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錢鏐
- 別 名
-
錢婆留
吳越錢王 - 字
- 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
- 所處時代
- 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杭州臨安縣(今浙江臨安)
目錄
錢鏐人物生平
編輯錢鏐早期事蹟
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852年3月10日),錢鏐生於杭州臨安縣石鏡鄉大官山(現稱功臣山)下的臨水裏錢塢壠。相傳他出生時突現紅光,且相貌奇醜,父親錢寬認為不祥,欲棄於屋後井中,但因祖母憐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義)。而這口井後來也被稱為“婆留井”。
[7]
錢鏐自幼學武,擅長射箭、舞槊,對圖讖、緯書也有所涉獵,成年後以販賣私鹽為生。
[8]
在泰州如皋販鹽時為當地架橋:“時皋邑之鹽上而豐,(錢)留遂至,由挑(鐵扁擔)而販….運天目山之竹,架邑中鹽河之上,緩涉河之不便……(即早期的錢家橋)”。
[9]
錢鏐跟隨董昌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義軍劫掠浙東,進犯臨安。錢鏐分析形勢,採用伏擊與虛張聲勢等戰術,以少勝多,擊敗起義軍先頭部隊,而後又設下疑兵計,使得黃巢不敢進攻杭州。淮南節度使高駢聽聞,對錢鏐稱讚不已。
[13]
廣明元年(880年),董昌聚集杭州各縣鄉兵,組建八都兵(即臨安縣石鏡都、餘杭縣清平都、於潛縣於潛都、鹽官縣鹽官都、新城縣武安都、唐山縣唐山都、富陽縣富春都、龍泉縣龍泉都),並以錢鏐為石鏡都副將。不久,高駢召董昌、錢鏐前往廣陵,並對諸將稱讚錢鏐,認為他將來的成就必能超越自己。後來,董昌見高駢沒有平定起義軍的想法,便辭返杭州。高駢表奏董昌為杭州刺史,錢鏐為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
[14]
錢鏐攻入越州
中和二年(882年),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與董昌矛盾激化,命其弟劉漢宥與都虞候辛約進駐西陵(今浙江蕭山西北),欲吞併杭州。錢鏐率八都兵渡過錢塘江,偷襲劉漢宥,火焚其營寨。劉漢宏又命部將黃珪、何肅屯兵諸暨、蕭山,而後親自率軍督戰,但都被錢鏐擊潰。何肅、辛約戰死,劉漢宏扮作屠夫逃回越州(今浙江紹興)。
[16]
光啓二年(886年),董昌命錢鏐進攻越州,表示自己佔據浙東後會將杭州授於錢鏐。錢鏐遂率軍出平水,開山路五百里,直趨曹娥埭(今紹興東南約四十餘里),收降浙東將領鮑君福。他屢破浙東軍,進屯豐山,而後攻破越州。劉漢宏敗走台州(今浙江臨海),被台州刺史杜雄生擒獻於錢鏐,最終被斬於會稽。董昌佔據浙東,遂自稱“知浙東軍府事”,移鎮越州,將杭州讓於錢鏐。
[18-19]
錢鏐佔據浙西
光啓三年(887年),董昌被正式任命為越州觀察使,錢鏐則為左衞大將軍、杭州刺史。不久,浙江西道、淮南道先後發生兵變。鎮海節度使周寶被部屬劉浩、薛朗驅逐,逃到常州,治下的蘇州也被六合鎮將徐約攻取。淮南節度使高駢則被部將畢師鐸囚禁。錢鏐命成及、杜稜攻破常州,將周寶接到杭州,但周寶不久便因病而死。杜稜又攻取潤州(鎮海軍治所,今江蘇鎮江),逐走劉浩,俘獲薛朗。
[20]
文德元年(888年),錢鏐處死薛朗,以祭奠周寶,而後命從弟錢銶擊破徐約,被唐昭宗任命為杭州防禦使。與此同時,廬州刺史楊行密也起兵攻入淮南道,在淮南、浙西一帶與孫儒、錢鏐進行混戰。經過數年混戰,楊行密終於殺死孫儒,佔據了淮南道,還奪取了浙江西道的潤州、常州。蘇州則被錢鏐佔據。
[21]
此外,錢鏐還收編了孫儒部分殘部,組建武勇都,提高了屬下軍隊的戰鬥力。
[22]
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在越州設置威勝軍,任命董昌為威勝軍節度使、隴西郡王;又在杭州設置武勝軍,以錢鏐為武勝軍都團練使。
[23]
此時,錢鏐佔據浙西數州之地,任用杜稜、阮結、顧全武、沈崧、皮光業、林鼎、羅隱等文武人才,勢力逐漸壯大。
[24]
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升任蘇杭觀察使,並徵發二十萬民夫以及十三都(原杭州八都再加紫溪、保城、龍通、三泉、三鎮)軍士,修築杭州羅城。
[25]
不久,唐昭宗又拜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承認了他對浙江西道的統治權。乾寧元年(894年),錢鏐又獲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榮銜,成為使相。
[26]
錢鏐討平董昌
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建立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並任命錢鏐為兩浙都指揮使。錢鏐致信勸諫道:“與其關起門來當皇帝,與九族、百姓同受塗炭,不如當一個節度使,能得終身富貴!”董昌不聽。錢鏐率三千兵馬前往越州,親自面見董昌,再次勸説。董昌只得向朝廷請罪。
[28]
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彭城郡王,令其討伐董昌。董昌命部將陳鬱、崔温屯兵於香嚴、石侯,並向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求救。
[29]
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派部將安仁義援救董昌。錢鏐命顧全武進攻越州,斬殺崔温,擊敗徐珣、湯臼、袁邠等將。不久,顧全武攻破越州,俘獲董昌。董昌在押赴杭州途中,於西小江投江自殺。同年十月,唐昭宗改威勝軍為鎮東軍,任命錢鏐為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又加檢校太尉、中書令,賜鐵券,恕其九死。
[30]
乾寧四年(897年),錢鏐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鎮東軍節度使的任命,而後返回杭州,以越州為東府。從此,錢鏐基本控制了兩浙,形成割據勢力。光化元年(898年),錢鏐將鎮海軍治所由潤州(一直被楊行密佔據)遷到杭州,並加檢校太師。唐昭宗還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並改其鄉里為廣義鄉勳貴裏、衣錦城。
[31]
錢鏐徐許之亂
婆留井(3張)
天覆二年(902年),錢鏐進封越王。不久,武勇都左右指揮使徐綰、許再思趁錢鏐出巡衣錦城,起兵叛亂,攻打杭州內城。錢鏐偷偷潛入杭州,派馬綽、王榮、杜建徽等人分別防守各城門,又命顧全武前往東府備變,以防叛軍佔據越州。顧全武則擔心叛軍會向淮南求援,建議錢鏐與楊行密聯姻。錢鏐遂讓第六子錢傳璙隨顧全武前往廣陵(今江蘇揚州),向楊行密求婚。而徐綰果然向淮南將領田頵(時任宣州節度使)求救。
[35]
顧全武到廣陵後,遊説楊行密道:“若使田頵得志,必為大王心腹之患。大王若召回田頵,錢王願以兒子錢傳璙為質,並與您聯姻。”楊行密遂將女兒嫁給錢傳璙,命田頵回軍。田頵只得帶着徐綰、許再思返回宣州,但卻將錢鏐的兒子錢傳瓘留為質子,又索要二十萬緡犒軍錢。
[36]
天覆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反叛,結果被楊行密鎮壓。徐綰被淮南軍俘虜,隨即被楊行密裝入檻車,送交錢鏐。錢鏐命將徐綰處死。
[37]
錢鏐建國吳越
主詞條:吳越國
開平二年(908年),朱温又加封錢鏐為守中書令,將其故鄉臨安縣改為安國縣。開平三年(909年),錢鏐又加守太保。乾化元年(911年),錢鏐加守尚書令,兼任淮南、宣潤等道四面行營都統,並於衣錦軍建立生祠。乾化二年(912年),郢王朱友圭弒父篡位,尊錢鏐為尚父。
[41]
貞明元年(915年),均王朱友貞發動政變,奪取帝位。貞明二年(916年),錢鏐派安撫判官皮光業入貢中原,被加封為諸道兵馬元帥。
[42]
貞明三年(917年),朱友貞又加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準其設立元帥府,闢置官屬。貞明四年(918年),淮南節度使楊隆演派軍奪取虔州(今江西贛州),阻斷了吳越北上中原的陸路交通。錢鏐只得改由海路入貢京師。
[43]
錢鏐尊崇中原
龍德元年(921年),錢鏐又獲賜殊禮,可“詔書不名”。
[44]
此時,西川(前蜀)、淮南(南吳)、嶺南(南漢)、福建(閩國)等地統治者先後建國稱帝,都勸錢鏐據吳越稱帝。錢鏐笑道:“這些人自己坐在爐炭中,還想把我也拉到上面。”錢鏐雖然拒絕了他們的勸説,但各國君主仍然都像對父兄一樣對待他。
[45]
龍德三年(923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立吳越國。他改府署為朝廷,設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照皇帝的規格。
[46]
不久,晉王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改元同光。錢鏐又遣使進貢,並求取玉冊。郭崇韜等大臣都極力反對,認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冊。但李存勖最終還是賜予錢鏐玉冊、金印。新羅、渤海等海外諸國皆接受錢鏐冊封,尊其為君長。
[47]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即位。中原局勢混亂,朝廷詔命難以到達吳越。錢鏐遂改元寶正。
[48]
關於錢鏐改元一事,因後人尊奉中原正朔,對此頗有諱言。
[49]
而洪邁所著《容齋四筆》則稱,錢鏐在寶正年號之前,還曾改元天寶、寶大。
[50]
錢鏐晚年生活
天成四年(929年),後唐供奉官烏昭遇、韓玫出使吳越國。韓玫與烏昭遇不睦,回國後稱:“烏昭遇面見錢鏐,稱臣拜舞,稱其為殿下,並私下向錢鏐透露國事。”樞密使安重誨與錢鏐有舊怨,於是上奏朝廷,將烏昭遇斬首,並削除錢鏐官爵,勒命其以太師之職致仕。錢鏐命兒子錢元瓘等人上表訴冤,但朝廷都未予理會。
