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屬太平洋水系,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
[11]
全長6363千米(國務院數據),
[17]
一説有6397千米(安徽省人民政府數據),6403千米(三江源國家公園網站),6380千米(《話説長江》數據),一般用6300餘千米較為合適。
[67]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峯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17]
長江形成變遷
編輯早在距今7億多年前的元古代時,長江流域的絕大部分為海水所淹沒。
至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西部仍為古地中海(又稱特提斯海)所佔據。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則為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這個海灣一直延伸至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介於北方亞歐古陸與南方岡瓦納古陸之間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亞和歐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島,長達數千千米。當時,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屬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
距今1.8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印支造山運動,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以及橫斷山脈開始出現、秦嶺突起,長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為陸地。古地中海逐漸往西退縮、原始的雲貴高原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則為—些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如雲夢澤、巴蜀湖、西昌湖、滇湖等,它們相互串通,從東向西、經雲南西南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古地中海。這就是流向正與今日相反的古長江的雛形。
到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中國地史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長江上游的唐古拉山脈在此期間形成,整個青藏高原緩慢抬升,並褶皺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的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拗陷,西部的古地中海進―步縮退。
到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均衡地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由於這時氣候炎熱多雨,降水分佈又比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劇烈,湖北西部的古長江加強了向三峽一帶山原的溯源侵蝕。那時,以巫山為分水嶺,西部的古長江流入四川盆地(巴蜀湖),東部的古長江流入雲夢、洞庭盆地(湘鄂湖)。
距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根據板塊學説解釋,這是由於印度洋洋底的不斷擴張,印度陸塊(距今1.8億年前)從岡瓦納古陸東部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向北移動的速度加快,並與亞歐古陸相撞而引起的。那時,印度板塊順着古地中海的北緣海溝,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兩大板塊相互強烈擠壓,結果使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隨之消失。此時,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由於西部上升急劇,東部上升和緩,從而形成了長江流域西高東低的地勢。地殼的劇烈隆升使長江上游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並形成一些斷陷盆地。伴隨着地殼的隆升,河流產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雲貴高原的阻擋、構造控制或河流間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併、溝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並截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貫通的水系形態。由於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帶則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陽平原、蘇皖平原等。
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在其影響下,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快,最後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注入東海。
[60]
長江幹流情況
編輯長江綜述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
[11]
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63千米,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17]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千米。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千米,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
[11]
長江長江源
- 綜述
長江江源地區,位於青海省西南部,介於東經90°33′~95°20′、北緯32°26′~35°45′之間,屬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北靠崑崙山脈,南界唐古拉山脈,西鄰可可西里、烏蘭烏拉、祖爾肯烏拉諸山,東至楚瑪爾河口。東西長約4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300餘千米,總面積約10.2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達4500米。
[12]
- 水系組成
長江江源地區水系呈扇形分佈,河流有40餘條。按長度較長、水量較大、位置較居上游的計有沱沱河、當曲、楚瑪爾河、布曲、尕爾曲等5條。在舊地圖上,自尕爾曲往東經囊極巴隴到楚瑪爾河口止,均稱木魯烏蘇河。1976年考察報告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後,對江源地區水系按各河長度排列主次,進行了重新歸併劃分:尕爾曲為布曲支流,布曲為當曲的支流,當曲延長至與沱沱河相會合處的囊極巴隴。據此,尕爾曲長162千米,布曲長度增至234.5千米,當曲長度增至352千米。水系歸併後,建議木魯烏蘇河一名不再沿用,江源水系則主要由沱沱河、當曲、楚瑪爾河3條河流組成。
[12]
長江金沙江水系
- 綜述
金沙江是長江上游幹流的一段,起自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止,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4省區,全長約2290千米,約佔長江上游幹流河長的2/3;自玉樹巴塘河口至宜賓岷江口的區間集水面積36.2萬平方千米,約佔長江上游流域面積的36%;落差3300餘米,平均坡降1.45‰。
[13]
- 分段
金沙江從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至雲南省麗江石鼓為上段,從石鼓至四川省新市鎮為中段,從新市鎮至四川宜賓岷江口為下段。
