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淹

鎖定
杜淹(?-628年),字執禮,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人,北周太守杜徵之子,名臣杜如晦叔父。唐朝時期大臣。 [24] 
杜淹自幼好學,弱冠即有才名。隋文帝開皇年間,為尋求出仕之道,入終南山隱居,隋文帝將其謫戍江表,返還鄉里。後經雍州府司馬高孝基舉薦,被朝廷授承奉郎。唐朝初期,杜淹為吏部尚書。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王世充割據政權被削平,杜淹被處以死罪,後經晦方求秦王,將其赦免。又經秦王府謀士房玄齡推薦,引秦王府兵曹參軍,充文學館學士。 [24] 
武德七年(624年),因李建成政變一事,被流放嶲州(故治在今四川西昌)。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秦王李世民登基皇位後,杜淹被召回朝,拜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又命其以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大事。貞觀二年(628年)三月,奉命巡視關內諸州縣。同年十月,因病而亡。朝廷追贈尚書右僕射,諡號為襄。 [24] 
字執禮
所處時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628年
本    名
杜淹
家    世
京兆杜氏

杜淹人物生平

杜淹早年經歷

杜淹年輕時聰慧明辨,學識廣博,頗有美譽,與同鄉韋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對韋福嗣道:“皇帝喜歡任用隱士,蘇威便是在隱居時被徵辟為美職。”因此一同隱居在太白山,其實是在沽名釣譽。隋文帝聽聞,極為憎惡,將二人流放江南。後來,杜淹返回鄉里,得到雍州司馬高孝基的舉薦,授為承奉郎,累遷至御史中丞。 [1] 

杜淹歸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 [2]  四月,王世充僭號稱帝,建立鄭國,任命杜淹為吏部尚書,對他非常信任。 [3]  當時,杜淹因與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進讒,致使杜如晦的兄長杜某(名不詳)被殺。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鄭國(為王世充建立)為官,也遭到囚禁。 [4]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為鄭國高官,被定為死罪。杜如晦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杜楚客便請他加以營救。杜如晦不允,杜楚客哭道:“叔父已經害死大哥,如今哥哥又不肯營救叔叔,我杜家要自相殘殺,真是令人悲痛。”杜如晦感悟,向李世民求情,方免去杜淹的死罪。 [5] 
後來,杜淹因久不升職,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負責選官的封德彝告知房玄齡。房玄齡擔心李建成得到杜淹會對李世民造成威脅,便舉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6]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刺史楊文幹起兵叛亂,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杜淹未能勸導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和東宮屬官王珪韋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無罪,只是受到牽累而已,贈他黃金三百兩。 [7] 

杜淹擔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不久繼位,是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實封四百户。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歷代典制,讓他主持東宮儀式簿領的裁訂工作。 [8] 
貞觀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他前後舉薦四十餘人,最終都成為知名官員。當時,杜淹身兼二職,卻無清廉之譽,又和勳臣長孫無忌不和,因此受到輿論的非議。 [9] 

杜淹病重去世

貞觀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並賞賜絹帛三百匹。 [10] 
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贈尚書右僕射,諡號為襄。 [11] 

杜淹軼事典故

杜淹曾舉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並道:“懷道在隋朝擔任吏部主事時便有清慎之名。當時煬帝下江都,百官都隨聲附和,唯獨懷道反對。”唐太宗問道:“那你當時的意見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對待君主應直言正諫,雖有冒犯也在所不顧。你既然認為郅懷道的意見正確,為什麼反而不勸諫呢?”杜淹道:“我官職卑微,而且就算進諫皇帝也不會採納,白白送死於事無補。”太宗道:“如果認為君主無道,為何還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過失?” [12] 
太宗又笑問杜淹:“你在隋朝的時候,可以因為人微言輕不去進諫。那你後來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為什麼仍不勸諫?”杜淹道:“我勸諫過,他不肯採納。”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從善,應當不會滅亡;他既然無道拒諫,你又怎能免禍?”杜淹無言以對。 [13] 
太宗再問:“你現在是宰相,還能極力勸諫嗎?”杜淹道:“臣一定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必極力勸諫。春秋時期,百里奚在虞國為官,虞國滅亡,後在秦國為官,卻輔佐秦國稱霸天下。臣一直以百里奚自比。”太宗大笑。 [14] 

杜淹人物評價

褚遂良:陛下任一杜淹,得七十餘人,天下稱之。此則偏委忠良,不必眾舉之明效也。 [15] 
劉昫:時淹兼二職,而無清潔之譽,又素與無忌不協,為時論所譏。 [16] 
宋祁:淹典二職,貴重於朝矣,而亡清白名,獲譏當世。 [17] 