[51]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因罪被誅,其中一條重要罪名便是“絕錢鏐”。
[52]
李嗣源重新任命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並命監門上將軍張籛前往杭州諭旨,稱昔日命他致仕乃是安重誨矯詔。
[53]
長興三年(932年),錢鏐病重,召集臣下託付後事,他道:“我的兒子們大多愚蠢懦弱,只怕難以擔當大任。我死後,請你們從中擇賢而立。”臣下都推舉錢元瓘。錢鏐於是立錢元瓘為繼承人。不久,錢鏐去世,終年八十一歲。朝廷得知後,廢朝七日,賜諡號武肅,並命工部侍郎楊凝式為其作神道碑文。
[54-55]
應順元年(934年),錢鏐被葬於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後又建廟于越州。
[56]
錢鏐主要成就
編輯錢鏐為政舉措
開平四年(910年),錢鏐動員大批勞力,修築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樁把裝滿石塊的巨大石籠固定在江邊,形成堅固的海堤,保護了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並且由於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邊農田得獲灌溉之利。
[57]
錢鏐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名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內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稱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築塘以石,自吳越始”。這條捍海古塘,從六和塔築到艮山門,長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內築石堤,費時兩個多月,耗資十萬九千四百四十緡,近一億一千錢。
此外,錢鏐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得其遊覽、灌溉兩利,又引湖水為湧金池,與運河相通。錢鏐還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四部、七八千人,專門負責浚湖、築堤、疏浚河浦,使得蘇州、嘉興、長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58]
錢鏐家訓傳世
錢鏐治國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謹嚴,又兩度訂立治家“八訓”、“十訓”。“十訓”即錢鏐臨終前向子孫們提出的十條要求,遺訓中雖然包含一些封建思想,但是大部分是飽含人生智慧的。“武肅王遺訓”代代相傳,世世因循,一直激勵着錢氏後人。遺囑稱:
- 要爾等心存忠孝,愛兵恤民。
- 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
- 要度德量力而識事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聖人云順天者存。又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如違吾語,立見消亡。依我訓言,世代可受光榮。
- 餘理政錢唐,五十餘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視萬姓三軍並是一家之體。
- 戒聽婦言而傷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猶可新,手足斷難再續。
- 婚姻須擇閥閲之家,不可圖色美而與下賤人結褵,以致污辱門風。
- 多設養濟院收養無告四民,添設育嬰堂,稽察乳媪,勿致陽奉陰違,凌虐幼孩。
- 吳越境內綢綿,皆餘教人廣種桑麻。鬥米十人,亦餘教人開闢荒田。凡此一絲一粒,皆民人汗積辛勤,才得歲歲豐盈。汝等莫愛財無厭徵收,毋圖安樂逸豫,毋恃勢力而作威。毋得罪於羣臣百姓。
- 吾家世代居衣錦之城郭,守高祖之松楸,今日興隆,化家為國,子孫後代莫輕棄吾祖先。
遵循錢鏐的遺訓,後世諸王始終貢奉中原王朝,末世錢弘俶順應時勢“納土歸宋”,使國家“不被幹戈”實現和平統一。錢鏐父子開創吳越國,連續三代五主均受中朝封為國王,成為王族。錢氏後人秉承祖訓,紹續家風,綿延文脈,造就了吳越錢氏一門世代家風謹嚴,人才興盛的傳奇。這個家族始終一脈書香綿延,代有人才湧現。宋朝皇帝稱 “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時御賜“清芬世守”匾額。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噴”。文壇碩儒、科技巨擘雲集,海內外“院士”子弟數以百計,因而吳越錢氏家族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
[60]
錢氏家規由“武肅王八訓”、“武肅王遺訓”和《錢氏家訓》三部分組成。“武肅王八訓”是武肅王錢鏐於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正月親自訂立。家訓以晉代以來大族衰亡為鑑,“上承祖禰之澤,下廣子孫之傳”,體現了“金書鐵券”的免死牌下的嚴格家教。錢鏐辭世前又作十條“遺訓”曉諭子孫。而現在半白半文版《錢氏家訓》,是清末舉人錢文選採輯整理過的,與“武肅王八訓”、“武肅王遺訓”一起收錄在1925年出版的《錢氏家乘》中。《錢氏家訓》是一部飽含修身處世智慧的治家寶典。《家訓》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是錢氏家族的珍貴歷史遺產,也是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傳家寶。
[61]
錢鏐軼事典故
編輯錢鏐貴人出世
錢鏐年輕時,常與臨安縣錄事鍾起的幾個兒子一起喝酒賭博,鍾起為此很不高興。後來豫章有相士發現錢塘地界有王氣,於是便到臨安暗中查訪。鍾起與這個相士認識,便宴請縣中賢豪之士,請相士觀察,可惜都不是。後來相士路過鍾起家,恰好錢鏐前來,相士看到後道:“此真貴人也。”又對鍾起道:“你以後的富貴,就靠此人了。”從此,鍾起不但允許兒子與錢鏐交往,還時常接濟他。
[62]
錢鏐赤岸娶妻
《錢氏家譜》記載:“識赤岸鄉黃氏女,妻之,其戀鄉不欲渡江,斯於邑中江河之側建舍。”黃氏為錢鏐原配。
[9]
錢鏐計退黃巢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攻掠浙東,打算攻打臨安。錢鏐分析形勢後,率領二十餘人伏擊起義軍的先頭部隊,然後撤退到八百里(地名)。錢鏐告訴路邊的老嫗:“等會有人來,你就告訴他臨安兵屯八百里。”追兵到來後,老嫗將錢鏐的話告訴他們。黃巢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還以為臨安兵馬紮下了八百里的營地,説道:“剛才就十幾人都打不過,何況現在有八百里的兵馬。”於是,退兵而去。
[63]
錢鏐衣錦還鄉
錢鏐還在臨安故里建造豪宅,每逢回鄉都前呼後擁,排場很大。其父錢寬對此很不滿意,每次聽聞他來,都有意避開。錢鏐遂步行回家,向父親詢問原因。錢寬道:“我家世代以田漁過活,從未出過如此顯貴之人。你如今為兩浙十三州之主,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與人爭利。我怕禍及吾家,所以不忍見汝。”錢鏐哭着拜謝父親,從此小心謹慎,力求保住基業。
[65]
錢鏐被封為吳越王后,回鄉祭掃墳墓,延請故老。八十歲以上者用金樽,百歲以上者則用玉樽。錢鏐親自執杯,高唱《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吳越一王駟馬歸。臨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愛曰輝。父老遠近來相隨,家人鄉眷兮會時稀。鬥牛光起兮天無欺。”他見鄉民不懂歌中之意,便再用土語高唱:“你輩見儂底歡喜?別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儂心子裏!”歌罷,滿座叫好。
[66]
錢鏐警枕粉盤
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盪的環境裏,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裏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為了防範侍衞夜間貪睡失職,錢鏐還常向城牆之外發射彈丸,以期他們提高警惕。此外,錢鏐還在卧室裏放了一個盛着粉的盤子,夜裏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67]
錢鏐睡警枕的故事,在流傳中竟演化為整宿不睡覺,以致得了“不睡龍”的綽號。後晉年間,契丹使團出使中原。一個判官曾問負責接待的近侍李泳:“吳越的錢鏐怎麼樣了,還是整宿不睡嗎?”他見李泳不解,便解釋道:“我曾聽五台山王子大師説,‘浙中不睡龍,今已歸矣!’我就想確證一下。”其實,錢鏐這時早已逝世,只是由於消息閉塞,契丹人尚不知道。
[68]
錢鏐妙語弭謗
錢鏐被封為吳越國王后,大興土木,晝夜不停,士卒皆有怨言。有人在晚上在大門上寫道:“沒了期,侵早起,抵暮歸。”錢鏐看到後,不怒且喜,命小吏在旁邊又加了一句:“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怨言頓時消失。
[69]
錢鏐陌上花開
據《十國春秋》記載,錢鏐甚愛自己的王妃莊穆夫人吳氏,王妃每年春天必歸臨安,錢鏐甚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歸,至春色將老,陌上花已發。錢鏐寫信説:“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意思是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慢慢歸來了嗎?
