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河

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抚河,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位于江西省东部,是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血木岭,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17186平方公里,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 [1]
一般称主支盱江为上游,其间自南城至抚州有疏山、廖坊两处火成岩坝段,以下为逐步开展的平原或丘陵;抚州以下为下游,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过柴埠口,抚河进入赣抚平原。至箭江口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经梁家渡下泄,由青岚湖注入鄱阳湖。
抚河流域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丰蜜橘最负盛名。林地80余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063万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区和大王山林区为江西省主要木材产区,松、杉、樟、枫等为主要树种;矿产有煤、铁、铜、钾、钨、锡、铀等。
中文名
抚河
外文名
汝水
所属水系
鄱阳湖水系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东部
流经地区
广昌、南丰、南城、临川、南昌、进贤
发源地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血木岭
主要支流
黎滩河云山河临水
河    长
349 km [2]
流域面积
17186 km²
河    口
进贤县三阳

名称由来

播报
编辑
抚河,古名汝水,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抚州后遂称抚河。干流上游名称多变,大致是:龙井河一驿前港一盱江一吁江。上游龙井河流经广昌县驿前戏巴料镇后称驿前港,纳塘坊河,过赤水镇后便称盱江。骗笑愚在广尝艰昌境誉您婆钻内纳尖峰港、头陂港、长桥港、苦竹港和洽村港后入南丰,称吁江。盱江和吁江本名盱水,后希纸为吁水,明代称江,判体兵但常盱、吁混用,或因地而异。今广昌作盱江,南丰和南城作吁江。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城外东南与黎水合为大江,清明可见,故名盱江。吁,大也,江面自南丰后逐渐宽阔,故名(吁江)。”清同治的《广昌府志》又载:“广昌,盱水发源之处也……《说文》曰,日始出为盱,旦气清明之意也。”可见,广昌称盱江是取甩战埋水气清明邀旬永之义;南丰和南城称吁江是取江水宽阔之义,都有道理。 [1]

干流概况

播报
编辑

河道走向

抚河干流
抚河干流走向及不系分布
抚河发育于武夷山与零山之间的谷地,河长349公里,抚河以龙井河一驿前港一盱江一吁江为源河。龙井河发源于广昌县的血木岭(广昌、石城、宁都三县交界处灵华峰东侧里木庄 [3])干流自南向北,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南昌、进贤等县市区,在进贤县入青岚湖,再入鄱阳湖。集水面积17186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域的10.6%,流域遍及广昌、南丰、南城、宜黄、祟仁、乐安、资溪、金溪、黎川、临川、抚州、东乡、进贤、南昌县、南昌市等15个县市。通常以南城万年桥和抚州市为界,分为上、中、下游:上游158公里,流经低山丘陵区;中、下游共191公里,流淌于平原地区。 [1]

上游

抚河上源盱江广昌县驿前镇段
抚河广昌县城段
抚河上游南丰县段
抚河干流自广昌南部,自南北流,汇集五条小支流后达到广昌县城。广昌县以上称为盱源。抚河昔称吁江。《说文》云:‘旧始出曰吁旦”,有气清明之意。《建昌府志》从《集仙传》《墉城渠》作盱江,改吁为盱已失其原义。广昌县城经清代咸丰四年(1854)甲寅大水,历史上谓“水打广昌”,城池建筑,坍塌无存,现代市区,仅是昔日之城北一部份。广昌至南城县河段称为盱江,又称汝水,出南城县境以下始称抚河。干流过广昌县城,于中坊桥右岸纳长桥水,干流北至长生桥,于左岸纳入洽港水,过甘竹,于左岸罗家堡纳入洽村水,遂进入南丰县境,河逐渐增宽到约400米。
干流至白舍,左岸纳密港水,干流东北向流至章坑,于右岸纳入石咀水。石壁头以下,过南丰县城至杨家港于右岸纳沧浪水即进入南城县境。干流北至田螺石,于右岸纳上唐水。南城县以下到石壁头,有九剧水于右岸来汇。城以上为抚河上游,河长158公里,河宽约200~400米,两岸林木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河床日渐淤高拓宽。枯水时期,河床大片沙洲相接,水流分散,广昌一带尤为严重。 [3]

