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隱

(中國唐末五代時文學家、詩人、辭賦家)

鎖定
羅隱(833年2月16日-909年1月26日),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中國唐末五代時文學家、詩人、辭賦家。 [21]  [23] 
羅隱出生於寒儒之家,少時苦學,聰慧能文,但科舉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間十舉進士,終未登第。鹹通十二年(871年),入湖南觀察使於瑰幕府,任衡陽主簿。後任淮、潤諸鎮從事,皆不得意。 [21]  廣明年間,局勢動亂,羅隱北上受阻,遂隱居於池州九華山。光啓三年(887年),投靠杭州刺史錢鏐,在吳越勢力歷任錢塘縣令、鎮海軍節度掌書記、鎮海軍節度判官諫議大夫給事中及鹽鐵發運使(一作副使)等職。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羅隱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22]  [32] 
羅隱生當變亂之際,大半生流落不遇,因而憤世嫉俗,好為諧謔諷刺。他擅作文章,尤精於小品。其詩多抒懷才不遇之感,間有刺時譏世者。詩風淺易流暢,尤善於提煉口頭語,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等,成為後人格言,影響及於宋理學家詩一派。他的詩文譽滿天下,在唐末與羅虯羅鄴並稱“三羅”。又能書法,《宣和書譜》稱其“雖不以書顯名,作行書尤有唐人典型”。著有《江東甲乙集》《讒書》《太平兩同書》《淮海寓言》《廣陵妖亂志》等。 [22]  [43] 
全    名
羅隱
別    名
羅給事
昭諫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新登鎮)
出生日期
833年2月16日 [4] 
逝世日期
910年1月26日 [4] 
主要成就
詩歌與諷刺小品創作
主要作品
《甲乙集》
《讒書》
《兩同書》
本    名
羅橫

羅隱人物生平

羅隱才名初顯

唐文宗大和七年正月二十三日(833年2月16日),羅隱出生於杭州新城中一個“姓氏單寒 [40]  之家。原名羅橫,字昭諫,後改名隱,自號江東生。 [2]  [3]  [4] 
羅隱早慧能文,自稱“弱冠負文翰”。他志向遠大,關心時事,善於辭令,有辯才,曾自述道:“生少時自道有言語。”這一段自由的生活使他初步養成了狂放的性格;詩文創作上逐漸形成了“緣情必務於刺時,體物無忘於諫獵”的特色。 [39]  他的詩和文章都為世人所推崇,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即羅隱、羅虯羅鄴 [2]  [3]  [4] 

羅隱十上不第

羅隱像,取自1923年修《浙江慈溪羅氏宗譜》 羅隱像,取自1923年修《浙江慈溪羅氏宗譜》 [24]
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三年(859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經江陵拜見宰相白敏中請求援引,時為嚴冬。年底到京師應進士試。落第後北遊同州、夏州等地。 [3]  [4] 
鹹通二年(861年)前後,遊河中府、晉州等地。 [3]  [4] 
鹹通三年(862年),羅隱困居長安,到鹹通八年(867年)完成《讒書》五卷。 [3]  [4] 
鹹通九年(868年),在蘇州、越州等地,因龐勳起義爆發而未能進京赴次年春試。 [3]  [4] 
鹹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參加秋試取解。 [3]  [4] 
鹹通十二年(871年)春,在禮部試失利後,羅隱上書湖南觀察使於瑰求職,當年夏得衡陽縣主簿。冬十月,乞假東歸,途中作《湘南應用集序》。
鹹通十三年(872年),東歸途中作詩《贈妓雲英》。 [3]  [4] 
乾符元年(874年)春,離開長安東遊大梁(今河南開封),在大梁一帶流落二年。 [3]  [4] 
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試入“十等第”,但罷舉未參加乾符四年(877年)禮部春試,可能是因為父親病故,回鄉丁憂。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 [3]  [4] 
乾符五年(878年)春,羅隱在落第後南遊夏口(今湖北武漢)、蘄州(今湖北蘄春),有文《投前夏口韋尚書啓》《投蘄州裴員外》及詩《送蘄州裴員外》,後東歸。 [3]  [4] 
羅隱自大中末年“初赴舉”,總共考了十多次,但因他相貌“不揚”、個性孤傲,詩文鋒芒畢露,諷刺得罪了諸多當權者,始終榜上無名。最終他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並因此改名隱。 [3]  [4]  [20]  [39] 

羅隱隱居池州

在乾符六年(879年),長江以北已被黃巢起義軍所據,故而羅隱於廣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只能與宗人羅鄂、羅鄴及杜荀鶴張喬等人一起隱居池州的九華山。《唐詩紀事》所謂“廣明中,池守竇潏,營墅居之”,是説當時的池州刺史專門營造別墅供羅隱居住。 [3]  [4] 
中和三年(883年),羅隱離開池州,遊鄭州等地,次年(884年)投靠鎮海節度使周寶,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期間,與僧人處默交遊。 [3]  [4] 

