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8-10]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78]
目錄
魯迅人物經歷
編輯魯迅少年時期
魯迅奮力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14]
[19]
[20-22]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
[27]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23]
[28]
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説集》二冊出版。
魯迅迷茫困頓
宣統元年(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被大總統任命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33-34]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魯迅文壇先聲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説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衚衕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説史略》上冊出版。
[39]
[40]
魯迅民主戰士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39]
[44]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
[45]
”、“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46-48]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本年,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是年開始大量蒐集馬克思主義著作,併為之翻譯。同時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49-50]
魯迅左聯盟主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28日回舊寓。
[54]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5月31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6月9日寫《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寫《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10月寫《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舊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
魯迅人物逝世
魯迅個人生活
編輯魯迅家庭成員
魯迅家庭成員(9張)
蔣氏:魯迅繼祖母(1842—1910),周介孚後妻,周伯宜繼母,她逝世時魯迅親自為她辦理喪事,她性格幽默,常給魯迅講民間故事,給他以民間文化的啓迪,同時她隱忍的性格也給魯迅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65]
[68]
[69]
朱安:魯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陰丁家弄(今紹興市丁向弄)人,1906年28歲時與25歲的魯迅完婚。她與魯迅做了二十年的掛名夫妻卻完全過着獨身生活。魯迅母親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顧。
[73]
[78]
許廣平:魯迅的愛人(1898—1968),廣東番禺人,曾是魯迅的學生,她照顧着魯迅後半生的生活。
周海嬰:魯迅與許廣平之子(1929—2011),無線電專家。
魯迅情感經歷
- 兄弟不和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願意向別人談及此事從而也使得這件事越發的撲朔迷離,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來,研究界對此形成了“經濟説”、“失敬説”、“家庭糾紛説”等三種觀點。第一種説法“經濟説”認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錢過於大手大腳,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後使得兄弟產生罅隙。第二種説法,認為是魯迅與信子有私情,導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種説法,則認為是周家眾人對信子的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的緊張。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兩人思想上的分歧來説,這三個觀點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學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大進展,三種觀點也無法真正説服讀者。
[79]
- 婚姻愛情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係,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係(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着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居。魯迅病逝後,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志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着正常的聯繫。
[80]
魯迅個人作品
編輯魯迅小説集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81]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82]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83]
魯迅雜文集
魯迅全集 各種版本一覽(5張)
作品名稱 | 初版信息 | 作品名稱 | 初版信息 |
---|---|---|---|
《墳》 | 1927年3月,未名社 | 《熱風》 |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
《華蓋集》 |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 《華蓋集續編》 |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
《續編的續編》 |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 《而已集》 |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
《三閒集》 |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 《南腔北調集》 | 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 |
《二心集》 | 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 | 《花邊文學》 |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 |
《偽自由書》 |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 | 《準風月談》 | 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 |
