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説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91]
,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
[121]
,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120]
、教育家。
韓愈三歲而孤,隨兄嫂生活。自幼攻讀六經百家之書,於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最初兩任節度推官,後授四門博士,升監察御史。因論宮市之弊而被貶為陽山縣令,之後遇赦,調江陵法曹參軍。歷任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後被召入朝,拜國子祭酒。
[122]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1]
- 全 名
- 韓愈
- 別 名
-
昌黎先生
韓吏部
韓昌黎
韓文公 - 字
- 退之
- 諡 號
- 文
- 所處時代
- 唐朝中期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日期
- 768年
韓愈人物生平
編輯韓愈困苦童年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韓愈出生。他的祖輩都曾在朝或在地方為官,其父韓仲卿時任秘書郎。韓愈三歲時,韓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長韓會撫養成人。大曆十二年(777年),韓會因受宰相元載牽連,貶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於韶州任上。韓會早逝後,韓愈先是隨寡嫂鄭氏(韓愈稱“六嫂”
[116]
)回河陽原籍安葬兄長,但卻不得久住,只得隨六嫂避居宣州。他這一時期是在困苦與顛沛中度過的。
[4]
[5]
韓愈科舉之路
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
[5]
貞元二年(786年),他離開宣城,隻身前往長安。其間韓愈赴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濟)投奔族兄韓弇,以得到河中節度使渾瑊的推薦,卻毫無收穫。
[6]
貞元三年(787年)秋,韓愈取得鄉貢資格後再往長安。是年,韓愈在長安落第,生活無所依靠,又傳來韓弇死於非命的噩耗。約在此年末,韓愈因偶然機會,得以拜見北平王馬燧,得到他的幫助。韓愈後曾作《貓相乳》以感其德。
[6]
貞元三年至貞元五年(787年-789年)間,韓愈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貞元五年(789年),韓愈返回宣城。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終於登進士第。
[7]
次年,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遭遇失敗。
[95]
同年,六嫂鄭氏逝世,他返回河陽,為六嫂守喪五個月。
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長安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失敗。
韓愈兩入幕府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晉逝世,韓愈隨董晉靈柩離境。韓愈剛離開四日,宣武軍便發生兵變,留後陸長源等被殺,軍中大亂,韓愈因先離開而得免禍。
[7]
韓愈隨董晉靈柩至洛陽,其後於二月末抵達徐州。同年秋,韓愈應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之聘,出任節度推官,試協律郎。
[8]
[95]
同年冬,張建封派韓愈前往長安朝正。
[7]
[95]
韓愈談論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迴避什麼,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於處理一般事務。
[9]
韓愈屢遭貶謫
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
[7]
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
[94]
,反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7]
[10]
元和五年(810年),被降授為河南縣令。
[7]
當時,魏、鄆、幽、鎮四藩鎮各設留守藩邸,暗中蓄養士兵,並窩藏逃犯,意圖不軌。韓愈要揭發他們的違法行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斷他們與百姓往來,等天明就公佈,留守官員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八年(813年),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便創作《進學解》來自喻。宰相看後,很同情韓愈,認為他有史學方面的才識,於是調韓愈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7]
[14]
。同時,他奉命修撰《順宗實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晉升為中書舍人,此後獲賜緋魚袋。
[15]
不久,厭惡韓愈的人稱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時,荊南節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禮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鍔是平庸淺陋之人,裴鍔看望父親時,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稱呼裴鍔的字。這一説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響,韓愈因此被改授為太子右庶子。
[7]
[16]
韓愈隨徵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出討淮西叛藩吳元濟。聘請韓愈任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
[17]
韓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從小路進入蔡州,必能擒拿吳元濟。裴度未及採行,唐鄧節度使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吳元濟。三軍謀略之士,無不為韓愈惋惜(關於《韓愈神道碑》所載關於韓愈此段建議平淮西之事,存疑,暫置於此)。
[18]
韓愈又對裴度説:“如今憑藉平定淮西的聲勢,鎮州(今河北正定)王承宗可用言辭説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書信,叫柏耆執筆寫下後,帶上書信進入鎮州曉喻王承宗。王承宗攝於唐廷此時的兵威,只得獻上德、棣二州,表示服從。
[19]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後,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功授職刑部侍郎,憲宗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敍述裴度的事蹟。當時,李愬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愬之妻入宮禁訴説碑辭與事實不符,憲宗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20]
韓愈諫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燬,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羣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歎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説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23]
韓愈到潮陽後,上奏為自己辯白。憲宗對宰相説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後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朕,朕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説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朕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憲宗意欲重新起用韓愈,所以先説及此事,觀察宰相的態度。但同平章事皇甫鎛憎恨韓愈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説:“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適逢大赦,憲宗便於同年十月量移韓愈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7]
[24]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韓愈抵達袁州。按照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為家奴。韓愈到後,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為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於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為奴。
[25]
此年九月,唐穆宗召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同年冬,韓愈回到長安。
[7]
[26]
韓愈出使鎮州
長慶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湊及成德士兵,命韓愈為宣慰使,前往鎮州。
[28-29]
韓愈即將出發時,百官都為他的安全擔憂。元稹説:“韓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後悔,命韓愈靠近成德境界後,先觀察形勢變化,不要急於入境,以防不測。韓愈説:“陛下命我暫停入境,這是出於仁義而關懷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執行君命,則是我作為臣下應盡的義務。”於是毅然隻身前往。
[31]
[32]
到鎮州後,王庭湊將士拔刀開弓迎接韓愈。韓愈到客房後,將士仍手執兵器圍在院中。王庭湊對韓愈説:“之所以這麼放肆無禮,都是這些將士乾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韓愈嚴厲地説:“皇上認為你有將帥的才能,所以任命你為節度使,卻想不到你竟指揮不動這些士卒!”
