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珪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鎖定
王珪(570年~639年或638年),字叔玠,扶風郿縣(今陝西省眉縣) [1]  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 [50] 
王珪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奉召入秘書省,校訂圖書,轉任太常治禮郎。仁壽四年(604年),王頍與漢王諒謀廢楊廣,事敗被殺。受到牽連,棄官隱匿於南山中。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佔據長安,經丞相府司錄李綱引薦,為李淵世子李建成的諮議參軍。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建成為太子,轉授東宮舍人,遷中允。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建成乘李世民陪父外出巡幸之機,遣人送鎧甲給其同夥“募健兒,欲以為變”。事被揭發,王珪涉嫌流放嶲州(今四川西昌)。 [50]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即位,捐棄前嫌,召回授以諫議大夫職,留做身邊顧問。歷任守侍中、侍中。貞觀七年(633年),因事貶任同州刺史。次年,召授禮部尚書。貞觀十一年(637年),受命與諸儒修訂《五禮》。書成之後,獲賞甚豐,賜一子為縣男封爵。同年,兼任魏王李泰之師。 貞觀十三年(639年),病卒於長安。 [50] 
字叔玠
所處時代
隋唐時期
民族族羣
烏丸 [49] 
出生地
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省眉縣
出生日期
570年
逝世日期
638年 至 639年
主要成就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侍中、永寧郡公
本    名
王珪
諡    號
家世信息
太原王氏祁縣房支烏丸王氏

王珪人物生平

王珪早年經歷

王珪年輕時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從不隨便交結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讚賞。593年(開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參與校定圖書典籍。 [2] 
仁壽四年(604年),王頍隨漢王楊諒起兵反對隋煬帝,兵敗被殺。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應當連坐。他逃到終南山中,隱居十餘年。 [3] 

王珪投奔唐朝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關中,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進封唐王,冊長子李建成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錄李綱的舉薦,出任世子府諮議參軍 [4]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受禪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冊封李建成為皇太子。王珪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後改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器重。 [5]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刺史楊文幹兵變,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王珪未能勸導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6] 

王珪累職拜相

王珪紀念碑 王珪紀念碑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立為皇太子,不久繼位,是為唐太宗。王珪與魏徵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 [7]  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為息王,以禮改葬,王珪與魏徵等原東宮屬官一同前去送葬。 [8]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對羣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漢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夠傳國久遠,就是因任用賢臣之故。我雖然不算聖明,也希望你們能直言勸諫,使天下安定。”王珪進言道:“陛下若能廣開言路,納取諫言,臣必竭盡心力。”唐太宗遂准許諫官同宰相一同入宮議政。當時,王珪多次進諫,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賜爵永寧縣男 [9]  同年八月,王珪請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遞密奏。高士廉卻將密奏扣下,因此獲罪被貶。 [10]  貞觀二年(628年),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職,並進爵永寧郡公 [11-12]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為侍中。 [13] 

王珪教導魏王

貞觀七年(633年),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語,被貶為同州刺史。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又召王珪回朝,任命他為禮部尚書,並命他參與修定《五禮》。 [14] 
貞觀十一年(637年),王珪兼任魏王老師,負責教導魏王李泰。他以老師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禮。當時,李泰請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盡忠誠;皇帝又是你的父親,侍奉他要竭盡孝心。盡忠盡孝可以樹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漢東平王劉蒼曾説:‘為善最樂’,希望你記住這話。”唐太宗得知後,高興地道:“李泰可以不犯過失了。” [15] 
貞觀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員遇見親王都要下車行禮,這不符合禮儀。”唐太宗不高興的道:“你們為彰顯尊貴,便輕視皇子嗎?”王珪與魏徵極力勸諫,唐太宗遂聽從王珪的建議,削減諸王權勢。 [16] 

