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譙周

(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鎖定
譙周(?-270年 [10]  ),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今四川閬中西南)人,中國魏晉之際史學家、 [19]  天文學家、 [20]  大臣。 [21] 
譙周自幼喪父,長而好學,精於六經。蜀漢時出仕散官,曾撰《仇國論》勸誡劉禪勤政,後累遷至光祿大夫。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伐蜀,兵臨成都,譙周力勸劉禪降魏。後被魏封為陽城亭侯,入晉又拜騎都尉。 [19]  晉泰始六年(270年),為散騎常侍,因病不拜,同年去世。 [10]  葬於今四川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內。 [22] 
譙周著述頗豐,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百餘篇,但大多已亡佚。其中《古史考》25篇,是針對《史記》而撰寫的上古史考訂之作。該書全本已佚失,根據後人所輯遺文判斷,其內容既有對《史記》未載之事的補充,也有對《史記》所記之事的辨誤。《古史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歷史考據專著,對考據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19]  譙周的學術貢獻,使他成為《方誌百科全書·方誌人物》中的一號“種子選手”而翹楚方誌人物界。至於譙周“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的故事,既為我們留下了“譙周獨笑”的美談,又給敏而好學的陳壽樹立了榜樣。 [20] 
全    名
譙周
別    名
蜀中孔子
允南
所處時代
蜀漢→曹魏→西晉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巴西郡西充國
逝世日期
270年
主要成就
勸劉禪投降,“有全國之功”
主要作品
《仇國論》
官    職
騎都尉 [48] 
爵    位
陽城亭侯

譙周人物生平

譙周早年經歷

譙周 譙周
譙周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人家。幼年喪父,與母親、哥哥一起生活。長大後酷愛古籍,篤志好學,家裏雖然貧困但他從不留心治理產業,誦讀典籍,欣然自樂會心而笑,廢寢忘食。他精研《六經》,尤其擅長草寫書札。又十分熟悉天文,但對此不怎麼留意;不太喜愛諸子文章,故不遍視閲覽。他身長八尺,衣着外表簡樸,本性誠實無矯飾,雖然沒有隨機而發的應變辯論的口才,但卻很淵博聰明,內心反應敏捷。 [50] 
建興年間,蜀漢丞相諸葛亮領益州牧,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 [1]  《蜀記》記載,譙周第一次見諸葛亮時,諸葛亮身邊的人看到他都發笑。譙周出去後,有司建議懲罰那些發笑的人,諸葛亮説:“我自己都不能忍,何況他們呢!” [51]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譙周當時在家,聽聞這個消息,隨即前往奔喪,時有後主詔書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但因為譙周行動迅速,得以到達。同年,蔣琬領益州刺史,譙周轉任典學從事,為益州學者之首。 [2] 

譙周上疏直諫

延熙元年(238年),後主劉禪劉璿為太子。譙周被調到太子府為僕他後轉為家令。時劉禪經常外出遊玩,沉醉於聲色之中,譙周上疏給劉禪,援引古義,勸諫劉禪應該尊奉先帝劉備遺德,減少樂宮、後宮的增造。譙周因此被轉任為中散大夫(一作太中大夫 [23]  ),仍然侍奉太子。 [3] 
景耀元年(258年),譙周因為看到蜀漢經常對魏國用兵,百姓因此凋瘁,譙周因此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退朝以後,譙周書寫《仇國論》。 [4]  [23]  《資治通鑑》則稱此事在延熙二十年(257年)。 [24] 

