | |
魯氏 | 魯才人 |
張寵則(589-645) | 張寶林 |
柳氏 | 柳寶林 |
李淵子女
- 皇子(二十二人)
序 | 姓名 | 生母 | 王號、諡號 |
---|---|---|---|
長子 | 李建成(589-626) | 太穆皇后 | 隱太子 |
二子 | 李世民(598/599-649) | 初封秦王,即唐太宗 | |
三子 | 李玄霸(599-614) | 衞懷王 | |
四子 | 李元吉(603-626) | 巢剌王 | |
五子 | 李智雲(603-617) | 萬貴妃 | 楚哀王 |
六子 | 李元景(618-653) | 莫嬪 | 荊王 |
七子 | 李元昌(618-643) | 孫嬪 | 漢王 |
八子 | 李元亨(619-632) | 尹德妃 | 酆悼王 |
九子 | 李元方(619-629) | 張婕妤 | 周王 |
十子 | 李元禮(619-672) | 郭婕妤 | 徐康王 |
十一子 | 李元嘉(619-688) | 宇文昭儀 | 韓王 |
十二子 | 李元則(620-651) | 王才人 | 彭思王 |
十三子 | 李元懿(約620-673) | 張寶林 | 鄭惠王 |
十四子 | 李元軌(?-688) | 張美人 | 霍王 |
十五子 | 李鳳(622-675) | 楊美人 | 虢莊王 |
十六子 | 李元慶(623-664) | 劉婕妤 | 道孝王 |
十七子 | 李元裕(624-665) | 崔嬪 | 鄧康王 |
十八子 | 李元名(?-689) | 小楊嬪 | 舒王 |
十九子 | 李靈夔(625-688) | 宇文昭儀 | 魯王 |
二十子 | 李元祥(626-680) | 楊嬪 | 江安王 |
二十一子 | 李元曉(?-678) | 魯才人 | 密貞王 |
二十二子 | 李元嬰(628-684) | 柳寶林 | 滕王 |
- 皇女(十九人)
序 | 姓名 | 生母 | 封號 | 駙馬 |
---|---|---|---|---|
長女 | 李氏 | 不詳 | 馮少師 | |
二女 | 李氏 | 不詳 | ||
三女 | 李氏 | 太穆皇后 | ||
四女 | 李氏(?-655) | 不詳 | 初嫁長孫孝政,後改嫁段綸 | |
五女 | 李氏(?-648) | 不詳 | ||
六女 | 李氏 | 不詳 | 豆盧懷讓 | |
七女 | 李氏(619-673) | 不詳 | ||
八女 | 李氏 | 不詳 | ||
九女 | 李氏 | 不詳 | ||
十女 | 李氏 | 不詳 | ||
十一女 | 李氏 | 不詳 | 楊思敬 | |
十二女 | 李澄霞(621-689) | 不詳 | ||
十三女 | 李氏 | 不詳 | 崔恭禮 | |
十四女 | 李氏 | 不詳 | ||
十五女 | 李氏 | 不詳 | ||
十六女 | 李氏 | 不詳 | ||
十七女 | 李氏 | 不詳 | 崔宣慶 | |
十八女 | 李氏 | 不詳 | 初嫁温挺,後改嫁鄭敬玄 | |
十九女 | 李氏(?-688) | 不詳 | ||
李淵主要作品
編輯李淵人物爭議
編輯李淵生日
據《冊府元龜》記載,李淵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丁酉(儒略曆12月21日)生於長安。
[31]
《舊唐書》則載李世民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三)為李淵上壽,推其生辰應為天和元年三月初三(566年4月8日)。
[21]
但上壽一詞也可以單指向人敬酒,祝頌長壽
[114]
,未必指此日為其生年,故仍應以《冊府元龜》所記為準。
李淵籍貫
歷來對李唐先世的説法不一。《新唐書》載,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
[22]
;《舊唐書·高祖紀》作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21]
。也有説法是先為成紀人,人後遷狄道。其後屢經遷徙,至李淵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賜均居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堯)。
[58]
也有出自塞北的説法。
[49]
李淵出生地
李淵起兵主謀
主詞條:晉陽起兵
據《舊唐書》等史書記載,晉陽起兵的首功是李世民。但也有歷史學者提出李淵是主謀。
李世民首謀論
《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高祖本紀》與《舊唐書·太宗本紀》均記載李世民與劉文靜共為“首謀,勸舉義兵”
[91-93]
。《新唐書·太宗本紀》更明確指出:“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94]
《舊唐書·裴寂傳》也提出了李世民主謀論,並補充了裴寂設計使李淵同意起兵的經過。
[29]
《資治通鑑》綜合各傳記述:“(李)淵與裴寂有舊,每相與宴語,或連日夜。文靜欲因寂關説,乃引寂與世民交。世民出私錢數百萬,使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稍以輸之,寂大喜,由是日從世民遊,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謀告之,寂許諾。”
[9]
這種説法為後世廣泛接受,如《明史》中亦載明太祖時因“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故而罷其歷代帝王廟享祀。
[43]
李淵主謀論
李淵後世紀念
編輯主詞條:獻陵
唐獻陵為唐高祖李淵和太穆皇后竇氏的陵寢,位於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李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依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築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鬥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築城恆,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着1對高大的華表和1對石犀。陵墓陪葬區西起富平縣呂村鄉的新莊和道理村,東至褚家塬雙堡村,北至北呂村,南到賀家塬、王家莊一帶,經考古勘探,確定有93座陪葬墓。獻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3]
[55]
李淵藝術形象
編輯李淵文學形象
李淵戲劇形象
京劇劇目《訴功》(一名《秦瓊表功》)寫楊林被羅成戰敗,遭解糧回營的秦瓊譏笑,楊怒令李淵監斬秦瓊。秦乃歷述臨潼山救李淵全家事,李始知秦是恩公,急進帳求情,楊林乃令秦瓊戴罪市功,出戰羅成。該劇中的李淵為老生形象。
[42]
李淵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名稱 | 飾演者 |