[31]
[32]
有一士卒手執兵器上前幾步説:“先太師(指王武俊)為國家擊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這裏。我軍有什麼地方辜負了朝廷,以致被作為叛賊征討。”韓愈説:“你們還能記得先太師就好了,他開始時叛亂,後來歸順朝廷,加官進爵,因此,由叛逆轉變而為福貴難道還遠嗎?從安祿山、史思明到吳元濟、李師道,割據叛亂,他們的子孫至今還有存活做官的人沒有?”眾人回答:“沒有。”
[31]
[32]
韓愈全身像(2張)
韓愈説:“但是你們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殘害他家,又是什麼道理?”眾人都稱善。王庭湊恐怕將士軍心動搖,命令他們出去。然後,對韓愈説:“您這次來成德,想讓我幹什麼呢?”韓愈説:“神策六軍的將領,像牛元翼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把他丟棄不管。為什麼你到現在仍包圍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湊説:“我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韓愈一起飲宴,正逢牛元翼逃潰圍逃出,王庭湊也不追擊。
[30-31]
[32]
韓愈晚年生活
長慶二年(822年)九月,韓愈轉任吏部侍郎
[7]
,翌年(823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33]
神策軍將士聽説韓愈就任京兆尹後,都不敢犯法,私下裏相互告誡道:“他連佛骨都敢燒,我們怎麼敢犯法。”
[34]
韓愈任職不久,便因不參謁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稱此舉經穆宗恩准。二人你來我往,爭辯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機奏稱二人關係不合,朝廷便外放李紳為浙西觀察使,改授韓愈為兵部侍郎。不久後,穆宗得知箇中事由,再授韓愈為吏部侍郎。
[35-36]
韓愈病逝於家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
[37]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裏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
[38]
。
[39]
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
[7]
[40]
次年(825年)三月,葬於河陽。
韓愈主要影響
編輯韓愈文學
韓文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説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之先聲。
[42]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説“羣臣之所未言”的話。《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羣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説出別人該説而不説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43]
韓愈文章之“發言真率,無所畏避”,不僅表現於他在君主面前敢説真話,而且還表現於他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敢講違背舊説的話,甚至説了同自己別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話。例如《讀墨子》一文曾説“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這樣的言論顯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對於這樣的言論,前人指為“刺謬”,其實這正是韓愈雖然尊儒卻不墨守的表現。
[43]
韓愈文章之“發言真率,無所畏避”,還不僅敢於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有時也敢於突破社會上的流俗之見。例如他寫《諱辯》一文,是專為李賀不得應舉而發表的意見。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了避諱,李賀便不得舉進士。對於這樣的世俗之見,韓愈是不以為然的。於是他便“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寫成了極有説服力的一篇《諱辯》。
[43]
韓愈的《師説》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書》中曾經説過:“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又《報嚴厚與書》説:“僕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由此可知,在那個時代,不顧流俗,不怕笑侮,抗顏而為師,是要有些勇氣的;能夠寫出《師説》這樣的文章,也是相當大膽的。
[43]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例如《雜説》對於人材不為世用所發的不平之論,《送温處士赴河陽軍序》也是宣傳選拔人材的一篇宏論。所謂“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云云,這正是韓愈對於國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韓愈自己是屢試而不得志於有司的,所以對於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於有司”,便感同身受,無限嘆惋。悲歌慷慨,發自肺腑。
[43]
韓愈還有一篇類似俳諧而實質是抒發才高見屈、憂憤甚廣的文章《進學解》。歷來的論者都説此文源於東方朔的《答客難》和揚雄的《解嘲》,《新唐書》本傳也説他“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喻。”其實這篇文章的意義要比“自喻”廣闊得多。其中有“自喻”,卻不僅是“自喻”,主要還是宣傳選拔人材的觀點。
[43]
韓愈文章的另一特點,是不但真率、大膽、慷慨激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這類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論道,而是促膝談心,無所拘束,生動活潑。《與崔羣書》《與孟東野書》《答崔立之書》《題李生壁》等,都屬這類作品。例如《與崔羣書》先説自己對崔羣為人的認識,中發賢者不遇之嘆,後講自己困窮之狀,是一篇感慨很深的雜文。
[43]
在韓愈看來,崔羣是他平生交往之中一個沒有缺點的朋友。但是,對於這樣的朋友也有人懷疑。於是韓愈十分感嘆,他説:“自古賢者少而不肖者多,自省事以來,又見賢者恆不遇,不賢者比肩青紫;賢者恆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賢者雖得卑位,則旋而死;不賢者或至眉壽。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無乃所好惡與人異心哉?又不知無乃都不省記、任其死生壽夭邪?未可知也。”由崔羣之賢,説到賢者不遇,而不賢者反而得勢。這樣的文章很像司馬遷的《伯夷列傳》。劉大魁説:“公與崔最相知,故有此家常本色之言,中間感賢士之不遇,尤為鬱勃淋漓。”“感士不遇”本是歷代文章的一個傳統題目,韓愈這段文章是比“感士不遇”之文涉及者更為深廣的。
[43]
韓愈為文的又一特點是突破傳統寫法。例如墓誌銘這一文體,在韓愈筆下,便頗有新的特徵,形式多樣,甚至“一人一樣”。與墓誌近似的文體,還有哀祭之文。這類文字韓愈也有獨創,不同尋常。例如《祭河南張員外文》,茅坤就評為“奇崛”,姚範以為“他人無此”,劉大櫆也説:“祭文退之獨擅。”至於《祭十二郎文》,曾國藩雖然認為這類文章“究以用韻為宜”,但他又説:“韓公如神龍萬變,無所不可。”意指韓愈祭文創作的變化不測。
[2]
韓愈文章之別開生面者,還有送序一類。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見的文體,前輩作者如王勃、陳子昂、李白、任華,所為送序,都很出色。但從多數文章的寫法看,大抵不出一種格式。先敍離情,後綴風景,情致物態,尚似六朝。林紓所謂“狃於六朝積習”者,即指此類。但到韓愈筆下,送序之文就多種多樣了。韓愈有的送序之文幾乎通篇議論。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林紓曾説:“韓昌黎集中無史論,舍《原道》外,議論之文,多歸入贈序與書中。”例如《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曾國藩就看作“條議時事之文”。
[43]
韓愈的幾篇“遊戲”之文,也是新體。同前代的俳諧文字比較,是有新的特點的。例如《毛穎傳》就被認為是一篇奇文,柳宗元在《答楊誨之書》中説:“足下所持韓生《毛穎傳》來,僕甚奇其書,恐世人非之,今作數百言,知前聖不必罪俳也。”但裴度在《寄李翱書》中,把韓愈的俳諧文字看作“以文為戲”,是很不贊成的。現在看來,時人“罪俳”,大概不止一個裴度。像柳宗元那樣肯定《毛穎傳》這類作品者恐是不多的。柳宗元“甚奇其書”,不是無緣無故。因為,自從六朝以來,俳諧之文如張敏的《頭責子羽文》、沈約的《修竹彈甘蕉文》等,雖有寓意,並不深遠。而《毛穎傳》雖説所寫不過一篇“兔傳”,實際則寫一個多才多能而終被廢棄之人。文章寫到最後,韓愈對毛穎之“以老見疏”無限同情。這裏又一次流露了韓愈痛惜人材不盡其用的一貫的思想。這樣的俳諧之文,前所未有。
