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元衡

鎖定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金壇令武平一之孫, [18]  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 [19]  中國唐代大臣、詩人。 [18] 
武元衡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博覽羣書。 [20]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登進士第。興元元年(784年),武元衡為鄜坊節度掌書記。徵為監察御史。後為華原令。時畿輔軍將皆驍橫撓政,武元衡力不能禁,遂稱疾去官。貞元十三年(797年),為監察御史裏行。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後三遷至左司郎中。貞元二十年(804年),武元衡擢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召還,復為相。後因武元衡力主削弱河北、山東等地藩鎮的權勢,遭藩鎮忌恨。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武元衡於長安街途中,被淄青藩帥李師道所遣的刺客暗殺。 [18] 
武元衡在西川任職期間,不僅讓百姓生活和民族關係得到了改善,還為朝廷穩定和鞏固西南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 [21]  武元衡還擅長寫詩, [22]  著有《寒食下第》《長安敍懷寄崔十五》《行路難》等。 [18] 
伯蒼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
出生日期
758年
逝世日期
815年
主要成就
致力於削弱藩鎮割據
主要作品
《臨淮集》,《春興》,《贈道者》
本    名
武元衡
官    職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追    贈
司徒
諡    號
忠愍

武元衡人物生平

武元衡狀元詩人

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曾祖父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於寫文章,死時官吏是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事蹟記載在《逸人傳》。 [1] 
武元衡少時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17]  ),參加科舉考試,因詩賦文佳,金榜題名,位列進士榜首,後任華原縣令。 [2]  德宗李適曾召見元衡,很欣賞他的才能,賜他擔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比部員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內連升三級,官至左司郎中,可參政議事,發佈號令。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遷升御史中丞,掌監察執法、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之事,常與德宗諮議國事,德宗稱讚:“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3-4] 

武元衡鐵血宰相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順宗即位。社會矛盾尖鋭、政治出現危機。改革派(二王、劉、柳)王叔文派人遊説元衡加入朋黨,他婉言謝絕。安葬德宗時,元衡擔任山陵儀仗使。監察御史劉禹錫(革新派主要人物)請求充當儀仗判官,因元衡與叔文不和,拒不答應。王叔文等懷恨在心,肆意誹謗,將元衡罷職,改任太子右庶子
武元衡遇刺 武元衡遇刺 [5]
順宗只坐了一年皇帝。第二年憲宗李純即位,感念元衡忠君伺主,再次遷升元衡,任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務。唐憲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對他信任有加。當時,藩鎮割據,威脅中央,浙江節度使李錡請求朝覲,既而又遲遲不行。憲宗徵詢元衡與宰相鄭絪。鄭絪主張任其自便,元衡主張催李錡兼程進京。李錡反叛,月餘被平。 [4]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行營都統高崇文平蜀亂後把蜀地軍用物資、庫內金帛、帷幕承塵、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蒐羅一空。武元衡到任,百姓怨聲載道,武元衡制定規約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數民族紛紛歸服。期間武元衡發現裴度才能,調為掌節度府。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主政西川。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還朝,仍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當時宰相李吉甫李絳不和,不斷爭吵,元衡對二人不偏不向,憲宗稱讚為忠厚長輩。元和十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謀反,憲宗委任武元衡統領軍隊對淮西蔡州進行清剿。引起與淮西勾結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割據勢力的恐懼,決定刺殺武元衡等主戰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師道及其募僚認為:“天子專心一意地聲討蔡州的根由,在於有武元衡輔佐他,請讓我秘密前去刺殺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討伐蔡州的謀劃,就會爭着勸説天子停止用兵了。” [4] 

武元衡遇刺身亡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啓門户,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安坊的府第車門,沿着寬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4]  [6] 