[70]
錢鏐穿眼斫頭
錢鏐統一兩浙後,主要對手便是楊行密。二人屢動干戈,互相視為仇敵。楊行密讓人用大索做成錢貫(穿錢的繩子),稱之為“穿錢眼”。錢鏐也不甘示弱,每年都讓人用大斧砍柳樹,稱之為“斫楊頭”。直到武勇都之亂,錢楊聯姻,穿眼斫頭之舉才被停止。
[72]
錢鏐任用羅隱
羅隱在中原鬱郁不得志,晚年返回家鄉杭州,依附錢鏐,曾作詩一首送於錢鏐,其中有兩句:“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漫英雄。”他以禰衡自比,想試探錢鏐是不是不能容人的黃祖。錢鏐大笑,當即回詩道:“仲宣遠託劉荊州,都緣亂世;夫子闢為魯司寇,只為故鄉。”他給了羅隱極高的讚譽,並加以重用。
[73]
錢鏐喜歡吃魚,曾命西湖漁民每日都要向王府繳納數斤魚,名曰“使宅魚”。羅隱知道後,借為錢鏐的《蟠溪垂釣圖》題詩的機會,作詩道:“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鈎釣國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他的意思思是説如果姜太公來到西湖垂釣,也得每天給錢鏐送魚,這顯然是在諷諫錢鏐。錢鏐不但不怒,反而下令取消了“使宅魚”。
[74]
後梁建立後,進拜錢鏐為吳越王,並徵召羅隱為諫議大夫。羅隱拒不應召,並勸説錢鏐起兵伐梁,道:“大王乃是唐朝之臣,理應進兵北伐,縱然不能成功,也可退保兩浙,自立為帝。絕不能向賊梁稱臣,遺羞千古。”錢鏐雖沒有采納羅隱之言,但卻對他更加敬重。
[75]
錢鏐出妾正法
錢鏐重賞門吏
錢鏐曾微服出行,只到城門已閉方才回城。他在北城門外高喊開門,但守門小吏卻毫不理睬,還道:“就算是大王來我也不會開啓城門。”錢鏐無奈,只得改由別的城門入城。次日,錢鏐召見北門守吏,對他加以重賞。
[77]
錢鏐貫休獻詩
晚唐僧人貫休雅好吟詩,有詩僧之稱。據《唐才子傳》記載,貫休曾在錢鏐稱吳越王時,前往慶賀,並獻賀詩一首。這首詩名為《獻錢尚父》,其中有“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之句。錢鏐大加歎賞,但卻要他將“十四州”改為“四十州”。貫休答道:“州難添,詩亦難改。我孤雲野鶴,何天不可飛?”説罷便拂袖而去。
[78]
但據學者傅璇琮考證,貫休謁見錢鏐應在乾元二年(895年)夏季赴荊南之前,非在錢鏐封王之後。而錢鏐討伐董昌之戰在當時剛剛開始。貫休的“一劍霜寒十四州”實際上是在預祝錢鏐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並非是表明錢鏐已佔據十四州之地。而詩末的“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時萬户侯”更表明本詩是預祝之詞。
[79]
錢鏐錢王射潮
錢鏐治理杭州時,修築海塘。因為湧潮洶湧,錢塘江海堤修築不成,部下都認為是潮神作怪。錢鏐於是在八月十八在錢塘江前佈置一萬名弓箭手,並聲稱“假如潮水再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可是潮神並沒有理睬告誡。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速滾來,錢鏐命萬箭齊發,直射潮頭。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逃走,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直到今天,江水還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象個“之”字,因此後人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
[81]
錢鏐知我罪我
錢鏐晚年與僚屬們談起杭州城的變化,眾人盛讚杭城邑屋繁會,江山雕麗,湖海形勝,為天下稀有,全都是大王數十年精心治理之力也。錢鏐卻很清醒,他説:“千百年後,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於人而損之己者,吾無愧歟!”
[82]
錢鏐慧眼識英
錢鏐常遊府園,見園丁陸仁章樹藝有智,心裏暗自記得他 。淮南(楊吳)圍攻蘇州孫琰的時候,錢鏐派遣陸仁章進入蘇州城傳話,果然達成任務,安全回來。錢鏐把他當做自己的孫子般善待, 陸仁章後來官至保大軍節度使,同參相府事。
[83]
錢鏐歷史評價
編輯《吳越備史》對錢鏐評價比較高,稱讚道:
- 王少時,侗儻有大度,志氣雄傑,機謀沉遠,善用長槊大弩,又能書寫,甚得體要。有知人之鑑,及通圖緯之學,每處眾中,而形神有餘。純孝之道稟於天性,每春秋薦享,必嗚咽流涕。
- 王挺命世之才,屬艱難之運,奮臂起義,所向披靡。以寡敵眾,黃巢不犯其封;仗順伐逆,漢宏至於授首。誅逐帥之薛朗,遂申屬郡之禮;平作偽之董昌,不違本朝之命。加以御淮戎以耀威,奉梁室而示略,回江山之深險,致都邑之宏麗,七德克備,五福是臻。故八輔地圖,三授天冊,總四海之戎柄,為一人之父師,威名赫然,霸業隆矣。然後內敦恭儉,外正刑賞,安民和眾,保定功勳。文台崛起於江東,玄德雄據於巴右,比之全德,固不足同年而語哉!