羅隱歸仕吳越

光啓三年(887年),五十五歲的羅隱投靠杭州刺史錢鏐,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決定。半生不遇的他受到了錢鏐的喜愛器重,被任命為錢塘縣令,又拜著作佐郎 [3]  [4]  [39] 
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充鎮海軍節度使後,徵任羅隱為鎮海軍掌書記 [3]  [4] 
乾寧四年(897年),羅隱代錢鏐起草“謝賜鐵券表”(《代武肅王錢鏐謝賜錢券表》)。 [3]  [4] 
光化三年(900年),羅隱任鎮海軍觀察判官 [3]  [4] 
天祐元年(904年),羅隱奉錢鏐之命,從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浙江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 [3]  [4] 
天祐三年(906年),轉司勳郎中,充任鎮海節度判官 [3]  [4]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朝滅亡。羅隱曾勸説錢鏐舉兵討梁,未能用。羅隱約在此後正式受籙入道。後梁朝廷以諫議大夫徵他入朝,但他未受命。 [3]  [4]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錢鏐表授羅隱為給事中。此年前後,他與羅袞唱和 [3]  [4] 

羅隱晚年去世

開平三年(909年),羅隱調任鹽鐵發運使(一作副使)。同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羅隱去世。 [1]  [3]  [4]  [32] 

