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人物生平
編輯房玄齡年少有為
房玄齡得遇明主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擊破王世充後,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房玄齡運籌帷幄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李淵對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瞭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説事務,一定能瞭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説話一樣。”
後來,隱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
房玄齡安定社稷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幫助李世民謀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房玄齡因功進爵為邢國公。
[2]
房玄齡精誠奉國
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李世民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麼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他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於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員總六百四十員”。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鋭減的唐初來説,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齡秉持“審查並確定法律和命令,將寬厚平和(的風格)做為宗旨”的思想,簡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後有唐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動。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早起晚睡。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人們都稱他為良相。
貞觀九年(635年),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
貞觀十三年(639年),加太子少師。他留守京師。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2]
房玄齡與世長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李世民派名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御膳,並親臨探望。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説:“當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李世民以天下蒼生為重,停止征討高麗。李世民看見奏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説:“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牀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衞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
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房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髮配流放到嶺表。房玄齡嗣子房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34]
[35]
房玄齡人物成就
編輯房玄齡在隨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5]
房玄齡人物評價
編輯《新唐書》:“房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唐太宗李世民:“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6]
“器宇沈邃,風度宏遠,譽彰遐邇,道冠簪纓。”
[7]
“器範忠肅,識具明允,才稱王佐,望乃時英。霸國爰始,預經綸之業;鼎命維新,贊隆平之化。誠固金石,勳勒鐘鼎。自任總庶尹,職重朝端,心力盡於翼亮,劬勞積於歲序,而志在衝退,有懷止足。固陳衰痾,屢上表疏。然則燮揆禮閣,職務實繁;論道槐廷,望實攸屬。”
[8]
王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
[9]
柳芳:“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勣、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
[11]
皮日休: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脱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鉅業照國史,大勳鎮王府。遂使後世民,至今受陶鑄。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苟得同其時,願為執鞭豎。
[12]
劉昫:①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13]
②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以致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東里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杜則鮑叔、罕虎矣。③肇啓聖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1]
宋祁: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羣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僕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志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勳,不足進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瞭然使户曉者,蓋房、杜之細邪!
[2]
《房玄齡碑》:聖賢同德,君臣協志。穹壤倏平,幽遐必暨。革夷從夏,羈戎口吏。
《歷代古人像贊》: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
曾鞏:降而至於唐,唐之相曰房、杜。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衝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15]
唐太宗長孫皇后: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願勿棄之。