中游

抚河干流南城县段
抚州市拟砚台临水江入主流段
南城县城东北1公里处,右岸汇入黎滩河。抚河干流自南城县至抚州市77公里为中游,河谷渐宽,河宽400~600米,其间先后于右岸纳入汝水、金溪水,左岸纳入梦港水。抚河干流至抚州市千金陂,右岸分出汊道一支,绕中洲圩北行,于邹阳湾回到干流。汊道上原有小支流三汊港与东乡水相通,1935年堵塞。抚州市以下7公里许,有临水于左岸来汇。 [3]

下游

抚河临川王家洲段
抚河下游南昌县境内的汊道
抚河注入青岚湖段
抚河过临川区后称为下游,于进贤县三阳入鄱阳湖,干流长114公里,河宽增大,最宽可达900米。台地发育,有大片红壤,阡陌相连。临川区至进李家渡41公里间,水流较集中,航道较深。干流过临水口,下至城前圩,于右岸接纳东乡水。
东乡水口下首柴埠口,有汊道分出,原称汤家港,沿干流右岸西北行,于进贤县文家港回到干流,1935年封堵。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工程时在柴埠口建成东干渠进水闸、船闸,干渠长30.2公里,部分利用原汤家港水道,灌溉抚河下游东岸农田10.5万亩。并利用跌水建成张王庙水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尾水直入青岚湖。干渠还利用作航道,直通温家圳与浙赣铁路和公路联成水陆联运网。柴埠口以下5公里,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焦石拦河坝、总干渠进水闸、船闸等。除引抚河水灌溉赣抚平原120万亩农田外,还使抚河船只经船闸进入赣抚运渠在南昌县市汊进入赣江,沟通赣江与抚河水运。抚河焦石坝以下,原在左岸王家洲、箭江口各有分支西流,旋合旋分,一部分水由此西行,沿丰城、南昌两县边界与丰城县境内清丰山溪水流相串通,于南昌市郊注入赣江;一部分向北分合数次,水流极为紊乱,常涝渍成灾。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时,抚河下游干流在茌港人工改道,东流经青岚湖入鄱阳湖,并让出抚河故道,导泄清丰山溪,免受赣、抚洪水干扰,以及配合其他工程措施,基本解除平原洪涝灾害,并使抚河入湖水道缩短50公里。王家洲分汊已于民国26年封堵。箭江口汊道,1964年为分泄抚河特大洪水建有八孔箭江口分洪闸,设置分洪滞洪区。 [3]

河道特征

流域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面向鄱阳湖倾斜。依地势与河道状况划分;广昌至南城间河段为抚河上游,古称盯江,又称汝水。河宽约200~400米,平均坡降0.7‰,河床组成以砂砾为主。两岸山丘多为红砂岩,风蚀颇剧,林木稀少,泥沙下倾,河床淤积,高与岸齐,船筏难行。南城至抚州74公里河段为中游。在南城县城以下1公里处,有联通闽修的重要支流黎滩河来汇,主河长103公里。盱江与黎滩河汇合后始称抚河。 [4]
中游河宽400~600米,平均坡降0.4‰,两岸仍多红砂岩丘陵台地。河中有小卵石滩和大沙洲。中游河段还有汝水(又名芦河)、金溪水、梦港水等较大支流汇入。 [4]
干流在流过抚州市后进入下游河段。河宽约600~1000米,平均坡降0.18‰。在抚州以下7公里处,有抚河最大支流临水来汇。临水由崇仁水、宜黄水合成,两水共长282公里。干流过临水口后,又接纳较大支流东乡水等河水,河床进一步拓宽,最宽处达900米。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干流越过柴埠口以后,抚河进入江西最大的平原―赣抚平原。1959~1960年建成的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使抚河下游改变了面貌。在抚州以下36公里处的焦石村,1座长420米、高7米的大坝拦河而立,把抚河截为两段。为了引水灌溉,兼利航运,在焦石大坝以上开辟东西两大干渠:东干渠在柴埠口建进水闸,河水从柴埠口进入,分两支渠系灌溉东岸农田,其中一支利用跌水建成张王庙电站,尾水通过温家圳,直入青岚湖,全长30.2公里;西干渠在焦石坝上首左端,长65公里,河水从焦石进水闸流入,经东方红船闸至市汊船闸10公里人工运河,在市汊流入赣江。焦石坝以下水流分散,小部分汇合清丰山溪后返回抚河主流,大部分通过南昌县境象湖陆地后,在南昌市注入赣江。1959年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实施后,下游干流在茌港人工改道,正面堵塞,抚河东出青岚湖,于三阳会军山湖入都阳湖,使抚河出湖水道缩短50公里。 [4]