《舊五代史》認為錢鏐不是節儉之人,但還是承認錢鏐的功績:
《新五代史》認為錢鏐嚴刑酷法:
後世一般對錢氏評價比較高,認為他任用賢才,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保障了民眾安居樂業的局面。
- 趙抃:時維五紀亂何如?史冊閒觀亦皺眉。是地卻逢錢節度,民間無事看花嬉! [86]
- 蘇軾: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罔有孑遺。而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表忠觀記》) [87]
- 文天祥:武足以安民定亂,文足以佐理經邦,實有大臣賢者之風。閲其謝表、八訓、遺囑及致董昌之札,並覆邗江楊氏之信,義正詞嚴,凜不可犯。一片忠君愛民之誠,流露於翰墨間。奄有十三州、一軍,可謂兵強國富矣!而猶貢獻相望於道,四十餘年如一日,克守臣節…洵堪為百世之模範。錢王之功德可為大矣!(《武肅王傳》)
- 朱國楨:① 錢立國,置營田數千人於松江,闢土而耕,…民老死無他纏累,且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② 宋雖減為一斗,而衙前各役之費,多至破家;錢雖三鬥,而一切差役俱免。
- 馬藎臣:武肅王始以二十騎,卻黃巢百萬之眾,提八都兵,斬漢宏連州之雄,遏董昌之亂。略掃錄儒之兇殘,憐婺民而諭王壇,示藏垢而納盧約,未嘗無故動兵。而海塘之築,萬世永賴。(《吳越世家疑辨》)
- 汪由敦:朱門古殿明湖曲,玉座凝塵舞蝙蝠。三世五王同一堂,一一英姿耀冕服。鬥牛佔象霸圖開,市中術者豫章來。勁旅摧巢八百里,都兵破越窮天台。閉門天子孽自作,妖鳥羅平掃如籜。鐵券功名衣錦城,丹青圖畫凌煙閣。《楊枝曲》罷天亡唐,江東端不失孫郎。打球御馬于闐帶,英雄意氣何堂堂。枕畔金鈴驚五夜,羅剎奔潮千弩射。玉冊金符尚父名,新羅渤海紛相下。五百功臣息戰塵,三樓畫棟照千春。牢盆海上橫戈日,何意江山作主人。奕葉依然承土宇,宮殿排雲事歌舞。卵鷇家家按籍來,器服年年輸內府。八十年來王氣消,石鏡塵昏大樹凋。篋書雖滿客歸國,折簡無煩又入朝。子陽季孟空雄壯,自作安豐甘退讓。居人生不識干戈,父老至今思保障。陌上花開緩緩歸,歌聲已斷昔人非。青蘋無復村農薦,芳草空留羽士悲。龍山突兀餘殘照,可憐異代還祠廟。階墀贔屓立豐碑,句奇語重褒忠孝。剔蘚捫碑一慨然,短牆鄰並玉津園。江外冬青纏野草,珠簾何處問通天。(詩作《表忠觀》) [90]
- 乾隆帝:① 三世五王爵,同堂秩有倫,對朝旅故里,白水識其人,子孫儀刑永,春秋俎豆新,蘇碑餘腕力,亦敵弩千鈞。(詩作《表忠觀》)② 勳勒金書,納土當年資保障。業基石鏡,築塘奕祀慶安瀾。(錢王祠楹聯)③錢王有興王定霸之才,追溯生平,開門節度,獨能繕牧圉,修塘場,大利説農桑,綜十四州齊萌,至今受賜;抱保境安民之志,流傳佳話,衣錦故鄉,允宜崇廟堂,明饗祀,威靈彌海宇,誦千餘年往史,私淑在茲。
- 袁枚:武肅王有七事不可及者:王除夕鼓琴,戒酣長夜。深宮易帳,費省青繒。其他雄略用賢,惠下豪宕,識量家法等事,尤為難能。
- 譚其驤:唐末五代是一個干戈擾攘、四方鼎沸的時代,獨兩浙在錢氏保據之下,晏然無事者垂九十年;兩浙既然是當時唯一的樂土,因而杭州就成了樂土中的天堂。(1947年《杭州都市發展之經過》演講) [91]
錢鏐個人作品
編輯錢鏐詩作
《沒了期歌》
[93]
《隱嶽洞》
[109]
錢鏐文章
《全唐文》收錄有錢鏐的奏疏、表記等文章十五篇:《賜童頵拜西扇都巖將誥》、《謝鐵券表》、《鍾廷翰攝安吉主簿牒》、《授張藴江陰令牒》、《劉仁規等改補節度散子將牒》、《大宗譜序》、《錢氏九州廟碑記》、《羅城記》、《天柱觀記》、《鎮東軍牆隍神廟記》、《開舜井得重華石記》、《新建風山靈德王廟記》、《真聖觀碑》、《建廣潤龍王廟碑》、《投龍文》。
[110]
錢鏐書法
錢鏐家族成員
編輯錢鏐父母
錢鏐兄弟
- 錢錡
- 錢鐸,官至睦州刺史、安南軍節度使。 [115]
錢鏐妻妾
錢鏐子女
兒子
- 錢傳璛,第十四子,娶楚王馬殷之女,官至湖州刺史、太傅,封新安侯。 [132]
- 錢傳璟,第十五子,曾被唐哀帝選為駙馬,官至寧國節度使、同平章事,封霅國公。 [133-134]
- 錢元弼,官至秀州刺史。 [137]
女兒
錢鏐見諸史冊的女兒只有一人:
錢鏐史籍記載
編輯《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84]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吳越世家第七》
[85]
《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上》
[142]
錢鏐後世紀念
編輯錢鏐陵墓
錢鏐錢王祠
錢王祠高清組圖(39張)
錢鏐祭祀
元宵錢王祭(7張)
錢鏐錢王府
錢鏐在認識赤岸鄉黃氏女之時就於如皋邑中江河之側建舍。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錢鏐被封為“彭城郡王”時如皋在其治下,皋邑錢王府漸成規模。後梁太祖(朱全忠)907年封錢鏐為吳越國王兼淮南節度使,當時的如皋就在錢鏐轄區,且為吳越國由海路通往中原朝廷和海上島國的戰略要地。皋邑中的錢王府也基本定型,邑人稱之為錢鏐王駐蹕處,前後九進,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該府第範圍保持千年未有大變。
[9]
如師附小北擴範圍的孫家大院和部分范家大院即為錢鏐王如皋駐蹕處故址上的古建築。
[151]
錢鏐鏐馬莊
據五代史載,後梁開平元年(907)2月,梁太祖封錢鏐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並賜玉帶一匣,打球玉馬10匹,錢鏐將這批寶馬放到江左海濱平原如皋訓練成能征善戰的軍馬,落户之地則名錢鏐馬莊。後又形成東馬塘(如東境內)和西馬塘鎮(如皋也稱南馬塘)兩個馬塘。皋4世祖錢從周成人後遷至錢鏐王牧馬的大名(明)河畔,在原錢鏐牧馬場選址建宅居住,不久形成村莊,稱之鏐馬莊。人丁興旺後,又衍生出大鏐馬莊和小鏐馬莊,並越過大名(明)河,形成東錢家長莊和西錢家長莊。
[9]
錢鏐藝術形象
編輯錢鏐文學形象
錢鏐影視形象
- 參考資料
-
- 1. 錢鏐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19-01-29]
- 2. 此處的兩浙十三州乃是虛指,指鎮海軍管內潤、常、蘇、湖、睦、杭六州,以及鎮東軍管內越、明、台、温、婺、衢、處七州。但潤州、常州一直被淮南(南吳)佔據。錢鏐在位時,吳越國實際僅佔有十一州,對潤、常二州只有法統上的擁有權。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錢元瓘自蘇州析置秀州。天福十二年(947年),錢弘佐派軍佔據福州。吳越國這才有了十三州土地。
- 3. 歷史上的臨安 .今日臨安[引用日期2016-03-12]
- 4. 《舊五代史·錢鏐傳》:兩浙裏俗鹹曰“海龍王”。
- 5. 錢鏐像取自2015年新版《臨安錢氏家乘》彩印版
- 6. 《十國春秋·吳越三》:錢氏五王,惟武肅王有改元事,而廟號則史所不載。間讀餘公綽《閩王事蹟》,雲永隆三年吳越世宗文穆王薨;林仁志《王氏啓運圖》,雲永隆二年吳越世皇崩,子成宗嗣。雖二人所紀年歲不同,至廟號稱宗則二書吻合,私非竟無可據者。今兩浙民間猶謂武肅王為錢太祖,豈當日果實稱宗,而其後漸諱之邪?
