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大司馬
- 類 型
- 古代官名
- 職 責
- 掌邦政
- 起 源
- 秦
大司馬官職由來
編輯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百官公卿表》)。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大司馬歷史沿革
編輯大司馬先秦時期
《春秋運鬥樞》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
大司馬秦朝時期
大司馬西漢時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衞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後漢書·百官志》中則明確大司馬乃漢武帝為衞青所重置:“初,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8]
《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西漢之世,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衞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衞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其中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衞將軍位次上卿(《後漢書百官志》)。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尊比丞相,大司馬車騎將軍(大司馬衞將軍)貴比上卿。大將軍、驃騎、車騎、衞將軍因為有了大司馬這一加官稱號,得以名正言順地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漢武帝時期,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但他們主要掌管軍務,直至昭帝時,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
[1-2]
,權力在宰相以上(“政事一決大將軍光”《霍光傳》)。後成帝即位,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外戚傳》)。
大司馬可進入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計獻策,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説,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誌。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被加授司馬號,就可“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谷永傳》)。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 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着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如哀帝時眾人以傅喜可為內傅之臣而被薦為大司馬(《傅喜傳》),王莽加九錫時策曰: “登大司馬,職在內輔”(《王莽傳》)。使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董賢為大司馬衞將軍,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大司馬東漢時期
《後漢書.卷十八》:光武(帝)將發幽州兵,…即拜(吳)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光武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建武二年春,(吳)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
大司馬三國時期
(1)魏國:
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7):“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後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將軍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馬師為大將軍,以叔父司馬孚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馬懿、燕王宇、曹爽、司馬師、司馬昭。”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2)蜀漢:
《三國志》後主傳: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于軍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大司馬兩晉時期
晉代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據《晉書.職官志》記載:“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併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大司馬南北朝時期
唐杜佑撰《通典》:第一品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北齊職品: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後魏百官: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通典》卷二十:“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閣,設 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大司馬南北朝以後
大司馬相關資料
編輯《周禮.夏官司馬第四》: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夏官司馬,使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小司馬,中大夫二人。軍司馬,下大夫四人。輿司馬,上士八人。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併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
[9]
《後漢書·百官志》:“初,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8]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驃騎將軍司馬宣王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將軍司馬宣王為太尉。”
《宋書·百官上》: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併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4]
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讀大司馬節寰(袁可立)袁公撫登章奏,知老成禦侮,其綢繆定傾如此,其周且蠶也。孰使十六年來,海無傳烽,亭有卧鼓,則惟公之賜。使天假數年,則公將奮謀決策,焚冒頓之虎落,犁老上之龍庭,以抒我皇上東顧之憂。而今已矣,惜哉。“
明 袁一相《睢陽袁氏家譜序》:“吾家自勝國以來,譜牒散天涯。約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陽又其一也。四支睢陽最盛。……八世節寰(袁可立)伯以異才成進士,歷官大司馬,功業爛照,著書青史,海內共仰,為景星卿雲。
[7]
清王椷《夢與袁可立同科》:袁歷官大司馬。及其歿也,閲數年,有老僕赴鄉收租。途間陡見旌旗閃爍,騶從呼擁而來。以為達官經過,趨避道左。忽輿中人呼僕名甚悉,視之,乃其主袁公也。“
大司馬歷代大司馬
編輯大司馬先秦
- 公孫固(宋國)
- 孔父嘉(宋國)
- 皇非我(宋國)
- 蒍掩(楚國)
- 昭常(楚國)
- 田穰苴(齊國)
大司馬西楚
大司馬東西漢
大司馬三國
魏
魏 | 任職時間 | 君主 |
---|---|---|
221~223 | 魏文帝 | |
226~230 | 魏明帝 | |
230~231 | 魏明帝 |
蜀漢
蜀漢 | 任職時間 | 君主 |
---|---|---|
239~244 | 蜀漢後主 |
吳 | 任職時間 | 官職 | 君主 |
---|---|---|---|
228 | 未授而卒 | 吳大帝 | |
246~249 | 吳大帝 | ||
246~247 | 吳大帝 | ||
252~256 | 大司馬 | 孫亮 | |
264~270 | 左大司馬 | 孫皓 | |
264~271 | 右大司馬 | 孫皓 | |
273~274 | 大司馬 | 孫皓 |
大司馬兩晉
晉朝 | 任職時間 | 君主 |
---|---|---|
265~268 | 晉武帝 | |
268~271 | 晉武帝 | |
276~281 | 晉武帝 | |
282~283 | 晉武帝 | |
289~291 | 晉武帝 | |
301~302 | 晉惠帝 | |
311~314 | 晉懷帝 | |
313~314 | 晉愍帝 | |
晉成帝 | ||
363~373 | 晉哀帝 | |
405~418 | 晉安帝 |
大司馬十六國
大司馬南朝
宋:劉義恭
大司馬北朝
- 參考資料
-
- 1. 勞幹《制度與國家·論漢朝的內朝與外朝》:《漢書·劉輔傳》注引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這其中的中朝官實在還可分作兩類;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為一類;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另一類。後一類自武帝時已經是天子左右的親近臣僚。前一類的武職是自霍光秉政以後才成為當朝的機要官職。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也都從來不過問國家的大計。到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從此將軍屬於中朝了。大司馬漢代是不輕易給人的,除去霍禹嗣霍光為大司馬,後來因為謀反被誅以外,只有宣帝特以張安世,哀帝特以董賢為大司馬;其餘作大司馬的,大都屬於外戚了。
- 2. 錢大昕《三史拾遺》:衞青、霍去病雖貴幸,亦未乾丞相御史職事。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又置前後左右將軍,在內朝預聞政事。
- 3.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國學網.2010-01-12[引用日期2013-06-12]
- 4. 宋書—百官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8]
- 5. 黃道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8輯.黃漳浦文選·節寰袁公傳.台灣:台灣大通書局,1987年
- 6. 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卷七《袁伯應詩集序》.上海: 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 7. 袁誠賦.睢陽袁氏家譜.睢州:睢陽尚書袁氏(石仙堂),1661年
- 8.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2017-05-17[引用日期2023-01-13]
- 9.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國學導航.2017-05-16[引用日期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