羅隱主要影響

羅隱文學

  • 詩歌
地位及影響
羅隱在鹹通、乾符中與宗人羅鄴、羅虯並稱,又與同鄉詩人章碣齊名。當時有人將羅隱與前輩詩人温庭筠李商隱合稱“三オ子”,説他們三人先後受知於宰相令狐綯。令狐綯之子令狐滈登進士第,羅隱以詩賀之,令狐綯對兒子説:“我並不為你及第而高興,高興的是你得到羅公的一篇作品罷了。” [29]  可見令狐綯對羅隱詩名的崇拜程度更甚於“温李”。 [9]  [10] 
在晚唐眾多出色的詩人羣體中,羅隱歷來被後世文史論家列為以白居易詩歌為創作典範的通俗派,亦稱“香山體”詩派。羅隱的詩歌遠承杜甫正視現實、直麪人生的入世精神,近蹤白居易通俗諷喻的創作思想,勇敢地以詩筆抗爭社會的黑暗,抨擊社會的弊政,反映社會的民生疾苦,抒寫個人的坎坷遭遇。其詩興感流麗,筆力恣放,有沉鬱蒼涼之致,而語言淺切明暢,平易通俗,參以議論,雖不免有時流於粗率,然終是晩唐一代名家風範。 [14] 
題材與風格
羅隱詩歌按照題材來劃分略可分為四種:詠史懷古詩、獻酬寄贈詩、感懷行旅詩和詠物諷喻詩。體裁形式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為主,五言律詩五言絕句樂府詩數量很少且文學價值不高。其中最為後世所看重的是詠史懷古的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 [14] 
羅隱造像
羅隱造像(2張)
羅隱詩歌中最為詩評家所欣賞的是其憂憤冷峻的詠史懷古詩。羅隱的詠史懷古詩承繼了左思的論體詠史詩的傳統,借古諷今,妙用翻案,在晚唐眾多平庸的詠史懷古詩中獨樹一幟,峭然不羣。元人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三“懷古類一七言”共收錄唐宋詩人詠史懷古詩七十八首,而羅隱一人就佔了八首,可見其詠史懷古詩的藝術成就為後人所重視的程度。 [14] 
羅隱詠史懷古詩議論多且見解高妙,翻案得當,如世人傳詠的《西施》,通篇議論,婉轉曲折,旗幟鮮明地反對“女人禍水論”,與其《讒書》卷五《拾甲子年事》一文中反對“謀及婦人者必亡”謬論的進步思想一脈相承,顯然比唐代很多詩人把“安史之亂”歸咎於楊貴妃的見解要進步得多。其《籌筆驛》“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二句,直抒感慨,絕無傍依。“時”“運”二字,剔除其唯心主義成分,應是歷史發展趨勢的意思。與李商隱同名詩作比較而看,雖少神韻,但言辭淺易,理致深遠。其《題潤州妙善寺前石羊》“漢鼎未分聊把手,楚醪雖美肯同心”二句,通俗易懂,把晚唐藩鎮羣雄的心態表露無遺。羅隱詠史懷古詩不但議論超越古今,而且有與其《讒書》風格相似的批判鋒芒。如《秦紀》:“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煬帝陵》:“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馬嵬坡》:“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焚書坑》:“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這些詩中冷峻的批判語氣令歷代帝王自我吹噓的神聖在詩人的筆下蕩然無存,其意氣風發、暢快淋漓的批判鋒芒與羅隱耿直剛強的秉性一脈相承。羅隱詠史懷古詩有其慣於理性思考的痕跡,且習慣用虛詞來銜接詩句的起轉承落,這些通俗、順暢詩句的散文化正是韓愈古文運動中開創的“以文為詩”的風尚,對宋詩的好議論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14] 
羅隱的獻酬寄贈詩佔據其詩集的絕大部分。其中固然不少草率應付的客套話,但是更多的是羅隱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羅隱在黃巢戰亂中曾得到宣州刺史竇潏的接納和保護,對此羅隱念念不忘,他寫了“萬里朝台勞寄夢,十年侯國阻趨”(《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二首》)以及“此去此恩言不得,謾將閒淚對春風”(《金陵寄竇尚書》),“萬里”與“十年”的時空對應關係把詩歌意境豁然開放出來,襯托出羅隱對故主人濃濃的恩情與友情。在與友朋的贈寄詩中,除了抒發離別愁情外,羅隱詩中更多的是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對朋友的鼓勵,“已知世事真徒爾,縱有心期亦偶然”(《廣陵秋日酬進士臧濆見寄》),散文中的虛詞大量插入,使得原本意象緊湊的律詩變得意脈貫通,彷彿散文一般富有邏輯性和遞進性,把羅隱對社會、人生的無奈與悲涼表露無遺。而“男兒只要有知己,才子何堪更問津”(《送人赴任褒中》),“浮世到頭須適性,男兒何必盡成功”(《東歸別常修》),淺易如話的抒情讓人在震撼之餘感到滄桑的味道。 [14] 
在羅隱詩集中,羅隱與錢鏐的獻酬詩最多,這不僅是羅隱的後半生都在吳越度過的關係,而是因為錢鏐對其有知遇之恩,君臣唱和,融洽無間。“官秩已叨吳品職,姓名兼顯魯春秋。鹽車顧後聲方重,火井窺來焰始浮”(《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二首》),在表明自己身受錢氏知遇恩情,以伯樂、諸葛亮稱頌錢氏的同時,巧妙地運用諸葛亮蜀中窺火井的典故,“大有勸錢鏐匡扶唐室意,不止感恩而已”(《載酒園詩話又編》)。羅隱在吳越國的獻酬詩多有此忠義節概的詩句,如“大昂分光降鬥牛,興唐宗社作諸侯”(《錢尚父生日》),而此時錢鏐己經受後梁的封爵為尚父,羅隱依舊諄諄而言,即可見羅隱耿直忠貞的性情,亦可見吳越國君臣相交之深。羅隱獻酬寄贈詩情真意摯,在詩體範式上,顯露出坦率質直的美學特徵,與其他諸體詩共同構成羅隱詩歌“峭直”的藝術風格。 [14] 
羅隱的感懷行旅詩具有杜甫沉鬱頓挫的“詩史”特色。如《送王使君赴蘇台》,寫江淮的連年兵火,使得千里江南變得人煙稀少,兵連禍結的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水深火熱的痛苦。其《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一直以來都被世人看作比肩杜甫的佳作,而與杜甫“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的一廂斥責叛亂不同,羅隱的筆鋒直刺應為戰亂負責的朝廷:“敢恨甲馬為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九廟有靈思李令,三川悲憶恨張儀。”“靜憐貴族謀身易,危惜文皇創業難。”對朝廷權貴的無能和膽怯譏諷無遺。最令人激憤的是其《塞外》,猶如散文句式的議論把擁兵自重的將軍的卑劣醜態暴露於世人面前。 [14] 
除此傷時悲世的“詩史”性質詩歌外,羅隱刻畫景物的行旅詩一直未被重視,或許文評家認為與羅隱的錚錚節士形象不符的緣故。其行旅詩既有江南的秀美,如“風動芰荷香四散,月明樓閣影相侵”(《宿荊州江陵館》),香、影彷彿有生命似的活動,襯托出江淮夏夜的靜謐和祥和;也有塞北的壯麗,如“萬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登夏州城樓》),“萬里”與“千年”的時空呼應使得詩歌意境雄闊遠大,悠久悲壯的歷史與塞外遼闊的天地渾然一體,讓人在歷史興廢的滄桑中感悟了人生的價值。在行旅飄遊的經歷中,羅隱不僅收穫了天地自然的精神饋予,也體驗到人世的冷暖炎涼。如《夜泊義興戲呈邑宰》:“溪畔維舟問戴星,此中三害有圖經。長橋可避南山遠,卻恐難防是最靈。”正如錢鍾書在《管錐編》中的解釋:“謂人號‘萬物之靈’,而其惡甚於水之蛟、山之虎。”羅隱兀傲的性情使其必然不容於世俗,落落寡合的遭遇讓其大開慧眼,認識到人心的險惡。有些詩體現了一種“人性惡論”:“不知無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宿紀南驛》)“又應改換皮毛後,何處人間作好人?”(《野狐泉》)羅隱的詩歌在給予人們美的藝術享受時,更多的是歷史智慧和人生感悟。 [14] 
