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轍

(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

鎖定
蘇轍(1039年3月17日 [1]  [101]  —1112年10月25日 [2]  ),字子由,一字同叔 [3]  ,號東軒長老,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 [98-99]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位列宰執。哲宗親政後,因上書諫事而被貶知汝州,連謫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潁昌。獨門謝客十餘載,致力於整理舊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被追復為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5]  [99]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4]  ,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98]  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5]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有《欒城集》等傳世。今人亦整理有《蘇轍集》。 [99] 
(概述圖參考來源 [100] 
全    名
蘇轍
別    名
蘇文定
蘇潁濱
蘇黃門
小蘇
子由,一字同叔
東軒長老,潁濱遺老
諡    號
文定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日期
1039年3月17日 [1]  [101] 
逝世日期
1112年10月25日
主要成就
詩文創作,位列執政
主要作品
欒城集
詩集傳
龍川略志
論語拾遺
古史
最高官職
門下侍郎尚書右丞等→太師(贈)
祖    籍
欒城(今河北省欒城區) [6] 

蘇轍人物生平

蘇轍三蘇遊京

蘇轍題跋像 蘇轍題跋像 [7]
蘇轍生於宋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7日 [1]  [101]  ),時其父蘇洵三十一歲,遊學四方。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户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二子蘇軾、蘇轍。 [8] 
至和二年(1055年),蘇轍娶同裏史瞿之女,時年十七歲,史氏十五歲。
嘉祐元年(1056年)春,蘇轍父子三人同遊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途經成都時,拜訪出知益州的大臣張方平。張方平以國士禮對待蘇轍父子。 [9]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於高等,蘇轍名登五甲 [10]  中第後,他獻《上樞密韓太尉書》於樞密使韓琦 [11]  同年四月,因母親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12]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蘇轍隨父在開封遊歷。十二月,全家抵達江陵,蘇轍將舟中創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 [13] 
嘉祐五年(1060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開封,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後集》,蘇轍作《南行後集引》。 [13]  三月,天章閣待制楊畋奉命調銓(根據考績遷調)官員,授蘇轍為河南府澠池縣主簿,又舉他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科舉吏治類科目)。同年,蘇轍與蘇軾在東京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 [14] 

蘇轍科舉風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當時仁宗已五十二歲,蘇轍想他或許對政事感到疲倦,所以盡力講政事得失,而對宮禁朝廷之事,議論尤為激切。策問試卷送上後,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馬光將其置於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範鎮商議後將其置於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蘇轍。只有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 [15]  仁宗説:“以直言來得人,而因直言拋棄他,天下人會怎麼説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後,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 [16]  當時蘇洵奉命修《禮書》,蘇軾出為籤書鳳翔判官。蘇轍要求在京城侍養父親,獲朝廷准許。 [17]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18]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蘇轍兄弟自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次年(1067年)十月,葬父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19]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服喪期結束後,蘇轍兄弟一路東遊前往京師,於次年抵達。 [20] 

蘇轍建議新法

蘇洵與其二子蘇軾、蘇轍 蘇洵與其二子蘇軾、蘇轍
熙寧二年(1069年),蘇轍上書論政事,被神宗召見於延和殿。 [21] 
當時,宰執王安石陳昇之共管三司條例司,命蘇轍入三司條例司。呂惠卿依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時多有牴觸。王安石拿《青苗書》讓蘇轍仔細議論,説:“有不便之處,就告訴我不必疑慮。”蘇轍説:“把錢借給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濟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間,吏員趁機營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錢到百姓手裏,即使良民也不免亂花;到交還時,即使富民也不免超過期限。這樣,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縣官的事不勝其煩了。唐代劉晏掌管國家財政,從沒有借錢給百姓。有責怪他的人,劉晏説:‘讓百姓僥倖得錢,不是國家之福;叫吏員靠法催督還債,對百姓不利。我雖然從不發放借貸,但四方的豐收和災荒谷價的貴賤,從來能及時知道。有谷賤處就收購,有谷貴處就發售,所以四方沒有太貴、太賤的弊病,豈用發貸款?’劉晏所説的,就是常平倉法。現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頓,你真能有意於百姓生計,就整頓實行,那劉晏的功績可以立刻見效。”王安石説:“你的話有理,我當慢慢思考。”從此後一月之間都不談青苗法 [22] 

