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駢

鎖定
高駢(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省景縣),唐朝後期名將、詩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30] 
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歷任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護等職。鹹通七年(866年),高駢從南詔手中收復安南全境,並出任首任靜海軍節度使,任內修築大羅城,奠定了現代越南首都河內的基本格局。 [80]  後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擊退南詔對西川的入侵,並多次重創黃巢起義軍,被唐僖宗加授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兼江淮鹽鐵轉運使。後因大將張璘陣亡而不敢出戰,擁兵自保,導致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權和財權,僅加“侍中”虛銜和渤海郡王爵號。晚年嗜好裝神弄鬼,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致使上下離心,終於在光啓三年(887年)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新唐書》將其列入《叛臣列傳》。 [30] 
高駢身為武臣而好文學,被稱為“落雕侍御”。 [82]  《全唐詩》編有其詩一卷, [83]  今可見其詩約五六十首,詩以絕句存留較多。高駢的絕句確實足以名家,如《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細膩唯美,就算放在文人詩裏也不遜色。《舊唐書》傳説他在揚州“大閲軍師,欲兼併兩浙,為孫策三分之計”。 [81] 
全    名
高駢
別    名
高千里
落雕侍御
高太尉
高王
千里
所處時代
唐朝晚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長慶元年(821年)二月
逝世日期
光啓三年九月初四(887年9月24日)
主要成就
收復交趾,重創黃巢,屢敗南詔
最高官職
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檢校太尉
爵    位
燕國公→渤海郡王

高駢人物生平

高駢起家禁旅

高駢為唐憲宗時期名將高崇文之孫。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省景縣),出身名門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為禁軍將領,父親高承明也官至神策軍虞候 [2] 
高駢早年入右神策軍,與同僚周寶過從甚密,待以兄長之禮。 [3]  他年少時為人嚴謹,研習兵書;又喜好文學,常與士人交往,談論治道之理,為神策軍宦官所器重,後累官為右神策軍都虞候。 [2] 

高駢西討南征

唐宣宗大中初年,西北党項族叛亂,高駢率領一萬禁軍戍守長武城(今陝西長武),在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當時,諸將均未有功,惟獨高駢多次發動奇襲,殺獲甚多。宣宗十分讚賞他,提拔為右神策軍兵馬使。 [4]  [5] 
唐懿宗鹹通初年,吐蕃犯邊,懿宗命高駢鎮守秦州,即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禦使。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帳落,收復了河州渭州,隨後又出兵平定了鳳林關 [4]  [6] 
高駢鎮守安南時所築“天威徑”遺址 高駢鎮守安南時所築“天威徑”遺址
當時,安南都護李琢為人貪殘,斂賦於民,各族人民不堪忍受,於是聯結南詔,合勢侵略安南,佔領交州(治今越南河內)。唐廷被迫遷交州於海門鎮(今中國廣西合浦,一説越南海防),並屢次派兵征討,均不能收復安南。鹹通五年(864年)七月,經宰相夏侯孜推薦,懿宗任命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主持收復安南事宜。高駢抵擋前線後,集結嶺南五管(指廣、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一面招撫少數民族,誅殺叛軍首領,“一戰而蠻卒遁去”,至鹹通七年(866年),收復安南都護府轄地。唐廷加其官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高駢為節度使。 [7]  [8]  在征戰期間,高駢考慮交州至廣州間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擋,航運往來不便,於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溝通交、廣間的物資運輸。自此之後,“舟楫無滯,安南儲備不乏,至今賴之”。 [7] 
鹹通九年(868年)八月,懿宗命令高駢入朝為右金吾衞大將軍,高駢舉薦從孫高潯代他鎮守安南。 [9]  在中央任職半年後,高駢被調任為檢校工部尚書、鄆州刺史、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觀察等使(即天平軍節度使)。在天平軍任上,頗有治績,官民稱頌。 [10-11] 

高駢鎮守蜀中

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駕崩,唐僖宗即位。九月,僖宗加授包括高駢在內的重要藩鎮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其成為使相 [12] 
乾符元年(874年),南詔進攻巂州,大舉進犯西川,百姓都逃入成都躲避。僖宗於是在乾符二年(875年)授高駢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劍南西川節度使),自天平移鎮西川。高駢行至劍州(今四川劍閣),顧慮到數十萬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於是不顧屬下反對,派使者大開成都諸門,放百姓出城復業,士卒也下城解甲,軍民大悦。當時南詔正在圍攻雅州(今四川雅安),聽説高駢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圍。高駢至成都次日,命步騎五千人追擊南詔軍,在大渡河大破南詔,擒殺其酋長數十人。 [13] 
戰後,高駢因功進官檢校司徒。他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並壓制蜀地悍兵“突將”,剝奪他們的職名、稟給,導致乾符二年(875年)四月突將譁變,高駢帶來的天平軍不能鎮壓,高駢乃佯裝招撫,到六月就趁虛將數千“突將”及其家屬屠殺殆盡。 [14]  另一方面,他築成都府羅城(大玄城),加強防禦。為防止南詔再度入侵,高駢還在南詔入蜀的要道增修關隘城寨,各派數千兵力守衞,如:邛崍關(今四川漢源北)、大渡河、戎州馬湖鎮(今四川宜賓東)平夷軍、沐源川(今四川沐川)諸城柵。此後,南詔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幾年內蜀地較為安定。 [13] 

高駢大破黃巢

乾符五年(878年),高駢徙任檢校尚書右僕射、江陵尹、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觀察等使(荊南節度使)。適逢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唐廷認為高駢鎮守天平軍時“軍民畏服”,而王仙芝的部屬多為天平軍人,於是任高駢為檢校司空、潤州刺史及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鎮海軍節度使),封燕國公。旋即加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 [15-16] 
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高駢遣將張璘、梁纘阻擊,大破黃巢,降服其將領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迫使黃巢軍轉由浙江南進廣州。 [77]  高駢建議派部將張璘率兵五千至郴州堵截,王重任率兵八千至循、潮二州堵截,自己親率萬人翻過大庾嶺至廣州追擊黃巢,等黃巢逃走時,再讓荊南節度使王鐸率兵三萬在梧、昭、桂、永堵截,但朝廷不許。 [78] 
乾符六年(879年)冬,僖宗進升高駢為檢校司徒、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高駢抵達揚州後,修葺城壘,招募士卒,有“土客之軍七萬”。他“傳檄徵天下兵”,一時聲威大振。唐僖宗和宰相盧攜對高駢深為倚信,接連進拜他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17-18] 
高駢鎮守淮南時所留下的揚州唐城遺址 高駢鎮守淮南時所留下的揚州唐城遺址