武元衡人物軼事

武元衡朋友之情

武元衡與白居易早就有過二人以詩相唱和的經歷。武元衡在西川時曾經遊玩前任西川節度使韋令公的舊宅園,園中池邊有一隻很漂亮的孔雀,武元衡遂即興作詩一首,名為《孔雀》,詩曰: 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動搖金翠尾,飛舞碧梧陰。上客徹瑤瑟,美人傷蕙心。會因南國使,得放海雲深。 此詩字裏行間表達了詩人的同情之心,充滿了言外之思,感嘆人生的變遷。武元衡對自己的這首五律還算是比較得意,所以回到長安後他將此詩示於朝中大臣,於是引來了眾多詩人的唱和。
白居易讀罷此詩覺得此詩對孔雀的描述不盡人如意,形象也不夠鮮明靈活,且情感不夠深沉透徹。因此白居易以詩相和,詩名為《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詩曰:“索莫少顏色,池邊無主禽。難收帶泥翅,易結著人心。頂毳落殘碧,尾花銷暗金。放歸飛不得,雲海故巢深。”韓愈王建也以詩相和。韓愈作《奉和武相公鎮蜀時詠使宅韋太尉所養孔雀》:“穆穆鸞鳳友,何年來止茲。飄零失故態,隔絕抱長思。翠角高獨聳,金華煥相差。坐蒙恩顧重,畢命守階墀。”王建作《和武門下傷韋令孔雀》:“孤號秋閣陰,韋令在時禽。覓伴海山黑,思鄉橘柚深。舉頭聞舊曲,顧尾惜殘金。憔悴不飛去,重君池上心。” 三詩相比,韓詩稍顯遜色,而白、王二詩俱佳,特別是白居易的唱和詩,在韻律上回應了武元衡的原作,同時也在情感上比武元衡之詩更為深切悲傷,表示孔雀在蜀地滯留已久,有淪落他鄉之感,且羽翮已經殘傷,即便將它放飛也難以重歸故巢了,情感基調感傷至極。 [7] 

武元衡纏綿曖昧

武元衡與薛濤 武元衡與薛濤 [8]
武元衡與白居易雖是同僚又是朋友,然而二人還是情敵。武元衡號稱唐朝第一美男子,在時任西川節度使的時候與當時的美女詩人薛濤的關係極為曖昧。這讓愛慕薛濤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武元衡曾賦《贈道者》一詩: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裏白蓮開。詩人大加讚美欣賞這位美麗的白衣女子,對她的姿色頗為傾倒。這位風姿綽約的才女讓詩人神往,在詩人心中好似那高雅素潔的白梅一樣純潔無暇。她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那麼楚楚動人又含情脈脈。詩人似乎進入到了甜蜜般的夢境之中,他彷彿看到這一白衣女子來到越國的一條溪水邊,走進一羣穿着紅色衣裳的浣紗女子中間,那風姿神韻,炫人眼目,就像是開放在一片紅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她那玉潔冰清的風韻婀娜嬌美,自然妙不可言。
武元衡出身官宦世家,又是武則天的曾侄孫,不僅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羣書,長於詩文,而且神貌俊朗,風神灑脱淡雅。這樣一個美男子又怎能不令美女佳人動心。薛濤也曾作《送友人》更是煽情:“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詩中字字真切,層層曲折,將那執着的相思之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薛濤對友人的思戀是多麼的綿長。人隔千里,自今夕始,不禁讓人聯想到“千里佳期一夕休”(李益),詩人的無限深情與遺憾都付諸“離夢”中了。
身在蜀中的美女詩人薛濤也曾在武元衡舉辦的宴會上獻詩於武元衡,她的《上川主武元衡相國二首》詩曰:“落日重城夕霧收,玳筵雕俎薦諸侯。因令朗月當庭燎,不使珠簾下玉鈎”“東閣移尊綺席陳,貂簪龍節更宜春。軍城畫角三聲歇,雲幕初垂紅燭新。” 武元衡在蜀中作《題嘉陵驛》: 悠悠風旆繞山川,山驛空濛雨似煙。路半嘉陵頭已白,蜀門西上更青天。 薛濤亦和作《續嘉陵驛詩獻武相國》:“蜀門西更上青天,強為公歌蜀國弦。卓氏長卿稱士女,錦江玉壘獻山川。”
從二人的詩中可以想見,二人在蜀中的纏綿曖昧令白居易等愛慕薛濤的文人才子們嫉妒。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濤為校書郎,好似武元衡的貼身秘書。 [7] 

