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徵高句麗

鎖定
三徵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到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1]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將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2]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3] 
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名    稱
三徵高句麗
發生時間
612—614年
地    點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朝鮮半島
參戰方
隋朝、高句麗(高氏高麗)
結    果
隋朝戰略失敗,百姓被橫徵暴斂逼的大規模起義,隋朝統治崩潰。
參戰方兵力
第一次隋朝軍人超過一百一十三萬,運輸民夫是軍人的兩倍。 [18] 
傷亡情況
隋煬帝一徵高句麗,損失軍隊超過30萬。民夫也損失慘重。 [4] 
隋煬帝二徵、三徵高句麗,隋軍的損失數量不明。
主要指揮官
隋煬帝、嬰陽王宇文述

三徵高句麗歷史背景

南北朝時期,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説,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5]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贇將皇帝讓給年僅7歲的兒子宇文闡。楊堅以外戚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接手宇文闡的禪讓,建立隋朝。
隋煬帝 隋煬帝
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國力盛極一時。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採取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6]  這裏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這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7]  ,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邊境。高句麗與隋維持着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
高句麗 高句麗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着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開皇十年(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8]  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9]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三徵高句麗征戰原因

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東北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10]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要求高句麗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高句麗步兵 高句麗步兵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麗嬰陽王高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被隋朝擊退。 [8]  [11]  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對於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採取相應措施。
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水陸三十萬伐高句麗,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楊諒遭遇大雨水患,運輸不繼,軍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羅睺自東萊出海,向平壤城進發,但中途遭風,船多飄沒。九月,水陸兩路隋軍返回,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高句麗王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9] 
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揹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啓民可汗處,“啓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啓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啓民。如或不朝,必將啓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並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啓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 [12]  當時隋僅議徵高句麗,並未出兵。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為欲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因此藉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 [13] 

三徵高句麗三次征討

三徵高句麗一次征討

先期準備
隋朝士兵 隋朝士兵
大業六年(610年),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説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 [14]  大業七年,隋煬帝下詔征討高句麗,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監督勞役甚急,結果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15]  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
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後,隋煬帝又另外徵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徵發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隋煬帝徵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隻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16] 
隋軍總共一百多萬主戰兵馬,分三路,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每路軍馬各有各自軍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輔兵及運糧部隊分走二十四條進兵路線,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後最終會在平壤會師。 [17]  另外還有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海上進攻,突襲平壤。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 [18] 
遼東之戰
隋朝水師 隋朝水師
大業八年(612年)的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隋煬帝命令宇文愷修築浮橋,浮橋修成後,隋軍從西岸進攻。在浮橋延伸到距離對岸還差數米的位置時,高句麗趁機攻擊,隋軍無法登岸,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衞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於是隋軍斂兵,少府監何稠接橋,諸軍接連前進,大戰於東安,擊敗高句麗軍,高句麗軍死亡上萬人。隋軍乘勝包圍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 [19] 
最開始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説現在是“弔民伐罪,非為功名”,為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鬥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勳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覆命令。 [20]  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數次出擊不利,於是嬰城固守。隋煬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覆命令到達,城裏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重複了好多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即使之後煬帝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士氣已經衰落的隋軍在遼東守軍的頑抗下又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拿下這個城池。高句麗的其他城市也堅守,隋軍沒有攻下。 [21] 
來護兒水軍之敗
右翊衞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船隻守衞相接數百里,進入浿水(今朝鮮大同江),與高句麗軍相遇,擊破之。來護兒想乘勝進攻高句麗的城池,副總管周法尚希望等其他隋軍到達後一起前進,來護兒不聽,選取精兵四萬,進至高句麗的城池下,高句麗詐敗,來護兒中計,縱兵俘掠,隊伍混亂,高句麗伏兵趁機攻擊隋軍,來護兒大敗,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高句麗軍隊追擊到隋軍船所,周法尚整軍列陣待之,高句麗軍才退去。來護兒率軍返回駐紮在海浦,不敢再留下應接其他隋軍。 [22] 
宇文述九軍之敗
隋朝左翊衞大將軍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衞大將軍於仲文出樂浪道,左驍衞大將軍荊元恆出遼東道,右翊衞將軍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衞將軍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衞將軍張瑾出襄平道,右武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衞將軍崔弘昇出遂城道,檢校右御衞虎賁郎將衞文昇出增地道,會於鴨綠江以西。宇文述等人的軍隊人馬都攜帶百日所用的糧草,還帶着排甲、槍槊以及衣資、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於難以負荷。下令軍中:“遺棄米粟者斬!”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糧草,結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糧草已經快要耗盡。 [23] 
高句麗派其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觀察隋軍的虛實。隋朝於仲文想要趁機捉住乙支文德,但是被劉士龍阻止。於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後,又後悔了,決定追擊乙支文德。當時隋煬帝命令駐軍受於仲文節度。於仲文、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看到隋軍將士有飢色,所以想讓他們更疲憊,每一接戰就詐敗、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內七次戰鬥取勝,繼續前進,渡過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詐降。宇文述看到隋軍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戰,而平壤城險固,估計難以迅速攻下,於是趁機撤退。宇文述等人的軍隊返回時,高句麗軍從四面攻擊,宇文述等人且戰且行。到達薩水,隋軍渡河渡到一半時,高句麗攻擊隋軍後軍,隋朝左屯衞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路隋軍都潰敗,無法禁止。將士奔逃一日一夜到達鴨綠水,行了四百五十里。王仁恭為殿後,擊退了高句麗的追兵。 諸路隋軍,只有衞文升一軍獨全。 [24] 
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過遼河時,有30萬5千軍人,等到返回遼東城時,只有2700人,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 [25]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戰遂以失敗而告終。