[43]
韓愈行文之超越前輩者,除了上述文體的獨創之外,還有吐辭造語之精工,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關於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經多所稱道。例如《進學解》一篇之中就有“業精於勤”“刮垢磨光”“貪多務得”“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並蓄”“投閒置散”等,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還有一些成語如“提要鈎玄”“焚膏繼晷”“閎中肆外”“啼飢號寒”等,也是從這一篇的語句中凝縮而來的。
[43]
自古以來,一篇文章之中能夠選出如此大量的歷代流傳的成語,此文之外,恐不多見。韓愈文章之所以傳誦不絕,之所以為一代所師法,歷代之典範,其造語之精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的辭章造詣,在他前後,很少有人企及。
[43]
韓詩
韓愈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詩亦有特色,為一代大家,對後代有較大的影響。
[43]
韓愈多長篇古詩,其中不乏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如《歸彭城》《齪齪》《縣齋有懷》等,大都寫得平實順暢。他也有寫得清新、富於神韻、近似盛唐人的詩,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44]
但韓愈最具獨創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則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詩作。他“少小尚奇偉”(《縣齋有懷》)、“搜奇日有富”(《答張徹》),天生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着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衝動,而他一再提倡的“養氣”説,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宏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
[44]
韓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場後的一次次政治旋渦中屢受打擊,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審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現出一種怨憤鬱躁、情激調變的怪奇特徵。韓愈詩風向怪奇一路發展,大致始於貞元中後期,至元和中期已經定型。貞元、元和之際的陽山之貶,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壓力極大地加劇了韓愈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將荒僻險怪的南國景觀推到詩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韓愈詩風大變的重要條件。他在這一時期寫的《宿龍宮灘》《郴口又贈二首》《龍移》《岳陽樓別竇司直》《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等詩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盪、驚怖、幽險、凶怪的詞語,諸如“激電”“驚雷”“怒濤”、“大波”以及出沒的“蛟龍”、悲號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都輻湊筆端,構成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意象。
[44]
在詩歌表現手法上,韓愈也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用寫賦的方法作詩,鋪張羅列,濃彩塗抹,窮形盡相,力盡而後止。《南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全詩102韻,長達一千多字,連用七聯疊字句和51個帶“或”字的詩句,鋪寫終南山的高峻,四時景象的變幻。令人讀來,雖覺十分詳盡,卻又頗為煩瑣。再如那首著名的《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極寫一場山火的強猛酷烈。這是一種超乎常情的創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獨造,乃是韓愈在詩歌藝術上的主要追求目標。
[44]
但韓愈為詩的新的特點,還不是表現於這類作品,而在於他那“以文為詩”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對於這樣的作品,前人多所評論,方東樹認為前篇乃“古文手筆”,後篇亦“古文筆法”。這樣的“手筆”和“筆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輩詩人相比,顯然有不同者。因此,葉燮認為“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所謂“大變”,正是韓愈之詩新的特點。
[43]
韓愈思想
韓愈一生,積極求官,努力為文。據他自己説,求官不僅是為衣食,也是為了行道,為文也不僅是好古人之辭,而是為了明道。韓愈為人所行之道,及其為文所明之道,都可從他一生實踐得到證明。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43]
:
- 韓愈的“道”,是主張“憂天下”而不贊成“獨善自養”的,也即是主張“兼濟天下”而不贊成“獨善其身”。可以看出,他雖然繼承了儒家“兼濟”的思想,卻又有所不同。對於這一點人們一向很少注意,其實應該着重指出。這在當時是相當積極的一種政治態度。其《上宰相書》至於再三,固然是為了做官,但他做官確有行道的目的。為了行道,韓愈還曾希望做個諫官。他在《齪齪》詩中説:“願辱太守薦,得充諫諍官。”做個諫官,這是唐宋兩代一些憂國憂民的庶族地主階級文人的一個共同願望。因為諫官的地位雖不高,卻有言事進諫的機會。韓愈寫《爭臣論》一文,就曾以言責批評諫議大夫陽城。當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責,便立即上書言事。《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是一篇體現韓愈行道的重要文章。 [43]
- 韓愈之道也是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他反對藩鎮割據,還不僅因為自幼身經藩鎮割據所造成的生活困苦,主要還是因為他看到了藩鎮割據給國家造成的危害。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言行是明顯的,最突出的表現是他積極主張討伐淮蔡,並且親自參加了這次戰役,淮蔡平定之後,韓愈還奉命寫了《平淮西碑》,此碑行文鮮明地表達了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又一突出表現,是他冒險奉命宣撫王廷湊一事(見“人物生平-出使鎮州”部分)。在當時,反對藩鎮割據是個重要的政治態度,也是韓愈行道的一個重要內容。 [43]
- 韓愈之道又是主張重視人材、選拔人材的。重視人材,這是韓愈為人行道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終其一生,始終注意培養人材、推薦人材。《新唐書》本傳説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韓愈不但自己培養人材,也向別人推薦人材。《行難》一文反覆説明選拔人材的重要;《與祠部陸員外書》曾向陸傪推薦侯喜、侯雲長、劉述古、韋羣玉、沈杞、張苰、尉遲汾、李紳、張後餘、李翊等。韓愈認為,為國家選拔人材,乃是一種“深思長慮”,是“為國家樹根本之道”。在唐代,選拔人材也是庶族地主階級文人的一個共同願望。韓愈培養人材、重視人材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在隋唐以前,在貴族世襲的制度之下,庶族地主子弟很少參與政治的機會。韓愈當時重視人材的言論具有新的時代特徵。重視人材,這是韓愈行道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43]
韓愈史學
唐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他撰有《順宗實錄》5卷,是韓愈在韋處厚所撰3卷《順宗實錄》基礎上改寫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繫於政者,比之舊錄,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備書,苟關於時,無所不錄。” 從實錄可看出他對宮市之斥責,對鹽鐵使進奉的批判,對京兆尹李實罪行的揭露等等,説明表狀所言,符合實情。
[45]
《順宗實錄》送呈以後,受到不少人激烈反對,原因是“韓愈撰《順宗實錄》,説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二人上前屢言不實。” 於是“累朝有詔改修”。唐文宗令路隋等重新改寫,幾經曲折,終於遵照旨意,將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詳正刊去”。