高駢擁兵自重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領兵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受阻於張璘,加上軍中瘟疫流行,遂詐降於高駢,高駢為了引誘黃巢,予以同意,又怕諸道援軍分功,請求朝廷撤走諸道援軍,黃巢趁機襲擊高駢軍,擊斃張璘,並於七月飛渡長江。高駢懾於黃巢威勢,坐守揚州,擁兵數萬,保存實力,於是長安士庶流傳着高駢已與黃巢勾結的説法。 [19-20]  十二月,黃巢軍攻入長安,僖宗逃亡成都,急調高駢勤王,並加封他為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 [21]  廣明二年(881年),高駢命其幕客崔致遠作《檄黃巢書》,出兵至揚州東塘百餘日,以虛張聲勢。又兩次上表請唐僖宗巡幸江淮,被唐廷質疑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參見“人物爭議-出兵問題”部分)。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對高駢失去信任,任命王鐸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代替高駢,五月罷免高駢鹽鐵轉運使之職,以韋昭度代之,只加授高駢以侍中的虛銜,並增實户一百,封渤海郡王。 [22]  高駢得知自己相繼喪失東南兵權與財權,捋起袖子破口大罵,並屢次上書為自己辯解,強調“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乃至出言不遜,提到了秦王子嬰繫頸於軹道、漢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直指僖宗已為“亡國之君”,朝廷予以駁斥。 [23-24]  翌年王鐸收復長安,高駢聽説後十分悔恨。 [25] 
光啓二年(886年),靜難節度使朱玫扶植襄王李煴,加高駢兼中書令、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等使,高駢本來就抱怨唐僖宗,便接受“偽命”,上箋勸進,不斷遣使供奉於李煴。 [26-27] 

高駢自取滅亡

黃巢攻入長安以後,不僅唐朝統治秩序崩潰,高駢自己的部下也離心離德,雷滿張瑰等相繼叛逃。高駢本人又篤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並另外組建了一支名為“莫邪都”的兩萬人的部隊,委任呂、張二人統領。 [28]  呂用之專斷獨行,排擠高駢麾下舊將,包括高駢從子高澞在內的多名舊將因反對呂用之而被殺,黃巢降將畢師鐸等人人自危。 [29] 
光啓四年(887年),高駢聽説秦宗權將要南侵江淮,便派遣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率100餘名騎兵屯駐高郵,加以防備。高駢之子高四十三郎欲假手畢師鐸除掉呂用之,便散佈呂用之請高駢殺畢師鐸的消息,畢師鐸信以為真,決定起兵誅呂用之,並約另一黃巢降將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圍攻揚州,呂用之守城失敗而逃走,高駢不得不於四月二十二日投降於畢師鐸。此前呂用之讓廬州刺史楊行密領兵赴揚州,還未抵達,揚州城陷,高駢一族被囚道院,楊行密則包圍揚州。隨着戰況對畢師鐸、秦彥越來越不利,他們懷疑是高駢行厭勝之術所致,便於九月初四日派部將劉匡時將高駢及其子侄全部殺死。楊行密聞訊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在十月攻破揚州,殺死秦彥、畢師鐸二人,為高駢報仇,並讓高駢從孫高愈攝淮南副使,改葬高駢及其子侄,但高愈不久暴死,於是改由高駢故吏鄺師虔負責改葬事宜。 [29-30] 

高駢主要影響

高駢軍事方面

高駢在軍事和邊疆經略上的主要成就如下:
  • 對党項、吐蕃:大中、鹹通年間,高駢率禁兵萬人戍長武城(今陝西長武西北),屢破党項部落,功冠諸軍,並率軍防禦吐蕃,收復河州、渭州,平定鳳林關。 [4]  [6] 
  • 對安南:南詔攻陷安南(治交趾,今越南河內)後,唐廷屢次遣將征討,均未收復。鹹通五年(864年),高駢奉命為安南都護,次年,治兵於海門(今廣西合浦),隨後率5000人深入峯州(治今越南永富省白鶴縣南),就地取糧贍軍。鹹通七年(866年),屢敗南詔軍,收復交州城,並招懷溪洞,受封首任靜海軍節度使,近十年的安南之患始平。鹹通八年(867年),又募工鑿潛石,開通“天威徑”(潭蓬古運河),縮短安南至廣州海路,使漕運無滯。他還重建交州羅城(大羅城),後來越南李朝開國之君李公藴在《遷都詔》中稱讚“高王(高駢)故都大羅城,宅天地區域之中,得虎踞龍蟠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此城就是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內 [1] 
  • 對南詔:南詔軍屢犯劍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進逼成都。乾符元年(874年)冬,高駢奉命前往西川。南詔軍自安南之役以來,懾其聲威,請和退兵。高駢到成都後,發步騎5000追至大渡河,殺獲甚眾,繼而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渡河三城,置兵戍守,並設平夷軍,安排壯卒鎮守;又築成都羅城(大玄城),加強防禦。此後南詔不敢再犯。另一方面採取外交手段,派僧人景仙出使南詔,與之重結甥舅之盟,並迫使南詔派遣質子三十人入朝,此外還利用吐蕃尚延心、嗢末魯耨月充當間諜,削弱南詔的實力。 [31-32] 
  • 對黃巢:乾符五年(878年),高駢奉命鎮壓黃巢起義。次年,遣驍將張璘、梁纘分道擊黃巢,多次將其擊敗,降服黃巢將領秦彥畢師鐸李罕之等數十人。廣明元年(880年),又任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傳檄徵集天下兵,且廣招募,共得兵7萬,聲威大震。唐廷對其深為倚重。不久,黃巢起義軍自廣州北上,進趨江淮,擊殺張璘,高駢坐守揚州,保存實力,此後未再出兵。 [33] 