《且介亭雜文》 | 1937年7月,上海三閒書屋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1937年7月,上海三閒書屋 |
《且介亭雜文末編》 | 1937年7月,上海三閒書屋 | 《集外集》 | 1935年5月,上海羣眾圖書公司 |
《集外集拾遺》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 《集外集拾遺補編》 |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
魯迅翻譯作品
翻譯作品 | 初版信息 | 翻譯作品 | 初版信息 |
---|---|---|---|
《壁下譯叢》 | 1929年4月,上海北新書局 | 《現代日本小説集》 | 1923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
《現代新文學的諸問題》 | 1929年4月,上海大江書鋪 | 《桃色的雲》 | 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 |
《藝術論》 | 1929年6月,上海大江書鋪 | 《苦悶的象徵》 | 1924年12月,北京未名社 |
《文學與批評》 | 1929年6月,上海水沫書店 | 《出了象牙之塔》 | 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 |
《月界旅行》 | 1903年,日本東京進化社 | 《小約翰》 |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 |
《工人綏惠略夫》 | 1922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 《思想·山水·人物》 | 1928年5月,北新書局 |
《現代小説叢譯》 | 1922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 《近代美術史潮論》 | 1929年,北新書局 |
《愛羅先珂童話集》 | 1922年7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 《小彼得》 |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書局 |
《文藝政策》 | 1930年6月,上海水沫書店 | 《藝術論》 | 1930年7月,上海光華書店 |
《毀滅》 | 1931年9月,上海大江書鋪 | 《豎琴》 | 1933年1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
《十月》 | 1933年2月,上海神州國光社 | 《一天的工作》 | 1933年3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
《表》 | 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書店 | 《俄羅斯的童話》 | 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書店 |
《死魂靈》 | 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 |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局 |
《藥用植物及其它》 | 1936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 《山民牧唱》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
《譯文補編》 | 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 | ||
《地底旅行》 | 1906年3月,上海普及書局及南京啓新書局 | ||
《域外小説集》 | 1909年3月,上冊;1909年7月,下冊 署會稽周氏兄弟纂譯,周樹人發行,出版社未知 | ||
魯迅學術專著
著作名稱 | 初版信息 |
---|---|
《中國小説史略》 | 1923年12月,上冊;1924年6月,下冊,北大新潮出版社 |
《漢文學史綱要》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 | |
魯迅美術作品
封面設計(選錄) | 北大校徽(魯迅原版) | 民國初期國徽設計 |
---|---|---|
自我象徵(貓頭鷹) | 繪畫(貓頭鷹) | 臨摹作品 |
---|---|---|
魯迅其他作品
作品名稱 | 初版信息 | 備註 |
---|---|---|
《野草》 | 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 | 散文詩合集 |
《朝花夕拾》 | 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 | 散文集 |
《古籍序跋集》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 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合編 |
《譯文序跋集》 |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 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合編 |
《兩地書》 | 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 | 魯迅與許廣平書信合集 |
《魯迅書簡》 | 1937年,三閒書屋 | 許廣平整理 |
《魯迅日記》 | 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 | 許廣平整理 |
魯迅魯迅手稿
魯迅人物評價
編輯魯迅正面評價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3]
[126]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蘇聯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
[127-128]
郭沫若(詩人、學者):“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129-130]
竹內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學評論家):“魯迅是現代中國國民文化之母。”
[131]
魯迅中性評價
胡適(現代思想啓蒙家):“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132]
王蒙(共和國前任文化部長,當代著名作家):“我們的作家都像魯迅一樣就太好了麼?完全不見得。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133]
夏志清(美籍華人,著名文學史家):“大體上來説,魯迅為其時代所擺佈,而不能算是他那個時代的導師和諷刺家。”
[134]
魯迅負面評價
成仿吾(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中國人有一種通病,小説流行的時候,便什麼文字都叫小説,這是很容易使人誤會的事情。作者是萬人崇仰的,他對於一般青年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樣魚目混珠,我是對於他特別不滿意的。”
[135]
蔣夢麟(北京大學前任校長,現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都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狀挖苦諷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136]
王朔(當代作家):“我從來沒有覺得魯迅的小説寫的好,他的小説寫的過於沉悶。魯迅那種二三十年代正處於發軔期尚未完全脱離文言文影響的白話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讀起來總有些含混。”
[137]
魯迅藝術特質
編輯魯迅小説特色
