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兆杜氏

鎖定
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的士族,漢朝時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函谷關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唐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河南南陽),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西漢有兩代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東漢有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及學者杜篤曹魏有名臣杜畿西晉有軍事家杜預;南北朝有名將杜驥杜掞等;隋唐時期更多,有“詩聖”杜甫以及宰相九人 [2]  。其中,宰相杜如晦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杜佑是歷史典藏《通典》的編撰者,其孫則乃晚唐著名詩人杜牧 [1] 
中文名
京兆杜氏
屬    性
關中郡姓
代表人物
杜延年,杜度,杜預,杜掞,杜如晦,杜甫,杜佑,杜牧
俗    語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存在時間
漢朝至五代
起源國家
中國

京兆杜氏簡介

唐朝人説:“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在今西安東南(故少陵原)有唐代長安杜氏家族墓葬,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詩人杜牧均埋葬於此。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河南南陽),漢武帝時期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魏晉到隋唐皆與各大門閥皇族宗室聯姻。東漢時有杜篤曹魏時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鎮南大將軍杜預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朝時代為官者為最,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唐朝京兆杜氏為宰相者有多人,為刺史郡守者數量更甚。
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本一家。東晉時期,杜耽(杜預次子)後裔一支遷居襄陽,該支後裔有名人杜懷寶、杜龕、杜審言、杜甫等。東晉末年還有隨劉裕南下定居壽陽杜坦(杜驥)一支 [2] 

京兆杜氏代表人物

京兆杜氏西漢

杜周:西漢御史大夫 [3]  。原籍南陽,後徙京兆杜陵,其後裔發展為中古世家京兆杜氏。
杜延年:西漢大臣,歷任太僕、御史大夫 [3] 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杜周之子。
杜緩:杜延年之子,西漢大臣,官至太常 [3]  。其家族在西漢官至二千石大官的將近10人 [13] 

京兆杜氏東漢

杜度 :東漢書法家、齊相。與其學生崔瑗並稱“崔杜”,為東漢書法家的代表人物 [12]  。唐張懷瓘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則稱其章草“天然第一”。
杜篤:東漢學者、官員。著有《明世論》十五篇。

京兆杜氏魏晉、十六國

杜畿:京兆杜陵人。曹魏名臣,官至尚書僕射,獲贈太僕。
杜恕:字務伯,京兆杜陵人。三國曹魏官員、學者。尚書僕射、豐樂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後繼承其爵位。歷任建威將軍、護烏丸校尉、幽州刺史等。著有《體論》、《篤論》、《興性論》等。
杜預西晉著名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書法家,杜恕之子。為晉滅吳的統帥之一,官至司隸校尉鎮南大將軍特進,獲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律本》、《女記》、《喪服要集》等著作 [25]  [27]  。精通天文,制定了名《二元乾度歷》的新曆法,修正了舊曆誤差,由晉武帝詔頒天下 [26]  。精通書法,擅長大篆。
杜斌:西晉二十四友之一,京兆杜陵人,杜預從兄。黃門郎。以才望稱。
杜皇后:即杜陵陽 [14]  ,東晉成帝皇后,京兆杜陵人,杜預曾孫女。
杜乂:字弘治,京兆杜陵人 [4]  。東晉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鎮南將軍杜預之孫、尚書左丞杜錫之子。性情温良,容顏秀美。闢為公府掾,遷丹陽丞,襲封當陽侯爵位,早逝。鹹康年間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杜驁:京兆杜陵人,西晉末年散騎常侍。 [15-16] 
杜洪:京兆人,後趙末年佔據長安,自領晉徵北將軍雍州刺史,後被部下所殺。 [17] 
杜鬱:京兆人,杜洪之弟,前秦時期大臣,官至洛州刺史。 [20-21] 
杜胄:京兆杜陵人,前秦時期大臣,官至太尉長史。 [22] 
杜敏:京兆人,前秦時期大臣,爵位、官職失載。 [19] 
杜嶷:京兆杜陵人,後燕秘書監

京兆杜氏南朝

杜驥(387年-450年),字度世。東晉末年及劉宋官員,在宋官至左衞將軍。是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的玄孫。曾祖杜耽在晉末於河西避難,並於前涼出仕,家族遂在涼州生活。直至前秦於376年滅前涼,杜驥父祖才回到關中故鄉。杜驥曾治理齊土約八年,得當地人稱頌。官至左軍將軍
杜坦:杜驥兄長,南朝宋時官至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5] 
杜幼文:杜驥第五子,南朝宋時官至輔國將軍、散騎常侍。 [6] 
杜乾光:杜叔毗祖父,南齊司徒右長史 [10] 
杜懷寶:京兆杜陵人,後徙居襄陽。南朝梁將領,任驍猛將軍、梁州刺史 [7] 
杜掞: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子。南梁大臣、將領,官至侍中、左衞將軍,進爵枝江縣公。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後加散騎常侍、江州刺史 [7]  。兄弟九人,皆有名望。
杜岸: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子。南朝梁將領,平北將軍、北梁州刺史。
杜幼安:京兆杜陵人,杜懷寶幼子。南朝梁將領,官至平東將軍
杜龕: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孫。南朝梁將領,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官拜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後投靠蕭淵明,官拜散騎常侍、鎮東大將軍

