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神通

鎖定
李神通(577年~630年),本名李壽,字神通,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名將,唐太祖李虎的孫子,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長子,唐高祖李淵的堂弟 [1-2] 
大業十三年(617年),得知堂兄李淵晉陽起兵,跟隨平陽公主割據鄠縣響應。進入長安後,拜光祿大夫、宗正卿、鄭國公。唐朝建立後,授右翊衞大將軍、淮安郡王,出任山東道安撫大使,攻伐夏王竇建德,兵敗被俘,逃脱回朝。遷河北道行台左僕射,隨軍平定劉黑闥徐圓朗,拜左武衞大將軍
唐太宗即位,授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四年(630年),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三歲,獲贈司空,諡號為靖 [3]  ,配享唐高祖(李淵)廟庭。
別    名
李壽
神通
所處時代
隋朝→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今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577年
逝世日期
630年
主要成就
響應李淵起兵;從平竇建德、劉黑闥
本    名
李神通
封    爵
鄭國公→永康郡王→淮安郡王
官    職
河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
追    贈
司空
諡    號

李神通人物生平

李神通響應李淵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李神通出生。李神通年少時輕財尚義。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當時李神通居住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恰逢李淵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淵的同族人,李神通便逃亡到鄠縣山區南部。李神通與長安大俠史萬寶、河東人裴勣、柳崇禮等人起兵響應李淵。 [4-5] 
西域的胡族商人何潘仁進入司竹園為盜賊,擁有部眾幾萬人。李淵第三女平陽公主派家奴馬三寶去勸説何潘仁,和她一起去依附李神通。李神通和平陽公主、何潘仁合兵一處進攻鄠縣,並將其攻克。當時李神通擁有部眾超過一萬人,於是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任命史萬寶為副手、裴勣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任命隋朝東城縣長令狐德棻為記室。 [6]  等到李淵渡過黃河後,李神通和平陽公主、段綸各自派遣使者迎接李淵。李淵任命李神通為光祿大夫,李神通長子李道彥朝請大夫 [7]  李神通隨同李淵平定長安,任職為宗正卿,掌管宿衞兵馬。 [8-9] 

李神通征戰遭俘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登基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六月,唐高祖任命李神通為右翊衞大將軍,爵位從鄭國公進升為永康郡王 [10]  ,不久改封為淮安王。十月,唐高祖任命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唐朝在山東各路的兵馬都接受他的節制,以黃門侍郎崔幹(《資治通鑑》又作崔民幹、崔世幹)為山東道安撫副使。 [11-13] 
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在魏縣(今河北省魏縣)進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抵抗不住,向東逃往聊城。李神通攻克魏縣,殺死、俘虜兩千多人,帶兵追擊宇文化及到聊城,幷包圍聊城。 [14]  閏二月,李神通攻打聊城,宇文化及因軍中糧盡,於是請求投降,李神通不予接受,崔幹請求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説大軍長期暴露在外,如今宇文化及軍糧盡計窮,馬上就能取勝,應當力戰攻下聊城,奪其財物以獎賞將士,如果接受他投降,那麼用什麼來作賞賜軍隊的費用呢?”崔幹説竇建德將要抵達,如果還沒有平定宇文化及,內外受敵,我軍必然失敗,怎麼還能貪圖財物而不接受投降呢。李神通大怒,把崔幹囚禁在軍中。 [15-17] 
不久,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從濟北運糧接濟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兵力逐漸恢復,於是又重新抵抗。李神通督率軍隊攻城,貝州刺史趙君德率先登上城牆,李神通嫉妒他的功勞,收兵不戰。趙君德發怒,大罵下了城牆,於是未能攻克。李神通分遣兵卒前往魏縣搬取攻城器械,被莘縣的武裝人員打敗,恰逢竇建德的軍隊即將抵達,李神通於是率軍撤退。 [18]  兩天後,竇建德攻取聊城,軍勢日益強大,山東州縣都聞風響應,全部盡歸竇建德。八月,竇建德帶領十餘萬兵力奔赴洺州(今河北永年縣),李神通聞訊,率領各路兵馬退守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 [19]  八月十一日,竇建德攻陷洺州。八月十九日,竇建德再次率領兵馬開赴相州,李神通聞訊,率領各路兵馬到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投奔李世勣(徐世勣)。 [20-21]  十一月,竇建德攻陷黎陽,俘虜李神通和李世勣、魏徵、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等人。 [22]  十一月二十四日,竇建德遷都洺州,將李神通安置在下博,用賓客的禮節對待他。 [23] 

李神通回朝攻伐

後來,李神通與同安公主等人一同從竇建德處回到唐朝朝廷。 [24]  武德四年(621年),唐軍消滅竇建德,李神通再次擔任河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 [25]  七月,唐朝在洺州設置山東道行台,任命李神通為山東道行台尚書右僕射。 [26]  九月,李神通率領關內兵眾到冀州,與李藝兵合。又徵發邢、洺、相、魏、恆、趙等州兵眾共計五萬多人,與劉黑闥在饒陽(屬河北省衡水市)城南交戰,李神通大敗,兵馬和軍需物資損失三分之二。 [27]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五日,朝廷派李神通率軍攻打徐圓朗 [28-29]  七月,秦王李世民攻打徐圓朗,奪取十幾座城池,聲勢震動淮水、泗水地區,杜伏威很恐懼,請求入朝。李世民因淮河、濟河之間已大致平定,讓李神通與行軍總管任瑰、李世勣攻打徐圓朗。 [30]  十二月,李神通跟隨秦王李世民消滅劉黑闥,因功升任左武衞大將軍 [31] 