譙周保全國家

譙周施教育人 譙周施教育人
後譙周升任為光祿大夫,位亞九列。雖然不參與朝政,但是卻仍以儒行見禮,後生學者們有疑問都喜歡去問譙周,而譙周也能引經據典來解答。 [5] 
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攻克江油。而蜀漢本認為敵兵不會來,所以不做城守調度。等到鄧艾入陰平之時,百姓受到驚擾,逃入山野,無法禁止。鄧艾長驅直入,逼近成都。劉禪於是召羣臣商議對策,眾人都想不出應對的方案,有人認為蜀國與吳國,本為友盟,可以投靠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高山險阻,容易守禦,可以南奔。譙周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寄依別國而做天子的事,現在如果投奔吳國,一定要臣服吳國。而國家的政治和自然界一樣,大的能吞併小的,這是自然規律。由此可見,魏國能夠吞併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併魏國,這是很明顯的事。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與其遭受兩次屈辱,不如只受一次。再説如果投奔南中,應該早做準備,然後可行。現在大敵當前,禍敗在即,底下的人心,不能保證沒有壞變,恐怕出發之日,就會發生不測之變,還能順利到南中嗎?”大臣中有人反駁譙周説:“現在鄧艾離成都不遠了,假如他不接受投降,又該怎麼辦?”譙周説:“如今東吳還沒有歸附魏國,形勢迫使鄧艾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後不得不禮遇。如果陛下降魏,魏國不裂土以封陛下,譙周自當請命親到魏國首都,用古人的道義為您力爭。”眾人沒有誰能駁倒譙周的主張。 [6] 
劉禪仍在猶豫想奔往南中,譙周上奏説:“有人聲稱陛下因北兵深入我境,有想往南中的打算,臣為此感到不安。為什麼呢?因為南方是僻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平時我們沒有得到他們什麼物力人力的供給,他們還想反叛。自從丞相諸葛亮南征,以兵勢壓境相逼,他們勢窮才俯首歸順,自此而後才交納官税。我們用來供養軍隊,與他們之間結有怨仇,故此他們是讓國家發生災禍的因素。現在因為無路可走,而想前往依靠他們,恐怕他們再次反叛,這是其一。北方魏軍所來,不僅是奪取蜀地而已,如果我們南奔,他們必然乘我們退敗之勢,隨後窮追,這是其二。如果奔投南方,對外要抵拒魏軍,對內則供給衣服車馬,費用增加,又無其他地方可以徵收錢財,於是必然更加徵耗各少數民族的財物,加速他們的反叛,這是其三。過去王郎在邯鄲稱帝,當時世祖(光武帝劉秀)正在信都,受王郎的威逼,打算放棄信都返歸關中。邳肜勸諫他説:‘明公西還,則邯鄲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聽了他的話,於是攻破邯鄲。現在北軍逼近,陛下南行,臣實在擔心邳肜當年所言要在今天應驗,這是其四。願陛下早日打定主意,歸降魏國可獲封地、爵位,如果南奔,待山窮水盡再向人家投誠,那麼災禍就深了。《易經》有言:‘亢字的涵義,是指只知道進取而不知道退失,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難道只有聖人如此嗎?’所説的就是聖人知天命而不苟且,此為必然。所以堯、舜因為自己的兒子無德才,知道天命要將天下授予他人,於是就尋找能接受天下的人。兒子雖然不賢,災禍尚無萌芽,而把天下授給上天中意之人,災禍還能產生嗎?所以微子以紂王庶兄的身份,將自己反綁,嘴中含着玉璧投降周武王,他豈會樂意這麼做?這是不得已啊!”劉禪於是聽從譙周的意見,舉國投降鄧艾。 [55] 
景元五年(264年),司馬昭被拜為相國,封晉王,認為譙周有保全國家之功,封譙周為陽城亭侯(《華陽國志》作“城陽亭侯” [27]  ,《隋書》作“義陽亭侯” [28]  )。又下書召譙周前往洛陽任職,譙周行至漢中,因為患病而停滯不前。 [7] 

譙周因病辭世

譙周與陳壽 譙周與陳壽
鹹熙二年(265年)夏,巴郡人文立從洛陽回蜀,見譙周,譙周因為病重所以説話説不清楚,於是寫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意思是司馬到八月就沒了,而後司馬昭果然於八月死亡。 [8] 
司馬炎稱帝后,多次下詔書催促譙周,譙周帶病前往洛陽。晉泰始三年(267年),譙周到達,因病重卧牀不起,被拜為騎都尉,譙周認為自己無功受封,請求上還官爵、封地,司馬炎都不允許。 [9] 
泰始六年(270年)秋,司馬炎任命譙周為散騎常侍,下詔説:“騎都尉譙周,閒居中道,不仕危國。蜀國滅亡之際,譙周勸劉禪歸順王師,有忠君濟民之謀,又耽習典藝,博物洽聞,朕非常讚許他,如今以譙周為散騎常侍。”但因譙周病重而未拜。 [10]  [44-45] 
同年冬,譙周病死。 [10]  司馬炎下詔説:“騎都尉譙周,篤志好古,服膺儒義。朝廷擢授他為近侍,命位未加,他便不幸離世,朕十分痛惜。如今賜其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五萬。喪葬所給,比從散騎常侍之制。” [48]  譙周的兒子譙熙上言,譙周臨終前對自己説:“我長期抱病,未曾朝見。我死後,如果國家恩賜朝服、衣物,切勿加身。你將我的遺體運回安葬,路途艱難,你應該提前做好輕棺。等到殯殮完畢之後,將朝廷所賜之物全部上還。”司馬炎於是下詔收回衣服,又賜給棺直。 [49] 

