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

[wǔ yán jué jù]
中国传统诗歌体裁
收藏
0有用+1
0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定型成熟于唐代,是绝句体裁中最早出现和定型的文体。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维的《鸟鸣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中文名
五言绝句
别    名
五绝
正文字数
20 字
始兴年代
汉魏六朝
流行年代
唐代
代表作
《独坐敬亭山》《登鹳雀楼》等

体裁沿革

播报
编辑
五言绝句,就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少台辨范的小诗。它属于近体诗范畴,是绝句的一种。这种诗茅户厦体不是唐代诗人首创的,它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明代胡应麟认为杠询凳,五绝起源于汉魏时期的五言短古。他在《诗薮·内编六》中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其实,秦代就已经有完整的五言四句形式的诗歌出现了。《乐府诗集》卷三十八在《饮马长城窟行》的解题中,引用《物理论》中所举秦始皇时期的民歌《长城谣》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又《战国策》卷六中引民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可见,在汉代之前,民间歌谣已经出现了五言四句体的形式。这一形式延续到了汉代的民间歌谣与乐府中。如《和项王歌》《高田种小麦》《枯鱼过河泣》《上留田行》以及收于《玉台新咏》的《古绝句四首》等。
从秦代出现了五言四句的作品,一直到南朝时期的乐府以及文人诗,五言四句形式的作品逐渐蔚为大观,虽然它们尚且没有得到“绝句”这一称谓的命名。而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近体形式的五言绝句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南北朝时期的棵旬坑五绝,就风格来看,南朝传情细密含蓄、用语精巧,北朝意境疏阔纸轿己体、气格刚劲。在由南入北的一些诗人如庾信、王褒的手中,五言绝句已经开始了南北风格的融合,这一现象在隋代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于是,五茅键言绝句的风格慢慢开始成熟,其文体特征也被进一步挖掘与应用,至唐代进入繁荣阶段。
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据文献记载,当时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战阀汗由此而立。“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言绝句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沈佺期犁射、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初唐时期,五言绝句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盛唐时期则蔚为大观,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至中晚唐时期,五言绝句终为七言绝句所压制,呈现出逐渐式微的局面。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体裁,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地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成为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1-4]

诗体格律

播报
编辑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自盛唐起,五言绝句通常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盛唐之后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作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此时绝大多数五言绝句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五言绝句的格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第二,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五言绝句押韵的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但晚唐以后,逐渐形成了首句可以借用邻韵的用韵传统。在诗律学上,这一现象被形象地命名为“孤雁出群格”。第三,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基本句型。由这四种句型按照粘对规则组合成“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平起首句入韵”四种基本格式。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要避免犯孤平三平调
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的《相思》;要是看作是律诗的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1-3] [5]

格律对照

播报
编辑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说明:加方框字表示可平可仄,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5]

典范诗作

播报
编辑
作者
诗作
中秋夜
宋之问
渡汉江
罢相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祖咏
王维
《相思》《鸟鸣涧》《山中送别
送崔九
李白
怨情》《独坐敬亭山》《夜下征虏亭》《对雪献从兄虞城宰》《哭宣城善酿纪叟
杜甫
《八阵图》《绝句二首
储光羲
洛阳道
崔国辅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
李端
《听筝》
王涯
《闺人赠远》
元稹
《行宫》
江边柳》《柳絮
塞下
田家
西施滩
春怨
劝酒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