[16]
房玄齡軼事典故
編輯醋罈子
據説,唐太宗年間,宰相房玄齡懼內是有了名的。其妻雖然霸道,但對房玄齡衣食住行十分精心,從來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別人插手。
一日,唐太宗請開國元勳赴御宴,酒足飯飽之際,房玄齡經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幾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幾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興,便賜給了房玄齡兩個美人。房玄齡不料酒後吹牛被皇上當了真,收了兩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麼才好。還是尉遲敬德給打了氣,説老婆再兇,也不敢把皇上賜的美人怎麼樣,房玄齡才小心翼翼地將兩個美人領回家。
不料,房玄齡的老婆卻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見房玄齡帶回兩個年輕、漂亮的小妾,大發雷霆,指着房玄齡大吵大罵,並操起雞毛撣子大打出手,趕兩個“美人”出府。房玄齡見不對頭,只好將美人送出府,此事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壓一壓宰相夫人的橫氣,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齡和夫人問罪。
房玄齡夫人也知此禍不小,勉勉強強地跟隨房玄齡來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他們來到,指着兩位美女和一罈“毒酒”説:“我也不追究你違旨之罪,這裏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
房玄齡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為當朝宰相,違旨抗命,還敢多言!”房夫人見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顏,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這二女進府,自己遲早要走違旨抗命這條路,與其受氣而死,不如喝了這壇“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舉起罈子,“咕咕咚咚”的已將一罈“毒酒”喝光。房玄齡急得老淚縱橫,抱着夫人抽泣,眾臣子卻一起大笑,原來那壇裝的並非毒酒而是晉陽清源的食醋,根本無毒。
唐太宗見房夫人這樣的脾氣,嘆了口氣道:“房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這麼個結果,雖酸得伸頭抖肘,但心中高興萬分。房玄齡也破涕為笑。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
房玄齡親屬成員
編輯親屬關係 | 姓名 | 簡介 |
曾祖 | ||
祖父 | ||
父親 | ||
妻子 | ||
兒子 | 娶京兆杜氏,銀青光祿大夫,嗣封梁國公的爵位。永徽初年,拜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弟房遺愛謀反事敗,坐罪貶為庶人。
[26-28]
| |
朝散大夫,娶唐高祖之子荊王李元景之女。
[23-25]
| ||
女兒 | 房氏 | 嫁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為韓王妃。
[20]
|
房氏 | 嫁密亳二州刺史、贈安州都督鄭仁愷(萊州刺史兼萊州港造船使)。
[21]
| |
孫子 | 房燕客 | |
曾孫 | 房習祖 | |
房安禹 | ||
房晉晉 | ||
玄孫 | 房願 |
房玄齡史書記載
編輯《新唐書·房玄齡傳》
[2]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
《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五卷》
房玄齡祖籍爭議
編輯按照史書記載,房玄齡的祖籍位於當時的齊州臨淄,史學家對於其祖籍所在地頗有爭議,一説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鎮房莊村,一説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
房玄齡後世紀念
編輯房玄齡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93 | 《唐太宗李世民》 | |
1995 | 《武則天》 | 王培 |
2002 | 《大唐情史》 | |
2004 | 《千古風流一罈醋》 | |
2004 | 《貞觀之治》 | |
2005 | 《開創盛世》 | |
2007 | 《貞觀長歌》 | |
2012 | 《隋唐英雄》 | 徐俊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 1. 舊唐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5]
- 2. 新唐書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04]
- 3. 《房玄齡碑》:公諱玄齡,字喬,清河郡縣人也。
- 4. 欲農..房玄齡名字小考:安徽史學,,1984:18
- 5. 房玄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04]
- 6. 貞觀政要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5]
- 7. 《授房玄齡杜如晦左右僕射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01]
- 8. 《授房玄齡司空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01]
- 9. 《舊唐書·卷七十·列傳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26]
- 10. 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漢典古籍 [引用日期2014-12-24]
- 11.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5]
- 12. 全唐詩卷六百零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5]
- 13.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9-01]
- 14.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15. 《歐陽修撰集·卷一》
- 1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_舊唐書(後晉)劉昫
- 17. 《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錄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誌銘並序》:祖玄齡府君,皇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中書令、梁國公;登庸三台,敷贊百揆,時仰璋之德,朝資社稷之臣。父遺義府君,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青宮輔德,皂蓋司藩,挺杞梓之良材,體江山之逸氣。公即使君之元子也,識量森邃,心期激昂,業紹家聲,人推國寶。
- 18. 《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錄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誌銘並序》:公之自強,有令聞也,年弱冠以崇文生升第解褐補東海郡錄事參軍。