- 7. 《十國春秋·吳越一》:唐大中六年二月十有六日,生於邑臨水裏。始誕之夕,鏐父寬方他適,鄰人急奔告曰:“適過君家後舍,聞甲馬聲甚眾。”寬疾馳歸,而鏐已生,復有紅光滿室。寬怪之,將棄於水丘氏之井。鏐大母知非常人,固不許,因小字曰婆留,而井亦以名焉。
- 8. 《十國春秋·吳越一》:及壯,無賴,不事家人生產,以販鹽為盜。……鏐善射與槊,驍勇絕倫,略通圖緯諸書。
- 9. 錢鏐與如皋 .如皋市委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7-10]
- 10. 吳越國王錢氏祖像 .莞城美術館.2011-12-20[引用日期2019-01-29]
- 11. 《十國春秋·吳越一》:乾符二年,浙西鎮遏使王郢作亂。石鏡將董昌募鄉兵討賊平叛,表鏐偏將,擊郢破之,鏐時年二十四也。
- 12. 《十國春秋·吳越一》:五年,羣盜朱直管、曹師雄、王知新等剽掠宣、歙間,鏐率兵討平之,以功授石鏡鎮衙內知兵馬使,遷鎮海軍右職。
- 13. 《十國春秋·吳越一》:六年,黃巢擁眾二十萬,大掠州縣,兵將及石鏡鎮,我眾才三百人,鏐謂昌曰:“賊以數萬之眾,逾越山谷,旗鼓相遠,首尾不應,宜出奇兵邀之。”乃與勁卒二十人伏草莽中。巢先鋒度險皆單騎,鏐伏弩射殺其將,巢兵亂,鏐引勁卒蹂之,斬首數百級。鏐曰:“此可一用耳,若大眾至,何可敵邪?”乃引兵趨八百里。八百里,地名也。告道旁媪曰:“後有問者,告曰臨安兵屯八百里矣。”巢眾至,聞媪語,不知其地名,皆曰:“向十餘卒,不可敵,況八百里乎?”遂急引兵過。都統高駢聞巢不敢犯臨安,壯之。
- 14. 《十國春秋·吳越一》:廣明元年,杭州始建八都:餘杭陳晟,於潛吳文舉,鹽官徐及,新城杜稜,唐山饒景,富陽文禹,龍泉凌文舉,各聚數千人以衞鄉里,而臨安則為董昌,而鏐副焉。既而高駢召昌與鏐俱至廣陵,駢視鏐謂左右曰:“此人他日爵祿,必過於我。”久之,駢無討賊意,昌等不見用,辭還。駢表昌杭州刺史,鏐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
- 15. 錢鏐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6.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中和二年,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與昌有隙,漢宏遣其弟漢宥、都虞候辛約,屯兵西陵。鏐率八都兵渡江,竊取軍號,斫其營,營中驚擾,因焚之,漢宥等皆走。漢宏復遣將黃珪、何肅屯諸暨、蕭山,鏐皆攻破之。與漢宏遇,戰,大敗之,殺何肅、辛約。漢宏易服持膾刀以遁,追者及之,漢宏曰:“我宰夫也。”舉刀示之,乃免。
- 17.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四年,僖宗遣中使焦居璠為杭、越通和使,詔昌及漢宏罷兵,皆不奉詔。漢宏遣其將朱褒、韓公玫、施堅實等以舟兵屯望海。
- 18.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出平水,成及夜率奇兵破褒等於曹娥埭,進屯豐山,施堅實等降,遂攻破越州。漢宏走台州,台州刺史執漢宏送於鏐,斬於會稽,族其家。
- 19.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董昌謂錢鏐曰:"汝能取越州,吾以杭州授汝。"鏐曰:"然,不取終為後患。"遂將兵自諸暨趨平水,鑿山開道五百里,出曹娥埭,浙東將鮑君福帥眾降之。鏐與浙東軍戰,屢破之,進屯豐山。……十一月,丙戌,錢鏐克越州,劉漢宏奔台州。……(十二月)台州刺史杜雄誘劉漢宏,執送董昌,斬之。昌徙鎮越州,自稱知浙東軍府事,以錢鏐知杭州事。
- 20.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光啓三年,拜鏐左衞大將軍、杭州刺史,昌越州觀察使。是歲,畢師鐸囚高駢,淮南大亂,六合鎮將徐約攻取蘇州。潤州牙將劉浩逐其帥周寶,寶奔常州,浩推度支催勘官薛朗為帥。鏐遣都將成及、杜稜等攻常州,取周寶以歸,鏐具軍禮郊迎,館寶於樟亭,寶病卒。稜等進攻潤州,逐劉浩,執薛朗。
- 21.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剖其心以祭寶,然後遣其弟銶攻徐約,約敗走入海,追殺之。昭宗拜鏐杭州防禦使。是時,楊行密、孫儒爭淮南,與鏐戰蘇、常間。久之,儒為行密所殺,行密據淮南,取潤州,鏐亦取蘇、常。
- 22.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九》:孫儒死,其士卒多奔浙西,錢鏐愛其驍悍,以為中軍,號武勇都。
- 2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唐升越州威勝軍,以董昌為節度使,封隴西郡王;杭州武勝軍,拜鏐都團練使。
- 24.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乃以杜稜、阮結、顧全武等為將校,沈崧、皮光業、林鼎、羅隱為賓客。
- 25.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五》:閏月,以武勝防禦使錢鏐為蘇杭觀察使。……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杭州羅城,周七十里。
- 26.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景福二年,拜鏐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乾寧元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27. 錢鏐戎裝像選自清乾隆《江蘇無錫錢氏宗譜》
- 28.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六》:二月,辛卯,昌被兗冕登子城門樓,即皇帝位。……乃自稱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昌移書錢鏐,告以權即羅平國位,以鏐為兩浙都指揮使。鏐遺昌書曰:"與其閉門作天子,與九族、百姓俱陷塗炭,豈若開門作節度使,終身富貴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昌不聽,鏐乃將兵三萬詣越州城下,至迎恩門見昌,再拜言曰:"大王位兼將相,奈何捨安就危!鏐將兵此來,以俟大王改過耳。若天子命將出師,縱大王不自惜,鄉里士民何罪,隨大王族滅乎!"昌懼,致犒軍錢二百萬,執首謀者吳瑤及巫覡數人送於鏐,且請待罪天子。
- 29.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昭宗下詔削昌官爵,封鏐彭城郡王,浙江東道招討使。……昌復拒命,遣其將陳鬱、崔温等屯香嚴、石侯,乞兵於楊行密。
- 30.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行密遣安仁義救昌。鏐遣顧全武攻昌,斬崔温。昌所用諸將徐珣、湯臼、袁邠皆庸人,不知兵,遇全武輒敗。……全武執昌歸杭州,行至西小江,昌顧左右曰:“吾與錢公俱起鄉里,吾嘗為大將,今何面復見之乎!”左右相對泣下,因瞋目大呼,投水死。昭宗以宰相王溥鎮越州,溥請授鏐,乃改威勝軍為鎮東軍,拜鏐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中書令,賜鐵券,恕九死。
- 31.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鏐如越州受命,還治錢塘,號越州為“東府”。光化元年,移鎮海軍於杭州,加鏐檢校太師,改鏐鄉里曰廣義鄉勳貴裏,鏐素所居營曰衣錦營。……昭宗詔鏐圖形凌煙閣,升衣錦營為衣錦城,石鑑山曰衣錦山,大官山曰功臣山。
- 32.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七》:(乾寧四年正月)錢鏐使行軍司馬杜稜救婺州。安仁義移兵攻睦州,不克而還。……(四月)辛亥,錢鏐遣顧全武等將兵三千自海道救嘉興,己未,至城下,擊淮南兵,大破之。……(七月)庚戌,錢鏐還杭州,遣顧全武取蘇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無錫。辛丑,拔常熟、華亭。
- 33.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七》:(光化元年九月)顧全武攻蘇州,城中及援兵食皆盡。甲申,淮南所署蘇州刺史台濛棄城走,援兵亦遁。全武克蘇州,追敗周本等於望亭。……閏月,錢鏐以其將曹圭為蘇州制置使,遣王球攻婺州。……(十一月)衢州刺史陳岌請降於楊行密,錢鏐使顧全武討之。
- 34.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八》:(天覆元年八月)或告楊行密雲,錢鏐為盜所殺。行密遣步軍都指揮使李神福等將兵取杭州,兩浙將顧全武等列八寨以拒之。……(十二月)李神福知錢鏐定不死,而臨安城堅,久攻不拔,欲歸,恐為鏐所邀,乃遣人守衞鏐祖考丘壟,禁樵採,又使顧全武通家信。鏐遣使謝之。神福於要路多張旗幟為虛寨,鏐以為淮南兵大至,遂請和。
