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魯

(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學者)

鎖定
鄒魯(1885年—1954年2月8日),原名鄒澄生,廣東大埔人,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學者, [5]  國民黨元老 [7]  。鄒魯不但是樂羣中學(大埔中學前身)、潮州師範的創辦人,還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創辦人和中山大學第一任校長。 [2]  [11]  [13] 
鄒魯,早年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後留學日本。1905年轉入中國同盟會,策劃發動了廣州起義、汕頭新軍起義及廣州新軍起義等。歷任廣東省官錢局總辦、廣東都督駐北平代表、眾議院議員、潮梅軍總司令、兩廣鹽運使、大總統特派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兼青年部部長、中山大學校長、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1949年去台灣後,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台灣國民黨當局“ 資政”。1954年病逝。 [4-5] 
中文名
鄒魯
別    名
鄒澄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大埔縣茶陽鎮長治仁厚村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4年2月8日

鄒魯個人簡介

1905年在大埔創辦樂羣中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7年在廣州創辦潮嘉師範,旋考入法政學堂,與朱執信等過往甚密, 翌年參加趙聲、朱執信在廣州發動的起義。
1911 年創辦《可報》, 鼓吹革命排滿。4月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後去香港。武昌起義後廣東光復,他回到廣州,參加組織北伐軍去南京,任兵站總監,負責籌劃軍餉。民國成立後,回粵任官銀錢局總辦。
1912年任廣東省官錢局總辦,整頓財政,後辭職至北平任廣東都督駐北平代表。
1913年春國會成立,當選為眾議院議員。“ 二次革命” 失敗後, 流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
1914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出版《民國》雜誌, 他與胡漢民、朱執信、戴季陶等為編輯。
1916年袁世凱死後,重開國會,他積極參與。
1917年隨孫中山至廣州, 任護法軍政府財政部次長。
1917年9月任潮梅軍總司令。
1921 年任兩廣鹽運使。
1922 年奉命策動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討伐陳炯明
1922年冬,孫中山任命他為大總統特派員,主持討伐叛變革命的陳炯明。
1923 年5 月任廣東省財政廳長,11月任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1923年12月起任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
在1924 年1月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並任中央黨部青年部長,但是他反對國共合作和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4年6月任廣東大學校長。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危,他由廣東趕往北平簽證了遺囑。
孫中山逝世後,他加劇了反共活動,離粵至滬,約集謝持等人於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召開所謂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是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他積極參與一系列破壞國共合作的活動,起草反共決議,在北京另設地方黨部,在上海又設中央黨部。
1925年11月12日,他與國民黨中央的一批執委在北平西山孫中山靈前舉行國民黨第一屆第四次全委會。抗戰期間,他致力於辦好中山大學,使中山大學成為名揚世界的大學。
1926年3月還在上海召開所謂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拍發賀電,鼓動蔣徹底破壞國共合作。
1927 年蔣介石、汪精衞相繼背叛革命,與西山會議派合流, 9 月組成“特別委員會” 時他為委員。
1928 年出國周遊世界, 著《二十九國遊記》;復編《中國國民黨史稿》。此後參加國民黨內反對蔣介石的派系鬥爭。
1930年由日本經朝鮮回國到北平, 參加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衞主持的“擴大會議”, 積極參與起草“ 約法” 草案;
1931年出席孫科、汪精衞在廣州召開的“非常會議”, 擔任在廣州另立的“ 國民政府” 委員。隨後, 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西南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 並任廣州中山大學校長。
1935 年12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後,一改“ 倒蔣” 姿態,積極鼓吹擁蔣。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黨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8年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
1949年去台灣後,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台灣國民黨當局“ 資政”。
1954年卒於台北。 [4-5] 