魯迅的小説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啓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着“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着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脱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説情節、結構模式。小説《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係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説中都有展現。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係,這個關係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繫。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説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138]
《故事新編》組畫(5張)
30年代的魯迅的創作精力主要放在雜文上,然而他並未忘記小説的創作,並貢獻了他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這部小説集依舊展現了魯迅不羈的想象力與強大的創造力:對在《吶喊》和《彷徨》中創建的中國現代小説的創作規範進行新的衝擊,尋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有意識的打破了時空界限,採取“古今雜糅”的手法:小説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歷史記載外,還創造了一些次要的戲劇性的穿插人物,在他們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現代語言,情節和細節。用現代語言自由發揮,以“油滑”的姿態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同時在許多篇什中都存在着“莊嚴”和“荒誕”兩種色彩與語調旋律,相互補充,滲透於消解。例如《補天》中,女媧造人時的宏大與瑰麗令人嚮往,而結尾,後人打着“造人、補天”的旗幟在死屍的肚皮上安營紮寨又顯得極其荒誕,這種荒誕將前文的偉大感消失殆盡,並轉化為一種歷史的悲涼。
[140]
魯迅雜文特色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裏,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鬥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141]
魯迅的批判不同於一般的思想評論,他把自己的批判鋒芒始終對準人,人的心理與靈魂:這是一種文學家的關照。正如魯迅自己説:“我的習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為關注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無法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如雜文《論“他媽的”》,魯迅在國人習以為常的“國罵”背後看出了封建等級、門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魯迅還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據此而寫出的一些雜文,例如《小雜感》:“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魯迅的雜文思維也是非規範化的,他常在常規思維路線之外,另闢蹊徑,別出心裁,就打開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在著名的學術隨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中就以這種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嵇、阮對禮教的破壞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卻是愛之過深的表現。魯迅雜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難以接受,還在於他的同樣違反“常規”的(聯想力)想象力,魯迅一方面將外觀形式上離異最遠似乎不可能聯繫在一起的人和事連接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發現“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夠發現和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獨特聯繫。在《小品文的危機》中“煙花女子,已經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塗脂抹粉,在夜裏到馬路上來”。這樣一端是高貴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乾淨的地方”,在經過魯迅的牽連下就達到了“神聖”的“戲謔化”,“高雅”的“惡俗化”。
[141]
魯迅遺物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8張)
與思想的天馬行空相適應,魯迅雜文的語言也是無拘無束而極富創造力的。魯迅的雜文可以説是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在他的雜文中:或口語與文言句式夾雜;或排比、重複局勢的交叉運用;或長句與短句、陳述句與反問句的相互交錯,混合着散文的樸實與駢文的華美與氣勢,可謂“深情並茂”。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酣暢淋漓,氣勢可觀。而在另一方面,魯迅雜文的語言又是反規範的,他故意地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以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奇峻的美學效果。比如他有時將含義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詞組織在一起,於不合邏輯中顯深刻:“有理的壓迫”、“跪着造反”、“在嫩苗上馳騁”等等。
[141]
魯迅散文特色
書影(6張)
與《朝花夕拾》“閒話”風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詩集《野草》則呈現了另一種“魯迅風”。在《野草》裏,魯迅的筆下,湧出了夢的朦朧、沉重和詭異,鬼魂的陰森與神秘;神幻的場景,荒誕的情節;不可確定的模糊意念,難以理解的反常感覺;瑰麗、冷豔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濃郁的詩情……這些“奇峻的變異”一大原因是語言的特殊——來自於日常生活用語的變異,集華麗與艱澀於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野草》的變異的文體:明顯的表現了散文的詩化、小説化(《頹敗線的顫動》)、戲劇化(《過客》)。《野草》總的藝術特徵是內斂的抒情傾向,它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對於“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魯迅在這裏借鑑吸收併成功地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但比同時期李金髮的硬性移植顯然更加自主自如。因而也取得了藝術表現手法探索上的極大成功。《野草》以表現主題的不確定性,幾乎包含了魯迅情緒、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它更是啓蒙時期的文化批判者魯迅向啓蒙時期後的戰鬥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143-144]
魯迅學術思想