譙周人物評價

司馬炎:①“騎都尉譙周,閒居中道,不仕危國。蜀亡之際,勸劉禪歸命,有忠君濟民之謀,又耽習典藝,博物洽聞,朕甚嘉之,以為散騎常侍。” [46]  ②“騎都尉譙周,篤志好古,服膺儒義。” [47] 
陳壽:①“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②“譙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 [12] 
李通:“抑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鑑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我後欽賢,無言不譽,攀諸前哲,丹青是圖。嗟爾來葉,鑑茲顯模。” [12] 
孫綽:“譙周説後主降魏,可乎?曰: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矣。推過於其父,俛首而事讎,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哉!” [12] 
孫盛:“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禪既闇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田單范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12] 
王夫之:“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説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聞一讜言之獻,徒過責姜維,以餌愚民、媚閹宦,為司馬昭先驅以下蜀,國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祿;非取悦於民也,取悦於魏也,周之罪通於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馮道末減矣。”
袁枚:“將軍被刺方豪日,丞相身寒未暮年。惟有譙周老難死,白頭抽筆寫降箋。“
龔煒:“譙周既明數學,胡不入山晦跡而與人家國?亡國之罪,浮於黃皓。” [13] 

譙周軼事典故

譙周拜訪秦宓

廣漢人秦宓看到記敍帝王世系的文獻,五帝都出自同一部族,從根本上考辨出這種記載的錯誤。又論皇帝王霸豢龍之説,甚有通理。譙周年少時,曾多次去拜訪秦宓,向他請教,並將他的言論記錄在《春秋然否論》中。 [53]  (《華陽國志》稱譙周是秦宓弟子,“具傳其業”。 [54] 

譙周楊戲之贊

譙周地位不高的時候,時人都認為他無當世之才,因此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楊戲看重譙周,楊戲曾説:“吾等後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 [52] 

譙周預言蜀亡

譙周常向杜瓊求教術數的道理,杜瓊説:“想要明白這種方術很難,需得自己親身觀察,僅看事物的外表,不能令人相信。早晚日夜地勞苦,然後才能知其底細,但又擔心泄漏天機,所以不如不知。故此我不再觀察天象了。”譙周藉機問他:“過去周徵君認為‘當塗高’是指魏,他説的理由何在?”杜瓊回答説:“魏,宮殿大門的意思,臨道高高而矗,這是聖人取其象徵之意而言。”他又反問譙周説:“難道有什麼怪異之處嗎?”譙周説:“不知道。”杜瓊又説:“古代的官職都不命名為‘曹’;自漢代起始,官職名稱都叫‘曹’,吏的名稱為‘屬曹’,卒的名稱為‘侍曹’,這豈非天意啊。”後來譙周根據杜瓊的話,觸類旁通而光大自己的説法:“《春秋傳》記載晉穆侯給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弟弟叫‘成師’。師服説:‘國君給兒子起名也真奇怪,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如今晉侯叫太子名‘仇’,仇的弟弟叫‘成師’,這兆示着要發生國亂,做哥哥的不是要被廢了嗎?’後來果然如師服所言。後來漢靈帝的兩個兒子叫‘史侯’‘董侯’,二人先後即位為帝,最終都被降免為諸侯,與師服所言極為類似。先主諱‘備’,其字訓釋為‘具’,後主諱‘禪’,其字訓釋為‘授’,如同説劉氏已具備了,應當授予他人。這要比晉穆侯、漢靈帝給兒子取的名字還要不祥。” [30] 
後來宦官黃皓弄權。景耀五年(262年),宮中大樹無故折斷,譙周由此深為憂慮,苦於無人可與交談,於是在柱子上寫道:“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其意是説曹的意思是“眾”,魏的意思是“大”,眾而且大,天下之人就當聚會一處,具備而轉授,不可能再立國為皇。蜀漢滅亡後,眾人都以為譙周的話得到應驗。譙周説:“這雖説是我自己推論尋思的,然而這種推斷有所本因,是從杜瓊的説法出發衍化光大而來的,並無神秘的靈感和超異常人的地方。” [30] 