金沙江從青海省玉樹巴塘河口流向東南,至真達入四川省石渠縣境,然後介於四川與西藏兩省區之間奔流,經鄧柯、崗拖,過贈曲河口後,折向西南,至白玉縣城西北的歐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復南流,至藏曲口、熱曲口,再徑直向南經巴塘(巴曲河口)至德欽縣東北入雲南省境,過鬆麥河口、奔子欄,直至石鼓止,為金沙江上段。上段河長約965千米,落差1720米,平均坡降1.78‰。
從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至四川省新市鎮為金沙江中段,河長約1220千米。江水奔流在四川、雲南兩省之間。金沙江過石鼓後,流向由原來的東南向急轉成東北向,形成奇特的“U”形大彎道,成為長江流向的一個急劇轉折,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彎”。
從四川省新市鎮至宜賓市岷江口為金沙江下段,下段河長106千米。江水過新市鎮轉向東流,進入四川盆地,經綏江、屏山、水富、安邊等地,右岸匯入金沙江最後一條支流橫江,再流28.5千米到達宜賓市,過岷江後始稱長江。
[13]
長江川江水系
- 綜述
長江干流自金沙江末端的四川宜賓市至湖北宜昌段,因大部分流經原四川省境內(現有683千米江段屬重慶市),故俗稱川江,唐代以後又稱蜀江。川江全長約1040千米,區間面積約532200平方千米(約佔長江流域的30%),橫貫整個四川盆地,由西向東流經川、渝、鄂3省市。
[14]
- 流向
川江干流自岷江匯入處宜賓起向東流,於瀘州北納沱江,在合江南接赤水河後折向東北,至重慶市北岸有嘉陵江匯入,到涪陵有烏江由南岸匯入,經過重慶市萬州區後又改向東流直至宜昌。過江津後,幹流進入平行嶺谷地區,在穿過各山嶺時,先後形成了貓兒峽、銅鑼峽、黃草峽等峽谷。在長壽境內,河道曾折向東南,於涪陵藺市復又轉向東北,流經奉節縣後就進入巫山山地。在穿切山嶺中,先後經過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個大峽,即長江三峽。三峽段河長近200千米。其中瞿塘峽穿過七曜山背斜,西起奉節的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鎮,長8千米;巫峽穿過巫山背斜,西起巫山大寧河,東至巴東的官渡口,長約47千米;西陵峽最長,穿過黃陵廟背斜,西起官渡口,東至宜昌的南津關,長約138千米,由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宜昌峽等幾個短峽連接而成。
[14]
- 匯入支流
匯入川江的支流在兩岸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岸:自上而下,順序排列着大致呈北南流向、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二級支流有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在南岸,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只有赤水河、烏江。川江共有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一級支流24條,其中涪陵以下有11條。
[14]
長江中游水系
- 綜述
長江中游水系係指長江宜昌至湖口間的河湖水系,包括長江中游幹流、洞庭湖、漢江、鄱陽湖水系和其他分佈兩岸的湖羣以及直接匯入長江的一些支流。區間流域面積約68萬平方千米。下荊江裁彎後幹流河段長955千米。
長江中游幹流自宜昌至湖口全長955千米,絕大部分在湖北省境內通過。河流走向,宜昌至城陵磯間為東南向,其間接納清江和洞庭湖“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水量大增。城陵磯至武漢間,流向折為東北,其間接納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後,水量約佔全流域水量的80%以上。武漢至湖口間流向又轉為東南向,到湖口承接鄱陽湖五河之水,總水量已佔全流域的90%以上。河段所經之地為沖積平原,兩岸地勢低窪,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寬多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緩,為0.048~0.02‰。幹流兩岸平原廣袤,湖泊星羅棋佈,河網縱橫,常受外洪內澇的威脅。
[15]
- 分段
宜昌至枝城段:長江於流自南津關出三峽,進入丘陵平原過渡帶,江面展寬,江中有江心洲葛洲壩、西壩把長江水流分為三股,胭脂壩再次把長江分成兩汊,主流在左汊。江水繼續東南流至宜都市,有清江由南岸入匯,江中有潛洲南陽磧,從此河道成90。左轉彎,至白洋又右轉90。直至枝城。本段長江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流。從宜昌至枝城,全長60餘千米。
枝城至城陵磯段:長江枝城至城陵磯河段通稱荊江。長江出枝城後由東南流向轉成東北流向。在陳二口,江中形成百里洲,南岸有松滋口分流長江水入洞庭湖,至楊家腦又向東南流,在太平口又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至沙市附近有沮漳河入匯。自此長江轉向南流經公安縣,及至藕池口再有藕池河分流入洞庭湖。自枝城至藕池口,稱上荊江,長約172千米,河槽平均寬度1300~1500米,為微彎分漢型河道,彎曲係數1.70。自藕池口至城陵磯稱下荊江,屬蜿蜒型河道,長約175千米,平均寬度約1000米,河道平面擺動較大,近200多年來整個河段擺幅達30千米,彎曲係數為2.83。至監利縣又轉向東南流直至城陵磯,有洞庭湖水系入匯,流量大增。
城陵磯至漢口段:城陵磯至漢口段,河道較順直,長約275千米,河道坡降約0.024‰。螺山站低、中、高水位相應水面寬約分別為675米、1575米和1810米,漢口站低、中、高水位的水面寬約分別為1200米、1515米和1930米。南岸於赤壁古戰場附近的陸溪口有陸水注入,至金口有金水河注入(金口已建閘)。北岸內荊河於新灘鎮匯入,東荊河於新灘鎮西北注入長江。長江最長支流漢江出漢口龍王廟與長江交匯。此段河道屬分汊性河型和彎曲性河型兩類。分汊性河型又分為順直分汊、微彎分汊和鵝頭分汊。城陵磯至螺山、螺山至赤壁、沙帽至沌口均為順直分汊;赤壁至石頭磯為鵝頭分漢;石頭磯至潘家灣為微彎分漢;潘家灣至沙帽——長江大拐彎簰洲彎,是長江中下游典型的鵝頭彎曲河型。1546年這一河段尚屬微彎單一河道,此後300年間因上下彎頸不斷凹崩,彎頂不斷向下遊發展,到1846年即已形成這一河型。近百來的變遷主要表現為上下彎頸繼續彎曲,彎頂逐步下移,與此同時在上彎頸部形成為江心洲。受護岸工程控制,彎道變化減緩。
漢口至湖口段:此段河長272千米,河道坡降約0.02‰,是長江中游坡降最小的河段。河道較順直。在武漢市區諶家磯西南的金家嘴有府澴河注入,在諶家磯的東北有灄水來會。流至陽邏,折東南向,過黃州至鄂州樊口,其間右納梁子湖水系,在左岸納倒水、舉水、巴河,在蘭溪鎮的河西街有浠水注入。流至蘄春管窯鎮又有蘄水注入。至陽新富池口鎮納富水。過武穴市,東向經九江市達湖口。此河段河道特徵是寬窄相問,呈藕節狀。窄段一般是一岸或兩岸有山丘或礬頭控制。
[15]
長江下游水系
- 綜述
長江下游幹流上起鄱陽湖出口的湖口,下迄長江口50號燈浮,全長938千米,流經江西、安徽、江蘇、上海4省市,流域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其中湖口至徐六涇長756千米,徐六涇至50號燈浮長182千米。長江在上海市吳淞口接納入海前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後匯入東海。
[16]
- 分段
湖口一徐六涇幹流河段:湖口至徐六涇幹流河段,全長756千米,流經江西省的湖口、彭澤,安徽省的宿松、望江、東至、懷寧、安慶、樅陽、池州、青陽、銅陵、繁昌、無為、蕪湖、當塗、和縣、馬鞍山和江蘇省的江寧、江浦、南京、六合、儀徵、句容、丹徒、鎮江、丹陽、邗江、江都、揚中、武進、常州、泰興、靖江、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如皋、通州、海門、啓東等縣市。
本河段湖口至大通段,河谷多受斷裂控制並偏於南岸,河道流向東北,南岸階地較狹窄,北岸階地和河漫灘則甚寬闊,河谷兩岸明顯不對稱,河道呈藕節狀分汊(有的3~4汊)河型。大通至江陰段,河寬一般達2~3千米,水深20~40米,南岸靠近寧鎮山脈和下蜀黃土階地,北岸主要為平原,河漫灘較寬,最寬可達25千米。自大通以下為感潮河段。該段有滁河匯入,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在揚州、鎮江附近與長江干流相交,北岸三江營有淮河入江,此段亦呈藕節狀分汊河型。江陰至徐六涇河段,首尾窄、中段寬並向北彎曲,其間有福姜沙汊道,如皋沙羣汊道和通州沙漢道等。兩岸河港縱橫,有望虞河等太湖水系通入長江。本段河道為江心洲灘十分發育的分汊(有的3~4汊)河型。整個下游河段共有分汊段22個。其中,順直分汊5段,微彎分汊10段,彎曲分汊7段。一般汊道段長20餘千米,最長的是銅陵和揚中河段,銅陵右汊長42千米,揚中右汊長60千米。