蘇轍被貶出京

蘇轍 蘇轍
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請發給度僧牒幾千份作為本錢,在陝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青苗法便開始實行。王安石派人去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説。蘇轍去見陳昇之説:“從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撫卹各路百姓,但他們各人都務求滋生事端,回來所奏的大多不可實行,被天下人恥笑。現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説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發怒,將加罪,陳昇之勸阻,於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23] 
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當時知陳州的張方平徵召蘇轍為陳州教授 [24-25]  熙寧六年(1073年)四月,判河陽軍文彥博徵辟蘇轍為學官 [26]  熙寧八年(1075年),改授齊州掌書記 [27] 
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籤書應天府(南京)判官。當時蘇軾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創作了《逍遙堂會宿》等詩。 [28] 
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即烏台詩案),被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税, [29]  五年不得升調。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沿贛水至黃州,與蘇軾相聚,一道遊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於次年(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作《黃州快哉亭記》。 [30] 
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蘇轍被量移歙州績溪縣令。 [31-32] 

蘇轍元祐執政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蘇轍卧病,至秋痊癒。八月,因舊黨當政,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回。 [33] 
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當時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為相,想廢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確韓縝及樞密使章惇都被蘇轍彈劾去職。大臣呂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後又竭力排擠、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黨被清算時,他自知難逃責罰,請求外授宮觀官以逃避貶官流放之罪。蘇轍連上三疏把他的奸惡加以揭露,最終使呂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 [34] 
司馬光因王安石免役法之害,想恢復差役法,卻不知差役法之害相當於免役法。蘇轍説:“自從廢除差役法幾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習慣。何況役法關係眾多事務,盤根錯節十分複雜,實行得慢些,方能審慎詳盡。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終,輕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實行之後,又產生各種弊端。現在州縣的免役錢,照例有累積剩餘,大約夠用幾年,暫且依舊僱役,到今年為止。催促監督有關官員審議差役法,趁今冬成為法令,來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實行之後,不再有人議論,那就進退都有利了。” [35]  司馬光又因王安石設《詩經》、《尚書新義》來考取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説:“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不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於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總之,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書的釋義兼取註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説。並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後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後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但司馬光都不聽。 [36] 
蘇轍各類形象
蘇轍各類形象(2張)
同年八月,被任命為起居郎,蘇轍上疏請辭,旋即權任中書舍人,不久後正式擔任中書舍人。 [37-38]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權任吏部尚書。八月,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與刑部侍郎趙君錫出使遼國。 [39]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蘇轍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 [40]  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 [41]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書右丞 [42]  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准許。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 [43]  六月,升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 [44]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為護軍,進爵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户。 [45] 
起初,神宗實行開邊之策,派兵進攻西夏,在熙河路增設蘭州,在延安增設安疆、米脂等數寨。舊黨執政後,司馬光主張盡數退回熙豐時所佔的城、寨、州、軍,蘇轍表示支持,但無法得到舊黨內部的一致認同。朝廷最終同意割還西夏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在宋廷交割四寨、棄守未決之際,西夏展開大規模的軍事侵擾,蘇轍等人卻以為夏人進攻實乃宋退讓不夠,割地不夠從容所致。這種妥協退讓的策略在後來逐漸破產。 [46]  [47] 

蘇轍連遭貶謫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
紹聖元年(1094年),門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題批駁元祐政事。蘇轍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知汝州。數月後,再貶左朝議大夫、知袁州。尚未到任,又於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 [48]  蘇轍治汝州有優異政績,等到他被罷免離開,州里父老送別他的人都嗚咽流涕,延綿數十里不斷。 [49] 
紹聖四年(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化州別駕,安置雷州處分。此時,蘇軾也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五月,兄弟二人再次相遇於藤州,蘇轍送蘇軾赴海南。 [50]  六月訣別於海濱。 [51]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龍川略志序》《龍川別志序》《春秋傳後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轍移永州、嶽州安置,不久受任為濠州團練副使,嶽州居住。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因有田產在潁川,他便前往居住 [52]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後,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其後作《東坡先生墓誌銘》。
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當國,黨禍復起,蘇軾等已去世的元祐黨人,原追復官告並繳納;蘇轍等在世之人,並不與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蘇轍五官,降授朝議大夫
崇寧二年(1103年),蘇轍為避禍,獨自遷居汝南。十月,朝廷罷蘇轍提舉太平宮之職。蘇轍住在許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 [53] 

