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部試

鎖定
科舉考試方式之一,為較鄉試高一級的考試。唐始設。 [1] 
中文名
禮部試
定    義
科舉考試中由禮部主持的考試
唐初,吏部掌貢舉,由考功員外郎主持考試。州縣鄉貢舉子至京應試。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以考功員外郎資望輕,移貢舉於禮部,始稱“禮部試”,又稱“禮闈”。因吏部、禮部均屬尚書省,又稱“省試”。又因考試多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春試”。
定製,由禮部侍郎主持,試畢送中書門下詳復,合格者為進士及第。其後,禮部侍郎缺,亦以別官主持,稱為“權知貢舉”。
宋初沿唐制,開寶六年(973年)創立殿試制度後,成為三級考試中的第二級考試。又稱“南省試”。於貢院舉行,設知貢舉主其事。英宗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前一年秋季,各地州府、轉運司及太學等舉行解試,合格者在冬季解送禮部,呈驗解牒,交納試紙,加蓋官印。考期均在春季,或正月,或二、三月。其進士科,北宋前期考帖經墨義、詩、賦、論、策,熙寧四年(1071年)貢舉改革後,改以經義、論、策三項試進士。
南宋時,經義進士、詩賦進士第一場,分別試經義或詩賦,第二場均試論,第三場均試策。考試合格者,由貢院放榜,禮部正式奏名皇帝,然後參加殿試。其中考取第一名者為“省元”。
金代稱“省試”或“會試”,元、明、清各朝均稱“會試”。 [1] 
參考資料
  • 1.    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