鄒魯人物生平

鄒魯,原名澄生,後改為魯,字海濱,生於大埔縣城(今茶陽鎮)儒學裏(今埔中左側)。鄒魯鈍於記誦,敏於悟解。幼讀私塾,19歲就讀韓山書院,又轉學廣東法政學堂,後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之後,中國有被瓜分之險。時有康、梁主張維新,孫中山主張革命。鄒即認為惟有革命能救中國,於是,由吉隆坡華僑楊穆如介紹加入興中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留學時轉入同盟會。此後,便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光緒三十四年,與朱執信等密謀在廣州起義。
宣統二年(1910),與倪映典等密謀在汕頭髮動新軍起義。宣統三年,在廣州會館參與策動新軍起義(即三月二十九日起義)。武昌起義時,鄒駐香港籌備軍械軍需接應廣東各江(東、西、北江)起義軍。聽説東江起義軍與清軍相持不下,即招募200人組成敢死隊趕往支援。廣東全省光復後,與姚雨平等組成廣東北伐軍(姚任司令,鄒任兵站總監),聯合江蘇、浙江等省起義軍擊潰清廷大軍,在金陵(南京)會合。
民國元年(1912)任廣東省官錢局總辦,整頓財政,後辭職至北平任廣東都督駐北平代表。民國二年春,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夏,孫中山發動第一次討袁之役,他奉命協助廣東陳炯明起兵援應長江一線各省。次年7月東渡日本,與胡漢民等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民國4年孫中山發動第二次討袁之役,他回香港派羅侃亭等入汕頭起兵聲討。
民國6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之役,他奉命任潮梅軍總司令,討伐莫擎宇。民國9年秋,孫中山命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回師討伐陸(榮廷)系叛軍,他奉命在東江組成義勇軍3萬餘,從側背進擊,復控制全省。於是,他被任命為兩廣鹽運使。
民國10年6月,為孫中山獻策討平廣西陸榮廷部。民國11年冬,孫中山任他為大總統特派員,主持討伐叛變的陳炯明。次年1月15日克復廣州,時孫中山尚駐上海統籌全局,他受命與胡漢民、李烈鈞、許崇智、魏邦平全權代行大總統職權。孫中山返廣東後,他被任為廣東省財政廳長。
民國13年1月,國民黨改組,實行國共合作,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青年部長。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危,他由廣東趕往北京簽證了遺囑。
民國14年11月12日,鄒與國民黨中央的一批執委在北平西山孫中山靈前舉行國民黨第一屆第四次全委會(史稱西山會議),通過解僱蘇聯顧問鮑羅廷,開除國民黨政府主席汪精衞及共產黨員李大釗、林祖涵、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的國民黨黨籍,取消政治委員會,樹起反共的旗號。
民國16年4月及5月,蔣介石和武漢汪精衞合流,相繼清黨。5月,鄒任當時成立的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前夕,日本土肥原到天津見鄒,企圖誘其驅逐控制平、津的張學良,更換東北首長。鄒指斥説:“我國稍有知識的,也決不願做傀儡出賣國家,何況我是個革命者?張學良是我國官吏,政府自有權任免,其行為、政治如何,都是我國內部的事,何必勞你異國過問?至於東北首長,更無需你擁護!”“九·一八”事變後,他常以苞桑之危為憂。民國20年冬,國民黨內部不團結,特別有西南政務委員會胡漢民等一批人主張抗日、反蔣、反共,因而在上海開和平會議,鄒為廣東代表之一。會後舉行國民黨第四屆一中全會,鄒被選任國民政府委員及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以調和西南與國民黨中央的見解。
民國24年(1935)春,土肥原遊説西南,見鄒時表示願借款及軍械以共同防俄防共,慫恿西南抗拒中央。鄒聲稱:“我反共最早而又最堅決不渝。如日本有誠意與中國合作防共防俄,應即還我東北,否則無合作可言。”土肥原無辭以對。不久,又居中斡旋,促使胡漢民與國民黨中央合作,又促使西南政務委員會執行部諸人出席國民黨中央五屆一中全會。會上,鄒被推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及國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鄒任常務委員。
民國35年,在國民黨把持下召開“國民大會”,以通過“憲法”。鄒在大會前夕以交情拉攏民社黨、青年黨,使蔣介石的意志得以實現。民國37年5月“行憲”後,鄒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
民國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軍攻陷南京,蔣介石聞鄒已走香港,便命人為其謀寓所於台北,鄒遂至台北。
1950年,國民黨改選,鄒任中央評議委員。
1953年春,鄒右手及兩足忽麻木不仁,至1954年2月8日七秩壽慶,以設宴酬酢過勞而腦溢血,13日戌時,卒於台北浦城街寓所,享年70,葬於天母山南面。
鄒一生於文化教育貢獻甚大。在韓山書院求學時,便與同鄉張煊以四塊鷹洋並得老師張竹士資助,創辦樂羣中學(埔中前身)。在省城讀書時,又得老師丘逢甲(廣東教育總會長)贊助,以120塊光洋倡辦潮州師範。
民國13年(1924),受孫中山命任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國立廣東大學(中大前身,鄒奉命將高師、法政、農專合併而成)校長。 [14] 
民國21年冬,重任中山大學校長,使中大成為國內科系、設備最完備的學府,見重於國際。他在校內設廣東通志館,自兼館長,聘温廷敬為志館主任兼總纂,編纂成一部《廣東通志》。 [10]  [15] 