長江河口段:長江河口段上起徐六涇,下迄50號燈浮,全長約182千米。流經江蘇省海門、啓東、常熟、太倉等縣市和上海市的寶山、浦東、南匯、崇明等區。徐六涇河寬約5.7千米,入海口門啓東嘴至南匯嘴擴展為寬約90千米,整個河口呈喇叭形。徐六涇以下的崇明島將長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吳淞口以外由長興島和橫沙島又分為南、北兩港,南港在橫沙島尾右側被九段沙再分為南、北兩槽,形成長江口三級分汊4汊入海的格局。河口段南岸吳淞口有黃埔江入匯。
徐六涇至吳淞口為南支河段,全長69千米。根據河勢特性以七丫口為界,又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自徐六涇至七丫口長35千米,因白茆沙居中,又稱白茆沙河段,為兩端窄、中間寬的藕節狀河牀形態;下段自七丫口至吳淞口長34千米,由於河牀中原有扁擔沙、中央沙、瀏河沙等暗沙,故又稱三沙河段。現沙體已演變為“四沙”,即扁擔沙、新瀏河沙一南沙頭、下扁擔沙及老瀏河沙四個沙體。下段由七丫口寬9千米展寬至吳淞口為17千米,屬寬淺河段。南支吳淞口以下分為南、北港。南港自吳淞口至九段沙全長為28千米,是長江干流和黃浦江上海港出海主要航道所在。九段沙分南港為南槽和北槽,南槽全長為46千米,北槽全長為27千米。北港自中央沙頭分流點起到口外理論最低潮面10米處,全長86千米。根據動力條件和沙槽性質的差異,北港又可分成三個河段,即上口通道、北港主槽和攔門沙河段,北港堡鎮以上與南支的新橋水道和新橋通道相連接。
北支是河口段入海分汊河道,自西端上口崇明島頭至東端連興港全長約79千米。上口寬約3千米,河牀逐漸束窄,至青龍港處寬2.2千米,為北支最狹處,青龍港向東河牀又拓寬至4千米左右,到大新港處又收縮為2.5千米,過大新港再向下游河寬不斷擴大,並出現南、北兩個深槽。北槽以漲潮流為主,南槽以落潮流為主,南、北二槽之間沙洲密佈。自三和港向東河寬已達10千米以上。
[16]
長江支流水系
編輯長江支流
長江水系發育,由數以千計的大小支流組成,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37條,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9條,8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4條支流的流域面積都超過了10萬平方千米。支流流域面積以嘉陵江最大,年徑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長度以漢江最長。
[53-54]
長江湖泊
長江流域有面積大於1平方千米的湖泊760個,總面積17093.8平方千米。其中江源區湖泊總面積758.4平方千米,雲貴高原區湖泊總面積540.8平方千米,最大的湖泊為滇池,面積297平方千米。中下游區共有湖泊642個,總面積1579.6平方千米。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澇、調蓄洪水的天然水庫,由於泥沙淤積、墾殖等原因,面積日趨縮小。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理座標為東經115°49′~116°46′、北緯28°24′~29°46′。 鄱陽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區南北長173千米,東西平均寬16.9千米,湖岸線總長約1200千米。以松門山為界,湖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廣,為主湖區;北部狹長,為湖水入長江水道區。 | ||
巢湖,俗稱焦湖,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安徽省境內最大湖泊,位於皖中,流域總面積1.3萬平方千米。湖泊地理座標:北緯31°43′28″~31°25′28″、東經117°16′54″~117°51′46″。巢湖水位變化屬冬枯夏漲型,因受巢湖閘(1962年建成)調節控制,常年平均水位在8.37米時,湖水面積770平方千米,水面東西最長55千米、南北寬21千米, 湖岸線周長176千米,平均水深2.89米,最低水深3.76米,容積20.7億立方米。 |
長江水文特徵
編輯長江徑流
- 徑流量
長江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2.9萬立方米/秒,年水量9145億立方米,大通以下兩岸支流和淮河大部分水量匯入後,入海總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長江水量主要來自上、中游,宜昌以上來水量佔大通站的49%,漢口來水量佔51%。徑流中雨水補給約佔年徑流量的75~80%,地下水約佔20~25%,還有少量冰雪融水補給。汛期(4~10月)水量佔全年水量80%左右,枯季(11月至翌年3月)僅佔20%左右。幹流的洪水取決於支流來洪時間的早晚,一般多出現在6~9月,並以7、8兩月機遇較多。幹流洪水峯高、量大、持續時間長,支流則多陡漲陡落,歷時較短。
[27]
- 變化趨勢
近百年來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徑流表現出不同的趨勢變化。上游宜昌站和中游漢口站徑流都呈減少的趨勢變化,平均每100年分別減少918立方米/秒、1108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徑流則呈增加趨勢,且增加量大於中上游徑流的減少量,平均每100年徑流增加1707立方米/秒。
[18]
長江水量
美麗的長江(14張)
長江含沙量
長江含沙量較小,宜昌站多年平均為1.38千克/立方米,大通站為0.51千克/立方米,屏山站為1.63千克/立方米;但年輸沙量仍較大,如宜昌站為5.14億噸,漢口站為4.3億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至漢口為長江主要的泥沙沉積河段。
[26]
長江災害
- 綜述
長江流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尤以洪旱災害為甚,其具有中下游地區普遍高於上游地區的特點,且洪澇災害的平均頻率顯著高於乾旱頻率。洪澇災害的地區分佈大體上與乾旱相同,中下游地區普遍高於上游地區。
[26]
- 洪災
長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按暴雨地區分佈和覆蓋範圍大小,通常將長江大洪水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域性大洪水,如1860年、1870年、1935年、1981年、1991年、2017年等年份的洪水;另一類為流域性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和歷史上的1788年、1849年等年份的洪水。此外,山丘區可由短歷時、小範圍大暴雨引起突發性洪水;上游高海拔地區存在冰湖潰決洪水;長江河口三角洲地帶受風暴潮威脅。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水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
[19]
- 旱災
長江流域旱情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季節性,上游地區以春、夏旱最為頻繁,中下游地區以夏、秋旱居多。歷史上長江流域旱災多屬農業範疇,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乾旱缺水逐漸從農業擴展到畜牧業、城鄉供水、農村人飲領域。流域內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滇中高原、黔中地區、衡邵丘陵、湘南地區、吉泰盆地、南陽盆地、鄂北崗地等是流域主要乾旱地區。
[19]
長江流域歷史時期典型旱災年份有1671、1679、1778和1835年。
[26]
長江流域概況
編輯長江地貌
長江流域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米。第二階梯為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米。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米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
[28]
[29]
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4%。
[27]
長江源地區地勢西高東低,是一個比較平緩、向東傾斜的波狀高平原。高聳南北的唐古拉山脈和崑崙山脈平均海拔5500~6000米,兩大山脈之間橫列着冬布里山、巴顏傾山、西恰日升山、風火山、開心嶺等一些相對高度500~600米的山丘。遠在7億年前,這一地區為海水淹沒。
[12]
