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地神

(中國民間傳統神話中的保護神)

鎖定
土地神,即管理一方的社神。秦漢以後為民俗廣泛祀奉。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開始的。明代的土地廟特別多,這與皇帝朱元璋有關。據《琅砑漫抄》記載:朱元璋“生於盱眙縣靈鄉土地廟。”因而小小的土地廟,在明代備受崇敬。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樸實、平易近人、慈祥可親,多為鬚髮全白的老者。
一般土地廟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稱其為“土地奶奶”,與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 [7] 
中文名
土地神
別    名
社神
土地公
別    名
土地爺
福德正神
誕    期
農曆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類    別
地方保護神

土地神歷史形成

土地神 土地神
社神,源於古人對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是人類獲取生存資料所需(衣、食、住等)最重要的源地。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進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內容,我國先民早就有對土地的崇敬和膜拜。但由於“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
中國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
在我國南方地區,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奉祀土地公,土地神信仰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
漢代是我國南北風俗融合時期,土地神信仰最遲在漢時期就已傳入北方地區,在古時候北方百姓也有奉祀土地公的習俗。土地公信仰寄託了人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保留下來。
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
雖然土地神的稱號眾多,但探索其來歷,實際與中國古代社會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關。中國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
二月二“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在中國古代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土地神崇拜是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這是因為先民們覺得地載萬物,取材於地,所以歷史上的土地誕,各鄉村民都大肆操辦,以祈求地潤萬物,五穀豐登,這一習俗自古傳承。 [2-3] 
據《香山縣誌》載:“二月上戊祭社,燒大彩爆竹。”據史料稱:土地誕俗稱土地公、護土神、土地神和土神等。習慣上稱春社,是古代人們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土地誕”習俗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2-3] 

土地神形象

土地公 土地婆 土地公 土地婆
土地公、土地婆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土地婆稱為“做迓”(或做牙)。農曆二月初二日叫做“頭迓”,俗稱龍抬頭好運來,拜天地閤家歡。
關於人格化土地公的形象,供俸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傳説的是一位心腸善良、温厚篤實、樂於助人的形象。根據這形象雕刻出來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鬚、白髮、笑容可掬、福態吉祥的老人,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頭戴帽,帽檐兩條布須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龐圓而豐盈,兩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
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漢唐以後,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為“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所以各地山陵園地,均有大社壇,這些社壇以後又演變為各種土地廟,社神也由顯赫的大神演變為明清小説中所描寫的猥瑣的土地老兒。

土地神職責

土地神屬於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有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土地神生養萬物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土地神管理本鄉

東晉以後,隨着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土地神地府行政

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台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

土地神文獻收錄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生養萬物: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
左傳通俗篇》有收錄:“凡有社裏,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裏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
説文解字》:“社,地主也”,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後土之説。
禮記》:“后土,社神也”,《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羣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
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

土地神傳統民俗

土地神供奉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中間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廟燒香奉祀。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土地神祭祀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在一些古代著作中有收錄,《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羣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土地公生:農曆二月二日(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土地公得道昇天日:農曆八月十五
諸羅縣誌》:“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掃墓:民間認為后土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后土,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土地神造型