武元衡温文爾雅

黃門侍郎武元衡到西川去,地方官宴請他。西川從事(州府佐官)楊嗣喝得大醉,強逼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楊嗣就把酒澆在他身上,並聲稱我用酒來給你洗澡。武元衡一動不動,任他澆完了酒,才緩緩地站起來,換了一身衣服,又參加酒會。 [9] 

武元衡詩讖

武元衡在被刺殺的前夜,作了一首很具有詩讖意味的詩,叫作《夏夜作》,詩道: 夜久喧暫息,池台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預感而又無能為力去改變未卜之事的發生。寂靜的深夜,沒有了白天的喧囂,惟有那明月高高地懸在夜空,照着池台,但災難卻在不知不覺之中靜悄悄地向着武元衡靠近,給人以“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的無可奈何之感。 [10] 

武元衡文學作品

武元衡作品目錄
《春興》 [11] 
《贈道者》 [11] 
《山居》 [12] 
《送崔判官使太原》
《贈歌人》
《康昌觀玉蕊花》
《秋夜寄江南舊遊》
《秋思》 [13] 
《塞下曲》 [14] 
《春暮郊居寄朱舍人》 [15] 

武元衡寫作風格

武元衡寫詩 武元衡寫詩
武元衡詩作《題嘉陵驛》,其藝術感染力就顯得很強。崎嶇的山路,景色也隨之變幻無窮,清新空靈,令人內心暢然。蜀道之難,行山之苦使詩的意境急轉直下,強烈的景緻對比是十分的震撼,其藝術感染力之深確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所説:“意工調高格峻,不厭百回讀矣。”
武元衡詩的“瑰奇”之處在於雕琢字句,求奇求工。“鶴巢深更靜,蟬噪斷猶喧”(《長安秋夜懷陳京昆季》),鶴巢幽深,深而至靜;蟬聲聒噪,雖斷猶喧。平平之句卻引人意外之想。“靜見煙凝燭,閒聽葉墜桐”(《甲午幾歲相國李公有北園寄贈之作》),目睹青煙凝燭之狀,聞桐葉墜地之聲,靜閒之態可謂浸入骨髓。“風翻涼葉亂,雨滴洞房深”(《夜坐聞雨奇嚴十少府》),詩人用“翻”字而不用“吹”字,脱俗求新,一“翻”字寫活了落葉,也寫活了風的動態之景。
武元衡詩的“美麗”之處在於色彩絢麗,景物清麗。如,“白露傷紅葉,清風斷綠蘿”(《晨興寄贈使君》)、“曙煙深碧條,香露濕紅蕖”(《題故蔡國公卞九華觀上池院》)、“紅燭搖風白雪翻”(《同諸公夜宴監軍玩花之作》)、“紅葉蕭條白露生”(《酬談校書長安秋夜對月寄諸故舊》)等,白、紅、綠,多種色彩相雜而奪人眼目。“花枝入户猶含潤,泉水侵階乍有聲”(《南徐別業早春有懷》)、“山近峨嵋飛暮雨,江連濯錦起朝霞”(《送温況遊蜀》)、“草木散幽氣,池塘鳴早蟬”(《句假南亭寄熊郎中》),這些詩句都表現了武元衡眼中的景物是十分清新、秀麗,且富有自然之感。 [7] 

武元衡文學成就

武元衡精於寫詩,是中唐有名的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詩人宰相。《舊唐書》記載 ,武元衡工於五言詩,很多人都傳抄他詩篇,配上樂曲傳唱。他一生寫了很多詩,原有《武元衡集》(又名《臨淮詩集》)十卷,《全唐詩》編入武元衡詩兩卷、191首。《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各補其一首。《唐詩二十立家》、《唐五十家詩集》《唐人百家詩》等,都收編有他的詩篇。武元衡的詩,以藻麗綺麗、琢名精妙著稱。