- 35.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天覆二年,封鏐越王。鏐巡衣錦城,武勇右都指揮使徐綰與左都指揮使許再思叛,焚掠城郭,攻內城,鏐子傳瑛及其將馬綽、陳為等閉門拒之。鏐歸,至北郭門不得入。……鏐微服逾城而入,遣馬綽、王榮、杜建徽等分屯諸門。使顧全武備東府,全武曰:“東府不足慮,可慮者淮南爾,綰急,必召淮兵至,患不細矣。楊公大丈夫,今以難告,必能閔我。”鏐以為然。全武曰:“獨行,事必不濟,請擇諸公子可行者。”鏐曰:“吾嘗欲以元璙婚楊氏。”乃使隨全武如廣陵。綰果召田頵於宣州。
- 36.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九》:顧全武至廣陵,説楊行密曰:“使田頵得志,必為王患。王召頵還,錢王請以子傳璙為質,且求婚。”行密許之,以女妻傅璙。……(十二月)楊行密使人召田頵曰:“不還,吾且使人代鎮宣州。”庚辰,頵將還,徵犒軍錢二十萬緡於錢鏐,且求鏐子為質,將妻以女。……次子傳瓘請行,吳夫人泣曰:“奈何置兒虎口!”傳鏐曰:“紓國家之難,安敢愛身!”再拜而出,鏐泣送之。頵與徐綰、許再思同歸宣州。
- 37.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戊申,又戰於皖口,壇、建僅以身免。獲徐綰,行密以檻車載之,遺錢鏐。鏐剖其心以祭高渭。
- 38.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鎮海、鎮東節度使越王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
- 39.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天祐元年,封鏐吳王,鏐建功臣堂,立碑紀功,列賓佐將校名氏於碑陰者五百人。
- 40.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梁太祖即位,封鏐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客有勸鏐拒梁命者,鏐笑曰:“吾豈失為孫仲謀邪!”遂受之。
- 41.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開平二年,加鏐守中書令,改臨安縣為安國縣,廣義鄉為衣錦鄉。三年,加守太保。乾化元年,加鏐守尚書令,兼淮南、宣潤等道四面行營都統。立生祠於衣錦軍。……二年,梁郢王友珪立,冊尊鏐尚父。
- 42. 《資治通鑑·後梁紀四》:五月,吳越王鏐遣浙西安撫判官皮光業自建、汀、虔、郴、潭、嶽、荊南道入貢。……秋,七月,上嘉吳越王鏐貢獻之勤,壬戌,加鏐諸道兵馬元帥。
- 4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末帝貞明三年,加鏐天下兵馬都元帥,開府置官屬。四年,楊隆演取虔州,鏐始由海路入貢京師。
- 44.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龍德元年,賜鏐詔書不名。
- 45. 《十國春秋·吳越二》:是時中原多事,西川王氏稱蜀,廣陵楊氏稱吳,南海劉氏稱漢,長溪王氏稱閩,皆竊大號,或通姻戚,或達聘好,鹹以龍衣、玉冊勸王自帝,王笑曰:“此兒輩自坐爐炭之中,又踞吾於上邪!”卻之不納,而諸國主亦無不以父兄事之。
- 46. 《資治通鑑·後唐紀一》: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協等冊命吳越王鏐為吳越國王。丁卯,鏐始建國,儀衞名稱多如天子之制,謂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教令下統內曰制敕,將吏皆稱臣,惟不改元,表疏稱吳越國而不言軍。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
- 47.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唐莊宗入洛,鏐遣使貢獻,求玉冊。莊宗下其議於有司,羣臣皆以謂非天子不得用玉冊,郭崇韜尤為不可,既而許之,乃賜鏐玉冊金印。……遣使冊新羅、渤海王,海中諸國,皆封拜其君長。
- 48. 《資治通鑑·後唐紀四》:是歲,吳越王鏐以中國喪亂,朝命不通,改元寶正。
- 49. 宋庠《紀年通譜》:鏐雖外勤貢奉,而陰為僭竊,私改年號於其國。其後子孫奉中朝正朔,漸諱改元事。及俶納土,凡其境內有石刻偽號者,悉使人交午鑿滅之。
- 50. 《容齋四筆:卷五》: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然則有天寶、寶大、寶正三名,歐陽公但知其一耳。通鑑亦然。
- 51. 《資治通鑑·後唐紀五》:嘗遺安重誨書,辭禮頗倨。帝遣供奉官烏昭遇、韓玫使吳越,昭遇與玫有隙,使還,玫奏:“昭遇見鏐,稱臣拜舞,謂鏐為殿下,及私以國事告鏐。”安重誨奏賜昭遇死。癸巳,制鏐以太師致仕,自餘官爵皆削之。鏐令子傳瓘等上表訟冤,皆不省。
- 52. 《新五代史·安重誨傳》:明宗下詔,以其絕錢鏐,致孟知祥、董璋反,及議伐吳,以為罪。
- 53.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乙酉,復以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遣監門上將軍張籛往諭旨,以曏日致仕,安重誨矯制也。
- 54.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長興三年,鏐卒,年八十一,諡曰武肅。子元瓘立。……鏐卧病,召諸大將告之曰:“吾子皆愚懦,不足任後事,吾死,公等自擇之。”諸將泣下,皆曰:“元瓘從王征伐最有功,諸子莫及,請立之。”鏐乃出管鑰數篋,召元瓘與之曰:“諸將許爾矣。”
- 55. 《十國春秋·吳越二》:唐主聞訃,廢朝七日,詔曰:“天下兵馬大元帥、尚書令、吳越國王錢,本朝元老,當代勳賢,位已極於人臣,名素高於簡冊。贈典既無其官爵,易名宜示其優崇。”即令所司定諡曰武肅,仍以王禮葬,詔工部侍郎楊凝式為碑文。夏四月庚午,奉靈輴殯於衣錦軍。
- 56. 《十國春秋·吳越二》:應順元年春正月壬午,葬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是年建廟於東府。
- 57. 古代錢氏名將錄(5)---錢鏐(五代) .中華錢氏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58. 顧燕新.宋元時白茆河的治理:《江南論壇》 ,2004:04期
- 59. 傳世三十六代的錢氏《家訓》(書摘)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60. 中紀委推薦的“千年名門望族”錢氏家族:近代人才井噴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3-12]
- 61. 浙江臨安錢氏:一代錢王 千古家訓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引用日期2016-02-20]
- 62.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縣錄事鍾起有子數人,與鏐飲博,起嘗禁其諸子,諸子多竊從之遊。豫章人有善術者,望牛鬥間有王氣。牛鬥,錢塘分也,因遊錢塘。佔之在臨安,乃之臨安,以相法隱市中,陰求其人。起與術者善,術者私謂起曰:“佔君縣有貴人,求之市中不可得,視君之相貴矣,然不足當之。”起乃為置酒,悉召賢豪為會,陰令術者遍視之,皆不足當。術者過起家,鏐適從外來,見起,反走,術者望見之,大驚曰:“此真貴人也!”起笑曰:“此吾旁舍錢生爾。”術者召鏐至,熟視之,顧起曰:“君之貴者,因此人也。”乃慰鏐曰:“子骨法非常,願自愛。”因與起訣曰:“吾求其人者,非有所欲也,直欲質吾術爾。”明日乃去。起始縱其子等與鏐遊,時時貸其窮乏。
- 6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是時,黃巢眾已數千,攻掠浙東,至臨安,鏐曰:“今鎮兵少而賊兵多,難以力御,宜出奇兵邀之。”乃與勁卒二十人伏山谷中,巢先鋒度險皆單騎,鏐伏弩射殺其將,巢兵亂,鏐引勁卒蹂之,斬首數百級。鏐曰:“此可一用爾,大眾至何可敵邪!”乃引兵趨八百里,八百里,地名也,告道旁媪曰:“後有問者,告曰:‘臨安兵屯八百里矣。’”巢眾至,聞媪語,不知其地名,曰:“向十餘卒不可敵,況八百里乎!”遂急引兵過。
- 64.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臨安裏中有大木,鏐幼時與羣兒戲木下。……鏐遊衣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錦,號其幼所嘗戲大木曰“衣錦將軍”。
