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靈夔

(唐朝宗室大臣)

鎖定
李靈夔(?-688年),字靈夔,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十九子,母為宇文昭儀,韓王李元嘉同母弟。 [1]  [3-5] 
少有美譽,精通音律,愛好學問,工於草隸貞觀年間,歷任魏州幽州、兗州都督,冊封魯王。 [2]  [6]  唐高宗時期,歷任隆州絳州、滑州、定州刺史垂拱元年,授太子太師邢州刺史。 [6]  垂拱四年,捲入越王李貞之亂,坐罪流放振州,途中自殺,改為虺氏。 [3]  [14] 
神龍初年,恢復本姓,獲贈司徒、兗州都督,陪葬於獻陵 [7]  [17] 
全    名
李靈夔
靈夔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
逝世日期
688年 [18] 
主要成就
唐朝宗室大臣
本    名
李靈夔

李靈夔人物生平

李靈夔,唐高祖李淵第十九子,唐太宗李世民異母弟,韓王李元嘉同母弟,母為宇文昭儀 [1]  [3-4] 
好學問,善草書、隸書,通音律,有美譽,和同母兄韓王李元嘉十分友愛。 [2]  [4]  [5]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冊封魏王。十年(636年),改封燕王,受封八百户,任幽州都督。十四年(640年),徙封魯王,轉任兗州都督。貞觀二十三(649年),實封千户。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轉任隆州刺史。歷任絳州、滑州、定州刺史。
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拜太子太師,轉任邢州刺史。 [6]  垂拱四年(688年),聯合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泄被捕,流放於振州,途中自殺,改為虺氏。 [2]  [3]  [8]  [14] 
神龍元年,唐中宗復辟稱帝后,恢復李靈夔的爵位,還復李姓。 [1]  [7] 