羅隱的譏刺風格除了詠史懷古詩以外,詠物諷喻詩表現的最為明顯。晚唐時節的國力衰敗給詩人的內心世界籠罩上一層揮之不去的愁雲,為了排解內心的鬱悶,詩人的眼光開始注意到自然界的花鳥蟲魚,正如《瀛奎律髓》卷四方回評語所言:“晚唐人非風、花、雪、月、禽、鳥、蟲、魚、竹、樹,則一字不能作。”其時詩人多有因詠一物而出名的,比如“鄭鷓鴣”“程君山”“崔鴛鴦”等等,羅隱本人也因其《牡丹花》詩的名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而有“羅牡丹”之美譽。 [14] 
羅隱的詠物諷喻詩多以比興寄寓來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且以七言絕句為主。羅隱七言詠物絕句的顯著特點是首起二句單純詠物,細筆刻畫事物的形態和神韻,末尾二句則興寄感慨,直接以冷雋憤怒或幽默的議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如《鸚鵡》:“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羅隱一直以恃才傲物的三國狂士禰衡自許,例如《讒書》卷一的《敍二狂生》和《吳越備史》所載斷句“—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謾英雄”等等,禰衡的《鸚鵡賦》表達了其憂讒畏譏的心理,而此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末尾二句寄寓了羅隱諷人而又自嘲的複雜心理。“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金銀花》)、“只恐異時開霽後,玉輪依舊養蟾蜍”(《中秋不見月》)等等辛辣、無情地嘲諷和批評,矛頭直指社會的最高統治階層。後一首與同時袁郊《月》詩“后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卻容奸”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是同樣的社會時代背景使然。羅隱最著名的詠物諷喻詩是七律《黃河》:“莫將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這首被劉鐵冷評為“失之大怒,其詞躁”的諷刺詩,是羅隱長期科舉不第,看透大唐王朝的本質後的憤怒宣言,其對整個封建社會時代都有批判和警醒的意義。羅隱詠物諷喻詩不僅僅只限於譏時諷世,批評社會,而且還有同屈原橘頌》一樣表露自己高尚品節的詩作,如《小松》:“陵遷谷變須高節,莫向人間作大夫。”其忠貞不二、不隨波逐流的高風亮節瞭然於世人面前,於其勸錢鏐起兵討伐朱温的義舉相輔相成,交相輝映。詠物諷喻詩最真實地流露和表現了羅隱耿直高傲的賦性。其“比興寄託”藝術手法的嫺熟,是對《詩經》《離騷》為淵源的“風雅興寄”傳統的自覺追求。 [14] 
  • 散文
羅隱的諷刺散文有很高成就。他的具有強烈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和傑出諷刺藝術才能的小品文寫得尤為出色,往往有感輒發,涉筆成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7] 
羅隱小品文在題材、文體、手法和語言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取得了多樣藝術成就,在諷刺藝術上更具有靈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色。 [15] 
羅隱詩集《甲乙集》 羅隱詩集《甲乙集》
羅隱小品文題材廣泛多樣,他不僅運用當時小品文作家常用的題材進行創作,而且還注意開拓新的題材。他一生足跡遍及十省,閲歷豐富,視野開闊,且注意觀察瞭解社會,留心民生疾苦,因此他的小品文能多方取材,從國計民生到個人的前途命運,從朝廷吏治到市井民風,從歷史到現實,從社會上的人、事、物到自然界的鳥、蟲、獸,目之所遇,耳之所聞,信手拈來,任意揮酒,涉筆成趣。他的小品文中取材於歷史典故而反映現實生活、表現重大主題的。如《解武丁夢》《秦始皇意》,前者取自殷商武丁即位後,圖求復興,夢中得到賢人傅説,於是畫其像求之,舉以為相的故事。後者取自秦代歷史,講秦始皇焚書坑儒,但保留下《易經》以窺梘聖人意旨,後來由於漸趨“無道而至滅亡”的事。作者讓歷史服務於現實,藉以影射晚唐帝國走向衰落已是大勢所趨,國無復國興邦的明君,朝無挽狂瀾於既倒的賢臣。像這樣取材於史實的還有《救夏商二帝》《伊尹有言》《漢武山呼》《迷樓賦》等等。作者總能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接點上,總結歷史,批判現實,以史論今,以史論政,使他的史論小品具有明顯的“政論”性質。羅隱小品文的題材也有取自身邊的日常生活的。如《市儺》講的就是他平常生活中所見。當時從宮廷到民間都有迎請神靈以驅逐疫鬼的習俗,稱之為“儺”。都會好逸惡勞的惡少年就利用這種習俗,喬裝打扮,向人們索取錢財。這種在某個街頭巷尾、村鎮集市的普通現象,羅隱順手取來,予以分析,以小見大,諷刺當時社會上巧取豪奪的貪官污吏。其他如《説天雞》《荊巫》《畏名》等,也是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見聞。甚至自然界的鳥、蟲等,羅隱也把它們拿來作為自已小品文的題材。如《悲二羽》,就是取鸞、雉二鳥作題材,《蟀蟋詩》《秋蟲賦》取蟋蟀、蜘蛛兩種昆蟲作題材,可見羅隱小品文的題材是細大不捐的。 [15] 
羅隱諷刺藝術的靈活多樣還表現在對文體的使用上。他的小品文的文體有較常見的敍、説、書、序、解、喻、題、辨等,如《敍二狂生》《雜説》《書馬嵬驛》《序陸生東遊》《解武丁夢》《槎客喻》《題神羊圖》《辨害》等,也有不大多見的本、疑,如《本農》《疑風台》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用詩、賦、疏、對、碑、吊等文體寫作諷刺小品文,如《蟋蟀詩》《屏賦》《代韋徵君遜官疏》《風雨對》《三叔碑》《吊崔縣令》等,這是對文體的大膽革新,大大豐富了小品文的表現形式。賦、疏、對、碑、吊等是典型的肅然論“道”文體,統治階級的正統文人或用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或用來策對上疏,談經論道,很少有人越其藩籬,用它們來針砭諷刺時弊。而羅隱卻打破陳規,偏用這些莊重嚴肅的載道文體來嘻笑怒罵,發不平之鳴,使形式與內容出現“錯位”和“反差”,而且這種“錯位”和“反差”愈嚴重愈明顯,諷刺也就愈尖鋭愈深刻。如《代韋徵君遜官疏》,虛擬韋徵君的口吻給皇帝上疏,卻沒有一句正經話,內容的荒唐完全消解了文體的嚴肅性,取得了諷刺統治者“玩人”的虛偽本質的絕妙效果。 [15] 
羅隱小品文的諷刺手法多種多樣,而且都能夠為表現內容服務。他主要採用借用史實、借用寓言、託物寄興以及運用對比、誇張、聯想、反語等諷刺手法,構思精巧,生動形象。 [7]  [9]  [10]  [15] 
羅隱小品文的語言具有簡約潑辣、幽默雋永的特色。他的這種語言特色是通過變化多端的語言色彩和形式表現出來的。《讒書》裏的諷刺小品都是羅隱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羅隱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將來”的(《讒書》重序)。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隱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説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敍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 [7]  [9]  [10]  [15] 