蘇轍潛居潁濱

蘇轍側身像 蘇轍側身像
崇寧三年(1104年)正月,蘇轍在潁川定居,因感於元祐時人所剩無幾,於是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 [54]  ,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託於詩中。 [55-56] 
崇寧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後集序》。次年,著《論語拾遺》。
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 [57]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欒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遊潁昌西湖,泛赮水,並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 [58]  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2]  十二月,朝廷追復甦轍為端明殿學士,特贈宣奉大夫 [59]  原擬葬蘇轍於眉州祖塋,但後來仍葬於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
宋高宗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 [60]  [61] 
淳熙元年(1174年),經禮部尚書趙雄奏請,宋孝宗特敕追諡為“文定”。 [61]  [62] 

蘇轍主要影響

蘇轍文學

  • 政論與史論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説:“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他雖自稱“其學出於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於此。 [63] 
蘇轍對於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於歐。但韓、歐闢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並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 [63] 
他擅長政論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 [63]  《上皇帝書》説“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於“穩”。 [63]  六國論》評論、燕、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魏,團結抗,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鑑今的寓意。
  • 書信雜文
蘇轍致力最勤的文章,在於政論和史論,史論之文,尤所盡心;但他寫得更為自由隨便的文章,還是書信雜文。例如十九歲時寫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説自己初到京師,“非有求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而所願者,只是“一睹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初生之犢,年少氣豪,既不同於韓愈《上宰相書》那樣卑躬屈節,也不像李白《上韓荊州書》那樣縱橫使氣。當文人仕途廣於唐代的宋代,這樣的文章是有時代特點的。 [63] 
與此書相類者,還有《上昭文富丞相書》《上曾參政書》,都是年少氣豪之作。到了晚年,所為書札,出語雖有所收斂,但依舊灑脱自然,例如《答黃庭堅書》,其文墨頗似蘇軾。二蘇早年之文,氣象雖不盡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觀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語。二蘇相比,蘇轍之文,未可以一“衰”字盡之。 [63] 
蘇轍的記敍雜文為人所稱者,有《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等。其中《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以“造語奇特”見稱。 [63] 
王士禛香祖筆記》雲:“潁濱《棲賢寺記》造語奇特,雖唐作者如劉夢得(劉禹錫)、柳子厚(柳宗元)妙於語言,亦不能過之。”並引其中“入棲賢谷”一段文字而後雲:“予遊廬山,至此,然後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畫圖,後人不能及也。”蘇轍之文,本來不是以“奇”見稱的。《黃樓賦》“稍自振厲”,即被疑為蘇軾所作,則此文之“造語奇特”,也就自然為人所稱了。 [63] 
蘇轍還有一篇《東軒記》,造語雖不甚奇,卻是寫得更加“如其為人”的文章。這篇“記”也是寫得頗有特色。作“東軒”以為“宴休之所”,卻不得一日“安於其中”,而日日忙於“坐市區鬻鹽、沽酒、税豚魚”,此情此景,是和歷來文人雅士作軒亭以自適者大異其趣的。文章最後還説:希望有那麼一天,“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伏田裏”,“然後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遊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這樣的筆墨,也是“如其為人”的。 [63] 
  • 詩賦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脱自然,頗見個性特點 [63] 
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瞭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閒。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閒澹,情趣悠遠。
又如晚年所作《遊西湖》雲:“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遊一夢迴。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卧,古人時向夢中來。”時值新黨蔡京等人執政,元祐黨人累遭迫害,蘇轍築室於許州,閉門不出,與早年之“閉門”遙相對應。從他一生的經歷看來,始終皆以直言而不見容。故以“閉門”始,以“閉門”終。這樣的作品,亦頗見性情。 [63] 
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説李白“華而不實”,説“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 [66] 
蘇轍的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讚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緻逼真,富於詩意。