水文特征

播报
编辑
据《江西省自然地理志》,抚河年平均径流深967.2毫米,年平均径流量153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227.9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径流量54.74亿立方米(1963年)。 [5]
截止1990年,抚河廖家湾站(积水面积8723平方公里)最大径流量5800立方米/秒(1952.6.8)。李家渡站(积水面积15811平方公里)最大径流量8490立方米/秒(1968.7.10)。截止1990年,表李家渡站最枯流量23.80立方米/秒(1958.8.21)。 [6]
流域内雨量充沛,3~6月为雨季,水位涨落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平原河流特性。廖家湾水文站资料统计,历年最大流量58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立方米/秒,历年最高水位42.53米,最低水位36.46米,平均年降水量1638.3毫米,平均含沙量0.11千克/秒,下游李家渡控制站年平均迳流量达151.5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流量8490立方米/秒。 [7]

主要支流

播报
编辑
抚河较大支流有黎滩河、临水、云山河等。

上游支流

黎滩河:古时以为它源出黎川福山,并传水自黎汾祖墓旁出而名黎川、黎水、黎河,近代称黎滩河,亦称黎滩水。集水面积2478平方公里,主河长103公里,主源发源于武夷山西侧黎川王虎关,并有北、中、南数支在黎川县城以上作扇形分布。中间一支二源,水量较大,来自甘竹、黄土关二处,北支来自湖坊,南支来自仙峰德胜关,以南支水道较长,河长23公里。黎滩河下游,1958年兴建大型南城县洪门水库,控制集水面积2376平方公里,总库容12.14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75万千瓦。水库两岸有茶亭水、桐埠水、竺油水、浔溪水于右岸,龙安河于左岸注入库区。 [1] [3]
龙安河,源出闽赣边境牛寨北坡,于钟贤入洪门水库,河长57公里,在宋家洲受支流下村水,河长36公里。 [3]
茶亭水,源出福建省光泽县南山西麓,经暖水入江西省境,过茶亭、资福于港口入洪门水库,河长51公里。 [3]
桐埠水,源出资溪和福建省光泽两县边界关刀.山,河长30公里。 [3]
竺油水,源出南城、资溪两县边界桃木坞,于竺油入洪门水库,河长30公里。 [3]
汝水,亦名芦河,许坊以上有南北二源,主流在南支名石峡河,源出资溪县大旭山北麓,北支名高陂水。二支许坊会合后,西流经黄狮渡、彭家渡于里詹入抚河,主河长58公里。 [3]
金溪水,源出金溪县城东清华庵,河长30公里,于右岸疏山汇入抚河。浒湾上首,1958年建成金临渠,灌溉抚河东岸金溪、临川两县农田17万余亩。 [3]
梦港水,发源于临川区、宜黄县界雷公岭南坑,水流过荣山、河埠桥至东馆纳腾桥水后于左岸下聂汇入抚河,河长42公里。 [3]
洽港水,又名青桐港,河长35公里。 [3]
长桥水,源出武夷山西侧,广昌、南丰、福建建宁三县之交凉伞炼,自东西流,河长38公里。
洽村水,又名瞿溪河,发源于南丰县军峰山南侧,过洽村至姜源汇仙人石瞿溪西来溪水注入盱江,河长37公里。 [3]
石咀水,发源于南丰县南端,广昌县边界溪岭,自南北流,过石咀、杨田、折西北入盯江,河长31公里。 [3]
九剧水,源出闽赣边界九斗峰、紫云峰西侧山岭间。自南北流,经太和、双田、于石壁头注入盱江,主河长40公里。 [3]
沧浪水,源出南丰县鸡公山,过路头岭、八都圩、洽湾于右岸注入盱江,河长40公里。 [3]
上唐水,发源于南丰县千头峰,河长30公里。 [3]
密港水,源出黄檗山军峰山南,过池渡东南流入盱江,河长35公里。 [3]