譙周典午忽兮

蜀漢滅亡後,一部分蜀漢大臣被招往洛陽任職,譙周也在其中之列,但是譙周因為病重到了漢中就無法前行了,蜀郡文立從洛陽回蜀時路過漢中,於是就去看望譙周,但是譙周已經因為病重有些語言障礙了,於是就用筆寫出了“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是指司馬,月酉是指八月,就説司馬到八月就沒了,到了八月,晉文王司馬昭果然去世。 [8] 

譙周預言壽命

泰始五年(269年),陳壽任本郡(巴西郡)中正,辭官還鄉前去和譙周告別,譙周告訴他:“孔子七十二,劉向揚雄七十一去世,我已經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與劉、揚同軌,恐怕過不了後年,我必定長辭人世了,再也不能相見了。”陳壽懷疑譙周是以方術得知自己的壽命,所以假借此話表示出來。 [14] 

譙周門徒眾多

譙周門下弟子眾多,如晉朝的大臣文立羅憲杜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情表》的作者李密都曾師事譙周。 [56]  [57-60] 
譙周的門生將文立比作顏回,陳壽、李密比作子游子夏,羅憲比作子貢 [56]  [60] 

譙周親屬成員

譙周父親

譙(山+並) [29]  ,字榮始,《尚書》學者,精通河圖緯書。 [15] 

譙周兒子

譙熙,譙周長子。 [42] 
譙賢,譙周第二子。
譙同,字彥紹,譙周第三子。 [16]  [42] 

譙周孫子

譙秀,譙熙子,晉朝隱士。
譙登,譙賢子,西晉揚烈將軍、梓潼太守。 [43] 

譙周個人作品

譙周生前撰寫學術著作多種,計百餘篇。之後,這些著作陸續散失,到唐初作《隋書·經籍志》時,時人所見的書目只有《論語注》(十卷),《三巴記》(一卷),《譙子法訓》(八卷),《古史考》(二十五卷),和《五經然否論》(五卷)五種。《論語注》和《三巴記》兩書,今不存。能夠見到的其他三種,且都是後人的輯本。《譙子法訓》,原書亡佚。明人陶宗儀、清人嚴可均各錄有輯本,但均蒐括不足,除《齊交篇》有篇名外,餘者皆為散條。此書以有關道德修養、男婚女嫁、治學自力等方面的內容為主,屬格言性質的書籍。 [17]  [25] 

譙周相關爭議

《三國志·先主傳》《華陽國志》皆記載曹魏建立後,時任勸學從事的譙周參與勸劉備即帝位。 [38-39] 
顧炎武提到,按《譙周傳》記載,建興年間譙周才被任命為勸學從事,與《先主傳》衝突。他認為,譙周當時不過二十多歲,未必參與勸進之列,應該以本傳為準。 [41] 
沈家本認為,《先主傳》這裏的“譙周”或許是“周羣”之訛;錢儀吉則認為“譙周”應該寫作“周巨”。 [40] 

譙周後世紀念

譙公祠 譙公祠
在四川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內,建有譙公祠譙周墓。譙公祠為漢魏建築,祠後就是譙周墓。譙周曾在安漢南充市)居住過,故宅在今順慶城區五里店譙賢鋪,其子譙熙遵父囑言,將靈柩運回原籍安葬。
譙周墓 譙周墓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徙墓於城西十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仍迎歸葬於縣署後,萬曆初移葬縣署西北隅(今南充市工人文化宮大門內)。“文化大革命”中,譙周墓被損毀,1988年,原南充市人民政府拔款修復,墓地移入工人文化宮後院大花園中。譙公祠是2006年實施玉屏公園改造時,在景區內原五虎殿位置新建的,由山門、廊軒、正殿組成,整個建築大氣而不失古樸莊重,有着濃厚的歷史氛圍,形象地展示了譙周的高尚人格、學術成就和歷史功績。
譙公祠陳展內容包括“譙周生平”、“蜀中孔子”、“全國之功”幾個部分,展示了譙周的高尚人品、學術成就和歷史功績。正殿中央有譙公巨幅畫像,四周牆壁繪有展示其生平事蹟的14幅大型工筆重彩壁畫。
譙周墓是2007年4月移葬到譙公祠後山的。如今的譙周墓,為條石所砌圓形墓。正中立有石碑,上書“蜀漢光祿大夫譙周”之墓,其左右仿漢魏之式立有約一米高的石俑二個。