三徵高句麗百姓起義

隋煬帝自從開始謀劃征討高句麗,就詔令崤山以東養馬以供軍役。又徵發民夫運糧,儲存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到達的都沒能返回,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耕地多荒蕪。加之饑饉,谷價踴貴,東北邊特別嚴重甚,鬥米漲價到數百錢。所運米有粗惡的,命令百姓拿買米補償之。又徵發鹿車伕六十餘萬,每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險遠,還不夠路上運輸人員吃的,到達時,已經沒有運輸的糧食了,都害怕被治罪而逃跑。加之隋朝官吏貪婪殘忍,趁機掠奪百姓、魚肉百姓,導致百姓困窮,百姓的物資與民力都衰竭了,當順民就會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餒,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點,於是百姓開始聚集起來反抗。 [26]  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禁止不了農民起義。 [27] 

三徵高句麗二次征討

大業九年,隋煬帝御駕親征高句麗。正月,煬帝下詔徵集天下兵集於涿郡,開始召募百姓為驍果,修遼東古城貯備軍糧。 [28]  三月,隋煬帝遼東,四月二十七日,煬帝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衞大將軍宇文述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趨平壤 [29]  隋煬帝命令諸將攻打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架設飛樓、撞車、雲梯於遼東城下,並挖掘地道配合,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卻沒有攻下遼東城,隋朝與高句麗都傷亡甚重。 [30] 
隋煬帝徵高句麗時,命令楊玄感在黎陽督運。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曾幫助隋煬帝楊廣成為太子並登基為帝,立下大功,楊素恃功驕倨,朝宴之時,有時會失臣禮。隋煬帝心中記着卻不説,楊素也有察覺。等到楊素死了,隋煬帝對近臣説:“如果楊素不死,那麼就要殺了楊素的整個家族。”楊玄感知道這些之後,自認為累世貴顯,朝中的文武官員有很多是父親的故吏,看到朝政日益混亂,而隋煬帝多猜忌,內心不安,於是與諸弟潛謀作亂。 [31]  楊玄感起事反隋煬帝,對眾人起誓説“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耳!”眾人都很高興。百姓父老爭相送來牛酒,百姓子弟到軍門請求效力的每天有數千人。 [32] 
攻打遼東城很久卻沒有攻下,煬帝命造布囊百餘萬個,裏面盛滿土,想要堆成一條寬30步、高與城齊的魚梁大道,使將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輪樓車,高出城牆,俯射城內。正當攻城準備就緒,遼東城情況危急的時候,楊玄感造反的消息傳來,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後,高句麗出動數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敢攻打後軍。隋朝後軍仍然有數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後的羸弱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掠。 [33] 
楊玄感的叛亂被迅速平定。隋煬帝命令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藴、刑部侍郎骨儀與留守樊子蓋追查楊玄感的黨與。隋煬帝説:“楊玄感一呼而跟從者十萬,更加説明天下的人不應該太多,多了就相聚為盜。不都殺了,就無義懲戒後人。”樊子蓋、裴藴接到隋煬帝這個旨意,於是嚴刑峻法處理之,殺了三萬多人,都籍沒其家,被冤殺者佔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餘人。楊玄感圍東都時,曾開倉賑濟百姓。凡是接受過賑濟糧食的百姓,也都被隋煬帝坑殺于都城之南。 [34-35] 

