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歆

(西涼第二位國君)

鎖定
李歆(?~420年),字士業,小字桐椎,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縣)人,涼武昭王李暠次子 [1]  ,西涼第二位國君,公元417年―420年在位。 [2] 
李歆出身隴西李氏。公元417年(嘉興元年),繼承父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等,改元嘉興。李歆在位時期,用刑過於嚴厲,又喜歡大造宮殿,不聽大臣勸諫。公元420年(嘉興四年),李歆被北涼國君沮渠蒙遜所殺。
本    名
李歆
別    名
李士業
李桐椎
士業(字)
所處時代
南北朝十六國西涼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逝世日期
420年
家    世
隴西李氏

李歆人物生平

李歆早年經歷

李歆,字士業,小字桐椎,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縣)人。
公元399年(隆安三年),北涼右衞將軍索嗣勸説北涼君主段業,不要讓李暠在敦煌久留。段業於是讓索嗣代替李暠擔任敦煌太守,命令索嗣前往敦煌任職。 [3]  而李暠採納效谷縣令張邈和宋繇等人的建議,先派宋繇前去拜見索嗣,用好話將他穩住。宋繇回來後,説索嗣驕傲輕慢,兵力極弱,容易取勝。李暠於是派兒子李歆與張邈、宋繇等帶兵攻擊索嗣,索嗣大敗而走,逃回張掖。 [4]  不久,索嗣被段業所殺。
公元400年(隆安四年),李暠自稱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敦煌太守,建年號為庚子,建立西涼政權。 [5] 
公元404年(庚子五年),李暠的長子太子李譚去世 [6]  ,同年李暠立李歆為太子。 [7] 
公元405年(建初元年),李暠遷都酒泉。後來北涼君主沮渠蒙遜每年不斷來侵犯,李暠志在以恩德安撫境內,只跟他講和訂立盟約,不與他交戰。 [8] 
公元410年(建初六年),沮渠蒙遜背棄盟約前來侵犯,李暠派太子李歆截擊打敗北涼軍,擒獲北涼將領且渠百年。 [9] 

李歆繼承父位

公元417年(嘉興元年)正月,李暠患病卧牀,臨終前他囑咐長史宋繇説:“我死以後,世子李歆就像你的兒子,你要好好訓導他。” [10] 
公元417年(嘉興元年)二月,李暠去世,朝廷文武百官擁立李歆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涼州牧護羌校尉,在境內大赦,改年號為嘉興。尊母親尹氏為太后 [11]  ,任命宋繇為武衞將軍、廣夏太守、軍諮祭酒、錄三府事,索仙為徵虜將軍、張掖太守。 [12] 
公元417年(嘉興元年)四月,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派張掖太守沮渠廣宗向西涼詐降,引誘李歆派兵出來迎接,李歆派武衞温宜等前往,自己親率大軍作為後援。沮渠蒙遜率領三萬士兵埋伏在蓼泉,李歆發覺,率兵撤回。沮渠蒙遜率眾追擊,李歆與沮渠蒙遜在解支澗會戰,李歆大破北涼軍,斬殺七千餘人。 [13-14] 
公元418年(嘉興二年)九月,沮渠蒙遜再次率兵討伐西涼,李歆準備出兵迎戰,左長史張體順堅決勸阻,李歆才停止行動。沮渠蒙遜收割了長成的莊稼,便班師回到北涼。 [15-16]  同月,李歆派人出使東晉,報告他已繼位。十月,東晉朝廷任命李歆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護羌校尉、酒泉公。 [17-18] 