李神通心中難服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李神通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的策劃,但他素來與李世民關係友善,事發之前曾與李世民夜飲,並護送李世民返回府邸。 [32] 
九月,唐太宗李世民與羣臣當面議定開國元勳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陳叔達在宮殿下唱名公佈,唐太宗李世民説:“朕分等級排列你們的功勞賞賜,如有不當之處,可以各自申明。”於是各位將領紛紛爭功,議論不休,李神通説:“我在關西起兵,首先響應義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
唐太宗説:“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脱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餘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脱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33-34] 

李神通去世追贈

貞觀元年(627年),李神通擔任開府儀同三司,賜封食邑五百户。 [35]  貞觀四年(630年),李神通在長安去世,時年五十四歲,朝廷追贈他為司空,諡號靖。 [3]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下詔讓李神通與河間王李孝恭、鄖節公殷開山、渝襄公劉政會配享唐高祖廟庭 [36] 

李神通歷史評價

李淵:“右翊衞大將軍上柱國淮安王神通,地惟近屬,功參運始,杖節建旟,允當重寄。” [37] 
李世民:“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兵先至,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今計勳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縱推轂,故功居第一。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必不可緣私濫與勳臣同賞耳。” [38] 

李神通個人作品

今存貞觀初年李神通與唐太宗等《兩儀殿賦柏梁體》聯句詩,《全唐詩·卷一》附收於唐太宗名下。

李神通家族成員

李神通父祖

祖父:李虎,西魏、北周時期八柱國之一。唐高祖即位後,追封景皇帝,廟號太祖。
父親:李亮,隋朝海州刺史、鄭孝王。

李神通弟弟

李神通子女

  • 兒子
李道彥,李神通長子,封膠東王。
李孝察,封高密王。
李孝同,封淄川王。
李孝慈,封廣平王。
李孝友,封河間王。
李孝節,封清河王。
李孝義,封膠西王。
李孝逸,封梁郡公。
李孝鋭,未封爵位。
  • 女兒
懷德縣主 [39] 

