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居易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鎖定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 [50]  生於河南新鄭 [44]  [50-51]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45] 
白居易少年時經歷藩鎮戰亂,立志苦讀。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 [44]  802年,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又罷校書郎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縣縣尉。歷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等職,在任期間,除草擬詔書外,經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遭誹謗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22年,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827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陽度過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於846年8月病逝後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峯,追贈尚書右僕射 [44]  [46]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 [44]  其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現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經典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7]  白居易在政治領域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任職期間,表現出了卓越才幹和良好的治國思想,為唐朝政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44]  同時,白居易在文學上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中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強調了詩歌的“美刺”作用。 [48] 
全    名
白居易
別    名
詩王
詩魔
白二十二 [40] 
樂天
香山居士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河南新鄭
出生日期
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846年9月8日
安葬地
洛陽香山白園
主要成就
新樂府運動主要倡導者
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主要作品
白氏長慶集
長恨歌
琵琶行
賣炭翁
祖    籍
山西太原

白居易人物生平

白居易出生亂世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畫像 [2]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便發生動亂,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鍠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3年),因中原發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 [42]  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 [3]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後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於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樑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樑,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樑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金氏村。 [42] 

白居易仕官生活

白居易拱謁畫像 白居易拱謁畫像 [4]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厔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5]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6] 

白居易貶謫江州

白居易半身像 白居易半身像 [7]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遊之處被稱為三遊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並命名此地為“東坡”。 [8]  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9]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於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峯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白居易任職蘇杭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白居易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白居易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硃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後與劉禹錫相伴遊覽於揚州、楚州一帶。 [10]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週轉,事後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10]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10] 

白居易晚年去世

白居易石刻像 白居易石刻像 [11]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佈施於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12]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 [49]  ,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13] 

白居易安逝洛陽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説:“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14] 

白居易主要成就

白居易官場

  •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15] 
  •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説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説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説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羣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16] 
  •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羣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曆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17] 

白居易文學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説:“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着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18]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採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豔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裏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説,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19]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着説:“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説:“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閲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説:“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20]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敍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敍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箇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敍述上着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着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淒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悽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21] 

白居易個人作品

白居易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22] 
作品書法 作品書法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23]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着,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23] 

白居易詩歌理論

《琵琶行圖》 《琵琶行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説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説、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24]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25] 
  •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25] 
  • 作品風格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26] 

白居易作品一覽

長恨歌
琵琶行
賣炭翁
《賦得古原草送別》
暮江吟
《憶江南》
《直中書省》
《長相思》
觀刈麥
買花
《望月有感》
放言
《池上》
繚綾
南湖早春 [41] 

白居易人物評價

白居易史書評價

  •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説。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制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峯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並行於世。

白居易歷代評價

  •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 五代及宋
新、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於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於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説。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説:“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於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説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後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 遼金元三代
元好問:“幷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注:“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 明清
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並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説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 近現代
胡適讚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於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傑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鍾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白居易他國評價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評價。平安時代菅原道真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見到道真的詩,認為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評語令道真很高興,還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為榮。 [27]  [28] 

白居易軼事典故

白居易投詩顧況

白居易為了應舉而初來長安之際,帶着《賦得古原草送別》謁見著作(官職名)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姓名,然後注視着白居易,打趣説:“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然後讀詩,讀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不禁大為賞嘆,説:“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並廣為延譽,白居易由此一舉成名。 [39] 
有學者指出,顧況在貞元五年(789年)被貶為饒州司户,後又至蘇州,而白居易尚未至長安應舉,因此如有投詩顧況之事,應發生於饒州或蘇州,而非長安。 [43] 

白居易自釀美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悦,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27] 

白居易素口蠻腰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畫像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説:“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29] 

白居易藏書故事

池上 池上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後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慄千鬥,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 367門。宋代黃鑑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採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蒐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彙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30] 

白居易竹筒寄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與鄰近的幾位刺史錢徽、李穰及浙東觀察使元稹以詩唱和,來往傳遞都以竹筒盛詩,是為詩筒的典故。 [36] 

白居易句傳雞林

唐代新羅(雞林) 商人來唐貿易時,盡力蒐集購買白居易的詩,他們説,自己國家的宰相出百 (一作“一”) 金換一篇白詩,其中偽託的,宰相也能分辨出來。元稹感慨:“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37-38] 