---|---|---|---|
1982 | 電視劇 | 《秦王李世民》 | |
1984 | 電視劇 | 《決戰玄武門》 | |
1987 | 電視劇 | 《大運河》 | |
1993 | 電視劇 | 《唐太宗李世民》 | |
1994 | 電視劇 | 《天師鍾馗》 | |
1996 | 電視劇 | 《隋唐演義》 | |
1996 | 電視劇 | 《隋唐羣英會》 | |
2000 | 電視劇 | 《亂世桃花》 | |
2003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傳》 | |
2004 | 電視劇 | 《大唐雙龍傳》 | |
2005 | 電視劇 | 《秦王李世民》 | |
2006 | 電視劇 | 《貞觀之治》 | |
2006 | 電視劇 |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 | |
2008 | 電視劇 | 《隋煬帝》 | 劉洪林 |
2009 | 電視劇 | 《開創盛世》 | |
2009 | 紀錄片 | 《大明宮》 | 李琦 |
2012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 | 杜志國 |
2013 | 電視劇 | 《隋唐演義》 | |
2017 | 電視劇 | 《天下長安》 | |
2018 | 網劇 | 《唐磚》 | |
2018 | 電視劇 | 《獨孤天下》 | 陳柯帆(少年李淵) |
2018 | 電影 | 《玄武門之殤》 | 不詳 |
李淵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舊唐書》卷1《高祖紀》: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
- 2. 《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為弘農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諱昞,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諡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
- 3.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
- 4. 《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唐高祖以後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生於長安。
- 5. 《舊唐書》卷1《高祖紀》: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襲唐國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
- 6. 《舊唐書》卷1《高祖紀》:隋受禪,補千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后,即高祖從母也,由是特見親愛,累轉譙、隴、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謂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高祖頗以自負。
- 7. 《舊唐書》卷1《高祖紀》:大業初,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徵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衞尉少卿。遼東之役,督運於懷遠鎮。及楊玄感反,詔高祖馳驛鎮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時煬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會有詔徵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焉。
- 8.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隋兵少,不敵,高祖選精騎二千為遊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閒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虜見高祖,疑不敢戰,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
- 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0]
- 10.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陽曆山飛賊甄翟兒於西河,破之。
- 11.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
- 12. 《新唐書》卷1《高祖紀》:(李世民)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
- 13. 《新唐書》卷1《高祖紀》: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 14.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是時,劉武周起馬邑,林士弘起豫章,劉元進起晉安,皆稱皇帝......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見兵大集,疑有變,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高祖覺之,乃陰為備。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視事,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之。丙寅,突厥犯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殺之以起兵。遣劉文靜使突厥,約連和......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癸亥,遙尊隋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皇帝......隋帝授高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於虔化門。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諡曰穆。以建成為唐國世子;世民為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丞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趙郡公孝恭徇山南。