羅隱思想

羅隱石刻像,取自清孔繼堯繪、譚松坡鐫《滄浪亭五百名賢像》 羅隱石刻像,取自清孔繼堯繪、譚松坡鐫《滄浪亭五百名賢像》 [24]
羅隱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同書》和《讒書》中,他在這些著作中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 [5] 
《兩同書》力圖提煉出一套供統治者採用的“太平匡濟術”,全書共十篇,分貴賤、強弱、損益、理亂等十個問題,從不同側面對“致太平”之“本”和“術”進行了討論,其中既有豐富的社會政治思想,亦不乏深刻的辯證思維色彩。上卷五篇説明修身的方法,各篇最後都用老子的話作結論。 [5]  [6] 
《貴賤第一》説明物之貴賤,是因性稟殊致;人之貴賤、尊卑決定於有無道德。《強弱第二》説明了強弱是相對的,強大決定於智德,而非暴力。《損益第三》説明百姓的損益取決於人主的奢儉。《敬謾第四》説明賢君必禮賢下士,方得民心。《厚薄第五》説明節制嗜慾,方能延壽。五篇文章的內容有密切聯繫,論述了人主要有“唯慈唯仁”的道德,才能貴,才能強,方能節慾禮下,方能鞏固統治。同樣,下卷五篇也有一個系統。下卷除了第十篇外,都用孔子的話作結論,主要論述治世的方法。《理亂第六》是下卷的總綱,附明文武之道為治國之具,人主必須善於掌握。接下去幾篇從不同的方面具體論述治國的方法。《得失第七》認為人主要辨真偽,任用賢臣,而不失其控制權。《真忉第八》説明,要辨真偽,就要既不輕信眾議,也不固執己見,考著究微。《同異第九》則為使用臣僚的策略,“徐視而實聽,高居而遠望,隨時之宜,唯變所適”。團結和鬥爭要各得其宜。《愛憎第十》説明人主不要以個人愛憎,決定是非得失,主張明君納諫。 [5]  [6] 
羅隱《兩同書》上下兩卷主要內容是向統治者説明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如何實行“仁政”。他所提倡的仁政,是儒家傳統的主張,其出發點都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白熱化階段,他的治世之道用處不大。但《兩同書》在論述修身治世的過程中,寓有分明的變貶、強烈的愛憎,揭露的問題,往往切中社會的葬病,所以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性。其富有辯證色彩的言論,不僅豐富了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5]  [6] 
《讒書》是羅隱以儒家理想的社會形態來衡量現實,痛斥現實背離儒家之道太遠的一部雜文小品集,對當時社會進行相當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很強的戰鬥性。 [7]  [8] 
羅隱主張“大道不旁出”,“大政不聞下”。這種維護君主集權,反對宦官亂政反對藩鎮跋扈的主張,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辨害》中,他反對朝廷對於跋扈不臣的藩鎮採取因循遷就、姑息養奸的做法,而主張權衡利害,分別輕重,堅決果斷地去進行討伐制裁。羅隱面對晚唐那嚴峻的政治形勢,已清醒地意識到宦官、藩鎮問題對於唐王朝的統治所產生的巨大破壞作用,他對於朝廷的軟弱、昏庸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龍之靈》和《蒙叟遺意》接觸到了階級剝削的問題。前一篇批判了統治階級“唯思竭澤,不慮無魚”的殘酷剝削壓榨。後一篇是根據《莊子·應帝王》和《神異經·西荒經》中的有關記載加以改造、再創作而成的。寫的是天帝因為渾沌是一個“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的惡獸,所以才剖解了它。並用銅鐵、魚鹽壓住它的支節,塞進它的腸胃,以防止它重新起來危害生靈。但結果卻與上帝的用心相反,“混沌則不起矣,而人力嬋矣”,竟造成了另一種災禍,那就是統治者對魚鹽、銅鐵的強掠豪奪致使百姓倍受騷擾。這可能是針對着唐王朝專鹽、茶、酒以及銅、鐵之利而發的。 [7]  [8] 
對最高統治者進行揭露和諷刺,也是羅隱《讒書》的一個很突出的內容。如《英雄之言》發揮了《莊子·胠篋篇》“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道理。《救夏商二帝》一文,説夏桀、商紂是“死其身以穴過者也,極其名以故千載之後,百王有聞其名者,必縮項掩耳”。他希望當世的皇帝能夠重視桀、紂這兩個反面教員,寢食不忘以為鑑戒。羅隱《讒書》的批判鋒芒還常常指向那些重臣顯宦,如《梅先生碑》讚美西漢末年的梅福能以天下為己任,雖不在其位卻再三上書論列時政。 [7]  [8] 