王珪病逝

貞觀十三年(639年),王珪得病。唐太宗命女兒南平公主(王珪兒媳)前去探視,又命民部尚書唐儉為他調理藥劑飲食。不久,王珪病逝,享年六十九歲。唐太宗素服舉哀,並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贈他為吏部尚書,賜諡號為懿。 [17] 

王珪軼事典故

王珪結交房杜

王珪隱居終南山時,與房玄齡杜如晦交好。一次,母親李氏道:“你將來定會顯貴,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麼人,你把他們約來看看。”恰好房玄齡等人前來拜訪。李氏暗中觀察後大吃一驚,命人備辦酒食,並對王珪道:“這兩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與他們交往,將來必定顯貴。” [18] 

王珪諫出美人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其姬妾被籍沒入宮。後來,唐太宗指着這個姬妾對王珪道:“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又納她為妾。”王珪問道:“陛下認為李瑗所為對還是不對?”唐太宗道:“殺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麼還問對錯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滅亡的原因,卻把他的妾留在身邊,陛下實質上還是認為李瑗所為是對的。”唐太宗醒悟,命將這個美人放出宮去。 [19] 

王珪臣不負君

太常少卿祖孝孫奉命教授宮人音樂,不稱太宗心意,受到責怪。王珪與温彥博諫道:“孝孫乃是高雅之士,您讓他去教宮女,進而又責怪於他,臣認為與禮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將你們視為心腹,你們就應竭忠對我,現在卻附順臣下欺罔君上,難道是為祖孝孫説情嗎?”温彥博急忙謝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責怪我,難道我現在説的話含有私心嗎!這是陛下有負於我,並不是我有負於陛下!”太宗默然。 [20] 

王珪品評宰相

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温彥博戴胄、魏徵等人一同輔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對王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並説説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征可以為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温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聖明,我不如魏徵。説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太宗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為評價非常準確。 [21] 

王珪公主下拜

唐初公主下嫁,不行拜見公婆之禮。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後,王珪道:“如今皇帝聖明,行為舉止都遵循禮制。我接受公主拜見,不是為自身榮耀,而是要顯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於上,讓公主行拜禮。從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婦禮。 [22] 

王珪人物評價

吳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鹹以切諫,引居要職。 [23]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鹹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24] 
權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於斯。 [25]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温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26] 
李德裕:“如王珪者,可謂識微之士,明於禍福矣。” [27] 
劉昫:王珪履正不回,忠讜無比,君臣時命,胥會於茲。《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叔玠有焉。 [28] 
宋祁:“珪少孤且貧,人或饋遺,初無讓。及貴,厚報之,雖已亡,必酬贍其家。性不苛察,臨官務舉綱維,去甚不可者,至僕妾亦不見喜愠。奉寡嫂,家事諮而後行。教撫孤侄,雖其子不過也。宗族匱乏,周恤之,薄於自奉。” [29]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徵、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30] 

王珪後世地位

780年(建中元年),王珪與房玄齡、杜如晦等三十七位宰臣被唐德宗定為上等。 [31] 
848年(大中二年),王珪與戴胄、岑文本等三十七位功臣被唐宣宗圖像凌煙閣。 [31] 

王珪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王珪詩作二首:《詠漢高祖》、《詠淮陰侯》。 [32] 

王珪家庭成員

王珪家世

烏丸王氏出自太原。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後漢連聘不至。烏丸王氏:霸長子殷,後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四世孫寔,三子:允、隗、懋。懋,後漢侍中、幽州刺史。六世孫光,後魏幷州刺史。生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廣陽侯, 因號「烏丸王氏」。生神念。北齊亡,徙家萬年。 [33] 
曾祖父:王神念,南梁右衞將軍。
祖父:王僧辯,字君才,官至南梁太尉尚書令 [34] 
父親:王顗,官至北齊樂陵郡太守。 [34] 

王珪妻子

杜柔政,西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十一世孫女。 [35] 