[45]
韓愈歷史評價
編輯韓愈唐至五代
裴度:“昌黎韓愈,僕知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雲: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
[46]
劉禹錫:“高山無窮,太華削成。人文無窮,夫子挺生。典訓為徒,百家抗行。當時勍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為敵蓋寡。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馬,文章如林。君自幽谷,升於高岑。鸞鳳一鳴,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餘年,聲名塞天。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權豪來侮,人虎我鼠。然諾洞開,人金我土。親親尚舊,宜其壽考。天人之學,可與論道。二者不至,至者其誰。豈天與人,好惡背馳。昔遇夫子,聰明勇奮。常操利刃,開我混沌。子長在筆,予長在論。持矛舉楯,卒不能困。時惟子厚,竄言其間。讚詞愉愉,固非顏顏。磅礴上下,羲農以還。會於有極,服之無言。”
[50]
皇甫湜:“先生之武,襲蹈聖矩。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靦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羣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
[48]
趙德:“昌黎公,聖人之徒歟,其文高出,與古之遺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則堯、舜、禹、湯、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周公)、孔(孔子)、孟軻、揚雄所授受服行之實也。固已不雜其傳,由佛及聃(老子)、莊(莊子)、楊之言,不得幹其思,入其文也。以是光於今,大於後,金石焦鑠,斯文燦然。德行道學文庶幾乎古。”
[51]
司空圖:“愚嘗覽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於大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53]
韓愈兩宋
宋祁:
- 唐興,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綱,文弊質窮,崿俚混並。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討究儒術,以興典憲,薰醲涵浸,殆百餘年,其後文章稍稍可述。至貞元、元和間,愈遂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以樸,剗偽以真。然愈之才,自視司馬遷、揚雄,至班固以下不論也。當其所得,粹然一出於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要之無牴牾聖人者。其道蓋自比孟軻,以荀況、揚雄為未淳,寧不信然?至進諫陳謀,排難恤孤,矯拂媮末,皇皇於仁義,可謂篤道君子矣。自晉汔隋,老佛顯行,聖道不斷如帶。諸儒倚天下正議,助為怪神。愈獨喟然引聖,爭四海之惑,雖蒙訕笑,跲而復奮,始若未之信,卒大顯於時。昔孟軻拒楊、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餘歲,撥衰反正,功與齊而力倍之,所以過況、雄為不少矣。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58]
歐陽修:“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敍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餘嘗與聖俞(梅堯臣)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56]
韓琦:“韓愈唐之名士,天下望以為相,而竟不用,談者至今眥為謗。”
[55]
蘇洵:“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遑惑,而抑絕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
[60]
蘇軾:
蘇轍:
秦觀:“鈎莊(莊子)、列(列子)之微,挾蘇(蘇秦)、張(張儀)之辯,摭遷(司馬遷)、固(班固)之實,獵屈(屈原)、宋(宋玉)之英,本之以《詩》《書》,折之以孔氏,此成體之文,如韓愈之所作是也。蓋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備於愈;後之作者亦多矣,而無以加於愈,故曰:總而論之,未有如韓愈者也。”
[59]
陳師道:
蔡啓:“退之詩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100]
葛立方:“裴度平淮西,絕世之功也。韓愈《平淮西碑》,絕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當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發度之功。”
[101]
張戒:“韓退之詩,愛憎相半。愛者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不愛者以為退之於詩本無所得。……退之詩大抵才氣有餘,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湧,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橫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為故,然二豪不併立,當屈退之第三。”
[104]
胡仔:“韓退之詩,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102]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於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103]
羅大經:“韓、柳文多相似,……韓如美玉,柳如精金;韓如靜女,柳如名姝;韓如德驥,柳如天馬。歐似韓,蘇似柳。歐公在漢東,於破筐中得韓文數冊,讀之始悟作文法。東坡雖遷海外,亦惟以陶、柳二集自隨。各有所悟入,各有所酷嗜也。”
[67]
趙秉文:“韓愈又以古文之渾浩溢而為詩,然後古今之變盡矣。”
[106]
徐鈞:“排斥異端尊孔孟,推原人性勝荀楊。平生膽氣尤奇偉,何止文章日月光。”
[109]
韓愈元明清
辛文房:“公英偉間生,才名冠世,繼道德之統,明列聖之心。獨濟狂瀾,詞彩燦爛,齊、梁綺豔,毫髮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氣,宮商金石之音,為一代文宗,使頹綱復振,豈易言也哉固無辭足以贊述雲。至若歌詩累百篇,而驅駕氣勢,若掀雷走電,撐決於天地之垠,詞鋒學浪,先有定價也。”
[68]
羅貫中:“韓愈佛骨一表,忠諒有餘,功齊孟子而力倍。然終不能移憲宗之惑者,蓋不探其本,而直以事佛得禍為言也。豈不惜哉。”
[70]
孫承恩:“道喪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發揮洙泗。幷包百家,源委六經。北斗泰山,百世爾承。”
[71]
薛應旗:“陸贄、韓愈不久於朝,唐之所以雜夷也。”
[72]
王世貞:“韓公於碑誌之類最為雄奇,有氣力,亦甚古,而間有未脱蹊徑者,在欲求勝古而不能勝之,舍而就巳而未盡舍耳。奏疏爽切動人,然論事不及晁(晁錯)、賈(賈誼),談理不及衡(張衡)、向(劉向)。與人書最佳,多得子長(司馬遷)遺意,而至於有所幹請於人,則詞漫而氣亦屈。記序或濃或淡,在意合與不合之際,終亦不落節也。第所謂原者,僅一《原道》,而所謂辨者,僅一《諱辨》,其巳不作可也。蓋公於六經之學甚淺,而於佛氏之書更滷莾,以故有所著釋,不能皆迎刃也。而他彈射,亦不能多中的,謂之文士,則西京而下故當以牛耳歸之。”
[73]
許學夷:
胡震亨:“韓公挺負詩力,所少韻致,出處既掉運不靈,更以儲才獨富,故犯惡韻鬥奇,不加棟擇,遂致叢雜難觀,得妙筆汰用,瑰寶自出。第以為類押韻之文者過。”
[111]
王夫之:“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則裴度也、李紳也、韓愈也。”
[75]
葉燮:
- 杜甫之詩,獨冠今古。此外上下千餘年,作者代有,惟韓愈、蘇軾,其才力能與甫抗衡,鼎立為三。韓詩無一字猶人,如太華削成,不可攀躋。若俗儒論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輒搖唇鼓舌矣。 [112]
沈德潛:
愛新覺羅·弘曆:“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詩亦卓絕千古。論者常以文掩其詩,甚或謂於詩本無解處。夫唐人以詩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謂韓文重於韓詩可也,直斥其詩為不工,則羣兒之愚也。……其生平論詩專主李杜,而於治水之航,磨天之刃,慷慨追慕,誠欲效其震盪乾坤,陵暴萬類,而後得盡吐其奇傑之氣。其視清微淡遠,雅詠温恭,殊不足以盡吾才,然偶一為之,餘力亦足以相及。……今試取韓詩讀之,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不減於李。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誠不減於杜。而風骨峻嶒,腕力矯變,得李杜之神而不襲其貌,則又拔奇於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