羅隱歷史評價

錢鏐:“黃河信有澄清日,後代應難繼此才(指羅隱)。” [34] 
薛居正:“詩名於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 [27] 
羅隱碑林的羅隱塑像 羅隱碑林的羅隱塑像
辛文房:“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浩然之氣……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得大用,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28] 
錢良擇:“昭諫生於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體詩氣雄調響,罕與為匹。然唐人藴藉婉約之風,至昭諫而盡;宋人淺露叫囂之習,至昭諫而開。文章氣運,於此可觀世變。” [11] 
  • “三羅”其名,隱為最,虯次之,鄴斯下矣。 [11] 
  • 羅昭諫為三羅之傑。調高韻響,絕非晚唐瑣屑,當與韋端己同日而語。 [11] 
茆薦馨:“昭諫能詩終晚達,茂先(張華)博物豈窮居。” [31] 
鄭板橋:“羅隱終身不負唐,君王原自愛文章。諸臣瑣瑣憂輘轢,改面更衣卻事梁。吳越山川黤寂寥,秀才心事有芻蕘。如何萬弩橫江上,不射朱温卻射潮。” [26] 
李調元:“五代自以韓健、韋莊二家為升堂入室,然執牛耳者必推羅江東。其詩堅渾雄博。亦自老杜得來,而絕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襲。世人稱之者少,何也?皮、陸輩雕文刻鏤,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11] 
洪亮吉:“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蒼涼,沉鬱頓挫,實可以遠紹浣花,近儷玉豁。蓋由其人品之高,見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則韓致堯之沉麗,司空表雖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國之思。孰雲吟詠不以性情為主哉!若吳子華之悲壯,韋端己之悽豔,則又其次也。” [11] 
張洵佳:“文章無命同羅隱,風雅多情繼放翁。” [30] 
魯迅:“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10]  [11] 

羅隱軼事典故

羅隱出生奇談

據前人記錄的資料與複述的文本,羅隱的父親是個農民,夏日上山守望莊稼,與一個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愛。此事被哥哥發覺,將它脱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壓於糞缸之下。老虎精沒了虎皮,再也不能回覆原形,遂與羅父相偕回家,結為夫婦。 [12] 
第二年,夫婦生下一子,生活過得很和美。有一天,為了一點家務小事,妯娌之間發生了爭吵。嫂子在氣頭上,指着弟媳婦罵道:“你是什麼東西!你是一個妖精,裝什麼人樣!”弟媳聽了,不覺流下淚來,抗聲説:“你講我是妖精,你要還我一個底對(證據)!”嫂子氣糊塗了,一時忘記了利害,説:“你要底對就還你底對!”真的去把糞缸底下的虎皮掘了出來,拿來丟在弟媳婦的面前。弟媳便就地一滾,變成一隻老虎,將嫂子、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時,老祖母急忙用一隻谷籮罩住孩子,並用枴杖打它的額頭,罵道:“畜生!連自己的親骨血也要咬嗎?”老虎即眼中出淚,大吼一聲,出門而去。這孩子因是谷籮保護下來的,所以就取名羅(籮)隱。 [12] 

羅隱菩薩站立

羅隱從小沒了父母,由祖母撫養長大。祖孫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難。羅隱長到六七歲時,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館去讀書。從家裏到蒙館,要經過一座廟宇。羅隱每次打從廟門走過,總看見裏面的菩薩會站起來,好像對他致敬的樣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訴祖母。第二天,祖母跟了羅隱去,想親眼看個明白。到了廟門口,羅隱説菩薩又站起來了,但祖母看不見。 [12] 
第三天,祖母預先在菩薩的膝頭放一把剪刀。羅隱剛過去,就聽見噹的一聲,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終於相信菩薩見了羅隱會站起來是真的,並且認定,羅隱將來有帝王的福分。 [12] 

羅隱留聖旨口

根據採風所得與前人記錄可知,羅隱之奇就奇在“討飯骨頭聖旨口”。羅隱家裏很窮,常常要向左鄰右舍借米借鹽。借的次數多了,加上有借無還,鄰居們漸漸地不願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狹的人,每次借東西碰壁,她都記恨在心,上灶時常常嘮叨:“跟張三借米,張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鹽,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薩耳朵有點重聽,羅隱祖母説“一遭”,他誤聽為“一刀”。聽的次數多了,灶司菩薩未免有點擔心:如果羅隱做了皇帝,動不動就是“一刀”,要殺掉多少人?這年臘月廿三,灶司菩薩上天,就把這事向玉皇大帝稟報。玉帝馬上傳旨,差雷公電母去把羅隱的“龍骨”拆掉,使他以後做不成皇帝。 [12] 
於是雷公電母來到人間拆羅隱的“龍骨”,天上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祖母看這陣勢,急忙叫羅隱去咬住馬桶蓋。結果,羅隱一身“龍骨”全給雷公拆光。只因雷公電母怕髒,沒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羅隱剩下一張所謂的“聖旨口”,他説什麼都能應驗。 [12] 

羅隱才女嫌棄

羅隱曾獻詩給宰相鄭畋,鄭畋的女兒是一個才女,看到羅隱詩篇,非常佩服,並經常在父親面前誦讀“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之句,表現出仰慕之意。有一天,羅隱來拜訪鄭畋,鄭畋讓女兒在簾外窺探,鄭女發現羅隱為人迂腐(一説看到羅隱相貌醜陋),便不再吟誦羅隱之詩。 [16-17] 

羅隱受知鄴王

鄴王羅紹威喜歡文學,但又十分挑剔,經常撕毀幕客所作檄文,親自來寫。他聽説羅隱的大名,便向他表達敬意,羅隱將自己的詩文寄給羅紹威,羅紹威大為傾慕,將自己的詩集改為《偷江東集》,以表達對羅隱文才的崇拜。 [18] 

