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蜀

鎖定
後蜀(934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權,定都成都。共二帝,歷32年。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攻滅前蜀。不久,中原大亂,後唐莊宗李存勖被殺,李嗣源奪得帝位。時任西川節度副使的孟知祥訓練軍隊,準備割據蜀地 [3]  ,平定叛亂,整頓吏治,成都始安。中原大亂結束之後,後唐明宗李嗣源授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國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維持了30多年的安寧和平。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965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後蜀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陽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中文名
後蜀
外文名
Shu Dynasty
簡    稱
首    都
成都
主要城市
成都漢中、重慶
官方語言
漢語
貨    幣
廣政通寶、開元通寶鐵錢、乾元重寶鐵錢、鐵五金錢
國家領袖
孟知祥
人口數量
534,029户(965年)
主要民族
漢族
國土面積
36.7萬平方公里(954年)
時間範圍
934年 至 966年

後蜀歷史

後蜀割據兩川

後唐滅前蜀後的形勢 後唐滅前蜀後的形勢
後蜀創建者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孟知祥 [1]  唐朝末年,孟知祥在晉王李克用手下做事,得到賞識,李克用將其弟李克讓之女嫁給孟知祥為妻。李存勖繼晉王位後,任他為掌管機要的中門使之職,後又任太原留守。同光三年(925年),唐莊宗任命郭崇韜為招討使,隨同魏王李繼岌一同征討前蜀。郭崇韜臨行前,樞密使郭崇韜推薦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唐莊宗遂命其充任此職,並加同平章事銜。 [5] 
此次攻滅前蜀,莊宗之子魏王李繼岌名義上為統帥,但實際兵權卻掌握在樞密使郭崇韜手中。滅蜀之後,郭崇韜功大,受到莊宗的猜忌,便遣使處死了郭崇韜。郭崇韜死後,滅蜀軍隊羣龍無首,魏王李繼岌無力控御局面,蜀中大亂。孟知祥見此急馳入蜀,承製宣撫,穩定人心。 [2] 
魏王李繼岌引軍北歸途中,適逢洛陽發生兵變,莊宗被殺,魏王李繼岌隨即自殺身亡,後唐明宗李嗣源即皇帝位。孟知祥見中原混亂,遂產生了割據蜀中之意。他訓練兵甲,擴大兵力,增設義勝、定遠、驍鋭、義寧、飛棹等軍,由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親信統率。 [6] 
天成元年(926年)六月,孟知祥加拜侍中。任圜遂以太僕卿趙季良為三川制置使,制置兩川賦税,同時催促孟知祥上繳剩餘的二百萬緡犒軍錢,孟知祥大怒,不肯奉詔。 [7]  樞密使安重誨覺察了孟知祥的割據意圖,不顧唐明宗已“罷諸道監軍”的做法,任命客省使李嚴為西川監軍,意欲加強對西川的控制。李嚴此前曾出使前蜀,回朝後又獻滅蜀之策,深為蜀地百姓所痛恨。 [8]  天成二年(927年)正月,李嚴抵達成都,孟知祥命客將王彥銖拿下李嚴,隨即將其斬殺。唐明宗得知,也無法追究此事,還派客省使李仁矩將孟知祥被扣留在鳳翔的家屬送到成都,以示恩德。 [9] 

後蜀稱帝建國

孟知祥墓 孟知祥墓
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後唐明宗任命孟知祥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並以工部尚書盧文紀為使,冊拜孟知祥為蜀王。 [10]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並以趙季良為宰相。不久,潞王李從珂與皇帝李從厚爭位,後唐內亂。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歸附後蜀。是年四月,孟知祥改元明德。 [11] 
孟知祥稱帝后,任命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處回為樞密使,李仁罕為衞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趙廷隱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業為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公鐸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侯弘實為奉鑾肅衞指揮副使,毋昭裔為御史中丞,李昊、徐光溥為翰林學士。
明德元年(934年)六月,張虔釗、孫漢韶抵達成都。孟知祥設宴招待,卻在席間突然發病。他立兒子孟昶為皇太子,命其監國。 [12]  同年七月,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繼位,追諡孟知祥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和陵。 [13] 