- 15. 《舊唐書》卷1《高祖紀》:三月丙辰,右屯衞將軍宇文化及弒隋太上皇於江都宮,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徙封太宗為趙國公。戊辰,隋帝進高祖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唐國置丞相以下,立皇高祖已下四廟於長安通義裏第。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頒銀菟符於諸郡。戊戌,世子建成及太宗自東都班師。五月乙巳,天子詔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王后、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戊午,隋帝詔曰:......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刑部尚書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立世子建成為後太子。封太宗為秦王,齊國公元吉為齊王。
- 16.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 17. 《舊唐書》卷1《高祖紀》: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
- 18. 《新唐書》卷2《太宗本紀》: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
- 19.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
- 20. 《舊唐書》卷1《高祖紀》: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漸,下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是日,崩於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羣臣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十月庚寅,葬於獻陵。
- 21.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22.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23. [宋]蘇轍 著.蘇轍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03:215
- 24. [明]張燧 著;賀天新 校點.千百年眼: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08:121
- 25. 張弘等 編.毛澤東評點的歷代帝王:遠方出版社,2006-01:94
- 26. 《中國通史》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10]
- 27. 玄武門之變和內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8]
- 28. 《智囊全集·上智部》:李淵克霍邑。行賞時,軍吏擬奴應募,不得與良人同。淵曰:“矢石之間,不辨貴賤;論勳之際,何有等差?宜並從本勳授。”引見霍邑吏民,勞賞於西河,選其壯丁,使從軍。關中軍士欲歸者,並授五品散官,遣歸。或諫以官太濫,淵曰:“隋氏吝惜勳賞,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於用兵乎?”
- 29. 《舊唐書》卷57《裴寂傳》:高祖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奕,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時太宗將舉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遊。見其歡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今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 30. 《孟憲實講唐史》3“晉陽起兵”:“無論從政治影響、軍事經驗、經濟實力還是從社會地位來比較,李世民都無法與李淵相提並論。即便是有人願意結交李世民,也是因為看重了李世民背後的李淵。李世民要結交那些非法的豪傑大俠,沒有背後李淵的政治經濟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晉陽起兵的歷史真相是,以李淵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謀劃奪取最高權力。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當然是李淵,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過是李淵手下的一員得力干將而已。因為父子關係,李淵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很早就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並且承擔某些具體任務。但是,只有李淵才是主謀,這個地位任何人都無法取代。”
- 31. 《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21]
- 32. 《舊唐書》卷1《高祖紀》: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襲唐國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
- 33. 張振龍.唐高祖李淵生地考.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12):21-22
- 34.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31]
- 35. 貞觀之治 (200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36. 《舊唐書》卷1《高祖紀》: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 37. 決戰玄武門 (198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38. 隋唐羣英會 (199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39. 紅拂女 (200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40. 開創盛世 (2006) .Mtime時光網 —— 影片[引用日期2021-08-31]
