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司馬

鎖定
大司馬,古代官名,職責是掌邦政。《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併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明清時期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中文名
大司馬
類    型
古代官名
職    責
掌邦政
起    源

大司馬官職由來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百官公卿表》)。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大司馬歷史沿革

大司馬先秦時期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幹寶搜神記》卷四:“(周)文王以太公望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文王覺,召(姜)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太公邑外而過。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
春秋運鬥樞》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

大司馬秦朝時期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秦王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三公即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設置太尉的具體人選,也就是形同虛設。

大司馬西漢時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衞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後漢書·百官志》中則明確大司馬乃漢武帝為衞青所重置:“初,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8] 
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西漢之世,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衞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衞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其中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衞將軍位次上卿(《後漢書百官志》)。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尊比丞相,大司馬車騎將軍大司馬衞將軍)貴比上卿。大將軍、驃騎、車騎、衞將軍因為有了大司馬這一加官稱號,得以名正言順地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漢武帝時期,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但他們主要掌管軍務,直至昭帝時,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 [1-2]  ,權力在宰相以上(“政事一決大將軍光”《霍光傳》)。後成帝即位,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外戚傳》)。
大司馬可進入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計獻策,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説,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誌。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被加授司馬號,就可“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谷永傳》)。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 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着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如哀帝時眾人以傅喜可為內傅之臣而被薦為大司馬(《傅喜傳》),王莽加九錫時策曰: “登大司馬,職在內輔”(《王莽傳》)。使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董賢大司馬衞將軍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大司馬東漢時期

東漢建立初期,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以杜茂為大將軍。
《後漢書.卷十八》:光武(帝)將發幽州兵,…即拜(吳)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光武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建武二年春,(吳)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
吳漢死後,劉秀將大司馬改為太尉。“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或稱“三司”。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一:“(興平)二年(195年)。以車騎將軍李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東漢末年,劉備也曾擔任大司馬。《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3]  :“十六年,...,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

大司馬三國時期

(1)魏國
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
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7):“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後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將軍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馬師為大將軍,以叔父司馬孚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馬懿燕王宇曹爽、司馬師、司馬昭。”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曹丕徵東吳,以曹休徵東大將軍假黃鉞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進封長平侯。升為大司馬,仍然都督揚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2)蜀漢:
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三國志後主傳: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于軍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琮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朱然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孫權派遣使節拜朱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258年,孫休即位,丁奉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264年,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聽從萬彧的建議,共同迎立孫皓為皇帝。丁奉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258年十月孫休登基,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
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鳳凰二年(273年)三月,拜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

大司馬兩晉時期

晉代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據《晉書.職官志》記載:“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併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衞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大司馬南北朝時期

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禮》置六官,以為夏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杜佑撰《通典》:第一品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北齊職品: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後魏百官: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通典》卷二十:“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閣,設 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大司馬南北朝以後

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2018年中國的總參謀長或者美國的國防部長

大司馬相關資料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夏官司馬,使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小司馬,中大夫二人。軍司馬下大夫四人。輿司馬,上士八人。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併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 [9] 
後漢書·百官志》:“初,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8] 
三國志·蜀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又命(蔣)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驃騎將軍司馬宣王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車騎將軍。”,“(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將軍司馬宣王為太尉。”
《宋書·百官上》: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併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4]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我大司馬節寰(袁可立)先生,少具異骨,弱冠起家,為名御史。”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讀大司馬節寰(袁可立)袁公撫登章奏,知老成禦侮,其綢繆定傾如此,其周且蠶也。孰使十六年來,海無傳烽,亭有卧鼓,則惟公之賜。使天假數年,則公將奮謀決策,焚冒頓之虎落,犁老上之龍庭,以抒我皇上東顧之憂。而今已矣,惜哉。“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 [5]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睢陽節寰袁公(袁可立),當癸酉十月十一日薨於正寢。訃聞,上遣官視葬,有 [6] 
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胸庫武戈止,手探驪不怵,足履虎不咥。身恃之長城,面望之景星。鬚眉之謂男子,衣冠之有精理。嗚呼!厥象惟肖,是之曰照。”
袁一相《睢陽袁氏家譜序》:“吾家自勝國以來,譜牒散天涯。約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陽又其一也。四支睢陽最盛。……八世節寰(袁可立)伯以異才成進士,歷官大司馬,功業爛照,著書青史,海內共仰,為景星卿雲。 [7] 
袁可立睢陽人物誌序》:“袁可立 大司馬郡人。宇宙正氣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投胎吐孕而為人,遂成節義文章。”
湯斌《明兩浙運使儆轅張公傳》:“是時,袁大司馬可立、楊大參堯華、餘光祿化龍,皆以耆碩里居。相與聯席結社,棋酒娛樂,修耆英香山故事,鄉里榮之,至有傳為圖繪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卷下··酬袁國玉蓬萊坐月韻》六十六頁:“袁大司馬袁可立)平泉舊墅,今創為道院,名曰“小蓬萊”。掌夏邀同諸友坐月其地。國玉有作,因酬其韻。”
清王椷《夢與袁可立同科》:袁歷官大司馬。及其歿也,閲數年,有老僕赴鄉收租。途間陡見旌旗閃爍,騶從呼擁而來。以為達官經過,趨避道左。忽輿中人呼僕名甚悉,視之,乃其主袁公也。“
清 《睢陽尚書袁氏家譜》:“大司馬袁可立建園於城之東南隅,栽種蒔花,築台鑿池,為郡城勝覽,呼賓客歌飲其中。”
李暾有《拜張大司馬墓》詩。按:大司馬指張煌言,明末桂王曾授以兵部尚書
今廣東省汕頭市蓬洲鄉有“大司馬家廟”,為明嘉靖兵部尚書翁萬達故居。