高駢文化方面

高駢頗具詩才,他“幼好為詩,雅有奇藻,屬情賦詠,橫絕常流”,被認為是晚唐勳臣中最有文才者。 [34]  明人丁儀《詩學淵源》稱“(駢)詩情挺拔,善為壯語” [35]  。代表作有《山亭夏日》《對雪》等(參見“主要作品”一節)。高駢書法水平亦不俗。鹹通二年(861年)張翔所撰《磻溪廟記》即為高駢所書。 [36] 

高駢歷史評價

  • 杜牧:禁旅典兵,為吾爪士,言念付祿,未稱輸勞。 [5] 
  • 王徽:駢能不墜其業,益大其門。既席勳烈之資,克善匡扶之志。材超衞、霍,氣蓋關、張。忠孝兩全,河山繼誓。聿修厥德,自成名家。馳譽石麟,綽有美稱。其守天水,邊塵不驚。戎律既申,將略克舉……斯所謂大為之防,俾人有泰山之安矣……駢之來鎮,肇興武備,俶有御衝之事,夫然後不為外羌之所窺矣。惟蜀之人,自(李)冰與(文)翁,自威武(高崇文)暨駢,乃獲佑於天者四,天之於蜀厚矣。 [37] 
  • 李儇:利及後人,智高前古,繼孔明於掌內,坐張儀於腹中……卓哉懋績,固我雄藩。罄府庫之資儲,舍陰陽之拘忌,但為國計,總忘身謀。並無黎庶之怨嗟,不請朝廷之接借,忽聞進奏,言已畢功,見圖寫之甚明,舉神化而急速。方念處身廉潔,報國忠貞,始終能協於一心,清美久聞於萬口,欲人檢驗,具見公忠。 [38] 
  • 畢師鐸:朝廷所恃,誰易於公? [30] 
  • 鄭畋:卿承祖父之訓,襲弓冶之基。起自禁軍,從微至著。始則囊錐露穎,稍有知音;尋則天驥呈才,急於試效。自秦州經略使授交趾節旄,聯翩寵榮。汗漫富貴,未嘗斷絕。僅二十年,卿報國之功,亦可悉數。最顯赫者,安南拒蠻,至今海隅尚守。次則汶陽之日,政聲洽平。洎臨成都,脅歸驃信。三載之內,亦無侵凌。創築羅城,大新錦裏。其為雄壯,實少比儔。渚宮不暇於施為,便當移鎮;建鄴才聞於安靜,旋即渡江。自到廣陵,並鍾多壘。即亦招降草寇,救援臨淮。大約昭灼功勳,不大於此數者。朝廷累加渥澤,靡吝徽章。位極三公,兵環大鎮。銅鹽重務,綰握約及七年;都統雄藩,幅員向於萬里。朕瞻如太華,倚若長城。凡有奏論,無不依允。其為托賴,豈愧神明。 [39] 
  • 羅隱:高駢末年,惑於神仙之説,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皆言能役使鬼神,變化黃白。駢酷信之,遂委以政事。 [40] 
  • 謝蟠:唐高駢幼好為詩,雅有奇藻,屬情賦詠,橫絕常流,時秉筆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勳臣有文者,駢其首焉。 [34] 
    • ①高駢起家禁旅,頗立功名,玩寇崇妖,致茲狼籍。後來勳德,可誡前軍。 [23] 
    • ②王者撫運,居安慮危。不以德處,即為盜窺。乾坤蕩覆,生聚流離。讀駢章疏,可為涕洟! [23] 
  • 孫甫:由朝廷勢衰,邪臣悞計,所任宋威、高駢輩奸險之人,無忠義之節、遠大之謀,爭功忌能,玩寇久權,養成兇賊之盛。賊勢既盛,駢以重兵據天下之衝,反閉壁自固。 [41] 
    • ①高駢舊在嶺外立功,知其地利,乘其威名,正可用之時,所建白者良策也。王鐸為都統,近在荊南,又應接之便也。而朝廷不從,則亦崔沆豆盧瑑昧於制勝之道耳……凡人才氣,當及其鋒而用之。高駢既不得所請,又移鎮淮南,知朝廷不足稟畏,其精鋭亦自銷耎,不復能振矣。 [76] 
    • ②高駢立功安南,建績成都,其才有足用者。一旦桀驁,犯上無忌,則由在鎮海日請討黃巢,朝廷處置失宜,遂生侮玩之心耳。是故處之得其道,雖悔可以為功;處之失其道,雖利反以為害。僖宗答詔責駢,獨以鄭畋為之,何也?以畋與駢素有隙也。駢既失臣禮,夫豈語言可下?畋為輔相,無亦思制馭之道,而順旨不辭,因逞其忿,遂使王言有類相詬,不亦辱乎? [76] 
    • ③高駢早有功伐,據江淮膏壤走集之地,財富兵強,進可以師桓文、獎王室,退可以保土宇、修職貢,為強大諸侯而不失臣節,誰能御之?是故君子之事其心,不以一物自累,衣服飲食,不得則不生,猶直寄焉,餘可知矣。虛明正靜,可以監天地,照萬物,何往而不裕?不然,衞懿公好鶴,曹伯陽好田,唐莊宗好優,皆足以兇於家而害於國。況神仙不死之説,英主尚未能無惑,高駢愚人也,何以自脱哉? [76] 
  • 胡三省:高駢之威名,以破蠻於交趾而徙鎮天平,鄆人遂畏之耳。 [42] 
  • 辛文房:少閒鞍馬弓發,善射,有膂力……初駢以戰討之勳,累拜節度,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國家倚之。時巢賊日日甚,兩京亦陷,大駕蒙塵,遂無勤王之意,包藏禍心,欲便徼倖……駢失兵柄,攘袂大詬,一旦離勢,威望頓盡,方且棄人間事,絕女色,屬意神仙……卒至叛逆首亂,磔屍道途,死且不悟。 [43] 
  • 商輅:高駢有《題清溪方仙翁廟詩》……蓋駢以唐室多故,擅兵江淮,乃篤意求神仙事。任呂用之等,造迎仙樓,為寓鶴乘之,作仙去狀。每訪求神仙遺蹟,覬有所遇,故為此詩。後為畢師鐸輩拘囚而殺之,名列叛黨傳。其求仙之效乃如此。 [75] 
    • ①滅唐者,朱温也,而非温之能滅唐也……僖、昭以為之君,時溥、高駢以為之將,張濬崔胤奧援於內,而李克用李茂貞王行瑜各挾逐鹿之心,温乃內動於惡而無所忌。 [44] 
    • ②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而駢在天平,以威名著矣;在嶺南;破安南矣;在西川,拒羣蠻矣……駢之所統,天下之便勢也。有三吳之財賦,有淮、徐之勁卒,而繇後以觀,若錢鏐楊行密王潮者,皆可與共功名者也。駢忠貞不足以動人,淡泊不足以明志,偃蹇無聊,化為妖幻,閉於閨中,邑邑以死,回視昔之懸軍渡海、深入蠻中者,今安在哉?受制妖人,門無噍類,一旦而為天下嗤笑,繇是觀之,才之不足任也審矣。 [45] 
    • ③當行密之時,朱温、秦宗權李罕之、高駢之流,兇風交扇於海內。 [46] 
    • ①駢自復安南、鎮成都,移節淮浙,所向有功,其鋒頗鋭,至是乃畏賊如虎。則以始乘激發之氣,尚足有為。逮其怙功反覆,私意橫於中,是以一跌不振,如明季左良玉始為流賊所懾,未幾而日就沮喪,首鼠難支。識者觀將材可以知世運矣。 [79] 
    • ②駢既移鎮淮南,實扼巢要害。且其軍容甚武,屢挫賊鋒,是當時力能制賊者,惟駢一人。乃井蛙自尊,心藏叵測。始而專兵攘利,惟怒人分其功;繼則堅壁老師,坐視諸將之敗。甚且託疾以養賊勢,縱賊以聳朝廷。都統三年,蹙地喪師,江淮數千裏委為盜區,非駢之罪,其誰之罪乎?迨兵柄既解,攘袂詬言,肆為悖逆而不顧,其罪更不容誅矣! [79] 
    • ③駢本悻悻小人,怨望不已,浸成跋扈,至勸進朱玫,而逆跡更顯著矣。用之輩亦遂尤而效之,不旋踵而變起肘腋,傾覆身家,殆天道之巧於示報歟! [79] 
  • 吳時仕:高駢在我交南,破南詔以拯一時之生靈,築羅城以壯萬年之都邑,其功偉矣。……今國中婦孺猶能言之,前後牧守將帥,皆不能及駢,蓋駢之功名為獨盛也。 [47] 
  • 阮福時:高駢,唐書列入叛臣傳,二心取禍,有何可稱?其平南詔,亦不過恃其威武勝眾耳。 [48] 
    • ①高駢復交趾時,原是一員猛將,不得因後時變節,遽沒前功。 [49] 
    • 黃巢渡江而南,中原已經解嚴,北方可稍紓寇患,所賴高駢一人,鎮守淮南,截住寇蹤。駢將張璘,勇冠一時,屢破賊眾,假使巢在饒信時,駢率諸道兵,戮力攻巢,則巢易就擒,大盜可立平矣。奈何墮巢詭計,兼起私心,遣歸外兵,致喪良將,後且逍遙河上,任賊長驅,故劉巨容之縱寇,已不勝誅,駢身膺都統,誤國若是,罪不較巨容為尤甚乎? [50] 
    • ③高駢系出將門,射鵰擅譽,當其初操旌節,頗似有為,及移鎮淮南,誤信方士,身坐圍城,毫無一策,是豈前勇而後怯,始明而終愚者歟?抑毋乃狂易失心,自取滅亡歟? [51] 