李靈夔親屬成員

李靈夔家族
輩分
關係
姓名
地位
家世
父親
唐高祖
母親
徐國太妃,許國公宇文述之女 [4]  [5]  [9-10] 
舅舅
太子詹事、右衞大將軍中書令殿中監、涼州都督,贈左衞大將軍上柱國、郢國公。 [11-13] 
哥哥
韓王 [1]  [3-4]  [5] 
子輩
長子
清河郡王 [1]  [8] 
次子
右散騎常侍 [1]  、范陽郡王 [8] 
孫輩
李藹兒子
宗正卿、嗣魯王,贈禮部尚書 [15]  [16] 
尚書右丞、大理卿、宗正卿、戴國公 [15]  [16] 
曾孫
李道堅兒子
右金吾衞將軍、嗣鄒王 [1]  [3]  [15]  [16] 
玄孫
李宇兒子
李子萃
集王長史、嗣鄒王,贈湖州刺史 [19]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2-14]
  • 2.    《新唐書》:魯王靈夔,篤學,善草隸,通音律。初王魏,后王燕,為幽州都督。已而徙王,實封至千户。頻歷五州刺史,遷太子太師。垂拱元年,徙相州,坐與越王謀起兵,流振州,自殺。
  • 3.    《新唐書》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21]
  • 4.    《新唐書》:韓王元嘉字元嘉。始王宋,後改王徐,為潞州刺史。母昭儀,宇文述女也,寵於高祖,既即位,欲立為後,固辭。元嘉以母寵故,特為帝愛,後出諸子無及者。在潞時,年十五,聞太妃病,涕泣不食。居喪毀甚,太宗數尉勉。少好學,藏書至萬卷,皆以古文字參定同異。與弟靈夔友愛,燕見終日如布衣禮,閨門修整,當世稱之。
  • 5.    《舊唐書》: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工草隸,與同母兄韓王元嘉特相友愛。
  • 6.    《舊唐書》:貞觀五年,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賜實封八百户,授幽州都督。十四年,改封魯王,授兗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户。永徽六年,轉隆州刺史,後歷絳、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師。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
  • 7.    《舊唐書》:神龍初,追復靈夔官爵,仍令以禮改葬。封藹子道堅為嗣魯王。
  • 8.    《舊唐書》:四年,與兄元嘉子黃公譔結謀,欲起兵應接越王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縊而死。有二子:長子銑,封清河王。次子藹,封范陽王,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陷。
  • 9.    《大唐徐王國故太妃宇文氏墓誌銘》:以貞觀八年歲在甲午六月辛丑朔廿日庚申,薨於京邸,春秋卌有四。皇帝離宮清暑,聞而軫悼,矜亡喻存,恩禮問治。飾終追往,昭備哀榮。以其月乙丑,遣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黎陽侯于志寧持節冊令日:惟爾太安宮故昭儀宇文氏,青華軒冕,德茂蘋蘩,昭宣圖史,肅供椒掖。載誕令周,為國維城。奄隨運往,情深震悼。錫以徽號,抑惟舊章。是用贈爾徐王國太妃。
  • 10.    《大唐徐王國故太妃宇文氏墓誌銘》:太妃,京兆雲陽人也。夫其分源得姓,承家命族。溟海潔其波瀾,燕山聳其基構。摶風擊水,自北徂南。雄朔野以馳聲,冠東部而稱長。暨天祿終於水歷,謳訟歸於木運。動成戰守,邁漢氏之功臣,親侔原畢,比周王之同姓。豈止公才卿望,繼軌良能。固以邦媛嬪容,嗣徽賢淑。祖盛,周少師、大宗伯、上柱國、襄穆公。謀謨帷帳,經綸霸業。職長六卿,禮高三事。父述,隨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左翊衞大將軍、許恭公,贈司徒公、尚書令、十郡太守。任實爪牙,寄深心膂。培梅政道,弼諧王度。聖朝惟奮,又贈司空、上柱國。
  • 11.    《大唐趙王故妃宇文氏墓誌銘》:妃諱修多羅,字普明,河南洛陽人也。長源遠派,導清漢之波瀾;繁枝秀峙,排紫霄而森鬱。衣冠百代,煥爛典墳;盛德千祀,光華史冊。祖述,隋開府儀同三司、左翊衞大將軍、司徒、尚書令、十郡太守,皇朝贈司空、上柱國、許國公;立言立事,縉紳模楷。父士及,皇朝詹事、右衞大將軍、中書令、殿中監、涼州都督,贈左衞大將軍、上柱國、郢國公;
  • 12.    《舊唐書》:時士及妹為昭儀,有寵,由是漸見親待,授上儀同。從太宗平宋金剛,以功復封新城縣公,妻以壽光縣主,仍遷秦王府驃騎將軍。又從平王世充、竇建德,以功進爵郢國公,遷中書侍郎,再轉太子詹事。
  • 13.    《舊唐書》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21]
  • 14.    《新唐書》:垂拱中,元嘉徙絳州刺史,與子譔及越王子衝糾合宗室同舉兵,未發。會武后詔宗室朝明堂,元嘉遣使告諸王曰:"大享後,太后必盡誅諸王,不如先事起。不然,李氏無種矣。"乃為中宗詔,督諸王發兵。衝即以兵五千攻濟州,而諸王倉卒兵不至,遂敗。元嘉至京師,謀泄,後逼令自殺,年七十。詔改氏元嘉、魯王、越王為"虺"。
  • 15.    《新唐書》:為清河王,早夭。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髮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神龍初,悉追復王爵,以藹子道堅嗣。道堅方嚴有禮法,閨門肅如也。七為州刺史,遷國子祭酒。開元中,選授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州據水陸都會,前後刺史多瀆利,唯道堅以清毅稱。入為宗正卿。薨,贈禮部尚書。子宇嗣,從玄宗至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初,皇太子子封魯王,更封宇為嗣鄒王。弟道邃封戴國公,恭默自守,以修山東婚姻故事,數任清職,終尚書右丞。
  • 16.    《舊唐書》:神龍初,追復靈夔官爵,仍令以禮改葬。封藹子道堅為嗣魯王。性嚴整,雖在閨門,造次必於莊敬。少年佐郡,聲實已彰。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歷果、隴、吉、冀、洺、汾、滄等七州刺史,國子祭酒。開元二十二年,兼檢校魏州刺史,未行,改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此州都會,水陸輻湊,實曰膏腴,道堅特以清毅聞。入為宗正卿,卒。子宇嗣,二十九年,封嗣魯王。至德元年,從幸巴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元年,皇太子封為魯王,改宇嗣鄒王。道堅弟道邃,中興初,封戴國公。以恭默自守,修山東婚姻故事,頻任清列。天寶中為右丞,大理、宗正二卿,卒。
  • 17.    《新唐書》:魯王靈夔,篤學,善草隸,通音律。初王魏,后王燕,為幽州都督。已而徙王,實封至千户。頻歷五州刺史,遷太子太師。垂拱元年,徙相州,坐與越王謀起兵,流振州,自殺。子詵,為清河王,早夭。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髮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神龍初,悉追復王爵,以藹子道堅嗣。道堅方嚴有禮法,閨門肅如也。七為州刺史,遷國子祭酒。開元中,選授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州據水陸都會,前後刺史多瀆利,唯道堅以清毅稱。入為宗正卿。薨,贈禮部尚書。子宇嗣,從玄宗至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初,皇太子子封魯王,更封宇為嗣鄒王。弟道邃封戴國公,恭默自守,以修山東婚姻故事,數任清職,終尚書右丞。
  • 18.    《舊唐書》: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也。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工草隸,與同母兄韓王元嘉特相友愛。貞觀五年,封魏王。十年,改封燕王,賜實封八百户,授幽州都督。十四年,改封魯王,授兗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户。永徽六年,轉隆州刺史,後歷絳、滑、定等州刺史,太子太師。垂拱元年,授邢州刺史。四年,與兄元嘉子黃公譔結謀,欲起兵應接越王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縊而死。有二子:長子銑,封清河王。次子藹,封范陽王,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陷。神龍初,追復靈夔官爵,仍令以禮改葬。封藹子道堅為嗣魯王。性嚴整,雖在閨門,造次必於莊敬。少年佐郡,聲實已彰。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歷果、隴、吉、冀、洺、汾、滄等七州刺史,國子祭酒。開元二十二年,兼檢校魏州刺史,未行,改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此州都會,水陸輻湊,實曰膏腴,道堅特以清毅聞。入為宗正卿,卒。子宇嗣,二十九年,封嗣魯王。至德元年,從幸巴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元年,皇太子封為魯王,改宇嗣鄒王。道堅弟道邃,中興初,封戴國公。以恭默自守,修山東婚姻故事,頻任清列。天寶中為右丞,大理、宗正二卿,卒。
  • 19.    《唐故集王府長史嗣鄒王贈湖州刺史隴西李府君墓誌銘》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