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説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極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不利於創作的現實客觀條件,他本來計劃要寫的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魯迅進行學術創作的兩大觀念,其一,早期的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其二,中後期的馬克思唯物論指導的文學史觀。
[145]
魯迅早年接受了嚴復《天演論》的影響,故而使得進化論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響到他的學術研究。一方面,魯迅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斷地變化發展着,具有求新求變的本質,它的變化發展不可阻擋。“進化如飛矢,非墮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飛而歸弦,為理勢所無有。”人類社會不斷地進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文學樣式之一的小説“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敍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作為小説的初始形態,“迫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一凡所敍述,今謂之傳説”。另一方面,在文學不斷進化發展的基礎上,魯迅認為文學還必須革故鼎新。“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説之後的文學史研究中,魯迅一直堅持着唯物論,從科學的客觀性出發,堅持物質第一性,認為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和摹寫。
[145]
魯迅翻譯思想
魯迅翻譯作品初版封面一覽(25張)
其一,魯迅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目的,是為改造社會服務,不是興之所至或為翻譯而翻譯。他在《域外小説集》序中説到:“我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有一種茫然的希望;認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紹外國文學這一件事。”由此可見,魯迅把翻譯與社會變革及國民命運聯繫在一起。其二,帶有受眾選擇性的啓蒙翻譯觀。魯迅明確將“譯文讀者”納入到翻譯研究中。他提到:“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地分起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在此,魯迅對譯文讀者進行了分類並指出針對不同的讀者採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他的這一翻譯應為讀者考慮的原則,與西方的接受美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三,“硬譯”的翻譯方法論。魯迅於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硬譯”的方法論,並在與梁實秋的論爭中提出了“寧信而不順”的翻譯原則。魯迅的這種觀點絕非是要將“信”與“順”對立起來,恰恰相反,他強調要兼顧兩者。只是在“信”、“順”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寧信而不順”。理由是“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譯得順而不信的卻會令人迷誤,怎樣想也不會懂,如果好像已經懂得,那麼你正是入了迷途了。”他所説的“不順”即容忍一些不順,並非故意保持不順,是為了將譯文“裝進異樣的句法。”“但這情形也當然不是永遠的,其中的一部分,將從“不順”而成為“順”,有一部分,則因為到底“不順”而被淘汰,被踢開。這最要緊的是我們自己的批判。漢語近百年來不斷吸收新的表達法,得到了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如人們早已習用的“在……的領導下”、“當……時”、“就……説”、“罷工”、“掉鱷魚眼淚”、“武裝到牙齒”等表達方法就是通過翻譯進入漢語中的。現代漢語發展的事實證明,魯迅的這主張是符合語言發展的趨勢的。
[4]
[146]
魯迅書法特色
魯迅書法(6張)
魯迅書法可分早、中、晚三期,各有其特點。早期為1901年前,書作主要宗法唐宋,上窺二王行書,下摻時人筆意,字體稍偏雙逸、秀瓦筆勢較放,筆畫多見瘦長線條,筆力也愁紗露,結體章法多茂密。此期間筆端時夾少年血氣,故韻味稍遜。中期為1911年至1927年間,書作主要取法魏晉楷行,兼摻章草、篆隸法,書風向樸質、簡練、含蓄、疏朗轉變。但此期間書作面目較多:如有的存魏晉小楷筆意;有的顏行中兼摻二王法;有的筆畫圓渾、書體質樸、章法疏朗;有的融入篆隸筆意、帶章草體勢;也有的是其前期書風的復出等等。凡此均可視為過渡期書作。晚期為1927年至1936年間,書法已定型成熟。在魯迅早年堅厚功底和中期審美選擇以及長期勞作、抄錄的基礎上,出於工用為目的的魯迅書體從技法到審美已趨成熟和穩定,形成了獨自的風格。在技法上,用筆以中鋒圓轉、藏而不礴的渾厚線條為主;結體因字成形、形疏意密為特點;章法疏朗雅潔、氣緩意逸、灑脱自然為主要風貌。在審美上,以質樸、典雅、自然、古厚為宗旨。
[147]
[148]
魯迅美術思想
魯迅設計作品(5張)
魯迅詩作特色
魯迅的創作生涯裏也創作過許多優秀的詩歌。雖然總體數量並不是很大,但其藝術特點有着很多為人稱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評價道:“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魯迅的詩歌,在古體詩創作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些詩歌不僅內容豐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藝術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豐富情感、完美藝術特質的良好的結合體。
[151]
魯迅 詩(2張)
魯迅人物影響
編輯魯迅文藝影響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説、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説建立了中國小説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啓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11]
[153]
[11]
[154-156]
[157]
[158]
魯迅學術影響
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一方面,魯迅運用西方的文學觀念研究中國古典小説撰寫了《中國小説史略》,其不僅結束了“中國之小説自來無史”的時代,也創造了文學史著作的典型範例,“為後學開示無數法門”,郭沫若將其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並稱為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雙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對勘正了《古小説鈎沉》《嵇康集》《漢畫像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數十部古籍,為後世的古典文學研究留下了一筆巨大財富。
[153]
[156]
[157]
[158]
[159-160]
魯迅精神影響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着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着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11]
魯迅政治影響