[113]
趙翼:“韓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闢一徑。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覷定,欲從此闢山開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險處亦自有得失。蓋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則專以此求勝,故時見斧鑿痕跡。有心與無心,異也。其實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專以奇險見長。恐昌黎亦不自知,後人平心讀之自見。若徒以奇險求昌黎,轉失之矣。”
[114]
馬允剛:“韓昌黎在唐之中葉,不屑趨時,獨追蹤李杜。今其詩五七言古,直逼少陵,餘體亦皆硬筆屈盤,力大氣雄,而用意一歸於正,得雅頌之遺,有典誥之質,非同時柳子厚、劉夢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過論也。”
[76]
方東樹:
韓愈近現代
劉熙載:
施補華:
丁儀:“其詩格律嚴密,精於古韻。全集所載,《琴操》最佳。古詩硬語盤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氣自雄,排闔過甚,轉覺為累,又善押強韻,故時傷於粗險。詩至漢魏以降,屬文敍事,或取一端,以簡為資,頗不尚奇。及盛唐諸人開拓意境,始為鋪張,然亦略工點綴,未以此為能事也。至愈而務其極,虛實互用,類以文法為詩,反覆馳騁,以多為勝,篇什過長,辭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詩典雅,則仍大曆之舊,較之古詩,而目全非矣。絕句以五言為勝,七言質實,故少風致,綜其敝則務在必勝,故時有過火語。令人莫耐。《潼關》之作,格尤凡下。趙宋詩人,每宗師之,取法乎中,則斯下矣。”
[76]
毛澤東認為,文學作品,包括詩,不要把話説盡了,而韓愈的文章和詩就是把話講完了。
[77]
韓愈軼事典故
編輯韓愈叩齒庵
韓愈來到潮州後,有一天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十分兇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韓愈想這絕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長牙。韓愈回到衙裏,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説這是一個和尚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裏面竟是一對長牙,和那和尚的兩隻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並沒説出來,他怎麼就知道了呢?韓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見面交談後,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顛和尚,是個學識淵博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後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裏修了座庵,叫“叩齒庵”。
韓愈設水布
古時潮州韓江裏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會兒跳下江,一會兒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濕了幹,幹了又濕,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風濕病。於是他們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過後,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韓愈來到潮州,聽聞這件事後,他跑到江邊實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韓愈認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濕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後,他便讓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後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後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據説,潮州人感念韓愈的恩德,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韓愈性情中人
韓愈性格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度不變。年輕時同孟郊、張籍友善,二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讚揚推崇他們。張籍終於得中進士,榮獲官祿。後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閒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他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僕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於誘導勉勵後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顏悦色毫不在意。他總以振興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78]
韓愈吏部開鎖
韓愈曾任吏部侍郎,當時吏部的吏員中令史的權勢最重,因為是吏部過去常關鎖着,等待選補任命的官員不能到吏部來見面。韓愈上任後,將關鎖放開,任憑候選官員出入,他説:“人們之所以怕鬼,是因為見不到鬼;如果能夠看得見,那麼人們就不會怕鬼了。”
[79]
韓愈鳶飛魚躍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連州知州石炳璋從陽山拓韓愈真跡,將“鳶飛魚躍”四字刻於燕喜亭右後側的卧龍石上,後有何健的楷書題跋:“韓公大字世罕見之,乾隆壬寅,健秉鐸陽山,得四字於土人家,為之勒石。”韓愈“鳶飛魚躍”石刻見於山東濰坊十笏園、廣東潮州韓文公祠、廣西賀州小西湖、肇慶七星巖等地,影響頗廣。
[80]
韓愈過馬牽山
韓愈到任潮州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災,洪水氾濫,田園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視,只見北面山洪洶湧而來,於是他騎着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隨從張千和李萬緊隨他的馬後,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標誌。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標築堤。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從此,這裏不再患水災了。百姓紛紛傳説:“韓文公過馬牽山。”這座山,後來就叫“竹竿山”。
韓愈驅逐鱷魚
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時,當時潮州有一條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鱷魚,成為當地一害,許多過江的人都被它們吃了。一天,又有一個百姓遇害了。韓愈憂心忡忡:鱷魚不除,必定後患無窮。於是韓愈下令準備祭品,決定親自去江邊設壇祭鱷。韓愈擺好祭品後,對着江水大聲喊道:“鱷魚!鱷魚!韓某來這裏做官,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們卻在這裏興風作浪,現在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時間可以寬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還不走,絕對嚴處。”從此,潮州再也沒有發生過鱷魚吃人的事情了。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稱為“韓埔”,渡口稱為“韓渡”,這條大江則被稱為“韓江”,而江對面的山被稱為“韓山”。
韓愈夢吞丹篆
韓愈在年少之時曾有一夢,夢中有一個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強行吞下丹篆,旁邊還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頓時覺得驚恐不已,隨即便醒來了。
醒後,韓愈只覺胃中似乎猶如有物體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記上其中一兩字,筆法非凡。之後得緣見到孟郊,總覺得似曾相識,細想之下才驚奇地發現,孟郊就是那個夢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異人傳》中有記載,在《龍城錄》中的記錄也較為詳細,據説韓愈醒後“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旁笑者”。