後蜀北上無功

孟昶 孟昶
孟昶年少不親自處理政事,而將相大臣都是孟知祥時的故人,孟知祥寬厚,多優待縱容,他們對待孟昶更加驕惰不馴,不遵守法紀制度,大造房宅,奪人良田,挖人墳墓,李仁罕、張業尤其驕橫。孟昶即位數月,逮捕李仁罕將其殺掉,夷滅其族。當時,昭武軍(今四川廣元)節度使李肇自鎮來朝,持杖入見,稱有病不能拜,聽説李仁罕死訊,馬上放下枴杖拜倒在地。孟昶勒令他致仕退休,貶謫邛州(今四川邛崍),永不啓用。 [14] 
廣政十七年(947年),中原形勢發生了變化,契丹滅亡後晉,劉知遠起兵太原,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以秦、成、階三州歸附後蜀,孟昶派孫漢韶攻下鳳州,於是完全恢復了前蜀王衍時的疆域。後漢將領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造反,都上表歸附孟昶。孟昶派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谷,響應趙思綰。然而沒有及時反應。兩個月後,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後蜀才有所行動,派兵接應長安方向的趙匡贊。這時劉知遠已經稱帝,建立後漢王朝,豈能允許關中落入他人之手。在後漢軍隊的打擊下,後蜀軍隊敗退大散關,損兵折將,而未獲尺寸土地。 [16]  此後,後漢鎮守關中的大將李守貞趙思綰相繼叛亂,並請求歸降後蜀,由於蜀將畏縮不前,喪失戰機,這些叛亂相繼被平定,後蜀一事無成,仍舊龜縮於兩川之地。
廣政十一年(948年),孟昶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設計將張業逮捕處死。專權貪縱的王處回、窮極奢侈的趙廷隱相繼罷相,從此故將舊臣都沒有了。孟昶才開始親政,在朝堂上設置匭函,接受臣民投書來了解下情。 [15]  廣政十三年(950年),孟昶加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 [17] 

後蜀受挫於周

廣政十八年(955年),後周世宗柴榮派兵從秦州出發討伐後蜀。孟昶派韓繼勳為雄武軍節度使,周軍前來進攻,派遣客省使趙季札為秦州監軍使。趙季禮行軍到德陽,聽説後周已經攻打過來並連拔八個營寨,心生恐懼,不敢前進,單人匹馬迅速撤回成都。後蜀民眾以為他是打敗回來的,非常震驚。孟昶問他前線事宜,他什麼也答不出來。孟昶非常生氣,一怒之下就把趙季禮斬首在崇禮門外。立即派遣高彥儔、李廷珪出堂倉抗擊周軍。高彥儔大敗,退到青泥,於是秦、成、階、鳳四州覆被周軍佔領。孟昶害怕了,分別派遣使者到南唐、北漢,進行聯絡。 [18]  六月初五,後周與後蜀軍隊在威武城遭遇,後蜀大將李廷圭擊敗後周,俘獲後周軍隊訓練官、濮州刺史胡立等。七月,後周軍隊在前線一直進展不大。宰相李谷對柴榮説王景等人征討後蜀持久無功,糧草運輸接濟不上,不如罷兵。柴榮派趙匡胤到前線視察戰況。趙匡胤深知柴榮抱負,回來後稱,秦、鳳兩州可以奪取。柴榮接納了他的意見,繼續對後蜀用兵。 [21]  黃花谷之戰成為後周攻打後蜀戰爭的分水嶺。此戰之後,後蜀將士大為震驚,軍心不穩,駐守馬嶺寨、白澗的蜀兵聽説前線失利,紛紛退奔而逃,連蜀將李廷圭、高彥儔也遠撤青泥嶺。
蜀地形勢 蜀地形勢
廣政十八年(955年)十二月三十日,王景攻克鳳州,活捉後蜀威武節度使王環及都監趙延溥等將士五千人,趙延溥絕食而死。至此,秦、鳳、成、階全部歸屬後周,後蜀朝野震驚。 [22]  顯德三年(956年)六月,柴榮任命征討後蜀有功的王景為秦州節度使,兼任西面沿邊都部署,防禦党項和後蜀。
廣政二十年(957年),後周世宗把俘虜的蜀軍送還,孟昶也把俘虜的周將胡立送到京城並寫信給後周世宗,後周世宗認為孟昶沒有臣子的禮節,很惱怒,沒有回信。 [19] 
廣政二十一年(958年),後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國都害怕。荊南高保融以書招呼孟昶歸周,孟昶因為以前曾經寫信給後周世宗沒有得到答覆而停止歸周的事。 [20] 

後蜀亡於北宋

後蜀廣政二十八年(965年),北宋大將王全斌率大軍攻打後蜀,很快兵臨城下,孟昶率眾投降。宋軍從出兵到滅亡後蜀,前後不過六十六天時間,可見後蜀是如何不堪一擊。但之後當地公推文州刺史全師雄為蜀王堅持抗戰,直到第二年才被鎮壓下去。 [2] 