京兆杜氏北朝

杜銓:京兆杜陵人,北魏大臣、杜預五世孫。官至中書侍郎、新豐縣侯,獲贈平南將軍、相州刺史、魏縣 [8] 
杜遇:杜銓子。北魏大臣,龍驤將軍中散大夫,卒贈都官尚書豫州刺史 [8] 
杜洪太:杜銓族子,北魏中書博士、安遠將軍鷹揚將軍 [8] 
杜祖悦:杜洪太子,北魏南秦州刺史 [8] 
杜長文:杜祖悦子,北魏平東將軍、始平伯,東魏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8] 
杜顒:杜銓族孫,安遠將軍杜洪太子,杜祖悦弟。北魏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封安平縣開國伯 [8] 
杜瓚:京兆杜陵人,杜杲族父。北魏黃門侍郎、兼度支尚書、衞大將軍、西道行台,取孝武帝妹新豐公主 [23] 
杜建:京兆杜陵人,北魏輔國將軍 [9]  。杜杲的祖父。
杜皎:京兆杜陵人,西魏儀同三司 [9]  、武都郡守。隋朝義興縣公杜杲的父親。
杜暉:京兆杜陵人,北周儀同三司,杜杲的兄長。
杜叔毗:原籍京兆杜陵,後徙居襄陽。祖父杜乾光,南齊司徒右長史。父杜漸,南梁邊城太守。叔毗少年喪父孤,對母親孝順恭敬。勵精好學,尤善《左氏春秋》。南梁時,擔任宜豐侯蕭循府中直兵參軍。侯景之亂後,入北周,歷任都督、輔國將軍、中散大夫、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職 [10]  。天和二年從衞國公南陳,軍敗被擒,不降,遂被害。

京兆杜氏隋唐

杜杲,京兆杜陵人,北周開府儀同大將軍 [9]  ,隋朝義興縣公、工部尚書。唐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
杜整,京兆杜陵人 [11]  。祖盛,魏直閣將軍潁川太守。父闢,渭州刺史。北周明帝時,為內侍上士,累遷儀同三司,拜武州刺史。從北周武帝平北齊,加上儀同,進爵平原縣公,邑千户,入為勳曹中大夫隋文帝受禪後,加上開府,進封長廣郡公,不久拜左武衞將軍
杜正玄:原籍京兆,八世祖杜曼定居於鄴縣。隋朝著名文學家,兄弟數人皆以文章著稱。弟杜正藏,著有《文章體式》,被稱作「杜家新書」。另一弟杜正倫,唐朝初年宰相 [24] 
杜淹: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叔父。隋朝時擔任御史中丞,隋亡後於王世充政權任吏部尚書唐太宗即位後,授御史大夫,冊封安吉郡公。遷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
杜如晦: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唐太宗時,歷任兵部尚書、檢校侍中、吏部尚書,遷右僕射。與房玄齡並稱“房謀杜斷”。貞觀四年病逝,追贈司空萊國公
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的節操。當時杜楚客與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與杜如晦有過節,所以王世充面前進讒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瀕死。平定王世充後,杜淹論罪當誅,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説:“從前叔父殺害了我們的哥哥,而今兄長您又捨棄叔父不救,杜家一門骨肉互相殘殺幾盡,豈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聽了後感悟了,於是向唐太宗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獲釋。貞觀四年(630年),奉召為給事中,後擢中郎將,進蒲州刺史,遷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後向唐太宗説魏王李泰聰睿可為太子。之後魏王李泰被貶,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廢為庶人,最後任虔化令。
杜構,唐初賢相杜如晦之子。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尚乘奉御。貞觀五年(631年)四月,杜構在登州萊州海域剿匪時,左腿筋被針梁魚嘴戳斷,助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貞觀十七年,杜荷建議太子兵變,謀反失敗被殺,因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邊野。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
杜甫:(712年-770年),杜預之子杜耽之後,唐代著名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為“李杜”。
杜黃裳(738-808年):字尊素,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京兆司錄參軍杜綰之子。
杜佑: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編有《通典》。貞元十九年(803年)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唐順宗即位,遷檢校司徒、度支鹽鐵使唐憲宗即位,進拜司徒,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祿大夫、太保之職致仕。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杜牧:京兆萬年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杜悰(794-873年):字永裕,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外戚,杜佑之孫,杜牧從兄。
杜元穎(775-838年):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
杜審權:字殷衡,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太子賓客杜元絳之子。唐懿宗李漼繼位,出任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打敗龐勳之亂後,加授檢校司空。入為左僕射,冊封襄陽郡公,人稱“小杜公”。
杜讓能(841年-893年):字羣懿,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七世孫,唐僖宗時官至宰相
杜曉,字明遠。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後梁官員。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遺入為翰林學士,遷升為膳部郎中。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後,拜中書舍人,是唐朝翰林學士入仕後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開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京兆杜氏唐朝、五代宰相