魯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學運動伊始時期便向封建舊文化宣戰,不斷與壓迫民眾的舊思想舊文化鬥爭。“女師大學潮”發生後與迫害學生的軍閥進行論爭,魯迅不畏強暴執筆對戰,顯示出一個正直文人的氣概。爾後國民黨統治之下又大膽披露其黑暗統治。三十年代又與共產黨內左傾的錯誤文藝路線進行鬥爭,其後與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合作成立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魯迅作為左聯的盟主領導左聯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161-162]
魯迅人物軼事
編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貢獻最大的作家,魯迅逝世後被虛構了許多逸聞軼事,由於真假難辨,往往流傳甚廣無人知其真假。這些訛傳假聞中較為出名的有《魯迅理髮的故事》,據考證實為嫁接清代獨逸窩退士編的《笑笑錄》一書中的剃頭故事。另外《魯迅丟棉褲》《密友告密幫助魯迅避難》等皆已考證為假。另一則魯迅反對某書局“不支付標點和空格稿費”的軼事真假仍未有定論。關於真假考證的問題,詳細資料可參看魯迅研究專家所著論文
[163-164]
。
魯迅成績優異
魯迅在礦路學堂時,學習成績很突出,學堂總辦錢德培曾誇他:“周樹人真是博學。”當時,每次考試都有獎金的。國文每週一次,其他小考每月一次,優者都給以三等銀質獎章。依章程:凡四個三等章准許換一個二等的,又幾個二等的換一個頭等的,又幾個頭等的換一個金的。而全班中,得到這種金領獎章的惟有魯迅一個人。
[165-166]
魯迅幫助青年
魯迅在廣州時,一個青年受他的感化,隨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後,魯迅熱情的留他在自己景雲裏的寓所住,後來那人又讓魯迅給他在上海找個工作。魯迅很為難的情況下找到郁達夫説實在沒辦法,須請一家書店報館名義上請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魯迅自己拿出,由達夫轉交給書店報館作為月薪發給他。魯迅對青年的提攜幫助程度可見一斑。
[167]
魯迅刎頸之交
魯迅與近現代著名醫學家、浙江醫科大學創始人厲綏之和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是刎頸之交。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遊學,同班同寢室。魯迅關於遺傳學方面的醫學畢業論文就是厲綏之幫他寫成的。兩人的名字還一起排在當時的“日本支那名人錄”中。魯迅、厲綏之和錢均夫三人後來雖在不同學府,但大家仍時常聚首,縱論天下,共抒救國宏圖。他們回國後,彼此還常相往還,情誼依舊。
[24]
魯迅白紅小象
林語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魯迅先生在中國的難能可貴,譽之為“白象”。因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隻白的,就視為國家珍寶。許廣平在與魯迅分居兩地互通書信時也時常稱他為“小白象”,魯迅在與之信中偶爾也用以自稱。在兒子周海嬰出生後,魯迅用來送予兒子稱其為“小紅象”,可謂“白象紅象一父子”,魯迅在哄孩子高興時也常常自作小調“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紅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丈夫的憐子温情可見一斑。
[168-169]
魯迅不重手稿
魯迅對手稿的保存並不在意,常常亂丟手稿,有時還分發給來訪的客人擦手,甚至當廢品賣掉。一次作家蕭紅在上海拉都路買油條吃,無意之中卻發現那張包油條的紙居然是魯迅翻譯《死魂靈》的手稿紙,蕭紅大為吃驚並寫信告訴了魯迅,魯迅知道後卻不以為稀奇。蕭紅無奈只得把這一見聞如實地告訴了許廣平,許廣平聽後為此狠狠地批評了魯迅一頓。
[170-171]
魯迅學佛論道
在士大夫心中,佛教本高於道教。近代思想界的變化,更增強了讀書人對佛教的好感。魯迅曾經大量求購和研讀佛經,魯迅曾説:“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己明白啓示了,真是大哲!”關於道教與中國社會的關係,最有名的斷語大概要算魯迅説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在許多知識人看來,道教乃是中國社會與文化中諸弊端的根源。魯迅又稱道士“一面亂偷了佛經造道經,而這道經就來罵佛經,而一面又用了下流不堪的方法害和尚,鬧得烏煙瘴氣,亂七八遭”。
魯迅師生之情
日本留學期間,魯迅與其老師藤野嚴九郎的朝夕相處,對其走上文壇產生過重要影響。藤野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今名古屋大學),在魯迅入學前的兩個月他才升格為教授。藤野説話時有家鄉福井縣的口音,魯迅聽着不習慣,卻覺得親切。決心棄醫從文的魯迅最後向藤野提出了退學申請。《藤野先生》就是魯迅對仙台時期生活的回憶。後來,藤野才知道曾經的中國留學生周樹人成為了作家魯迅,並將自己的故事寫入了散文。
魯迅後世紀念
編輯魯迅魯迅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該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旨在獎勵優秀中篇小説、短篇小説、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的創作,獎勵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172]
魯迅紀念場所
魯迅故居(4張)
- 紹興紀念館
紹興魯迅紀念館成立於1953年1月,位於魯迅故居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台門,北毗朱家台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台門隔河相望。魯迅青少年時期在此紀念館旁的故居生活,往後魯迅在作品中對此多次提及以及。
[173]
- 北京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廣平就將西三條衚衕21號的魯迅故居照原樣進行佈置,並於1949年10月19日魯迅13週年忌辰開放。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魯迅在這裏完成了他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173]
- 上海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建國後全國第一座人物類紀念館(博物館),始建於1950年,地址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甜愛路200號。該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已經形成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生平陳列三位一體的紀念建築羣落。
[173]
魯迅紀念活動
2021年9月26日,紀念魯迅誕辰14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並講話,強調要學習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發揚他的精神風範。座談會由中國作協主辦,魯迅先生親屬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代表100餘人參加。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主持會議。
[175]
- 參考資料
-
- 1. 許壽裳編.魯迅先生紀念集 魯迅先生年譜: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1-10
- 2. 孔範今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399
- 3.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0-21
- 4. 王蓮:魯迅翻譯思想綜述.[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年01期