中游支流

临水,亦名临川,由崇仁河(崇仁水)与宜黄水二源流会合而成。因二源流较长,会合后的临水很短,故应取二源说,在表中权把稍长的崇仁河作为正源。祟仁河由西宁水和相水会合而成,其中相水较长大,但传统上却以连接较顺直的西宁水作为正源。宜黄水由宜水和黄水会合而成,以稍长的黄水为正源。黄水因古人以为它发源于宜黄黄土岭而名;宜水因古时水清且凉,适宜漂白夏布而名。它们都发源于宜黄西华山,相向而行,最终又合而为一成宜黄水。崇仁河与宜黄水在临川西廨渡会合成临水,北行约10公里便至抚州市临水口注入抚河。临水连同源流公陂河一西宁水一崇仁河,全长165公里,集水面积5140平方公里(包括宜黄水的集水面积在内) [1] [3]
宜黄水,集水面积2360平方公里,由宜水与黄水于宜黄县城会合后称宜黄水。主河黄水发源于宁都、宜黄两县边界宜黄县境龙源山间,自南北流,河长153公里。黄水水源过东陂至鱼山,左岸纳入源出乐安县界宜黄县甘草嶂东麓的黄陂水,河长30公里。在二都又纳入源出洪岭的兰水,河长35公里。再下至宜黄县城,于右岸接纳宜水。宜水发源于南丰、宜黄两县边界军峰山西侧,河长60公里。宜黄水宜黄县城以上集水面积共1462平方公里。宜黄县城以下,水道弯曲,于右岸卢家受源出芙容山梨溪,河长33公里,经卢家过龙骨渡、上顿渡后与崇仁水会合,会合后称临水东北行12公里注入抚河。 [3]
西宁水,上游称公陂河,发源于永丰、乐安两县边界大盆山,过坪下左岸纳入龚坊水、山砀水、航桥水经公溪镇进入崇仁县。 [3]
相水,发源于乐安、宜黄、宁都三县交界的鸭公嶂东麓,自南北流,称谷岗河。经谷岗、相山、张坊直抵崇仁县城上首与西宁水相会,主流长106公里。 [3]
孤岭水,源出崇仁县南大坑岭北侧,三支源流会于左坊,北流过贯桥,至南岸圩注入宝塘水,河长46公里。 [3]