後蜀疆域

2府48州1軍238縣 都成都府
1、益州成都府轄10縣: 1.成都縣 2.華陽縣 3.郫縣 .4新都縣 5.温江縣 6.新繁縣 7.雙流縣 8.廣都縣 9.犀浦縣 10.靈池縣
2、梁州興元府轄5縣.治南鄭縣 1南鄭縣.2褒城縣.3西縣.4三泉縣.5城固縣
1、洋州轄4縣.治興道縣 1興道縣.2西鄉縣.3黃金縣.4真符縣
2、通州轄9縣.治通川縣 1通川縣.2永穆縣.3三岡縣.4石鼓縣.5東鄉縣.6宣漢縣.7新寧縣.8巴渠縣.9閬英縣
3、渠州轄5縣.治流江縣 1流江縣.2潾水縣.3潾山縣.4渠江縣.5大竹縣
4、渝州轄5縣.治巴縣 1巴縣.2江津縣.3南平縣.4萬壽縣.5壁山縣
5、涪州轄5縣.治涪陵縣 1涪陵縣.2武龍縣.3樂温縣.4賓化縣.5温水縣
6、瀘州轄5縣.治瀘川縣 1瀘川縣.2富義縣.3江安縣.4綿水縣.5合江縣
7、巴州轄9縣.治化城縣.古巴國 1化城縣.2盤道縣.3清化縣.4曾口縣.5歸仁縣.6始寧縣.7其章縣.8恩陽縣.9七盤縣
8、壁州轄5縣.治諾水縣 1諾水縣.2廣納縣.3通江縣.4白石縣.5符陽縣
9、蓬州轄7縣.治大寅縣 1大寅縣.2儀隴縣.3伏虞縣.4鹹安縣.5大竹縣.6良山縣.7宕渠縣
10、集州轄4縣.治難江縣 1難江縣.2道平縣.3大牟縣.4嘉川縣
11、合州轄6縣.治石鏡縣 1石鏡縣.2漢初縣.3銅梁縣.4赤水縣.5巴川縣.6新明縣
12、忠州轄5縣.治臨江縣 1臨江縣.2豐都縣.3墊江縣.4南賓縣.5桂溪縣
13、萬州轄3縣.治南浦縣 1南浦縣.2梁山縣.3武寧縣
14、閬州轄9縣.治閬中縣 1閬中縣.2蒼溪縣.3晉安縣.4奉國縣.5新井縣.6新政縣.7岐坪縣.8西水縣.9南部縣
15、果州轄5縣.治南充縣 1南充縣.2西充縣.3流溪縣.4嶽池縣.5相如縣
16、普州轄6縣.治安嶽縣 1安嶽縣.2安居縣.3普康縣.4樂至縣.5崇龕縣.6普慈縣
17、開州轄3縣.治盛山縣 1盛山縣.2萬歲縣.3新浦縣
18、夔州轄4縣.治奉節縣 1奉節縣.2巫山縣.3雲安縣.4大昌縣
19、嘉州轄8縣.治龍游縣 1龍游縣.2犍為縣.3玉溪縣.4羅目縣.5夾江縣.6峨眉縣.7綏山縣.8平羌縣
20、簡州轄3縣.治陽安縣 1陽安縣.2金水縣.3平泉
21、陵州轄5縣.治仁壽縣 1仁壽縣.2井研縣.3始建縣.4籍縣.5貴平縣
22、眉州轄5縣.治眉山縣 1眉山縣.2彭山縣.3青神縣.4丹稜縣.5洪雅縣
23、榮州轄6縣.治旭川縣 1旭川縣.2威遠縣.3公井縣.4應靈縣.5諮官縣.6和義縣
24、資州轄8縣.治盤石縣 1盤石縣.2資陽縣.3內江縣.4丹山縣.5龍水縣.6月山縣.7銀山縣.8清溪縣
25、戎州轄5縣.治僰道縣 1僰道縣.2南溪縣.3義賓縣.4開邊縣.5歸順縣
26、興州轄2縣.治順政縣 1順政縣.2長舉縣
27、文州轄1縣.治曲水縣 1曲水縣
28、龍州轄2縣.治江油縣 1江油縣.2清川縣
29、利州轄5縣.治綿谷縣 1綿谷縣.2葭萌縣.3益昌縣.4嘉川縣.5胤山縣
30、劍州轄8縣.治普安縣 1普安縣.2武連縣.3陰平縣.4梓潼縣.5黃安縣.6劍門縣.7臨津縣.8永歸縣
32、梓州轄8縣.治郪縣 1郪縣.2通泉縣.3鹽亭縣.4飛烏縣.5元武縣.6銅山縣.7永泰縣.8射洪縣
33、遂州轄5縣.治方義縣 1方義縣.2長江縣.3蓬溪縣.4青石縣.5遂寧縣
34、漢州轄5縣.治雒縣 1雒縣.2什邡縣.3綿竹縣.4德陽縣.5金堂縣
35、彭州轄4縣.治九隴縣 1九隴縣.2導江縣.3濛陽縣.4唐昌縣
36、蜀州轄3縣.治晉原縣 1晉原縣.2新津縣.3唐安縣
38、茂州轄4縣.治汶山縣 1汶山縣.2石泉縣.3通化縣.4汶川縣
39、黎州轄3縣.治漢源縣 1漢源縣.2飛越縣.3通望縣
40、汶州轄2縣.治同谷縣 1同谷縣.2慄亭縣
41、雅州轄5縣.治嚴道縣 1嚴道縣.2百丈縣.3盧山縣.4榮經縣.5名山縣
42、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 1澧陽縣.2慈利縣.3石門縣.4安鄉縣
43、黔州轄6縣.治彭水縣 1彭水縣.2黔江縣.3洪杜縣.4洋水縣.5信寧縣.6都濡縣
44、施州轄2縣.治清江縣 1清江縣.2建始縣
45、徽州
46、誠州
47、維州
48、昌州
1永康軍