譙周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周杜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11]  [26] 

譙周藝術形象

譙周文學形象

三國志12的譙周 三國志12的譙周
在《三國演義》中,譙周多以星相家和反戰者的角色出現。
譙周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劉備圍成都,譙周論天命,力勸劉璋投降,投降後被劉備任用。 [31]  曹丕廢獻帝自立,光祿大夫譙周與諸葛亮許靖等商議,譙周言天象祥瑞,乃與羣臣共同推戴漢中王劉備為帝。 [32]  諸葛亮北伐,譙周言天象,以為不宜北伐。諸葛亮以譙周為太史,與蜀中眾臣同領後方事務。 [33]  諸葛亮六出祁山,譙周上書言天象吉凶,勸孔明不要出兵。 [34]  姜維第五次北伐,譙周作《仇國論》寄給姜維,以為不宜興兵。 [36]  姜維第八次北伐,譙周上書言天象,勸阻出兵,但不被採納,因此託病不出。 [35]  鄧艾進圍成都,譙周力勸劉禪投降,遭到北地王劉諶斥責。 [37]  蜀漢滅亡後,譙周跟隨劉禪到洛陽,被封為侯爵。 [61] 

譙周影視形象

劉傑版譙周 劉傑版譙周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劉傑(六出祁山)、王鳳文(三分歸晉)飾演譙周
2022年電視劇《風起隴西》:馬學雷飾演譙周 [1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譙周傳》: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
  • 2.    《三國志·譙周傳》: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
  • 3.    《三國志·譙周傳》:後主立太子,以周為僕,轉家令。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週上疏諫曰:“昔王莽之敗,豪傑並起,跨州據郡,欲弄神器,於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於時更始、公孫述及諸有大眾者多已廣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於為善,遊獵飲食,不恤民物。世祖初入河北,馮異等勸之曰:‘當行人所不能為。’遂務理冤獄,節儉飲食,動遵法度,故北州歌嘆,聲布四遠。於是鄧禹自南陽追之,吳漢、寇恂未識世祖,遙聞德行,遂以權計舉漁陽、上谷突騎迎於廣阿。其餘望風慕德者邳肜、耿純、劉植之徒,至於輿病齎棺,繦負而至者,不可勝數,故能以弱為強,屠王郎,吞銅馬,折赤眉而成帝業也。及在洛陽,嘗欲小出,車駕已御,銚期諫曰:‘天下未寧,臣誠不原陛下細行數出。’即時還車。及徵隗囂,潁川盜起,世祖還洛陽,但遣寇恂往,恂曰:‘潁川以陛下遠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還,恐不時降;陛下自臨,潁川賊必即降。’遂至潁川,竟如恂言。故非急務,欲小出不敢,至於急務,欲自安不為,故帝者之慾善也如此!故傳曰‘百姓不徒附’,誠以德先之也。今漢遭厄運,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時也。陛下天姿至孝,喪逾三年,言及隕涕,雖曾閔不過也。敬賢任才,使之盡力,有逾成康。故國內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陳。然臣不勝大原,原復廣人所不能者。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眾,拔大艱者,其善術苦不廣,且承事宗廟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至於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原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修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徙為中散大夫,猶侍太子。
  • 4.    《三國志·譙周傳》: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 5.    《三國志·譙周傳》:後遷光祿大夫,位亞九列。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諮問所疑焉。
  • 6.    《三國志·譙周傳》: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後主使羣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為:“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羣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羣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 7.    《三國志·譙周傳》: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又下書闢周,周發至漢中,困疾不進。
  • 8.    《三國志·譙周傳》:鹹熙二年夏,巴郡文立從洛陽還蜀,過見周。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者謂司馬也,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
  • 9.    《三國志·譙周傳》:晉室踐阼,累下詔所在發遣周。周遂輿疾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騎都尉,周乃自陳無功而封,求還爵土,皆不聽許。
  • 10.    《三國志·譙周傳》:六年秋,為散騎常侍,疾篤不拜,至冬卒。
  • 11.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杜尹李譙郤傳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17-01-12]
  • 12.    蜀書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03]
  • 13.    《巢林筆談·卷三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15]
  • 14.    《三國志·譙周傳》:五年,予嘗為本郡中正,清定事訖,求休還家,往與周別。周語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劉向、揚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與劉、揚同軌,恐不出後歲,必便長逝,不復相見矣。”疑周以術知之,假此而言也。
  • 15.    《三國志·譙周傳》:父並,字榮始
  • 16.    《三國志·譙周傳》:週三子,熙、賢、同。
  • 17.    《三國志·譙周傳》:凡所著述,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考(書)之屬百餘篇。
  • 18.    風起隴西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7-03]
  • 19.    譙周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02]
  • 20.    譙周  .中國地情網[引用日期2023-09-02]
