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亮吉

鎖定
洪亮吉(1746年~1809年),原名洪蓮,字君直、稚存,號北江,別號藕莊、夢殊、對巖、華封,晚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縣。清代詩人、駢文家、大臣、經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 [4] 
洪亮吉早年輔佐安徽學政朱筠校文,繼入陝西巡撫畢沅幕,為校刊古書。尤精研輿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督貴州學政。任滿還京,入直上書房,以弟喪陳情歸。嘉慶四年(1799年),參與編修《高宗實錄》。後因語言戇直觸怒皇帝,遭到降職,併發配到伊犁謫戍。次年被赦免回籍,因此自號更生居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亮吉卒於家中。 [5] 
字君直,小字稚存
別號北江、更生居士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常州 [2] 
本    名
洪亮吉
出生時間
1746年10月17日子時
逝世時間
1809年6月24日未時(15-17時) [1] 

洪亮吉人物簡介

洪亮吉(1746年~1809年),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編修。後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官,曾任貴州學政、鹹安宮學總裁。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 [8] 

洪亮吉人物生平

《洪北江先生年譜》部分
《洪北江先生年譜》部分(3張)
洪亮吉,著名的清代學者。生於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三日(1746年10月17日)子時 [2]  。自幼喪父,刻苦讀書,以詞章考據聞名,尤其擅長輿地。與同裏黃景仁孫星衍友善,並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洪亮吉多年屢試不中,先後充安徽學政朱筠、陝西巡撫畢沅等幕府。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十五歲時終於以一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擔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後督貴州學政,任內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史、《通典》《文選》等方面圖書,提高了貴州學術水平
嘉慶元年(1796年)回京供職。嘉慶二年三月初三日(1797年3月30日),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1798年),以徵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為時所忌,以弟喪辭職回鄉。
嘉慶四年(1799年),為大學士朱珪起用,參與編修《清高宗實錄》。同年,上書《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啓》,觸怒嘉慶皇帝,下獄並定死罪,翰林貴慶入獄看望。後來,改為流放伊犁。百日之後,即被釋放回籍,從此家居撰述至終。
嘉慶十年三月,安徽涇縣知縣李德淦聘洪亮吉纂修縣誌。洪亮吉因首次主持地方誌纂修,在制訂縣誌凡例十分嚴謹。作為史家,洪亮吉重視史實清晰,信載籍而不信傳聞,反對含糊不清,或過於籠統。尤其對人物誌傳,他主張各類人物都俟定論,方入志傳。兩年後,《涇縣誌》編纂完成。 [7] 
嘉慶十一年二月,洪亮吉又應安徽寧國府知府魯銓聘請,主持編纂《寧國府志》。他頗為用心,多次前往寧國實地考察査證。洪亮吉雖與知府魯銓有同年成進士之誼,仍就編志時遇到的問題,向魯銓寫了一封很尖鋭的信——《志事將竣與寧國太守及諸同事書》,提出府內縣名排次、人物傳記、古蹟冢墓、山水形勝等十項具體問題,以示鄭重。同時,他寫有《與章進士學誠書》等方誌論文。 [7] 
嘉慶十四年五月十二日(1809年6月24日)未時,卒於家中。十二月二十四日(1810年1月28日),葬於常州。

洪亮吉人物關係

先世祖籍在安徽歙縣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採娶常州趙氏女(即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三女為妻),洪公採為洪亮吉祖父,從此定居常州。

洪亮吉文學成就

洪亮吉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洪亮吉的《北江詩話》,論詩強調“性情”、“氣格”,認為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讚賞杜牧的詩文能於韓、柳、元、白四家之外“別成一家”的獨創精神;批評沈德潛詩學古人“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卷四);非議翁方綱詩“如博士解經,苦無心得”(同前卷一)。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評論古代及當時詩人,亦多精到語。
洪亮吉一生好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詩特多,有不少佳構。謫戍伊犁期間寫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頭台雪益甚》、《伊犁記事詩四十二首》等,寫塞外風光,尤具特色。詩筆於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袁枚《卷施閣文乙集序》),如《出關與畢侍郎箋》《遊天台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
時人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曾評點當代詩壇108家,並以梁山泊好漢相擬,將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魯智深”:“好個莽和尚,忽現菩薩相。六十二斤鐵禪杖。”洪亮吉著有《卷施閣詩文集》《附鮚軒詩集》《更生齋詩文集》《漢魏音》《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

洪亮吉史學成就

作為歷史學家,洪亮吉治學嚴謹翔實,力求科學客觀,重視考辨歷史真實面貌,以達到以史為鑑的作用。他不僅精通史學和地理,還撰寫有專門史學著作 《三國疆域志》 《十六國疆域志》 《四史發伏》 《西夏國志》 《宋元通鑑地理通釋》 等,負責審定 《歷朝史案》 一書。關心時政是洪亮吉治史的一個顯著特點, 認為學古為入官之本,前事即後人之師,是治史的重要出發點。他考察歷朝興衰,研究治政之策,褒貶人物,其意也在於此。他還反對暴虐君主統治。 [7] 