後蜀政治

孟昶親政後,留心政事,放歸了宮中大批宮女,讓其自由歸家。他還向地方州縣頒佈了“戒石銘”,要求地方官員愛護百姓,撫卹流亡,節約開支,其中説道:“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這些話對後世都有一定的影響。孟昶即位之初,生活也比較節儉,寢殿卧具,不用錦繡,盥洗用具,除了用一點銀外,多為黑漆木器。在刑法方面,推行輕刑,尤其在死刑方面,更加謹慎。為了節約開支,三十年不舉行南郊大典,也不放燈。所有這一切都對減輕百姓負擔,恢復和發展生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與前蜀王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 
後蜀鐵錢
後蜀鐵錢(2張)
但是孟昶的作為是有限的,尤其是其後期生活逐漸奢侈,以至於所用溺器夜壺),皆以七寶裝飾。由於身體逐漸發胖,他外出時不能騎馬,而是乘坐步輦,垂以重簾,環結香囊,香聞數里,人不能識其面。由於蜀中久安,宗室貴戚,達官子弟,宴樂成風,以至於有人長到三十歲,竟不識稻麥之苗。每年春季,成都浣花溪一帶,歌樂喧天,珠翠填咽,貴門公子,華軒採舫,共遊於百花潭上。樓閣亭台,異果名花,流溢其中。官員徇私枉法,貪贓受賄之事,層出不窮,甚至在科舉考試之中,也不能免除賄賂,所謂賄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賄賂多少,確定是否中選,而面無愧色。有的司法官員竟然指着獄門説:“這就是我家的錢爐。”對於這種種現象,孟昶皆不能糾正,故宋人批評他説:“節儉僅限於自己一人,仁厚卻容忍了奸惡,這些只不過是匹夫小節而已。”
由於孟昶不能力糾弊端,整頓官場歪風,致使後蜀政治逐漸腐敗,這種情況與同時期的南唐頗有相似之處 [2] 

