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籌筆驛

(唐代羅隱詩作)

鎖定
《籌筆驛》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用簡練的筆墨寫自己來到籌筆驛的感受。詩中盛讚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感到惋惜,抒發了時運不濟、英雄末路的無奈。同時對懦弱昏庸、最後投降於司馬氏的劉禪加以貶斥,對那些力主投降、意圖苟安的奸臣進行了嘲諷。這首詩將寫景、敍事、抒情和議論結合起來寫痕跡,自然流暢,了無痕跡。
作品名稱
籌筆驛
作    者
羅隱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籌筆驛作品原文

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1] 

籌筆驛註釋譯文

籌筆驛詞句註釋

⑴籌筆驛:在四川廣元縣,相傳蜀相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軍籌畫於此。
⑵拋擲:投,扔,指別離。
⑶北征:指攻打曹操。東討:指攻打孫權
⑷時來:時機到來。同力:同心協力。
⑸運去:時運過去。自由:自己能夠作主。
⑹孺子:指蜀後主劉禪
⑺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冠劍:指文臣、武將。譙周:蜀臣,因力勸劉禪降魏令人痛恨。
⑻解:知道,懂得。 [2-3] 

籌筆驛白話譯文

諸葛亮拋棄隱居為主公分擔興漢之憂,四處征戰竭盡全力帷幄運良籌。時勢順利時彷彿天地都齊心協力,大運一去即使英雄也難以指揮自由。蜀漢千里江山被小子輕易拋擲。遺恨編緯只能怪兩朝老臣譙周。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彷彿懷念,往事不停地繞驛奔流。 [4] 

籌筆驛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懷古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後遊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5] 

籌筆驛作品鑑賞

籌筆驛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裏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裏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説“南征北伐”而説“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説。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説“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裏説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着,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這就開出頷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頸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裏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温庭筠經五丈原》:“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説“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説,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1] 

籌筆驛名家評價

清·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時來天地皆同力”二句,括盡五代興亡之事。晚唐中第一首關係之詩。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⑴與義山同題,而各有所指,故各見其極妙。⑵有義山一作在前,便覺此不稱題。
清·袁枚《石園詩話》:昭諫《籌筆驛》詩,亦七律中最佳者,議論亦頗似義山。 [6] 

籌筆驛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唐末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餘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農民起義爆發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後歸鄉依鎮海節度使錢鏐,深得錢鏐賞識。公元887年(唐光啓三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充節度判官。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7] 
參考資料
  • 1.    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667-668
  • 2.    周柳燕.御定全唐詩簡編(下冊):海南出版社,2014:1613
  • 3.    孫建軍.《全唐詩》選注:線裝書局,2002:4472
  • 4.    王洪.唐詩精華分卷:朝華出版社,1991:1180
  • 5.    李洪光.大學語文經典讀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253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808
  • 7.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