高駢主要作品

全唐詩》錄詩1卷,存詩50首,斷句4,《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斷句若干。此外,越南藏有《高駢遺稿》《高駢奏書地稿》《安南地理稿》等署名高駢的手稿,但應該都是後人偽託的風水迷信之作。 [1] 
文疏
《請築羅城表》《築羅城成表》《請開本州海路表》《請勒回長武鄜州河東兵士赴劍南奏》《回雲南牒》
其它
》《雜歌謠辭·步虛詞》
作品參考資料: [52-53] 

高駢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五世祖
高藝
官至朝散大夫、試汴州長史
高祖父
高夔
官至試梁州司馬,後贈梁州都督。
曾祖父
高行暉
官至正議大夫、試懷州別駕,後贈户部尚書。
祖父
字崇文,官至同平章事邠寧節度使,封南平郡王。卒贈司徒,諡號“威武”。
父親
高承明
官至神策軍虞候
母親
韋氏
桂苑筆耕集》記載高駢有個舅舅叫韋緘,可知高駢母親姓韋。
平輩
夫人
郭氏
檢校司空、太常卿郭釗孫女,左金吾衞將軍郭仲文女。
子孫
兒子
不詳
小名四十三郎。
侄兒
歷任華州、亳州刺史,後被強盜殺害。
高濟
任揚州大都督府左司馬。
高澞
官至左驍衞大將,被呂用之陷害,為高駢所殺。
高瓊
彭州九隴縣令。
高傑
官至左金吾衞大將軍。
孫子(一説從孫)
官至節度副使,受楊行密委任禮葬高駢一族,其間暴死。
從孫
高潯
《新唐書·孟方立傳》記載任昭義節度使。《越史略》作高鄩。 [74] 
親屬成員參考資料: [64-65] 

高駢軼事典故

高駢落雕侍御

大中初年,高駢在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某日巡視時見有兩隻雕在天上並飛,説:“我如能發跡,便能射中。”一箭射去,貫穿兩雕。眾人大驚,自此稱他為“落雕侍御”或“落雕公”。 [54-55] 