- 41. 《天下長安》點映 姚星彤示範舞劍英姿颯爽|李雪健 .網易.2018-04-20[引用日期2021-08-31]
- 42. 楊連啓 編著.清昇平署戲曲人物扮相譜 卷中: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01:195-196
- 43. 《明史》卷50《禮志四》:已而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
- 44. 張建魁 編著.甘肅歷代名人研究: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8:159
- 45. 《全唐文·卷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8-31]
- 46. 《讀通鑑論·卷二十·唐高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31]
- 47. 詩文庫 李淵 .搜韻[引用日期2021-08-31]
- 48. 張忠綱 主編.全唐詩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0-09:57
- 49. 華人德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378
- 50. 李淑章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1:1045
- 51. 《舊唐書》卷48《食貨志上》: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户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通正役,並不過五十日。若嶺南諸州則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鬥。若夷獠之户,皆從半輸。蕃胡內附者,上户丁税錢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户丁輸羊二口,次户一口,下,三户共一口。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 52. 《舊唐書》卷48《食貨志上》: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議者以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
- 53. 王麗梅 著.歷代陵墓:西安出版社,2018-05:71-72
- 54.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31]
- 55. 徐衞民 主編;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 編.陝西帝王陵墓誌:三秦出版社,2017-10:365-366
- 56. 《唐語林》卷1《政事上》:高祖時,嚴甘羅,武功人。剽劫,為吏所拘。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飢寒交切,所以為盜。”上曰:“吾為汝君,使汝窮之,吾之罪也。”赦之。
- 57. 範軍,阮忠 主編.人間掌故 歷代筆記小品:崇文書局,2015-11:12
- 58.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024-1035
- 59. 《舊唐書》卷1《高祖紀》: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貞觀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顧謂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無忌上千萬歲壽。高祖大悦,以酒賜太宗。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於是太宗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並上服御衣物,一同家人常禮。是歲,閲武於城西,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置酒於未央宮,三品已上鹹侍。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奉觴上壽曰:“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髮左衽,併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高祖大悦,羣臣皆呼萬歲,極夜方罷。
- 60. 《新唐書》卷100《陳叔達傳》:嘗賜食,得蒲萄,不舉,帝問之,對曰:“臣母病渴,求不能致,願歸奉之。”帝流涕曰:“卿有母遺乎?”因賜之,又賚物百段。
- 61. 《舊唐書》卷61《陳叔達傳》:嘗賜食於御前,得蒲萄,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致,欲歸以遺母。”高祖喟然流涕曰:“卿有母遺乎!”
- 62. 《新唐書》卷100《封倫傳》:隱、刺之亂,數進忠策,太宗以為誠,橫賜累萬。又密言於高祖曰:“秦王恃功,頡頏太子下,若不早立,則亟圖之。”
- 63. 《舊唐書》卷67《李靖傳》:乃度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皆遣子弟來謁,靖承製授其官爵。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户六十餘萬。優詔勞勉,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 6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2]
- 6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2]
- 66. 《資治通鑑》卷193:三月,……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羣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上皇聞擒頡利,嘆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凌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