金沙江流域地處青藏高原和滇北高原,屬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或較強烈上升區,地殼活動劇烈,流域內高大的山脈主要形成於距今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第二幕。在此期間地殼持續抬升,山峯升高,河流下切強烈,結果形成長約2000千米的金沙江峽谷河段。如此規模巨大的高山深谷地貌,為世界所罕見。在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時,原來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受滇北高原的阻擋、構造控制或河流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併、溝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而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襲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終於使金沙江與四川盆地水系相貫通。
[13]
川江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高山迭起,中部廣大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區構成了著名的四川盆地,其中成都平原平均海拔約400~500米。流域內地層以石灰岩、砂岩、頁岩類分佈最廣,佔主要成分。奉節以下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河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巫山山脈縱貫其間,海拔約為1000~1 500米,沿江兩岸峯巒起伏,岸壁陡峭,河谷深切曲折,水流湍急,險灘眾多,江面狹窄,一般寬度250~350米,最窄處枯水面只有100餘米。川江兩岸支流均向盆地輻合,左岸大支流較多,右岸除烏江外,支流多短促,構成不對稱的向心狀水系。丘陵與階地交錯,河流彎曲,枯水季節有較多的淺灘和沙洲。
[14]
長江中游河段所經之地為沖積平原,兩岸地勢低窪,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寬多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緩,為0.048‰~0.02‰。
宜昌至枝城段河段兩岸主要是侵蝕低山丘陵、河流階地和河漫灘,組成不同的岸坡形態和結構。侵蝕低山丘陵是由白堊第三系碎屑岩層組成,山脊丘頂海拔約150~670米,一般是近岸低而遠岸高,左岸低而右岸高。兩岸階地可分為六級,即高出長江中水位約10米(相對高度)的第一級階地至高出中水位130~150米(相對高度)的第六級階地。河段邊灘不甚發育,間斷分佈,多為溪口邊灘和凸岸邊灘兩種類型,主系 要由礫卵石和中細砂組成。
枝城至城陵磯段分佈着丘陵和孤丘。兩岸地貌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剝蝕丘陵,如洋溪以南石灰岩低山和碎屑丘陵,石首筆架山石英岩孤丘,華容墨山結晶岩低丘等;沖積平原,荊江兩岸為沖積湖平原,荊北平原地海拔程在30米左右,而荊南平原地面海拔約35米左右。
城陵磯至漢口段兩岸絕大部分為沖積平原,在江南部分有少量第一、二級階地。其間有對河勢起控制作用的孤山磯頭,如北岸的白螺磯、楊林磯、螺山、紗帽山、大軍山、龜山等,南岸有城陵磯、龍頭磯、赤壁、金13磯、蛇山等。漢口至湖口段兩岸除沖積平原外,尚有較多的丘陵、低山和控制河勢的基岩構成的磯頭,如諶家磯、陽邏、回龍礬,右岸的青山、白滸山、趙家磯、中觀磯、黃柏山、鄂城、寡婦磯等。
[15]
長江下游沿江兩岸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徵各異。北岸為大片廣闊的低平原,多為沖積,部分為湖積而成。平原上有眾多的支流和湖泊,而階地和山地離江甚遠。階地級數少,伸出江岸的磯頭少,只有少量的丘陵階地零星分佈在江岸附近,如安徽境內的小孤山、安慶、樅陽、新開溝、西梁山,江蘇的六合及儀徵一帶的蜀崗等幾處有孤丘和階地濱臨江邊。南岸則與北岸不同,河漫灘平原比較狹窄,沿江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階地,階地不僅分佈廣,級數也多,可達3~4級。不少地段石質山地直接濱臨江邊或伸出江中成為磯頭,如九江的攔江磯、彭澤的彭郎礬、馬牆的牛磯、東至的吉陽磯、繁昌的板子磯、蕪湖的廣福磯和東梁山、馬鞍山的採石磯等。牛磯至荻港間有三級階地,荻港以下有1~2級較新的階地。據初步統計,從九江至江陰沿江兩岸共有各種磯頭58個,其中分佈在南岸的有50個。北岸廣泛分佈全新世沖積湖積層,抗衝性能差。南岸山地丘陵由基岩組成,階地有的是基座階地,有的是網紋紅土和下蜀土組成的堆積階地,抗衝性能強。
長江下游幹流河段的河谷地貌,呈現三個特徵:
- 階地分佈廣泛。長江下游的階地主要分佈在江岸及兩側山地之間的丘陵平原區。多為二級階地,一級階地與三系 級階地分佈均較分散。一級階地相對高度10~1 5米,分佈較零星,如安慶以東,荻港以東的三山街,八卦洲東北的瓜埠,南京的棲霞至揚中炮子洲一帶。二級階地相對高度30米,如安慶西門外,官洲黃石磯等。三級階地分佈在離江較遠的地方,相對高度45~60米,如安慶望江、南京江浦一帶。
- 河谷不對稱。長江河道的河谷偏於右側。北岸主要是大面積的湖泊、階地和河漫灘,山地丘陵則距離江邊較遠。南岸則主要是山地和丘陵,且距長江較近,有的磯頭和階地瀕臨江邊。
- 沿程河道平面形態的不均勻性,呈現出明顯的寬狹相間的特徵。河谷最寬可達20千米(銅陵),最狹處7千米(南京)。
長江河口段地勢西高東低,除少數島狀孤丘外,整個河段地勢平坦,一般海拔2~7米。根據長江口平原地貌的發育過程,可以分為6個區:通呂水脊區、啓海平原區、馬蹄形海積平原區、江口沙洲區、碟緣高地區、濱海新沖積平原區。
[16]
長江氣候特點
江源地區屬於典型的高原氣候,其特點可概括為寒冷、千燥、氣壓低、日照長和多冰雹大風。多年平均氣温- 4.4℃,年平均降水量在150—500毫米之間,東南多,西北少。
長江進入金沙江段後,穿行於橫斷山脈之中。由於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高谷深,垂直落差大,地形複雜,因而各種氣候類型並存,具有“立體氣候”特徵。金沙江地區屬於高原氣候和中亞熱帶氣候兩大類型,分界線在中甸、木裏和瀘寧一線(北緯28度附近)。沿垂直方向,金沙江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和平壩為熱帶氣候,1000-2000米的丘陵山地為亞熱帶氣候,2000—3000米的山腰地區為温帶氣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為高原氣候。氣温的四季變化不甚顯著,而乾濕氣候特徵卻比較典型。金沙江地區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間,其分佈與本地區地形趨勢正相反,東南多,西北少。
四川盆地的氣候温和濕潤。這裏地處副熱帶緯度上,四周被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所包圍,冷空氣不易侵入,於是形成一種氣象要素年變化和日變化均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封閉式氣候。這裏的基礎氣温(即非地形影響氣温)較高,加上地形增温,即使隆冬季節也不很冷。
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為海拔較低的丘陵和平原,北與華北大平原相通,東臨太平洋,南與南嶺、珠江三角洲相接,冷暖空氣活動無地形阻滯,東亞季風活動非常明顯。氣候四季分明,大體上3—4月為春季,5—8月為夏季,9—10月為秋季,11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冬夏兩季稍長,春秋兩季較短,並明顯具有過渡性特徵。
長江流域的降水與季風活動有密切關係。冬季和冬季前後,流域盛行來源於極地和亞洲高緯度地區寒冷而乾燥的冷空氣,降水很少;夏季和夏季前後,則盛行分別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挾帶着大量水汽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在季風進退與冷暖氣流交鋒過程中,形成降水;春秋兩季的降水量少於夏季,多於冬季。長江流域多山的地形也有利於大氣降水。通常山地降水多於平原,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又多於背風坡。
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100毫米,高於全國年降水量(650毫米)40%,僅低於華南沿海地區。雨季從4月至10月,長達7個月,其降水量可佔年降水量的85%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較大比重。在地區分佈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漢江4大水系的上游,即流域西部和北部邊緣降水較少,其他地區的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中下游地區大於上游地區,江南大於江北。
[28]