下游支流

云山河,也称南北港、东乡水,有两条源流,均发源于金溪县秀谷镇附近的金窟山(分别是金钱岭、雄岚峰),东乡县马圩合流,河流经双塘与陈坊两地,故名双陈河,古称齐港水。该河过临川入东乡后,当地又名南港、南河。至玉溪纳东乡水,再流转入临川,过罗家渡,绕唱凯联圩,经云山寺西至城前注入抚河。集水面积141平方公里,河长117公里。 [1] [3]
抚河水系河长3 0 公里以上河流
河名
级别
河源
河口
河长(公里)
汇入河道名
抚河
广昌里木庄
进贤三阳
349
金溪湖
长桥水
广昌凉伞岽
广昌顺化渡
38
盱江
洽港水
广昌翠雷山
广昌长生桥
35
盱江
洽村水
南丰军峰山南
广昌罗家堡
37
盱江
密港水
南丰军峰山南
南丰白舍
35
盱江
石咀水
南丰溪岭
南丰章坑
31
盱江
九剧水
南丰罕坛
南丰石壁头
40
盱江
沧浪水
南丰鸡公山
南丰洽湾
40
盱江
上唐水
南丰干头峰
南城田螺石
30
盱江
黎滩河
黎川黄土关
南城渡口
103
盱江
龙安河
黎川上堡
黎川钟贤
57
盱江
下村水
黎川张家
黎川宋家洲
36
龙安河
茶亭水
光泽南山
黎川港口
51
洪门水库
桐埠河
资溪演坪
黎川勉源
30
洪门水库
竺油水
南城桃木坞
黎川竺油
30
洪门水库
汝水
资溪大旭山
金溪里詹
58
抚河
金溪水
金溪清华庵
金溪疏山
30
抚河
梦港水
临川南坑
临川下聂
42
抚河
临水
乐安大盆山
临川黄江口
165
抚河
宜黄水
宜黄龙源
临川西廨渡
153
临水
黄陂水
宜黄甘草嶂
宜黄鱼山
30
宜黄水
兰水
宜黄洪岭
宜黄二都
35
宜黄水
宜水
宜黄李坊
宜黄
60
宜黄水
黎溪
宜黄芙蓉山
宜黄大纲
33
宜黄水
东乡水
金溪金钱岭
临川城前
117
抚河
相水
乐安鸭公嶂
崇仁桥头
106
崇仁水
孤岭水
崇仁大坑岭
崇仁南门
46
崇仁水
北港水
东乡雄岚峰
东乡马圩
40
东乡水
[3]

治理开发

播报
编辑

防洪工程

抚河下游自古以来修建许多圩堤,两岸的干堤主要有抚西大堤、东岸的唱凯联圩、抚东大堤、南昌县长乐联圩等。 [8]
抚西大堤,座落在抚河下游西岸,南起临川区焦石街,经王家洲至南昌县饶坊山脚,全长22.94公里,与赣东大堤共同保障赣抚平原地区的安全。 [8]
临川区唱凯联圩,位于临川区境,抚河干流东岸。堤线南起湖南乡下马山,沿抚河干流至千金陂中洲分汊,经云山桥、周博巷、三叉港至华溪乡沙湖詹家村止,全长82公里。其中沿抚河堤段长47.5公里。保护面积82.7平方公里,唱凯、华溪等6个乡拼地12.03万亩,人口13.32万人。 [8]
进贤县抚东堤,位于抚河下游东.岸进贤县境,南起柴埠口,北至梁家渡堑岭山,全长40.13公里,保护进贤一县李家渡、文港、前途、泉岭、张公、长山、罗溪、温家圳等乡镇12.4万人、15万亩拼地和浙赣铁路、南抚公路。 [8]
南昌县长乐联圩,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工程时,由旧长乐、北防洪堤联合而成,定名为长乐联圩。其后又不断联并抚河左岸南河等35座小圩,形成长乐大联圩。联圩位于南昌县东部,东滨鄱阳湖,西、北至抚河故道右岸,南至抚河新洪道左岸,圩区面积274.71平方公里,保护农田26.7万亩,人口20.45万人,赣抚平原工程二干渠、四干渠尾部及其支、斗、农渠贯穿圩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 [8]

分洪工程

箭江口分洪闸位于抚西大堤中段南昌县黄马乡新畲村,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赣抚平原工程指挥部施工。1962年11月动工,1963年初建成5孔。同年10月国务院以国计字669号文件批复.箭江口分洪流量控制不超1200立方米每秒。按照以上批复,将箭江口分洪闸原设计12孔改为8孔。1964年4月建闸工程全面竣工,共完成土方56.6万立方米,石方2.17万立方米,混凝土2.1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00万元。 [9]
箭江分洪滞洪区抚河箭江分洪洪水,于岗前会合清丰山溪水流归抚河故道,经八字脑入都阳湖。分洪区内抚支左右岸堤线长共50.34公里,均按照抗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高加固,如丰城的段潭围、南昌的三江联圩、棠墅港围等。并规定箭江分洪时,清丰山溪洪水下泄量控制在1500立方米每秒,多余部分在丰城鸦丰、白土、石滩等联圩内滞洪,滞洪区面积80平方公里。分洪区滞洪区圩堤虽经多年培修加固,但多数圩堤未达设计标准,箭江口分洪流量控制在600立方米每秒,分洪区还会造成一些灾害。据调查1982年6月17日分洪,分洪区圩堤决口17处,淹田12万亩。 [9]