- 67. 《資治通鑑》卷194:(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自去秋得風疾,庚子,崩於垂拱殿。
- 68.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暠,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 仁公生高祖於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
- 69. 《舊唐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1]
- 70. 《新唐書·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0-01]
- 71. 《舊唐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0-01]
- 72. 《舊唐書》卷54《竇建德傳》: 及建德結陣於汜水,秦王遣騎挑之,建德進軍而戰,竇抗當之。建德少卻,秦王馳騎深入,反覆四五合,然後大破之。建德中槍,竄於牛口渚,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生獲之。……七月,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年四十九。
- 73. 《舊唐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1]
- 74. 《舊唐書》卷1《高祖紀》: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竇建德之眾於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
- 75. 《舊唐書》卷55《劉黑闥傳》:會高祖徵建德故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將赴長安,願等相與謀曰:“王世充以洛陽降,其下驍將公卿、單雄信之徒皆被夷滅,我輩若至長安,必無保全之理。且夏王往日擒獲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還之。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殺害,我輩殘命,若不起兵報仇,實亦恥見天下人物。”於是相率復謀反叛。……黑闥大悦,殺牛會眾,舉兵得百餘人,襲破漳南縣。貝州刺史戴元詳、魏州刺史權威合兵擊之,併為黑闥所敗,元詳及威皆沒於陣。黑闥盡收其器械及餘眾千餘人,於是範願、高雅賢等宿舊左右漸來歸附,眾至二千人。……淮安王神通、將軍秦武通、王行敏前後討之,皆為所敗。於是移書趙、魏,其建德將士,往往殺官吏以應。黑闥北連懷戎賊帥高開道,兵鋒甚鋭,進至宗城,有眾數萬。黎州總管李世勣不能拒,棄城走保洺州。黑闥追擊破之,步卒五千人,皆歿於陣,世勣與武通僅以身免。黑闥又徵王琮為中書令,劉斌為中書侍郎,以掌文翰。遣使北連突厥,頡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騎從之。黑闥軍大振,進陷相州。半歲,悉復建德故地。兗州賊帥徐圓朗舉齊、兗之地以附於黑闥,其勢益張。
- 76. 《舊唐書》卷55《劉黑闥傳》:於是太宗又自請統兵討之,師次衞州,黑闥數以兵挑戰,輒為官軍所挫。……三月,太宗阻洺水列營以逼之,分遣奇兵,斷其糧道。黑闥又數挑戰,太宗堅壁不應,以挫其鋒。……黑闥果率步騎二萬渡洺水而陣,與官軍大戰,賊眾大潰,水又大至,黑闥眾不得渡,斬首萬餘級,溺死者數千人。黑闥與範願等以千餘人奔於突厥,山東悉定。……六月,黑闥復借兵於突厥,來寇山東。七月,至定州,其舊將曹湛、董康買先亡在鮮虞,復聚兵以應黑闥。高祖遣淮陽王道玄、原國公史萬寶討之,戰於下博,王師敗績,道玄死於陣,萬寶輕騎逃還。由是河北諸州盡叛,又降於黑闥,旬日間悉復故城,復都洺州。十一月,高祖遣齊王元吉擊之,遲留不進。又令隱太子建成督兵進討,頻戰大捷。六年二月,又大破之於館陶,黑闥引軍北走。建成與元吉合千餘騎屯於永濟渠,縱騎擊之,黑闥敗走,……德威勒兵執之,送於建成,斬於洺州,山東復定。
- 77. 《舊唐書》卷55《徐圓朗傳》:太宗平黑闥,進師曹州,遣淮安王神通及李世勣攻之。圓朗數出戰,不利,城內百姓爭逾城降。圓朗窮蹙,與數騎棄城夜遁,為野人所殺,其地悉平。
- 78. 《舊唐書》卷55《薛舉傳》:薛舉,河東汾陰人也。……初,為金城府校尉。大業末,隴西羣盜蜂起,……舉與其子仁杲及同謀者十三人,於座中劫瑗,矯稱收捕反者,因發兵囚郡縣官,開倉以賑貧乏。自稱西秦霸王,……數日間,盡有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十三年秋七月,舉僣號於蘭州,……舉勢益張,軍號三十萬,將圖京師。
- 79. 《資治通鑑》卷175:上柱國竇毅之女,聞隋受禪,自投堂下,撫膺太曰:“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毅由是奇之。及長,以適唐公李淵。
- 80. 《舊唐書》卷3《太宗紀下》:(貞觀)八年……十二月……乙卯,帝從太上皇閲武於城西。
- 81.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1]
- 82. 《舊唐書》卷51《后妃傳上》:毅聞之,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悦,遂歸於我帝。
- 83. 《舊唐書》卷51《后妃傳上》:大業中,高祖為扶風太守,有駿馬數匹。常言於高祖曰:“上好鷹愛馬,公之所知,此堪進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為身累,願熟思之。”高祖未決,竟以此獲譴。未幾,後崩於涿郡,時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後言,方為自安之計,數求鷹犬以進之,俄而擢拜將軍,因流涕謂諸子曰:“我早從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
- 84. 《舊唐書》卷1《高祖紀》:十一年,煬帝幸汾陽宮,命高祖往山西、河東黜陟討捕。師次龍門,賊帥母端兒帥眾數千薄於城下。高祖從十餘騎擊之,所射七十發,皆應弦而倒,賊乃大潰。十二年,遷右驍衞將軍。
- 85.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1]
- 86. 《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1]
- 87.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1]
- 88.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0-11]