-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698頁
- 6. 錢理羣.對魯迅的再認識及其在當代的意義.[OL]
- 7. 1936年10月19日 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在上海病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1]
- 8. 孔範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401
- 9. 黃喬生.魯迅研究與中韓深層文化交流——《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讀後.[J].魯迅研究月刊. 2005年08期
- 10. 金良守;;殖民地知識分子與魯迅[A];現代東亞語境中的魯迅研究——中韓魯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 11. 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9
- 12. 李允經.關於創立“魯迅版畫藝術館”的倡議.[J].魯迅研究月刊 , Luxun Studies Monthly, 1993年04期
- 13. 鮑昌.魯迅年譜(1881-1936) 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06月第1版:1-3
- 14.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
- 15.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6
- 16.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7
- 17.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8
- 18. 蒙樹宏編著.《魯迅年譜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08月第1版:19
- 19. 蒙樹宏編著 .《魯迅年譜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23
- 20.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9
- 21.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
- 22.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
- 23.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7
- 24. 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新法家》
- 25. 孔範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400
- 26.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4-16
- 27.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8頁
- 28.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8-23
- 29.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79年:24-25
- 30.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25-26
- 31. 錢理羣 温儒敏 吳福輝 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3
- 32.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27-28
- 33.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0
- 34. 劉增人.中國現代文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05月第1版:66
- 35.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38
- 36.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41
- 37. 錢理羣 温儒敏 吳福輝 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0
- 38.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45
- 39. 錢理羣 温儒敏 吳福輝 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4
- 40.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53
- 41.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57
- 42. 復旦大學 上海師大 上海師院《魯迅年譜》編寫組編.魯迅年譜(上).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231
- 43.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62
- 44.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71-72
- 45. 魯迅和胡適在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 百度學術 .百度學術[引用日期2020-11-03]
- 46.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82-83
- 47. 錢理羣 温儒敏 王超冰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55
- 48. 魯迅.魯迅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23
- 49.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94
- 50.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5頁
- 51. 魯迅.《致謝敦楠,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七日》
- 52.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02
- 53.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08
- 54.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18
- 55. 王心棋.魯迅美術年譜:嶺南美術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189
- 56.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成立與活動 - 百度學術 .百度學術[引用日期2020-11-03]
- 57.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37
- 58.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50
- 59.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59
- 60. 魯迅 著 錢理羣 編選.魯迅入門讀本.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33-34
- 61.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
- 62. 王觀泉.魯迅年譜.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170