王珪兒子

王崇基,王珪長子,官至主爵郎中,襲封永寧郡公。 [36] 
王敬直,王珪少子,尚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封南城縣男。 [37] 

王珪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七十·列傳第二十》 [28] 
新唐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三》 [29]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唐紀六》 [38]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39]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40]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唐紀九》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42]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43] 

王珪藝術形象

王珪小説形象

明朝話本小説大唐秦王詞話》中,王珪原是魏國(即瓦崗)大臣,被迫降鄭,拜兵部侍郎。他與裴行儼等十四位長隨營將領投奔唐朝,被任命為太子中允,後為諫議大夫。 [44-47] 

王珪影視形象

《貞觀之治》中的王珪 《貞觀之治》中的王珪
2006年《貞觀之治》 王鏽強飾演王珪。

王珪墓葬紀念

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王珪墓在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南四十五里。 [48]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王珪傳》 王珪,字叔玠。祖僧辯,梁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郡太守。世居郿。
  • 2.    《新唐書·王珪傳》:性沉澹,志量隱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隋開皇十三年,召入秘書內省,讎定羣書,為太常治禮郎。季父頗,通儒有鑑裁,尤所器許。
  • 3.    《舊唐書·王珪傳》:及頗坐漢王諒反事被誅,珪當從坐,遂亡命於南山,積十餘歲。
  • 4.    《舊唐書·王珪傳》:高祖入關,丞相府司錄李綱薦珪貞諒有器識,引為世子府諮議參軍。
  • 5.    《舊唐書·王珪傳》:及東宮建,除太子中舍人;尋轉中允,甚為太子所禮。
  • 6.    《新唐書·王珪傳》:太子與秦王有隙,帝責珪不能輔導,流巂州。
  • 7.    《舊唐書·王珪傳》:建成誅後,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諫議大夫。
  • 8.    《資治通鑑·唐紀八》: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詔追封故太子建成為息王,諡曰隱;齊王元吉為剌王,以禮改葬。葬日,上哭之於宜秋門,甚哀。魏徵、王珪表請陪送至墓所,上許之,命宮府舊僚皆送葬。
  • 9.    《舊唐書·王珪傳》:貞觀元年,太宗嘗謂侍臣曰:“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嘉謀,致天下於太平耳。”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故古者聖主,必有諍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太宗稱善,敕自今後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必遣諫官隨之。珪每推誠納忠,多所獻替,太宗顧待益厚,賜爵永寧縣男,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 10.    《資治通鑑·唐紀八》:黃門侍郎王珪有密奏,附侍中高士廉,寢而不言。上聞之,八月,戊戌,出士廉為安州大都督。
  • 11.    《舊唐書·王珪傳》:二年,代高士廉為侍中。……後進爵為郡公。
  • 12.    《資治通鑑·唐紀九》:十二月,壬午,以黃門侍郎王珪為守侍中。
  • 13.    《資治通鑑·唐紀九》:以御史大夫温彥博為中書令,守侍中王珪為侍中;守户部尚書戴胄為户部尚書,參預朝政;太常少卿蕭瑀為御史大夫,與宰臣參議朝政。
  • 14.    《舊唐書·王珪傳》:七年,坐漏泄禁中語,左遷同州刺史。明年,召拜禮部尚書。十一年,與諸儒正定《五禮》。
  • 15.    《舊唐書·王珪傳》:是歲,兼魏王師。王問珪以忠孝,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盡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當年可以享天祐,餘芳可以垂後葉。”王曰:“忠孝之道,已聞教矣,願聞所習。”珪答曰:“漢東平王蒼雲:‘為善最樂。’”上謂侍臣曰:“古來帝子,生於宮闥,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我今嚴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使,是所諳悉,以其意存忠孝,選為子師。爾宜語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無過。’”泰每為之先拜,珪亦以師道自居,物議善之。
  • 16.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春,正月,乙未,禮部尚書王珪奏:“三品已上遇親王於路皆降乘,非禮。”上曰:“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特進魏徵曰:“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上曰:“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對曰:“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此為國者所深戒也。”上乃從珪奏。
  • 17.    《舊唐書·王珪傳》:十三年,遇疾,敕公主就第省視,又遣民部尚書唐儉增損藥膳。尋卒,年六十九。太宗素服舉哀於別次,悼惜久之。詔魏王泰率百官親往臨哭,贈吏部尚書,諡曰懿。
  • 18.    《新唐書·王珪傳》:始,隱居時,與房玄齡、杜如晦善,母李嘗曰:“而必貴,然未知所與遊者何如人,而試與偕來。”會玄齡等過其家,李窺大驚,敕具酒食,歡盡日,喜曰:“二客公輔才,汝貴不疑。”
  • 19.    《資治通鑑·唐紀九》:上嘗閒居,與珪語,有美人侍側,上指示珪曰:“此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殺其夫而納之。”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納之為是邪,非邪?”上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何問是非!”對曰:“昔齊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棄其所言之人,管仲以為無異於郭公。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為聖心是之也。”上悦,即出之,還其親族。