高駢亡滅之讖

高駢鎮守淮海時,發現蝗蟲只爬不飛,從城西浮過護城河,攀緣着城牆進入內城。聚集在道路上和庭院中,驅除也不停止爬行。松竹之類的樹木,一宿之間象用剪子剪過一樣,布幅上的畫像,都被它們咬去了頭。幾天以後,它們又互相咬食。九月中旬,暴雨則晴,溝渠裏忽然發現小魚,大小如手指,都是下的雨魚。經卜算説有兵喪。到十月,有顆大星在晚上墜落在延和閣前面,聲音好象滾雷,迸發出光亮和破碎的響聲,光亮照滿庭院。自從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大霧昏沉,長期不散。有人説:這是以下犯上的徵兆。當時米價昂貴,是過去的十多倍,因寒冷和大雨而僵卧倒地的人,每天用車拉出幾千口,都扔到城牆外。等到天晴再到里巷和街道里看,全部都空了。這時浙西軍隊叛變,與高駢一向不睦的鎮海節度使周寶逃奔毗陵去了。高駢聽説後非常高興,立刻派使者送給周寶一封信,信上説:“你依靠着走馬將要到達奔牛,現在附帶送上一瓶齏粉和十斤葛粉,用來解決路途上的需要。”這是諷刺他將要成為齏粉。三月,使院請他看花赴宴,並列着有一首給諸從事的詩,詩的末句是:“人世間無限傷心事,不如樽前折一枝。”大概被秦彥幽禁羞辱,算計人口供給食物。從五月到八月,外面圍兵圍困更加緊急。接着就被殺。 [56] 

高駢迷信仙術

高駢崇尚道教,迷信仙術。鎮安南時,傳説他曾剖十七歲處女以行厭勝之術 [57]  ;鎮西川時,他在與南詔作戰期間每夜張旗立隊,對將士燒紙,畫上人和馬,並撒小豆,稱為“玄女神兵”,引發軍中勇士恥笑,此外還曾被方士蔡畋欺騙 [58-59]  ;鎮淮南時,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人,在府第內興建道院,內有迎仙樓、延和閣,高八十尺,飾以珠璣金鈿,使侍女數百羽衣霓服,和聲度曲,擬之鈞天廣樂 [60]  當時高駢與宰相鄭畋有隙,呂用之對高駢説:“宰相派劍客刺殺您,今晚就來了!”高駢大驚,詢問如何是好,呂用之聲稱張守一可用仙術驅逐刺客,高駢就按他的話裝扮成女人躲進其他房間,張守一則在高駢房間裏扔銅器,鏗鏘作響,又灑豬血,作格鬥狀。高駢出來看,張守一笑着説:“差點就落入那傢伙手中了!”高駢泣謝其再生之恩,於是對這些術士更是寵信有加了。 [61] 

高駢智安西南

唐僖宗逃往蜀地時,擔憂南詔侵擾,答應兩國聯姻。南詔命宰相趙隆眉楊奇鯤段義宗前來拜謁僖宗,並且迎聘公主。高駢得知僖宗許婚之事,立即從淮南緊急傳書,説:“蠻酋心腹就只有這幾人,只要將這三個人毒死,無須再憂慮會遭南蠻侵擾。”果然在殺了這三人後,直到僖宗回京,南方都一直平安無事。明人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道:“此亦寇恂之餘智也。” [62-63] 

高駢人物爭議

高駢出兵問題

按照正史(兩唐書、資治通鑑)記載,高駢擁兵自重,試圖割據東南,所以在黃巢入長安時拒絕奉詔出兵勤王,在中和元年(881年)夏好不容易出兵揚州東塘也是為了禳除野雞。但根據《冊府元龜》所收宰相鄭畋在中和元年(881年)三月所發佈的檄文,其中提到“淮南高相公,會關東諸道百萬雄師,計以夏初,會於關內”,可知此次出兵是既定計劃,並非為了禳雉而臨時發動。根據高駢幕客崔致遠桂苑筆耕集》中所收錄的中和元年秋的兩道聖旨,指示高駢不必離任勤王,扼守江淮要地,以防黃巢逃脱,“為朕全吳越之地,遣朕無東南之憂”。由此可知,高駢主觀上並非不願勤王,最後也是奉旨收兵,正如他自己所言:“陛下遠許分憂,不令離任,臣進退惟命,始終無虧。”而後人分析高駢無法北上的原因,一則是受到浙西周寶、徐州時溥兩大強藩的掣肘,二則是唐廷判斷高駢北上,東南必亂,所以最後以高駢奉旨收兵結束。兩唐書、資治通鑑的相關內容可能受《廣陵妖亂志》等醜化高駢的野史的影響。 [66] 

高駢卒年問題

關於高駢的去世年月,史書有兩種説法:
1、光啓三年(887年)八月:持此説的有《舊五代史·太祖紀》 [67] 
2、光啓三年(887年)九月:持此説的有《資治通鑑 [68] 舊唐書·僖宗本紀》 [69] 新唐書·僖宗本紀》 [70] 
據今人《高駢年譜》,取第二種説法。 [71] 

高駢評價問題

而關於高駢的歷史定位,《舊唐書》和《新唐書》意見不一:
  • 五代時所修的《舊唐書》將高駢與晚唐軍閥王重榮等列為一傳,並認同其前期討伐黃巢所立下的戰功。 [23] 
  • 宋人歐陽修宋祁等撰寫的《新唐書》則將高駢與李忠臣等反叛過唐朝的人物合為一傳,着重責備他後期不思進取、導致兩京失陷的重大過失。 [30] 

高駢後世紀念

  • 高駢因其治理安南的功績,被安南人尊稱為“高王”。安南人還為他修築生祠,以頌其德。高駢的幕客崔致遠有詩曰:“古來難化是蠻夷,交趾何人得去思?萬代聖朝青史上,獨傳溪洞立生祠。” [1] 
  • 唐僖宗在蜀避難期間,曾為高駢立碑,以紀念其修築成都羅城的功績。 [72] 