夢事中所講的“丹篆”即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書之,筆畫呈雲迥篆書。韓愈明確反對佛教信仰,但頗信道教丹藥。至於道教的符咒之文,實際上並無興趣。對於韓愈夢中會出現“丹篆”,可理解為兩點:第一就是韓愈對文學的追求所產生的夢魘,他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書法,筆勢特別,所以便在夢中以人們常見的“丹篆”顯示了出來;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韓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據秦漢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來的。一個文學家和思想家,其行為思想皆可影響其睡夢中的境況,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關於此夢是韓愈在受人矚目之後對人所講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夢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當屬鼓勵,而非嘲笑。大概是韓愈潛意識中希望有這樣一位朋友,以至於後來見到孟郊,並與其關係密切後,就很自然地把夢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聯繫起來了。
[81]
韓愈誤傳相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世人畫韓愈像,臉小且美髯,戴紗帽。這其實是南唐的韓熙載,在北宋時還有當時所畫的韓熙載像保存,題詞非常明確。韓熙載諡號文靖,江南人稱之為韓文公,因此世人便誤以為是韓愈。韓愈身體肥胖而少鬍鬚。此後,韓愈配享孔子,各州縣孔廟所畫的都是韓熙載。後世無法辨別,便一直認為韓熙載的畫像為韓愈。
[82]
韓愈風流成性
據宋人陶谷《清異錄》記載,韓愈縱慾且妻妾成羣,以致性功能大為衰退。他經常服用壯陽藥,古代的壯陽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韓愈聽他人建議,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雞,等公雞長大後再食雞肉,使公雞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從而間接獲得硫磺的壯陽功效,但這種方法“始亦見功”,而“終致絕命”。
[83]
韓愈退之投書
後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游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後人又於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以後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並作詩云: “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
[85-86]
韓愈人際關係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先祖 | ||
韓尋 | 在東漢官至隴西太守,世居潁川舞陽。 | ||
八世祖 | 韓耆 | ||
七世祖 | |||
六世祖 | 襲爵安定公,官至定州刺史,諡號康。 | ||
五世祖 | 韓皎 | 官至雅州都督。 | |
曾祖父 | 韓仁泰 | 唐時官至曹州司馬。 | |
祖父 | 韓叡素 | 官至桂州都督府長史。 | |
父親 | |||
母親 | —— | 後贈郡國夫人。 | |
同輩 | 長兄 | 韓會 | 官至起居舍人,後被貶為韶州刺史。 |
次兄 | 韓介 | 官至率府(太子屬官)參軍。 | |
兄長 | —— | 死時尚幼,未及命名。 | |
配偶 | 妻子 | 盧氏 | 范陽人,封高平郡君。 |
子輩 | 長子 | 隨樊宗師學文,為長慶四年(824年)進士,官任户部郎中。 | |
次子 | 韓州仇 | 任富平縣令。 | |
長女 | 韓氏 | ||
女兒 | 韓氏 | 嫁陳某。 | |
女兒 | 韓氏 | 嫁檢校尚書右僕射、淮陽郡公蔣系。 | |
女兒 | 韓氏 | 早夭 |
韓愈主要作品
編輯韓愈著作
韓愈的作品非常多,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説、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40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註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註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啓、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
[119]
體裁 | 韓愈部分作品 | |||
---|---|---|---|---|
雜文 | ||||
序文 | ||||
傳記文 | ||||
詩 | ||||
史書 | 《順宗實錄》 |
韓愈人物爭議
編輯- 出生地
- 籍貫
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昌黎説、鄧州南陽説缺乏有力證據,“只是源於歷史變遷中地名的吻合而後世疊加證據形成的”,基本被學界排除在韓愈裏籍之外。支持“孟縣説”和“修武説”者較多,但依據目前發現的文獻記載和遺物遺蹟,只能説明韓愈故里在孟縣和修武這一帶(因現代的孟州市、修武縣同屬焦作市,故有學者建議以焦作市為韓愈故里)。
[91]
[93]
韓愈後世紀念
編輯韓愈墓址
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
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芳草芨芨,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明代建築,三進院落,韓愈雕像坐於祠中。始建於公元825年(寶曆元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餘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蹟等。墓前院內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1.2丈;右株高4丈,圍1.1丈。
1986年11月,韓愈墓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韓愈韓祠
韓文公祠(即潮州韓愈紀念館),位於廣東潮州市城東筆架山麓,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鹹平二年(999年),在通判陳堯佐的倡導下,韓祠建立。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佔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築。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闢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台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祠內前後二進樑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
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侍郎閣”(因韓愈曾任刑部侍郎)。周圍為歷代韓祠碑刻和韓愈筆跡。饒有趣味的是“傳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種讀法。庭園有碑廊,保存現代名人評價韓愈的書法碑刻。後山腰為侍郎閣,閣前有韓愈石雕頭像,閣內辭為韓愈生平展覽館。
2006年05月25日,韓文公祠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韓愈紀念館
主詞條:陽山韓愈紀念館
陽山韓愈紀念館,位於廣東陽山縣境內,這是為了紀念曾任陽山縣令的大文豪韓愈而修建。展廳內掛滿了韓愈在陽山留下的手跡石刻及歷代文人景韓詩文的拓片。展廳內,有一張珍貴的韓愈全身像的拓片。在紀念館內,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詩及詩序。
[90]
韓愈史料索引
編輯《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
[54]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
[58]
|
《唐才子傳·卷五》
[68]
| 《書史會要·卷五》 |
- 參考資料
-
- 1.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8]
- 2. 韓愈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12-17]