大司馬歷代大司馬

大司馬先秦

  • 公孫固(宋國)
  • 孔父嘉(宋國)
  • 皇非我(宋國)
  • 蒍掩(楚國)
  • 昭常(楚國)
  • 田穰苴(齊國)

大司馬西楚

大司馬東西漢

東漢吳漢劉虞張楊

大司馬三國

任職時間
君主
221~223
魏文帝
226~230
魏明帝
230~231
魏明帝
蜀漢
蜀漢
任職時間
君主
239~244
蜀漢後主
任職時間
官職
君主
228
未授而卒
吳大帝
246~249
吳大帝
246~247
吳大帝
252~256
大司馬
孫亮
264~270
左大司馬
孫皓
264~271
右大司馬
孫皓
273~274
大司馬
孫皓

大司馬兩晉

晉朝
任職時間
君主
265~268
晉武帝
268~271
晉武帝
276~281
晉武帝
282~283
晉武帝
289~291
晉武帝
301~302
晉惠帝
311~314
晉懷帝
313~314
晉愍帝
-
晉成帝
363~373
晉哀帝
405~418
晉安帝

大司馬十六國

漢趙:劉和、劉洋、劉聰劉曜劉驥石勒劉稚劉胤
前秦雷弱兒苻安苻纂竇衝
北燕馮素弗姚昭

大司馬南朝

劉義恭

大司馬北朝

東魏婁昭尉景
北周宇文護賀蘭祥尉遲迥宇文憲陸通宇文招竇毅楊堅楊勇(楊堅代周建隋以後廢)
參考資料
  • 1.    勞幹《制度與國家·論漢朝的內朝與外朝》:《漢書·劉輔傳》注引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這其中的中朝官實在還可分作兩類;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為一類;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另一類。後一類自武帝時已經是天子左右的親近臣僚。前一類的武職是自霍光秉政以後才成為當朝的機要官職。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也都從來不過問國家的大計。到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從此將軍屬於中朝了。大司馬漢代是不輕易給人的,除去霍禹嗣霍光為大司馬,後來因為謀反被誅以外,只有宣帝特以張安世,哀帝特以董賢為大司馬;其餘作大司馬的,大都屬於外戚了。
  • 2.    錢大昕《三史拾遺》:衞青、霍去病雖貴幸,亦未乾丞相御史職事。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又置前後左右將軍,在內朝預聞政事。
  • 3.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國學網.2010-01-12[引用日期2013-06-12]
  • 4.    宋書—百官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8]
  • 5.    黃道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8輯.黃漳浦文選·節寰袁公傳.台灣:台灣大通書局,1987年
  • 6.    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卷七《袁伯應詩集序》.上海: 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 7.    袁誠賦.睢陽袁氏家譜.睢州:睢陽尚書袁氏(石仙堂),1661年
  • 8.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2017-05-17[引用日期2023-01-13]
  • 9.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國學導航.2017-05-16[引用日期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