蘇轍學術

主詞條:蜀學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創立了蘇氏蜀學,他與蘇軾同為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蘇氏的蜀學與荊公新學、二程洛學相對立。“三蘇”博通經史,遍採六經百家之説,又吸取老莊道家學説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 [98] 
蘇轍晚年曾著《蘇黃門老子解》,認為佛教之主旨,早已由儒家經典所闡發。哲學上以“”為最高範疇,稱為“道之大全”,並認為:“道非有無,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運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於恍惚者也。”由道至萬物是由無到有的過程。他承認“天地自然”之理,指出“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我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在人性論上,蘇轍相信“天命”,“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謂覆命”。 [98]  朱熹稱其書“合吾儒於老子,以為未足,又並釋氏而彌縫之,可謂矣!” [67]  反映了蜀學派的思想特色。 [68] 

蘇轍政治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王安石聽後,亦頗覺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僱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蘇軾基本相同 [63]  。《宋史》稱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64]  但在對夏政策上,蘇轍力贊司馬光妥協、退讓的方針。在他支持下,宋方割還西夏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但未能換取和平,西夏仍不斷侵擾,妥協政策失敗。 [46]  [47] 
回河之爭中,蘇轍與右相範純仁等主張維持北流,反對文彥博等回河東流之議復起。蘇轍雖多次上疏反對,但以高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聖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這次黃河回覆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於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65] 

蘇轍書法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書法運筆結字與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其傳世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蘇轍書法作品

蘇轍歷史評價

  • 張方平: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69] 
  • 趙禎: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70] 
  • 蘇軾: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5] 
  • 劉攽:具官某天材穎茂,儒學純備。敏於事而慎於言,志於道而輔以術。早繇方聞之舉,藉甚士林之譽。粵自諫垣,進陟詞掖。倜儻正論,啓沃者非一;潤色王猷,灝噩乎吹萬。
  • 陳襄:學與文若不逮軾,而靜厚過之。 [71] 
  • 張耒:某平生見人多矣,惟見蘇循州不曾忙,範丞相(範純仁)不曾疑。蘇公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範公見事,洞達情實,各有部分,未嘗疑惑。此皆過人者。 [72] 
  • 王闢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4] 
  • 孫覿:白公(白居易)詩所謂辭達,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蘇黃門詩已不逮諸公,北歸後效白公體,益不逮,惟四字詩最善。張文潛(張耒)晚年詩不逮前作,意謂亦效白公詩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潛晚喜白公詩。信矣,如所料也。 [73] 
  • 王稱: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閒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於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74] 
  • 朱熹:蘇子由愛《選》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 文天祥: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説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幾 [75] 
  • 脱脱: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僱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64] 
  • 王世貞:吾嘗謂子瞻非淺於經術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則明允之餘習。晚之所以不純,則葱嶺之緒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為佳子弟也。
  • 茅坤:蘇文定公之文,其鑱削之思或不如父,雄傑之氣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餘言,……西漢以來別調也。 [76] 
  • 楊慶遠: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屬,任憑他千磨百鍊,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 張鵬翮: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朱軾:轍自熙寧以前,滯於小官。及元祐之朝,耆舊居職,未及有所施用。至紹聖,而世變不勝言矣,其斥調停、論紹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無營,至引當否、商是非,直言抗論,無所回撓,斯可尚也已。 [77] 
  • 瓜爾佳·文祥:取材當如宋富弼、蘇轍,庶有裨時政。 [78] 
  • 錢基博:①自宋初柳開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蘇舜欽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曾鞏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秦觀、張耒、黃庭堅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其中歐、蘇、曾、王,與唐之韓、柳,並稱唐宋八大家,為後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歐陽修,碑傳議論,兼能並擅。蘇氏軾、轍,策論得歐陽之明快,而碑傳殊無體要。②今觀其文疏於敍事,而善議論,辨明古今治亂得失,出以坦迤,抑揚爽朗,語無含茹,而亦不為鈎棘;策論特其所長,碑傳則其所短,與軾蹊徑略同,而波瀾不如;氣不如軾之舒,筆不如軾之透。……策論至蘇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來者,有以見天下之賾,古今之變,而觀其會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與周秦諸子同為一家之言,固不僅文章之工。而觀轍之所為,其學兼綜兵農儒法,其文出入莊、孟、蘇、張,雖不如洵之峭勁廉悍,而頗追軾之條達疏暢,意到筆隨,無愧難弟也。……然軾轍之文,有餘於汪洋,不足於淡泊;工於用盡,而不善於用有餘;可振厲以警發憒憒之意,而未能唱嘆以發人悠悠之思。
  • 朱德: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79] 

