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祖孝孫

鎖定
祖孝孫(562-631年),字德懋,涿郡范陽縣(今河北省淶水縣)人。時期大臣、樂律學家,齊州長史祖崇儒的兒子。 [1] 
出身范陽祖氏,隋朝時期。憑藉門蔭入仕,起家協律郎、益州(楊秀)司法參軍,遷北絳縣令,授侍御史。 唐朝建立後,擔任著作郎上騎都尉,歷任選部郎中、天策府李世民)從事中郎、登州別駕、太常寺丞、吏部侍郎,冊封范陽縣男,累遷太常少卿
貞觀五年,去世,安葬於少陵原。
德懋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涿郡范陽
出生日期
562年
逝世日期
631年
主要成就
真正解決了調律和十二律旋宮的問題
本    名
祖孝孫

祖孝孫人物生平

祖孝孫墓誌 祖孝孫墓誌
祖孝孫,隋唐樂律學家。涿郡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隋開皇年間,起家協律郎,參定雅樂,曾奉命向陳朝山陽太守毛爽學習“京房律法”。唐朝時期,歷任著作郎、登州別駕、吏部郎、太常少卿等。武德九年(626年),受詔與協律郎竇進等定樂。其律學著述多亡佚,部分篇章收在《音樂志》、《禮樂志》中。
參見《唐故太常少卿上騎都尉范陽男祖君墓誌銘》

祖孝孫主要成就

武德九年(626),唐高祖“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律郎竇進 [2]  等定樂”。貞觀二年(628),樂成。按隋代宮廷中鐘樂的十二律,“其五鍾設而不擊,謂之啞鍾”。經祖氏家學的律學理論與張文收的“耳決之明”相結合,才在實踐中真正解決了調律和十二律旋宮的問題,自此成為唐以後歷代樂律志中的千古美談。
貞觀十四年(640),張文收繼祖孝孫業績,再次定樂而受頒賜之時,祖孝孫已故,除有關《音樂志》、《禮樂志》載有他的學説之大要外,所有律學著述都沒能傳下來。 [3] 

祖孝孫軼事典故

太常少卿祖孝孫奉命教授宮人音樂,不稱太宗心意,受到責怪。侍中王珪與中書令温彥博諫道:“祖孝孫乃是高雅之士,您讓他去教宮女,進而又責怪於他,臣認為與禮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將你們視為心腹,你們就應竭忠對我,如今卻附順臣下欺罔君上,難道是為祖孝孫説情嗎。”温彥博急忙謝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責怪我,難道我説的話含有私心嗎。這是陛下有負於我,並不是我有負於陛下。”唐太宗默然。 [4-5] 

祖孝孫親屬成員

曾祖:祖瑗,後魏東郡太守、魯郡太守、鍾離侯。
祖父:祖遵,東魏衞將軍、右光祿大夫、濰川郡公。
父親:祖崇儒,北齊司州別駕、散騎常侍、聘周使;隋朝民部侍郎、齊州長史、濰川縣男 [1] 
參考資料
  • 1.    黨斌.唐《祖孝孫墓誌》考:《敦煌學輯刊》,2019
  • 2.    孫曉輝.《祖孝孫的師承與家學研究》:《音樂藝術》,2004
  • 3.    雷連城.《淶水歷史文化輯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427-427
  • 4.    《資治通鑑》: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孫教宮人音樂,不稱旨,上責之。温彥博、王珪諫曰:"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不可。"上怒曰:"朕置卿等於腹心,當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為孝孫遊説邪?"彥博拜謝。珪不拜,曰:"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邪!此乃陛下負臣,非臣負陛下。"上默然而罷。明日,上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納諫誠難,朕昨責温彥博、王珪、至今悔之。公等勿為此不盡言也。"
  • 5.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