  • 21.    舊時豔陽著.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上,西晉[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20.05.第35頁
  • 22.    舊時豔陽著.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上,西晉[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20.05.第35頁
  • 23.    《華陽國志 卷七 後主志》:景耀元年,維以誕破,退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史官言景星見,大赦,改元。宦人黃皓與尚書令陳祗相表裏,始預政,皓自黃門丞至今年為奉車都尉、中常侍。姜維雖班在祗右,權任不如,蜀人無不追思董允者。時兵車久駕,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譙周著《仇國論》,言“可為文王,難為漢祖”,人莫察焉。
  • 24.    卷七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0]
  • 25.    《全晉文》·卷七十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3-12-10]
  • 26.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0]
  • 27.    《華陽國志 卷七 後主志》:三月,後主舉家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食邑萬户,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此。弟兄子孫為三都尉、侯者五十餘人。以譙周全國濟民,封城陽亭侯。
  • 28.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古史考》二十五卷晉義陽亭侯譙周撰。
  • 29.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父〈山並〉,字榮始,治尚書,兼通諸經及圖、緯。州郡闢請,皆不應,州就假師友從事。
  • 30.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後進通儒譙周常問其意,瓊答曰:"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劇,然後知之,復憂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周因問曰:"昔周徵君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又問周曰:"寧復有所怪邪?"周曰:"未達也。"瓊又曰:"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瓊年八十餘,延熙十三年卒。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者。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曰:"春秋傳著晉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其後果如服言。及漢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為帝,後皆免為諸侯,與師服言相似也。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者甚於穆侯、靈帝之名子。"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周曰:"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至之異也。"
  • 31.    三國演義(第65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2.    三國演義(第8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3.    三國演義(第9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4.    三國演義(第10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5.    三國演義(第115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6.    三國演義(第11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7.    三國演義(第118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0]
  • 38.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是後在所並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鈎命決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羣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璿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羣下不敢漏言。頃者熒惑復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為天綱,經曰'帝星處之,眾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 39.    《華陽國志 卷六》: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丕即位,改元延康。蜀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所在並言眾瑞。故議郎陽泉亭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陰純、別駕趙笮,治中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河洛符驗,孔子所甄。《洛書甄耀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逃諶帝道備稱皇’。”又言:“周羣父未亡時,數言西南有黃氣,立數十丈,而景雲祥風從璇璣下來應之。如《圖》《書》,必有天子出。方今大王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速即洪業,以寧海內。”先主未許。
  • 40.    《三國志集解 卷三十二》:【O何焯曰:O顧亭林言:《譙周傳》“建興中,丞相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與此前後不同。○案:周卒於晉泰始六年,年七十二,當昭烈即位之初,年僅二十三,未必與勸進之列,從本傳為是。趙一清曰:○《周羣傳》:羣子巨。O此表不知何人所作,而云“臣父羣”,豈周氏之子列名於中,傳寫者誤為譙周邪?◎沈家本曰:“譙周”疑“周羣”之訛,下文“臣父羣”當作“臣羣父”。惟羣本傳言為儒林校尉,不言為勸學從事。◎錢儀吉曰:“譙周”當為“周巨”。】
  • 41.    日知錄(清)顧炎武-●卷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0]