李歆不納勸諫

李歆用刑過於嚴厲,又喜歡大造宮殿,公元419年(嘉興三年)五月,從事中郎張顯上疏勸告説:“涼州疆土被一分為三,勢必不會長久維持這種局面。軍事兼併的根本,在於發展農耕;懷柔遠方部族的方法,莫過於統治寬大,刑罰簡單。今年新年以來,陰陽失序,風雨失調,正應該減少膳食,撤除樂器,謹身修道。而如今,刑罰繁重,法規嚴峻,又大興土木,不停地修造,這樣不能使國家興隆。當年,周文王只依據一百多里的土地,興起帝王大業;秦二世雖然擁有四海之廣,卻被消滅。前車之鑑,成功失敗,非常明顯。太祖(李暠)以神聖的英姿,受到西夏百姓的擁戴,東取酒泉,西開西域之道。殿下不能繼承太祖遺志,統一涼州疆土,與張軌相媲美,將來有什麼面目去見先王呢!沮渠蒙遜是胡族中的一代英傑,他對內政治修明,對外禮遇賢才。每遇戰事,都能身同士卒,老百姓對他深為敬服,願意接受他的統治。我認為,殿下不僅不能削平沮渠蒙遜,還恐怕沮渠蒙遜圖謀我們的疆土。”李歆看過奏章,非常不高興。 [19] 
主簿汜稱也上疏勸告李歆説,上天把人主當作兒子來愛護,所以政治不清明,上天就要降下災異警告人主。凡是能夠改正的人主,國家眼下雖危,最終還會昌盛起來;不能改正的人主,現在統治安定,最後難免滅亡。又列舉歷年來發生災禍和怪異事件,希望李歆趕快停止興建宮室,停止出遊狩獵娛樂,邀請並禮遇英才俊傑,愛護並用心休養百姓,以應答上天的警告,防範於未然。李歆沒有聽從。 [20] 

李歆被殺亡國

公元420年(嘉興四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受禪登基,建立南朝宋。七月二十二日,劉裕下詔,任命李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酒泉公。 [21] 
沮渠蒙遜準備進攻西涼,於是,他設計先在東方進攻西秦浩亹,大軍一到浩亹,立即秘密回師,駐軍川巖。 [22]  李歆得到沮渠蒙遜進攻浩亹的消息,命令內外戒嚴,想要乘北涼西部防務空虛,進攻張掖。 [23]  右長史宋繇、左長史張體順懇切地勸阻他,李歆不聽。
李歆的母親太后尹氏警告李歆説:“你的王國是一個新建的國家,地狹民少,自衞還怕力量不夠,哪有餘力去討伐別人!先王臨死時,一再叮嚀你,對於軍事行動千萬要慎重,要保境安民,等待良機。言猶在耳,為什麼就拋在一邊?沮渠蒙遜善於用兵,你不是他的對手,何況他多年來一直有吞併我們的野心。你的王國雖然很小,但足以施行善政,修德養民,冷靜地休養生息以等待時機。沮渠蒙遜如果昏庸暴虐,人民自會歸附於你;他如果英明有德政,你應該事奉於他。怎麼可以輕舉妄動,去討伐別人,只圖僥倖成功。依我看來,你此番舉動,不但會全軍覆沒,還將亡國!”李歆還是不接受。宋繇嘆息説:“到如此地步,大勢去矣!” [24] 
李歆於是率領步、騎兵三萬人自都城酒泉向東進發。沮渠蒙遜聞知大喜,説:“李歆已經中了我的圈套,但是如果他聽説我回軍埋伏,一定不敢繼續前進。”於是沮渠蒙遜下令在西部邊境,遍傳攻克浩亹的消息,並揚言大軍還要進攻黃谷。李歆得到這個消息,大喜,立即率大軍開進都瀆澗,沮渠蒙遜率軍進攻,兩支軍隊在懷城決戰,結果李歆率領的西涼軍大敗。有人勸李歆退軍保衞都城酒泉。李歆説:“我違背母親的教訓才遭到如此挫敗,不殺掉這個胡蠻,我有何面目再見老母。”於是率領又手下的將士在蓼泉與蒙遜軍隊展開第二次會戰,西涼軍大敗,李歆被沮渠蒙遜所殺。
李歆的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預、領羽林軍右監李密、左將軍李眺、右將軍李亮,向西逃往敦煌 [25] 沮渠蒙遜攻克西涼都城酒泉,西涼滅亡。 [26] 