河道整治

抚河尾闾分出许多支汊。主要支流东岸有汤家港,西岸有王家洲支汊和箭江。西岸支汊进入赣抚平原腹地又分出11条河汊,迁回曲折,盘旋于平原,与清丰山溪水交会.水流紊乱,行水不畅,常泛滥成灾。民国24年,于东岸柴埠口堵汤家港支流。26年堵西岸王家洲支汊。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封堵主要支汊箭江口,并建箭江口分洪闸。还堵支并流许多小河汊,在抚河干流茌港进行人工改道,使赣抚平原内洪渍水流归抚河故道,解决了平原的洪涝灾害。 [10]

古代陂堰

崇仁宝水渠,渠首位于崇仁县城西南4公里相水下游的万金陂村前,相传始建于隋代。渠自巴陵门外引西宁水,绕城大小南门,会石庄、冷坑诸山溪,灌溉两岸良田。宋代捐募万金重修,改称万金陂。明代沟渠淤塞,灌溉效益大减。1963年县人民政府改建,控制集水面积59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实灌农田4.5亩。 [11]
宜黄梓博陂,.据省公安厅民国档案记载:“宜黄河下游梓陂、博破,名虽有二,实为一陂,西岸距航埠5里许有博陂,东岸距秋溪10里许有梓陂,二陂相距约7里,以水圳而分别称博陂、梓陂。唐武德年间(618~626)抚州刺史周法猛用红石砌筑滚水坝一道,东岸开渠40里,西岸开渠30里,两岸引水灌田5万余亩。”明宣德七年(1432),崇仁县丞潘原清整修梓陂。随毁。民国35年,宜黄人水利专家黄育贤及江西省水利局先后察勘梓博陂,见河底尚有块石,两岸仍有水渠,江西省参议会曾通过决议重修,但未实施。1956年,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兴建宜惠渠,灌溉原梓博陂灌区农田6万余亩。 [11]
临川千金陂,《江西通志》及有关文献:抚河干流原在临川瑶湖渡向西流与临水会合,唐代中期决口,正道淤浅。上元年间(760~761),郡守兴建华陂以塞支行正,后陂毁。大历三至六年(768~771),抚州刺史颜真卿继筑土塍陂,又废。贞元年间(785~804)刺史戴叙伦又筑冷泉陂。咸通九年(868),刺史李渤扩挖冷泉故道970丈,望之如带,故名带湖,作输水渠道;再横截抚河干流筑滚水坝,名千金陂,南北长125丈,打木桩叠薪柴实以巨石,十年(869)夏完工,引水入渠,灌注新旧农田共百余顷,开荒无数顷。宋、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汤显祖为此作《千金堤赋》。千金陂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国时期千金陂仅留部分残迹。建国后1957年,省水利厅兴建金临渠,灌溉农田17万多亩,千金陂原灌区为其中段的一部分。 [11]