後蜀皇帝世系

性質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墓
追尊
太祖
孝元皇帝
孟佚
-
-
-
世祖
孝景皇帝
-
-
-
顯祖
孝武皇帝
孟道
-
-
-
實際
統治
高祖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934
明德934
和陵 [4] 
-
-
934—965
明德934—937
廣政938—965
-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5-08]
  • 2.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三(後蜀) 
  • 3.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莊宗崩,魏王繼岌死,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
  • 4.    中國曆代帝王陵墓簡表  .南昌市博物館.2021-02-07[引用日期2023-06-27]
  • 5.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魏王繼岌伐蜀,郭崇韜為招討使,崇韜臨訣,白曰:“即臣等平蜀,陛下擇帥以守西川,無如孟知祥者。”已而唐兵破蜀,莊宗遂以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 6.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而莊宗崩,魏王繼岌死,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益置義勝、定遠、驍鋭、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分將之。
  • 7.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初,魏王之班師也,知祥率成都富人及王氏故臣家,得錢六百萬緡以犒軍,其餘者猶二百萬。任圜自蜀入為相,兼判三司,素知蜀所餘錢。是冬,知祥拜侍中,乃以太僕卿趙季良齎官告賜之,因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餘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徵賦。知祥怒,不奉詔。然知祥與季良有舊,遂留之。
  • 8.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樞密使安重誨頗疑知祥有異志,思有以制之。初,知祥鎮蜀,莊宗以宦者焦彥賓為監軍,明宗入立,悉誅宦者,罷諸道監軍。彥賓已罷,重誨復以客省使李嚴為監軍。嚴前使蜀,既歸而獻策伐蜀,蜀人皆惡之。
  • 9.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天成二年正月,嚴至成都,知祥置酒召嚴。是時,焦彥賓雖罷,猶在蜀,嚴於懷中出詔示知祥以誅彥賓,知祥不聽,因責嚴曰:“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此?”目客將王彥銖執嚴下,斬之。明宗不能詰。初,知祥鎮蜀,遣人迎其家屬於太原,行至鳳翔,鳳翔節度使李從儼聞知祥殺李嚴,以為知祥反矣,遂留之。明宗既不能詰,而欲以恩信懷之,乃遣客省使李仁矩慰諭知祥,並送瓊華公主及其子昶等歸之。
  • 10.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四年二月癸亥,制以知祥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遣工部尚書盧文紀冊封知祥為蜀王。
  • 11.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明年閏正月,知祥乃即皇帝位,國號蜀。以趙季良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門使王處回為樞密使,李昊為翰林學士。三月,唐潞王舉兵於鳳翔,愍帝遣王思同等討之,思同兵潰,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以其地附於蜀。四月,知祥改元曰明德。
  • 12.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六月,虔釗等至成都,知祥宴勞之,虔釗奉觴起為壽,知祥手緩不能舉觴,遂病,以其子昶為皇太子監國。
  • 13.    《新五代史·孟知祥傳》:知祥卒,諡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陵曰和陵。
  • 14.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然昶年少不親政事,而將相大臣皆知祥故人,知祥寬厚,多優縱之,及其事昶,益驕蹇,多逾法度,務廣第宅,奪人良田,發其墳墓,而李仁罕、張業尤甚。昶即位數月,執仁罕殺之,並族其家。是時,李肇自鎮來朝,杖而入見,稱疾不拜,及聞仁罕死,遽釋杖而拜。
  • 15.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廣政九年,趙季良卒,張業益用事。業,仁罕甥也。仁罕被誅時,業方掌禁兵,昶懼其反,乃用以為相,業兼判度支,置獄於家,務以酷法厚斂蜀人,蜀人大怨。十一年,昶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謀,執而殺之。王處回、趙廷隱相次致仕,由是故將舊臣殆盡。昶始親政事,於朝堂置匭以通下情。
  • 16.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是時,契丹滅晉,漢高祖起於太原,中國多故,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附於蜀,昶因遣孫漢韶攻下鳳州,於是悉有王衍故地。漢將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反,皆送款於昶。昶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谷,以應思綰。昶相母昭裔切諫,以為不可,然昶志欲窺關中甚鋭,乃遣安思謙益兵以東。已而漢誅思綰、景崇,虔釗等皆罷歸,而思謙恥於無功,多殺士卒以威眾。
  • 17.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偽廣政十三年,偽上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
  • 18.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十八年,周世宗伐蜀,攻自秦州。昶以韓繼勳為雄武軍節度,聞周師來伐,嘆曰:“繼勳豈足以當週兵邪!”客省使趙季札請行,乃以季札為秦州監軍使。季札行至德陽,聞周兵至,遽馳還奏事。昶問之,季札惶懼不能道一言,昶怒殺之,乃遣高彥儔、李廷珪出堂倉以拒周師。彥儔大敗,走青泥,於是秦、成、階、鳳復入於周。昶懼,分遣使者聘於南唐、東漢,以張形勢。
  • 19.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二十年,世宗以所得蜀俘歸之,昶亦歸所獲周將胡立於京師,因寓書於世宗,世宗怒昶無臣禮,不答。
  • 20.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後蜀世家第四》:二十一年,周兵伐南唐,取淮南十四州,諸國皆懼。荊南高保融以書招昶使歸周,昶以前嘗致書世宗不答,乃止。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二·後周紀三》: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帝命太祖皇帝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帝從之。
  • 2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書)·世宗紀二》注引《九國志·李廷珪傳》:周師攻秦、鳳,以廷珪為北路行營都統,高彥儔、呂彥珂為招討。廷珪遣先鋒指揮使李進以兵據馬嶺,分兵出斜谷,營於白澗,將腹背以攻周師;又遣染院使王巒領兵出唐倉,與周師遇,蜀師敗走,王巒死之。而馬嶺、斜谷之兵聞之皆退奔,高彥儔與諸將謀退守青泥嶺。由是秦、鳳、階、成之地,皆陷於周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