- 3. 至聖先賢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5-14]
- 4. 卞孝萱 張清華 閻琦.《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46
- 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 6. 卞孝萱 張清華 閻琦.《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52
- 7. 呂大防等.《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
- 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為其賓佐。
- 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
- 10. 《容齋隨筆·卷八》:韓文公自御史貶陽山,新舊二《唐史》,皆以為坐論宮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詩》,自敍此事甚詳,雲:“是年京師旱,田畝少所收。有司恤經費,未免煩誅求。傳聞閭里間,赤子棄渠溝。我時出衢路,餓者何其稠!適會除御史,誠當得言秋。拜疏移閤門,為忠寧自謀。上陳人疾苦,無令絕其喉。下言畿甸內,根本理宜優。積雪驗豐熟,幸寬待蠶麰。天子惻然感,司空嘆綢繆。謂言即施設,乃反遷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雲:“關中旱飢,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專政者惡之,遂貶。”然則不因論宮市明甚。
- 11. 韓愈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1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山陽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 1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元和初,召為國子博士,遷都官員外郎。
- 1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 1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
- 1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俄有不悦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 1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仍賜金紫。
- 18. 《韓愈神道碑》:勢審其賊虛實,請節度使裴度曰:“某領精兵千人取元濟。”度不聽察。居數日,李愬自文城果行,無人,擒賊以獻,遂平蔡方,三軍之士為先生恨。
- 19. 《韓愈神道碑》:復謂度曰:“今藉聲勢,王承宗可以辭取,不煩兵矣。”得柏耆,先生受詞,使耆執筆書之,持以入鎮,承宗恐懼,割德、棣以降,遣子入侍。
- 2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敍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 2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八》:十三年,拜尚書左僕射。……憲宗以餘慶諳練典章,朝廷禮樂制度有乖故事,專委餘慶參酌施行,遂用為詳定使。餘慶復奏刑部侍郎韓愈、禮部侍郎李程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陳佩、刑部員外郎楊嗣復、禮部員外郎庾敬休,並充詳定判官。
- 22. 韓愈聽穎師彈琴取自明杜堇繪《古賢詩意圖·聽穎師彈琴》,故宮博物院藏。
- 2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其書本傳法,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光順門入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曰...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裴度、崔羣奏曰:“韓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於是人情驚惋,乃至國戚諸貴,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
- 2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愈至潮陽,上表曰……憲宗謂宰臣曰:“昨得韓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諫佛骨事,大是愛我,我豈不知!然愈為人臣,不當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惡其容易。”上欲複用愈,故先語及,觀宰臣之奏對。而皇甫鎛惡愈狷直,恐其複用,率先對曰:“愈終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
- 2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袁州之俗,男女隸於人者,逾約則沒入出錢之家。愈至,設法贖其所沒男女,歸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許隸人。
- 2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十五年,徵為國子祭酒...
- 2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轉兵部侍郎。
- 2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會鎮州殺田弘正,立王廷湊,令愈往鎮州宣諭。
- 2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深州圍益急,朝廷不得已,二月,甲子,以庭湊為成德節度使,軍中將士官爵皆復其舊;以兵部侍郎韓愈為宣慰使。
- 3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愈既至,集軍民,諭以逆順。辭情切至,廷湊畏重之。
- 3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祐皆大鎮。此爾軍所其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讙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韓愈既行,眾皆危之;詔愈至境更觀事勢,勿遽入,愈曰:“止,君之仁;死,臣之義。”遂往。至鎮,庭湊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館,甲士羅於庭。庭湊言曰:“所以紛紛者,乃此曹所為,非庭湊心。”愈厲聲曰:“天子以尚書有將帥材,故賜之節鉞,不知尚書乃不能與健兒語邪!”甲士前曰:“先太師為國擊走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朝廷,乃以為賊乎!”愈曰:“汝曹尚能記先太師則善矣。夫逆順之為禍福豈遠邪!自祿山、思明以來,至元濟、師道,其子孫有今尚存仕宦者乎!田令公以魏博歸朝廷,子孫雖在孩提,皆為善官;王承元以此軍歸朝廷,弱冠為節度使;劉悟、李祐,今皆為節度使;汝曹亦聞之乎!”庭湊恐眾心動,麾之使出;謂愈曰:“侍郎來,欲使庭湊何為?”愈曰:“神策六軍之將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耳!尚書何為圍不置?”庭湊曰:“即當出之。”因與愈宴,禮而歸之。
- 3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改吏部侍郎。轉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 3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六軍不敢犯法,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 3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以不台參,為御史中丞李紳所劾。愈不伏,言準敕仍不台參。紳、愈性皆褊僻,移刺往來,紛然不止,乃出紳為浙西觀察使,愈亦罷尹為兵部侍郎。及紳面辭赴鎮,泣涕陳敍。穆宗憐之,乃追制以紳為兵部侍郎,愈復為吏部侍郎。
- 3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會紳與京兆尹、御史大夫韓愈爭台參及他職事,文移往來,辭語不遜;逢吉奏二人不協,冬,十月,丙戌,以愈為兵部侍郎,紳為江西觀察使。……韓愈、李紳入謝,上各令自敍其事,乃深寤。壬辰,復以愈為吏部侍郎,紳為户部侍郎。
- 37. 《韓文公墓誌銘》:長慶四年八月,昌黎韓先生既以疾免吏部侍郎。
- 38. 《韓愈神道碑》: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裏第,年五十七。
- 3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長慶四年十二月卒,時年五十七...
