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通史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通史》是2013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思勉
書    名
中國通史
作    者
呂思勉
類    別
中國史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01月01日
頁    數
464 頁
定    價
5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16119198

中國通史內容簡介

呂著《中國通史》分上下兩篇,五十四章節,內容包括婚姻、中國民族的由來、中國史的年代、夏殷西周的事蹟、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等。《呂著中國通史》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閲讀。
《中國通史》完成於一九三九年,分上、下兩冊,上冊十八章,分門別類地敍述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税、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三十六章,按時間順序敍述中國政治的變革。《中國通史》上冊於一九四〇年三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由於當時出版條件的艱難,下冊拖延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至一九四八年,上冊重印到第七版,下冊重印到第六版。一九九二年八月,《中國通史》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呂著中國通史》為書名新版印行,文字上有不少刪改。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國通史》亦以《呂著中國通史》之名收入中國經濟出版社“企業萬有文庫·文化科學卷”。二〇〇五年十二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呂著中國通史》第二版,刪改處大都按原貌恢復。二〇〇八年三月,新世界出版社將書名改為《中國文化史(插圖珍藏本)》出版。二〇〇八年四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以《呂著中國通史》為名收入“館藏拂塵”叢書。同時,又有海潮出版社改書名為《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插圖珍藏版)》,收入“國學大講堂”叢書,編者增添了二級目錄,並有較多的刪節。

中國通史作品目錄

中國通史上編 中國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產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
第十八章 宗教

中國通史下編 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蹟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人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中國通史相關書評

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這也是《白話本國史》的主要特色。《白話本國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惟此一部。書中的歷史分期很能體現呂思勉的歷史通感。作者將中國歷史分為五個階段:周以前為上古史,秦朝統一到唐朝全盛為中古史,從唐朝安史之亂至南宋為近古史,元朝至清朝中葉為近世史,西力東漸以後為最近世史。這一歷史分期,來自於作者對中國歷史演變脈絡的通貫考察。作者認為: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遷時代,“是三代以前和秦漢以後社會的一個大界限”。而秦漢以後,中國歷史便呈現出一個公例:承平數十百年,就要釀成大亂,大亂過後,可以平定數十百年,往後又是如此重演。到明末清初思想界才起了一個根本上的變動——即對向來的社會組織產生了根本的懷疑。然而,閉關時代,無外情可資比較,因懷疑向來的社會組織而萌生的改革,仍“只得求之於古”。這種情況直到西力東漸、清代海禁打開才發生變化,所以西力東漸是傳統社會與現代歷史的一大界限。作者認為,就政治形勢和民族關係而論,漢唐的歷史和宋元明清的歷史有很大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亂可以作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這種從史實出發、突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大關節的歷史分期,是當時中國史研究中的創新性見解,對以後的通史研究和通史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史研究上卓有建樹的史學家楊寬唐長孺、黃永年等,在年青時都因受《白話本國史》的啓發而走上治學道路。
20世紀前期的史學界主流,是提倡做“窄而深”的專題研究,這一觀念的極端表現,就是反對通史編撰和通史教學(陳寅恪也曾一度反對雷海宗在清華開設通史課程)。先做專題、斷代的研究,然後才有通史的編撰,這也是今日大多數歷史學者所贊同的看法。但是,這一看法也極易忽視問題的複雜性:一部事實陳述的真實性含量極高的通史著作,未必一定比另一部含量稍低的通史著作,在整體上具有更高的真實性。這便是現代歷史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假使歷史整體之“真”不能從個別、局部之“真”的連接、集合中得以實現,那麼,構建歷史整體之“真”的條件是什麼呢?顯然,除了需要有大量的個別史實的“真”之外,還有史實的選擇、史實的組合、歷史整體的構建、敍事情節的設計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對歷史主要脈絡及大關節目的正確把握,仍是通史著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呂思勉通史著作的學術生命較為長遠的一個原因。
提倡新史料、乃至稀缺史料的發現和運用,也是那一時期史學研究的一個特徵,故有使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得預”學術新潮流之説。但其極端,則有所謂“史料的儘量擴充與不看二十四史”之詭論現象的產生(羅志田語)。平心而論,除了史前、上古的歷史之外,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傳統典籍,仍是治中國史的原料大宗。這是因史料留存的客觀狀況所限,非出於任何人的主觀好惡。所以,從閲讀傳統典籍入手的治學路數,仍不失為史學研究的“康莊大道”。呂思勉的治學是從系統閲讀傳統典籍入手的,寫札記,作考證,數十年如一日,他先後把二十四史反覆閲讀了好幾遍,再參考其他史書以及經、子、集部文獻,將輯錄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訂、綜合分析,一生所寫札記總數達100多萬字。他特別推崇顧炎武的《日知錄》、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等著作,不為考證而考證,專關心“古今風會之遞變”。這種以札記為基礎,再作歸納分析和融會貫通的通史著述,自與那種“剪刀加漿糊”的通史著述大不相同,內中包含着許多作者獨特的創見。比如,説“湯用兵的形勢,實在和周初相同”,不僅商周用兵形勢相同,後來秦的用兵亦如此(這是就地形地勢來論秦統一的便利,與時下論大一統地理環境,形式相似,旨趣大異)。又説宋與北周用兵的差異,一是先南後北,一是先北後南。宋的用兵之所以先南後北,是取其先易後難,本也無可非議,但歷史的機會也由此一縱即逝,結果對北面始終處於劣勢。論者都説呂思勉的治學路數與當年學界主流有所不同,更具有本土化的特徵。其實,從札記的寫作,再進而做融會貫通的研究,與西方治學的專題研究,實在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讀他的通史著作,其體制規模,實與梁啓超所倡的“新史學”的理想模式最為吻合。所以史學家顧頡剛稱呂思勉通史著作“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譚其驤稱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的國學基礎深厚,但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白話本國史》滲透着作者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正如王家範所説:“先生於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議論,知道他實得益於對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的吸收,社會經濟、社會組織、社會生活都進入了他的中國通史,實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先驅。”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白話本國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它雖是一部學術專著,但作者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呂思勉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歷史學家,他説自己“少年時,因沒有名師指導,精力、時間浪費甚多,因未得門徑,繞掉的圈兒也屬不少”。為此,他寫了一部“自修適用”的歷史入門書。所謂“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為了便於自學,書中除了詳細註明材料來源和參考書目外,還記注了許多必要的文史知識。如,引用《山海經》的材料,作者特地註明“言海內者,明海內復有崑崙山”的“海”,同“夷蠻戎狄,謂之四海”的“海”是一個意思,不能理解為海洋的“海”。説到史料中的“山”,作者特地註明,古人所謂的山,包括的範圍很廣,大體相當於我們所説的山脈,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僅指一山一嶺。這許多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辯偽等方面的知識,往往都是工具書裏查不到的,但對於正確理解材料是很重要的。這種著述方式,值得現在編寫歷史教材的學者借鑑。 [1] 

中國通史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字誠之,江蘇武進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呂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話本國史》四冊,是較早的一部有系統的中國通史,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書。
呂先生一生治學嚴謹,勤於著述,其對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在當時得風氣之先,《呂著中國通史》堪稱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此書由開明書店於1940年出版上冊,1945年出版下冊。出版後甚受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曾數次重印。可惜當時正值多事之秋,此書的作用和影響很快被獨裁、內戰和飢餓所掩蓋,以致絕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