2021年,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152.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7%,比2020年減少10.1%。與2020年比較,除漢江、嘉陵江增加15.2%、13.4%外,其餘水資源二級區均減少,減少20%以上的有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幹流。
[21]
長江自然資源
- 生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淡水鯨類2種,魚類424種,浮游植物1200餘種(屬),浮游動物753種(屬),底棲動物1008種(屬),水生高等植物1000餘種。流域內分佈有白鱀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已滅絕)、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巖原鯉、長薄鰍等特有物種,以及“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長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濕地自然保護區11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7處。
[20]
- 礦產資源
長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儲量佔全國比重50%以上的約有30種,其中釩、鈦、汞、銣、銫、磷、芒硝、硅石等礦產儲量佔全國的80%以上,銅、鎢、銻、鉍、錳、鉈等礦產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鐵、鋁、硫、金、銀等礦產儲量佔全國的30%以上。
[19]
長江社會發展
- 人口
長江流域橫跨中國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區,擁有4億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33%,城鎮化率達49%。流域人口密度較高,約為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8倍,
[19]
平均人口密度超過220人/平方千米,特別是長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度達600~900人/平方千米,上海達4600人/平方千米以上,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30]
- 民族
長江流域共有14個民族自治州,32個民族自治縣,主要分佈在長江上游,中游較少,下游沒有。全流域50多個民族總人口約4億人,其中漢族約佔94.24%,少數民族約佔5.76%。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中,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民族依次為: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瑤族、仡佬族、納西族、傈僳族、羌族等13個民族,人口在十萬人以下的民族依次為:蒙古族、魯族、滿族、壯族、傣族、水族、普米族,其中普米族剛過1萬人。
長江治理開發
編輯長江利用基礎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任務廣泛而複雜,涉及國民經濟各有關部門及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1990年國務院批准同意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任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治澇、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水土保持、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調、水產、下流沿江城鎮佈局、城市供水、水源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旅遊等,並指出流域規劃工作要堅持“統一規劃,全面發展,適當分工,分期進行”的基本原則,正確地解決遠景與“近期”,幹流與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水電與火電,發電與用電,整體與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關係。
[2]
長江航道航運
長江是聯繫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長江水系航運資源豐富,3600多條通航河流的總計通航里程超過7.1萬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56%;通航能力大,2017年完成客運量1.84億人次,佔全國水路客運量的65.0%,完成貨運量47.14億噸,佔全國水路貨運量的70.6%。
[57]
宜賓以上金沙江有分段、季節性通航里程751千米,一般通行較小噸位船舶,兼有漂木。長江干流宜賓至宜昌為上游航道,全長104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米每秒以上。宜賓——蘭家沱,長303千米,航道尺度(最小航深×航寬×彎曲半徑,以下同)為2.7米×50米×560米,可通航1000t級船舶;蘭家沱——重慶河段,長81千米,航道尺度為2.5米×50米×450米,最大可通航800~1000t級船舶;重慶至宜昌660千米,航道尺度為2.9米×60米×750米,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約1000×10t,通航1000~1500t級船舶組成的3000t級船隊,其中,香溪、黛溪以下76千米的葛洲壩水庫常年回水區,可通行1500~3000t級駁船組成的萬噸級船隊。三峽工程興建以後,川江航道條件將大為改善,萬噸的船隊年內約有半年以上時間可直達重慶,航道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可達5000×10t以上。
宜昌至武漢為中游航道,全長626千米,有主要淺水道18處,航道維護最小尺度:宜昌——臨湘416千米為2.9米×80米×750米,臨湘——武漢210千米為3.2米×80米×1000米,可分別通行1500t和1500~3000t級船舶,航道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分別為1.7×10t和4.7×10t,“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為9%~23%。
武漢至長江口為下游航道,全長1143千米,長江水系97%以上的一級航道主要集中在該河段上。其中,武漢至南京708千米河段中,航道維護的最小尺度為4米×100米×1000米,通航3000~5000t級船舶,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為7×10~8×10t;南京以下進人感潮河段,航道維護尺度10.5米×200米×1200米,乘潮可通行2×10~2.4×10t級海輪。
按自然條件和經濟聯繫來分,長江水系自上而下大體可分為6個自成體系且又通過長江干流相互聯繫的地區航道網:即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航道網,包括金沙江、長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烏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橫江、牛欄江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1×10千米;以長沙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網,包括湘、資、沅、澧和洞庭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10千米;以武漢為中心的漢江航道網,包括長江干流、漢江及其他支流,總計通航里程約9300千米;以南昌為中心的鄱陽湖水系航道網,包括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陽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5000千米;以合肥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網,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區、饒河、洲河、兆河、得勝河、羅昌河等,總計通航里程約3000千米;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包括蘇申內外港線、江南運河、長湖申線、丹金溧漕河、錫澄運河、蘇瀏線、杭申甲線、蕪太運河、張申線、六平申線等等,該地區為長江水系航運最發達的區域,總計通航里程約20000千米。