三徵高句麗三次征討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再次徵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 [36] 
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隋軍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繼。隋煬帝到臨渝宮,禡祭黃帝,斬殺叛軍者以釁鼓,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逃亡。 [37] 
秋,七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懷遠鎮。這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所徵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也困弊,隋朝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寧大連金州區)擊破一支高句麗軍,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於是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斛斯政。隋煬帝非常高興,遣使召來護兒率軍返回。來護兒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好機會,想繼續進攻,不肯奉詔,但是諸將聽從隋煬帝的命令,都請返回,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 [38] 
八月,隋煬帝從懷遠鎮班師返回。邯鄲賊帥楊公卿率領其黨八千人劫掠了隋煬帝車駕後的第八隊,得到了飛黃上廄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煬帝到達東都,己丑,到達西京。徵高句麗王高元入朝,高元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最後沒有成行。 [2] 

三徵高句麗產生影響

隋煬帝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朝三十萬軍人喪生,還有大量民夫死亡,鉅額物資損失,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經濟, [4]  [22]  [16]  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時,就開始爆發隋末農民起義。至隋煬帝第三次徵高句麗時,各地大量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在隋煬帝第三次征討時,高句麗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3] 
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的是進攻高句麗。 [39]  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隋煬帝進攻高麗的戰爭,直接、間接參加的就有三四百萬,各種頻繁的徭役,更是難以計算。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青壯年勞動者都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正是生產力遭到破壞的實際情況。《隋書·食貨志》説:“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天下人死於勞役,每家都耗損財物……人民在疆場傾覆敗亡,因勞役而疲累致死,雖然三分之二的人死亡不歸,但每年都徵發役夫,家家户户平民的子弟,大多開赴邊疆,骨肉分離哭泣的聲音,各種各縣都能聽到。老弱之人耕種田地,不足以解救飢餓,婦女紡織布匹,不足以供給行旅衣裝……宮殿樓觀成為茂密的草場,鄉里之中煙火斷絕,人吃人的地方十處有四五處。)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再加上官吏貪狠暴虐,藉機漁肉百姓),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羣盜”(百姓窮困,財力都枯竭了。安分守己則無法忍受飢寒,死期也將迫近;剽掠則還可能活命,於是百姓開始相聚為羣盜。)。這就是説,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勞動人民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 [39]  隋煬帝連年發動對高句麗,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於是義軍蜂起。 [40] 
隋煬帝一開始就用嚴刑酷法鎮壓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為盜者隨獲隨殺,甚至抄沒全家。樊子蓋鎮壓汾、晉間起義軍時,大肆燒殺;王世充鎮壓劉元進領導的起義軍時,一次坑殺三萬人。但是屠殺只能激起人民更大的憤怒,起義隊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不顧廷臣的勸諫,第三次南巡江都。他寫詩留別宮人説:“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面對土崩瓦解的形勢,他卻説得如此輕鬆!隋煬帝在江都時,生活更加荒淫。自知末日快到,對蕭後説:“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後主),卿不失為沈後(陳後主妻),且共樂飲耳!”又對鏡對蕭後説:“好頭頸,誰當斫之!”(對蕭後説:“外間有不少人算計儂,不過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叔寶,卿也不失為沈後。我們姑且只管享樂飲酒吧!”然後倒滿杯喝得爛醉。煬帝還曾拿着鏡子照着,回頭對蕭後説:“好一個頭顱,該由誰斬下來?”)蕭後驚問其故,他笑道:“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這些話表現出他在農民起義的壓力下狼狽不堪的情景。 [40-42] 