杜淹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章一篇:《文中子世家》。 [18]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作三首:《召拜御史大夫贈袁天罡》、《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寄贈齊公》。 [19] 

杜淹家庭成員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周故豐鄉縣侯夫人郭氏墓誌》,杜淹家族杜氏世系如下(兩《唐書》本傳有誤):
曾祖:杜建(杜秀),北魏輔國將軍,贈豫州刺史。
祖父:杜皎,北周儀同三司、武都郡太守,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 [23] 
外祖父:郭褒,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郭素絜的父親北周幷州大中正; [20] 
父親:杜徽,字曄,隋懷州長史、豐鄉縣侯; [20] 
母親:郭素絜(540-619),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太原郭氏,北周幷州大中正郭褒之女; [20] 
長子:杜敬愛;
次子:杜敬同,官至鴻臚少卿,襲爵; [21] 
女兒:杜氏,嫁吉陽令鄭世基; [22] 
孫子:杜從則,曾任蒲州刺史。 [21] 

杜淹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 [16] 
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17]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杜淹傳》:淹聰辯多才藝,弱冠有美名,與同郡韋福嗣為莫逆之交,相與謀曰:“上好用嘉遁,蘇威以幽人見徵,擢居美職。”遂共入太白山,揚言隱逸,實欲邀求時譽。隋文帝聞而惡之,謫戍江表。後還鄉里,雍州司馬高孝基上表薦之,授承奉郎。大業末,官至御史中丞。
  • 2.    《資治通鑑·唐紀三》:正月,壬寅,王世充悉取隋朝顯官、名士為太尉府官屬,杜淹、戴胄皆預焉。
  • 3.    《舊唐書·杜淹傳》:王世充僣號,署為吏部,大見親用。
  • 4.    《舊唐書·杜如晦傳》:如晦弟楚客,少隨叔父淹沒於王世充。淹素與如晦兄弟不睦,譖如晦兄於王行滿,王世充殺之,並囚楚客。
  • 5.    《舊唐書·杜如晦傳》:洛陽平,淹當死,楚客泣涕請如晦救之。如晦初不從,楚客曰:“叔已殺大兄,今兄又結恨棄叔,一門之內,相殺而盡,豈不痛哉!”因欲自刎。如晦感其言,請於太宗,淹遂蒙恩宥。
  • 6.    《舊唐書·杜淹傳》:及洛陽平,初不得調,淹將委質於隱太子。時封德彝典選,以告房玄齡,恐隱太子得之,長其奸計,於是遽啓太宗,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 7.    《舊唐書·杜淹傳》:武德七年,慶州總管楊文幹作亂,辭連東宮,歸罪於淹及王珪、韋挺等,並流于越巂。太宗知淹非罪,贈以黃金三百兩。
  • 8.    《舊唐書·杜淹傳》:及即位,徵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賜實封四百户。以淹多識典故,特詔東宮儀式簿領,並取淹節度。
  • 9.    《舊唐書·杜淹傳》:尋判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前後表薦四十餘人,後多知名者。時淹兼二職,而無清潔之譽,又素與無忌不協,為時論所譏。
  • 10.    《舊唐書·杜淹傳》:及有疾,太宗親自臨問,賜帛三百匹。
  • 11.    《舊唐書·杜淹傳》:貞觀二年卒,贈尚書右僕射,諡曰襄。
  • 12.    《舊唐書·杜淹傳》:淹嘗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太宗因問淹:“懷道才行何如?”淹對曰:“懷道在隋日作吏部主事,甚有清慎之名。又煬帝向江都之日,召百官問去住之計。時行計已決,公卿皆阿旨請去,懷道官位極卑,獨言不可。臣目見此事。”太宗曰:“卿爾可從何計?”對曰:“臣從行計。”太宗曰:“事君之義,有犯無隱。卿稱懷道為是,何因自不正諫?”對曰:“臣爾日不居重任,又知諫必不從,徒死無益。”太宗曰:“孔子稱從父之命,未為孝子。故父有爭子,國有爭臣。若以主之無道,何為仍仕其世?既食其祿,豈得不匡其非?”
  • 13.    《舊唐書·杜淹傳》:太宗又召淹笑謂曰:“卿在隋日,可以位下不言;近仕世充,何不極諫?”對曰:“亦有諫,但不見從。”太宗曰:“世充若修德從善,當不滅亡;既無道拒諫,卿何免禍?”淹無以對。
  • 14.    《舊唐書·杜淹傳》:太宗又曰:“卿在今日,可為備任,復欲極諫否?”對曰:“臣在今日,必盡死無隱。且百里奚在虞虞亡,在秦秦霸,臣竊比之。”太宗笑。