武元衡家庭成員

曾祖父:武載德,湖州刺史,武則天的堂兄弟。
祖父:武甄,又名武平一,文人學士,曾任考功員外郎。
父親:武就,殿中侍御史,追贈吏部侍郎。
從弟:武儒衡,兵部侍郎。
兒子:武翊黃,唐朝元和狀元。 [16] 

武元衡人物評價

魏泰在《臨漢隱居詩話》中指出:“武元衡律詩勝古,五字句又勝七字。”
晚唐詩人張為在其所著的《詩人主客圖》中稱武元衡與白居易齊名,劉禹錫尚在其下。評論詩人的流派,以白居易、孟雲卿李益孟郊、鮑容、武元衡6人為主,其餘為客,每人名下摘句舉例,各有標目,分附入室、升堂、及門等,把武元衡奉為“瑰奇美麗為主”。 [7]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八: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曾祖載德,天后從父弟,官至湖州刺史。祖平一,善屬文,終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事在《逸人傳》。
  • 2.    《新唐書》:元衡舉進士,累為華原令。
  • 3.    《舊唐書》:貞元二十年,遷御史中丞。嘗因延英對罷,德宗目送之,指示左右曰:“元衡真宰相器也。”
  • 4.    狀元·詩人·宰相武元衡  .偃師市人民政府.2011-02-09[引用日期2013-12-26]
  • 5.    被刺殺的大唐宰相武元衡(下)  .洛陽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2-07]
  • 6.    《唐書》:“元衡宅在靖安裏,十年六月三日,將朝,出裏東門,有暗中叱使滅燭者,導騎訶之,賊射之,中肩。又有匿樹陰突出者,以棓擊元衡左股。其徒馭已為賊所格奔逸,賊乃持元衡馬,東南行十餘步害之,批其顱骨懷去。及眾呼偕至,持火照之,見元衡已踣於血中……”
  • 7.    魏丕植.讀武元衡[J].黃河之聲,2012,18.
  • 8.    被刺殺的大唐宰相武元衡(上)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4-02-07]
  • 9.    《幹銑子》:武黃門之西川,大宴。從事楊嗣復狂酒,逼元衡大觥,不飲,遂以酒沐之,元衡拱手不動。沐訖,徐起更衣,終不令散宴。
  • 10.    魏丕植.讀武元衡[J].黃河之聲,2012, (18).
  • 11.    蕭滌非 / 等 .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11
  • 12.    《山居》:身依泉壑將時背,路入煙蘿得地深。 終歲不知城郭事,手栽林竹盡成陰。
  • 13.    《秋思》:秋室浩煙霧,風柳怨寒蜩。機杼夜聲切,蕙蘭芳意消。 美人湘水曲,桂楫洞庭遙。常恐時光謝,蹉跎紅豔凋。
  • 14.    《塞下曲》:草枯馬蹄輕,角弓勁如石。驕虜初欲來,風塵暗南國。 走檄召都尉,星火剿羌狄。吾身許報主,何暇避鋒鏑。 白露濕鐵衣,半夜待攻擊。龍沙早立功,名向燕然勒。
  • 15.    《春暮郊居寄朱舍人》:幽深不讓子真居,度日閒眠世事疏。春水滿池新雨霽, 香風入户落花餘。目隨鴻雁窮蒼翠,心寄溪雲任卷舒。 回首知音青瑣闥,何時一為薦相如。
  • 16.    武氏族譜及相關  .百度空間[引用日期2014-01-22]
  • 17.    建中在位多少年  .詞典網[引用日期2022-02-16]
  • 18.    武元衡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19.    (後晉)劉昫等撰;劉後濱主編;劉後濱譯,白話精華二十四史,舊唐書,2[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05.第126頁
  • 20.    謝國計著,不忍細看的大唐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1.第207-208頁
  • 21.    徐潛主編,中國通史故事,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60年[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06.第143頁
  • 22.    武慶新著,芙蓉空老蜀江花,品讀薛濤詩歌背後的人生故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01.第10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