三徵高句麗失敗原因

三徵高句麗政治經濟

隋煬帝楊廣進伐高句麗,置國情民意於不顧,傾注全力接連發動大規模戰爭,給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事實上,由於在戰爭準備與實施的過程中,“徵税百端,人不堪命”, [43]  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三徵高句麗戰爭指導

進伐高句麗的戰爭,雖是在經過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的基礎上發動的,但由於楊廣戰爭指導的不力,而造成隋軍實戰的失利。綜觀三次進攻作戰的全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楊廣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龐大的水陸兵力與後勤供應難以確保。
第二,戰略打擊方向選擇得不正確,戰役戰鬥上缺乏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
第三,隋軍行軍緩慢和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同。
第四,隋煬帝楊廣統軍御將過死,嚴重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揮。 [44]  煬帝過多幹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隋煬帝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隋軍失敗的直接原因。
參考資料
  • 1.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十年:八月,己巳,帝自懷遠鎮班師。邯鄲賊帥楊公卿帥其黨八千人抄駕後第八隊,得飛黃上廄馬四十二匹而去。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己丑,還西京。以高麗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廟;仍徵高麗王元入朝,元竟不至。敕將帥嚴裝,更圖後舉,竟不果行。
  • 3.    《資治通鑑》:上遣職方郎中陳大德使高麗;八月,己亥,自高麗還。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風俗,所至城邑,以綾綺遺其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勝處,吾欲觀之。”守者喜,導之遊歷,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自雲“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高麗……”因問親戚存沒,大德紿之曰:“皆無恙。”鹹涕泣相告。數日後,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 4.    《資治通鑑》大業八年: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高麗伏兵於羅郭內空寺中,出兵與護兒戰而偽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俘掠,無復部伍。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高麗遣大臣乙支文德詣其營詐降,實欲觀虛實。於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元及文德來者,必擒之。”仲文將執之,尚書右丞劉士龍為慰撫使,固止之。仲文遂聽文德還,既而悔之,遣人紿文德曰:“更欲有言,可復來。”文德不顧,濟鴨綠水而去。仲文與述等既失文德,內不自安,述以糧盡,欲還。仲文議以精鋭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將軍仗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且仲文此行,固知無功,何則?古之良將能成功者,軍中之事,決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勝敵!”時帝以仲文有計劃,令諸軍諮稟節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從之,與諸將渡水追文德。文德見述軍士有飢色,故欲疲之,每戰輒走。述一日之中,七戰皆捷,既恃驟勝,又逼羣議,於是遂進,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文德復遣使詐降,請於述曰:“若旋師者,當奉高元朝行在所。”述見士卒疲弊,不可復戰,又平壤城險固,度難猝拔,遂因其詐而還。述等為方陳而行,高麗四面鈔擊,述等且戰且行。秋,七月,壬寅,至薩水,軍半濟,高麗自後擊其後軍,左屯衞將軍辛世雄戰死。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來護兒聞述等敗,亦引還。唯衞文升一軍獨全。   初,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 5.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五卷 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6.    《隋書》列傳第三十二:矩因奏狀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徵之久矣。但以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 7.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開皇初,頻有使入朝。及平陳之後,湯大懼,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 8.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明年,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
  • 9.    《資治通鑑》開皇十八年:上聞而大怒,乙巳,以漢王諒、王世積併為行軍元帥,將水陸三十萬伐高麗,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六月,丙寅,下詔黜高麗王元官爵。漢王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周羅睺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風,船多飄沒。秋,九月,己丑,師還,死者什八九。高麗王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上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 10.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十七年,上賜湯璽書曰: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欲使圓首方足,各遂其心……又數遣馬騎,殺害邊人,屢馳奸謀,動作邪説,心在不賓……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 11.    《三國史記》二零卷高句麗本紀八 陽王零九年:九年,王率靺鞨之眾萬餘,侵遼西,營州摠管韋擊退之。
  • 1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大業六年……黃門侍郎裴矩説帝曰:“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令乃不臣,別為異域。先帝欲徵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今其使者親見啓民舉國從化,可因其恐懼,脅使入朝。”帝從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啓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帳。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如啓民。苟或不朝,將帥啓民往巡彼土。”高麗王元懼。籓禮頗闕,帝將討之