  • 20.    《資治通鑑·唐紀九》: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孫教宮人音樂,不稱旨,上責之。温彥博、王珪諫曰:“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不可。”上怒曰:“朕置卿等於腹心,當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為孝孫遊説邪?”彥博拜謝。珪不拜,曰:“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邪!此乃陛下負臣,非臣負陛下。”上默然而罷。
  • 21.    《資治通鑑·唐紀九》:諸宰相侍宴,上謂王珪曰:“卿識鑑精通,復善談論,玄齡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謂與數子何如?”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温彥博。處繁治劇,眾務畢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上深以為然,眾亦服其確論。
  • 22.    《舊唐書·王珪傳》:時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禮有婦見舅姑之儀,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禮皆廢。珪曰:“今主上欽明,動循法制。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遂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親執笄行盥饋之道,禮成而退。是後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備婦禮,自珪始也。
  • 23.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8-12]
  • 24.    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5.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6.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7.    全唐文:卷七百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30]
  • 28.    舊唐書:列傳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29.    新唐書:列傳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0.    曾鞏集:卷十五 書十首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12-24]
  • 31.    唐會要:卷四十五 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2.    全唐詩:卷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3.    新唐書 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王氏):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後漢連聘不至。烏丸王氏:霸長子殷,後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四世孫寔,三子:允、隗、懋。懋,後漢侍中、幽州刺史。六世孫光,後魏幷州刺史。生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廣陽侯, 因號「烏丸王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12-25]
  • 34.    《舊唐書·王珪傳》:祖僧辯,梁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太守。
  • 35.    《大唐故侍中禮部尚書永寧懿公夫人杜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柔政,字某,京兆杜人,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預之十一世孫也。
  • 36.    《舊唐書·王珪傳》:長子崇基,襲爵,官至主爵郎中。少子敬直,以尚主拜駙馬都尉,坐與太子承乾交結,徙於嶺外。
  • 37.    《新唐書·王珪傳》: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敬直封南城縣男,後坐交皇太子承乾,徙嶺外。
  • 38.    資治通鑑:唐紀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39.    資治通鑑:唐紀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0.    資治通鑑:唐紀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1.    資治通鑑:唐紀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2.    資治通鑑:唐紀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3.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4.    大唐秦王詞話:第十一回 桓軍師大布神師計 李魏王兵敗翠屏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5.    大唐秦王詞話:第十八回 桓軍師初犯伊州 唐秦王二下河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6.    大唐秦王詞話:第二十八回 赴黎陽軍師全孝道 戰柏壁大將逞英雄.國學導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7.    大唐秦王詞話:第六十三回 玄武門太子交鋒 顯德殿秦王即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30]
  • 48.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30]
  • 49.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1962:256
  • 50.    王 珪  .晉中市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0-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