高駢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傅飛嵐、梁斯韻:《高駢南征戰役及唐朝安南都護府之終結》,《海洋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5—132頁。
  • 2.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高駢,字千里,幽州人。祖崇文,元和初功臣,封南平王,自有傳。父承明,神策虞候。駢,家世仕禁軍,幼而朗拔,好為文,多與儒者遊;喜言理道。兩軍中貴,翕然稱重,乃縻之勇爵,累歷神策都虞候。
  • 3.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會昌時,選方鎮才校入宿衞,與高駢皆隸右神策軍,歷良原鎮使,以善擊球,俱備軍將,駢以兄事寶。
  • 4.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會黨項羌叛,令率禁兵萬人戍長武城。時諸將御羌無功,唯駢伺隙用兵,出無不捷。懿宗深嘉之。西蕃寇邊,移鎮秦州,尋授秦州刺史、本州經略使。
  • 5.    《樊川文集·卷二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6.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其後河、渭州虜將尚延心以國破亡,亦獻款。秦州刺史高駢誘降延心及渾末部萬帳,遂收二州,拜延心武衞將軍。駢收鳳林關,以延心為河、渭等州都遊弈使。
  • 7.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先是,李琢為安南都護,貪於貨賄,虐賦夷獠,人多怨叛;遂結蠻軍合勢攻安南,陷之。自是累年亟命將帥,未能收復。五年,移駢為安南都護。至則匡合五管之兵,期年之內,招懷溪洞,誅其首惡,一戰而蠻卒遁去,收復交州郡邑。又以廣州饋運艱澀,駢視其水路,自交至廣,多有巨石梗途,乃購募工徒,作法去之。由是舟楫無滯,安南儲備不乏,至今賴之。
  • 8.    《新唐書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鹹通五年)六月,置行交州於海門,進為都護府,調山東兵萬人益戍,以容管經略使張茵鎮之。因命經略安南,茵逗留不敢進。……夏侯孜亦以張茵懦,不足事,悉以兵授高駢。駢以選士五千度江,敗林邑兵於邕州,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酋龍遣楊緝思助酋遷共守安南,以範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七年六月,駢次交州,戰數勝,士酣鬥,斬其將張詮。李溠龍舉眾萬人降,拔波風三壁。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斬酋遷、脆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
  • 9.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鹹通九年八月)以前靜海節度使高駢為右金吾大將軍。駢請以從孫潯代鎮交趾,從之。
  • 10.    《資治通鑑考異》卷二十三:駢為金吾半歲,始除天平。
  • 11.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天子嘉其才,遷檢校工部尚書、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觀察等使。治鄆之政,民吏歌之。
  • 12.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以西川節度使路巖兼侍中,加成德節度使王景崇中書令,魏博節度使韓君雄、盧龍節度使張公素、天平節度使高駢並同平章事。
  • 13.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南詔蠻寇巂州,渡滬肆掠。乃以駢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蜀土散惡,成都比無垣墉,駢乃計每歲完葺之費,甃之以磚甓。雉堞由是完堅。傳檄雲南,以兵壓境,講信修好,不敢入寇。
  • 14.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初,南詔圍成都,楊慶復以右職優給募突將以御之,成都由是獲全。及高駢至,悉令納牒,又託以蜀中屢遭蠻寇,人未復業,停其稟給,突將皆忿怨。……令民間皆用足陌錢,陌不足者皆執之,劾以行賂,取與皆死。刑罰嚴酷,由是蜀人皆不悦。夏四月,突將作亂,大噪突入府廷。駢走匿於廁間,突將索之,不獲。天平都將張傑帥所部數百人被甲入府擊突將,突將撤牙前儀注兵仗,無者奮梃揮拳,乘怒氣力鬥,天平軍不能敵,走歸營。突將追之,營門閉,不得入。監軍使人招諭,許以復職名稟給,久之,乃肯還營。天平軍復開門出,為追逐之勢。至城北,時方修球場,役者數百人,天平軍悉取其首,還,詣府,雲"已誅亂者"。駢出見之,厚以金帛賞之。明日,榜謝突將,悉還其職名、衣糧。自是日令諸道將士從己來者更直府中,嚴兵自衞。六月……辛未,高駢陰籍突將之名,使人夜掩捕之,圍其家,挑牆壞户而入,老幼孕病,悉驅去殺之,嬰兒或撲於階,或擊於柱,流血成渠,號哭震天,死者數千人,夜,以車載屍投之於江。有一婦人,臨刑,戟手大罵曰:"高駢!汝無故奪有功將士職名、衣糧,激成眾怒。幸而得免,不省己自咎,乃更以詐殺無辜近萬人,天地鬼神,豈容汝如此!我必訴汝於上帝,使汝他日舉家屠滅如我今日,冤抑污辱如我今日,驚憂惴恐如我今日!"言畢,拜天,怫然就戮。久之,突將有自戍役歸者,駢復欲盡族之,有元從親吏王殷諫曰:"相公奉道,宜好生惡殺,此屬在外,初不同謀,若復誅之,則自危者多矣!"駢乃止。
  • 15.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進位檢校尚書右僕射、江陵尹、荊南節度觀察等使。乾符四年,進位檢校司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進封燕國公。
  • 16.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時草賊王仙芝陷荊襄,宋威率諸道師討逐,其眾離散過江表。天子以駢前鎮鄆,軍民畏服,仙芝徒黨,鄆人也,故授駢京口節鉞,以招懷之。尋授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等使。
  • 17.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駢令其將張璘、梁纘分兵討賊,前後累捷,降其首領數十人。賊南趨嶺表,天子嘉之。六年冬,進位檢校司徒、楊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兵馬都統、鹽鐵轉運使如故。駢至淮南,繕完城壘,招募軍旅,土客之軍七萬。乃傳檄徵天下兵,威望大振。朝廷深倚賴之,進位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 18.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淮南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等擊黃巢屢捷,盧攜奏以駢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駢乃傳檄徵天下兵,且廣召募,得土客之兵共七萬,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
  • 19.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黃巢屯信州,遇疾疫,卒徒多死。張璘急擊之,巢以金啖璘,且致書請降於高駢,求駢保奏。駢欲誘致之,許為之求節鉞。時昭義、感化、義武等軍皆至淮南,駢恐分其功,乃奏賊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朝廷許之。賊詗知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絕於駢,且請戰。駢怒,令璘擊之,兵敗,璘死,巢勢復振。……七月,黃巢自採石渡江,圍天長、六合,兵勢甚盛。淮南將畢師鐸言於高駢曰:"朝廷倚公為安危,今賊數十萬眾乘勝長驅,若涉無人之境,不據險要之地以擊之,使逾長淮,不可複製,必為中原大患。"駢以諸道兵已散,張璘復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諸將嚴備,自保而已,且上表告急,稱:"賊六十餘萬屯天長,去臣城無五十里。"先是,盧攜謂"駢有文武長才,若悉委以兵柄,黃巢不足平。"朝野雖有謂駢不足恃者,然猶庶幾望之。乃駢表至,上下失望,人情大駭。詔書責駢散遣諸道兵,致賊乘無備渡江。駢上表言:"臣奏聞遣歸,亦非自專。今臣竭力保衞一方,必能濟辦。但恐賊迤邐過淮,宜急敕東道將士善為御備。"遂稱風痹,不復出戰。