杜淹(唐朝) [2]  杜如晦(唐朝)、杜黃裳(唐朝)、杜佑(唐朝)、杜悰(唐朝)、杜元穎(唐朝)、杜審權(唐朝)、杜讓能(唐朝);杜正倫(唐朝,洹水分支);杜曉(後梁)。
【注:此處不包括自稱與京兆杜氏共祖在西漢初的濮陽杜氏 [2]  。】

京兆杜氏相關評價

魏書》:韋、杜舊族門風,名亦不殞 [8] 
梁書》:(梁元帝詔曰:)掞,京兆舊姓,元凱(杜預)苗裔,家傳學業,世載忠貞 [7] 
舊唐書》:“杜氏三世輔相,太尉陷於橫流,臨難忘身,可為流涕。漢代荀陳,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輔。” [18]  (讚美父子宰相)
杜甫《贈韋七贊善》自注引長安俚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參考資料
  • 1.    兩晉之際京兆杜氏地域選擇考論  .知網[引用日期2007-01-13]
  • 2.    楊易.中古京兆杜氏家族興衰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 3.    卷六十杜周傳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4]
  • 4.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5.    《宋書.卷二十五》:“太祖元嘉中,任遇甚厚,歷後軍將軍,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鑠右將軍司馬。”
  • 6.    《宋書.列傳第二十五》:“第五子幼文......出為輔國將軍、梁、南秦二州刺史。廢帝元徽中,為散騎常侍。”
  • 7.    梁書  .國學[引用日期2021-02-04]
  • 8.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魏書(北齊)魏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4]
  • 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唐)令狐德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10.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八-周書(唐)令狐德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11.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九-隋書(唐)魏徵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5]
  • 12.    《三國志 魏書二十一 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及《晉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衞瓘》: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
  • 13.    《漢書.卷六十》:“(杜)欽子及昆弟支屬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注:杜欽,為杜延年之子,杜緩之弟。
  • 14.    《晉書.卷三十二》:成恭杜皇后,諱陵陽,京兆人,鎮南將軍預之曾孫也。父乂,見《外戚傳》。成帝以後奕世名德,鹹康二年備禮拜為皇后,即日入宮。帝御太極前殿,羣臣畢賀,晝漏盡,懸籥,百官乃罷。後少有姿色,然長猶無齒,有來求婚者輒中止。及帝納采之日,一夜齒盡生。改宣城陵陽縣為廣陽縣。七年三月,後崩,年二十一。外官五日一臨,內官旦一入,葬訖止。後在位六年,無子。
  • 15.    《北齊書·杜弼傳》:弼,字輔元,中山曲陽人,小字輔國。自雲本京兆杜陵人,九世祖驁,晉散騎常侍,因使沒趙,遂家焉。
  • 16.    《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染敗王師於潼關,將軍呂毅死之。軍至於下邽,模乃降染。染送模於粲,粲害模及其子范陽王黎,送衞將軍梁芬、模長史魯繇、兼散騎常侍杜驁、辛謐及北宮純等於平陽。
  • 17.    《晉書.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時京兆杜洪竊據長安,自稱晉徵北將軍、雍州刺史,戎夏多歸之。健密圖關中,懼洪知之,乃偽受石祗官,繕宮室於枋頭,課所部種麥,示無西意,有知而不種者,健殺之以徇。既而自稱晉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盡眾西行,起浮橋於盟津以濟。遣其弟雄率步騎五千入潼關,兄子菁自軹關入河東。健執菁手曰:"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濟,焚橋,自統大眾繼雄而進。杜洪遣其將張先要健於潼關,健逆擊破之。健雖戰勝,猶修箋於洪,並送名馬珍寶,請至長安上尊號。洪曰:"幣重言甘,誘我也。"乃盡召關中之眾來距。健筮之,遇《泰》之《臨》,健曰:"小往大來,吉亨。昔往東而小,今還西而大,吉孰大焉!"是時眾星夾河西流,佔者以為百姓還西之象。健遂進軍,次赤水,遣雄略地渭北,又敗張先於陰槃,擒之,諸城盡陷,菁所至無不降者,三輔略定。健引兵至長安,洪奔司竹。健入而都之,遣使獻捷京師,並修好於桓温。健軍師將軍賈玄碩等表健為侍中、大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于、秦王,健怒曰:"我官位輕重,非若等所知。"既而潛使諷玄碩等使上尊號。永和七年,僣稱天王、大單于,赦境內死罪,建元皇始,繕宗廟社稷,置百官於長安。立妻強氏為天王皇后,子萇為天王皇太子,弟雄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領雍州刺史,自餘封授各有差。初,杜洪之奔也,招晉梁州刺史司馬勳。至是,勳率步騎三萬入秦川,健敗之於五丈原。八年,健僣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諸公進為王,以大單于授其子萇。杜洪屯宜秋,為其將張琚所殺,琚自立為秦王,置百官。