- 65. 《舊五代史·錢鏐傳》:鏐於臨安故里興造第舍,窮極壯麗,歲時遊於裏中,車徒雄盛,萬夫羅列。其父寬每聞鏐至,走竄避之,鏐即徒步訪寬,請言其故。寬曰:“吾家世田漁為事,未嘗有貴達如此,爾今為十三州主,三面受敵,與人爭利,恐禍及吾家,所以不忍見汝。”鏐泣謝之。
- 66. 《湘山野錄·卷中》:開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錢武肅鏐為吳越王。是年省塋壟,延故老,旌鉞鼓吹振耀山谷。……牛酒大陳鄉飲,別張蜀錦為廣幄,以飲鄉婦。凡男女八十已上金樽,百歲已上玉樽。時黃髮飲玉者尚不減十餘人。鏐起,執爵於席,自唱《還鄉歌》以娛嬪曰:“三節還鄉兮掛錦衣,吳越一王駟馬歸。臨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愛日輝。父老遠近來相隨,家山鄉眷兮會時稀,鬥牛光起兮天無欺。”時父老雖聞歌進酒,都不之曉,武肅覺其歡意不甚浹洽。再酌酒,高揭吳喉唱山歌以見意,詞曰:“你輩見儂底歡喜,別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儂心子裏。”歌闋,合聲賡贊,叫笑振席,歡感閭里。
- 67.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鏐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置粉盤於卧內,有所記則書盤中,比老不倦。或寢方酣,外有白事者,令侍女振紙即寤。時彈銅丸於樓牆之外,以警直更者。
- 68. 《十國春秋·吳越二》:天福中,近侍李泳因監契丹,驛中有判官謂泳曰:“武肅王常夜不睡。”泳詰其知,答曰:“嘗聞五台王子大師言浙中不睡龍,今已歸矣!”訪其所聞,乃壬辰之後也。
- 69. 《五代史補·卷一》:錢鏐封吳越國王后,大興府署,版築斤斧之聲,晝夜不絕。士卒怨嗟,或有中夜潛用白土大書於門曰:“沒了期,侵早起,抵暮歸。”鏐一見欣然,遽命書吏亦以白土書數字於其側曰:“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時人以為神輔,自是怨嗟頓息矣。
- 70. 《十國春秋·吳越七》:夫人毎歲春必歸衣錦軍以為恆,武肅王語之曰:“陌上花開可緩歸。”
- 71. 《香祖筆記·卷二》:錢武肅王目不知書,然其寄夫人詩云:“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過數言,而姿致無限,雖覆文人操筆,無以過之。東坡演之為《陌上花》三絕句,雲:“陌上花開胡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還歌緩緩歸。”
- 72. 《五代史補·卷一》:先是,行密與鏐勢力相敵,其為憤怒,雖水火之不若也。行密嘗命以大索為錢貫,號曰“穿錢眼”。鏐聞之,每歲命以大斧科柳,謂之“斫楊頭”。至是,以元璙通昏,二境漸睦,穿眼、斫頭之論始止。
- 73. 《十國春秋·吳越八》:久之,歸杭州,謁武肅王,懼王不納,乃以所為夏口詩標卷首,中有“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漫英雄”句。王覽詩大笑,加殊遇,遺以書曰:“仲宣遠託劉荊州,都緣亂世;夫子闢為魯司寇,只為故鄉。”
- 74. 《十國春秋·吳越八》:時西湖日納魚數斤,號使宅魚,會王召隱題《蟠溪垂釣圖》,隱借詩寓意,遽蠲其徵。詩曰:“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鈎釣國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 75. 《十國春秋·吳越八》:梁既然篡唐,欲以虛爵縻強藩,進武肅王吳越兩國,且以諫議大夫召隱。隱不行,請舉兵討梁,曰:“王唐臣,義當稱戈北伐,縱無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為終古羞乎!”王始以隱不遇於唐有觖望心,及聞其言,雖不能用而心竊義之。
- 76.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寵姬鄭氏父犯法當死,左右為之請,鏐曰:"豈可以一婦人亂我法。"出其女而斬之。
- 77. 《資治通鑑·後梁紀五》:嘗微行,夜叩北城門,吏不肯啓關,曰:"雖大王來亦不可啓。"乃自他門入。明日,召北門吏,厚賜之。
- 78. 《唐才子傳·卷十》:昭宗以武肅錢鏐平董昌功,拜鎮東軍節度使,自稱吳越王。休時居靈隱,往投詩賀,中聯雲:“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武肅大喜,然僭侈之心始張,遣諭令改為“四十州”,乃可相見。休性躁急,答曰:“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餘孤雲野鶴,何天不可飛!”即日裹衣缽,拂袖而去。
- 79. 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201
- 80. 故事裏的事:錢王射潮 .浙山浙水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81. 錢王射潮的傳説 .蕭山區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13-12-08]
- 82. 錢鏐與杭州: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83. 智囊全集原文及譯文 第一部 上智 作者:(明)馮夢龍 .哈士奇資源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84.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8]
- 85.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8]
- 86. 楊建華.論五代吳越時期的浙江文化:《浙江學刊》,1990:06期
- 87. 蘇東坡全集:卷八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3-19]
- 88. 智囊全集:卷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3-19]
- 89. 西湖夢尋:卷四 .子夜星網站[引用日期2016-03-29]
- 90.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六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6-03-19]
- 91. 杭州都市發展之經過 .杭州地情網[引用日期2016-03-29]
- 92. 《巡衣錦軍制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碧天朗朗兮愛日暉。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遠來兮相追隨。家山鄉眷兮會時稀,今朝設宴兮觥散飛。鬥牛無孛兮民無欺,吳越一王兮駟馬歸。
- 93. 《沒了期歌》:沒了期,沒了期,營基才了又倉基。沒了期,沒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 94. 《青史樓引賓從同登》:雲閣霞軒別構雄,下窺疆宇壯吳宮。洪濤日日來滄海,碧嶂聯聯倚太穹。志仗四徵平逆孽,力扶三帝有褒崇。如今分野無狼孛,青史樓標定亂功。
- 95. 《石鏡山》:丱歲遨遊在此山,曾驚一石立山前。未能顯瑞披榛莽,蓋為平兇有歲年。昨返錦門停駟馬,遂開靈岫種青蓮。三吳百粵興金地,永與軍民作福田。
- 96. 《築塘》:天分浙水應東溟,日夜波濤不暫停。千尺巨堤衝欲裂,萬人力御勢須平。吳都地窄兵師廣,羅剎名高海眾獰。為報龍神並水府,錢塘且借作錢城。
- 97. 《九日同羣僚登高》:淡蕩晴暉雜素光,碧峯遙襯白雲長。好看塞雁歸南浦,宜聽砧聲搗夕陽。滿野旌旗皆勳色,千株橘柚盡含芳。錦袍分賜功臣後,因向龍山醉羽觴。
- 98. 《功臣堂》:今夕雖非豐沛酒,醪觥同醉洽吾鄉。兩邦父老趨旌府,百品餚羞宴桂堂。寶劍已頒王禮盛,錦衣重帶御爐香。越王冊後封吳主,大國宣恩達萬方。
- 99. 《西園產芝》:五紀尊天立霸基,八方鄰國盡相知。興吳定越崇王道,殄物平兇建國儀。忽有靈根彰瑞應,皆由和氣感明祗。休言漢代芝房異,今日吾邦事更奇。
- 100. 《造寺保民》:百穀收成屆應鐘,南方景象喜重重。三秋甘澤煙塵息,四序和風氣色濃。播種勤耕盈廩庾,兆民興讓洽温恭。廣崇至道尊三教,蓋為生靈奉聖容。
- 101. 《秋景》:三秋才到退炎光,二曜分暉照四方。解使金風催物象,能教素節運清涼。天垂甘澤朝朝降,地秀佳苗處處香。率土吾民成富庶,虔誠稽顙荷穹蒼。
- 102. 《上元夜次序平江南》:四朝雙母顯真封,古往今來事一同。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書功?