  • 13.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69
  • 14.    《資治通鑑》大業六年:黃門侍郎裴矩説帝曰:“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令乃不臣,別為異域。先帝欲徵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今其使者親見啓民舉國從化,可因其恐懼,脅使入朝。”帝從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啓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帳。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如啓民。苟或不朝,將帥啓民往巡彼土。”高麗王元懼。籓禮頗闕,帝將討之
  • 15.    《資治通鑑》大業七年:壬午,下詔討高麗。敕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
  • 16.    《資治通鑑》大業七年:先是,詔總徵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於是四遠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 17.    《隋書·帝紀第四》今宜援律啓行,分麾屈路,掩勃澥而雷震,歷夫餘以電掃。……。朕躬馭元戎,為其節度,涉遼而東,循海之右,……人百其勇,以此眾戰,勢等摧枯。
  • 18.    《隋書·帝紀第四》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餽運者倍之。
  • 1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癸巳,上始御師,進至遼水。眾軍總會,臨水為大陳,高麗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濟。左屯衞大將軍麥鐵杖謂人曰:“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黃不差,而卧死兒女手中乎!”乃自請為前鋒,謂其三子曰:“吾荷國恩,今為死日!我得良殺,汝當富貴。”帝命工部尚書宇文愷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既成,引橋趣東岸,橋短不及岸丈餘。高麗兵大至,隋兵驍勇者爭赴水接戰,高麗兵乘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眾。麥鐵杖躍登岸,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乃斂兵,引橋復就西岸。詔贈鐵杖宿公,使其子孟才襲爵,次子仲才、季才並拜正議大夫。更命少府監何稠接橋,二日而成,諸軍相次繼進,大戰於東岸,高麗兵大敗,死者萬計。諸軍乘勝進圍遼東城,即漢之襄平城也。
  • 2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諸將之東下也,帝親戒之曰:“今者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鬥,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 2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遼東數出戰不利,乃嬰城固守,帝命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遼東城將陷,城中人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城中守禦亦備,隨出拒戰。如此再三,帝終不悟。既而城久不下,六月,己未,帝幸遼東城南,觀其城池形勢,因召諸將詰責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願我來,恐見病敗耳。我今來此,正欲觀公等所為,斬公輩耳!公今畏死,莫肯盡力,謂我不能殺公邪!”諸將鹹戰懼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數里,御六合城。高麗諸城各堅守不下。
  • 2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右翊衞大將軍來護兒帥江、淮水軍,舳艫數百里,浮海先進,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與高麗相遇,進擊,大破之。護兒欲乘勝趣其城,副總管周法尚止之,請俟諸軍至俱進。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高麗伏兵於羅郭內空寺中,出兵與護兒戰而偽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俘掠,無復部伍。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高麗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陳待之,高麗乃退。護兒引兵還屯海浦,不敢復留應接諸軍。
  • 2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左翊衞大將軍宇文述出扶餘道,右翊衞大將軍於仲文出樂浪道,左驍衞大將軍荊元恆出遼東道,右翊衞將軍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衞將軍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衞將軍張瑾出襄平道,右武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衞將軍崔弘昇出遂城道,檢校右御衞虎賁郎將衞文昇出增地道,皆會於鴨綠水西。述等兵自瀘河、懷遠二鎮,人馬皆給百日糧,又給排甲、槍槊並衣資、戎具、火幕,人別三石已上,重莫能勝致。下令軍中:“遺棄米粟者斬!”士卒皆於幕下掘坑埋之,才行及中路,糧已將盡。
  • 2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高麗遣大臣乙支文德詣其營詐降,實欲觀虛實。於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元及文德來者,必擒之。”仲文將執之,尚書右丞劉士龍為慰撫使,固止之。仲文遂聽文德還,既而悔之,遣人紿文德曰:“更欲有言,可復來。”文德不顧,濟鴨綠水而去。仲文與述等既失文德,內不自安,述以糧盡,欲還。仲文議以精鋭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將軍仗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且仲文此行,固知無功,何則?古之良將能成功者,軍中之事,決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勝敵!”時帝以仲文有計劃,令諸軍諮稟節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從之,與諸將渡水追文德。文德見述軍士有飢色,故欲疲之,每戰輒走。述一日之中,七戰皆捷,既恃驟勝,又逼羣議,於是遂進,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文德復遣使詐降,請於述曰:“若旋師者,當奉高元朝行在所。”述見士卒疲弊,不可復戰,又平壤城險固,度難猝拔,遂因其詐而還。述等為方陳而行,高麗四面鈔擊,述等且戰且行。秋,七月,壬寅,至薩水,軍半濟,高麗自後擊其後軍,左屯衞將軍辛世雄戰死。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來護兒聞述等敗,亦引還。唯衞文升一軍獨全。