- 19. 《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錄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誌銘並序》:夫人天水吳氏,皇廣州新會宰玄縱府君之息女也。有子二人:長曰安禹,次曰晉晉,先兄而沒。
- 20. 《舊唐書·房玄齡傳》: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為韓王妃,男遺愛尚高陽公主,實顯貴之極,頻表辭位,優詔不許。
- 21. 《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贈安州都督鄭公碑》:公諱仁愷,字仁愷......夫人清河郡君房氏,隋司隸刺史皇朝贈徐州都督臨淄定公之孫,太尉(闕二十九字)公特所鍾愛,每謂親族曰:“我女實賢明”。嘗退朝之餘,時與參謀政事。
- 22. 《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錄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誌銘並序》:初安禹尉開封也,夫人以從子之道,板輿東征,禍集高堂,悲生風樹,惟茲至性,泣血崩摧,禮稱顏丁,無以加也。服闕,轉右驍衞騎曹。
- 23. 《舊唐書·房玄齡傳》:上又親臨,握手敍別,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即日授其子遺愛右衞中郎將,遺則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見其通顯。
- 24. 《新唐書·房玄齡傳》: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衞中郎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
- 25.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先是,駙馬都尉薛萬徹坐事除名,徙寧州刺史,入朝,與遺愛款暱,對遺愛有怨望語......因與遺愛謀:"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為主。"元景女適遺愛弟遺則,由是與遺愛往來。
- 26. 《舊唐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子遺直嗣,永徽初為禮部尚書、汴州刺史。
- 27. 《新唐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諸帝公主·高陽公主》: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
- 28. 《新唐書》: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席勢凌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於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子遺直嗣。
- 29. 《舊唐書·房玄齡傳》: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曾祖翼,後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熊,字子繹,褐州主簿。父彥謙,好學,通涉《五經》,隋涇陽令,《隋書》有傳。
- 30. 《隋書·房彥謙傳》:大唐馭宇,追贈徐州都督、臨淄縣公。諡曰定。
- 31. 《唐故吏部常選房願墓誌銘並序》:房氏之子,名願,河南洛陽人也。其前出自唐堯之後,漢司空植之裔孫,隋司隸校尉彥謙之來孫,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司空贈太尉梁國公玄齡之玄孫,禮部尚書遺直之曾孫,白洲司馬燕客之孫,今太子舍人習祖之仲子。心明神清,節高氣遠;倜儻興滯,縱橫有識。贊著大夫陳元伯見而美之。將欲貺室,既而納采,已在去秋,及平請期,亦許來歲。載廿七,齋郎出身,吏部常選。百丈之下木起於毫末,千里之駒發於跬步;悲微芳之易歇,痛墜業而難留。天禍吾門,歸於汝。嗚呼哀哉!享年廿九,以天寶五載閏十月廿二日*於東京,以其月廿五日薄西山葬于于三川鄉之原,禮也。有志有業何疾歿於!(目月)代未婚未宦,遂寂寞於幽泉,父哭弟哀,感傷行路,吾罷竹林之宴,永悼於汝,用痛於厥心。銘曰:盛德有慶,宜爾繁昌。昊天不惠,今則凋喪。奈何珠玉,瘞此丘荒。悲來望汝,松柏蒼蒼。
- 32.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盧藏用 ○景星寺碑銘:【户曹房燕客】、兵曹蘇、法曹庾德從、參軍周仁、黎重炎、宗庭、普寧令曹風、賀川令王眺、渭龍令趙大賢、欣道令陳令高、北流令李獎、陸川令黎伯倍、陵城令嚴崇甫、隨安令泰行儒、羅豆令胡行楚、宕昌令成等,學古入官,勵精務,聲高列き,化洽為邦。
- 33.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
- 34. 《舊唐書·房玄齡傳》:子遺直嗣,永徽初為禮部尚書、汴州刺史。次子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騎常侍。初,主有寵於太宗,故遺愛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主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永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遺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為庶人。停玄齡配享。
- 35. 《新唐書·房玄齡傳》:次子遺愛,誕率無學,有武力。尚高陽公主,為右衞將軍。公主,帝所愛,故禮與它婿絕。主驕蹇,疾遺直任嫡,遺直懼,讓爵,帝不許。主稍失愛,意怏怏。與浮屠辯機亂,帝怒,斬浮屠,殺奴婢數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時,出遺直汴州刺史,遺愛房州刺史。主又誣遺直罪,帝敕長孫無忌鞫治,乃得主與遺愛反狀,遺愛伏誅,主賜死。遺直以先勳免,貶銅陵尉。詔停配享。
- 36. 《新唐書》: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衞中郎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
- 37. 《新唐書·卷二百〇五·列傳第一百三十》:房玄齡妻盧氏。房玄齡妻盧,失其世。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後人。」盧泣入帳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它。會玄齡良愈,禮之終身。
- 38. 《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薨,年七十一,贈太尉、幷州都督,諡曰文昭,給班劍、羽葆、鼓吹、絹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詔配享太宗廟廷。
- 39. 【廉史今讀】房彥謙的清白父愛 .安徽紀檢監察網.2017-08-04[引用日期2022-04-28]
- 40. 房玄齡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2-05-20]
- 41. 舊唐書·列傳·卷十三在線閲讀,翻譯及賞析 .龍里詩詞網[引用日期2022-07-13]
- 42.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2-10-28]
- 43. 《舊唐書》:(貞觀二十二年)秋七月癸卯,司空、梁國公房玄齡薨。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