鄒魯主要事蹟

鄒魯早年加入興中會、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參與了推翻滿清王朝的戰鬥。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委,抗戰爆發後,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 [2] 
鄒魯先生是一位治校有成的教育家,一生先後創辦樂羣中學(大埔中學前身)、潮嘉師範學堂及中山大學,並兩度擔任中大校長。 [16] 
鄒魯是中山大學(前身為廣東大學)的創辦者,也是第一任校長。2004年中山大學80週年校慶時,校方在圖書館五樓設立鄒魯校長紀念室,並立銅像以資紀念。鄒魯子女鄒永和鄒方向中大捐贈了鄒魯的部分遺物,包括書畫作品、照片、來往信札,和鄒魯手書《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後記》碑帖原拓本2冊。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見證了鄒魯先生“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創辦中山大學的艱辛歷程。 [11] 
1924年,大元帥孫中山在廣州創建兩間學校,有人説它們是“一文一武”,所謂武是指黃埔軍校,文即中大的前身廣東大學。是年2月4日,孫中山下令將廣東高師、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國立廣東大學,任命籌備委員35人,鄒魯為籌備主任。6月9日,孫中山任用鄒魯為首任校長。 [7] 
1926年8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正式宣佈將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2年1月19日,在胡漢民力薦下,國民政府任命鄒魯為中大校長。以後抗日烽火瀰漫全國,不少學生因忙於救國運動而經常缺課,鄒魯堅持要求學生救國不能放棄讀書,不然“救國運動,將成為害國運動”。鄒魯歷來以嚴格出名,如學生曾發起“擇師運動”,對不滿意的教授表示拒絕。鄒魯認為這是一種“囂張的風氣”,必須堅決制止。 [7] 
正是在鄒魯等人努力下,中山大學迅速完成了一所現代大學的創建任務。鄒魯有詩曰:“藍縷篳路啓山林,寸寸山村盡化金。樹木樹人兼樹谷,規模遠託百年心。” [7] 

鄒魯親屬成員

夫人:許劍魂 [8] 梁定慧 [9]  、趙淑嘉 [7] 
兒子:鄒讜、鄒廣、鄒梅 [7]  、鄒永 [9]  、鄒達 [9] 
女兒:鄒方 [7]  、鄒杏 [9] 
兒媳:戚繼藺 [7] 
孫子:鄒英 [7] 

鄒魯個人著作

鄒魯的主要著作有:《鄒魯文集》《鄒魯文存》《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國國民黨史稿》《漢族客福史》《環遊二十九國記》《舊遊新感》《教育與和平》《澄廬序詩文集》等專著。 [5-6] 

鄒魯人物故居

鄒魯的祖居---敬愛堂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長治仁厚村,敬愛堂建於清代。坐西向東,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門前方 20 米豎有 5 支石華表,為清道光年間和民國年間所豎,這些石華表記載着鄒氏祖先光輝的歷史功績。敬愛堂一正四橫,為土木結構。正屋有房間 18 個,兩旁橫屋共有房間 24 個,建築面積 1352 平方米,佔地面積 1584 平方米。
鄒魯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節的更換裏,每年都有幾天初升的太陽直射正廳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圖案。二是屋後花台坎邊有鬱鬱葱葱的風景林,但數百年來竟沒有一片葉子落到屋頂的瓦面上。三是每當深夜,從祖居上空遠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環。正是這三奇使整個建築披上神秘面紗,吸引許多專家學者前去探秘。 [1] 
2010年,鄒魯祖居敬愛堂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 
2010年5月,鄒魯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序號36)。 [3] 
2020年,鄒魯故居椿森第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序號6)。 [12] 
2021年9月13日,由大埔縣人民政府、中山大學校史館聯合主辦的鄒魯教育生平展揭幕儀式在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鄒魯故居“椿森第”舉行。 [16] 

鄒魯藝術形象

1983年電影《廖仲愷》,初敏飾演鄒魯。 [18] 
2023年電視劇《問蒼茫》,張風飾演鄒魯。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