洪亮吉人口學成就

洪亮吉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舉世公認的人口理論。清朝中葉全國人口迅速增長,引起洪亮吉的憂慮。他在《卷施閣文甲集》中《治平》《生計》等篇指出: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產量增加緩慢之間存在着矛盾。洪亮吉將人口增殖速度與生產發展、田地開墾、房屋住宅作了認真分析比較,得出人口增殖速度相當於幾何級數,而耕田、住宅等生產、生活資料發展速度相當於算術級數。他認為,封建社會里百姓貧困,不獨是人口增殖過快所造成,而且還有土地兼併、吏治敗壞等社會原因。為解決人口增殖加劇的社會矛盾,他致力尋求緩和之策,在某些方面也體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關懷與對社會發展的關注。洪亮吉在18世紀即對中國人口增長有所警覺,確實難能可貴。他的人口學説比英國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早提出5年,人們把洪亮吉看作“中國的馬爾薩斯”。 [7] 

洪亮吉流放創作

洪亮吉,1799年因上書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烈,不避鋒芒,刺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處;“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十年來,以模稜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由所遭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缽相承牢結而不可解……士大夫漸不顧廉恥,……” 為此言語,洪亮吉差點丟了腦袋。幸“恩旨從寬,免死,改發伊犁,交將軍保寧嚴加管束”。
這對洪亮吉無異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可洪亮吉卻能坦然處之,一笑置之。“半生縱蹤未曾閒,五嶽游完鬢乍斑。卻出長城萬餘里,東西南北盡天山。(《出關作》)”他一路歌風嶺雪,覓史尋蹤,贊西域山水之奇麗,記邊塞風情之異觀。觀察之深,描繪之細,確有輿地學者之眼光,又有詩人才子之文采。也許,他當初寫這些詩時並未曾想到傳世,然而,卻給後人瞭解西陲風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
對於流放犯,詩是雙刃利劍。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伊犁將軍,有“不許作詩,不許飲酒”之諭。是以自國門及嘉峪關,凡四匝日,不敢涉筆。及出關後,獨行千里,不見一人,徑天山,涉瀚海,聞見恢奇,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舉筆,然要皆描摹山水,絕不敢及餘事也。
看來嘉慶皇帝相當瞭解這個才子。“不許作詩,不許飲酒”出自皇帝之口,真是意味深長。而創設伊犁流放地的乾隆皇帝早在20年前就責令伊犁將軍,對遣犯嚴加管束,“倘贍恂情面,任其置產娶妻,則伊等反得晏然安處,與無罪何異。至其遣發日久,不得歸籍,或妄作詩詞,編選誹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潛行逃走者,一面奏聞,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
次年二月,洪亮吉越過千山萬水,抵達流放都會惠遠城。惠遠,所居之房是有名的鬼屋。前居屋主在“環碧軒”遇鬼,又加上貶謫丟官後心情不舒,終死在自己的失落中。而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卻從未見鬼,實乃超脱於世,不為個人之失落而惱也。他寄情山水,賞花觀魚,飲酒做詩,將伊犁所見所聞詳錄於日記詩文中,這決不是一時遊戲之作,而是繼續他一生所從事的著述之業,以傳世人。
他寫伊犁山水:“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雲外飄。一道驚流直如箭,東西二十七飛橋。”
他吟伊犁風雨:“畢竟誰驅澗底龍,高低行雨忽無蹤。危崖飛起千年石,壓到南山合抱松。”
他詠伊犁街巷:“日日衝泥掃落苔,一條春巷八門開。外台自有蕭閒法,攜具方家説餅來。”
他贊伊犁花果:“古廟東西闢廣場,雪消齊露粉紅牆。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
縱觀洪亮吉的伊犁雜詩,決不僅僅是應酬抒懷之作,而是有意識地用詩的形式記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風土民情,這是跟他後來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話》一脈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記》對他來伊途中所見之物作了詳細的記載,而《天山客話》則詳細記載了伊犁的山川、物產、風貌等。這些都為後來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地學者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新疆圖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條述。後世史地學者對洪亮吉評價甚高。
洪亮吉戍伊百日之後,即被“皇恩大赦”。當他離開惠遠城時,“下馬步出城,百步屢駐腳。“長刀短後衣,未忍即拋卻。”他為失落而來,卻滿載西域奇珍而歸,在自己生命價值的天平上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3] 

洪亮吉人物貢獻

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説之先驅。其在經學、訓詁學、輿地學、方誌學、文學等方面有較高建樹。 [8] 

洪亮吉後世紀念

洪亮吉紀念館位於常州市天寧區東獅子巷20號。
1987年12月26日,洪亮吉故居被公佈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6] 
參考資料
  • 1.    《洪北江先生年譜》:“(嘉慶)十四年……先生六十四歲……五月初五日,脅痛復劇,飲食漸減……十二日,氣息漸微……未刻,先生卒。”
  • 2.    《洪北江先生年譜》:“乾隆十一年丙寅,先生生,一歲。以九月初三日子時,生於常州中河橋東南興隆裏賃宅中。”
  • 3.    洪亮吉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5-30]
  • 4.    洪亮吉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5.    薛龍春撰.黃易友朋往來書札輯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21.07.第308頁
  • 6.    洪亮吉紀念館  .常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11]
  • 7.    歷史學家和人口論創立者洪亮吉  .常州市名人研究院.2016-04-29[引用日期2023-08-20]
  • 8.    洪亮吉  .常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