蘇轍軼事典故

蘇轍取名依據

關於蘇轍名字中“”的意思,其父蘇洵在《名二子説》中解釋説:天下的車沒有不順着轍走的,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 [83]  這與蘇轍相對內斂的性格也頗為相符。

蘇轍啓發民智

蘇轍半身像 蘇轍半身像 [84]
因“元祐黨爭”牽連,紹聖四年(1097年),蘇轍被責授為化州別駕,雷州安置。 [85]  蘇轍初來雷州,水土不服。據載,雷州知縣張逢、海康縣令陳諤對蘇轍非常友善,以誠相待,禮遇有加。時勞問有。” [85] 
蘇轍雖謫居雷州僅一年,但他面對雷州當時“其民甘於魚鰍蟹蝦,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貝(木棉),故藝麻而不績,生蠶而不織,羅紈布帛,仰於四方之負販。工習於鄙樸,故用器不作。醫奪於巫鬼,故方術(指醫術)不治” [86]  ,致力於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啓發民智,破除迷信,致力於農、工、商之利,教民治窮致富。他在該詩引中又説:“我遷海康(今雷州)實編於民,少而躬耕,老復其真。……願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導人民“斫木陶土,器則不匱。績麻繅繭,衣則可冀。藥餌具前,病安得至?”這首詩表現出蘇轍體察民情,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時,該詩也是研究雷州當時風土習俗的重要史料。 [85] 
此間,章惇得知張逢禮遇蘇轍,派董必明查暗訪,稱其以強佔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於元符元年(1098年)詔蘇轍遷循州。後來,雷州人民在蘇轍居住地建遺直軒以紀念。 [85] 

蘇轍大貓據爐

蘇轍曾做黃白朮,先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中放置一個大爐,將要生火時,看見一隻大貓站在爐上之後沒入水中,一會兒就不見了。蘇轍因此認為自己不是能將這種技藝傳下去的人,便不再講説此術。 [87] 

蘇轍十年流落

蘇轍聽聞鐵龜山人擅長術數,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詢問自己的吉凶。鐵龜山人説:“自此以後十年,應當飛騰昇進,前十年的流落已經過去,但還有十年的流落。” [88] 

蘇轍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
仕宦不顯,後贈太子太保 [89] 
曾祖母
宋氏
追封昌國太夫人 [89] 
祖父
字仲先 [90]  ,官至大理評事,後贈太子太傅 [91] 
祖母
史氏
追封嘉國太夫人。 [91] 
父親
字明允,自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贈太子太師 [92] 
母親
程氏
大理寺丞程文應之女,追封成國太夫人。 [92]  [93] 
長兄
蘇景先
早夭 [94] 
次兄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贈太師,諡文忠。 [94] 
姐姐
嫁其表兄程之才,早卒。
姐妹二人
/
均早夭。 [94] 
妻子
史氏
追封楚國太夫人。 [60] 
長子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閣待制 [95]  [96] 
次子
字仲南,官至承議郎、通判廣信軍 [95]  [96] 
三子
蘇遜
字叔寬,官奉議郎、通判瀘州潼川府 [95]  [96] 
長女
蘇氏
嫁文務光。 [97] 
次女
蘇氏
王適 [97] 
三女
蘇氏
嫁曹煥。 [97] 
四女
蘇氏
嫁王浚明。 [97] 
五女
蘇氏
嫁曾縱。 [97] 