羅隱先見之明

錢鏐任鎮海節度使時,有宣州叛卒五千多人來投誠,他接納了,並把他們當作心腹看待。當時羅隱在錢鏐幕府中,屢次勸諫説這是敵國之人,不能輕易信任。錢鏐不聽。杭州新建的城牆及望樓都很宏偉,錢繆帶着賓客部屬去參觀。羅隱明知是為了抗拒外敵而建,卻假裝不懂地説:“建這些是為了什麼?”錢鏐説:“你不知道是用來防敵的嗎?”羅隱説:“如果為了退敵,為什麼不向裏建築呢?”以此暗指宣州叛卒是敵人。後來指揮使徐綰等人果然率領宣州叛卒發動兵變,吳越幾乎因此滅國。 [25]  [36]  毛澤東讀到此事時,曾在羅隱的話上逐字圈畫,並批註:“昭諫亦有軍謀。” [37] 

羅隱人際關係

羅隱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羅仙
字童知。官至福州福唐縣令。 [39] 
父親
羅修古
曾應“開元禮”舉。 [39] 
弟弟
羅權
生於大和九年(835年)。 [14] 
妻子
沈氏
吳興人,生於開成元年(836年)。 [14] 
兒子
生於大中四年(850年),畫家,善畫羊。 [14]  [19] 

羅隱友人

羅隱在奔波科舉時,多方干謁,行卷投書,結交了諸如鄭畋竇潏高駢韋蟾、於環、王凝白敏中、孫玉汝、裴德符、李蔚令狐綯、裴渥、孟球李珏楊漢公、羅紹威、鄭仁規、周寶鄭處誨等在內的達官貴人,並受到其中多人的賞識,與他們中的一些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令狐綯、孫玉汝死後,羅隱有哭悼二人的詩作,內容情真意切,可見其交情。 [39] 
羅隱與詩人杜荀鶴張喬頗有交情,三人曾一同隱居在九華山。 [3]  他不喜軍旅之事,但與作為同鄉的吳越重臣杜建徽交好,二人相繼出世,被視為新登的“文武秀氣”。 [35] 

羅隱主要作品

羅隱著述甚豐,以《宋史·藝文志》記載較詳細,計有:《湘南應用集》三卷,《淮海寓言》七卷,《甲乙集》三卷,《外集詩》一卷,《後事》一卷,《讒書》五卷,《讒本》三卷,《兩同書》二卷。又《後集》二十卷,《汝江集》三卷,《歌詩》十四卷,《吳越掌書記集》三卷。但到元代《唐才子傳》中記載,已散失甚多。現存《讒書》五卷六十篇(殘缺二篇),《兩同書》二卷(十篇),《甲乙集》十卷。其他散見於《文苑英華》《羅昭諫集》《全唐詩》《全唐文》等,有詩歌約五百首,序、書、銘、啓、碑、記等雜著約四十篇,小説《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 [1]  [5] 
羅隱部分詩文作品
體裁
題名
》《鸚鵡》《籌筆驛》《贈妓雲英》《西京崇德里居》《》《黃河》《焚書坑》《曲江春感》《送章碣赴舉》《皇陂》《汴河》《投所思》《寄楊秘書》《經張舍人舊居》《自遣》《杏花》《雒城作》《寄鄭補闕》《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西施》《鷺鷥》《牡丹花》《籌筆驛懷古》《姑蘇城南湖陪曹使君遊
《荊巫》《越婦言》《英雄之言》《漢武山呼》《救夏商二帝》《辨害》《説天雞》《吳宮遺事》《丹商非不肖》《刻嚴陵釣台》
以上內容來源 [4]  [5] 

羅隱人物爭議

關於羅隱籍貫位於今浙江省何處的問題,歷來皆有爭議。謝先模在《羅隱籍貫考辨》中羅列了三種看法:
關於以上爭議,陳鱣在《唐才子傳校勘記》羅隱條中認為:“隱曾為錢塘令,則非錢塘人可知”,“新登即新城,梁避諱改也。……今新城徐村水塢(羅)隱墓在焉,則新城或其祖籍,或其遷居,故《(吳越)備史》云然軟?”而劉開揚在《論羅隱》中更斷定羅隱是餘杭新城人,他認為:“《墓誌》‘銘曰:家本新城。’與《吳越備史》本傳所述‘新登人也’相合(新城避梁諱改為新登,今浙江富陽西南城陽鎮)。新城屬杭州餘杭郡,《舊五代史》本傳和計有功《唐詩紀事》稱餘杭人可能是稱郡名。”劉開揚還進一步指出,《十國春秋·羅隱傳》記載的羅隱墓“在(新城)縣界徐村之水塢”,且汪德振《羅隱年譜·里居考》據徐厚齋《閒雲錄》及《新登縣誌》《羅氏宗譜》等還記錄了新城縣有羅隱古宅、羅隱“讀書枱”等遺蹟。元人陸友在《研北雜誌》中記載:“謝皋文嘗至新城,間聞故老言:羅給事(羅隱)塚在縣界徐村之水塢,塚碣猶存,梁開平四年沈崧志。”除此之外,羅隱在《投永寧李相公啓》一文中自述:“參佐廨中,方虞浪跡。新城埭下,忽受温言。”又據《吳越備史》載:“(羅隱)初從事湖南,歷淮、潤,皆不得意,乃歸新登。” [41] 
由此可見,羅隱應是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 [41] 

羅隱後世紀念

羅隱紀念建築

羅隱碑林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是原富陽市政府1995年所建。碑林裏面有兩個露天的院子,分上下兩個台階,四周樹立一批花崗岩碑,鐫刻着當代書畫家劉海粟等題寫的四十多塊書法藝術精品。走廊牆壁上有十幾塊黑色大理石分別雕刻着當代書法家篆寫的羅隱詩句。沿院子兩邊走廊往上走四十多個台階,便是羅隱紀念廳。紀念廳內有一座兩米多高的羅隱石雕像,雕像旁邊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篆寫的羅隱詩句。 [13] 
羅隱碑林