李神通史籍記載

  •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 [38] 
  •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 [40]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 [41]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 [42]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六》 [43]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 [44]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 [4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 [4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4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二》 [48]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淮安王神通,高祖從父弟也。父亮,隋海州刺史,武德初追封鄭王。
  • 2.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鄭孝王亮,仕隋為海州刺史,追王。生子神通、神符。
  • 3.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四年,薨。太宗為之廢朝,贈司空,諡曰靖。
  • 4.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神通,隋末在京師。義師起,隋人捕之,神通潛入鄠縣山南,與京師大俠史萬寶、河東裴勣、柳崇禮等舉兵以應義師。
  • 5.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淮安靖王神通,少輕俠。隋大業末在長安。會高祖兵興,吏逮捕,亡命入南山,與豪英史萬寶、裴勣、柳崇禮等舉兵應太原………
  • 6.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淵從弟神通在長安,西域商胡何潘仁入司竹園為盜,有眾數萬,劫前尚書右衞李綱為長史,李氏使其奴馬三寶説潘會與之就神通,合勢攻鄠縣,下之。神通眾逾一萬,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前東城長令狐德棻為記室。
  • 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及淵濟河,神通、李氏、綸各遣使迎淵。淵以神通為光祿大夫,子道彥為朝請大夫,綸為金紫光祿大夫;使柴紹將數百騎並南山迎李氏。
  • 8.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遣使與司竹賊帥何潘仁連結。潘仁奉平陽公主而至,神通與之合勢,進下鄠縣,眾逾一萬。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史萬寶為副,裴勣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令狐德棻為記室。高祖聞之大悦,授光祿大夫。從平京師,拜宗正卿。
  • 9.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約司竹賊帥何潘仁連和,進與平陽公主兵合,徇鄠下之。自署關中道行軍總管,以萬寶為副,勣為長史,崇禮為司馬,令狐德棻為記室。從平京師,為宗正卿,典兵宿衞。
  • 10.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庚辰,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趙公世民為秦王,齊公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白駒為平原王,蜀公孝基為永安王,柱國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叔良為長平王,鄭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奉慈為勃海王。
  • 11.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王永康郡,俄徙淮安。武德初,拜山東安撫大使,黃門侍郎崔幹副之………
  • 12.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武德元年,拜右翊衞大將軍,封永康王,尋改封淮安王,為山東道安撫大使。
  • 13.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六》:庚辰,詔右翊衞大將軍淮安王神通為山東道安扶大使,山東諸軍並受節度;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副。
  • 14.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戊午,淮安王神通擊宇文化及於魏縣,化及不能抗,東走聊城。神通拔魏縣,斬獲二千餘人,引兵追化及至聊城,圍之。
  • 15.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擊宇文化及於魏縣,化及不能抗,東走聊城。神通進兵躡之,至聊城。會化及糧盡請降,神通不受。其副使黃門侍郎崔幹勸納之,神通曰:“兵士暴露已久,賊計窮糧盡,克在旦暮,正當攻取,以示國威,散其玉帛,以為軍賞。若受降者,吾何以藉手乎?”幹曰:“今建德方至,化及未平,兩賊之間,事必危迫。不攻而下之,此勳甚大。今貪其玉帛,敗無日矣!”神通怒,囚幹于軍中。
  • 16.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進擊宇文化及於魏。化及敗走聊城,神通追北,賊糧盡願降,神通不肯受,幹請納之,神通曰:“師久暴露,今賊食盡,克不旦暮,正當破之,以玉帛酬戰力。若降,吾何所藉手?”幹曰:“竇建德危至,而化及未平,我轉側兩賊間,勢必危,王又貪其玉帛,敗不日。”神通怒,囚幹軍中。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糧盡,請降,神通不許。安撫副使崔世幹勸神通許之,神通曰:“軍士暴露日久,賊食盡計窮,克在旦暮,吾當攻取以示國威,且散其玉帛以勞戰士;若受其降,將何以為軍賞乎!”世幹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內外受敵,吾軍必敗。夫不攻而下之,為功甚易,奈何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幹于軍中。
  • 18.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既而宇文士及自濟北饋之,化及軍稍振,遂復拒戰。神通督兵攻之,貝州刺史趙君德攀堞先登,神通心害其功,收兵不戰。君德大詬而下,遂不克。建德軍且至,神通引兵退。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竇建德將兵十餘萬趣洺州,淮安王神通帥諸軍退保相州。
  • 20.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會士及自濟北饋軍,化及復振。神通進兵薄其壘,貝州刺史趙君德先登扳堞,神通忌其功,止軍不進。君德怒,詬而還,城復堅。神通遣兵走魏州取攻具,為莘人所乘,引卻。後二日,建德拔聊城,勢遂張,山東州縣靡然歸之。神通麾下多亡,乃退保黎陽,依李世勣………
  • 2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丁未,竇建德陷洺州,總管袁子幹降之。乙卯,引兵趣相州,淮安王神通聞之。帥諸軍就李世勣於黎陽。
  • 22.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十一月丙子,竇建德陷黎州,執淮安王神通、總管李世勣。
  • 23.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建德怒,還攻黎陽,克之,虜淮安王神通、李世勣父蓋、魏徵及帝妹同安公主。唯李世勣以數百騎走渡河,數日,以其父故,還詣建德降。………己未,建德還洺州,築萬春宮,徙都之。置淮安王神通於下博,待以客禮。
  • 24.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俄為建德所虜。後與同安公主自賊歸。
  • 25.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及建德敗,復授河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
  • 26.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朝廷聞黑闥作亂,乃置山東道行台於洺州,魏、冀、定、滄並置總管府。丁丑,以淮安王神通為山東道台右僕射。
  • 2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淮安王神通將關內兵至冀州,與李藝兵合。又發邢、洺、相、魏、恆、趙等州兵合五萬餘人,與劉黑闥戰於饒陽城南,布陳十餘裏;黑闥眾少,依堤單行而陳以當之。會風雪,神通乘風擊之,既而風返,神通大敗,士馬軍資失亡三分之二。
  • 28.    《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乙卯,淮安郡王神通討徐圓朗。
  • 29.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乙卯,遣淮安王神通擊徐圓朗。
  •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秋,七月,甲申,為秦王世民營弘義宮,使居之。世民擊徐圓朗,下十餘城,聲震淮、泗,杜伏威懼,請入朝。世民以淮、濟之間略定,使淮安王神通、行軍總管任瑰、李世勣攻圓朗;乙酉,班師。
  • 31.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從太宗平劉黑闥,遷左武衞大將軍。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 33.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時太宗謂諸功臣曰:“朕敍公等勳效,量定封邑,恐不能盡當,各自言。”神通曰:“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且不服。”上曰:“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兵先至,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今計勳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縱推轂,故功居第一。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必不可緣私濫與勳臣同賞耳。”
  • 34.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二》:己酉,上面定勳臣長孫無忌等爵邑,命陳叔達於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敍卿等勳賞或未當,宜各自言。”於是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上曰:“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唱舉兵,蓋亦自營脱禍。及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餘燼,叔父望風奔北。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耳!”諸將乃相謂曰:“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吾儕何敢不安其分。”
  • 35.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貞觀元年,拜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户。
  • 36.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十四年,詔與河間王孝恭、贈陝州大行台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配饗高祖廟庭。
  • 37.    《全唐文·卷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6]
  • 38.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25]
  • 39.    吳鋼.《全唐文補遺 第五輯》:三秦出版社,1994
  • 40.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24]
  •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2.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3.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4.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5.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6.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7.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 48.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