  • 20.    《資治通鑑考異》卷二十四引王坤《驚聽錄》:朝廷議駢以文以武,國之名將,今此黃巢必喪於淮海也,尋淮南表至雲:“今大寇忽至,入臣封巡,未肯綿伏狼狐,必能晦沈大眾。但以山東兵士屯駐揚州,各思故鄉,臣遂放去,亦具聞奏,非臣自專。今奉詔書責臣無備,不合放回武勇,又告城危,致勞徵兵勞於往返。臣今以寡擊眾,然曰武經,與賊交鋒,已當數陣,粗成勝捷,不落奸謀,因護一方,臣必能了。但慮寇設深計,支梧官軍,迤邐過淮,彼岸無敵,即東道將士以至藩臣,系朝廷速下明詔,上委中書門下,速與商量。”表至,中書鹹有異議。遂京國士庶浮謗日興,雲淮南與巢衷私通連,自固城池,放賊過淮也。
  • 2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俄而兩京陷,天子猶冀駢立功,眷寄未衰,詔刺史若諸將有功,自監察御史至常侍,許墨制除授。尋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
  • 22.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帝知駢無出兵意,天下益殆。乃以王鐸代為都統,以崔安潛副之。詔韋昭度領諸道鹽鐵轉運使,加駢侍中,增實户一百,封渤海郡王。
  • 23.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24.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詔韋昭度領諸道鹽鐵轉運使,加駢侍中,增實户一百,封渤海郡王。
  • 25.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明年四月,王鐸與諸道之師敗賊關中,收復京城。駢聞之,悔恨萬狀。
  • 26.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五月,朱玫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蕭遘為太子太保,自加侍中、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加裴澈判度支,鄭昌圖判户部;以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中書令,充江、淮鹽鐵、轉運等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呂用之為嶺南東道節度使;大行封拜以悦藩鎮。遣吏部侍郎夏侯潭宣諭河北,户部侍郎楊陟宣諭江、淮,諸藩鎮受其命者什六七,高駢仍奉箋勸進。
  • 27.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光啓初,僖宗再幸山南。李煴僣號,偽授駢中書令、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等使。駢方怨望,而甘於偽署,稱藩納賄,不絕於途。
  • 28.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用之又欲以兵威脅制諸將,請選募諸軍驍勇之士二萬人,號左、右莫邪都。駢即以張守一及用之為左、右莫邪軍使,署置將吏如帥府,器械精利,衣裝華潔,每出入,導從近千人。
  • 29.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7]
  • 30.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31.    《新唐書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詔徙天平軍高駢領西川節度使,乃奏:"蠻小丑,勢易制。而蜀道險,館餉窮覂。今左神策所髮長武、河東兵多,用度繁廣。且彼皆扼制羌戎,不可以弛備。"詔乃罷長武等兵。駢至不淹月,閲精騎五千,逐蠻至大度河,奪鎧馬,執酋長五十斬之,收邛崍關,復取黎州,南詔遁還。駢召景復責大度河之敗,斬以徇。戍望星、清溪等關。南詔懼,遣使者詣駢結好,而踵出兵寇邊,駢斬其使。初,安南經略判官杜驤為蠻所俘,其妻,宗室女也,故酋龍使奉書丐和。駢答曰:"我且將百萬眾至龍尾城問爾罪。"酋龍大震。自南詔叛,天子數遣使至其境,酋龍不肯拜,使者遂絕。駢以其俗尚浮屠法,故遣浮屠景仙攝使往,酋龍與其下迎謁且拜,乃定盟而還。遣清平官酋望趙宗政、質子三十入朝乞盟,請為兄弟若舅甥。詔拜景仙鴻臚卿、檢校左散騎常侍。駢結吐蕃尚延心、嗢末魯耨月等為間,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險,料壯卒為平夷軍,南詔氣奪。
  • 32.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鹹通中,南蠻圍西川,朝廷命太尉渤海高公駢自天平軍移鎮成都。戎車未屆,乃先以帛書軍號,其上仍畫一符,於郵亭遞之,以壯軍聲。蠻酋懲交趾之敗,望風而遁。先是,府無羅郭,南寇才臨,遂成煨燼,士民無久安之計。渤海規畫地勢,圖版築焉。慮畚鍤將施,亭堠有警,乃命門僧景山奉使入南詔宣言躬自巡邊。自下手築城日,舉烽直至大渡河,幾九十三日,樓櫓矗然,旌旆竟不行,而驃信慄不暇。兵以詐勝,斯之謂也。
  • 33.    山根直生:《唐朝軍政統治的終局與五代十國割據的開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72-81頁。
  • 34.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文章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35.    丁儀:《詩學淵源》  .掃花網[引用日期2021-01-27]
  • 36.    歐陽修:《集古錄》卷九:鹹通二年磻溪廟記,張翔撰,高駢書,駢為將,嘗立戰功,威惠著於蠻蜀。筆研固非其所事,然書雖非工字,亦不俗,蓋其明爽豪俊,終異庸人。
  • 37.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38.    《全唐文·卷八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39.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40.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41.    《歷代名賢確論·卷九十四》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16-12-04]
  • 42.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0]
  • 43.    《唐才子傳·卷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03]
  • 44.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懿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45.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僖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46.    《讀通鑑論·卷二十八·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47.    陳修和.《中越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第29頁
  • 48.    《欽定越史通姦綱目》前編卷五  .喃字遺產保護會[引用日期2021-01-28]