- 89.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90. 《新唐書》卷88《許世緒傳》:許世緒,幷州人。隋鷹揚府司馬。知隋將亡,請唐公曰:"天輔德,人與能,乘機不發,後必蹈悔。隋政不綱,天下搖亂,公姓名已著謠籙,今攬五郡之兵,據四戰之衝,苟無奇計,禍不反踵。若收取英俊,為天下倡,帝王業也。"公奇之,顧倚親密。
- 91. 《舊唐書》卷1《高祖紀》:羣賊蜂起,江都阻絕,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 92. 《新唐書》卷1《高祖紀》: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
- 93. 《舊唐書》卷2《太宗本紀上》: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羣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 94. 《新唐書》卷2《太宗本紀》: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 95. 姚蘭.淺析唐高祖對高句麗以“和”為主政策的原因(A).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04):33-34
- 96. 《通典》卷197《邊防十三》:此後隋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僣尊號,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
- 97. 《通典》卷197《邊防十三》: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為援。始畢遣特勤康稍利獻馬千匹,會於絳郡,又遣二千騎助軍,從平京城。
- 98. 蘇利國.論武德時期與唐代文化共同體建設之關係.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26-31
- 99. 《唐摭言》卷1《統序科第》:始自武德辛巳歲四月一日,敕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斯我唐貢士之始也。
- 100. 《全唐文·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31]
- 101. 《全唐文》卷3《令諸州舉送明經詔》:方今函夏既清,干戈漸戢,搢紳之業,此則可興。宜下四方諸州,有明一經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屬舉送,具以名聞,有司試策,加階敍用。
- 102. 《全唐文》卷2《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各舉一人詔》: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一人,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己具陳藝能,當加顯擢,授以不次。
- 103. 《舊唐書》卷79《傅奕傳》:七年,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遊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啓三途,謬張六道,恐嚇愚夫,詐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矯詐。乃追既往之罪,虛規將來之福。佈施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章。其有造作惡逆,身墜刑網,方乃獄中禮佛,口誦佛經,晝夜忘疲,規免其罪。且生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乃謂貧富貴賤,功業所招,而愚僧矯詐,皆雲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案《書》雲:"惟闢作福威,惟闢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於而家,兇於而國,人用側頗僻。"降自羲、農,至於漢、魏,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漢明帝假託夢想,始立胡神,西域桑門,自傳其法。西晉以上,國有嚴科,不許中國之人,輒行髡髮之事。洎於苻、石,羌胡亂華,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也。梁武、齊襄,足為明鏡。昔褒姒一女,妖惑幽王,尚致亡國;況天下僧尼,數盈十萬,翦刻繒彩,裝束泥人,而為厭魅,迷惑萬姓者乎!今之僧尼,請令匹配,即成十萬餘户。產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自然益國,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自革,淳樸之化還興。且古今忠諫,鮮不及禍。竊見齊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徒眾,糜損國家,寺塔奢侈,虛費金帛。’為諸僧附會宰相,對朝讒毀;諸尼依託妃主,潛行謗讟。子他竟被囚執,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齊,制封其墓。臣雖不敏,竊慕其蹤。”又上疏十一首,詞甚切直。高祖付羣官詳議,唯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中書令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置嚴刑。"奕曰:“禮本於事親,終於奉上,此則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其瑀之謂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獄所設,正為是人。”高祖將從奕言,會傳位而止。
- 104. 《舊唐書》卷103《孫伏伽傳》:仕隋,以小史累勞補萬年縣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帝大悦,即詔:“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與天道,然冀弼諧以輔不逮,而羣公卿士罕進直言。伏伽至誠慷慨,據義懇切,指朕失無所諱。其以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初,帝受禪,伏伽最先諫,帝欲盡下情,故不次見拔,以示羣臣。是時,軍興賦斂重,伏伽數請釐損。帝語裴寂曰:“隋為無道,主驕於上,臣諂於下,下上蔽蒙,至身死匹夫手,寧不痛哉!我今不然,平亂責武臣,守成責儒臣,程能付事,以佐不逮;虛心盡下,冀聞嘉言。若李綱、孫伏伽,可謂誼臣矣。俯首噤默,豈朕所望哉?”