李歆為政舉措

李歆在位時,刑罰繁重,法規嚴峻,又喜好出遊狩獵,並大興土木不停地修造宮舍,致使西涼國力衰弱。李歆亦好征戰,多次對北涼用兵,最終導致西涼滅亡。

李歆歷史評價

晉書》:“士業用刑頗嚴,又繕築不止。” [27] 
資治通鑑》:“涼公歆用刑過嚴,又好治宮室。” [28] 

李歆史籍記載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27] 
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29]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八·西涼錄》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 [28]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 [31] 

李歆家族成員

李歆出身隴西李氏,家世如下:

李歆先祖

先祖:李廣,西漢名將
五世祖:李雍,晉郡守
高祖父:李柔,晉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
曾祖父:李弇,前涼武衞將軍、天水郡太守、安世亭侯,追諡景王
祖父:李昶,追諡簡王
父親:西涼武昭王李暠
母親:太后尹氏

李歆兄弟姐妹

哥哥
李譚,李暠在位時,被立為太子
弟弟
李翻,酒泉太守
李預,新城太守
李密,領羽林右監
李眺,左將軍
李亮,右將軍
六弟李恂,初為敦煌太守,李歆死後,被宋承等人推為西涼之主

李歆子女

三子李重耳
參考資料
  • 1.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八·西涼錄》:李歆字士業,暠第二子。
  • 2.    中國帝王列傳 西涼後主(李歆)  .出國留學網[引用日期2013-04-04]
  • 3.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及業僣稱涼王,其右衞將軍索嗣構玄盛於業,乃以嗣為敦煌太守,率騎五百而西,未至二十里,移玄盛使迫己。
  • 4.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因遣繇覘嗣。繇見嗣,啖以甘言,還謂玄盛曰:“嗣志驕兵弱,易擒耳。”於是遣其二子士業、讓與邈、繇及以司馬尹建興等逆戰,破之,嗣奔還張掖。
  • 5.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隆安四年,晉昌太守唐瑤移檄六郡,推玄盛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玄盛乃赦其境內,建年為庚子,追尊祖弇曰涼景公,父昶涼簡公。
  • 6.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三》:西涼世子譚卒。
  • 7.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三》:西涼公暠立子歆為世子。
  • 8.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玄盛既遷酒泉,乃敦勸稼穡。郡僚以年穀頻登,百姓樂業,請勒銘酒泉,玄盛許之。於是使儒林祭酒劉彥明為文,刻石頌德。既而蒙遜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撫其境內,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
  • 9.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尋而蒙遜背盟來侵,玄盛遣世子士業要擊敗之,獲其將且渠百年。
  • 1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涼公暠寢疾,遣命長史宋繇曰:“吾死之後,世子猶卿子也,善訓導之。”
  • 1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二月,暠卒,官屬奉世子歆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大赦,改元嘉興。尊歆母天水尹氏為太后。
  • 12.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玄盛薨時,府僚奉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涼州牧、護羌校尉,大赦境內,改年為嘉興。尊母尹氏為太后,以宋繇為武衞將軍、廣夏太守、軍諮祭酒、錄三府事,索仙為徵虜將軍、張掖太守。
  • 13.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且渠蒙遜遣其張掖太守且渠廣宗祚降誘士業,士業遣武衞温宜等赴之,親勒大軍為之後繼。蒙遜率眾三萬,設伏於蓼泉。士業聞,引兵還,為遜所逼。士業親貫甲先登,大敗之,追奔百餘里,俘斬七千餘級。
  • 1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河西王蒙遜大赦。遣張掖太守沮渠廣宗詐降以誘涼公歆,歆發兵應之。蒙遜將兵三萬伏於蓼泉,歆覺之,引兵還。蒙遜追之,歆與戰於解支澗,大破之,斬首七千餘級。
  • 15.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 河西王蒙遜復引兵伐涼,涼公歆將拒之,左長史張體順固諫,乃止。蒙遜芟其秋稼而還。
  • 16.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明年,蒙遜又伐士業,士業將出距之,左長史張體順固諫,乃止。蒙遜大芟秋稼而還。