羅隱研究機構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成立有“羅隱研究會”。 [33] 

羅隱影視形象

2006年電視劇《吳越錢王》:安澤豪飾演羅隱。 [38] 

羅隱史料索引

關於羅隱的平生事蹟,主要參見《舊五代史》卷24 [27]  、《吳越備史》卷2 [34]  以及沈崧的《羅給事墓誌》 [43]  。此外,《五代史補》卷1、《唐詩紀事》卷69及《唐才子傳》卷9也有相關記載。
參考資料
  • 1.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99-500
  • 2.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2-113
  • 3.    李定廣.羅隱生平事蹟辨正——兼與吳在慶先生商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10-14.
  • 4.    陳鵬.羅隱年譜及作品系年[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02):35-39.
  • 5.    王正明.談羅隱的思想和創作[J].麗水學院學報,1979(01):51-58.
  • 6.    郭武.羅隱《太平兩同書》的社會政治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6(03):10-16.
  • 7.    鄧魁英.羅隱和他的《讒書》[J].文學遺產,1981(01):91-101.
  • 8.    程顯平.讀羅隱《讒書》札記[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0(2):60-62.
  • 9.    李定廣.遭遇歷史誤會的文學巨人——羅隱文學史地位之重估[J].學術界,2006(06):242-250.
  • 10.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18-220
  • 11.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800-2801
  • 12.    呂洪年.民俗學視野中的羅隱及其傳説、故事[J].古今談, 2008(03):34-37.
  • 13.    浙江富陽:唐朝詩人羅隱碑林滿目瘡痍 一片荒涼  .中國新聞網.2007-02-24[引用日期2020-03-31]
  • 14.    孫興國.羅隱詩文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0:9-29.
  • 15.    王溪漣.論羅隱的小品文[D].華中師範大學,1999:16-27.
  • 16.    何光遠《鑑誡錄》卷8:(羅)隱常獻卷於鄭相公畋。鄭女妙於篇什,每讀隱詩,至“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未嘗不於父前三複,似慕其才。相國或一日因隱到宅,遂留從容,命女下簾窺之。女見隱為人迂差,永不復吟隱詩矣。
  • 17.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69:(羅隱)為唐相鄭畋、李蔚所知。畋女覽隱詩,諷通不已。畋疑有慕オ意。貌寢陋,女一日簾窺之,自此絕不詠其詩。
  • 18.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17:鄴王羅紹威喜文學,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劈箋起草,下筆成文。又癖於七言詩。江頭有羅隱,為錢鏐客,紹威伸南阮之敬。隱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為詩集曰《偷江東》。今鄴中人士,多有諷誦。
  • 19.    《宣和畫譜》卷14:羅塞翁,乃錢塘令隱之子。為吳中從事,喜丹青,善畫羊,精妙卓絕,世罕見其筆。隱以詩名於時,而塞翁獨寓意于丹青,亦詞人墨客之所致思。今御府所藏二:牧牛圖,海物圖。
  • 20.    《吳越備史·羅隱傳》:隱本名橫,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
  • 21.    羅隱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22.    羅隱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3.    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第173-174頁
  • 24.    羅隱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4-01-31]
  • 25.    鍾琳 主編.智囊全集:灕江出版社,2018-09:106-107
  • 26.    王慶德 注.鄭板橋詩文集註: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01:87-88
  • 27.    《舊五代史·卷二十四·(梁書)列傳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31]
  • 28.    《唐才子傳·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31]
  • 29.    唐詩紀事 69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24]
  • 30.    詩詞 張洵佳 題許頌慈明經詩稿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24]
  • 31.    程永濤,倪曉建 主編;張志勇,王鴻鵬 副主編.狀元詩榜眼詩探花詩 清朝卷 下:崑崙出版社,2009-01:46
  • 32.    錢儼《吳越備史》卷2:(開平)三年……十一月乙酉,發運使羅隱卒。……隱累官錢塘縣令,尋授鎮海軍掌書記、節度判官、鹽鐵發運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勳郎中,歷遷諫議大夫、給事中,賜金紫,卒年七十七歲。
  • 33.    羅隱研究會年會在新登中學舉行  .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25]
  • 34.    《吳越備史·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25]
  • 35.    錢儼《吳越備史》卷2:隱性不喜軍旅,唯與丞相杜建徽善。……初,新登鼉江常有二氣亙於江上,晝夜不滅。及隱洎丞相杜建徽生,而二氣不復見,識者以為文武秀氣焉。
  • 36.    錢儼《吳越備史》卷2:王初城西府,命賓僚巡覽,顧謂左右曰:“百步一敵樓,足以言金湯之固。”隱徐曰:“敵樓不若內向。”及徐許之亂,人皆以為先見。
  • 37.    周正舉,閆鋼 編著.毛澤東詩話: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238
  • 38.    吳越錢王 第1集(參見“演員表”44:49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4-03-09]
  • 39.    吳器.羅隱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2005:4-10.
  • 40.    羅隱 著;潘慧惠 校注.羅隱集校注(引文參見《投蘄州裴員外啓》):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06:574
  • 41.    吳器.羅隱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2005:10-11.
  • 42.    謝先模.羅隱籍貫考辨[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51-54.
  • 4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1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8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