- 105. 《全唐文》卷1《令陳直言詔》:前政多僻,人不聊生,怨讟如讎,嘗無控告。黎民易子而食,郡縣猶有餘糧。遂使聚斂無厭,窮兵不已,忠良屏跡,邪偽當塗。慶妖怪為禎祥,稱希旨為奉法,至於亡滅,上莫之知,靜言其事,可為太息者也。朕恭膺寶曆,救斯兆庶,思革前弊,念茲在茲。起軍以來,於今期月,軍書羽檄,日有百數,一言一事,皆親覽焉。未明求衣,中夜不寐,恐一物之失所,慮一理之有屈。但四方州鎮,習俗未懲,表疏因循,尚多迂誕。申請盜賊,不肯至言,論民疾苦,每虧實錄。妄引哲玉,深相佞媚;假託符瑞,極筆阿諛。亂語細書,動盈數紙,非直乖於體用,固亦失於事情。千里而佇於一言,萬機湊於一日。表奏如是,稽疑處斷,不知此者,謂我何哉?宜頒告遠近,知朕至意。
- 106. 《舊唐書》卷62《李綱傳》:建成後漸狎無行之徒,有猜忌之謀,不可諫止。又思筮者之言,頻乞骸骨。高祖漫罵之曰:“卿為潘仁長史,何乃羞為朕尚書?且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潘仁,賊也,誠在殺害,每諫便止,所活極多,為其長史,故得無愧。陛下功成業泰,頗自矜伐,臣以凡劣,才乖元凱,所言如水投石,安敢久為尚書?兼以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高祖謝曰:“知公直士,勉弼我兒。”於是擢拜太子少保,尚書、詹事並如故。綱又上書諫太子曰:“綱耄矣,日過時流,墳樹已拱,幸未就土,許傅聖躬,無以酬恩,請效愚直,伏願殿下詳之。竊見飲酒過多,誠非養生之術。且凡為人子者,務於孝友,以慰君父之心,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建成覽書不懌,而所為如故。綱以數言事忤太子旨,道既不行,鬱郁不得志。武德二年,以老表辭職,優詔解尚書,仍為太子少保。高祖以綱隋代名臣,甚加優禮,每手敕未嘗稱名,其見重如此。
- 107. 張超.武德政治乃貞觀之治基石———基於唐武德元年至九年詔書的考察.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114-119
- 108. 《全唐文》卷1《罷放櫟陽離宮女教》: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牆,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牣其間,怨曠感於幽明,糜費極於民產。替否迭進,將何糾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並放還親屬
- 109. 《全唐文》卷1《禁屠酤詔》:酒醪之用,表節制於歡娛;芻豢之滋,致甘旨於豐衍。然而沈湎之輩,絕業忘資;惰窳之民,騁嗜奔欲。方今烽燧尚警,兵革未寧,年穀不登,市肆騰踴。趣末者眾,浮冗尚多。餚羞曲糵,重增其費。救弊之術,要在權宜。關內諸州官民,宜斷屠酤。
- 110. 《全唐文》卷1《罷貢異物詔》:逸遊損德,昔賢貽訓;玩物喪志,前典格言。西旅獻獒,召公於是作誡;東齊饋樂,尼父所以離心。隋末無道,肆極奢靡,內騁倡優之樂,外崇耳目之娛。冠蓋相望,徵求不息;公私擾遽,徭費無窮。朕受命君臨,志在儉約,日旰忘食,昧爽求衣。纂組珠璣,皆雲屏絕;雕琢綺麗,久從抑止。其侏儒短節,小馬庳牛,異獸奇禽,皆非實用。諸有此獻,悉宜停斷,宣佈遠邇,鹹使聞知。
- 11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31]
- 112. 《唐語林》卷4《賢媛》:高祖乃煬帝友人,煬帝以圖讖多言姓李將王,每排斥之。而後因大會,煬帝目上,呼為阿婆面。上不懌,歸家色猶摧沮。後怪而問,久之方説:“帝目某為阿婆面。”後喜曰:“此可相賀。公是襲唐公,‘唐’之為言‘堂’也,阿婆面是‘堂主’。”上大悦。
- 113. 《舊唐書》卷58《劉政會傳》:政會,隋大業中為太原鷹揚府司馬。高祖為太原留守,政會率兵隸於麾下。太宗與劉文靜謀起義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獨懷猜貳。後數日,將大會於晉祠,威與君雅謀危高祖。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誅之,因遣政會為急變之書,詣留守告威等二人謀反。