  • 15.    唐文拾遺:卷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07]
  • 16.    舊唐書: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7]
  • 17.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7]
  • 18.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07]
  • 19.    全唐詩:卷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7]
  • 20.    《周故豐鄉縣侯夫人郭氏墓誌》(志蓋“周故豐鄉縣侯夫人郭氏墓誌銘”):夫人諱素絜,太原晉陽人也。細侯清德,信著童兒;林宗雅道,人倫東國。豈唯仁明之化,獨見民謠;痛哉之嘆,空悲魏武。父褒,本州大中正。夫人稟性温柔,天姿婉順。織紝組紃之事,無勞女師;貞固虔恭之心,早檦婦德。逮樹梅將摽,覃葛初移。年廿有一,歸於京兆郡周金紫光祿大夫、昌城郡太守,隋懷州長史、豐鄉縣侯杜徽。歸魯之徵先兆,繼室之好斯隆。北州世胄之家,帝鄉冠蓋之族。秦晉匹也,和鳴在焉。夫人從政州郡 ,贊德閨門。內睦姻親,外毗風化。躬儉節用,親勞蘋藻。豈唯許靖之婦,獨見重於一言;楊敞之妻,能先識於時變。既偕老莫遂,異室難俱。能虧夜哭之禮,獨結柏舟之誓。長子淹,隋侍御史、御史台丞,唐御史大夫、安吉郡公;次子鋭,隋親衞校尉,並夙蒙斷機之訓,早識倚閭之慈。莫不挺秀生民,迥標翹俊。夫人素性謙和,每懼盈滿。雖復堂高九仞,家奉萬鍾。衣不重綺,食無兼味。但白駒易往,風樹難停。唐武德二年十二月廿六日,遘疾彌留,薨於私第,春秋八十。夫人生平清簡,不好宴狎。復以杜侯已有前妻,臨終遺言別葬。長子御史大夫不幸早終;次子鋭,孝性淳深,奉遵遺旨,以大唐貞觀五年歲次辛卯十月丁亥朔廿三日己酉,改葬於雍州萬年縣少陵鄉顯觀裏少陵之原。昔帝女嬪虞,不入重華之墓;華陽葬地,空餘相望之心。地久天長,川移谷徙。希令節之長存,冀貞石之無毀。其詞曰:悠哉遠系,邈矣崇基。重規疊矩,佐世匡時。誕茲令淑,實稟天姿。自然婦德,無勞女師。谷葛延陰,樹梅摽實。仇彼兩旄,寔唯嘉匹。徵生手文,位同繼室。情洽弟兄,好諧琴瑟。日落崦嵫,數窮星紀。雲滅巫山,光沉洛涘。一去高堂,長埋蒿里。西望吾夫,東瞻吾子。沉寥秋氣,搖落寒原。煙生壟暗,霧起山昏。風悲楊路,月冷松門。芳聲何寄,貞石恆存。
  • 21.    《舊唐書·杜淹傳》:子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少卿。敬同子從則,中宗時為蒲州刺史。
  • 22.    《滎陽夫人鄭氏墓誌銘》:夫人諱某,字某,滎陽開封鄭氏之女也。……父世基,故吉陽令。故左僕射安吉公杜淹,太夫人之外王父也。
  • 2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杜氏》:杜氏出自祁姓,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孫於杜城,京兆杜陵縣是也。杜伯入為宣王大夫,無罪被殺,子孫分適諸侯之國,居杜城者為杜氏。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赫為秦大將軍,食採於南陽衍邑,世稱為「杜衍」。赫少子秉,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札。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三子:延壽、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御史大夫、建平敬侯。六子:緩、繼、他、紹、緒、熊。熊字少卿,荊州刺史,生後漢諫議大夫穰,字子饒。二子:敦、篤。敦字仲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賔、宏、繁。賔字叔達,舉有道不就。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生畿。畿字伯侯,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三子:恕、理、寬。恕字伯務,弘農太守、幽州刺史生預,字元凱,晉荊州刺史、徵南大將軍、當陽侯。四子:錫、躋、耽、尹。錫字世嘏,為尚書左丞。曾孫悊。二子:楚、秀。秀二子:果、皎。皎生徽,徽字曄,隋懷州長史、豐鄉侯。生吒、淹。
  • 24.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35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