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土地神春秋祭

土地神 土地神
“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
土地神管轄的區域小、分工明確,其治下的民眾富少貧多,但在很多地方,每年都要進行春秋兩祭。春祭是在每年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鄉民們以酒肉、香紙蠟燭之類的什物來叩拜土地神,祈求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秋祭則在立秋之後的第五天,但由於各地農忙時節的不同,秋祭的時間就稍有不同,有的在收割前先向土地爺“小祭”,讓他嚐嚐鮮;等把田裏的農活做完之後,再進行“大祭”,以讓土地神分享豐收的喜悦,為來年的再豐收作鋪墊。有的地方則選擇在農曆8月15日舉行秋祭。
春祭是為了祈禱敬神,秋祭則是答謝求神,往往在舉行春秋大祭時,還要在廟前或穀場上搭戲台,由祠堂出錢或由各家各户籌集,請戲班子來唱大戲。祭土地神是的供品,一般是擺擺闊氣,根據各家的情況差異,供品不盡相同,但大家祭奉的意願卻是一致的。而至於土地神給每家帶來的“造化”,則要看各人的運氣,以及上天的恩惠了。因而,老百姓祭祀土地神,也就是裝裝形式,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 [4] 
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他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頭節”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福州獨管“二月二”叫“土地誕”。
我國其他地方的土地公是有名有姓的,福州的土地公雖然沒有姓名,不過可是統神——不僅是保一方平安的平安神,而且還是護財之神,“因此,以前二月二這一天,福州幾乎所有家都要備下豐盛的供品敬奉土地公。 [5-6] 

土地神地方建築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民國(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1] 

土地神台北的土地公廟

在台灣,土地神有財神的能力,商家會在舊曆的每月初二日、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稱之為“作牙”。台灣各地均有供奉土地公的習俗。另一方面。常見供奉土地公的,還有台灣的墓園,都會設有土地神之神位“后土碑”或土地公神像,用以祭祀。此外,許多地區會有大型的土地公廟,如台北市的景福宮、台北縣中和市烘爐地土地公廟。

土地神香港的土地公廟

土地廟 土地廟
香港不少小商店門前也有一個迷你的神位安奉土地公,很多家庭門外亦有同樣安有神位,並每天定時上香祭祀。此外,鄉村地方一般有一小型土地廟以保佑整條村。位於香港市區的較為大型的土地廟有:大坑東福德廟,筲箕灣福德廟,尖沙咀海防道福德古廟,紅磡福德古廟牛頭角伯公古廟。
土地公 土地公

土地神民間崇拜

土地神潮汕民間

潮汕民間認為六月廿六,是土地神聖誕之日,潮汕民間稱“土地爺生”。從該節日的祭祀對象和祭祀方式來看,應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區的變異。
潮汕人地神的崇高信仰非常突出,民間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種,唯以土地神最為普及。潮汕人設置並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鄉各個角落。潮汕人設置土地神位或廟宇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永久性的為居民住宅、商店、工廠、車間、作坊等。“地主神位”往往設置在廳堂或廚房裏地下的適當地方,每月農曆初一、十五(也有的是初二、十六)兩天定期舉行拜祭,俗稱“牙祭”。
街頭巷尾與各鄉村大多還有廟宇祀土地神的,稱為“福德祠”。廟裏大體都立有土地公和土地媽偶像,供人朝拜。
建造墳墓時,也要在每座墳墓同向左側置后土,“土地之神”,勒石豎牌,像配置一座小墳一樣。這種土地神乃起始於古代的田社、社稷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墳掃墓時拜祭一次。
臨時性的為營造新居、工場等建築物以及修繕房屋動土時設置的,用五副紙錠,五支沒點燃的香一併夾在一段竹竿之中,作為土地神位的標誌,進行拜祭,工程完成之日,還要備牲禮謝土地神,俗稱“射土”。
潮汕人有一種稱為“報地頭”的習俗。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須到土地廟報喪。由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死。到廟,長者上香後取出年庚帖,對着神像報告説:“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時辰念給老爺知。”
海外潮人也十分崇拜土地神。泰國的潮人把“地主爺”原湯原汁地搬過去,並毫不掩飾地稱為“本土公”,充分反映了潮僑留戀故鄉本土,留戀家鄉的情結。
現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經十分簡單,在田頭隨便插上香燭,便可祈請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户,都設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飯菜或瓜果祭拜,形式雖然簡單但卻勤且持之以恆。如有喬遷,“地主神位”也是首先遷入的對象。由此可見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土地神台灣民間