- 4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 41. 韓愈石刻像清道光元年武士魏題記題詩,馮敏昌摹並隸書贊。
- 42. 蔣寅:韓愈詩風變革的美學意義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0-31]
- 43.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510-1517
- 44. 袁行霈、羅宗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第六章
- 4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時謂愈有史筆,及撰《順宗實錄》,繁簡不當,敍事拙於取捨,頗為當代所非。穆宗、文宗嘗詔史臣添改,時愈婿李漢、蔣系在顯位,諸公難之。而韋處厚竟別撰《順宗實錄》三卷。
- 46. 洪邁 著;魯同羣,劉宏起 點校.容齋隨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10:50
- 47. 《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3-06]
- 48.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18]
- 49. 韓愈題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 50. 《全唐文·卷六百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18]
- 51.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3-25]
- 52.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1-23]
- 53.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4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9932
- 5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18]
- 55.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筆記 第7編 6:大象出版社,2016-02:214-215
- 56. 《六一詩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2]
- 57. 《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2-24]
- 58.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18]
- 59.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附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60. 蘇洵 著;林紓 選評.嘉祐集:商務印書館,1924-07:54-55
- 61. 韓愈 等;裴夢蘇.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所引內容取自《潮州韓文公廟碑》):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01:155
- 62. 郭預衡.唐宋八大家文集 蘇軾文 下: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03:633
- 63. 《蘇東坡全集·正文·補遺》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64. 韓愈題跋版畫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65. 《欒城集·卷五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4]
- 66. 《唐語林·卷二·文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18]
- 67. 《鶴林玉露·甲編·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19]
- 68. 《唐才子傳·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24]
- 69. 《王忠文集·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70. 羅貫中 著.隋唐志傳通俗演義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羣眾出版社,1997-05:632
- 71.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72. 《方山先生文錄·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26]
- 73. 《王弇州崇論·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74. 陳廣宏,侯榮川 編校.明人詩話要籍彙編 第9冊 詩評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06:3855
- 75. 《讀通鑑論·卷二十六·穆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8]
- 76. 陳伯海 編.唐詩匯評 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1594-1597
- 77. 揭秘:唐宋八大家中毛澤東為何對韓愈評價較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2-04]
- 7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 79. 《智囊全集》:韓愈為吏部侍郎。有令史權勢最重,舊常關鎖,選人不能見。愈縱之,聽其出入,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見也;如可見,則人不畏之矣!”
- 80. 韓愈石刻“鳶飛魚躍”的故事 .南方日報[引用日期2015-07-20]
- 81. 解夢故事之韓愈夢吞丹篆 .趣歷史[引用日期2015-05-22]
- 82. 《夢溪筆談·卷四·辨證二》:世人畫韓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紗帽。此乃江南韓熙載耳,尚有當時所畫,題志甚明。熙載諡文靖,江南人謂之韓文公,因此遂謬以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豐中,以退之從享文宣王廟,郡縣所畫皆是熙載。後世不復可辨,退之遂為熙載矣。
- 83. 大詩人韓愈妻妾成羣致性功能衰退 常服壯陽藥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5-18]
- 84. 《唐國史補·卷中》:韓愈好奇,與客登華山絕峯,度不可邁。乃作遺書,發狂慟哭。華陰令百計取之,乃下。
- 85. 韓愈投書蒼龍嶺 .四川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7-20]
- 86. 蒼龍嶺韓愈投書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5-07-20]
- 87.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 88. 清·顧嗣立·《昌黎先生年譜·世系》
- 89.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陵園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90. 韓愈紀念館 .廣東省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17-11-23]
- 91. 蘇全有,李玉莉.韓愈故里問題研究綜述及相關思考[J].焦作大學學報,2009(01):24-27.
- 92. 《新唐書》卷176《韓愈傳》: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
- 93. 範東昇.河南歷史名人資源糾紛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2:26-29
- 94. 郭預衡,郭英德 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 韓愈 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213
- 95. 韓愈 著.韓愈集 韓愈年譜簡編:三晉出版社,2008:180-182
- 96. 卞孝萱等 著.韓愈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369
- 97. 吳在慶 主編;丁放 副主編.唐五代文編年史 晚唐卷:黃山書社,2018-03:103
- 98. 陳伯海 主編;查清華等 編撰.歷代唐詩論評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06:261,300,307
- 99. 陳良運 主編.中國曆代文章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01:620
- 100. 愛新覺羅·弘曆 編.唐宋詩醇 下: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06:637
- 101. 《詩話總龜·卷五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2. 《苕溪漁隱叢話·卷三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3.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75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4. 《歲寒堂詩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5. 王大鵬 編選.中國曆代詩話選 2:嶽麓書社,1985-08:784
- 106. 《閒閒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7. 劉安節等 撰.劉安節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08:637
- 108.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09. 《全宋詩·卷四百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10. 徐永明,楊光輝 整理.陶宗儀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525
- 111. 《唐音癸籤》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12. 《原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13. 愛新覺羅·弘曆 編.唐宋詩醇 中: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06:721
- 114. 《甌北詩話·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4]
- 115. 王步高 主編.唐詩三百首匯評: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12:197-198
- 116. 曾國藩 編.中華傳世文選 經史百家雜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00-501
- 117. 李天綱,張安慶 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 4 劉熙載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06:43-44
- 118. 錢仲聯 編校.陳衍詩論合集 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09:81
- 11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文學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04:231
- 120. 韓愈生平 .孟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28]
- 121. 夏徵農.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1.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231
- 122. 鄭天挺,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2855-2856
- 123. 大展!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今天開展 .錢江晚報官方賬號.2020-12-02[引用日期2023-10-2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