白居易親屬成員

白居易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父
白湟
---
祖母
薛氏
---
父親
---
母親
陳氏
坊州鄜城縣令陳潤之女 [33] 
長兄
---
三弟
---
配偶
楊氏
楊虞卿的從妹 [34] 
養子
白景受
過繼白幼文之子。官至孟懷觀察支使,生白邦翰。
大女兒
金鑾子
早亡,白居易為其撰寫過《金鑾子晬日》與《念金鑾子兩首》
二女兒
嫁與談弘謨,生有一女一男,丈夫早逝後回到父親身邊。白居易為其撰寫過《吾雛》,亦為其子女寫過生日慶詩《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與《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
三子
白阿崔
早亡,白居易有詩《阿崔》《哭崔兒》與《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
孫子
白邦翰
司封郎中。白邦翰生白思齊。
曾孫
白思齊
鄭州錄事參軍 [31] 

白居易家世爭議

白居易自撰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對其遠祖世系等問題,與《新唐書》《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相關記載,均存在較多矛盾。白居易的遠祖問題錯綜複雜。一為出自羋姓。白居易在為其祖父寫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即自稱:“白氏羋姓,楚公族也”,其高祖是北齊五兵尚書白建。不過,白居易的這類提法,在當時就被李商隱懷疑。二為出自姬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白建乃後周弘農郡守,“白氏出自姬姓”,為周太王之後。但周在西北,楚位於中南,兩地距離甚遠,這個分歧自宋就有學者考辨,清人汪立名《白香山年譜》也曾指出這個矛盾。因此,這一説法,今人多不取。白居易之所以附會祖宗,並非“疏於考史”,其難言之隱大約是迫於當時閥閲觀念濃厚,因此不惜採用附會手段,以自我提高其門第。 [35] 
陳寅恪推測,白氏與西域之白或帛有關。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也持這種意見,並經進一步考證後認為白氏祖先是西域龜茲國的王族。因龜茲國境內有白山,因此漢朝賜其王姓“白”。1982年,顧學頡發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進一步發展陳寅恪的觀點,並提出更為堅實的材料。次年,魏長洪發表《白居易祖籍新疆庫車摭談》,從總體上支持了陳寅恪、顧學頡等人的論點,並認為白居易的祖籍在今新疆的庫車地區。經過考證,薛宗正認為,白氏王族出身的白孝德在“安史之亂”中,統率一支龜茲軍隊到內地勤王平叛,並終老於唐境,封昌化郡王,死後追贈太子太保。白居易就是白孝德的後裔。 [35] 

白居易後世紀念

白居易白園

主詞條:白居易墓白園
白居易墓 白居易墓 [32]
白園是白居易的墓園,位於龍門東山的琵琶峯。白居易在詩裏曾説,“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迴百餘步。”白園的設計已八九分的接近於此了。
白園迎門的是青谷區。夾道兩旁是青色的竹子,懸瀑濺出悦耳的水聲,荷花池飄送着夏日的清涼。聽伊亭和松風亭模仿唐代的建築設計,“亭”通“停”,提醒遊客停下腳步感受山谷的幽靜。時間在山水間是慢的。聽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婦孺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
墓體區在琵琶峯頂,有墓冢和自然石卧碑等。中外仰慕白居易的遊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紀念。其中有塊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 [32] 

白居易紀念碑

白居易紀念碑 白居易紀念碑
白園旁邊還增添了一些新的紀念碑石。最醒目的莫過於日本人捐立的兩塊石碑。一塊立於1995年,落款為4個日本人,上書“櫻獻”,旁邊有一行小字碑文,以詩的語言表達着對詩人的懷念。
另一塊碑立於1988年,落款為“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並署了幾個人名。碑文用中文日文兩種文字書寫,內容為:“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白居易被日本人作如此評價,恐怕在古詩人中也是獨樹一幟,對一般遊客來説也是難以想象的,可見白居易的世界性影響 [1] 