- 63. 錢理羣.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68-276
- 64. 黃志宏; 丁志安.魯迅祖父自書《履歷》介紹.[J].教學與進修 . 1980年04期
- 65. 錢理羣.周作人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年:13
- 66. 錢理羣.周作人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年:43
- 67. 錢理羣.周作人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年:45
- 68. 蒙樹宏編著.《魯迅年譜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 :1
- 69. 魯迅博物館 魯迅研究室編.《魯迅年譜 (增訂本)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5
- 70. 張夢陽.魯迅全傳:華夏出版社,2016:人物簡介頁
- 71. 張菊香.周作人研究資料 (上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3-4
- 72. 魯迅 .致母親信.《書摘》 2010年第11期
- 73. 周楠本.魯迅的婚姻.[J].魯迅研究月刊 , 2009年06期
- 74. 張菊香.周作人研究資料 (上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12-81
- 75. 魯迅博物館 魯迅研究室編. 《魯迅年譜 (增訂本)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15
- 76. 李誠; 周氏三兄弟.[J].中國鐵路文藝 . 2011年09期
- 77. 馬啓俊.周作人《冬夜有感》詩淺析.[J].文史雜誌 , 2012年02期
- 78. 段國超.魯迅與朱安.[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 1983年03期
- 79. 張學義;魯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詮釋.[J].新文學史料 .2009年03期
- 80. 段國超;魯迅與朱安.[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
- 81.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
- 82.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54
- 83.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439
- 84. 賀娟.論唐弢在中國現代文學學術史上的貢獻.[D].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
- 85.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
- 86.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08
- 87.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88.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6
- 89.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88
- 90.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26
- 91.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92.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28
- 93.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4
- 94. 魯迅.《魯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37
- 95. 魯迅.《魯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96. 魯迅.《魯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00
- 97.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98.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6
- 99.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86
- 100. 魯迅.《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101. 魯迅.《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6
- 102. 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103.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
- 104.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64
- 105.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134
- 106.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6
- 107.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440
- 108.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二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1
- 109.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二卷》 .福州 :福州教育出版社 ,2008 :102.
- 110.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二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8
- 111.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297
- 112.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115,263
- 113.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四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2,158,190,282
- 114.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五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第2頁,第38頁,第144頁,第234頁
- 115.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六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第2頁,第94頁,第224頁,第338頁,第401頁
- 116.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七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福州:第1頁,第311頁,第358頁,第402頁
- 117. 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二八卷》.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權頁