  • 42.    《華陽國志 卷十一 後賢志》:譙登,字慎明,巴西西充國人,譙周孫也。伯父熙,察孝廉,本部大中正、沔奇陽令。叔父同,字彥紹,少知名,拒州郡之命,梁州刺史壽良與東羌校尉何攀貢之三司及大將軍幕府,為尚書郎,除錫令,亦有為作傳者。
  • 43.    華陽國志(晉)常璩-卷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0]
  • 44.    《北堂書鈔 卷第五十八 設官部十》:譙周博物洽聞「於寶晉紀雲詔曰騎都尉譙周字允南閑居中道不仕危國蜀亡之際勸劉禪歸降有忠上濟民之謀又躭習典藝博物洽聞朕甚嘉之其以為散騎常侍○王石華校朝改都士改亡補中字今案陳俞本脱字允南三字降作命上作君又俞本閑作譙作焦」
  • 45.    《全晉文·卷三》:以譙周為散騎常侍詔(六年秋)騎都尉譙周,間居中道,不仕危國。蜀亡之際,勸劉禪歸命,有忠君濟民之謀,又耽習典藝,博物洽聞,朕甚嘉之,以為散騎常侍。(《書鈔》五十八引幹寶《晉紀》)
  • 46.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北堂書鈔卷第五十八    設官部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7]
  • 47.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北堂書鈔卷第六十三    設官部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7]
  • 48.    《北堂書鈔 卷第六十三 設官部十五》:譙周好古「晉武帝詔雲騎都尉譙周篤志好古服膺儒義擢授近侍命位未加不幸殞喪朕甚悼之其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五萬喪葬所給比從散騎常侍之制也○今案陳本俞本賜上脱其字陳本並脱服膺句同」
  • 4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晉陽秋載詔曰:"朕甚悼之,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五萬。"周息熙上言,周臨終屬熙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詔還衣服,給棺直。】
  • 50.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父〈山並〉,字榮始,治尚書,兼通諸經及圖、緯。州郡闢請,皆不應,州就假師友從事。周幼孤,與母兄同居。既長,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業,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研精六經,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而不以留意;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也。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
  • 5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蜀記曰: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 52.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又時人謂譙周無當世才,少歸敬者,唯戲重之,嘗稱曰:"吾等後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有識以此貴戲。
  • 53.    《三國志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初宓見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論皇帝王霸豢龍之説,甚有通理。譙允南少時數往諮訪,紀錄其言於春秋然否論,文多故不載。
  • 54.    《華陽國志 卷十一》:秦宓,字子敕,綿竹人也。初,隱遁不應州郡之命,丞相亮領益州牧,選為別駕、中郎將。吳使張温將反命,亮率百官餞之。温與宓語,答問若響應聲,辭義雅美。温大敬服,以為蜀之有宓,猶魯有仲尼也。遷長水校尉、司農。宓甚有通理,弟子譙周具傳其業。
  • 55.    《三國志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後主猶疑於入南,週上疏曰:"或説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計,臣愚以為不安。何者?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鄲僣號,時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棄還關中。邳肜諫曰:'明公西還,則邯鄲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從之,遂破邯鄲。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誠恐邳肜之言覆信於今,四也。願陛下早為之圖,可獲爵土;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易曰:'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言聖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堯、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雖不肖,禍尚未萌,而迎授與人,況禍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縛銜璧而歸武王,豈所樂哉,不得已也。"於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 56.    《晉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六十一》: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蜀時遊太學,專《毛詩》、《三禮》,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顏回,陳壽、李虔為遊夏,羅憲為子貢。
  • 57.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也。父蒙,蜀廣漢太守。憲年十三,能屬文,早知名。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
  • 58.    《華陽國志·卷十一》:杜軫,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父雄,字伯休,安漢、雒令。軫少師譙周,發明高經於譙氏之門。
  • 59.    《華陽國志·卷十一》: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於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鋭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豔。
  • 60.    《晉書·卷八十八·列傳第五十八》: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遊夏。
  • 61.    三國演義(第11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3-05]
展開全部 收起