白居易史書記載

  • 《舊唐書‧白居易傳》
  • 《新唐書‧白居易傳》
  • 《唐才子傳》
參考資料
  • 1.    拜謁白園  .廣東政協網[引用日期2020-07-20]
  • 2.    朱金城箋註,《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8年。ISBN:9787532502806。
  • 3.    《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字樂天,其先蓋太原人。北齊五兵尚書建,有功於時,賜田韓城,子孫家焉。又徙下邽。父親庚,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説刺史李洧自歸,累擢襄州別駕。
  • 4.    白居易拱謁畫像取自南宋梁楷繪《八高僧圖之三·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説》,上海博物館藏。
  • 5.    《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敏悟絕人,工文章。未冠,竭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見其文,自失,曰:“吾謂斯文遂絕,今復得子矣!”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對制策乙等,調周至尉,為集賢校理。月中,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
  • 6.    《舊唐書‧白居易傳》: “今陛下肇臨皇極,初受鴻名,夙夜憂勤,以求致理。每施一政、舉一事,無不合於道、便於時者。萬一事有不便於時者,陛下豈不欲聞之乎?萬一政有不合於道者,陛下豈不欲知之乎?倘陛下言動之際,詔令之間,小有闕遺,稍關損益,臣必密陳所見,潛獻所聞,但在聖心裁斷而已。臣又職在禁中,不同外司,欲竭愚誠,合先陳露。伏希天鑑,深察赤誠。”
  • 7.    白居易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孔繼堯繪。
  • 8.    《舊唐書‧白居易傳》:“人為司門員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誥。穆宗好畋遊,獻《續虞人箴》以諷曰:“唐受天命,十有二聖。兢兢業業,鹹勤厥政。鳥生深林,獸在豐草。春蒐冬狩,取之以道。鳥獸蟲魚,各遂其生。民野君朝,亦克用寧。在昔玄祖,闕訓孔章:‘馳騁畋獵,俾心發狂。’何以效之?曰羿與康。曾不是誡,終然覆亡。高祖方獵,蘇長進言:‘不滿十旬,未足為歡。’上心既悟,為之輟畋。降及宋璟,亦諫玄宗。温顏聽納,獻替從容。憬趨以出,鷂死握中。噫!逐獸於野,走馬於路。豈不快哉?銜橛可懼!審其安危,惟聖之慮。” 俄轉中書舍人。田布拜魏博節度使,命持節宣諭,布遺五百縑,詔使受之。辭曰:“布父仇國恥未雪,人當以物助之。乃取其財,誼不忍。方諭問旁午,若悉有所贈,則賊未殄,布資竭矣。”詔聽辭餉。”
  • 9.    《舊唐書‧白居易傳》:“是時,盜殺武元衡,京都震擾。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刷朝廷恥,以必得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居易賦《新井篇》,言浮華,無實行,不可用。”出為州刺史。中書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貶江州司馬。既失志,能順適所遇,託浮屠生死説,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
  • 10.    《舊唐書‧白居易傳》:時天子荒縱不法,執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復亂。居易累上疏論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罷相,自馮翊轉浙東觀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鄰境,篇詠往來。不間旬浹。嘗會於境上,數日而別。秩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曆中,復出為蘇州刺史。文宗即位,徵拜秘書監,賜金紫。九月上誕節,召居易與僧惟澄、道士趙常盈對御講論於麟德殿。居易論難鋒起,辭辨泉注。上疑宿構,深嗟挹之。大和二年正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食邑三百户。三年,稱病東歸,求為分司官,尋除太子賓客。
  • 11.    白居易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11(清道光七年),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12.    《舊唐書‧白居易傳》: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 13.    《舊唐書‧白居易傳》: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召還。予時刺會稽,因得盡徵其文,手自排纘,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五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於是矣,因號曰《白氏長慶集》。
  • 14.    《新唐書‧白居易傳》:文宗立,以秘書監召。遷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大和初,二李黨事興,險利乘之,更相奪移,進退譭譽,若旦暮然。楊虞卿與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閔。居易惡緣黨人斥,乃移病還東都。除太子賓客分司。逾年,即拜河南尹,復以賓客分司。開成初,起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進馮翊縣侯。會昌初,以刑部尚書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宣宗以詩吊之。遺命薄葬,毋請諡。
  • 15.    《舊唐書‧白居易傳》:家貧多故,年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閲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僕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啓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進聞於上。上以廣宸聽,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復吾平生之志。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謗已成矣。又請為左右終言之。
  • 16.    新鄭白居易  .鄭州日報[引用日期2013-12-05]
  • 17.    《舊唐書‧白居易傳》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罷相,自馮翊轉浙東觀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鄰境,篇詠往來。不間旬浹。嘗會於境上,數日而別。秩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曆中,復出為蘇州刺史。文宗即位,徵拜秘書監,賜金紫。九月上誕節,召居易與僧惟澄、道士趙常盈對御講論於麟德殿。居易論難鋒起,辭辨泉注。上疑宿構,深嗟挹之。大和二年正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食邑三百户。三年,稱病東歸,求為分司官,尋除太子賓客。