  • 49.    唐史演義:易猛將進克交趾城 得義友夾攻徐州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50.    唐史演義:鎮淮南高駢縱寇 入關中黃巢稱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51.    唐史演義:襄王煴竄死河中 楊行密盜據淮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52.    《全唐文·卷八百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53.    《全唐詩·卷五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04]
  • 54.    《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八引《感定錄》:唐燕公高駢微時,為朱叔明司馬,總兵巡按。見雙鵰,謂眾曰:“我若貴,矢當疊雙。”乃伺其上下,果一矢貫二雕。眾大驚異,因號為“落雕公”。
  • 55.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有二雕並飛,駢曰:“我且貴,當中之。”一發貫二雕焉,眾大驚,號“落雕侍御”。
  • 56.    羅隱:《廣陵妖亂志》:唐光啓三年,中書令高駢鎮淮海。有蝗行而不飛,自郭西浮濠,緣城入子城,聚於道院,驅除不止。松竹之屬,一宿如剪。幡幀畫像,皆啗去其頭。數日之後,又相啖食。九月中,暴雨方霽,溝瀆間忽有小魚,其大如指,蓋雨魚也。佔有兵喪。至十月,有大星夜墮於延和閣前,聲若奔雷,迸光碎響,洞照一庭。自十一月至明年二月,昏霧不解。或曰:“下謀上之兆。”是時粒食騰貴,殆逾十倍。寒僵雨僕,日輦數十口,棄之郭外。及霽而達坊靜巷,為之一空。是時浙西軍變,周寶奔毗陵。駢聞之大喜,遽遣使致書於周曰:“伏承走馬,已及奔牛。(“奔牛”堰名,在常州西。)今附齏一瓶,葛粉十斤,以充道途所要。”蓋諷其齏粉也。三月,使院致看花宴,駢有與諸從事詩。其末句雲:“人間無限傷心事,不得樽前折一枝。”蓋亡滅之讖也。及為秦彥幽辱,計口給食。自五月至八月,外圍益急,遂及於難。
  • 57.    《嶺南摭怪》卷二:唐高駢在安南時,欲壓勝靈蹟,剖十七歲未嫁之女,去腸,以芯草充其腹,被以衣裳,坐以凳椅,祭以牲牢,伺其舉動,揮劍斬之,愚弄諸神,率用此術。常以此薦傘圓山大王,見有乘白馬於雲端,唾之而去。駢嘆曰:“南方靈氣未可量,旺氣烏可絕也!”其靈應昭著如此。
  • 58.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駢好妖術,每發兵追蠻,皆夜張旗立隊,對將士焚紙畫人馬,散小豆,曰:"蜀兵懦怯,今遣玄女神兵前行。"軍中壯士皆恥之。
  • 59.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唐高駢鎮成都,甚好方術。有處士蔡畋者,以黃白乾之,取瓦一片,研丹一粒,半塗入火,燒成半截紫磨金,乃奇事也。蔡生自負,人皆敬之,以為地仙。燕公求之不得,久而乖露,乃是得藥於人,眩惑賣弄,為元戎笞殺之。
  • 60.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呂用之又存暨工諸葛殷、張守一有長年之術,駢並署為牙將。於府第別建道院,院有迎仙樓、延和閣,高八十尺,飾以珠璣金鈿。侍女數百,皆羽衣霓服,和聲度曲,擬之鈞天。日與用之、殷、守一三人授道家法籙,談論於其間,賓佐罕見其面。
  • 61.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駢與鄭畋有隙,用之謂駢曰:"宰相有遣劍客來刺公者,今夕至矣!"駢大懼,問計安出。用之曰:"張先生嘗學斯術,可以御之。"駢請於守一,守一許諾。乃使駢衣婦人之服,潛於它室,而守一代居駢寢榻中,夜擲銅器於階,令鏗然有聲。又密以囊盛彘血,灑於庭宇,如格鬥之狀。及旦,笑謂駢曰:"幾落奴手!"駢泣謝曰:"先生於駢,乃更生之惠也!"厚酬以金寶。
  • 62.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唐南蠻侵軼西川,苦無章障。自鹹通已後劍南苦之,牛叢尚書作鎮,為蠻寇憑陵,無以抗拒。高公自東平移鎮成都,蠻酋猶擾蜀城。掌武先選驍鋭救急,人背神符一道。蠻覘知之,望風而遁。爾後僖宗幸蜀,深疑作梗,乃許降公主。蠻王以連姻大國,喜幸逾常,因命宰相趙隆眉、楊奇鯤、段義宗來朝行在,且迎公主。高太尉自淮海飛章雲:"南蠻心膂唯此數人,請止而鴆之。"迄僖宗還京,南方無虞,用高公之策也。
  • 63.    馮夢龍:《智囊全集》卷十二:唐僖宗幸蜀,懼南蠻為梗,許以婚姻。蠻王命宰相趙隆眉、楊奇鯤、段義宗來朝行在,且迎公主。高太尉駢自淮南飛章雲:“南蠻心膂,唯此數人,請止而鴆之。”迄僖宗還京,南方無虞,此亦寇恂之餘智也。
  • 64.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27]
  • 65.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27]
  • 66.    張卉:《從〈桂苑筆耕集〉看唐末高駢鎮淮史事》,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第8—28頁。
  • 67.    《舊五代史·卷一·太祖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6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紀七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2-04]
  • 69.    《舊唐書·卷十九下·本紀第十九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2-04]
  • 70.    《新唐書·卷九·本紀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71.    邵明凡:《高駢年譜》,遼寧大學,2011年,第43頁。
  • 72.    崔致遠:《謝立西川築城碑表》,《桂苑筆耕集》卷二:臣某言:伏奉十一月六日敕旨,以臣在任西川節度使日創築羅城,昨因有敕嘉獎,方進所賜碑詞,今已付所司鐫寫建立者。
  • 73.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29]
  • 74.    越史略-捲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20]
  • 75.    商輅.《商輅集》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36—537頁
  • 76.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951、955、960頁
  • 77.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梁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 78.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 79.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3640、3654-3655、3677頁
  • 80.    裴春松,趙五正.龍城春秋 越南升龍皇城中心區的考古工作[J].大眾考古,2021,No.095(05):78-79.
  • 81.    行吟 | 高駢 愛寫詩的晚唐名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6-27]
  • 82.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有二雕並飛,駢曰:“我且貴,當中之。”一發貫二雕焉,眾大驚,號“落雕侍御”。
  • 83.    《全唐詩·卷五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9-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