蘇轍主要作品

蘇轍著有《詩集傳》(20卷)、《春秋集解》(12卷)、《論語拾遺》、《老子解》(2卷)、《古史》(60卷)、《龍川略志》(10卷)、《龍川別志》(2卷)等眾多作品並行於世 [80]  ,又曾自撰《潁濱遺老傳》。《全宋詩》錄有其詩。 [82] 
其主要作品被輯為《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64]  [81]  今人亦整理有《蘇轍集》。 [99] 
體裁
部分作品
《新論》《上皇帝書》《上樞密韓太尉書》《黃州快哉亭記》《巢谷傳》《老子解
墨竹賦》《南齋竹》《秋稼》

蘇轍後世紀念

蘇轍三蘇祠

主詞條:三蘇祠
三蘇祠蘇轍像
三蘇祠蘇轍像(2張)
眉山三蘇祠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紗縠行南街。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鍾。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佔地面積56800平方米。
1980年7月7日,三蘇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
2006年,三蘇祠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轍三蘇墳

主詞條:三蘇墳
三蘇墳 三蘇墳
“三蘇墳”坐落在河南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台鄉上瑞裏,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後就改稱蘇墳村。
“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峯,面對汝水曠川。墓東、西兩邊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

蘇轍影視形象

蘇轍史料索引

  • 《蘇潁濱年表》 [5] 
  • 東都事略·卷九十三》
  •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 [64] 
  • 宋元學案·卷九十九·蘇氏蜀學略》 [67] 
  • 《史傳三編·卷三十三·名臣傳二十五》 [77] 
參考資料
  • 1.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 2.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十月三日,轍卒,年七十四。
  • 3.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轍,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
  • 4.    《澠水燕談錄·卷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26]
  • 5.    《欒城集》附錄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1-01]
  • 6.    河北省欒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欒城縣誌.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09月第1版:1135-1136
  • 7.    蘇轍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8.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八年戊子父洵以家艱,閉户讀書,因以學行授二子,曰:“是庶幾能明吾學者。”
  • 9.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轍父子三人同遊京師,過成都,謁知益州張方平。方平一見,待以國士。
  • 1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二年丁酉轍兄弟試禮部中第……轍中第五甲。
  • 11.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有《上韓琦樞密書》。
  • 12.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四月癸丑,轍母武陽縣君程氏卒於家。轍父子還蜀。
  • 13.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三年戊戌四年己亥十月,侍父遊京師。十二月,至江陵,集舟中所為詩賦一百篇,為《南行集》。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師,途中所為詩賦又七十三篇,為《南行後集》。轍有《南行後集引》。
  • 14.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三月,以選人至流內銓,天章閣待制楊畋調銓官吏,轍授河南府澠池縣主簿。畋謂轍曰:“聞子求舉直言,若必無人,畋願備數。”於是舉轍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兄弟寓懷遠驛。
  • 15.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試製科舉人。時,上春秋高,始倦於勤,轍因所問,極言得失。覆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爭不可。光與範鎮議,以轍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為不遜,力請黜之。
  • 1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
  • 17.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己卯,以轍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是時,父洵被命編修禮書,而兄軾出籤書鳳翔判官,旁無侍子,轍乃奏乞養親。詔從之。
  • 18.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十二月,軾自鳳翔解官歸京師。二年乙巳轍為大名府留守推官,有《謝韓丞相啓》。尋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 19.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四月戊申,父洵卒於京師,年五十八。轍兄弟自汴入淮,溯江歸。十二月,入峽。四年丁未五月丁巳,英宗崩。十月壬申,葬父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 2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神宗熙寧元年戊申冬,轍兄弟免喪,東遊京師。二年己酉春,至京師。
  • 2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範鎮難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時父洵被命修《禮書》,兄軾籤書鳳翔判官。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 22.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時王安石以執政與陳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轍曰:“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箠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有尤之者,晏曰:‘使民僥倖得錢,非國之福;使吏倚法督責,非民之便。吾雖未嘗假貸,而四方豐兇貴賤,知之未嘗逾時。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安用貸為?’晏之所言,則常平法耳。今此法見在而患不修,公誠能有意於民,舉而行之,則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 23.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往見陳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寬恤諸路,各務生事,還奏多不可行,為天下笑。今何以異此?”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 24.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會張方平知陳州,闢為教授。