  • 18.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出版。500頁。
  • 19.    新鄭白居易  .鄭州日報[引用日期2013-12-06]
  • 2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出版。214頁。
  • 21.    蓋國樑等評註,《繪圖本唐詩三百首》。萬里機構‧萬里書店,香港,2000年初版,2001年五刷。
  • 22.    淺論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思想  .大學語文研究[引用日期2013-12-06]
  • 23.    李再新《論白居易的諷喻詩》,《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04期
  • 24.    胡適《白話文學史》,胡適紀念館,台北,1974年再版。
  • 25.    《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頗以規諷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數千篇。當時士人爭傳。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甚偽者,相輒能辯之。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稹卒,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其始生七月,能展書,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九歲,暗識聲律。其篤於才章,蓋天稟然。
  • 26.    清少納言《枕草子》,林文月譯,洪範書店,台北,2000年初版,2006年三印。221頁。
  • 27.    《唐才子傳》: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複用,又皆幼君,仕情頓爾索寞。卜居覆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淨社,疏沼種樹,構石樓,鑿八節灘,為遊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酷好佛,亦經月不葷,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
  • 28.    那波道圓《白氏文集後序》,載於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 29.    軼事拾憶:歷史上被白居易以詩逼死的美少婦是誰?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7-22]
  • 30.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31.    歐陽修等:《新唐書》卷75,〈宰相世系五〉。
  • 32.    白園遊記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3-12-06]
  • 33.    《襄州別駕府君事狀》:“(白季庚)夫人穎川陳氏,陳朝宜都之後。祖諱璋,利州刺史。考諱潤,坊州鄜城縣令。妣太原白氏。”
  • 34.    《贈內》: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薪。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雖不讀書,此事耳亦聞。至此千載後,傳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間,不能忘其身。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温。蔬食足充飢,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繡文。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 35.    白居易系西域龜茲王族後裔?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引用日期2021-08-02]
  • 36.    王讜《唐語林》:“白居易,長慶二年以中書舍人為杭州刺史,替嚴員外休復。休復有時名,居易喜為之代,時吳興守錢徽、吳郡守李穰皆文學士,悉生平舊友,日以詩酒寄興,官妓高玲瓏、謝好好巧於應對,善歌舞,從元稹鎮會稽,參其酬唱,每以筒竹盛詩來往。”
  • 37.    《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長慶末,浙東觀察使元稹為居易集序曰:……又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雲:"本國宰相,每以一金換一篇,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 38.    《新唐書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甚偽者,相輒能辯之。
  • 39.    張固:《幽閒鼓吹》(不分卷):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 40.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2頁
  • 41.    翟民主編. 詩中雨[M]. 陽光出版社, 2016.11:65-66
  • 42.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7頁
  • 43.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頁
  • 44.    白居易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45.    馬之先,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讀本,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01,第77頁
  • 46.    李永明,劉麗蘭,李天,中國曆代詞選之樂舞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09,第45頁
  • 47.    本書編寫組編,中國文學簡史,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05,第133頁
  • 48.    李子光,符玲美主編,中外古典文學名作鑑賞辭典,同心出版社,2009.10,第433頁
  • 49.    社教|清明·風靡唐朝的退老之地竟是他家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7-10]
  • 50.    經歷仕途轉折變化 白居易將後半生寄託在山水之間  .央廣網-大河報.2017-06-01[引用日期2023-12-01]
  • 51.    一 文學人物小傳  .文化人物誌[引用日期2023-12-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