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豳國

鎖定
夏末商初時期,秦隴間有一古國豳國,即今天以陝西省彬州市為中心的涇河流域。 [1] 
豳國是周人先祖不窋之孫公劉所建。公劉是周人部落首領,其祖皆為夏朝貴族,從事後稷(農耕總管)職務,世代為夏朝廷負責五穀棉麻,秋收冬藏之類農事。公劉是棄的後代,所以姓姬。
中文名
豳國
地理位置
陝西省彬州市
屬    性
古囯名
時    代
夏末商初時期

目錄

豳國歷史背景

嚳(kù)帝( 前2436年~前2367年 在位70年)是前承軒轅黃帝顓頊帝,後啓堯舜的五帝之一。嚳帝和正妃姜嫄,生子棄。棄喜歡耕田做農事(社稷之神),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官職)。至夏朝太康時期不窋放棄后稷之職務,不窋沿涇河北行,定居於戎狄之間(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南3裏處,涇河支流流經處,董志塬北端,其北為狄,其南為戎)。(經歷不窋鞠陶
其孫公劉建立豳國(今陝西省彬州市)積聚實力,爭取民心,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前後三百餘年。(經歷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組紺,亶父
到亶父時才遷往周原,最後成就王業。豳國是周族由一個小部族變成問鼎中原之強邦的關鍵時期。古人説豳為“周家立國之本”,周之王業由於此。

豳國簡 介

周人的始祖棄是(姬)嚳(kù)帝和正妃姜嫄所生。傳説“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説,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據説他對農業有傑出貢獻,獲尊為“百穀之神”。古代奉祀之“社稷之神”,社神乃土地神、稷神為農作物之神。
此後七百年間(約前2400-前1700)其後代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官職,切忌當做人名),后稷之職時期乃至夏朝一直被棄的後代世襲。
至夏朝孔甲帝時期(前1704年---前1674年)不窋放棄后稷之職務,不窋沿涇河北行,定居於戎狄之間(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南3裏處,涇河支流流經處,董志塬北端,其北為狄,其南為戎)。(經歷不窋(bu zhú),鞠陶
公劉建立豳國積聚實力,爭取民心,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前後三百餘年。(經歷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組紺,亶父
來到豳地,身佩美玉和瑤石、腰跨裝飾華麗佩刀的公劉見這裏背風向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能容眾多人口。他“陟則在 ,復降在原、逝彼百泉、乃陟南岡、瞻彼溥原”,看到一望無際的塬面,是以後發展京師的好地方,就向族人宣佈在這裏定居下來。 在“線竄珍珠嶺,金盆養魚穴”地方大又長的天府之地陵灘建立京邑,依靠京邑定國基。他召集百官,擺上筵席,殺豬做菜,用瓢喝酒,商議建設之事。利用日影看山岡、定南北、觀水相、測量低地和高原,劃田界、開荒種田,修復光大后稷開創的農耕事業,自此中華民族遊牧農業轉入定居農業,後人將公劉稱為人祖,又稱為中華民族定居農業鼻祖,他的功德和影響僅次於其始祖。渡渭水、撿滑石和捶石,運回豳地,夯實地基,建造窯洞,供眾多人民居住。皇澗兩邊,過澗對面,處處都把窯洞建,水灣外面住到水灣處,開創了豳國300多年的歷史。這次民族在遷徙公劉做到了開國宏規,遷居瑣務,無不備。
後來,西邊義渠戎國(前772—前272)(今甘肅寧縣焦村鄉西溝村在寧縣城西北50裏處)等部落不斷侵入豳地。周人部落人口眾多,山中獵物及出產日少,土地所出不能供給人口繁衍所需。於是,古公亶父派人另覓他地。
中國上古史演義記載:古公亶父娶的就是戎人姜氏之女,所以古公不願和戎人打仗,而極力主張南遷岐山。古公還把他的長女嫁給赤烏代季綽為妻,並把他封為赤烏氏國王。(可以間接證明義渠國和豳國距離較近,兩國相互證明。)
古公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啓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他是中國上古周族領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遊牧部落卻常侵犯。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綿》),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箭括嶺)下的周原(經過考察,古公亶父選中了岐(今寶雞岐山縣,史稱西岐))這個地方。
“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史記.周本紀》)講的是公劉居豳300百年之後,古公亶父繼位豳公。這時商王武乙實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豳地不斷受到戎狄部落侵犯,頭次要財物皮帛,給了;二次要奇珍異寶,也給了;第三次要土地,豳人義憤填膺,紛紛要求一戰,可古公亶父説“我不以養人之地去害人”。於是毅然率族人西遷岐山 ,在岐山周原安營紮寨,發展農耕事業,改號為周。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史記.周本紀》)講的是周武王姬發伐滅商紂,建立周朝分封諸侯,安排完中原王事之後,回到鎬京進行的頭一件重大國事活動,就是召集天下九洲守牧長官,登上豳山拜謁祭祀先祖公劉創建的豳國城邑。這是自公劉在土陵建國以來,繼公劉、古公亶父之後,所到的第三位偉大人物,而這第三位偉人也是取得九州的天子,也是土陵國最榮耀、空前絕後的一次接待盛典。
由史可見三次定居地都是豳地,甘肅慶城縣為北豳,甘肅寧縣為豳都,陝西岐山縣為豳南。縱觀歷史,周先祖十三位先王,有九位都在寧縣生活,可見稱寧縣為豳都實至名歸,當然西岐對於周朝的建立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