  • 18.    舊唐書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5]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秦主丕以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王永為左丞相,太尉、東海王纂為大司馬,司空張虵為太尉,尚書令咸陽徐義為司空,司隸校尉王騰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永傳檄四方公侯、牧守、壘主、民豪,共討姚萇、慕容垂,令各帥所統,以孟冬上旬會大駕於臨晉。於是天水姜延、馮翊寇明、河東王昭、新平張晏、京兆杜敏、扶風馬朗、建忠將軍、高平牧官都尉扶風王敏等鹹承檄起兵,各有眾數萬,遣使詣秦,丕皆就拜將軍、郡守,封列侯。
  • 20.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杜洪聞之,與健書,侮嫚之。以張琚弟先為徵虜將軍,帥眾萬三千逆戰於潼關之北。先兵大敗,走還長安。洪悉召關中之眾以拒健。洪弟鬱勸洪迎健,洪不從;鬱帥所部降於健。
  • 21.    《資治通鑑·卷一百》:洛州刺史杜鬱,墮之甥也,左僕射趙韶惡之,譖於生,以為貳於晉而殺之。
  • 22.    《十六國春秋屠本·前秦錄》:杜胄,京兆人,晉徵南將軍預孫也,仕堅太尉長史。
  • 23.    《周書 周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杜杲》:杜杲字子暉,京兆杜陵人也。祖建,魏輔國將軍,贈豫州刺史。父皎,儀同三司、武都郡守。杲學涉經史,有當世幹略。其族父瓚,清貞有識鑑,深器重之。常曰:“吾家千里駒也。”瓚時仕魏為黃門侍郎、兼度支尚書、衞大將軍、西道行台,尚孝武妹新豐公主,因薦之於朝廷。
  • 24.    《隋書.卷七十六》: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為石趙從事中郎,因家於鄴。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學相授。正玄尤聰敏,博涉多通。兄弟數人,俱未弱冠,並以文章才辨籍甚三河之間。開皇末,舉秀才,尚書試方略,正玄應對如響,下筆成章。僕射楊素負才傲物,正玄抗辭酬對,無所屈撓,素甚不悦。久之,會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玄,使者相望。及至,即令作賦。正玄倉卒之際,援筆立成。素見文不加點,始異之。因令更擬諸雜文筆十餘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贍,素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晉王行參軍,轉豫章王記室,卒官。弟正藏。 正藏字為善,尤好學,善屬文。弱冠舉秀才,授純州行參軍,歷下邑正。大業中,學業該通,應詔舉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時詣闕,論者榮之。著碑誄銘頌詩賦百餘篇。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寶,時人號為文軌,乃至海外高麗、百濟,亦共傳習,稱為《杜家新書》。
  • 25.    《晉書.卷七十六.杜預》:孫皓既平,振旅凱入,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邑並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為亭侯,千户,賜絹八千匹......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又撰《女記贊》。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唯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預在鎮,數餉遺洛中貴要。或問其故,預曰:"吾但恐為害,不求益也。"預初在荊州,因宴集,醉卧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户,止見一大蛇垂頭而吐。聞者異之。其後徵為司隸校尉,加位特進,行次鄧縣而卒,時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
  • 26.    黃留珠 主編.西安通史 第2卷: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11:242-243
  • 27.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一》:《喪服要集》二卷(晉徵南將軍杜預撰。又有《喪服要記》二卷,晉侍中劉逵撰,亡。)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一》:《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杜預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一》:《春秋釋例》十五卷(杜預撰。梁有《春秋釋例引序》一卷,齊正員郎杜乾光撰,亡。)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二》:《律本》二十一卷(杜預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二》:《女記》十卷(杜預撰。)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