  • 25.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三年……二月戊午,觀文殿學士、新知河南府張方平知陳州。方平奏改闢轍為陳州教授。
  • 26.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四月,樞密使文彥博罷,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陽。彥博闢轍為學官。
  • 27.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已而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
  • 28.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轍以舉者改著作佐郎。有謝啓。二月癸巳,以張方平為南京留守。方平闢轍籤書應天府判官。有謝方平啓。時,軾亦得徐州,兄弟相遇於澶、濮之間,相従至徐,留百餘日。有《逍遙堂會宿》等詩,有《漢高帝廟試劍石銘》,有《漢高帝廟祈晴文》。
  • 29.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八月,軾下御史台獄。轍上書乞納在身官贖兄罪,不報。十二月癸亥,軾責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轍亦坐貶監筠州鹽酒税。
  • 3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黃州快哉亭記》。
  • 31.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九月,以轍為歙州績溪令。
  • 32.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年,授齊州掌書記。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復從方平籤書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税,五年不得調。移知績溪縣。
  • 33.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五月,轍卧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詩,有《病後白髮》詩。八月戊午,資政殿學士司馬光為門下侍郎。丁卯,以轍為秘書省校書郎。
  • 34.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宮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
  • 35.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司馬光以王安石僱役之害,欲復差役,不知其害相半於僱役。轍言:“自罷差役僅二十年,吏民皆未習慣。況役法關涉眾事,根芽盤錯,行之徐緩,乃得審詳。若不窮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後,別生諸弊。今州縣役錢,例有積年寬剩,大約足支數年,且依舊僱役,盡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審議差役,趁今冬成法,來年役使鄉户。但使既行之後,無復人言,則進退皆便。”
  • 3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於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義兼取註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後徐議元祐五年以後科舉格式,未為晚也。”光皆不能從。
  • 37.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甲辰,以轍為起居郎,有辭免狀。
  • 38.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遷起居郎、中書舍人。
  • 39.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八月辛丑,以轍及刑部侍郎趙君錫為賀遼國生辰國信使。
  • 4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壬辰,以轍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有辭免札子並謝表。
  • 41.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丁未,以轍為龍圖閣學士。
  • 42.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
  • 43.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四月,以轍攝太尉、充冊皇后告期使。
  • 44.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六月辛酉,以轍為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
  • 45.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天下。有《進郊祀慶成》詩並狀。以郊祀恩特加護軍,進開國伯、食實封二百户。
  • 4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國內亂,用兵攻討,乃於熙河增蘭州,於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賀登位,使還,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請蘭州、五砦地意,大臣議棄守未決。轍言曰:“頃者西人雖至,疆場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蓋知朝廷厭兵,確然不請,欲使此議發自朝廷,得以為重。朝廷深覺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勢窮,始來請命,一失此機,必為後悔。彼若點集兵馬,屯聚境上,許之則畏兵而予,不復為恩;不予則邊釁一開,禍難無已。間不容髮,正在此時,不可失也。況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聽斷,將帥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誰使效命?若其羽書沓至,勝負紛然,臨機決斷,誰任其責?惟乞聖心以此反覆思慮,早賜裁斷,無使西人別緻猖狂。”於是朝廷許還五砦,夏人遂服。
  • 47.    李華瑞.西夏學文庫 論集卷 西夏史探賾: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8:78-81
  • 48.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紹聖初,哲宗起李清臣為中書舍人,鄧潤甫為尚書左丞。二人久在外,不得志,稍復言熙、豐事以激怒哲宗意。會廷試進士,清臣撰策題,即為邪説。轍諫曰……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悦。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 49.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轍在郡有異政,既罷去,父老送者皆嗚咽流涕,數十里不絕。
  • 5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五月甲子,兄弟相遇於藤,相與同行。
