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州

鎖定
豫州,中國古代地理區域名,指的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1] 
史載: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瀦。導菏澤,被孟瀦。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夏禹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於九州之中,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歷史上曾數度達到鼎盛時期,自夏朝至宋朝長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2] 
中文名
豫州
外文名
Yuzhou
別    名
中原
中州
中土
別    名
河南
地    位
中國古代九州之一
所屬地區
河南
語    種
漢語
起    源
漢籍《尚書·禹貢》

豫州行政沿革

豫州先秦時期

尚書》、《爾雅》、《周禮》、《呂氏春秋》等史書中,都記載有九州,雖然對九州的具體記載並不相同,但都有豫州。《周禮》記載:“河南曰豫州”。《呂氏春秋》中説:豫州在河水和漢水之間,是周的所在地。

豫州西漢時期

西漢在河南設豫州刺史部,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國

豫州東漢

東漢時期豫州治所為譙(今安徽省亳州),轄區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下轄潁川郡汝南郡2郡,梁國、沛國、陳國、魯國4國,縣九十七個。 [3] 

豫州魏晉時期

三國的曹魏時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下轄潁川郡陳郡魯郡汝南郡、譙郡、弋陽郡、陽安郡、襄城郡汝陰郡9郡,以及梁國、沛國2國。 [4] 
西晉時期,豫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下轄10個郡國 [5] 

豫州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增多,地域縮小,南朝宋設有豫州,州治地壽春(今安徽壽縣),另設有南豫州,治所在姑熟(今安徽當塗縣)。北朝的北魏設有豫州,州治地在汝南(河南汝南縣),另設有東豫州,州治地在南新息(今河南信陽息縣)。 [6] 

豫州隋唐

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廢除郡一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體制,豫州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豫州為監察區,隋亡遂廢。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 [1] 

豫州河南

河南是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説,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3] 

豫州東漢時期

東漢洛陽城 東漢洛陽城
東漢建都洛陽,河南再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東漢末,遷都許昌

豫州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之後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曹魏定都洛陽
北魏洛陽城 北魏洛陽城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
北魏統一北方後,孝文帝將首都遷至洛陽
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建都於安陽

豫州隋朝時期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朝時期在河南設立河南郡滎陽郡梁郡等郡,以洛陽為東都。隋煬帝遷都洛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

豫州唐朝時期

唐朝設立河南道,以洛陽為東都,期間數度遷都洛陽
武周建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

豫州五代時期

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建都於開封洛陽 [1]  [2] 
參考資料
  • 1.    《唐書 地理志》
  • 2.    《漢書 地理志》
  • 3.    《後漢書》郡國二十、刺史治
  • 4.    《三國志 地理志》
  • 5.    《晉書 地理志》
  • 6.    《北史 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