在台灣,受到最普遍崇拜的神祇,當數土地神。無論是城鎮的街頭巷尾,或是在鄉村的田頭田尾,都可以看到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土地神廟。在台灣眾多的神靈中,土地神位格最低,是個小神,掌管一小塊地方,如一區、一里、一村、一鄰之雜事。
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以前為天子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穀神。正規的稱呼則是“福德正神”,在台灣民間多稱之為土地公、伯公、福德爺等。在城鎮及寺廟多用“福德正神”刻於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穀神。後來逐漸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
在台灣民間,對土地公神祭拜的信念,也隨着時代背景的改變而漸漸轉移。現在,它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由於它還能使農人致富,因而漸漸轉化為“財神”,於是,礦業、漁業、商業及金融業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祈望能發財賺錢。司掌土地的神,也就兼職財神爺,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祭拜。
仙嶽山土地公宮 仙嶽山土地公宮
台灣的土地廟有極大的,氣派堂皇。也有極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作頂,三片做牆,也可作為土地廟。有的甚至沒有屋住,只在一棵樹下,擺上香爐供奉,或在一塊石頭上,畫道符或貼個“春”字即是代表土地神。也有的乾脆將土地公請進家裏祭拜,謂之“私祭”。

土地神都市商人

此外,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視為財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兩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為土地公舉行盛大祭典,這叫做“做牙”(吃犒勞)。因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稱為“頭牙”。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夥計、房東、親友和老主顧,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後的“做牙”,所以稱為“尾牙”。
除了以上祭日外,因為土地公掌管與人民生計息息相關的土地,而成為一方人家的保護神。為此,一般人都要不時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兒子參加高考、服兵役、親戚車禍等等。農民收成好,固然歡喜一場;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來年。現代社會天天大興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台灣民間祭拜最勤的神祇。

土地神相關傳説

社神,即土地神,源於古人對土地的崇拜,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後世附會的社神有三個:1.一説是共工的女兒,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後,其女兒封為社神,盤古之後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祇,又稱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2.一説是句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為社”。
3.一説是禹,傳説他勤勞天下,死後託祀於后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穀,養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靈。

土地神傳説演化

《論衡·譏日》:“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苟惡人動擾之,則雖擇日何益哉!”按:清翟題《通俗編》(無不宜齋本)卷十九引《孝經緯》雲:“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此社神即土地神。然古之社神,位望降崇,非如後來小説戲曲所寫土地神之卑微。
古小説鈎沈》輯《幽明錄》雲“巴丘縣有巫師舒禮,晉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將送詣太山。”已啓其端倪。 [8] 

土地神影視形象

西遊記86版》孔芮項漢徐霆雷吉有野冰(與荊棘嶺的樹妖勾結抓走唐僧)、《西遊記續集》倪甫泉、金六一 飾 土 [9-10] 
TVB版《西遊記黃天鐸/胡耀峯(幼年)、《天地爭霸美猴王》黃天鐸 飾 土地 [11-12] 
吳承恩與西遊記韓木墩 飾 土地 [13] 
《張版西遊記》李爽、張伸 飾 土地 [14] 
《浙江西遊記》李寶龍 飾 土地 [15] 
天仙配》《天仙配後傳陳三木 飾 土地 [16-17] 
遠古的傳説》陳三木 飾 土地 [18] 
西遊記》雷達 飾 土地 [19] 
西遊記》吳桐 飾 土地 [20] 
伏魔濟公》陳三木 飾 土地 [23] 
大夢西遊之五行山》陳三木 飾 土地 [24] 
萬萬沒想到曾志偉 飾 土地 [25] 
西遊記之再世妖王章斌 配音 土地 [26] 
鬥戰勝佛何子祥 飾 土地 [27] 
日本1978年《西遊記梅津榮 飾 土地 [21] 
西遊記央視動畫片》嚴崇德 配音 土地 [22] 
歡天喜地七仙女宋文華 飾 土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