  • 17.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是歲,朝廷以士業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護羌校尉、酒泉公。
  • 18.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歆遣使來告襲位。冬,十月,以歆為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酒泉公。
  • 19.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涼公歆用刑過嚴,又好治宮室,從事中郎張顯上疏,以為:“涼土三分,勢不支久。兼併之本,在於務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今入歲已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身修道,而更繁刑峻法,繕築不止,殆非所以致興隆也。昔文王以百里而興,二世以四海而滅,前車之軌,得失昭然。太祖以神聖之姿,為西夏所推,左取酒泉,右開西域。殿不不能奉承遺志,混壹涼土,侔蹤張後,將何以下見先王乎!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方為社稷之憂。”歆覽之,不悦。
  • 20.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主簿汜稱上疏諫曰:“天之子愛人主,殷勤至矣;故政之不修,下災異以戒告之,改者雖危必昌,不改者雖安必亡。元年,三月,癸卯,敦煌謙德堂陷;八月,效地裂;二年,元日,昏霧四塞;四月,日赤無光,二旬乃復;十一月,孤上南門;今茲春、夏,地頻五震;六月,隕星於建康。臣雖學不稽古,行年五十有九,請為殿下略言耳目之所聞見,不復能遠論書傳之事也。乃者鹹安之初,四平地裂,狐入謙光殿前;俄而秦帥奄至,都城不守。梁熙既為涼州,不撫百姓,專為聚斂,建元十九年,姑藏南門崩,隕石於閒豫堂;明年為呂光所殺。段業稱制此方,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餘所;既而先王龍興於瓜州,蒙遜篡弒於張掖。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也。效,先王鴻漸之地;謙德,即尊之室;基陷地裂,大凶之徵也。日者,太陽之精,中國之象;赤而無光,中國將衰。諺曰:‘野獸入家,主人將去。’狐上南門,亦變異之大者也。今蠻夷益盛,中國益微。願殿下亟罷宮室之役,止遊畋之娛,延禮英俊,愛養百姓,以應天變、防未然。”歆不從。
  • 2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甲辰,詔以涼公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酒泉公………
  • 2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河西王蒙遜欲伐涼,先引兵攻秦浩亹;既至,潛師還屯川巖。
  • 23.    士業聞蒙遜南伐禿髮傉檀,命中外戒嚴,將攻張掖………
  • 2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涼公歆欲乘虛襲張掖;宋繇、張體順切諫,不聽。太后尹氏謂歆曰:“汝新造之國。地狹民希,自守猶懼不足,何暇伐人!先王臨終,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寧民,以俟天時。言猶在耳,奈何棄這!蒙遜善用兵,非汝之敵,數年以來,常有兼併之志。汝國雖小,足為善政,修德養民,靜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將歸汝;若其休明,汝將事之。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以吾觀之,非但喪師,殆將亡國!”亦不聽。宋繇嘆曰:“今茲大事去矣!”
  • 25.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歆將步騎三萬東出。蒙遜聞之,曰:“歆已入吾術中,然聞吾旋師,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雲已克浩亹,將進攻黃谷。歆聞之,喜,進入都瀆澗,蒙遜引兵擊之,戰於懷城,歆大敗。或勸歆還保酒泉,歆曰:“吾違老母之言以取敗,不殺此胡,何面目復見我母!”遂勒兵戰於蓼泉,為蒙遜所殺。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預、領羽林右監密、左將軍眺、右將軍亮西奔敦煌。
  • 26.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士業諸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預、領羽林右監密、左將軍眺、右將軍亮等西奔敦煌,蒙遜遂入於酒泉。
  • 27.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7]
  • 28.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7]
  • 29.    《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7]
  • 30.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八·西涼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7]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