引水灌溉

宜惠渠,位于抚河支流宜黄水,渠首在临川区秋溪乡洪坊村五圣岩下的古代梓陂遗址处,集水面积1611平方公里,宜黄水由宜水和黄水两支合成。宜建1952年,省人民政府水利局派员勘测并设计宜黄水下游引水灌溉工程,1953年月,中南水利部批准贷款50万元,因当地对工程有疑虑而推迟施工。后经三次修改计划,1955年7月确定改为无坝平渠引水,9月抚州专署成立宜惠渠施工指挥部,副专员宋玉岗任主任,地委农工部副部长谭风歧任副主任,组织崇仁、临川两县35个乡、42个村7800余人进行施工。1956年月竣工受益。进水闸建于秋溪乡洪坊村,单孔宽2.3米,设计引用流量6.1立方米每秒。干渠长19.2公里,大部分沿古梓陂渠遗迹开挖。支渠12条共长53.4公里。1970年冬,增建连城节制闸,共7孔,启闭机启闭。据省水利厅统计,全部工程共完成国家投资约100万元。整个灌区包括宜黄水下游东西两岸的临川区秋溪、连城、河东、河西及抚州市城西5个乡,共灌溉面积6.4万亩,流灌面积占90%。 [12]
金临渠金临渠灌溉金溪、临川两县及抚州市农田,始称临川渠,195748月动工,1958年3月竣工举行放水典礼时,省长邵式平亲自为进水闸剪彩命名为余临渠。设计灌田17.14万亩,实灌面积略有超过,是省境内最大的无坝引水工程,也是全省单位工程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效益好的一座中型引水工程。金临渠位于抚河中游东岸,灌区南起金溪浒湾镇,北至临川城前圩,长50公里;西濒抚河圩堤,东接丘陵,宽1~10公里;古代千金陂灌区,为金临渠灌区中段的一部分。渠首设于疏山附近,采用一首制。主要项目有:无坝引水渠首一座,包括进水喇叭口、导水墙、河床铺石等河道整治工程,以及进水闸、引水渠等。渠系主要建筑物有:浒湾节泄闸,下马山溢水堰,下马山节制闸,临川渡槽,瑶溪跌水,三汊港节泄闸,千金陂倒虹管等。渠系分布及断面流量,按行水、配水、供水的受益面积采取干、分、支、斗、农渠五级渠道。干渠一条长35公里,分渠3条,支渠10条,斗渠45条,农渠114条,共长327.5公里。 [13]
赣抚平原是江西最大的灌区,是一座灌溉、排涝、防洪。结合航运、发电、供水等综合开发的水利工程,在江南也是最早最大的平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总干渠自抚河西岸引水,设计最大进水流量123立方米每秒。全长70公里,其中王家洲闸至岗前20.5公里,为利用抚支故道,其余均为人工开挖渠道。渠系上建王家洲节制闸、岗前溢水坝及渡槽、天王渡节制闸、莲塘渡槽等建筑物,先后跨过清丰山溪排洪道及莲塘排渍道,直接灌农田19.7万亩。下分6条干渠。在焦石以上1.5公里抚河东岸柴埠口建进水闸及东干渠,东干渠循抚河支汊故道经周坊、过文港,开挖渠道至温圳,流经李家渡、文港、温圳、大塘、架桥等乡,渠长30.2公里,灌溉农田10.5万亩。电干渠自周坊分水至罗溪,渠长18.5公里,其中周坊至张王庙10.2公里为灌溉、排渍、发电共用渠道,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可至75立方米每秒。灌溉前途、张公、罗溪、云桥、民和等乡及红壤站农田5.3万亩。 [14]

蓄水工程

截止1990年代,流域内大、中型水库有两座:
洪门水库,是抚河流域的大型水库,总库容12.14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74亿立方米,死库容1.68亿立方米。其主要任务是补充抚河中下游赣抚平原灌区和城乡工业用水和发电,总装机3.75万千瓦。坝址在黎滩河下游南城县洪门镇以上2公里处,控制集水面积23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5.2亿立方米,分别占抚河干流李家渡站以上集水面积的15°0,和径流量的190。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38.7米,坝顶高程107.5米。50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为689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103.72米;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107.2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00米。1958年7月至1962年4月始建,1962年4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停工缓建。1964年5月至1978年4月复工续建。1983年9月补强加固全部完成。 [15]
东乡幸福水库,位于东乡县城以北约5公里,控制集水面积40.6平方公里,总库容4820万立方米。原设计灌溉农田8.6万亩,随着东乡县城工业和人口发展,逐步改为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为主。自1957年9月动工,至1958年4月竣工。 [16]

水电工程

流域内水电站分布较多,截止1990年代,中型电站有一座。
洪门水电站,位于东部抚河支流黎滩水下游河段的峡谷区、南城县洪门镇上游2公里处,是洪门大型水库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水电站厂房为地面式厂房,装机5台共3.7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23亿千瓦时。发电主厂房长62.6米,宽12.9米,高12.8米,设有5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75.00千瓦,装机容量共37500千瓦,机组最大水头27.5米,设计水头26米,单机最大引用流量37立方米每秒。于1958年7月开工,1969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1970年6月,先后共有四台机组投产,1978年4月第五台机组投产。电站的发电尾水,补充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工农业用水。 [17]