  • 51.    蘇軾《和陶止酒並引》:丁丑歲,予謫海南,子由亦貶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於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別渡海。餘時病瘡呻吟,子由亦終夕不寐,因詠淵明詩,勸餘止酒。餘和原韻,因而贈別。”詩云:“勸我師淵明,力薄且為己。微痾坐杯酌,止酒則瘳矣。
  • 52.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有田在潁昌府,因往居焉。
  • 53.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嶽州,已而復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
  • 54.    《石林燕語》:子由自嶺外歸許下,號潁濱遺老,家有遺老齋。蓋元佑人至子由,存者無幾矣。
  • 55.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轍居潁昌十三年。潁昌當往來之衝,轍杜門深居,著書以為樂。謝卻賓客,絕口不談時事。意有所感,一寓於詩,人莫能窺其際。
  • 5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
  • 57.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二年戊子正月壬子,有《正旦》詩。是日,帝受大賀八寶,赦天下。轍復朝議大夫,遷中大夫。
  • 58.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九月庚申,有《墳院記》。是月壬午,中大夫轍轉大中大夫致仕。
  • 59.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政和二年九月,復太中大夫致仕。十二月,追復端明殿學士,特贈宣奉大夫。
  • 60.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紹興中,以遲貴,累贈太師,封魏國公;史氏,楚國太夫人。
  • 6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諡文定。
  • 62.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淳熙元年七月,禮部尚書趙雄請賜諡,敕特諡文定。
  • 63.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冊)》第四十章
  • 64.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30]
  • 65.    《宋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1]
  • 6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 67.    《宋元學案·卷九十九·蘇氏蜀學略》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2]
  • 68.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蜀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2]
  • 69.    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
  • 70.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9]
  • 71.    《宋元學案·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9]
  • 72.    北宋·張耒·《續明道雜誌》
  • 73.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六》
  • 74.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九十三》
  • 75.    南宋·文天祥·《御試策》
  • 76.    明·茅坤·《蘇文定公文鈔引》
  • 77.    《史傳三編·卷三十三·名臣傳二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1-23]
  • 78.    《十朝詩乘》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24]
  • 79.    劉乃昌 ,《蘇洵、蘇轍文學簡評》,《齊魯學刊》,1985年06期
  • 80.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蘇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02]
  • 81.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
  • 82.    傅璇琮.《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 83.    蘇洵·《名二子》:“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 84.    蘇轍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85.    蘇轍與章淳在雷州遭遇異同  .湛江日報[引用日期2013-12-25]
  • 86.    《欒城後集·卷五·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並引〉》
  • 87.    《孫公談圃·卷下》:子由嘗為黃白朮,先治一室,甚密,中置大爐,將舉火,見一大貓據爐而溺,須臾不見。子由以謂:“神仙之術,天使濟貧乏,待其人然後傳,予非其人。”遂不復講。
  • 88.    《欒城遺言》:公歸自江南,過宋,聞鐵龜山人善術數,邀至舟問休咎。雲:“此去十年如飛騰昇進,前十年流落已過,然尚有十年流落也。”
  • 89.    《東坡先生墓誌銘》:世居眉山,曾大父諱杲,贈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國太夫人。
  • 90.    《蘇廷評行狀》:公諱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蓋趙郡欒城人也。
  • 91.    《東坡先生墓誌銘》:大父諱序,贈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國太夫人。
  • 92.    《東坡先生墓誌銘》:考諱洵,贈太子太師。妣程氏,追封成國太夫人。
  • 93.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君(蘇洵)娶程氏,大理寺丞文應之女。
  • 94.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軾,今為殿中丞、直史館;轍,權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
  • 95.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三子:遲,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閣待制,紹興二十五年卒;適,字仲南,官至承議郎、通判廣信軍,宣和四年卒;遜,字叔寬,官奉議郎、通判瀘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
  • 96.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三子:遲、適、遜。
  • 97.    《欒城集·附錄·蘇潁濱年表》:五女,文務光、王適、曹煥、王浚明、曾縱其婿也。
  • 98.    蘇轍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14]
  • 99.    蘇轍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14]
  • 100.    大展!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今天開展  .2020-12-02[引用日期2023-10-25]
  • 101.    梁申威,張海生 編著.節令生日雅趣:希望出版社,2006-07:1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