長江南水北調
經過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輸水到天津;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乾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一期工程調水主幹線全長1466.50千米,其中長江至東平湖1045.36千米,黃河以北173.49千米,膠東輸水乾線239.78千米,穿黃河段7.87千米。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李村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乾線全長1431.945千米(其中,總乾渠1276.414千米,天津輸水乾線155.531千米)。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以向臨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規劃分三期實施。
長江引江濟淮
引江濟淮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工程供水範圍涉及皖、豫兩省15市55縣(市、區),總面積7.06萬平方千米,輸水線路總長723千米。安徽省供水範圍為13市、46縣(市、區),總面積5.85萬平方千米。工程等別為Ⅰ等,自南向北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大段,主要建設內容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兩段輸水航運線路和江水北送段的西淝河輸水線路,以及相關樞紐建築物、跨河建築物、交叉建築物、影響處理工程及水質保護工程等。
[56]
長江治理工程
工程 | 介紹 |
---|---|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 |
長江水能開發
長江流域是實施能源戰略的主要基地。作為全國水能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達3億千瓦,年發電量2.67萬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的40%;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81億千瓦,年發電量1.3萬億千瓦時,分別佔全國的47%和48%。流域內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同樣十分豐富,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重點地區。
[19]
長江水庫建設
2021年,對長江流域284座大型水庫和1529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年末蓄水總量2143.87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0.5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1939.82億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7.13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204.05億立方米,比年初減少6.56億立方米。
[21]
名稱 | 介紹 |
---|---|
向家壩水庫 |
長江生態保護
- 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
2019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以長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點湖庫為重點,加快入河(湖、庫)排污口(以下簡稱排污口)排查整治。
[7]
到2020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的國控斷面比例達到8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於Ⅴ類)的國控斷面比例低於2%;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達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高於97%。
[6]
- 長江保護法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這部法律將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 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
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幹流水質保持Ⅱ類,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重要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質量明顯提升。
[9]
- 禁捕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點水域逐步實行合理期限內禁捕的禁漁期制度,2020年底以前實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
[3]
2019年6月26日,農業農村部召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視頻會議,部署長江禁捕工作。據瞭解,長江禁捕涉及14個省份,2019年底前,長江流域已經公佈的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漁民退捕,實現全面永久性禁捕;2020年底前,長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完成漁民退捕,實施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4]
2020年7月24日上午,湖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根據《決定》,長江干流湖北段上起巴東縣官渡口鎮,下至黃梅縣小池口鎮,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5]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長江經濟文化
編輯長江經濟
長江流域內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成渝城市羣、江淮城市羣、滇中城市羣和黔中城市羣,聚集地級以上城市50多個,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34%(按2019年經濟數據計算)。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19]
截至2021年底,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02萬億元,同比增長8.7%。
[10]
長江特色文化
- 美食文化
長江流域飲食文化近兩千年來在中國居領導潮流的地位,尤以其中的幾大菜系獨具特色。
長江流域自然條件對於人類生息總體上是十分優越的,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十分容易滿足,有更多的時間研究飲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來,隨着長江流域的經濟地位上升,人口大增,經濟實力為飲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長江流域飲食文化之深厚遠勝於北方地區。明清時期,隨着移民運動的進行,各地移民的飲食文化在長江流域來了一個大雜燴,而且隨着境外的飲食用料進入中國長江流域,特別是辣椒在長江中上游的生根,為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近代中國的菜系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 碼頭文化
由於長江流域特殊的地理風貌,使長江上的碼頭風情很有特色。長江流域地貌多種多樣,特別是在早期,上游人口相對稀少,城鎮經濟並不太發達,碼頭往往就成為一個城鎮商品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往往是商家雲集,八方雜處。