- 103. 《羅漢寺偶題》:九夏聽蟬吟,已知秋氣臨。高梧上明月,深巷搗寒砧。好對吳山秀,宜觀浙水深。一登靈鷲閣,寶地勝黃金。
- 104. 《和高僧惠韻》:嵐高照目前,山下有蒙泉。雲閣連天際,銀河傍鬥邊。涼風宜散暑,清景好安禪。況是江山固,崇墉保萬年。
- 105. 《百花亭題梅二首(其一)》:穠華圍裏萬株梅,含蕊經霜待雪催。莫訝玉顏無粉態,百花中最我先開。
- 106. 《百花亭題梅二首(其二)》:吳山越岫種寒梅,玉律含芳待候催。為應陽和呈雪貌,遊蜂難覺我先開。
- 107. 《和太師藴讓韻》:羅漢親崇建法台,龍峯鳳嶺四山隈。遊人借問禪門路,還道吳王為佛開。
- 108. 《題羅隱壁》:特到儒門謁老萊,老萊相見意徘徊。黃河信有澄清日,後代應難繼此才。
- 109. 《隱嶽洞》:百尺金容連翠嶽,三層寶閣倚青霄。手爐香暖申卑願,願降殊祥福帝堯。
- 110.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111. 《十國春秋·吳越二》:是年,梁追封……考威勝軍節度推官、職方郎中、太府少卿、禮部尚書、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中書令寬為英顯王,妣秦國太夫人水丘氏為趙國太玄太夫人。
- 112. 《十國春秋·吳越七》:趙國太夫人水丘氏,武肅王母也。……以武肅王貴,初封河南太君,進封吳興郡太夫人,再封秦國太夫人。……天寶初,梁追封趙國太元太夫人。
- 113. 《十國春秋·吳越七》:英顯王有五子:長武肅王,次錡,次鏢,次鐸,次即鏵也。
- 114. 《十國春秋·吳越七》:鏢,武肅王同父弟也。……明年,武肅王巡湖州,署鏢為刺史。鏢嗜酒殺人,懼王之督己也,遂以四年冬殺都監潘長、推官鍾德奔吳;吳武義初,以為右龍武統軍,終於其職。
- 115. 《十國春秋·吳越七》:鐸,亦武肅王同父弟。累官睦州刺史,領安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 116. 《十國春秋·吳越七》:既生,而英顯王即世,武肅王多方鞠育。……承製累授温、明二州刺史、檢校太尉,奏遷恩州防禦使。文穆王時,除兩浙行軍司馬,……尋奏改本州團練使、順化軍節度使,封楚國公。開運二年卒,年五十五,諡曰忠簡。
- 117. 《十國春秋·吳越七》:莊穆夫人吳氏,安國縣人也。父仲忻,浙西觀察判官,累贈吏部尚書。……歷封燕、晉二國,至吳越國正德夫人。天寶十二年薨,年六十二,諡曰莊穆。有子十三人。
- 118. 《十國春秋·吳越七》:傳瑛,武肅王第三子。母莊穆夫人吳氏。……徐許之叛,與三城都指揮使閉門拒寇有功。……尋授兩浙副大使。……無何卒,年三十六。贈太尉,封雲國公。
- 119. 《十國春秋·吳越七》:昭懿夫人陳氏,文穆王母也。清泰初薨,贈晉國太夫人,諡號昭懿。
- 120.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璣,武肅王第二子也。母慶安夫人胡氏。……累官寧國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傅,封宛陵侯,晉封寧國公。
- 121. 《十國春秋·吳越七》:傳□,武肅王第八子,母濟南夫人童氏。……累授鎮東軍親巡都指揮、土客諸軍安撫使、光祿大夫、寶州刺史,進金吾衞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檢校司空、改明州刺史,封餘姚侯。
- 122.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懿字秉徽,初名傳璹,已又名傳懿,後更今名。武肅王第五子也。……母李氏。累官寶、睦二州刺史,清海、武勝等軍節度使,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太師、中書令,封金華郡王。……諡曰宣惠。
- 123. 《十國春秋·吳越七》:武肅王親子三十八人。
- 124. 《資治通鑑·後唐紀六》:傳瓘既襲位,更名元瓘,兄弟名“傳”者皆更為“元”。
- 125. 《舊五代史·晉高祖紀》:壬申,忠武建武等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行蘇州睦州刺史錢元璙進封彭城郡王。
- 126.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璙字德輝,武肅王第六子也。……累徵雲、睦州,皆陷陣有功,授邵州刺史。……累敕授中吳、建武等軍節度使,蘇常潤等州團練使,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檢校太師、中書令,開府儀同三司。久之,晉敕封廣陵郡王,封不及受命而薨。……葬以王禮,諡曰宣義。
- 127. 《十國春秋·吳越三》:文穆王名元瓘,字明寶,初名傳瓘,及襲位更今名,武肅王第七子也。
- 128. 《舊五代史·梁末帝紀》:戊寅,湖州刺史錢傳璟、蘇州刺史錢傳蒨、鎮海軍節度副使錢傳瓘、温州刺史錢傳璲、睦州刺史錢傳琇、寶州刺史錢傳□、明州刺史錢傳球、義州刺史錢傳□、峯州刺史錢傳珦、巒州刺史錢傳琰、鎮海軍都知兵馬使錢傳璛等凡一十一人,並加官勳階爵,從吳越王錢鏐之請也。
- 129. 《十國春秋·吳越七》:傳球,武肅王子也。……及事平,王奪其內牙兵印,後封大彭縣侯。
- 130. 《十國春秋·吳越七》:扶南侯元□、淮陰侯元珦,皆武肅王子也。元珦以順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明州。……而元□為武肅王愛子,數有軍功,且賜以兵杖,累官土客馬步都指揮使、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密告元□遣親信禱神求為吳越王,與元珦謀議,圖危社稷。文穆王遂馳騎召元□宴宮中,至則左右陽稱元□刃墜於懷,謀為不測,即格殺之,並殺元珦。
- 131. 翁承贊《閩王墓誌》:女七人:長封琅琊郡君,適節度判官、檢校司空、柳州刺史李敏;次適水部員外郎張思齊;次封琅琊郡君,適檢校太傅、睦州刺史錢傳珦;次適觀察判官、尚書工部員外郎、封州刺史、賜緋魚袋餘廷隱;三人未出適。
- 132. 《十國春秋·吳越七》:傳璛,武肅王第十四子也。……已而出為湖州刺史,進太傅,封新安侯。天寶十四年,娶楚武穆王女馬氏,未幾,傳璛死。
- 133. 《十國春秋·吳越七》:傳璟,武肅王第十五子也。唐天佑四年,哀帝選為駙馬,……傳璟後封霅國公。
- 134. 《舊五代史·梁末帝紀》:庚戌,以鎮海軍北面水陸都指揮使、湖州刺史、檢校太傅錢傳璟遙領宣州寧國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 135.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琳,武肅王第二十三子。歷官右千牛衞大將軍。
- 136.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璝,武肅王第二十八子。……歷官至知福州彰武軍事。……追封寧明王。
- 137. 《十國春秋·吳越七》:元弼,亦武肅王子也。文穆王置秀州,以元弼為刺史。
- 138. 《十國春秋·吳越七》:見於史傳者文穆王暨元璣諸王子外,又有永嘉侯傳璲、金華侯傳□、錢塘侯傳琰,而失其封爵者,則有駙馬都尉傳珎、靜海軍節度使元佑及元璉、元□、元琢、元璞、元璫、元珣、元淵、元琛、元瑾、元裕、元璠、元勖、元禧,凡得三十三人。而寶正、長興時,又有温州刺史元邧、元珪,未詳其所出雲。
- 139.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及字弘濟,與鏐同事攻討,謀多出於及,而鏐以女妻及子仁琇。
- 140.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1045-1079
- 141.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 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1081-1116
- 142. 吳越備史:武肅王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8]
- 143. 吳越備史:武肅王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3-12]
- 144. 臨安紅色之旅 吳越國王錢王陵 .騰訊旅遊[引用日期2013-12-08]
- 145. 杭州錢王陵 .中國自助遊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146. 杭州錢王祠 .文新傳媒[引用日期2013-12-08]
- 147. 關於公佈杭州錢王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杭州市檔案局官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148. 元宵錢王祭 .杭州網[引用日期2016-03-18]
- 149. 祭錢王 傳家訓 .杭報在線[引用日期2016-03-18]
- 150. 錢王祭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16-03-18]
- 151. 吳越國王駐蹕處故址上的孫、範兩院應儘快復建到位 .如皋市政協[引用日期2020-07-10]
- 152. 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臨安裏錢婆留髮跡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8]
- 153. 演繹錢鏐傳奇的一生連續劇《吳越錢王》開拍 .新浪.2006-07-13[引用日期2013-12-0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