航道航运

播报
编辑
抚河,是仅次于赣江的江西第二大河。主源在闽赣相交的武夷山脉荣华峰东侧黎木庄,流经广昌、南丰、南城、金溪、抚州、临川、进贤、南昌等县市。自河源到原河道入湖处八字垴,全长387.5公里,河长3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7条(连干流在内为28条)。1959年焦石拦河大坝建成后,焦石至武阳断航,河水改道经土坊、青岚湖入鄱阳湖。自河源至改道后的出口处―三阳镇349公里,流域面积为17000平方公里。 [7]
抚河水系,历来成为开发赣东经济的天然水道。航道的治理也为历代所关注。早在宋朝元右年间(1086~1094),江西转运使张商英曾治理抚河上游盱水航道,虽因水势荡沙,不时壅塞,但春夏可通舟楫,秋冬可行竹筏。民国时期,江西水利局对抚河有过多次查勘,并进行过局部性整治。据1936年《江西年鉴》载:抚河水系的进贤、宜黄、崇仁、金溪、南城、南丰、黎川、广昌等中上游河段的干流和支流曾进行过挖浚、筑坝、疏港、凿滩、筑堤、修坡等治理,总工程量有139297市方。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维持赣东地区与省内外的物资运输,计划疏浚黎滩河,以保持闽赣物资流通,疏浚南城至温家圳航道,以联通浙赣铁路,开辟温家圳箭江口至丰城小港口45公里航道和打通抚河支流临水与赣江支流乌江,以沟通赣、抚两河联运,并有过实地查勘。然徒有计划和查勘,却无力付诸实施,航道自然状况依然如故。据1941年水利部门查勘,载重5吨的帆船可在广昌白水镇至新建八字垴间航行,中水位时临川至新建八字垴可通行20吨以下轮船。赣闽之间的唯一水道黎滩河,春夏时水深0.5米,雨季可达1.0米以上,洪水时可达3米以上,枯水浅滩水深不足,只能走小船,不能走吃水较深的抚船。 [18]
建国以后,抚河航道得到了有效治理,水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953年以前,南城至抚州间河段浅滩23处,最浅水深仅0.1~0.3米;抚州至温家圳港是抚河水运密度最大的河段,该河段的货物运输量占到抚州地区水运量的80%左右,由于航深不足,船舶常常搁浅。航道部门对这两段航道进行编篱打桩、轻便导流和筑坝整治,加深了滩口水位,船货基本畅通。1957年以前,南城至抚州河段全年通帆船,枯水期可通行载重7~8吨的船舶。抚州以下至大河口河段全年通轮船;下游6条汊道―拓林至三阳、罗余渡至麻丘、箭江口至南昌市、三江口至下邓铺、舒家湾至王家洲、武阳渡至天王渡,均可季节通木帆船。黎滩河、宜黄水、崇仁水等支流,经过清障、炸礁、疏滩等航道治理,大都为集运粮食、木竹等物资发挥作用。由于航行条件改善,行驶在抚河的船舶大量增加。仅南城、浒湾、抚河、温家圳等港口就有拖轮、驳船、客班轮近20艘,木帆船约1500艘。1953年抚州地区水运货物量占水陆货运总量的93%以上,1957年的水运货物总量达到58.5万吨,充分显示了抚河航道对赣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18]
1958年以后的20多年间,为了抗御水旱灾害,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在抚河流域开展了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兼顾航运、发电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农田灌溉的大量引水,枯水期沿岸往往引走2432个流量,致使抚河枯水期无法通航。洪门水库建成后,黎滩河基本断航。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枢纽渠首焦石大坝建成后,上下游之间船舶不能直通,上游淤积严重,河床抬高2'3米。主流入湖通道堵塞。赣抚河航道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闸坝碍航,全流域通航里程由1227.5公里减到1979年的871公里。 [18]

现任领导

播报
编辑
张小平:抚河流域省级河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