古代長江上的城鎮一般是城門面江,下臨街提直通江面,江面上躉船邊木帆船桅杆林立,遮蔽大片江面,通往碼頭的石梯兩邊往往草蓬相連,商人在內叫賣不斷。碼頭人頭攢動,力夫、客人、商販等往來穿梭。
過去木船航行時間長,而且風險大,生死往往一瞬間,船工和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強烈需要情感的補充,所以沿江碼頭往往是妓院、煙館、戲院、賭場最多的地方。奉節舊時為夔州府治,是出入四川的咽喉之地,經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碼頭熱鬧非凡,各種船舶雲集。一到了晚上,到處都是燈紅酒綠,賣藝人到處都是(在夔州當時叫“唱燈兒”),一時笙歌在江面迴盪。南京的秦淮河在古代更是出名。史書上有名的“十里秦淮”在東晉以來就成為粉黛佳麗、南曲靡靡的代名詞。其實這些都是碼頭文化的真實體現。
[59]
長江遺址
- 古人類文化遺址
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約200萬年前,中國就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被稱為“巫山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會用火。1988年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距今約300~400萬年。以上發現證明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長江中下游繼1975、1976年在湖北鄖縣發現兩顆猿人門齒化石(距今約50~100萬年)之後,1989年該地區又發現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至200萬年,被認為系人類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屬,亦有稱為直立人。屬於上述的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頭蓋骨化石,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是中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湖北長陽發現的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屬早期智人或古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之間的四川“資陽人”,已屬於晚期智人。近些年來,雲南麗江亦有類似發現。新石器時期開始於約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徵為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的出現。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發現重要遺存。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鈎、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佈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佈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佈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脱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幹欄式”木構建築。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説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羣。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幹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
- 古建築
馮煥闕為東漢幽帝時安州刺史馮煥墓前神道石闕,為四川現存最早的石闕,對研究漢建築、雕刻藝術及文物制度很有價值。平陽府君闕是現存漢闕中雕刻最精美的。溪州銅柱(湖南永順),是五代後晉刻有盟約的銅柱;玉泉寺鐵塔(湖北當陽),是佛教建築;太和官金殿(雲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觀建築。安徽黟縣西遞“中國古代民居博物館”,被稱為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傳統文化的縮影。大屯土司莊園(貴州畢節),為清末彝族土司莊園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鎮)、潛口民宅,是明民居;嶽麓書院。白鹿書院、西秦會館、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築;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禦於一體的少數民族官寨建築(四川馬爾康);還有蘇州庭院等等。
- 古墓葬
主要有湖北隨州擂鼓墩古墓羣;荊州楚墓羣;浙川楚墓羣;樂山麻浩崖墓;棘人懸棺墓羣;荊州秦漢墓;雲夢秦墓;長沙漢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張衡墓;李時珍墓;明顯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 古石刻、碑刻、造像
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樂山大佛;白鶴梁題刻;麥積山石窟;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特別是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歷史地反映雲南邊疆地區與中原的關係,同時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歷史文物。雲南曲靖的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系宋大理國碑刻,又稱石城會盟碑,是研究大理國史及雲南民族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大理南詔德化碑,是讚揚南詔與唐朝關係的重要碑刻;南京棲霞山石刻,是現存唐碑中最早的行書體碑之一。
- 古窯址
湘陰兩晉至唐代的青瓷窯址,宜興均山窯址,為吳晉時期南方青瓷窯羣址,是中國南方早期青瓷重要產地之一;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五代瓷窯遺址,開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義。
- 參考資料
-
- 1. 通過!我國出台長江保護法守護母親河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2-26]
- 2. 綜合利用規劃 .長江委[引用日期2014-04-16]
- 3. 2020年底以前實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1-16]
- 4. 農業農村部要求聚焦關鍵環節確保如期實現長江禁捕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6-29]
- 5. 明年1月1日起,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10年禁捕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6. 兩部委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1-24]
- 7. 63城將徹查長江入河排污口:不查清楚,長江水能保護好嗎 .海外網[引用日期2019-02-18]
- 8. 長江流域全圖 | .中國國家地理網[引用日期2022-08-26]
- 9. 多部門聯合印發方案保護修復長江母親河 .央視網.2022-09-20
- 10. 領航中國丨共護一江水 萬里長江煥發新活力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22-12-27]
- 11. 長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2-12-28]
- 12.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 卷1 流域綜述 第1篇 水系.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01:16-62.