- 118. 魯迅.魯迅全集 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初版版社,2005年:第3頁,第311頁
- 119.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120.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64
- 121.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64
- 122. 魯迅,許廣平.《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 123.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説明頁
- 124.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
- 125. 魯迅手稿叢編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0-04-13]
- 126.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解放》,1940
- 127. 張理明.柯靈編下的魯迅研究文獻.[J].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6期
- 128. 楊建民.魯迅與法捷耶夫的文學之緣.[J].文史天地.2014年11期
- 129. 《體現自我棲牲的精神》,《沫若文集》 第-17卷
- 130. 傅安輝.試論郭沫若對魯迅評價的改變.[J].郭沫若學刊 , 1999年02期
- 131. 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43頁
- 132. 伊人:“魯迅是我們的人”.[J].編輯學刊.2011年03期
- 133. 王蒙.《世紀之交的衝撞———王蒙現象 爭鳴錄》,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1月版)
- 134.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説史.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43
- 135. 成仿吾.《〈吶喊〉的評論》,1924年1月《創造季刊》2卷2期
- 136. 蔣夢麟.談中國新文藝運動(節錄)——為紀念五四與文藝節而作.[J].《魯迅研究月刊》1989年 第4期
- 137. 王朔. 《我看魯迅》.2000年第二期《收穫》
- 138. 錢理羣,温儒敏,吳福輝,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0-37
- 139.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104
- 140. 錢理羣’温儒敏,吳福輝,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98-301
- 141. 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91-298
- 142. 孔範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419-420
- 143. 孔範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410-411
- 144. 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1-42
- 145. 是鶯.論魯迅的文學史思想.[D]. 揚州大學
- 146. 賀愛軍 ,魯緒峯:魯迅翻譯實踐與理論的整體觀照.[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29卷第一期
- 147. 胡卓君; 章劍深;魯迅書法風格與成因探究,[J].紹興師專學報 ,1991年03期
- 148. 張瑞田;魯迅書法的價值判斷.[J].美術報 .2006-11-04
- 149. 藝術創作還需自然而然 .美術報[引用日期2020-11-29]
- 150. 袁媛;魯迅美術思想略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年S1期
- 151. 王子瀟.淺析魯迅古體詩歌的藝術特色.[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 2011年02期
- 152. 劉金彥.樸素凝重 餘味悠長——魯迅古體詩欣賞.[J].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 , 2006年02期
- 153. 李強.從《中國小説史略》看魯迅的文學觀.[D]. 青島大學
- 154. 錢理羣.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9
- 155. 郭金玉;魯迅小説敍事空間研究.[D]. 遼寧.東北師範大學
- 156. 成小利; 五四時期魯迅翻譯思想研究.[D]. 山西大學
- 157. 鄭濤; 民國前期(1912-1936)西方現代木刻在中國的傳播,[D].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
- 158. 王博學;論魯迅的木刻版畫美學;[D]. 吉林大學
- 159. 韓中英. 魯迅古典文獻研究初探.[D].黑龍江大學
- 160. 楊燕麗; 《中國小説史略》的生成與流變.[J].魯迅研究月刊 . 1996年09期
- 161. 錢理羣 吳福輝 温儒敏 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60-165
- 162. 李華; 魯迅與左翼文學運動;[D]. 吉林大學
- 163. 紀維周.漫談魯迅軼事真假問題——兼答凌孟華先生質疑.[J].魯迅研究月刊 , Luxun Research Monthly, , 2013年10期
- 164. 紀維周.關於魯迅兩則軼事的誤傳與偽造.[J].世紀 , Century, 2006年05期
- 165. 《文藝月報》,1956年第10期,22頁
- 166. 蒙樹宏編著.《魯迅年譜稿》 .1988年08月第1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 167. 郁達夫.郁達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238-239
- 168. 許廣平.《魯迅先生與海嬰》.[J].《魯迅風》.1939.(18-19)
- 169. 魯迅 著 錢理羣 選編.魯迅入門讀本.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52-53
- 170. 蕭紅.記憶中的魯迅先生.[J].《星島日報》1939年10月18日.第427號
- 171. 伍弱文.魯迅投稿趣事.[J].湖北檔案 , Hubei Archives, 2013年04期
- 172. 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2014年2月27日修訂) .中國作家網.2007-12-03[引用日期2015-10-01]
- 173. 錢旭初; 多義性文化空間——魯迅紀念館(博物館)談.[J].魯迅研究月刊 , 2013年09期
- 174. “前哨”裏的魯迅 .澎湃新聞
- 175. 紀念魯迅誕辰14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黃坤明出席並講話-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1-09-26]
- 176. 魯迅逝世85週年,他們齊聚墓前追憶大先生 .澎湃[引用日期2021-10-19]
- 177. 林賢治.《魯迅思想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277
- 178. 魯迅的方向仍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華網 .新華網.2016-02-02[引用日期2022-12-19]
- 179. 民國文林. 細説民國大文人 那些文學大師們[M]. 2018:2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