  • 2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八年:初,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 2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七年: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谷價踴貴,東北邊尤甚,鬥米直數百錢。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糴而償之。又發鹿車伕六十餘萬,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險遠,不足充餱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羣盜。
  • 2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大業七年: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 2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為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
  • 2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夏,四月,庚午,車駕渡遼。壬申,遣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趣平壤。
  • 3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帝命諸將攻遼東,聽以便宜從事。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而高麗應變拒之,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眾。
  • 3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素恃功驕倨,朝宴之際,或失臣禮。帝心銜而不言,素亦覺之。及素薨,帝謂近臣曰:“使素不死,終當夷族。”玄感頗知之,且自以累世貴顯,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見朝政日紊,而帝多猜忌,內不自安,乃與諸弟潛謀作亂。
  • 3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玄感屯上春門,每誓眾曰:“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耳!”眾皆悦。父老爭獻牛酒,子弟詣軍門請自效者,日以千數。
  • 3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遼東城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餘萬口,滿貯土,欲積為魚梁大道,闊三十步,高與城齊,使戰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輪樓車,高出於城,夾魚梁道,欲俯射城內,指期將攻,城內危蹙。會楊玄感反書至,帝大懼,引納言蘇威入帳中,謂曰:“此兒聰明,得無為患?”威曰:“夫識是非,審成敗,乃謂之聰明,玄感粗疏,必無所慮。但恐因此浸成亂階耳。”帝又聞達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憂之。兵部侍郎斛斯政素與玄感善,玄感之反,政與之通謀,玄縱兄弟亡歸,政潛遣之。帝將窮治玄縱等黨與,政內不自安,戊辰,亡奔高麗。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諸將,使引軍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眾心洶懼,無復部分,諸道分散。高麗即時覺之,然不敢出,但於城內鼓譟。至來日午時,方漸出外,四遠覘偵,猶疑隋軍詐之。經二日,乃出數千兵追躡,畏隋軍之眾,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將至遼水,知御營畢渡,乃敢逼後軍。時後軍猶數萬人,高麗隨而抄擊,最後羸弱數千人為所殺略。
  • 3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九年:帝使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藴、刑部侍郎骨儀、與留守樊子蓋推玄感黨與。儀,本天竺胡人也。帝謂藴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子蓋性既殘酷,藴復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殺三萬餘人,皆籍沒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餘人。玄感之圍東都也,開倉賑給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於都城之南。
  • 35.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
  • 3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十年:春,二月,辛未,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戊子,詔復徵天下兵,百道俱進。
  • 3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十年:三月,壬子,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繼。癸亥,至臨渝宮,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亡者亦不止。
  • 3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大業十年: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鎮。時天下已亂,所徵兵多失期不至,高麗亦困弊。來護兒至畢奢城,高麗舉兵逆戰,護兒擊破之,將趣平壤,高麗王元懼,甲子,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持節召護兒還。護兒集眾曰:“大軍三出,未能平賊,此還不可復來。勞而無功,吾竊恥之。今高麗實困,以此眾擊之,不日可克。吾欲進兵徑圍平壤,聚高元,獻捷而歸,不亦善乎!”答表請行,不肯奉詔。長吏崔君肅固爭,護兒不可,曰:“賊勢破矣,獨以相任,自足辦之。吾在閫外,事當專決,寧得高元還而獲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君肅告眾曰:“若從元帥違拒詔書,必當聞奏,皆應獲罪。”諸將懼,俱請還,乃始奉詔。
  • 39.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45-346
  • 40.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71
  • 4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隋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後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遊,遍歷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 4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因引滿沉醉。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 43.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九卷 隋代軍事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137
  • 44.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九卷 隋代軍事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137-1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