- 13.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 卷1 流域綜述 第1篇 水系.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01:63-106.
- 14.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 卷1 流域綜述 第1篇 水系.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01:107-192.
- 15.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 卷1 流域綜述 第1篇 水系.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01:193-283.
- 16.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編.長江志 卷1 流域綜述 第1篇 水系.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01:284-374.
- 17. 河流和湖泊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2-28]
- 18. 秦年秀,姜彤,許崇育.長江流域徑流趨勢變化及突變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05):589-594.
- 19. 長江年鑑編纂委員會.長江年鑑2021[M]:長江年鑑社,2021:11-12.
- 20.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水利部關於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2-31]
- 21. 2021 年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 .長江水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01]
- 22. 魏山忠編著.長江巨型水庫羣防洪興利綜合調度研究[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11:580.
- 23. 侯林春.秭歸產學研基地野外實踐教學教程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分冊[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6.07:83.
- 24. 丹江口水庫 .河南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1]
- 25. 王均,梁守勳,唐永進主編.向家壩水電站建設與宜賓經濟社會發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1:6.
- 26. 長江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1-01]
- 27. 長江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1-01]
- 28. 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長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0-104.
- 29. 孔冰欣.堆金積玉地 温柔富貴鄉[J].新民週刊,2020(47):24-27.
- 30. 長江文明展 .首都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1-01]
- 31. 雅礱江 .四川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32.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著.成都河流故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64.
- 33.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著.成都河流故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94.
- 34. 嘉陵江 .四川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35. 東方主編.中國地理簡單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7:7.
- 36. 遵義最大的河流——烏江 .遵義市檔案方誌信息網[引用日期2023-01-05]
- 37. 華商報:漢江是秦嶺發源最長的河,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合稱“江淮河漢” .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引用日期2023-01-05]
- 38. 張妙弟主編.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 6 河南、湖北、湖南[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70-71.
- 39. 岳陽市河湖水系概況 .岳陽市水利局[引用日期2023-01-05]
- 40. 美麗江西的水文化 .南昌市水利局[引用日期2023-01-05]
- 41. 陳君慧.中國地理知識百科 第2冊[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318.
- 42. 撫河 .江西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43. 母親河-信江 .上饒市信州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5]
- 44. 饒河 .江西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45. 九江市修水縣與宜春市銅鼓縣簽訂修河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兩縣共同出資共護“一河清水” .九江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1-05]
- 46. 洞庭湖 .岳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5]
- 47. 洞庭湖簡況 .湖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5]
- 48. 鄱陽湖相關問題 .江西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49. 湖泊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引用日期2023-01-05]
- 50. 地名文化遺產之太湖 .湖州南太湖新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05]
- 51. 巢湖 .巢湖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5]
- 52. 修水 .江西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53. 新建重慶至昆明高速鐵路(四川段)臨時用地土地復墾特性表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引用日期2023-01-05]
- 54. 2021年度宜賓市翠屏區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千村示範工程” .宜賓市生態環境局[引用日期2023-01-05]
- 55.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引用日期2023-01-05]
- 56. 引江濟淮工程概況 .中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1-05]
- 57. 長江流域 .長江水利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05]
- 58. 一圖讀懂丨長江保護法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3-01-05]
- 59. 王忠強編著.長江[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01:102-120.
- 60. 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長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8-11.
- 61. 【初心百年恰風華·沙市紅色印記③】“人水和諧”的水利傳奇 --尋訪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大型防洪樞紐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 .荊州市沙市區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1-06]
- 62. 1952年,荊江分洪工程為何會在國際引起轟動? .上觀新聞[引用日期2023-01-06]
- 63. 走進重大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 一泓清水向北流 .中國科普網[引用日期2023-01-06]
- 64. 中共中央批准興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中共山西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引用日期2023-01-06]
- 65. 國家水情教育基地——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浙江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3-01-06]
- 66.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1-06]
- 67. 長江到底有多長?數據最多相差167千米!長江長度需要一個“國家標準” .深圳特區報[引用日期2023-01-06]
- 68. 你從未見過的長江全貌,美得超出你的想象! .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引用日期2023-01-06]
- 69.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長江干流水質要穩定達到Ⅱ類 強化黃河水資源剛性約束 .央廣網.2023-04-23
- 70. 湖北公佈省委省政府領導擔任河湖長名單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2023-05-23[引用日期2023-05-2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