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安宮

鎖定
太安宮,唐京師長安城一處宮殿羣,又稱大安宮,初名弘(宏)義宮。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傳位其子李世民,稱太上皇。貞觀三年(629),太上皇李淵自太極宮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此宮始建於武德五年(622),由李淵為秦王李世民別建。
唐高祖李淵崩於太安宮垂拱前殿。
中文名
太安宮
別    名
大安宮
時    代
地    點
長安太極宮西

太安宮歷史沿革

太(大)安宮,初名弘(宏)義宮。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傳位其子李世民,稱太上皇。貞觀三年(629),太上皇李淵自太極宮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此宮始建於武德五年(622),由李淵為秦王李世民別建,“武德五年七月五日,營宏義宮,至九年七月,高祖以宏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至貞觀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為大安宮。六年二月三日,太宗正位於太極殿。”
較宮城的宏大氣勢,太安宮的山林勝景是一個清靜無為之所,從其位置和結構來看,此宮稍顯冷僻和單薄。《新唐書·地理志》京兆府長安縣條:“有大安宮,本弘義宮,後更名。”或記太安宮,或記大安宮,無從分辨。其位置據唐人馬周在奏文中提及:“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宮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可知李世民、李淵曾經居住過的太安宮位於宮城之西,起初制度卑陋,後來李世民接受馬周的建議增修門樓,營築雉堞,其形制大變。 [1] 

太安宮宮殿建制

太安宮的基本結構、宮內佈局諸書記載並不清楚,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西出西雲龍門而北,則為大安宮。”注:“太宗初居承乾殿。武德五年,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以居之,號弘義宮。八年,帝臨幸,謂羣臣曰:‘朕以秦王有大功,故於宮中立山村景勝,雅好之。至貞觀三年徙居之,改名曰大安宮。宮有垂拱前殿,高祖崩於此。又有戢武殿、囗文殿、翠華殿、祭酒台。”知太安宮有垂拱前殿、山村(前引《唐會要》作林,是)勝景、戢武殿、囗文殿、翠華殿、祭酒台等。
清人張穆稱:“《永樂大典》載《大安宮圖》,與《唐書》《長安志》皆不合。其圖南面三門:中曰應天門,左曰左掖門,右曰掖門。北面一門,無名。西面無門。東面一門,曰集禧門,蓋通西內苑之門也。應天門之內,左右各有井一。大安殿前曰仁壽門,左曰日華門,右曰月華門。大安殿之後曰宜明門,又北曰政和門。門內為仁政殿,殿東西各有門一,無名。宜明門東首曰左嘉會門,西首曰右嘉會門。右嘉會門外為瑤池,池之南隔一垣有一門,無名,更南即右掖門也。池之東北為蓬萊閣,閣北一門,無名。左嘉會門東為承明門,與集禧門相直。承明門之北曰昭慶門,與政和門相直。承明門之南曰會通門,與大安殿相直。又南曰敷德門,與仁壽門相直。又南即左掖門矣。殿左右、門內外各寫大木一章,豈即所謂山村景勝焉?穆於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從《大典》摹出,附識於此。” [1] 

太安宮歷史事件

太安宮是一處特殊性質的宮殿區,在秦王李世民居此宮時,李淵曾到來,等李淵移居此宮時,太宗李世民也多次前來,如“太宗後與公卿謁太上皇於戢武殿,置酒為歡,乙夜方散,賜帛各有差”。貞觀四年,“校獵於魚龍川,自射鹿,獻於大安宮”。貞觀五年,太宗“親獻禽於大安宮”。貞觀六年,太宗“侍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帝親為上皇捧輿至殿門,上皇不許,命太子代之”。即使太宗自己不來,每日也派尚宮來探望,“高祖在大安宮,太宗晨夕使尚宮起居送珍饌”。太安宮作為唐初兩代皇帝居處之所,成為當時特殊時期政治演變的產物。 [1] 
參考資料
  • 1.    《西安通史-卷三》作者:賈志剛、李延寧、潘冰,第三節 唐朝對長安城的增修和經營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