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散大夫

古代谏议顾问性质的散官官职
收藏
0有用+1
0
中散大夫始置于王莽新朝时期,属光禄勋属官,初始阶段兼具顾问应对、巡行四方等实务职能与散官性质。东汉时期该官职逐渐演变为养老褒赏之职,失去实际政务功能,成为安置资深官员的荣誉职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将其用作安置闲冗官员或失势者的工具,北朝则纳入散阶体系,北魏时期出现军号与中散大夫双授现象。唐代最终确立其作为正五品上文散官的定位,完成从职能官向品位阶官的转型 [1]
所属机构
光禄勋(新朝至东汉) [1]
始置时间
王莽新朝时期 [1]
唐代品级
正五品上文散官 [1]
职能性质
散官向阶官转化 [1]
历史分期
汉代至唐代 [1]
职能变迁
谏议顾问→养老褒赏→散阶官职 [1]

设置与初期职能

播报
编辑
中散大夫始设于王莽建立的新朝,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初期兼具实务与散官双重属性。其职能包括参与朝政顾问、奉诏巡行地方监察吏治,同时保留散官"无常事"的特征 [1]。这种设置体现了新朝官制改革中职事与品阶分离的早期尝试。

魏晋南北朝演变

播报
编辑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呈现南北差异:
  • 南朝继续作为安置闲冗官员的职位,常授予政治失势者或用作追赠 [1]
  • 北朝系统纳入散阶体系,北魏太和改制后出现与将军号双授现象,形成"职事官-军号-文散官"三位一体官制结构西魏推行的九命制明确将中散大夫纳入品阶序列,为隋唐散阶制度奠定基础 [1]

唐代最终定型

播报
编辑
唐代官制改革中,中散大夫被确立为正五品上文散官,完全脱离具体职掌。《通典》记载其"掌陪侍从,无具体职司",标志其完成从职能官职到品位阶官的转型 [1]。这种转变印证了阎步克提出的"品位分等"取代"职位分等"的官僚制度演进路径。
该官职历经800余年演变,从兼具职能的散官最终定型为纯阶官,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职事与品阶分离制度的成熟过程,为研究官僚品位制度提供了典型个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