- 114. 紀一 主編.中國婚姻家庭詞典: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12:32
- 115. 《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皓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歆生重耳,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賜,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諡曰襄。襄公生昺,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諡曰仁。
- 116. 注:關於李淵“體有三乳”的記載可能為多乳症的症狀。但《舊唐書·高祖本紀》的這一記述的來源,應與周文王相關。古代傳説文王有四乳,迷信者附會為仁聖之相(見清·吳承仕《論衡校釋》卷1,如白虎通聖人篇説:“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而《舊唐書》也在記載李淵“三乳”後指出其“性寬仁”,可證二者之關聯。
- 117. 《太平御覽》卷731《相下》:《唐書》曰:高祖生長安,紫氣衝庭,神光照室,體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如龍。初有善相者史良言於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至於命也,非所敢知。”久之,史良復遇高祖,乃大驚曰:“骨法如舊,年壽之相頓異昔時。勿忘鄙言,願深自愛。”高祖心益自負。
- 118.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5]
- 119. 陳寒.陳寅恪“突厥旗色尚白”推論考辨———兼論隋末李淵起兵易幟事件中政治合法性的多元構建[D].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54
- 120. 唐耕耦,陸宏基 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 第1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70
- 121. 歷史沿革 .西安市鄠邑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3]
- 122. 唐高祖李淵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0]
- 123. 《資治通鑑》卷190: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或言蒸於張婕妤、尹德妃,宮禁深秘,莫能明也。是時,東宮、諸王公、妃主之家及後宮親戚橫長安中,恣為非法,有司不敢詰。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後院,與上台、東宮晝夜通行,無復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馬、攜弓刀雜物,相遇如家人禮。太子令、秦、齊王教與詔敕並行,有司莫知所從,唯據得之先後為定。世民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 124. 吳宗國:唐高祖、唐太宗如何選拔宰相?- .中青在線.2019-08-29[引用日期2023-07-26]
- 125. 徐連達,仲富蘭.唐太宗首謀晉陽起兵嗎?——關於李淵的歷史評價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02):83-87.
- 126. 甘肅酒泉發現西涼王李暠墓 .新浪[引用日期2023-08-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